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基金 > 铬铁矿价格趋势

铬铁矿价格趋势

发布时间:2021-05-19 03:46:11

❶ 世界矿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此文系本书作者和鲍荣华合作。原载《中国矿业》2004年第13卷第1期

摘要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矿业的全球化,近年来世界矿产品贸易普遍大幅度增加,矿业投资在全球化范围流动,跨国矿业企业并购浪潮此起彼伏,发达国家鼓励本国公司到海外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发展中国家纷纷改善矿业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勘探、开发本国矿产资源。

关键词 世界矿业;全球化;趋势

1 经济全球化促进矿业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流。经济全球化促进矿业的全球化,由于矿产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只有国际化才能实现矿产资源最佳配置。同时,因为矿产资源是生产的主要要素来源,所以矿业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矿业生产要素将流向质优价廉的矿产地。

矿业全球化表现为:矿产资源跨国勘探、开发,矿产品跨国加工和销售,矿业公司跨国并购和上市,矿业资金跨国流动,大型矿产勘查和开发项目多国多家公司联合投资以及矿业信息国际共享。

(1)矿产品贸易全球化。

近年世界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体上呈大幅度上涨趋势。如:1997年比1993年,世界主要铁矿石、煤、硫出口量,分别增长了近18%、37%、28%。1999年比1993年,世界铝、铜、铅、锌、锡、钾出口量,分别增长了29%、68%、83%、51%、53%、15%。磷酸盐岩1998年比1993年出口增长了17%。

同时,世界矿产品的贸易增幅远大于产量增幅。2000年世界矿产品贸易量比上年增加了42%,1999年比上年增加15%,而同期矿产品产量的增幅只有3.5%和2.0%,可见用于国际贸易的矿产品占产量的比重在加大。例如铁矿石世界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由1998年的43%,上升到1999年的45%。

(2)矿业投资全球化。

矿业投资全球化的主要趋势是矿业资本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向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流动,即从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南非、英国等向全球数十个发展中国家流动。

近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本国找矿难度增大,成本增高,矿业受环境保护制约和土地准入的法规限制越来越严。因此,他们到某些勘查开发投资环境好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矿产勘查活动明显增加,最近10年内预计有数十亿美元用于亚太地区的矿业开发。

(3)矿业服务的全球化。

有资源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在标准、规范、矿业权评估、资源评价、独立勘查地质学家、矿业经纪人、劳务合同公司等领域与国际惯例接轨,努力实现矿业服务的全球化。

2 世界矿业集中度提高

(1)跨国矿业企业并购浪潮此起彼伏。

矿业全球化的发展,使矿业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加强核心业务,提高国际竞争力,矿业公司兼并浪潮席卷全球。

金属矿业公司经过1992~1997年大规模兼并之后,自1995年以来,并购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1998年全世界金属采矿和冶炼业用于并购的费用超过25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最大的一宗铝业公司并购金属交易是美国铝业公司(Alcor)以46亿美元并购其美国同行——铝生产商Reynolds。另外两大并购事件均发生在铜业部门。据统计,1990~1999年,交易额在2500万美元以上的全球基本金属业公司兼并案合计达135件,交易额共计278.2亿美元;金业公司的兼并案达146个,交易额共计283.15亿美元。最大的矿业公司BHP公司和Billiton公司于2001年3月9日完成合并,涉及案值280亿美元。

(2)矿业产业集中度提高。

矿业生产集中度提高。根据瑞典RMG 1997年对世界矿业公司的排名,32家矿业公司的矿产产值总额占全球矿产总产值份额的50.38%,在这32家公司中,有6家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矿业公司。

根据总部设在斯德哥尔摩的原料集团公司(RMG)2000年统计,目前参与世界矿业经营活动的公司约有8000家左右,但矿山产量的大部分仅由少数几家公司控制。在世界50强大矿业公司排行榜上,最大的25家公司中,美、加、澳、英和南非的发达国家的矿业公司就占19家,其控制产量占25家公司总产量的78%。

金属矿产控制程度更高,4家公司控制西方总产量的75%;10家公司分别控制西方国家铅和锌总产量的58%和51%;10家公司控制70%的铝土矿、铜矿和铬铁矿的产量,及60%的铁矿石产量和镍产量。

煤炭生产的集中程度也在提高,如美国,1976~1993年,煤产量由6.21亿吨增至8.56亿吨,增长37.8%;而煤矿数却由6533个减至2475个,减少62.1%;每个矿的平均产量由9.5万吨提高到34.6万吨,12个年产1800万吨的公司的总产量占全国的41%。

矿业勘探投资也比较集中。1999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三国勘查投资预算占全球总预算的39.5%。1998年加拿大矿业公司勘查投资占全球矿业公司总勘查投资数的37%,美国占17%,澳大利亚占9.5%,南非占3%,英国占1.3%,其他几个发展中国家主要(包括秘鲁、智利、印度尼西亚、津巴布韦等)占15.2%。

3 发达国家鼓励本国公司到海外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发展中国家纷纷改善矿业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勘探、开发本国矿产资源

长期以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努力实施全球资源战略,鼓励本国公司到海外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其意图就是为了获取廉价、优质的矿产资源,扩大对全球资源的控制能力,保证本国资源供应,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1)建立专门机构支持对外矿业投资。

有些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通过组建专门机构,大力推行“技术援助、经济援助及合作计划”,为矿业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全方位支持,并通过“以合作求发展”的战略,与国际投资机构、与有欧美背景的跨国矿业公司及资源公司加强合作,大力推进跨国矿业公司以不同方式广泛地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如:前西德联邦地质调查所(BGR),与发展中国家实行技术合作,现已成为德国在国外进行探矿活动的中心。日本建立了金属矿业事业团,以对探矿事业开展必要的贷款工作。法国的地质矿物调查所(BRGM),是金属和非金属资源政策的主要执行机构。该所在国内外的事务所有30多个,工作人员达2000多人,其中国内研究人员约有900人,该所费用主要来自政府的委托费。另外也从民间企业委托的勘探活动中获得资金。

(2)通过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多种手段,全方位鼓励矿业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政治、外交等不同角度支持和促进在海外建立矿产资源供应基地。

如前西德曾拨给联邦地质调查所4000万马克进行国外调查,此外还拨给技术合作费用约3000万马克,以支持联邦地质调查所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调查和技术合作。加拿大政府对矿业提供低息贷款、投资建铁路、公路等。

(3)对国外勘探实行投资保险制度。

由于矿产资源生产国政治形势和经济政策有可能发生变化,使企业开发国外矿产资源具有一定的风险;加上矿山建设周期长,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前景的不易估计,这都会影响民间企业对开发国外矿山的积极性。为此,一些国家政府采取了投资保险制度。

如:前西德在20世纪70年代与49个国家签订了两国间的保护协定,保证在国外的企业,在国有化的情况下也能自由经营。这一政策已成为德国企业在国外积极进行开发活动的支柱。

(4)实行部分矿种探矿补助金制度。

日本、法国和英国都曾经实行部分矿种探矿补助金制度。其中日本补助19种,联邦德国补助除石油、煤炭以外的矿产,法国只补助铜、铀两个矿种,英国补助有色金属矿。

(5)矿业融资

通过融资取得矿业勘探、开发资金,是国外矿业公司的普遍做法。在草根勘探阶段,可进行私募,即依靠个人或基金会的自有资金募集少量资金进行踏勘,各方按事先约定分享权利;当找矿有一定前景时,可进行证券融资;以有一定找矿前景的矿权为基础,经咨询公司认定其找矿价值,按风险资本上市的要求,通过证券市场融资;还可以通过出让部分矿权,换取勘探开发资金。

(6)改善投资环境。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个别地区实行有效的政策吸引鼓励外来投资。1975年以来,随着整个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面对本国矿业开发资金缺乏、管理工作混乱、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它们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私人资本及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开发本国矿产资源。

改善矿业投资环境的主要做法有:修改矿业法、降低矿业税收、简化勘探开发行政审批程序、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和信息服务、扩大外商可勘探开发的资源范围等。如:阿根廷把投资鼓励和矿权管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矿业法规。它远远超出了传统矿业法的范围,包括税收优惠、外汇管理、投资保证、争端解决、海关法规、优先雇用东道国公民和培训职工、优先由东道国供应材料、劳务、运输和动力,以及防止矿业公害等内容;这是一种更有效的促进矿业投资、发展本国矿业的适当办法。通过这些措施,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地区1999年吸引了西方矿业公司固体矿产勘查投资的51%,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25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吸引了近2/3的世界大型矿产开发(采选)项目投资,其中,拉美地区占一半以上,其次是亚洲、非洲等。

❷ 临界带铬铁岩层的成分变化特征

C.F.J.万·德尔·瓦尔特(1954)较详细研究过西布什维尔德勒斯顿伯赫区临界带中铬铁岩成分的垂向上的变化,并以上、中、下三个组的16个矿层进行了成分分析和对比研究(表3.1)。

表3.1 西布什维尔德勒斯顿伯赫区铬铁矿层分组情况

表3.2是依据C.F.J.万·德尔·瓦尔特(1954)提供的临界带矿石化学成分分析资料计算的各矿层平均成分。总体上临界带各矿层矿石的Cr2O3成分有向下组矿层增高,FeO向上组铬铁岩层增高的趋势。但其间的变化是复杂的。如FeO成分几乎上、中、下三组的底部矿层(1、4、12号矿层)含量都是相对较高的。越过底部矿层FeO先是突然降低,然后再向顶部矿层逐渐增高(图3.3)例外的是处于中组中部的8号矿层似乎出现类似的情况,以8号矿层为界,FeO 向上至11 号矿层减少,向下至4 号则逐渐增高,而Cr2O3成分则相反。这样,就使整个临界带铬铁矿的FeO、Cr2O3、成分出现四次旋回性变化,这种情况在MgO、Al2O3成分变化上也是较明显的,也大体以1、4、8、12号矿层为界面出现旋回性和重复变化。其中的Cr2O3和MgO在8 号矿层上下还显示出一种对称性的成分演变关系。如MgO有向中组中部8~9号矿层增高趋势,而Cr2O3却相反,从中组中部同时向顶底板矿层增高。

