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体积、大容量的锂金属电池要翻身
首先,严格来讲,XNRGI没有发明新的制造方法,而是借鉴了芯片制造商用于制造集成电路的一些可靠技术,包括在硅上蚀刻20×20微米的空腔以及薄膜的应用。因此,该公司给电池起了个带有“芯片”的名字:PowerChip。
德库托说,这些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孔中的每一个都可以被看作是微电池。与锂离子电池会发生灾难性故障不同,一个PowerChip微电池出现问题不会传播到周围的电池上。
其次,一些锂离子电池,如Enovix、Nexeon、Sila纳米技术和SionPower等公司生产的产品,是用硅替代部分或全部的阳极石墨,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在这些电池的阳极中,锂与硅材料结合形成Li15Si4。
同样,PowerChip的硅衬底具有导电涂层,可作为集流体和防止硅与锂相互作用的扩散屏障。在这点上,德库托称锂金属阳极的容量大约是硅插层阳极的5倍。
目前,该公司正在使用由锂钴氧化物和镍锰钴制成的阴极,其电池容量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两倍,而硫等替代材料可以进一步提高阴极性能。“但如果只有一极的性能提高,另一极没有相应的变化并不能激发出电池的全部潜能。”德库托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此前,XNRGI叫做NEAH电力系统,开发过燃料电池。但是燃料电池市场并没有起飞,所以到了2016年,在获得美国能源部的许可后,它使用相同的概念造起了锂金属电池。
“我希望每个人都开电动车,甚至连飞机都应该电动化。”斯里尼瓦桑看了一眼快没电的手机,接着说,“电池和生活一样,总有改进的空间。”(文章&图片来源:IEEE,作者:JeanKumagai)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❷ 关系万向集团的具体资料
万向集团
http://ke..com/view/442462.html?wtp=tt
❸ 鲁冠球的万向成功收购特斯拉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特斯拉的市场会有什么波动
特斯拉可能会变得更加难以生存。
收购菲斯科之后,万向集团将有怎样的整合计划?鲁冠球表示,现在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此前菲斯科的库存,下一步就是恢复生产。他表示:“我们正在策划把他们的车子拿到中国来卖,但什么时候拿到中国来生产没有时间表。”
万向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之一,今后是否会给菲斯科供应零部件?在股东大会上,多位投资者问到这个问题。
“一定要供的!”鲁冠球说:“不供不现实,别人的汽车我们都要供,我们自己的车我们怎么会不供,他们已经在研究了。”
有投资者追问:“会不会向特斯拉供应零部件?”鲁冠球反问:“有业务我们为什么不做?”
收购菲斯科的不是万向钱潮
收购菲斯科的是万向集团,并非上市公司万向钱潮,但资本市场依然对万向钱潮的新能源车概念存在想象。本报此前曾报道,就在万向钱潮收购成功消息传出之后的几天内,数以亿计的资金涌入万向钱潮,爆炒这只“中国特斯拉”概念股。
股东大会上,万向钱潮董秘许小建再度表示,菲斯科是万向集团在海外的子公司投资的企业,万向集团旗下的电动汽车公司也并非上市公司万向钱潮的资产,未来将如何整合,现在并没有具体的安排。
“我们曾经承诺在合适的时候会把万向电动汽车注入到上市公司,并不是把菲斯科注入上市公司,我没有向社会讲过这样的话。”鲁冠球说。
对话鲁冠球:电动汽车公司天天在烧钱
万向钱潮股东大会上,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否认把菲斯科注入上市公司,但表示“在合适的时候会把电动汽车注入到上市公司”。电动汽车何时注入上市公司?鲁冠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时间表,因为没有效益。
记者:万向旗下的电动汽车公司何时会注入上市公司?
