A. 未来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危险来源于什么
互联网的崛起
B. 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有哪些银行倒闭
有华盛顿互助银行。
华盛顿互助银行的危机:
1、2008年9月26日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互助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查封、接管,华盛顿互助银行设立于1889年,涉及资产3070亿美金,它的倒闭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桩银行倒闭案。
2、而本轮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则是华尔街所创造的金融衍生品—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由此引发了对金融衍生品及其监管的思考。金融衍生品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极具两面性。
(2)金融机构跑路的最大扩展阅读:
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因素:
1、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风险]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金融衍生品全球反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融危机 (金融学术语)
C. 如果国内银行倒闭最高赔偿多少
如果国内银行倒闭最高赔偿是50万。
国务院《存款保险条例》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存款保险条例》显示,从存款保险覆盖的范围看,既包括人民币存款,也包括外币存款;既包括个人储蓄存款,也包括企业及其他单位存款;本金和利息都属于被保险存款的范围。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机构的存款,不在被保险范围之内,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防范道德风险。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条例明确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在以下四种情形发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足额偿付存款:
一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担任投保机构的接管组织;
二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被撤销投保机构的清算;
三是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对投保机构的破产申请;
四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情形。
D. 中国已经破产的金融机构有哪些
兄弟 银行和保险公司是不会倒闭的。。。国家法律有保护的
E. 中国有哪些银行倒闭了
银行破产,其实早就有前车之鉴。
这次包商银行破产,是继海南发展银行、河北肃宁尚村农信社之后,新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三家破产银行。
从包商银行的规模来看,来头也不小。机构遍布全国 16 个省、市、自治区,客户约 473.16 万户,曾在亚洲银行 500 强排名第十位。
好端端的大银行,怎么就破产了呢?先跟大家扒一扒包商的内幕:
2017 年 5 月:包商银行大股东违法占款高达 1500 亿元,资不抵债超乎想象
2019 年 5 月:银保监会决定接管包商银行
2020 年 11 月 13 日:包商银行 65 亿元“二级债”本金全额减记,对未支付的利息不再支付
2020 年 11 月 23 日:银保监会批准包商银行走破产程序
无风不起浪,事出有端倪。可见包商银行的破产之路,都是有迹可循的。
银行股东在背地里搞阴谋,最终损害的还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因此,银行任何违规的风险操作,都会受到银保监会的严格监管。
银行破产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只不过银行要倒闭,得经过银保监会的批准。在储户利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破产结算。
辛辛苦苦去挣钱,高高兴兴去存钱。原来 100 个放心,可任何关于银行的风吹草动,我们老百姓都得胆战心惊。
比如说“行长卷钱跑路”、“银行股东被抓”,更何况现在的是银行破产。
那银行破产,我的存款怎么办?银行存款还安全吗?
其实大家大可不必慌,因为我国从 2015 年就正式实施 「存款保险制度」,你存款的本金和利息都能保。
我国大陆设立的银行,强制要求按一定比例交纳存款保险;但境外金融机构(包括其他国家、港澳台地区在大陆设立的)则不受存款保险保护。
只要你存款的银行买了存款保险,就算破产了,保险也能赔你钱,但最高赔 50 万。
也就是说,银行 50 万以内的存款是很安全的。超过 50 万就得等到破产清算后,再按相应的比例进行赔付。
像包商银行破产后,466.77 万个人客户的存款得到全额赔付,由存款保险基金和央行提供。而剩下的 6.36 万企业及同业机构客户则需承担 10% 的损失。
可见,包商银行的个人存款得到了全额保障,最终还是有惊无险。
我国绝大多数银行的存款都有保险保障,从最新披露的数据来看,我国目前有 4025 家金融机构参加存款保险,占比高达 97.43%。
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要在境内各网点入口处显著位置展示存款保险标识,确保存款的老百姓方便识别。
标识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设计
但也提醒一下大家,存款保险保的是我们在银行的存款部分,不保在银行买的理财产品。
其次是,我国法律上不为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兜底,如果银行破产,存款保险最多赔 50 万元。
因此,银行存款是安全的,也建议大额资金最好分银行存,分散风险。对于银行的选择,虽然小银行的存款利益高一些,但大银行的安全性更胜一筹。
更多保险产品测评和科普,欢迎到深蓝保官网查看。
F. 关于中国几家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的问题,高手进
我就是原海南发展银行的,据我的了解,每次出现金融机构关闭的情况时,股市基本没有相应的波动,因为被关闭的金融机构的规模都不大。
另外目前为止,被关闭的金融机构还没有一家被正式宣布为破产的,仅仅是行政关闭而已。其原因一是面子问题;一是按正常的会计核算来说,被关闭的金融机构并没有资不抵债,只是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支付到期债务;还有就是一旦宣布破产,很多相关的利益方不能平衡。
说明的问题:
1、中央银行(现在是银监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力,包括无法监管、无力监管、手段落后、纵容违规等。
2、金融机构的某些特权(比如有经济纠纷时法院对其存款只能查询不能扣划),促使其在经营活动中,为最求利益而盲目冒险,比如随意对外提供担保。
3、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不能随日益变化的市场而变化、提升。
4、法制建设不规范,表现在:具体问题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很常见的一种就是很多债权债务纠纷到法院后,要么是得不到公正判决,要么是胜诉后难以执行。大家都认为不吃银行吃谁啊?