另一方面,就各矿层顶板和底板铬铁矿成分比较(表3.3),由表所见,围绕8号矿层的对称性变异也是十分清晰的。如FeO成分,在中组8号矿层以上的9~15号矿层,各矿层的FeO含量几乎都是无例外地从各自的底板向顶板方向增高。而8号矿层以下的8~4号矿层却又是无例外的从各自的顶板向底板方向增高。恰与9~11号矿层形成反向富集趋势。这种反向富集趋势也存在于上组和下组铬铁岩层间和与中组的相邻关系上。即FeO含量,在上组是从各自的顶板向底板方向增高。而下组却又是从各自的底板向顶板方向增高的,似乎围绕4号和12 号矿层还出现两个次级分异演化对称中心。又如Cr2O3成分,在中组各矿层中大体与FeO成分变化相似,但上组和下组却是相反的,即上组各矿层中的Cr2O3成分是由底板向顶板增高的。下组却是由顶板向底板增高的。而MgO和Al2O3成分却同FeO完全呈一种相反演变趋势。

图3.3 临界带铬铁岩层的Cr2O3(分子数)FeO(分子数)变化(据见表3.2)

表3.2 布什维尔德岩体临界带各矿层铬铁矿平均化学成分表

续表

(摘自《国外铬铁矿资料专辑》)

①mg=

②RO=MgO(分子数)+FeO(分子数)。

③R2O3=Cr2O3(分子数)+Al2O3(分子数)+TiO2(分子数)。

表3.3 临界带各铬铁岩层顶板、底板成分变化趋势(单位:%)

续表

(据《国外铬铁矿资料专辑》第二辑)

注:表示铬铁岩层顶板成分,余数为底板铬铁矿;箭头表示成分增高或降低方向

如何来解释整个临界带矿层垂向间的成分变化呢?C.F.J.万·德尔·瓦尔特(1954)认为是由岩浆或含矿熔体中铬铁矿和辉石两种矿物结晶关系不同引起的。他解释到“铬铁矿的形成可使残余岩浆中的MgO比FeO更富集,而辉石的形成正好起着相反的效果”。由此,他认为在铬铁矿的mg值向铬铁岩层顶部增加的类型中(如以辉石岩为顶板的中组5~7号矿层和上组12~15号矿层——笔者注),假定铬铁矿的晶体的FeO/MgO值比晶出后岩浆中的FeO/MgO值大。那么,残余岩浆中的MgO就越来越比FeO富集,这种变化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在从矿层底板直到矿层顶板的铬铁矿中。而在铬铁矿的mg值向矿层顶板逐渐减少的这种情况下(如以斜长岩为顶板的8~11号矿层和以辉石岩为顶板的下组2~3号矿层——笔者注),铬铁矿的晶体是由大部分的MgO和FeO已被用去的一种残余岩浆形成的,由于铬铁矿晶体的形成,FeO的浓度将逐渐比MgO的浓度增大。因此,一般都假定铬铁矿晶体中的FeO/MgO值比生成它的岩浆中的FeO/MgO值要小一些。所以残浆中的FeO将比MgO越来越富集。于是这一变化就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在一个矿层从底部到顶部的铬铁矿中。

乍看起来,这种解释似乎比较接近铬铁矿成分的变化实际,也适应于某些辉石成分的变异关系。但如注意到,同样以辉石岩为顶板的铬铁矿层、矿石和岩石的MgO和FeO含量可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如中组的4、5、6、7号矿层,FeO是从矿层顶板向底板增高的,而MgO是从底板向顶板增高,这同万·德尔·瓦尔特解释似乎相一致。但是同样以辉石岩为顶板的下组铬铁矿层来说就不适用了。因为下组的1、2、3号铬铁矿层虽也以辉石岩为顶板围岩,但FeO和MgO的演化趋势却完全不同,FeO是一致性从底板向顶板增高,MgO却降低,与其上的中组4、5、6、7号矿层完全相反。况且,从表3.2中还可看出,无论中组8号矿层以上或以下,各矿层的FeO和MgO的含量及mg值变化,都不是一致性的从底部矿层向顶部矿层增高,就是一致的降低。并不出现那种由矿物晶出关系的不同而引起两种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

另一方向,如按mg值变化情况,要按C.F.J.万·德尔·瓦尔特(1954)观点解释,这里除非把所提出的四次旋回(即1~4号矿层,5~8号矿层;9~11号矿层和12~15号矿层)的偏底部矿层,都当作是FeO/MgO值较大的岩浆层,而把偏上部的一些矿层当作是被用去了大量FeO和MgO或FeO/MgO值小一些的残余岩浆层,但这与表3.3所列各矿层顶、底板铬铁矿成分变化情况十分不符。因为从表所见,除4和12号矿层出现有万·德尔·瓦尔特(1954)假定的那种由大的FeO/MgO值的岩浆分异趋势外,而1号和8号矿层FeO含量虽然较高,但底板先晶出的铬铁矿却不是富铁而是贫铁的。其趋势恰好符合后一种FeO/MgO值小一些的条件。相反,按理应当属于FeO/MgO值小一些由残余岩浆形成的5~7号矿层和13~15号矿层,按说底部先晶出的铬铁矿应当相对贫铁,但实际又是相对富铁的,又恰好与FeO/MgO值大一些的岩浆结晶分异趋势相一致。因此,要把9~11号矿层形成当作是4~8 号矿层形成后的一种被用去大量MgO和FeO组分或FeO/MgO值小一些的残余岩浆看待也是不太合适的。

还有,如按E.N.卡多隆等(1959)的岩浆流机械分异沉积-火成堆积成因观点,铬铁矿和辉石岩层序的形成是在不混熔液体的条件下,岩浆流速度变化引起机械分异和堆积作用的结果,即认为:辉石沉积与铬铁矿的沉积比例是由岩浆流速度的波动影响所造成。当岩浆流缓滞引起古铜辉石迅速下沉,使液体聚积停止,而岩浆流变速,减缓了古铜辉石下沉速度,又开始了液体的聚集。这种解释,按经典的流体力学理论,重力分选作用对某些密度不同的矿物可产生一定的效应。但对近封闭环境和高黏度的岩浆熔体来说,这种效应能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呢?况且,正像E.N.卡多隆等(1959)解释过的,铬铁矿相对密度4.4 ,转换成液体相对密度大约也在3.9 ,而古铜辉石和斜长石相对密度为3.74 ,仍然比液态铬铁矿轻,这样,能否在岩浆流体内发生重力机械沉积或堆积作用呢?显然,不是没有问题的。

再有,如按王恒升等(1983)液态重力分异观点解释,虽然可肯定临界带中的铬铁岩和古铜辉石岩、斜长岩在岩浆熔体状态就可分别形成“局部”硅酸盐熔浆和矿浆。但是否属于一种液态重力分异作用机制呢?先不说临界带总体情况,仅就8号矿层上、下矿层情况分析,中组的9~11号矿层和下组的1~3号矿层,FeO和Cr2O3成分含量都是底板向顶板增高的,如果说液态岩浆的密度是由FeO、Cr2O3、Al2O3、CaO、MgO含量所决定或有关,那么1~3、9~11号矿层的情况,就不适宜用液态重力分异观点解释了。何况,9~12、13号矿层的底板还以斜长岩类为主要隔挡层,更是与重力分异观点相抵触。

那么,究竟如何解释布什维尔德岩体临界带的层状岩序的分异形式呢?在此,既然多数研究者都比较一致的确认,临界带是个构造-岩浆活动带,岩浆的演化和分异作用与岩浆流作用有直接成因关系或起了主要作用。且照C.F.J.万·德尔·瓦尔特(1954)的观点,布什维尔德岩体是由岩浆多次贯入形成的,而不是由一期岩浆大规模侵入所造成,并提出,一次岩浆的贯入可造成几个铬铁岩层,其中临界带中的4号到8号铬铁岩层很像是一种岩浆形成的,而9号到11号则像是另一种岩浆形成的。E.N.卡多隆等(1959)还把临界带(关键带)分为上、下两个亚带。下亚带主要由古铜辉石岩、铬铁岩和一些斜方辉石橄榄岩组成(图3.2)。上亚带由于出现斜长石堆晶而变得突出,又可分上、下两部,即下部都是由斜长岩、苏长岩和少量古铜辉石岩组成。它们不按正常层序出现,并且没有典型的旋回;上部(以UG-1铬铁岩单元底部开始),由一些或全部由铬铁矿、斜方辉石橄榄岩、古铜辉石岩、苏长岩和斜长岩组成。按描述,以斜长岩堆晶而显得突出的上、下亚带界线,应大体与8号矿层位置相当。而所分的上亚带上、下两部则以12 号矿层为界。这同万·德尔·瓦尔特所分的上、中、下三组大体相一致。这样,如果把下组1~4号矿层也视作由同一岩浆形成的话,那么整个岩浆流中轴地带应大致位于8 号矿层所在部位。这便指示8号矿层上下的铬铁岩层数目和岩浆股数目大体相等性似乎不是偶然的了。

另外,如注意到临界带各矿层铬铁矿的几种主要组分的变化趋势,这里还可把8号矿层下、上分为两个次级对称分异中心。即以4号和8号矿层为界,下1~7号矿层和上9~15号矿层铬铁矿的主要成分含量,不是相向富集增高就是相向贫化降低。这同样可由5~16号矿层的造矿铬尖晶石和围岩中的副矿物铬尖晶石成分变化的不连续性较好地反映出来(图3.4)。据此,可以认为布什维尔德岩体临界带多层铬铁岩的形成起码是两股以上岩浆流动分异或动力分异作用的产物。

