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元/盎司”与“元(人民币)/克”之间的换算
“美元/盎司”与“元(人民币)/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是:先按照当前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算出人民币的价格,再除以28.35(常衡制)或者31.1(金衡制)。
比如今天的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7.13,那么“1美元/盎司”换算成“元(人民币)/克”就是1*7.13/28.35约等于0.25,或者1*7.13/31.1约等于0.23。
(1)2005年美元人民币汇率常数扩展阅读:
1标准手黄金是100盎司。金衡盎司:质量单位。整体缩写为oz.t(美)。常见于金银等贵金属的计量中。
1金衡盎司=1.0971428常衡盎司=31.1034768克。
不只是黄金,其它铂金,银,钯金等贵金属,也是按这个重量。“盎司”是国际上通用的黄金计量单位,一盎司约相当于我国旧度量衡(16两为一斤)的一两,旧时的银行按旧衡制收进的黄金,都要按1两(旧制)等于1.0047盎司折合入库,就是说,旧制1两比1盎司略多一点。
而现在实行的新度量衡制,1盎司就等于31.1035克,也就是等于市斤制的0.622两。
❷ 1979-2009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
【历年人民币汇率表】 美元兑人民币均价(1美元) 1949-1955 年份 平均汇率 1949年 2.3 1950年 2.75 1951年 2.238 1952年 2.617 1954年 2.617 1955年 2.4618 1971年-2004年 年份 平均汇率 (1美元) 1971年 2.462 1972年 2.245 1973年 1.989 1974年 1.961 1975年 1.859 1976年 1.941 1977年 1.858 1978年 1.684 1979年 1.555 1980年 1.498 1981年 1.705 1982年 1.893 1983年 1.976 1984年 2.320 1985年 2.937 1986年 3.453 1987年 3.722 1988年 3.722 1989年 3.765 1990年 4.783 1991年 5.323 1992年 5.516 1993年 5.762 1994年 8.619 1995年 8.351 1996年 8.314 1997年 8.290 1998年 8.279 1999年 8.278 2000年 8.279 2001年 8.277 2002年 8.277 2003年 8.277 2004年 8.277 2005年1月-2009年月 年份-----最低汇率--最高汇率 (1美元) 2005年 8.2765--2005年8.0702 2006年 8.0705--2006年7.8087 2007年 7.8135--2007年7.3046 2008年 7.2996--2008年6.8009 2009年1月6.8399--2009年5月5日 6.8201 最新汇率 2010年01月04日 1美元对人民币6.8281元 2009年12月31日 1美元对人民币6.8282元
求采纳
❸ Gdp增长,外汇储备对我国汇率变动的影响的计量模型和实证分析
本文对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国际收支之间的变动关系,分别用简单直观的走势图和协整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汇率是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国际收支并不是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据此,本文认为,解决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必须使用一揽子综合治理措施。但是同时必须把汇率作为调整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解决双顺差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协整;国际收支[中图分类号]F8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7)09-0157-04薛昶(1973-),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和实践。(四川成都610064)国际收支系统地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全部经济交易。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是一国对外经济的主要表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也是各国政府追求的主要宏观经济目标之一。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调整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以期通过对汇率的调整来对我国国际收支作出调节。但两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没有有效释放,外汇储备规模还在不断膨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外汇供大于求的局面。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国际收支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是否能够调节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本文拟用汇制改革后的有关数据来分析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一、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国际收支系统地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全部经济交易。国际收支的平衡是一国对外经济均衡的主要表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也成为了各国政府追求的主要宏观经济目标之一。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理论上应经历如所示的四个阶段。第1阶段是资本输入阶段。由于收入水平低,又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相对于投资需求往往不足。在这一阶段,国内投资大于国内储蓄,发展中国家存在贸易逆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收入增加,储蓄率提高,当国内储蓄已足以为国内投资提供资金,贸易逆差随之消失时,资本输入阶段即告结束。第1I阶段是资本输出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贸易开始转为顺差,该国已成为资本输出国。但是,由于仍需对外国投资者净支付利息,贸易顺差还不足以抵补为外国投资者支付的利息和利润,净借贷仍为正。第III阶段是资本输出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并存。资本净流出量为正。债务开始减少,直至降为零。第Ⅳ阶段是资本输出成熟阶段。由于债务早已还清,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使该国由债务国转变成为债权国,发展中国家成熟为发达国家。