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Uber和滴滴为什么迷恋平台战略
在有关动物的新闻中常会出现一句极具喜感的评论“现已加入肯德基豪华午餐”,网友对洋快餐的调笑成就了一个无心插柳的网络热词,其实对企业来说,整合现有的供应链提供额外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种常见的商业策略,如Uber就有从快递到送餐的个性化服务,滴滴则在打车、专车之后,连续推出快车、顺风车等产品。很多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像Uber和滴滴不是深耕现有的专车服务,坐待意料之中的收获,反而匆忙进入那些前景不明的细分市场,急于打造互联网出行全平台?不合情理的抉择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考量?
1抢占潜在风口,抑制资本盲动
李彦宏曾经教导创业者:总是提防腾讯没有前途!而腾讯何尝不对创业者心怀敬畏,创新发展到今天,破坏性和颠覆性愈益明显,看似恢宏的商业帝国很可能瞬间崩塌,共享经济的崛起令创新的门槛不断下探,Uber商业神话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最近估值达到500亿美元的Uber在风投眼中是与小米并行的双子星,那些曾经的明星公司都被它抛在身后:携程市值107美元,去哪儿58亿美元,艺龙不到7亿美元,甚至携程的股东—美国头号在线旅游公司Priceline的市值也不过610美元左右。
在中国,Uber的成功被滴滴快速复制,但这个双雄并立的市场显然并不平静:
共享是把双刃剑,闲散的私车资源可以被Uber和滴滴用来破解出租车困局,也可以实现别人的雄心壮志,这里只有赢者通吃,没有所谓的良性竞争。在美国,Airbnb和Uber各霸一方,并无可与匹敌的对手。以Uber来说,日均订单早破百万,以每单抽取20%的佣金计算,赢利可观,但家底殷实的Uber在资本市场却仍然激进,筹划的新一轮融资规模将达15亿美元,Travis Kalanick甘冒原始股权被稀释的风险其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因为Uber必须狙击Lyft、Getaround这样的创新公司,后者的业务形态决定了他们一旦获得资本支持,就有可能用补贴争夺和瓦解Uber的供应链,即使他们无法赢利。对此,深谋远虑的Travis Kalanick采取了两条对策:
一是通过不断融资将资本市场与Uber结成利益共同体,打压Lyft、Getaround的融资空间。迄今为止,Lyft的F轮估值只有25亿美元,Getaround和Relayrides仍然无足轻重,Uber还特别注意引入战略投资者,例如此前与网络的合作,主要是为了防止竞争对手突然获得有力的渠道资源,在特定市场对Uber构成威胁,此前阿里参投Lyft即是信号;
滴顺风车则有另一番野心,程维和柳青当然知道这个产品不可能赢利,而且是订单越多、亏损越多的恶性循环,但滴滴通过引导加强了它的社交属性,“相逢是一种默契,缘分妙不可言,希望你坐在副驾位置”,这样的短信话术显然试图淡化服务的商业色彩,而渲染一种邂逅的氛围。易到用车的周航曾经憧憬:司机和乘客不应该是冰冷的服务关系,而应该有良性的互动,司机可以被收藏,然后像老朋友一样被时不时的翻出来。滴滴显然正在实践。
滴滴快车的产品属性比较复杂,它虽然有效对冲了Uber的低价策略,但与滴滴的其他产品也存在双手互搏,快车的另一个定位是传统出租车的替代品,显示出滴滴已经对整合现有出租车资源不抱希望,开始提前布局,但广告文案强调低价并对出租车猛烈开火在最近严苛的大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直接导致了北京交通委的约谈。
归根结底,Uber和滴滴们“尽人事而安天命”的努力是否奏效,最终还是要由正在酝酿的专车新规来决定,假如这份新规真如目前所披露的那样,坚持营运资质和私家车禁入两大门槛,那么互联网出行市场很可能面临重新洗牌。
㈡ Uber能摧毁最大竞争对手Lyft吗
Uber是提供专车服务的公司,和打出租车相似,通过Uber可以呼叫专车,通过Uber计算路程并
结算费用。Uber在2009年创立,Uber 已覆盖超过70个城市,并继续在全球迅速扩展业务,在中
国已经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成都,杭州,武汉,深圳,重庆,香港,台湾提供服务。
uber不能用解决方法:
1、卸载后重新下载登录使用。
2、操作不当引起的不能使用,正确的操作如下:
在手机上面登录自己的优步。