如此,按照前述讨论过的,高温岩浆熔体的离子化和“群聚态组”的特性,随岩浆体的流动和带电粒子的定向迁移,势必有电磁效应的发生。对临界来说,由假层理和包体的发育和排列所反应的岩浆运动方式,主要应属一种层流运动形式。照此,表现出的电磁场性主要是磁场力对离子的作用,而电场力只沿岩浆流动方向起加速离子迁移速度的作用,不会改变离子的运动方向。另一方面已谈过形成临界带层状岩序起码是两股以上岩浆分异作用的结果。按熔体组分,除硅酸盐“群聚态群”外,大多为一些具一定原子磁矩的离子,如Fe2+、Fe3+、Cr3+、Mn2+、V4+、Ni2+等。这样,按照磁场与具原子磁矩元素间的作用关系,相对具有高原子磁矩的Fe2+、Cr3+离子在岩浆主流层内的高磁场地带相对富集似乎是在情理之中的。具体过程或演化模式已在前面讨论过。这里就不再重述了。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整个布什维尔岩体的临界到底由几次(股)岩浆贯入形成呢?按E.N.卡多隆等(1959)东布什维尔德莱登堡区临界带中所见包体主要产出层位分析,起码应包含四次岩浆流的贯入分异过程。即斯提尔甫特主铬铁矿层及以上的F、H、M单元等。而在西布什维尔德的勒斯顿伯赫区,由5~16层的造矿和副矿物铬尖晶石成分的不连续性(图3.4)是否也代表四次(股)岩浆流贯入的分异过程产物。还有待更多资料来证据。

再一方面,卡麦隆等(1959)还对比研究过东部莱登堡区的斯提尔甫特(Steelpoort Seam)和里德(Leader Seam)层中铬铁矿的晶胞大小与斜方辉石成分的相关关系(图3.5)。如图所示,斯提尔甫特层分上、中、下三段,上、下段为浸染状矿石,中段为块状矿石,上、下两段的顶板和底板均与辉石岩呈过渡接触;里德层分上、下两段,下段为块状矿石与底板辉石岩界线截然清晰,上段为浸染状矿石与顶板辉石岩为过渡接触。但在铬铁矿和古铜辉石成分上,无论块状矿石或是浸染状矿石的铬尖晶石的晶胞大小,除浸染状稍大于块状外,两者基本是自呈一级的。均比上、下围岩中副矿铬尖晶石的晶胞小。前者小(0.031nm)后者晶胞轴多在0.033nm以上。而古铜辉石的成分则变化较大,不像铬铁矿晶胞大小那样稳定。但基本分两组,一种是浸染矿石中的古铜辉石和围岩中的古铜辉石,前者Fe SiO3分子含量低,后者高。这同铬尖晶石晶胞大小有一致性。如若铬尖晶石晶胞大小,部分与二价金属阳离子 Fe2+(0.076 nm)、Mg2+(0.065 nm)有关。则由图说明,斯提尔甫特和里德铬铁矿岩层的围岩古铜辉石岩中的副矿铬尖晶石比矿石中的造矿铬尖晶石相对更富Fe2+,加上围岩古铜辉石的高FeSiO3分子含量,表明临界带的硅酸盐熔体比矿浆熔体更富Fe2+,这与讨论过的阿尔卑斯是岩体内层流地带的橄榄石相对较富Fe2+而贫Mg2+有些相似。且Fe2+离子相对在古铜辉石的M2位置上富集,也应当属于一种磁场相关的亚思-特勒畸变效应的阳离子有序化。不过,因引用资料中缺少Fe2O3分析资料,其间在造矿和副矿物铬尖晶石中的Fe2+、Fe3+比例尚不清楚。

图3.4 布什尔德层状镁铁—超镁铁岩杂岩体的铬尖晶石成分变化趋势(据王恒升等,1983)

综上说明,镁铁层状岩体的层状铬铁矿床的成矿过程和机理,也应同阿尔卑斯型岩体的岩浆层流形式中的铬铁矿成矿过程和机理相似,都可归因于一种岩浆流动过程产生的电磁效应与周围空间带电离子(元素)间相互作用的场源关系。当然,对布什维尔德岩体临界带的矿质来源,究竟是通过整个岩体自身演化局部富集呢?还是每股富矿质熔浆另有来源所在,因资料原因无法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图3.5 东布什维尔德莱登堡区斯提尔甫特和里德铬铁岩层铬铁矿晶胞轴大小和古铜辉石成分(FeSiO3)变化对比图

(据王恒升等,1983;卡多隆等,1954)

❶ 1 英尺(1ft)=0.3048 m,全书下同——编辑注。

❸ 对当前世界能源、资源形势的基本判断

对当前世界能源、资源的供需形势有3个基本估计。第一,当前世界能源、资源总体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同时,由于全球在20世纪90年代忽视了找矿勘查,整个世界都在“吃老本”,使世界能源、资源储量的增速放缓,这意味着虽然除石油外总体上不会出现资源性短缺,但各国政府仍需要经常关注结构性短缺的形势,并将全球能源、资源的地缘政治放在突出位置。对我国而言,一是国内肯定还有大量待发现矿床,二是目前几乎是利用海外资源的最后时机,越往后准入成本越高,竞争越激烈。第二,世界能源、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局部地区供需极不均衡,尤其是在消费量增长幅度远远超过生产量增长幅度的亚太地区,供需不平衡更为加剧,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阶段正是中国拯救世界矿业、需要我们在市场上有更大声音的时候。第三,世界能源、资源市场大体稳定,但由于全球化迅速发展使垄断加剧、运输线路的竞争激烈以及现货市场供应量不稳定等复杂原因,导致市场的结构性波动剧烈,能源、资源的市场价格越来越不由基本的供求关系来决定。随着在生产者联盟与消费者联盟的博弈中前者占尽上风,廉价石油时代有可能趋于终结。为应对这种局面,需要我们加强风险管理。实际上,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短缺,大多数属于结构性短缺,除石油外尚未出现资源性短缺的局面。但是,随着工业化国家继续增加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随着经济正在爬坡的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预计多数战略和关键矿产将在2020~2030年出现资源性短缺的局面,届时我们利用国外资源将面临更加特殊的困难。大体上可以认为,当前是利用国外资源、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的最好时机。

4.1.1 当前世界能源、资源总体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

目前世界能源、资源储量丰富。大多数重要能源、资源的储量静态保障年限,按照2003年的消费量衡量,基本上均在50年以上。其中,保障程度在100年以上的矿种有煤炭、铁矿石、铝土矿、铬铁矿、钾盐,50~100年的有天然气(67年)、铀、镍,小于50年的只有石油(41年)和铜(47年)。因此,从储量角度看,世界能源、资源仍能维持全球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受科技进步的推进,世界主要能源、资源的储量仍然在增长。更深、更边远、海域、更复杂和非传统类型的资源不断被探明,更低品位、更难选冶的矿床不断被开发利用。例如,到2003年的20年世界累计产出原油670多亿吨,但是由于勘探和开发技术进步和不断投入,2003年剩余可采储量反而增加了580亿吨,也就是说20年间共探明了1250亿吨。同时,全球仍有大量能源、资源待发现、待探明、待圈定。以保障程度最小的石油和铜为例,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统计,全世界陆地铜资源量为16亿吨,现探明铜储量仅只占其资源量的38%。除西欧和北美外,其他地区地质矿产工作程度仍相对较低,包括资源大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待发现潜力很大。据目前认识水平,世界常规石油、天然气的待探明储量或通过技术进步成为可采储量的分别为1500亿吨和180万亿立方米。此外,非常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全球重油、沥青、油砂等可采储量约4000亿吨,是常规原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的2.7倍;煤层气的储量可能与常规天然气相当;据估计,主要储存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至少是地球上全部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总和的2倍以上。

但是,世界资源储量增长幅度在放缓。除找矿难度增加这一原因外,关键原因是,由于冷战后原苏联向西方国家增加供应,20世纪90年代能源、资源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幅度很大。同时,受全球地质工作由资源向环境转移呼声的影响,全球忽视了找矿,再加上1997年的金价下跌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对能源和资源公司的负面影响,导致世界能源、资源的储量增长幅度在放缓。例如,铁矿石、铀、钾盐、煤炭等几种保障年限较长的矿产,几十年间基本上全球没有投入勘查(为数不多的一些投入主要围绕现营矿山周边),全球在“吃老本”。

更令人遗憾的是,世界能源、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平衡,由于复杂的长达数十亿年的地质作用的结果,大多数矿种的已探明储量大多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中东地区6国占了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的63.3%,委内瑞拉占6.8%,俄罗斯占6.0%,我国仅占2.1%。俄罗斯是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的26.7%,中东地区占40.8%,其中伊朗和卡塔尔分别占15.2%和14.7%。煤炭储量前10的国家占总量的90.0%以上。在目前探明可采储量中,铁矿以巴西、澳大利亚铁矿石质量最佳。铜矿主要分布于美洲的安第斯—落基山脉和中亚—俄罗斯地区。近年来,蒙古境内新发现的奥尤陶勒盖铜矿(1600万吨)和俄罗斯的乌多坎铜矿(2000万吨)均未开发利用。铝土矿储量71.0%分布在几内亚、巴西、澳大利亚和牙买加。越南的铝土矿资源潜力很大,探明储量近80亿吨,多为优质红土型三水铝土矿,开发利用前景好。钾盐储量更是高度集中,近75.0%的储量分布在加拿大和俄罗斯。泰国、老挝也具有丰富的钾盐资源,与我国互补性很好。铬铁矿主要分布在南部非洲和原苏联国家。镍主要分布于古巴、加拿大、俄罗斯等国。锰矿储量中,南非和乌克兰占世界的80.0%以上。