鲁冠球:万向从1999年就开始搞新能源车了,这个行业的风险比较大,什么时候社会可以接受,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现在特斯拉的风刮得比较大,从美国刮到中国,刮到世界,这是好的,至少增加了大家对新能源车的信心,也让政府部门更加重视,让企业看到希望,顾客也希望早一点买到清洁能源车。
万向钱潮是万向集团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已经20多年了。我把万向看做跟生命一样重要,20年来从来没有亏损过。为什么年年不亏损,因为万向集团把好的企业放进去。
但现在电动汽车公司天天在烧钱,A123和菲斯科也都在哗哗地花钱,外国人用钱,风格不像我们农民出身的人。
电动汽车公司什么时候放到上市公司去,我现在没有把握,真的没有时间表,因为它没有效益。也许放进去之后,股价马上上去了,但是没有效益,(股价)还是要下来,还是会失败。
❹ 什么是a123电池
简介
A123系统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AONE)是美国一家专业开发和生产锂离子电池和能量存储系统的公司,其公司提供的锂离子电池以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寿命长,和卓越的安全性能领先于锂离子电池市场。其技术面向的产品领域为下一代交通运输、电网和消费应用产品。作为清洁能源汽车产业的标杆性企业,A123系统公司不仅得到美国政府大量资助,还与美国通用、菲斯克(Fisker) 、德国宝马、等主流汽车厂商建立了供应合同关系。
发展简史
A123的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沃尔瑟姆,能源解决方案,电池研究、开发和测试均在马萨诸塞州; A123的高级研究和政府解决方案,汽车解决方案,材料研究是在密歇根州完成的;在美国密苏里州,德国,韩国,中国上海、常州拥有超过100万平方米的生产设施。
A123于2001年在麻省公司简介理工学院(MIT)成立,3位创办人之一是MIT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华人教授Yet-Ming Chiang(蒋业明),一位是MIT的商业研究顾问Ric Fulop,另一位则是担任技术长的康乃尔大学材料科学博士Bart Riley。A123刚成立时,总员工数只有5人,资金来源只有美国能源部的科技项目经费10万美元,其余的,只有从MIT拿出来的0.5克材料而已。惊人的是到2007年初,A123的资本额激增到1.02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250人,来自Fortune前500大企业的订单超过1亿美元。
今天,A123全球员工已经超过2,000人。产能建设投资近10亿美元(2009年至2012年),每年产出数百万颗电池芯(cell)和数百吨正极材料粉体。
10月16日,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A123 Systems)宣布向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并表示零部件供应商江森自控有意收购其汽车电池业务。
当地时间1月28日,2013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IFUS)正式批准,同意万向集团(下简称万向)收购美国A123系统公司(A123 Systems,下简称“A123”)。当地时间第二天,万向与A123完成了收购交割。至此,这场历史五个多月的收购案终于圆满完成。12月28日,万向在A123公司破产拍卖中以2.566亿美元价格击败美国江森自控和日本NEC联合竞标,成功拍下该公司除政府及军工业务除外的所有资产。
2013年3月28日A123向美国证监会(即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U.S.)递交了文件,宣布更名为B456系统公司,并解释更名缘由。
核心技术
A123核心竞争优势是将锂离子电池的磷酸锂铁正极材料制造成均匀的纳米级超小颗粒,因颗粒和总表面面积剧增而大幅提电池的高放电功率,而且,整体稳定度和循环寿命皆未受影响。现在一般的锂离子正极材料粉体颗粒比A123的还大约100倍,若要制成小颗粒便会产生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减弱的副作用,以致必须面对放电功率难以提高的先天极限。
A123的磷酸铁锂主要的特征是纳米级粉体,然后通过高价金属离子掺杂的专利技术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在制片过程中,通过对铝箔表面的腐蚀和碳包覆处理大大提升了电池的大电流放电能力。此外电池以特殊材质的石墨为负极,极大的提高了磷酸铁锂电池的倍率性能和使用寿命。
功率:高能产品能力密度达140W·h/kg,输出密度达3000W/kg,能承受高功率
脉冲放电率高达100C(100倍标称容量电流放电);
高电量产品能力密度达140W·h/kg,输出密度达3000W/kg;
中等电量产品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效率优势。
安全性:经过多个国家实验室和多个汽车客户的验证,具有优越的滥用容忍度。
循环寿命:A123的Nanophosphate技术提供了卓越的性能和循环寿
命。 在低利率循环式,能提供数以千计的周期,即使在10C放电率循环下,也提供超过1,000个完整的周期。
其它相关
A123锂离子电池一直以高功率,高性能,当然还有高价格占据着汽车,军事,政府项目大半市场份额。
A123为什么能迅速崛起和占领蓄电池高端市场呢?