我国由于国内资金短缺,需要引人外资来弥补国内储蓄不足,因此一般应处于第一至第二阶段,即国际收支应表现为“经常帐户逆差+资本帐户顺差”模式。但是,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结构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模式,而具有提前进入第三阶段的表现。我国不仅由于贸易顺差导致经常项目顺差过大,而且在保持巨大贸易顺差的同时,我国又是引资国,但没有把外资的流入转变成经常项目逆差,还有巨大的资本项目顺差。这导致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现象,双重的资源误配置,导致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双顺差格局下造成的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说明了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不合理性,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不相称。二、汇率波动与国际收支关系理论分析汇率在开放经济的各种变量中居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开放经济中各种变量的状况最终将在汇率上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而汇率的调整又会对从外部到内部、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层次对开放经济的运行产生深刻而叉广泛的影响,因此,汇率政策在一国的经济政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国政府都将汇率政策作为协调本国内外经济平衡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认为,汇率变化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汇率水平的变化,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决定了一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汇率的波动幅度,汇率的短期波动程度增加会影响贸易参与者的实际收益。(一)汇率波动对一国际收支的影响汇率作为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其偏离均衡水平的波动必然会影响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继而对贸易产生影响,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汇率变动方向(即升值或贬值)对贸易的影响,即贸易条件的影响,本币贬值促进出口而升值使出口下降;二是汇率波动幅度对贸易的影响。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宏观上,汇率变化因对商品进出口产生的影响而使贸易收支差额以至国际收支差额发生变化;微观上,汇率波动会改变进出口企业成本、利润的核算。汇率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一是表现在货币升、贬值后带来的资本流出或流入增加,当一国外汇市场上出现本国货币贬值的预期时,会造成大量抛售本币、抢购外汇的现象,资本加速外流,这与贬值预期后的资本流入增加的结果正相反;二是表现在汇率预期变化,即汇率将升未升或将跌未跌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当一国外汇市场上出现本国货币升值预期时,则会形成大量抛售外汇、抢购本币的现象,使资本流人增加,这与本币升值后资本流出增加的结果相反。-通过汇率水平调整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理论基础是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祈理论,而根据弹性理论,汇率水平调整对国际收支调节发挥作用是要满足一定条件的,即著名的马歇尔一勒那条件,进出口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必须大于1,而我国的经济情况是否满足这个条件,国内外学者已经就该问题作了大量详尽的分析与检验,由于选取的数据区间及检验方法上的差别,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大部分的研究结论认为我国满足马歇尔一勒那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程度也在逐渐增强,但是这不能说明只依靠汇率的调整就能对我国日前的国际收支状况作出有效的调节。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汇率大幅升值既未能减少外贸顺差,也未能减少外汇储备的增加,而且很可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那么,单靠汇率的调节能否有效地改善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呢?(二)国际收支对汇率变化的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差额既受汇率变化的影响,又会影响到外汇供求关系和汇率变化。其中,贸易收支差额又是影响汇率变化最重要的因素。当一国有较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或贸易逆差时,说明本国外汇收入比外汇支出少.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外汇汇率上涨,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当一国处于国际收支顺差或贸易顺差时,说明本国出口对外汇收入增加,进口等外汇支付较少,外汇供给大于支出,同时外国对本国货币需求增加,会造成本币对外升值,外汇汇率下跌。但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汇率波动幅度有所加大。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波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演变更是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而在汇率的决定中,国际资本流动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原因在于国际流动资本对汇率波动的敏感性越来越强;外汇储备变动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结果,也是一国国际竞争实力的反映,从而外汇储备变动会影响汇率变动。当外汇储备相对上升时,人们预期该国货币升值,对该国货币产生升值压力;反之亦然。那么在我国,人民币的升值是否源于我国巨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呢?三、人民币汇率波动与我国国际收支变动关系分析首先,利用图2简单直观地分析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改变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关系。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后,人民币汇率和我国国际收支之间有着相同的变化方向。