总体上我们认为,除石油外,世界范围内在中期不会出现资源性短缺,但市场的结构性短缺将有可能是经常会发生的,需要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同时,还可以认定,当前几乎是利用国外能源、资源的最好机会,如果再犹豫不决,将会丧失好时机,或者出现资源性短缺而竞争更加激烈,或准入成本大幅度提高难以承受。

4.1.2 世界能源、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局部地区供需不均衡

世界能源、资源产量继续增长。1993~2003年,世界原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5%。油价上升推动一些资源丰富的主要产油国产量迅速增加。1993~2003年天然气世界产量年均增长2.3%,远高于同期石油生产增长率。1995年来世界铁矿石产量一直稳定在10.0亿吨左右,2002年首次突破11.0亿吨,2003年为11.2亿吨。近年来全球铜产量也在持续增长。

但是,未来世界能源、资源产能的继续增长将面临诸多障碍,可以认为多数矿产目前的生产能力已接近极限。特别是目前全球能源、资源的生产成本总体上有所增加;大多数能源、资源的剩余(闲置)产能大幅度减少,连大量以前已关闭的矿山又重新开发,增加产量的调控空间已经不大,如欧佩克的剩余生产能力,一直作为世界石油市场供应安全性的一个指标,目前已比5年前下降70.0%;并且由于周期性作用影响,近期发现的不少矿床的开发利用尚有待时日。

在产量增长的同时,世界能源、资源的消费量以更大速度增长。2003年世界原油产量为36.97亿吨,消费量为36.37亿吨。1993~2003年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6%,10年间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2.3%,煤炭0.9%。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大多数能源、资源的消费量增长缓慢,但仍在增长;主要新增需求量集中在正在爬坡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其中亚太发展中国家增长幅度最大,在亚太地区,中国的需求量增长幅度又是最高的。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持续上升,且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在6.0%以上。

尽管如此,世界能源、资源供需仍能保持基本平衡。1993~2003年,世界原油产量和消费量年均增长率都在1.5%左右,石油产量基本能够满足消费量的增长。2003年世界天然气产量为26185亿立方米,消费量为25910亿立方米,基本维持平衡。但是同时总体上仍然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世界能源供需有从基本平衡向供应趋紧变化的趋势;二是出现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变化的趋势。

在总体基本平衡的同时局部地区供需极不均衡。以亚太地区最为突出,2003年亚太地区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占全球的4.2%,而产量占10.2%,消费量却占28.8%,反映亚太地区处于高强度开采和消费,可谓“小马拉大车”,资源基础严重不足。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量增长接近极限,消费持续增长,虽然总体上仍处于平衡状态,但这种平衡是一种“亚”平衡。一有风吹草动,这种平衡将被打破。例如,据分析,如果智利铜产量削减50万吨,世界铜价格将增长50.0%左右。

总体看,未来竞争将加剧,尤其是对产能的竞争,对市场的竞争。

4.1.3 世界能源、资源市场大体稳定,但结构性波动剧烈

世界能源、资源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但结构性波动剧烈。主要原因,一是局部地区供需不均衡;二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垄断加剧;三是运输线路的竞争日益加剧;四是在生产者联盟与消费者联盟的博弈中,前者占了上风,特别是大多数矿山的产能是按照长期供货合同来生产的,现货市场上的量很少,而中国及其他国家进口的胃口太大,现货市场不可能满足,加剧了市场的“亚”稳定性。

2003年全球石油贸易量为22.60亿吨,为产量的61.1%;其中美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5.61亿吨,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1/4,欧洲石油净进口量占22.0%,日本占11.6%。中东仍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地,2003年出口石油9.40亿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1.4%,其次为原苏联、西非、中南美和北非地区。受运送条件限制,世界天然气国际贸易量不到产量的1/4。2003年贸易量为6237.10亿立方米,其中管道贸易占72.9%。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出口欧洲,加拿大天然气全部出口美国。

石油价格增长幅度快,廉价石油时代趋于终结。石油价格并不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国际油价经过1973~1983年的高涨期后,由于北海和墨西哥湾油田的发现,非欧佩克产量大幅提高,欧佩克对世界石油生产的控制力下降。20世纪末,国际石油需求稳步上升,再次形成了石油供应方的寡头垄断格局,世界石油市场重新出现由供应方控制价格的局面。欧佩克已重新成为确定国际油价的主要支配力量。其他石油出口大国和国际石油公司与欧佩克密切合作,共同推高油价。

美国对伊战争和单方面反恐行动,直接引起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能力受到挤压。伊拉克、伊朗的石油生产能力受到破坏和限制,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投资风险增加,导致中东的石油供应补充能力明显降低,引发石油市场的多次震荡。由于需求持续上升,而供应方又有意维持高价态势,加上伊拉克战争等非市场因素,使突发性事件对石油供需平衡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突发因素的不可预见性,为对冲基金炒作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创造了条件。各种套利基金进入油市进行投机加剧了油价的波动。美元的贬值对油价走高也起了重大作用。

世界矿产资源国际化趋势加快,垄断程度提高,促使价格攀升。垄断程度提高促使价格上升。铁矿石价格大幅度增长,并未反映真正供求关系。2005年进口铁矿石价格比2004年增长了71.5%,从巴西、澳大利亚到我国的铁矿石运费近两年分别上涨了190.0%和160.0%,对未来中国铁矿石进口快速增长具有重大影响。目前高价位有一部分是属于恢复性上涨,另一方面是我们内部存在的机制性和体制性障碍造成的,主要包括政府企业之间的不协调、国内与国外不协调、企业之间不协调以及部门之间不协调,导致我们作为“上帝”却未能享受到“上帝”待遇。铜、镍、铬铁矿等其他矿产的价格仍有巨大上涨空间。这也是“亚”平衡市场的必然结果。

❹ 我国矿产资源总体形势

2.3.1 能源矿产结构性矛盾突出,石油矿产长期短缺已成定局

2.3.1.1 能源矿产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效利用最关键

我国的能源矿产结构是以污染重的煤炭为主,高效、洁净的油气等资源所占比例较小。2006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0%,石油占20%,天然气占3%,水电、核电、风电占7%(水能、核能和风能)。从总量上看,我国的能源矿产并不短缺。目前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中短期内不会改变,在煤炭的开发利用方面需要着手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一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甚至中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利用效率仍有很大差距;二是煤炭开发利用带来环境问题未根本解决;三是我国煤炭资源虽然较丰富,但集中分布在经济欠发达且缺水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区,而经济发达的东部各省严重缺煤,构成了我国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调的局面,煤炭运输量巨大和缺水,限制了富煤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四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掩盖了洁净能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尤其是目前全国煤炭生产总量过剩更掩盖了石油等紧缺矿产的严重短缺形势。因此,从合理的能源结构看,我国属高效、洁净能源矿产严重短缺的国家。

2.3.1.2 石油长期短缺已成定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从我国石油资源的储量增长趋势与消费增长趋势来看,石油资源供应不足,长期短缺已成定局。西部和海域虽然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是,由于勘探投入不足,我国目前探明可供开发的可采储量27.6亿吨,人均仅约2吨。我国1993年已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1996年我国从原油出口国变为原油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大。现有生产油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大庆、辽河、胜利等东部主力油田均已进入中晚期,尽管冀东南堡发现10亿吨大油田,但稳产难度仍越来越大;西部战略新区增产幅度不足以弥补东部产能的递减,接替东部油田的战略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海上勘探虽有进展,但从目前剩余可采储量和新增探明储量分析,到2010~2015年产能尚难有影响全局的突破。到2010年我国石油缺口将达2亿吨左右,国内石油资源供应长期短缺已成定局。

2.3.2 原材料矿产结构缺陷突出,大宗支柱性原材料矿产数量不足,品质较差,供需矛盾愈益加剧,优势矿产优势不优

我国原材料矿产品种齐,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用量大的铁、锰、铜、铝、铬铁矿、硫、磷、钾等大宗矿产贫矿和难选矿多,富矿少,规模小,质量差,经济效益低下,后备储量严重不足,供需关系日趋紧张,资源储量枯竭,大批矿山将陆续关闭,有的矛盾已十分尖锐;钨、锑、锡、稀土等优势矿产,富矿多,规模大,质量好,储量丰富,但由于管理不善,优势难以发挥,前景堪忧。

2.3.2.1 铁、锰、铝、铜、铬铁矿等大宗矿产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需长期依靠进口以补不足

铁、锰、铝、铜、铬铁矿为我国大宗金属矿产,虽然除铬铁矿外,资源都相对丰富,但资源质量差,品位低,难选冶,规模小。如已探明的铁矿98%是贫矿;锰矿大多数都是低品位难选冶的碳酸锰矿石;铝土矿以难选冶的一水型铝土矿石为主;铜矿缺乏富矿和超大型矿床。这些资源自然禀赋的不足制约了资源的开发利用,其矿产品难以满足国内需求,供需缺口不断加大。2007年国内铁、锰、铜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分别由1990年的11%、9%和23%上升到2005年的55%、50%和70%,每年消耗国家大量外汇。而且,供应安全得不到保障。我国铬铁矿资源则绝对贫乏,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国内消费超过90%要依靠进口解决。

2.3.2.2 钨、锑、锡、稀土等优势矿产的生产和出口总量过大,资源浪费惊人,优势不优,前景堪忧

钨、锑、锡、稀土等资源较丰富,2010年以前可满足国内需求,并可供出口。但由于开发利用管理不善,其优势地位正在被不断减弱。目前严重过剩的下游选冶加工的产能,刺激上游非法采矿屡禁不绝和过量出口;致使世界市场钨、锑、锡、稀土严重供过于求,价格逐年下降,也使国内资源浪费十分严重,优势的资源将很快被破坏殆尽。