看看它的董事会成员与大股东吧,其中包括摩托罗拉、奇异、Qualcomm、P&G和多次慧眼成功投资Apple、Cisco与Google的红杉创投(Sequoia Capital)、YankeeTek等美国重要创投机构。而且,许多人抢着投资A123,奇异在最近1次的4,000万美元增资规划中,获得A123经营团队青睐而得以进一步加码投资,消费用品大厂P&G则是新股东,而除了一堆大公司捧着钱不得其门而入外,就连让A123翻身的Black & Decker也被A123婉拒。
另外,A123不仅获得美国能源部高达1,500万美元的新一代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电池发展合约,还由美国总统布什和能源部部长在白宫接见,一起检视1台只需要使用1加仑汽油便能结合A123电池而行驶超过150英里的油电混合车。A123执行长David Vieau向布什强调,油电混合车采用A123锂电池后,大部分车主的汽油需求可以降低70%,碳排放量可以减少50%,对环境的伤害可以降到最低。
A123现在也同时与GM汽车和奇异共同开发汽车与公交车用的磷酸锂铁电池模块。GM在今年初展出的Volt Concept概念电动车,其电源系统便是由GM与美国Cobasys公司联合开发,而其中的磷酸锂铁充电电池便由A123生产。
而这1,500万美元的合约则是由美国能源部和USABC(The United States Advanced Battery Consortium)一起颁发,由于USABC是由戴姆勒奔驰集团、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合组的研究单位的联合组织,且每年预算有50%来自能源部,是同时获得国家单位和国际汽车大厂重视与信任的重要象征。
现有的客户包括AES公司,BAE系统公司,Black and Decker, Cessna,克莱斯勒公司,通用汽车。
A123推出了全世界速度最快的电动摩托车厂KillaCycle合作,以采用990颗 A123电池芯的电池模块(相当于350匹马力)创下时速156公里,0到60英里加速只需1.5秒,跑完0.25英里只需8.16秒的世界纪录。
2009年3月,A123提交了申请根据美国能源部的先进技术汽车制造业激励计划贷款18亿美元,以支持建设新的世界一流的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设施在美国国家建在密歇根州东南部。 此方案全面运作后, A123厂房预计占地面积为七百点○○万平方英尺同时创造14000个就业机会。 这些工厂将生产电池和系统,以满足A123的广泛的汽车客户的投资组合,目前包括7个汽车制造商和19个车型,包括混合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电动车(电动车) 。
❺ 捡便宜柴烧夹铁锅的意思
——美国A123公司转嫁中国万向是一则国际技术笑话
中国万向集团在美国历时五个多月的收购活动,从破产法庭中以2.6亿美元捡得美国A123系统公司(简称“A123”)。
美国A123公司2001年成立,2009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一度以3安时以下的圈绕式钢壳单体电池在电动工具、笔记本电脑专用锂离子电池制造商的派头走红。其时,股票曾经一路飙升至40多美元/股。
2006年,A123自以为小小圆筒式锂离子电池能作为电动车核心动力电池组而大力宣扬、广而告之。先并联成堆的无数小电池,再串联成电池组,就美其名曰“动力电池”。先后供给美国通用,德国宝马等汽车公司作为电动车动力源;在美国也极力吹捧小圆筒电池的威力,被一家菲斯克的K2RM2 SED2N纯电动跑车试用。2008年,不到2年的试用,证明该小圆筒电池存在安全隐患。小电池的危险性造成买方四面楚歌,个个陷入泥潭。此时,A123公司股价狂跌至5美元/股。
为了拯救危机,A123不去研究改进电池技术,反而认为是用户不懂圆筒小电池的特性,便转向美国储能、UPS不间断电源等领域进军。2010年A123先后将成千上万只圆筒小电池并联成200安时、2000安时不等的电池组,然后再串联成400V至700V不同的储能电池组,用于太阳能、风能及UPS等储电系统。此阶段股票回升至11美元/股。谁料,这些无数个小电池并联/串联的电池组,经过反复充放电,便造成难以控制的灾难——燃烧、爆炸!这桩桩愚昧无知的行为致使股票狂泄,每股只有不到3美元。
2011年,A123原投资基金部分大股东与公司CTO无数次召开技术会议,最后得出结论:小小圈绕式小功率锂离子电池只能用于笔记本电脑及电动小工具,决不能拿它当动力电池用于电动交通工具,更不能用于大功率储能及大功率UPS不间断电源系统。
这里,按严格学科分类的意义,打个比方:小功率的A123小电池只属于“初等数学”,而大功率的动力电池则属于“高等数学”;按技术含量说,小电池犹如“算盘”,大电池则像“电脑”。“算盘”可以处理日常的运算,但不能像“电脑”那样完成大规模的数据处理。A123小电池有它的应用领域,但在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A123只是雕虫小技,属于即将被淘汰的、落后的、低档的、垃圾的电池技术。真不可同日而语!