在这里点击一下出租车的标记,出现价格。
接着再选择点击自己的位置定位。
选择预约uber。
然后等待司机应答,等待预约。如不想预约了可以点击下面的X号。
长按取消预约,如不取消的话,司机应答之后,就等司机到来接自己上车即可。
㈢ 合肥到三亚飞机票多少钱
具体要看是乘坐什么航空公司的航班,乘坐的是具体舱位,不同的航线距离差异,不同的航班和舱位价格上面差异很大。
相对来说,中国南方城市飞三亚的往返机票价格较为便宜,廉价航空公司飞三亚的航线班次往返机票价格较为便宜;中国北方由于距离三亚较远,因而飞三亚的往返机票价格较贵,非廉价航空或五星航空三亚的航线班次往返机票价格较贵。
影响机票价格的因素很多,耳熟能详的就是供需关系了。高峰期出行的价格,会比旺季的要便宜;航司也会先把低价舱位放出,等低价舱位售罄了,剩下的,价格自然也就高起来。但不久后的将来,航司可能会根据不同乘客的自身情况,而“量身定制”不同的价格。
简单的动态价格,大家可以以Uber,Lyft,或Didi为例子:雨雪天或上下班高峰,价格会上涨,但车还是同样的车,唯一改变的,就是供需关系。
㈣ uber和lyft相比有什么优势
常规的出租车,价格固定;而Uber和Lyft则可以随时调整价格,当打车的人多的时候,价格也会上升。
Uber称其为Surge Pricing——“波动价格”;
Lyft则叫作Prime Time——“黄金时段”。
Uber相对于Lyft而言所具备的优势:
1)Uber在国内(中国)加入很多特色元素,因地制宜。如:以上海为例,结合中国实情,Uber曾在春节期间推出叫车送舞狮服务。
2)Uber拥有相对较为知名战略合作伙伴--网络,网络地图为Uber规划优质线路,事实调整载客期间所遇到的问题,提供贴心服务;
3)尽管Uber同Lyft一样遭遇全球性的问题,政策性的压力,一些出租车司机的抹黑。但是,Uber的服务到家的特质,还是会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4)Uber的相对奖励政策符合中国国情,利于解决中国部分无法就业的状况,也是对于国家的一种救助;
㈤ 10年后打车只能打到电动车美国网约车公司承诺2030年全面电动化
作为美国第二大的网约车公司,Lyft周三宣布,2030年之前平台上全部车辆都将实现电动化,也就是说现在的司机要想继续运营,就必须把油车换成电动车。这个听上去相当环保的承诺,执行方式却让人无法理解,因为Lyft表示,公司不会直接为司机提供换车的资金支持。
可是车辆本身成本不能不考虑,因为电动车的残值远低于汽油车,用了几年之后汽油车置换的时候还能值点钱,而电动车就没那么值钱了。再加上运营车辆的报废年限比私家车要短得多,所以对司机们来说成本更高了,考虑到这些问题,贸然就宣布100%电动化这种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
本文为车林外传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㈥ lyft都上市了,那么在哪里可以买呢
$Lyft(LYFT)$ 本周五美国独角兽公司Lyft将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发行价将定位于$62-$68之间,按照中间价$65计算,市值将达到$185亿美元。截止2018年底,Lyft收入为$22亿美元(较前年增长103%),净损失为$9亿,占有美国39%的共享车市场。
另一家独角兽Uber也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上市,而做为共享车市场老大的Uber,2018收入为$113亿美元(较前年增长43%),净损失$18亿。和Lyft只深耕美国市场不同,Uber在全球都有自己的业务,其中就包括持有滴滴17.5%的股份。
回到今天的问题上,独角兽Lyft上市后,投资者应该买入吗?其实巴菲特对于还未盈利的独角兽公司在很早前就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标准,他说如果一个市值在$500亿美元以的独角兽应该能为股东在未来5年创造至少$50亿的税前利润,也就是5年创造公司市值的10%的。按照这个标准,Lyft在上市后的压力非常大,虽然独角兽在股票市场上向投资者出售得是自己高增长的故事,但任何靠高速增长而赢得市场的公司都存在风险。因为无论怎么增长,Lyft都需要为每一位开车的司机付出成本。截止2018年,平均顾客每次Lyft打车的费用是$13.5,比2016年的$11.75上涨了$1.75。而中间有$9.5是给到司机的,而这个成本从16年至今几乎从未变过。留给投资者思考的问题是Lyft的天花板在哪?Lyft还能从中获得多少利润?