2.3.2.3 主要农用矿产资源硫、磷、钾,要么资源质量低劣,要么严重短缺,不利于农业生产

我国的硫、磷矿资源虽然丰富,但贫矿多,难选矿多,选冶成本高。硫主要以硫铁矿的形式存在,自然硫很少,可直接利用的自然硫不足总储量的3%,与国外硫资源结构完全不同。目前硫矿的开发和加工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亟待加强管理。而磷资源集中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5省山区,特别是仅占全国总储量10%的富磷矿储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贵州2省偏远的山区,构成了我国南磷北运、西磷东调的格局,运输成本高。我国钾盐矿产供需形势更为严峻。目前主要用于生产各种钾肥的钾盐生产矿山8座,年生产能力30万吨左右,仅能满足10%的国内需求。据估计,到2010年我国钾肥需求量为640万吨,缺口钾肥约540万吨。

2.3.3 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减少,保障程度降低

随着找矿难度增加,加之有效勘查投入不足,我国主要矿产保有查明资源储量增幅不大,绝大多数矿产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增长速度远低于消费量的增长速度,甚至有许多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出现多年持续下降。2006年与2001年相比,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查明资源储量有所下降的就有9种,包括铬铁矿、钛矿、锌矿、镍矿、钨矿、锡矿、铂族金属、芒硝、金刚石等。煤炭储量增长13.8%,天然气增长48.8%,铝土矿增长10.9%。

根据中国主要矿产资源可供性论证研究的结果(表2.5),到202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24种矿产可以保证需求(保证程度≥100%,下同),它们是煤、天然气、钨、钼、银、稀土、菱镁矿、萤石矿、耐火粘土、磷、重晶石、水泥石灰岩、玻璃硅质原料、石膏、高岭土、石材、硅藻土、钠盐、芒硝、膨润土、石墨、石棉、滑石、硅灰石;有2种矿产能基本保证需求(保证程度≥70%至<100%),它们是钛和硫;难以保证需求(保证程度≥40%至<70%)有10种矿产,它们是石油、铀、铁、锰、铝土矿、锡、铅、镍、锑、金10种;严重短缺(保证程度<40%)的矿产9种,它们是铬、铜、锌、钴、铂族金属、锶、钾、硼、金刚石。考虑到当时论证所依据的基础数据和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报告对部分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结果进行了调整,并根据2010年和2020年的论证情况推测了2015年的数据。

表2.5 2010年、2015年、202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可供储量保证程度预测

续表

2.3.4 矿产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

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没有摆脱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模式,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效率不高,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任务艰巨。我国矿山的特点是“小、散、多”。由于我国大部分矿山建设得早,开采技术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矿山环境问题也很突出。

首先,表现在矿产资源开采环节。我国矿山的特点是“小、散、多”。大部分矿山建设得早,开采技术相对落后,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全国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35%,一些小煤矿回采率仅为15%,有些甚至低至10%。共伴生矿的利用率不高。只有部分大中型矿山开展综合利用,而大量非国有小型矿山根本不进行综合回收。有色金属矿山综合回收率为35%,比国外水平低10%。通过多年持续治理整顿,矿产开发秩序出现了明显好转,但近几年,由于煤、石油及许多矿产资源供求紧张,价格上涨,一些地方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问题突出,乱采滥挖,破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相当严重。

其次,表现在矿产品及相关能源与原材料的资源消费环节。我国GDP约占世界GDP的4%左右,但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分别占世界消费量的8%、38%、30%、30%、15%、46%。我国目前的能源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左右,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40%,火电煤耗高30%。

2.3.5 世界资源相对丰富,全球化为我们提供机遇和挑战

世界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全球化使整个世界矿业市场配置全球化。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提供了机遇,同时世界经济的复兴,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大国对战略性资源的控制和争夺,又给我国带来巨大挑战。

按照世界目前矿产资源的生产与消费状况,重要矿产储量的静态保证年限都比较长,其中石油40多年、天然气60多年、煤炭133年、铁79年、铜31年、铝132年、锰40年、铬40年,完全有能力支撑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兴,特别是印度及东南亚、南美等众多发展中国家新一轮工业化高潮的到来,矿产资源的需求正在出现高涨态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加强了对我国的竞争和控制,世界资源的利用成为国家经济和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国际石油和金属价格的波动将对我国获取资源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油价在最近两年持续增加,屡创新高,并会在高位持续一段时期,金属价格也在高位振荡,增加了我国进口矿产资源的成本,加大供需矛盾。

❺ 年铬铁矿供需形势分析

我国铬铁矿资源匮乏,长期以来矿山产量在20万吨的水平上徘徊。但是,随着近年我国不锈钢工业超高速发展,对铬铁矿需求快速增长(2009年表观消费量达700余万吨)致使其供需缺口迅速扩大,进口量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我国铬铁矿进口量676万吨,对外依存度达到97%以上。而国外铬铁矿资源市场几乎被国际矿业巨头瓜分殆尽,为打破西方跨国矿业公司对铬铁矿在资源、生产及国际出口市场等环节的垄断格局,在世界资源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改变我国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在价格等方面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必须加快建立国外资源基地的步伐,应当逐步减小铬铁矿的进口规模而加大铬铁合金进口量。本文采集数据时参考不同文献,数据之间略有差别。

一、国内外资源状况

(一)世界铬铁矿资源状况

截至2009年,世界铬铁矿(商品级矿石,下同)储量超过3.5亿吨,资源量超过120亿吨。铬铁矿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哈萨克斯坦、南非、印度、津巴布韦、芬兰、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及阿尔巴尼亚等(图1),其中,95%以上的基础储量分布在南非和哈萨克斯坦。

长期以来,世界铬铁矿市场供过于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目前,世界铬铁矿资源可保证全球100年以上的需求。

(二)我国铬铁矿资源状况

据《2009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截至2009年底,我国有铬铁矿区67处,查明资源总量1151万吨(矿石,下同),资源量628.5万吨,基础储量522.5万吨(其中,可采储量122.4万吨),按照“可供年限=(基础储量×0.85+资源量×0.6)×0.8÷产量”的公式计算,我国铬铁矿保有资源储量可以开采约37.3年。我国铬铁矿基础储量分布见图2。

六、结论

从世界铬铁矿的市场供需看,总体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世界铬铁矿资源高度集中于南非和哈萨克斯坦。2009年世界铬铁矿生产和消费基本平衡。世界铬铁矿产品贸易主要以铬铁合金为主,原矿贸易规模基本保持在当年产量的30%左右。

铬铁矿是我国短缺矿产之一,国内消费需求的90%以上依赖国际市场已成定局。2009年我国进口铬铁矿676万吨,比2008年减少1.2%,进口依存度达97%;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铬铁矿市场价格大幅回落,我国铬铁矿平均进口单价193.8美元/吨,比2008年下降51.2%。

(胡德文)

❻ 模型四 层状型铬铁矿矿床找矿模型

一、概 述

层状型铬铁矿矿床是铬铁矿的一种席状堆积体,主要产于呈层状的超镁铁质—镁铁质侵入体中。与豆荚状型铬铁矿矿床相比,层状型铬铁矿矿床的规模和储量都要大得多,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铬铁矿矿床类型。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世界铬铁矿资源量超过 120 ×108t,但全球分布极不均匀,集中分布于非洲南部、中亚等地区。中亚一带以豆荚状型铬铁矿矿床为主; 非洲南部则以盛产层状型铬铁矿矿床而闻名 ( 图 1) ,这里分布有世界著名的南非布什维尔德 ( Bushveld) 和津巴布韦大岩墙 ( Great Dyke) 层状型铬铁矿矿床。据统计,仅这两个大型层状型铬铁矿矿床就占据了世界铬铁矿矿石总储量的 81%,总储量基础的 93%。此外,世界上重要的层状型铬铁矿矿床还有美国蒙大拿州的斯蒂尔沃特 ( Stillwater) 、巴 西 巴 伊 亚 州 的 坎 普 福 莫 苏 ( Campo Formoso) 、印 度 奥 里 萨 邦 的 苏 金 达( Sukinda) 、芬兰的凯米 ( Kemi) 、马达加斯加的安德里亚梅纳 ( Andriamena) 等矿床 ( 表 1) 。

图 4 芬兰凯米矿床埃里札尔费矿体平面图 ( 上) 和剖面图 ( 下)( 引自沈承珩等,1995)

通常,层状型铬铁矿矿床具有相同的层序: 下部是具有韵律旋回的纯橄岩 - 斜辉辉橄岩 - 斜方辉石岩带,向上是以古铜辉石岩为主的岩带,紧接着是具有条带状构造的由苏长岩、辉长岩和斜长岩组成的关键带,以含越来越多的斜长石为特征。层序顶部是辉长岩 - 苏长岩带。整个层序的趋势是向上Mg / ( Mg + Fe2 +) 比值变小,但在各个岩带中可出现局部的相反变化趋势。铬铁矿矿层一般都位于每个层序旋回的开始层位 ( 图 2) ,铬铁矿既可能在下部橄榄岩带中与橄榄石一起结晶沉淀,如大岩墙杂岩体; 也可能在古铜辉石岩带中与斜方辉石共生,如布什维尔德中、下矿组; 或者在关键带中与斜长石一起结晶,如布什维尔德上矿组。

图 5 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层序分组及其主要特征( 引自 J. M. Duke,1988)

( 3) 矿石矿物组合与结构构造

铬铁岩是层状型铬铁矿矿床主要的含矿岩石,一般由 50% ~95% 以上的细粒 ( 0. 2mm 左右) 堆积铬铁矿及其空隙中发育的橄榄石、斜方辉石、斜长石、单斜辉石或这些矿物的蚀变产物组成。