12年来,A123拿雕虫小技到大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上来忽悠,想用“初等数学”解决“高等数学”的难题,从好处讲是愚昧无知,从坏处说则有诈骗嫌疑。A123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动力电池?什么是大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这么简单的科技都不懂,就跑出来制造笑话。真丢人!如今,居然把“算盘”当成“电脑”卖给中国,将落后的、低档的、垃圾的电池技术转嫁给中国,也称得上是“愚昧一世,聪明一时”了。
动力电池决不是由若干个小容量单体电池并联/串联起来就可以满足纯电动车负载那么简单!
如果拿上万块锂离子小电池并联/串联成一组100安时380V电池组,组装在一辆纯电动小轿车上,开出去的答案只有两个:一是中国深圳比亚迪出租的士,电池事故不断,维修成本难测;二是A123成立12年后,居然破产的原因和结果。
中国大陆有一些汽车厂家,迎合当地政府的需要,将一种与A123公司生产的型号为“18650”规格的圆筒小电池用作纯电动公共巴士的核心动力源。此公共巴士与比亚迪的士一样,采用70000至90000只小电池并联/串联成500安时380V的电池组,每次充电5至12小时,续行里程190Km。如今,正在当地公共交通线路上行驶。多么危险的定时炸弹啊!
中国万向集团的管理者与A123公司高管们,他们对动力电池的认识和理解水平,还停留在12年前“初等数学”的水平。他们不知道买到的A123电池技术是落后的、低档的、垃圾的电池技术,更无法知晓这种在动力电池市场被淘汰的小电池装备在纯电动巴士上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不仅万向,中国电池行业的高管们,都应该补习一点“高等数学”常识。更有趣的是,中国大陆的万向被美国人忽悠,万向又将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忽悠国人。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据称,中国大陆有比A123更先进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中航锂电、中聚雷天等等,他们生产的电池,使用一种水性粘洁剂,层状多极柱的大功率锂动力电池。据称是目前唯一可供电动车使用的锂动力电池。
据说该电池的发明人是华人,去年6月美国A123公司大股东意欲引入该动力电池技术谋求合作,但因为商业利益分配不能尽如人意而告吹。
A123不能自救,只好申请破产——破产的原因之一,正是明白了其小电池技术在大功率动力电池市场是落后的、低档的、垃圾的电池技术。即将被淘汰,赶快贱价卖。
万向此次收购,误把落后当先进,如果万向还要拿小功率电池装备纯电动车,被A123的宝贝引入技术歧途,那么万向将来的绿色电动车之路不会改观、不容乐观。
万向,闹了一则国际技术笑话——“捡了便宜柴,烧了夹底锅”!
❻ 万向钱潮准备投入a123电池吗
目前,传闻是如此的.
A123系统公司是美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锂电池制造商。
国泰君安研报指出,万向集团同时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动车电池公司(A123)、电动车整车公司(菲斯科),并且万向集团曾承诺将电动车业务注入万向钱潮,因此万向钱潮是非常优异的新能源汽车标的。
万向钱潮总经理李平一表示:“万向钱潮要成为全球性企业,电池必须要去投资,抓住了电池就等于抓住了核心,所以投资电池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也会在合适的时机,向董事会正式提出投资锂电池的规划。”
❼ 中国电动车市场为何不能出特斯拉
也许,当初丰田汽车公司与美国通用公司的合资工厂被特斯拉公司用来作为自己电动车生产的基地时,谁也想不到特斯拉会有今天的成就。 今天的美国,所有主要的电动车生产企业都遭遇到了生死劫,A123已经被中国的万向集团收购,菲斯科也面临破产的惨淡,通用、日产公司的VOLT、LEAF这两款由世界著名汽车企业生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电动车产品也已经面临继续维持下去的经营压力。 但是,在这个时候,却有一家汽车企业表现与众不同。特斯拉,在2013年一季度居然实现了盈利,甚至还偿还了美国政府的贷款。 凭什么特斯拉就成为电动车世界中的异类? 特斯拉并不是生下来就一帆风顺,其第一款产品Roadster并没有引起市场的注意,直到Model S推出,特斯拉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特斯拉的成功是缘于其创始人的身份和背景吗?特斯拉的创始人ElonMusk,是一名企业界的传奇,在短短20年内,他先后通过创立PayPal,SpaceX和Tesla Motors,他也被称为现实版的钢铁侠。但是,这样的传奇人物并不在少数,为什么唯独特斯拉获得了成功? 是缘于特斯拉的核心技术吗?特斯拉据说拥有最先进的电池管理技术,这种技术甚至能够将目前世界认为最先进的锂电池抛在一边,并获得了超长的续航里程。但是,电池管理技术并不是电动车市场关键的唯一,其它拥有核心技术的电动车生产企业并没有特斯拉的运气。 特斯拉同样也没有美国政府特别的照顾,其它的企业一样能够获得美国政府的资金帮助,但是唯独特斯拉偿还了贷款。 其实,我们更应该反思特斯拉现象的不是美国电动车企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更应该反思中国的电动车产业现状为啥仍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当特斯拉现象出现以后,许多人都在问中国何时会出现特斯拉?