5、资金流动渠道不活,资金调动效率低。有了问题后,要么是难以筹集资金,要么是资金周转调拨太慢。比如金融机构都实行准备金制度,在海南发展刚出现兑付危机时,人民银行居然不允许动用准备金,真不知道准备金是用来干什么的。等到事情闹大时,准备金已不能解决问题了。
以上仅供参考,望行家指正。
G. 跑路最快的十大P2P平台集中在哪儿
网贷平台资金进行第三方托管平台有效解决了平台随意挪用投资人资金的问题,也提高了平台的跑路成本,这在客观上降低了平台跑路的概率,但是在第三方托管的模式下,如何防止平台通过造假来解冻托管资金的问题,仍然需要业界和监管部门共同探讨。 互联网金融监管要求: P2P网贷平台发展 四条红线不能碰: 一、要明确平台的中介性; 二、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 三、不得搞资金池; 四、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P2P十大监管原则: 一、是P2P监管要遵循P2P业务本质,所谓业务的本质就是项目要一一对应,P2P机构不能持有投资者的资金,不能建立资金池,我们P2P不是经营资金的金融机构; 二、是要落实实名制原则,投资人与融资人都要实名登记,资金流向要清楚,各国都对开户有非常高的原则要求,避免违反反洗钱法规; 三、是要明确P2P机构不是信用中介,信用中介要承担信用风险,也不是交易平台,是信息中介,P2P是为双方的小额借贷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应当清晰其业务边界,应与其他法定特许金融服务进行区别; 四、是P2P应该有一定的行业门槛,P2P信息平台作为分析、遴选新闻信息、提供参考性的信用分析有很强的专业性,应有一定的门槛,对从业机构应该有一定的注册资本,高管人员的专业背景和从业年限、组织架构也应该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他的风险控制、IT设备、资金托管等方面也应该有一定的资质要求。P2P机构应做好风险评估、风险提示和投融资限额的规定; 五、是投资人的资金应该进行第三方托管,不能以存款代替托管,托管是独立的监管行为。同时尽可能引进正规的审计机制,P2P机构自己不能碰钱,这也是为大家避免非法集资的行为; 六、是P2P机构不得为投资人提供担保,不得自身为投资人提供担保,不得为借款本金或者收益作出承诺,不承担系统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只是信息的提供者,不得从事贷款和受托投资业务、不得自保自融,这也是避免非法集资、诈骗等行为。 七、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要盲目追求高利率融资项目,我们很高兴看到现在规范P2P机构融资的利率已经在逐步的下降,也接近了合理的水平; 八、是P2P行业应该充分信息披露、充分的提高信息披露的程度、揭示风险,既要向市场披露自身的管理和运营信息,也要向投资者做好风险提示,开展必要的外部审计; 九、是P2P投资者平台应该推进行业规则的制定和落实,加强行业自律的作用; 十、是必须坚持小额化,支持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发展,项目一一对应的原则。 以上就是,互联网政策监管对网贷平台的规范和要求,网贷政策的监管是对投资人的一种保障,更是对P2P平台的严格规范和约束,作为投资人也要及时关注网贷监管相关的资讯,才能做到投资放心,对网贷平台的好坏心里有数。
H. 金融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更不能随意倒闭,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涉及到钱财的运作,涉及到社会的公共资源,关乎民生之本,所以不能随意设立,也不能随意倒闭。
I. 全世界最大的金融机构是
分列日本金融机构第二和第四位的三菱东京金融集团与日本联合金融控股集团(UFJ)正式合并,合并后组成的三菱UFJ金融集团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