矿石多由细粒自形铬尖晶石晶体组成,晶体呈网状排列,周围是堆积的橄榄石、辉石或斜长石。按照脉石矿物成分可将其分为 3 种矿石类型: 富橄榄石型矿石、富斜方辉石型矿石和富斜长石型矿石。矿石化学成分具有明显的富铁特点,铬与铁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矿石的镁、铝含量较低。在垂直层序剖面上铬铁矿的地球化学总趋势是镁、铬组分富集在早期的下部层位内,铁、铝富集在晚期的上部层位内。

层状型铬铁矿矿床的矿石矿物组合通常为铬铁矿 ± 钛铁矿 ± 磁铁矿 + 磁黄铁矿 ± 镍黄铁矿 ± 黄铜矿 ± 铂族元素矿物。共生矿床包括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金属矿床、钒钛磁铁矿矿床等。

矿石一般具有堆晶结构、浸染状 - 块状构造,且不同岩石中产出的铬铁矿矿石结构不一。例如,超镁铁质堆积杂岩中的浸染状铬铁矿矿石在颗粒形态和大小上类似于层状侵入体,而构造岩中的浸染状铬铁矿矿石则呈较大、拉长状的结构。块状铬铁矿矿石多呈粗粒结构、颗粒相互紧扣。

( 4) 成矿时代

层状铬铁矿矿床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但也可能晚至第三纪。具有经济意义的大型、超大型层状型铬铁矿矿床一般形成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时期。这一时期地球的演化特点是地壳厚度较薄,地热梯度高,放射性热量集中,上地幔局部熔融程度高。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形成大型层状基性—超基性杂岩,从而为形成大型、超大型层状型铬铁矿矿床提供充分的物质来源。例如,美国的斯蒂尔沃特杂岩( 27 亿年) 、津巴布韦的大岩墙 ( 25 亿年) 、南非的布什维尔德杂岩 ( 22 亿年) 和芬兰的凯米杂岩( 22 亿年) 都是这一地史时期形成的著名的含铬层状杂岩体。此外,这一时期形成的含铬层状杂岩体还有巴西的坎普福莫苏、印度奥里萨邦的苏金达杂岩体等。

三、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

1. 矿床成因

关于层状型铬铁矿矿床成因的假说很多,主要有岩浆混合假说、重力分异假说等。岩浆混合假说认为,岩浆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 ( 包括压力、氧逸度、基性成分等) 导致岩浆变得富铬,甚至达到铬的超饱和,从而使得铬铁矿在岩浆房底部的单一矿化层内结晶并堆积成矿,形成层状型铬铁矿矿床。其中,最为典型的是 T. N. Irvine ( 1975,1977) 在研究南非布什维尔德层状杂岩体以后提出的两种类型岩浆发生混合作用形成层状型铬铁矿矿床的假说。该研究认为,原始的超基性岩浆与已经演化的超基性岩浆之间发生混合作用,可以形成伴生有橄榄石的铬铁矿矿层,但对于厚度相对较大且伴生着斜方辉石的铬铁矿矿层或伴生着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铬铁矿矿层,则需要两种完全不同成分的岩浆混合才能形成。这两种不同成分的岩浆分别为超基性岩浆和斜长岩质岩浆,前者结晶顺序为橄榄石 -斜方辉石 - 斜长石 - 单斜辉石,后者结晶顺序为斜长石 - 橄榄石 - 单斜辉石 - 斜方辉石。重力分异假说认为,层状型铬铁矿矿床与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对于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而言,其母岩浆为拉斑玄武岩浆,层状岩体在稳定克拉通内由液态的岩浆发生重力分异而形成。这种重力分异作用的结果,是岩浆房下部为密度较大的纯橄岩岩浆带,向上过渡为纯橄岩 - 斜辉辉橄岩混杂岩浆带,再向上为辉石岩乃至辉长岩岩浆带。液态重力分异作用产生了纯橄岩、斜辉辉橄岩、辉长岩等局部岩浆。由于层状岩体在形成期间没有受到区域应力的影响,重力效应起了主导性的作用,因而形成了层状、韵律旋回的特征。

R. Voordouw 等 ( 2009) 认为,南非布什维尔德层状型铬铁矿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大致经历了 3 个阶段 ( 图 6) : 第一个阶段 ( 图 6b①) ,铬铁矿晶族在构造圈闭中发生堆积作用 ( i 代表了 Cr 饱和镁铁质熔体存留于构造圈闭中; ii 表示铬铁矿通过与长英质熔体混合发生沉淀和堆积作用; iii 表示 Cr饱和镁铁质熔体再次补充进入构造圈闭中,开始新一轮的铬铁矿堆积作用) ; 在第二阶段 ( 图6b②) ,铬铁矿晶族发生二次活化作用 ( iv 表示铬铁矿堆积于构造圈闭中; v 表示硅质熔体发生分流,促使铬铁矿晶族向上运移; vi 表示铬铁矿晶族向上运移) ; 第三阶段 ( 图 6b③) ,铬铁矿晶族沿着 Rusten-burg 层状岩套的岩性接触带就位,从而形成铬铁矿矿层。

2. 找矿标志

( 1) 区域地质找矿标志

1) 稳定的、古老的太古宙地核和再活化的太古宙地壳是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系赋存的大地构造背景。这些层状杂岩体大都沿着地壳的大型线状构造分布,可利用区域重力、磁法测量发现和圈定 ( 厚) 盖层以下的大型层状杂岩体。

图 6 铬铁矿矿层形成模型示意图( 引自 R. Voordouw 等,2009)

2) 地盾区内活化的太古宙基底中可能存在构造前的层状基性、超基性杂岩变形解体后的残留部分,可利用此标志追索其余部分。

3) 前寒武纪古老绿岩带多发育于太古宙地盾区,变质作用强烈,其中的超镁铁质岩系常有铬铁矿化,有的赋存一定规模的铬铁矿矿床,如舒鲁圭绿岩带中的塞卢奎铬铁矿矿床。

( 2) 局部地质找矿标志

1) 层状杂岩体内铬铁矿矿层一般赋存在超镁铁质岩系的纯橄岩、橄榄岩和层状辉石 - 钙长石带中。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中的 14 个矿层产于关键带内,矿层围岩有斜辉橄榄岩、古铜辉石岩和苏长 -斜长岩。大岩墙杂岩体中的 11 个矿层产于下部超镁铁质岩系的纯橄岩、斜辉橄榄岩和古铜辉石岩中,而凯米杂岩体中的 6 个主要矿层全部产于下部的纯橄岩中。

2) 在较大的层状杂岩体内部,背形挠曲和底板凹陷部位对岩系的沉积顺序和铬铁矿矿层的厚度具有控制作用。

3) 层状型铬铁矿矿化一般与斜辉辉橄岩 - 斜方辉石岩 - 苏长岩建造的层状侵入体有成因关系,矿化赋存部位通常为下部 ( 底部) 带或过渡 ( 关键) 带,其岩石学组成以超基性岩和长石类岩石( 斜长岩) 为主,辉长岩罕见。

4) 对于不同的韵律旋回类型,如纯橄岩 - 铬铁岩 - 古铜辉石岩旋回、古铜辉石岩 - 铬铁岩 - 斜长岩旋回、纯橄岩 - 铬铁岩 - 斜辉辉橄岩旋回,矿化一般位于不同成分岩石的接触带中或层状杂岩体岩性旋回单元底部。

5) 对于结构简单的矿带,铬铁岩层一般产于纯橄岩和斜辉辉橄岩 ( 如大岩墙) 、辉石岩或斜长岩中 ( 如布什维尔德) 。

( 3) 岩石学找矿标志

1) 矿层及其围岩的成分从下到上,Si、Ca、Al、Fe、Ti 含量增加,而 Mg、Cr、Ni 含量减少,岩浆结晶作用具有向富 Ca、Fe 成分演化的特征。

2) 矿石化学成分具有明显的富铁特征,矿石的镁、铝含量较低。在垂直层序的剖面上,镁、铬组分通常富集在早期的下部层位内,而铁、铝则富集于晚期的上部层位中。

( 4)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由于层状杂岩体大都沿着地壳的大型线性构造分布,通常显示为重力低值异常和磁、电高值异常,可利用区域重力和磁法测量探测并圈定深部大型层状杂岩体。

( 周 平)

❼ 铬铁矿矿床

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带在萨尔托海地区出露最全,出露面积也最大(图3-9)。萨尔托海岩体和鲸鱼岩体中赋存着大型铬铁矿工业矿床。萨尔托海蛇绿混杂岩的层序由上而下为(见图3-2,图3-10): 硅质岩(夹细碧岩、凝灰岩及少量灰岩透镜体,上覆复理石碎屑沉积岩)、中-基性熔岩(细碧岩、枕状玄武岩夹凝灰岩)、辉绿岩(岩床、岩枝侵入基性熔岩中)、镁铁-超镁铁质岩(辉长岩和角闪辉长岩、蛇纹岩、异剥橄榄岩或橄榄辉石岩)。

萨尔托海超基性岩体的中部和东北部赋存铬铁矿矿床,区内矿群密集,矿石以致密块状和浸染状为主。图3-11所示的24矿群和25矿群都位于岩体中段东北部,22群位于岩体东段,本次研究的样品采自中部的26矿群400余米深处。铬铁矿矿体产于萨尔托海岩体的方辉橄榄岩层序中,基底岩石多为发生了滑石-碳酸盐化的超基性岩。铬铁矿透镜体常被纯橄岩外壳包裹,呈条带状分布,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都发生了强烈的蛇纹石化。