说个我自己在美国用Lyft的感受,Lyft现在争夺市场还是停留在价格竞争上,有点类似中国之前滴滴和快滴之间的竞争。每次打车前对比Uber和Lyft会发现Lyft总能比Uber要便宜点,对于老客户Lyft经常给出10%,甚至50%优惠活动。3月带家人去拉斯维加斯旅游,几乎都是用Lyft。如下图所示,最贵的一次是$15.28的出行,晚上12点到拉斯维加斯机场,订Lyft从机场到酒店,而两地之间的距离大概在16公里左右。
㈦ 滴滴网约车新政的出现,引起了怎么的变化
然而在滴滴对京沪新政实施草案的回应中,这个数据却“恶化”到上海47万已激活司机中,仅1万余人拥有本地户籍,时隔仅仅一年如此大相径庭,可见滴滴方寸已乱。
新政终于在两个核心要素上发威,即削弱网约车平台的规模优势,强行在出租车和网约车之间设置了缓冲区间。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滴滴和Uber所发明的先在C端创造冗余需求,继而在B端大量释放供给,迅速催熟市场的作法必定走向终结。后新政时代,随着灰色地带被政策迅速厘清,加以网约车平台的运能受到挤压,正致力于剥离过剩运力和伪需求的滴滴面临着双重打击,尤其是快车的竞争优势将大大削弱。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滴滴将不得不面对一种陌生的竞争,即以有限的车队规模保证单车盈利能力,这会给一向高喊安全的神州专车以及自称老二,不断补贴,频繁发出瘆人创意的易到用车以机会。
滴滴的对策不外是情怀+恫吓,一面恳请给予各种户籍平等权利,一面呼吁不要让民众失去对创新的信心和热情,同时暗示自己在去产能背景下消灭隐性失业的能力,还特意流露出对网约车价格的担忧,宣称网约车价格可能升至出租车的2倍以上。
2还会不会有并购?
账面上有大量现金的滴滴已经从化敌为友中尝到了足够甜头,从注资OFO来看高举并购大旗也是大概率事件,但启动的时机很可能大大后延。滴滴的当务之急是在新政冲击之下完成业务的软着陆,这取决于它的政策搏奕能力,之前兰州、济南、宁波、广州、辽宁等地细则出台时,滴滴并未做出过激反应,直到更具示范意义的京沪实施草案露面才做重点应对。
依正常逻辑,握有大量市场份额、屡受垄断指责同时又因为涨价正失去舆论同盟军的滴滴会进入一个战略防御期,竞争态势上可能容忍神州、易到的猛烈反攻,未来变化也只能在政策影响完全释放之后再做观察。
3发券式营销将成过去时
滴滴的发券营销是伴随着亏损冲量模式一起发展起来的,副作用是伪需求泛滥,在滴滴运力向高端转移,运营效率打折的今天,营销手段也势将翻篇。
营销KPI将从获取更多的增量客户转向现有优质客户的维系,原有的以补贴从公共交通等渠道转移客源的营销方式将被易到、神州们更熟悉的以服务为核心的体验式营销所取代,这种全新竞争将考验滴滴营销的自适应力。
4冗余运能离场的挖潜
即使网约车新政如媒体呼吁的为企业留下修改的窗口,滴滴商业模式面临根本性调整也是不争的事实,滴滴用规模推高估值,用流量换GMV的套路将让位于对盈利的诉求。如果说滴滴以往的运营模式类似于RTS游戏中的爆兵流,那么在被新政拉回与竞品甚至出租车同一起跑线之后,就必然要从大局观拼回微操。
5联姻Uber可能是一个败笔
俨然成功企业家的程维已经开始在媒体上回顾“找钱挺悲凉”的经历以及“被王兴一句话骂醒”之类的自励,不再“战栗”的他进化成了“Uber屠夫”,有资格致敬“Uber是个伟大的对手”了,但不管是习惯了抢头条的程维还是柳青,抑或是“生而骄傲”的Uber年轻人,他们的商业模式其实既不复杂也不傲娇,有的只是藏在情怀背后的简单粗暴。
回头再看,Uber在那桩交易中的获利其实远超滴滴,它拿到了滴滴17.7%的股份,制止了后者通过投资Lyft等公司染指欧美市场的野心,而流血GMV和GR包袱则被甩锅,滴滴以很高代价从Uber接手过来的冗余运力却被政策一纸烟消。