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从2005年7月末的0.1233上升至2007年3月末的0.1293;但同时,我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净额)也不断攀升,从2005年7月末的7327.33亿美元升至2007年3月末的12020.31亿美元。这表明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的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没有减少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因此,如果仅仅靠汇率的调整对我国国际收支进行调节,效果并不明显。接下来利用协整技术来分析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国际收支之间的变动关系。1.数据选取本文采用的数据是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05年7月到2007年3月的月度数据,其中:汇率(E):选用样本期间内,直接标价法表示的100美元对人民币的月末汇率;国际收支(Y):以样本期间内的官方储备余额表示。2.实证方法由于多数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使用传统的回归方程会产生虚假回归的现象。协整分析就是针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而提出的一种标准分析方法,其理论是:单独的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但是同阶时间序列之间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这种平稳性体现了各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并可以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调整短期内各变量对长期均衡关系的偏离。协整分析需要首先检验各个序列的平稳性,即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根据各个序列的性质灵活选择常数项和趋势项进行检验。最后,进行各个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方法有EG两步法和JJ检验法。EG两步法针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对于3个或3个以上的变量一般采用IJ检验法。本文采用EG检验法。接下来我们进行实证结果分析。1.单位根检验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利用ADF检验进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本文所有分析都借助于Eviews5.0来完成。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序列E和Y均是非平稳序列;其二阶差分在1%的显著水平上均是平稳的,即E和Y均是二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前提,从而可以进行协整分析。2.协整检验用OLS方法估计下列方程:Y=a+bE得到:y=94449.39-106.9037e②②式表示的是人民币汇率和我国国际收支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系数的符号与直观分析一致:人民币的升值会导致国际收支的上升,但影响效果不大。3.因果关系的确定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汇率和国际收支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有待检验。本文运用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置滞后阶数分别为1到4: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滞后阶数分别为1到4的人民币汇率变化没有引起国际收支变化的概率中,最大值为0.13037,这表明大约以87%的概率可以保证汇率变化带动了国际收支的变化;滞后阶数为1和4时,概率分别为0.30627和0.36705,但不能很好地解释国际收支对汇率的影响,表明国际收支的变化对汇率没有影响。因此,可以说我国的汇率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国际收支并不是影响我国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四、结论与启示本文通过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国际收支之间的协整分析,得出汇率是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因素之一,但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国际收支。当前,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一方面表现为总量的不平衡,即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另一方面还表现为结构的不平衡,即国际收支经常项日与资本项目连续多年“双顺差”。由于储蓄大于投资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经常项目顺差在我国具有长期性,这在很多具有高储蓄倾向的国家也普遍存在。但这些国家大都没有资本管制,资金可以自由跨境流动,所以,其经常项目顺差通常与资本项目逆差相抵,国际收支总体上比较平衡。由于我国仍然沿用外汇短缺时期建立的鼓励资本流人、限制资本流出的管理体制,导致在经常项目顺差形势下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自我调节作用缺失,加剧了国际收支总量不平衡的矛盾。虽然我国现在是对外净债权国,但是民间对外债权并不多,对外金融资产中60%以上都是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资产,也就是官方渠道的资本输出。这种对外资本输出的格局,虽然有利于集中管理,但不利于分散风险,不仅加剧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压力,而且还不利于有些部门进一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本文的分析也显示汇率在起作用,但确实不是问题的全部,也可能不是最主要的部分。人民币汇率升值也没有很快消除我国的双顺差。可见,解决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必须使用一揽子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刺激内需的政策、取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等;消除各种各样的价格扭曲,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同时应该把汇率作为调整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解决双顺差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