铬铁矿矿体主要为板状、囊状、团块状和透镜状(图3 - II ,图3- 12 ) ,长10 cm-50 m ,厚0.5 -5 m ,矿体与纯橄岩或方辉橄榄岩之间一般呈截然接触,有些情况下随着橄榄石含量的逐渐增加,由锚铁矿矿体过渡为纯橄岩。绝大多数矿石呈块状构造,也有稠密浸染状构造和更少见的条带状、结核状和角砾状构造。锚铁矿颗粒多为半自形,粒度为0.5-2 mm ,普遍发生了碎裂。晚期热液作用发育,块状矿石被不同尺度的蛇纹石化硅酸盐脉穿切。

图3-9 萨尔托海铬铁矿地质图和遥感图

图3-10 萨尔托海蛇绿岩层序柱状图( 掘魏文中等, 1987: 李行等. 1987: 以及本次研究A料A绘)

图3-11 萨尔托海铬铁矿群的矿体剖面图a-22矿群纵剖面图;b-23矿群剖面图;c-24矿群剖面图(据新疆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1982;魏文中等,1987)

图3-12 萨尔托海矿区图及围岩和矿石特征

本次研究矿石样品中的围岩和矿石间隙中的硅酸盐矿物基本都发生了蚀变,主要蚀变矿物是蛇纹石和绿泥石。根据假象判断这些蚀变矿物的原生矿物主要为橄榄石,其次为辉石,偶尔有少量不透明矿物出现在围岩中或充填颗粒裂隙(图3-13,附彩图3-13)。新鲜铬铁矿颗粒在单偏光下半透明,呈褐红色,锥光下透明,呈橙黄色。不同程度的蚀变沿着新鲜颗粒的裂隙或围绕颗粒边缘发生。在有些浸染状矿石样品中,矿石的矿物颗粒已经完全蚀变,蚀变后的矿物在单偏光下完全不透明。围岩中磁铁矿常沿铬铁矿颗粒的裂隙和边缘呈网格状交代,有些磁铁矿的集合体保留了铬铁矿颗粒的浑圆粒状晶形的假象,呈细小的条带状拼贴而成,更多呈各种拉长、扭曲的形态,显示受到了后期应力作用,发生了塑性变形。新鲜的矿石矿物属于尖晶石族矿物中含铬的尖晶石,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铬铁矿,而蚀变部分更接近铬铁矿。下文将新鲜的部分称为铬尖晶石,蚀变的部分称为蚀变铬铁矿。这两种矿物的化学组成见表3-1。

表3-1 典型的新鲜铬尖晶石和蚀变高铁铬铁矿的电子探针成分(O=4)

*北京大学电子探针实验室分析,JXA-8100,电子束直径1μm,加速电压15 kV,束流1×10-8A。氧化物含量单位为%。

图3-13 萨尔托海铬铁矿矿石中的铬尖晶石和高铁铬铁矿

新鲜尖晶石的成分均一,Cr#[=100Cr/(Cr+Al)] 约为0.5,Mg#约为0.7。蚀变铬铁矿的Cr、Fe、Al、Mg等主量元素的含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Cr含量明显升高,Al和Mg相应降低,Cr#>0.8,Mg#<0.5。需要指出的是,蚀变的边部由于裂隙发育,电子探针数据的精确度不如新鲜的核部,但元素的整体变化趋势明显,具有指示意义。按照尖晶石族矿物的端元组分进行三角图投点(图3-14a),萨尔托海的新鲜尖晶石主要位于铬铁矿和尖晶石端元的中点附近,区域集中,而蚀变铬铁矿成分范围较大,远离尖晶石样品分布的区域,主要都落在铬铁矿的区域中,多数样品的铬铁矿计算分子为65%~80%;少数几个样品的Fe含量较高,与尖晶石区域相比更靠近磁铁矿区域。为了对比,图中也展示了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中的尖晶石(陈博等,2008)以及塔城北山橄榄岩和蚀变辉长岩中出溶的尖晶石的数据点(朱永峰等,2006)。达拉布特地幔岩中的尖晶石与萨尔托海铬铁矿矿石的铬尖晶石成分非常接近,也处于尖晶石和铬铁矿端元中点附近的狭小范围内,同处于一套蛇绿岩杂岩体中。塔城北山橄榄岩中的尖晶石区域较分散,比达拉布特地幔岩和萨尔托海的新鲜尖晶石样品略富Cr和Fe3+,而塔城北山变辉长岩中出溶的尖晶石明显比萨尔托海的新鲜尖晶石贫Cr富Fe3+。在Cr#-Mg#图中(图3-14b),萨尔托海的新鲜铬尖晶石数据点很接近阿尔卑斯型铬铁矿区域的边界,Mg#比区域中的数据要高。而且Mg#比Cr#变化范围大。蚀变铬铁矿的样品由于具有更高的Cr#和较低的Mg#,落入了典型的阿尔卑斯型铬铁矿的区域。同时达拉布特地幔岩、塔城北山橄榄岩与萨尔托海的橄榄岩中的副矿物尖晶石的成分都很接近,也落入了典型的阿尔卑斯型铬铁矿的区域。与矿石相反,这些副矿物尖晶石的Cr#比Mg#变化范围大,其中萨尔托海地幔岩样品的范围更宽。蚀变后铬铁矿的Cr值会明显升高,Cr2O3含量从大约40%上升到55%。说明Cr元素可以在蚀变的过程中进一步富集,因此这个蚀变过程使高Al的铬尖晶石往高Cr的铬铁矿方向发展,但是如果蚀变程度较大且氧逸度升高,则Mg和Cr的含量都会降低,最终高铁铬铁矿进一步转化成磁铁矿。围岩中蛇纹岩的全岩Cr含量也相对原始地幔富集,这些Cr有可能来源于残余的地幔橄榄岩,也很可能是矿石中铬尖晶石蚀变分解后,被流体迁移进入了围岩。

图3-14 萨尔托海及邻区尖晶石的铬铁矿-尖晶石-磁铁矿三角图(a)和铬铁矿的Cr#-Mg#变异图(b)(据谭娟娟等,2010)

在萨尔托海铬铁矿的矿石薄片中观察到含铂族元素(PGE)矿物(谭娟娟等,2010),这些矿物的颗粒细小,且被位于铬铁矿颗粒间隙的贱金属硫化物包裹(图3-15),或位于这些硫化物边缘。包裹了PGE的硫化物主要是赫硫镍矿或砷镍矿,而赫硫镍矿颗粒还往往沿着外围或裂隙被砷镍矿交代。这些PGE矿物都呈他形粒状,边界浑圆,其中粒径最大的约为5μm,较小的约为1μm。

图3-15 萨尔托海铬铁石中的含铂族元素的矿物chl-绿泥石;Ml-针镍矿;Hz-林硫镍矿;Sp-铬尖品石;Cr-铬铁矿;Bru-水镁石

根据能谱可以判断这些含PGE矿物的成分。PGE整体含量较低,变化范围较大,总含量最高可达原子百分比25.5%,多数8%~15%。最常出现的PGE是Os,在所有与赫硫镍矿伴生的含PGE矿物中都探测到了该元素的存在,其次是Ir和Ru,在本次研究中所观察到的所有颗粒里都没有探测到Pt和Pd。唯一不含贱金属元素的是与针镍矿伴生的两个硫钌锇矿((Ru,Os)S2)颗粒(图3-15b,c,d,e),其他所有矿物颗粒中的贱金属元素总含量都大于PGE总含量,贱金属以Ni为主,Fe含量很低。这些含PGE的矿物都含大量硫(>40%),少数颗粒含As或Sb(<5%)。整体而言,与赫硫镍矿伴生的铂族矿物中PGE的含量低于与针镍矿伴生的。

❽ 三价铬是怎么转变成六价铬的呢

在高温及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就会氧化成六价铬。铬元素符号Cr,银白色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属 ⅥB族, 铬的原子序数24,原子量51.9961,体心立方晶体,常见化合价为+3、+6和+2,氧化数为10。

通常有人将亚铁铬铁矿和镁铬铁矿也都称为铬铁矿。铬铁矿为等轴晶系,晶体呈细小的八面体,通常呈粒状和致密块状集合体,颜色黑色,条痕褐色,半金属光泽,硬度5.5,比重4.2~4.8,具弱磁性。

铬铁矿是岩浆成因矿物,产于超基性岩中,当含矿岩石遭受风化破坏后,铬铁矿常转 入砂矿中。铬铁矿是炼铬的最主要的矿物原料,富含铁的劣质矿石可作高级耐火材料。

(8)铬铁矿价格趋势扩展阅读:

铬有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纯铬有延展性,含杂质的铬硬而脆。密度7.20g/cm^3。可溶于强碱溶液。铬具有很高的耐腐蚀性,在空气中,即便是在赤热的状态下,氧化也很慢。不溶于水。镀在金属上可起保护作用。

三氧化二铬的制备可用氯化铵还原法。即在重铬酸钠晶体中配入一定量的氯化铵,混匀后在还原炉中于700~800℃还原,然后洗去NaCl,过滤获得三氧化二铬滤饼,经过干燥、破碎,在回转窑中于1150~1200℃煅烧。用此法获得的三氧化二铬呈墨绿色,颗粒较大,纯度高,但生产工序多,并产生有害气体 HCl。

煅烧铬酸酐法把重铬酸钠加入反应锅中,注入浓硫酸,在200℃下重铬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铬酸酐。

❾ 铬铁砂用途

铸造用铬铁矿砂是天然铬铁矿经破碎筛分等工艺加工的产品,铬矿砂其主要化学成分为cr2o3,这种砂受热体积稳定,热导率高,与熔融金属接触时,不仅有很好的抗碱性渣作用,不与氧化铁等起化学反应,而且本身具有固相烧结的特点,能很好的防止熔融金属的渗透,避免产生沾砂缺陷,适用于各种不锈钢、合金钢和碳素钢逐渐造型制芯的原砂和涂料。
用途:

1、可用于大型铸钢件的面砂

2、可用于铸造涂料的耐火骨料
3、可用于铸造涂料,耐火材料
4、可用于高性能陶瓷材料
5、可用于化工行业、冶金领

❿ 中国铬矿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铬矿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鉴于国家对铬矿资源的迫切需求,为保证国家基本钢材和尖端工业的需要,我国铬矿地质工作者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1964年原地质部组织了“新疆铬矿会战指挥部”以新疆铬矿为重点,掀起了全国铬矿找矿热潮,随着一批铬矿产地的发现和勘探,结束了我国无铬矿的历史。至大会战结束(1980年底),铬矿勘查区已达49处,探明资源量1053.1万吨,积累了大量铬矿和基性-超基性岩资料,基本查明了我国铬矿分布的总体格局。在此阶段,我国共投入铬矿找矿地质勘查事业费约4.28亿元,完成钻探工程量约292.6万米,坑探5.8万米;提交科研报告约223份,发表论文约278 篇;查明我国基性-超基性岩岩体总数约11443个,出露面积11147km2,其中超基性岩体8635个,总面积4516km2(姚培慧等,1993)。此外,对铬矿的找矿勘查方法也作了一些探索。80年代后,铬矿勘查资金逐年减少,找矿规模不断缩小,资源量仅有少量增加,铬矿工作的重点也由找矿勘查转向铬矿地质科学研究。不少学者对超基性岩及铬矿的成岩成矿理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专著,对进一步找矿、勘查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我国铬矿资源家底

我国铬矿勘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是我国铬矿勘查的黄金时期,先后发现了罗布莎、萨尔托海、大道尔吉等中型以上的铬矿床,在检查物探异常时发现了萨尔托海东南6km处隐伏的鲸鱼矿床。此时,铬矿资源量快速上升。历年获得的资源量见表1-3。

表1-3 中国铬矿历年储量、资源量一览表

储量单位:万吨、矿石。

从上表可以看出:

1)我国铬矿资源量增长主要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铬矿大会战时期,至1980年累计探明储量已达1053.1万吨,此后至1993年仅增加252.2万吨,达1305.3万吨,保有储量为1121.8万吨,而此时期,铬矿的消耗量逐年递增。

2)1999年至2000年,铬矿保有储量有所下降,至2000年,仅有978.2万吨。

3)2001年后,全国进行矿产储量套改,以与“国际标准接轨”。使用中发现新旧资料对比仍有一定困难,仅过去的保有储量与现在的查明资源储量较为接近,可作为对比参数。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5年,查明资源储量逐年下降,2006年后,新增资源量较多,累计221.72万吨。而这些新增资源量绝大部分为西藏罗布莎矿区贡献(后文还将详述)。

二、我国铬矿资源特征

据2012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储量通报,全国已开展勘查工作的铬矿矿区64处,查明铬矿资源储量仅有1149.87万吨(表1-3,应为当年查明保有资源储量),不及世界基础储量的百分之一。我国铬矿具有矿床规模小、区域分布差异明显、矿床成因类型单一以及冶金级富矿石所占比例不高等特点。且矿石生产水平较低,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0~20万吨之间,而我国铬矿年消耗量,近几年则一直维持在百万吨以上,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来缓解国内铬矿供不应求的局面,资源紧缺程度极为突出。

我国铬矿资源特征:

1)小型矿床居多。通过本次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查明,全国已发现铬矿床,矿点、矿化点达350个,主要分布于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图1-3a、1-3b),但成型矿床并未增加,绝大多数仍为矿点、矿化点。全国仅有1个大型矿床,4个中型矿床,分别是西藏的罗布莎铬矿床(据西藏地矿局2013年统计,罗布莎矿区已探获资源储量超过500万吨,为大型矿床。香卡山矿区资源量超过100万吨可达中型规模);内蒙古赫格敖拉矿区(累计资源储量约288.6万吨)、新疆萨尔托海矿区(累计资源储量约219.5万吨)、甘肃大道尔吉矿区(累计资源储量200.5万吨)(表1-4)。上述的5个(包括1个大型、4个中型)铬矿床都由数百个大小不一的矿体组成,具有成群出现、呈带分布、分段集中的特点。

图1-3a 各省(市、自治区)铬矿查明资源储量分布饼状图

图1-3b 各省(市、自治区)铬矿床(点)数量统计图

2)矿床类型单一。世界原生铬矿床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层状铬矿床,它主要产于古老陆块区层状镁铁-超镁铁杂岩内,以布什维尔德、斯提尔沃特以及津巴布韦大岩墙等铬矿为代表;另一类为蛇绿岩型铬矿,多产于显生宙以来各造山带中蛇绿岩(蛇绿混杂岩)中。我国铬矿的成因类型较为单一,具工业价值的铬矿以蛇绿岩型铬矿为主,至今尚未发现典型层状基性-超基性岩型铬矿(图1-4)。

图1-4 中国铬矿分布图

表1-4 全国有关省(市、自治区)铬矿产地数量与源量储量一览表

注:表中探明资源量均为累计查明资源量(其中包括部分未上表资源量),数据引自各省(市、自治区)成矿规律组报告;预测资源量由预测组提供。

3)优质矿石量少。高品位冶金级矿石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等地,其资源量仅占总保有资源储量的38.6%;耐火级矿石主要分布于新疆萨尔托海等地区;化工级矿石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等地(图1-5)。

图1-5 各省不分类型铬矿查明富矿与总资源储量直方图

(数据来自2012年储量通报)

三、我国铬矿资源形势

1)铬矿是发展优质钢铁的重要原料。我国铬矿资源短缺,国内铬矿产量不足消费需求的3%(中国矿产资源年报,2011),对外进口逐年增加。从1980年到2012年,我国铬矿资源量(表1-3,2000年前用保有资源储量,2000年后为查明资源储量)仅增加了107.63万吨。基础储量由2000年595.2万吨,到2005年仅为520.9万吨,2012年下降为405万吨,逐年下降趋势明显(图1-6)。如不能找到新的接替资源,不远的将来,我国的铬铁矿资源可能枯竭。

图1-6 1963~2012年中国铬矿基础储量变化情况(单位:万吨)

注:1963~1970年数据出自张建博士论文“新疆西准噶尔地区铬铁矿资源潜力评价研究”,其中基础储量为保有储量,2000~2012年数据据国土资源部公报。

2)我国铬铁矿开采、生产水平一直较低。1970年,铬矿年产量仅为3万吨,2007年产量最高,总产量达28.2万吨,此后,铬矿产量略有下降(图1-7)。铬矿主要产区有西藏,新疆、甘肃以及内蒙古。据马建明(2007)统计,全国共有铬矿矿山23处,无大型矿山,仅有中型矿山1处,小型矿山12处,小型铬矿采矿点11处,从业入员1842入,工业总产值7.66亿元。其中,西藏2007年铬铁矿石产量为14.3万吨,采矿实际回收率平均为77.5%,矿产品销售收入5.39亿元,年利润总额约2.65亿元。

图1-7 1970~2010年中国铬铁矿产量变化情况(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张建(2009);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11),《中国矿产资源年报》(内部)

1957~1996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矿业网;1999~2005年数据来源于USGS Minera1yearbook2000,2003,2005,2006

3)由于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近年炼制不锈钢的铬铁合金产量呈上升趋势,2005年,世界铬铁合金生产总量约为657万吨,主要的生产国有南非(258万吨)、哈萨克斯坦(116万吨)以及中国(75万吨)。解决我国铬矿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主要依靠进口。1957年,我国进口铬矿仅1.94万吨,至2012年进口量达到929.3万吨,主要来自:南非448.6万吨、土耳其183.6万吨、澳大利亚50.1万吨、巴基斯坦47.4万吨、伊朗44.8万吨、阿曼42.5万吨、印度31.7万吨(马建明,2013)。以上7国合计848.0万吨,占我国进口总量的91.3%。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铬矿进口国。

虽然,从全球角度来看,铬矿资源并不紧缺,但由于分布不均匀,价格容易受入为因素控制。目前世界主要的铬合金产地,已逐步转移到具有丰富铬铁矿资源的国家(南非、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印度等)(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13,《世界矿产资源年评》),这些国家可能会对铬矿石的出口采取限制、提价等措施,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2007年,我国进口铬矿平均到岸价为254.2美元/t,2008年则猛增至396.7美元/t,2011年有所回落,平均到岸价为282.1美元/t,价格变化的主动权不在我国。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新的对策,立足国内,寻找新的铬矿矿产地。同时也要协助国内企业寻找条件较好的国家、地区,走出去。通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解决我国铬矿资源紧缺问题,从而可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多的资源,以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通过科技创新寻找铬的替代品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向。

阅读全文

与铬铁矿价格趋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企业发展金融服务优势 浏览:569
贸易融资下降的主要原因 浏览:777
易方达基金易理财基金代码 浏览:764
百万如意行续期有佣金吗 浏览:499
18年GDP按汇率计算是多少 浏览:505
外汇推盘打单 浏览:371
003008开普检测股票 浏览:734
2005年美元人民币汇率常数 浏览:424
五矿信托理财经理待遇 浏览:414
丁二烯期货代码 浏览:937
信贷中介收佣金犯法吗 浏览:874
理财基金相信中欧钱滚滚 浏览:366
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理财支付宝 浏览:730
圣邦股票大盘 浏览:346
试玩拿到佣金后能删除吗 浏览:178
飞瑞股份 浏览:758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英文 浏览:925
2011年美元和欧元汇率 浏览:647
银行理财有持仓份额冻结 浏览:549
代购应该按照什么汇率结算 浏览: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