新政另一项不被重视却充满杀机的伏笔是肢解大流量网约车平台,直接后果是消灭了拼车或顺风车这种商业模式。
以《北京市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指导意见》为例,有4点值得关注:
1.认定合乘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事行为,只能分摊出行成本(燃料费和通行费)或免费互助。这就从根本上消灭了平台赚钱的可能性也消灭了司机牟利的动机。
2.私人小客车合乘应当遵循公益合乘优先、民间互助自愿、维护合法权益、合乘信息真实、分摊成本合理、严禁非法运营的原则。
政策的潜台词显然是不鼓励在拼车、顺风车领域进行商业创新,它所倡导的是邻里、亲朋和同事间的友情互助,是那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
3.合乘软件应当独立设置,不应与巡游车、网约车软件合并。
这一条尤其含沙射影,可以视为政策不允许滴滴那样的巨无霸借助合乘业务来推动平台的协同效应,而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严苛规定下,单纯的合乘软件还有存在的可能吗?
4.合乘频次每车每天不得超过两次。
这算是最后的补刀了,友情互助都是有限制的,商业模式就别想了。按之前易观发布的数据,滴滴顺风车去年拥有69%的市场份额,领先20.9%的嘀嗒拼车,在51用车、天天拼车近乎失声、微微拼车一夜沉沦的衬托下,可谓一柱擎天。
如果新政不做修改的雷厉风行,顺风车这个滴滴未来寄予厚望的业务场景将归于消灭,倘或再加上快车的式微,滴滴苦心构建的大出行平台就有瓦解之势了。
现在评说政策的是非功过还为时过早,毕竟它考虑的是多方利益的最大化,妥协大于激进,平衡优于变革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在滴滴正从创新图腾进化到价格垄断的背景下,但政策也不应该指望出行公司成为“出不辞劳、入不数功”的劳模。
莎翁笔下的约翰王曾指着他为之奋斗的宝座说,“我和我的悲哀都在这里”!出行企业的野心和无奈总比倒腾学区房的上市公司要值得尊敬的多。
㈧ 说下怎么样试压泵
试压泵是专供各类压力容器、管道、阀门、锅炉、钢瓶、消防器材等作水压试验和实验室中获得高压液体的检测设备,它的功能是把动力机(如电动机和内燃机等)的机械能转换成液体的压力能。工作原理:凸轮由电动机带动旋转。当凸轮推动柱塞向上运动时,柱塞和缸体形成的密封体积减小,油液从密封体积中挤出,经单向阀排到需要的地方去。 当凸轮旋转至曲线的下降 部位时,弹簧迫使柱塞向 下,形成一定真空度,油 箱中的油液在大气压力的 作用下进入密封容积。凸 轮使柱塞不断地升降,密封容积周期性地减小和增 大,泵就不断吸油和排油,官网有不少的
㈨ 滴滴打车在国外可以使用吗
“滴滴海外” 一期产品主要面向出境游的中国游客。目前 “滴滴海外” 一期服务覆盖了全美近 200 个城市。中国乘客在 Lyft 提供服务的所有美国地区都可以通过 “滴滴海外” 来呼叫 5 座或者 7 座专车(Lyft 或者 Lyft plus)。
乘客在美国打开滴滴出行APP后,即可看到“滴滴海外”的欢迎界面,点击“开启行程”后,便可体验滴滴与Lyft一同提供的服务。“滴滴海外”在美国的发单流程与国内并无差异,乘客输入目的地、点击发单即可呼叫车辆。值得一提的是,乘客在发单时,无论是输入中文还是英文都可被系统识别,即使不知道目的地的英文名字也无需担心。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够顺利联系接单车主,乘客在使用“滴滴海外”之前,需在国内为手机号码开通国际漫游。当然,这并不是说乘客在使用“滴滴海外”时,必须使用国际漫游流量。“滴滴海外”也支持Wi-Fi信号。在美旅游,携带随身Wi-Fi的乘客可先使用Wi-Fi信号叫车,再用手机联系接单的车主。