中国能否出现特斯拉? 对于中国来说,特斯拉的成功更具有指标性意义,因为中国一直希望能够作为世界汽车产业的落后者能够后来居上,甚至一度认为中国能够在电动车领域实现后发优势以及超越。 显然,中国今天电动车产业的现状已经说明,中国不可能实现这种后来者居上的目标。因为中国的电动车企业根本缺少的不仅仅是电动车企业的自己潜力的发掘,以及模式的创新,而且是特斯拉的生存发展环境。 首先,中国并不缺少电动车企业,却缺少电动车发展的政策环境。也许,许多人对此大惑不解,因为中国的电动车产业相关的支持政策还少吗?不去说过去的863计划,就说最近的一波电动车产业支持政策。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特别明确了对于电动车产业的支持,而后,中国开展了十城千辆的电动车示范项目,并决定给予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以最高额度高达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计12万元的补贴。甚至最近,一些实施地方限购的城市也开始给电动车大开绿灯,让电动车市场游离于限购的牌照以外。 因此,中国的电动车政策支持力度不可谓小,那有为什么政策却与实际市场背道而驰呢? 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害死人。 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地方保护主义历来是一股非常强势的力量,比如在出租车市场,在公交车市场这些政府力量能够直接介入的领域,出租车公司、公交车公司往往更加倾向于采购当地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的汽车产品。对于电动车而言,仍然如此。 在政府列入示范推广的25个城市中,很少有城市愿意或者采购了不是由本地生产的电动车产品,即使有些城市根本就不具备电动车生产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 在这样的地方保护主义之下,电动车生产企业往往只能在自己总部所在的地方能够有所打开一点点市场,在其它地方则根本就不可能进入,除了在当地投资建厂。 这样,地方保护下的电动车产业就很难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优胜的电动车生产企业很难通过自己的产品优势扩大市场,劣势的电动车生产企业也只能凭借当地政府的依靠而勉强维持一点点电动车市场的政绩。 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就是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的天敌,不去之,中国的电动车产业就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 当然,也有人会质疑:政府地方保护的领域也只能负责一些集团企业,对于私人汽车市场,电动车生产企业不是可以占领吗? 话虽然可以这样说,但是外地电动车生产企业生产的电动车产品能否在其它城市享受到和本地电动车生产企业一样的补贴吗?如果不能,那这些外地的电动车生产企业就凭价格一项,就只能落败而逃了。 更为根本的是,中国电动车市场发展的路径决不能从私人汽车市场开始,必须走“先政府、后集团、再私人”的发展模式。因为,私人汽车市场遭遇到充电设施、技术疑虑、售后服务等等诸多障碍,所以私人汽车市场的启动需要等待集团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展开。 从目前主要电动车生产企业的市场情况来看,电动车生产企业基本都是遵守这样一个模式的。比如,出租车市场就成为许多城市所先头进入的市场。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各个地方电动车生产企业占据了自己所在地方的出租车市场,即使是技术多么不成熟,当地汽车企业生产的电动车也能够在当地的出租车市场上毫无阻碍地进入。即使是技术多么成熟的电动车产品,由于你并不是当地的企业,那么只能望洋兴叹。 这样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的最严重的一个后果就是,好企业发展不起来,差企业也不会死掉。从宏观的市场形势看,电动车生产企业因为只能囿于一个狭小的地方,所以不可能获得规模上的提升,也就不可能实现电动车市场量的突破。 也许,许多人看出来特斯拉现象根本与地方保护无关。这不是说美国市场没有地方保护,而是说特斯拉的市场根本就没有地方保护存在的空间,因为特斯拉的销售对象是私人,而不是政府控制的领域。 确实,这恰恰是特斯拉与众不同之处。特斯拉根本上就不是一个电动车生产企业,它更像一个奢侈品生产企业,特斯拉所面对的人群完全脱离了今天其它所有电动车生产企业的市场目标人群。特斯拉的产品定位在那些世界上有权有势有钱的人群。 对于这些来说,特斯拉的电动车续航里程有多远,根本就不是他关心的问题,因为这些人家里有很多车,远途旅行根本就不需要考虑特斯拉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有没有保障。同样,他们也不会关心特斯拉产品的价格,因为这些人的富有程度,让特斯拉的价格即使再贵也只不过是一个渺小的数字。 这些人之所以购买特斯拉的产品,主要在于其能够给他们带来身份、地位、影响力的提升,他们甚至将特斯拉的产品作为时尚用品加以供奉,购买特斯拉的产品甚至在这些人中会逐渐形成一股潮流。 但是,中国所有的电动车生产企业都没有研究好自己的产品定位,一致认为电动车是销售给普通人作为工作、生活的代步工具。恰恰这样的市场定位,让自己走入了死胡同。 不管如何,特斯拉现象还是给电动车事业带来了希望之光,中国电动车企业还是需要向特斯拉学习定位的技巧。然而,中国的电动车生产企业无论如何再强大,也不可能对付得了那些地方保护主义。假如地方保护主义持续存在的话,中国的电动车产业不是不可能出现特斯拉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未来希望的重要问题。