如乘客身边仅有Wi-Fi信号,也无需担心。训练有素的Lyft车主在接单后,一般都会按照导航的提示按时到达指定上车地点。此外,因中美出行文化差异不同,Lyft的车主较少会主动打电话给乘客确认上车地点。如乘客遇到未主动联系的车主,请稍作等待。
车费按汇率换算 提供电子发票
除了界面、发单全面支持中文外,“滴滴海外”的另一亮点是“车费直接显示人民币数额”。乘客在发单时便可看到人民币数额的预估价区间。预估价区间与Lyft保持一致,此外“滴滴海外”的收费模式、标准均与美国当地的Lyft收费模式、标准保持一致。
目前,Lyft在美国覆盖了近200多个城市,在美国移动出行核心市场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其收费模式,基于时间、里程以及取消费等服务费用。各城市的收费标准略有不同,想要了解的乘客可提前在Lyft的官网上了解信息。
在车费支付方面,“滴滴海外”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两种渠道。车费汇率与支付渠道换算汇率保持一致。汇率每日波动,建议乘客在打车后及时支付车费。在发票方面,“滴滴海外”为所有中国乘客提供在美行程的电子版商业发票。乘客仅需在APP内提交自己的在美行程的开票申请,即可收到相关行程的电子版商业发票,包括了行程信息、费用明细等。
客服、翻译24小时在线 享受Lyft保险权益
“滴滴海外”为在美国的乘客同样提供7乘24小时的人工客服服务,且支持中英双语交流。乘客在遇到相关疑问时,可直接点击APP内的“客服”按钮,一键联系双语客服。此外,“滴滴海外”还为乘客提供7乘24小时的在线人工翻译服务。
如乘客在与车主沟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帮助可直接点击APP内的“翻译”按钮,即可进入与翻译、车主三方同时通话的环境,翻译会帮助乘客解决遇到的沟通问题。需要再度提醒的是,使用电话联系客服、翻译的乘客需提前在国内为手机号码开启国际漫游。在安全保障方面,使用“滴滴海外”的乘客可享受与Lyft美国本土乘客相同的保险。
今年二季度Lyft来华 美国来华游客可体验
据了解,今年第二季度,Lyft将“来到”中国,届时美国游客在中国可通过Lyft呼叫滴滴的运力。CNNIC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滴滴出行已覆盖国内超过400个城市,滴滴专车占据了87.2%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就在前不久,滴滴出行平台日均订单突破了一千万单,这意味着滴滴出行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
去年年底,滴滴、Lyft、Grab、Ola四方曾联合对外宣布将通过建立共享出行全球合作框架,四方打通产品,为中国、美国、东南亚和印度的国际旅客群体提供无缝出行服务,覆盖全球50%的人口。此次滴滴与Lyft的打通即基于该合作框架。
业内人士认为,“滴滴海外”的上线意味着滴滴正式开启国际化进程。而随着滴滴与Lyft、Grab、Ola产品打通的逐步推进,一个国际移动出行联盟正在成长。“滴滴通过与当地优秀平台合作的方式去展开国际化十分巧妙。移动出行是一个需要庞大当地信息的互联网行业。犹如各个航空公司一般,形成联盟,共享资源的合作方式是十分有利和可持续的。作为一家才3年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滴滴为中国的交通行业带来了很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