❽ A123的发展简史
A123的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沃尔瑟姆。能源解决方案、电池研究、开发和测试均在马萨诸塞州; 高级研究和政府解决方案、汽车解决方案、材料研究是在密歇根州完成的;在美国密苏里州、德国、韩国、中国上海、中国常州拥有超过100万平方米的生产设施。
A123于200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3位创办人之一是MIT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华人教授Yet-Ming Chiang(蒋业明),一位是MIT的商业研究顾问Ric Fulop,另一位则是担任技术长的康乃尔大学材料科学博士Bart Riley。A123刚成立时,总员工数只有5人。资金来源只有美国能源部的科技项目经费10万美元,其余的只有从MIT拿出来的0.5克材料而已。惊人的是到2007年初,A123的资本额激增到1.02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250人。来自Fortune前500大企业的订单超过1亿美元。
今天,A123全球员工已经超过2,000人。产能建设投资近10亿美元(2009年至2012年),每年产出数百万颗电池芯(cell)和数百吨正极材料粉体。
2012年10月16日,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A123 Systems)宣布向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并表示零部件供应商江森自控有意收购其汽车电池业务。
2013年1月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IFUS)正式批准,同意万向集团(下简称万向)收购美国A123系统公司(A123 Systems,下简称“A123”)。当地时间第二天,万向与A123完成了收购交割。至此,这场历时五个多月的收购案终于圆满完成。12月28日,万向在A123公司破产拍卖中以2.566亿美元价格击败美国江森自控和日本NEC联合竞标,成功拍下该公司除政府及军工业务除外的所有资产。
2013年3月28日A123向美国证监会(即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U.S.)递交了文件,宣布更名为B456系统公司,并解释更名缘由。
❾ 万向集团公司的自主知识产权
万向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自身实际,有选择、有重点的培育有良好市场潜力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进行自主研发,以抢占技术制高点,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提高自身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1998年万向设立了专利工作机构,对整个集团专利进行集中管理,并逐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系统化、专业化。
为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和利用,2000年建立专利管理体系,使专利与市场得到有效结合。
万向在“接轨国际先进技术”的战略前提下,以专利竞争战略为核心,逐步探索出一条技术国际化的新路子。
研发的产品主要有: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液力变矩器、悬架系统、橡胶纳米材料改性、第三代轮毂单元、福特传动轴等。
这些产品都已进入产业化并进入主机厂的配套生产线。
2000年,万向在美国收购了世界上万向节专利最多的舍勒公司,而成为该产品世界上拥有最多专利的企业。
在继80年代由于专业化、精细化和品质化,万向创下了万向节产品的企业标准即行业标准之后,2000年,技术中心起草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B/T1255——2001《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和JB/T8881——《滚动轴承零件渗碳热处理技术条件》,并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随着自我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万向已有252项专利。
2001年,被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和浙江省经贸委联合授予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
在首次中国自主知识产权1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万向钱潮名列第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