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国企改革加速“双百企业”的改革效果
“双百企业”在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要以是否“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尺。此外,要坚决防止出现为混而混、以混代改、一混则灵的倾向。像中大咨询公司在国企改革板块的业务做得比较成熟的,而且该公司对国家政策研究得比较深入
② 价格改革要把握哪些方面
农产品、电力、天然气、医药、铁路运输等领域的改革,都涉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又关系国计民生,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领域的价格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关键在于坚定地把握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脉搏。
——兜底线。价格改革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必须把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在出台电力、天然气、医疗服务等直接关系民生的重大改革方案时,坚持底线思维,配套制定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措施。
——推公开。推进民主决策、公众参与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利推进改革的重要条件。输配电、天然气管道运输、铁路客运等成本监审或定价办法,都公开征求了社会意见。
③ 为何说民航价改具有重大意义
据报道,自2013年我国首次放开31条航线定价,到2014年又新放开101条,再到2017年6月,已经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国内航线条数增至724条。在此基础上,此次民航价改仍然意义重大。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2013年11月,民航首次放开31条国内航线的价格上限,民航运价市场化改革提速,此后,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航线数量逐步增加,此次放开的航线不仅数量可观,占有市场份额也大,影响面更广。
希望民航的价格对于机票价格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④ 政府在促进价格改革的作用
我来尝试回答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新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强调市场的主体作用,同时政府可以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政府干预经济在概念上有本质的区别,政府的宏观调控,指的是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而达到的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目的,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里的调控是间接地调控和宏观的掌握,不能是直接的干预,我们强调,要政府有序的退出,要政府从足球运动员,变成裁判员,在变成场地维护员。政府如果直接干预经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模式,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能够采取的措施调节供需平衡。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供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平稳的发展和增长,防止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财政政策,比如调节税率。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经济政策,等。货币政策,主要是央行控制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来调控企业生产规模和居民个人消费。
我只能写这么多了,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⑤ 改革提速对民生保障有何影响
近年来,我国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改革不断提速,财力保障不断加码。以医疗制度改革为例,针对进口“救命药”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等“痛点”,中央明确提出,相关诉求突出反映了推进解决药品降价保供问题的紧迫性,并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我国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16400亿元,增长6.9%。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38万所,比上年增加2105所,增长0.41%。
⑥ 价格改革的原因
水、电、气等涉及垄断的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如果不进行价格改革,垄断壁垒就难以有效破除,多数生产者、消费者就难以获得市场竞争带来的利益。
⑦ 国务院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原因
在2015年10月12日印发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指出了价格机制改革的原因: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决定价格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价格改革持续推进、不断深化,放开了绝大多数竞争性商品价格,对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价格改革步伐大大加快,一大批商品和服务价格陆续放开,成品油、天然气、铁路运输等领域价格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价格改革还需深化,政府定价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市场价格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为推动价格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
⑧ 改革开放至今的价格改革对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有什么影响
改革开放至今的价格改革对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有什么影响?改革开放至今的价格改革对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有什么影响?改革开放至今的价格改革对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有什么影响?
⑨ 我国价格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了吗
发改委表示,根据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一律放开的原则,到目前为止,中央层面已经放开下放80多项政府定价项目,政府定价只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和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
在电力、天然气等能源领域,目前已经全面完成了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改革,市场交易电量占到电网企业销售电量的23%左右。理顺了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占消费总量80%以上的非居民用气价格主要由市场主导形成。长输、短输、配气等天然气全产业链和输配电价格科学化、精细化监管框架已基本建立。
在农产品方面,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五年,我国棉花、大豆已经实施了目标价格改革,油菜籽、玉米已经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采用最低收购价制度的水稻与小麦也正在研究水稻去库存政策,今后水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将会更有弹性,反映市场需求变化。
同时,我国还稳健推进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探索出一条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价格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新路子,激发了生产、加工、流通、纺织全产业链活力,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
发改委日前颁布了新修订的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并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对比之前的内容,新修订的规则进一步缩小定价范围,强调定价机制化。将政府制定价格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为“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和服务”,明确了授权市、县政府制定有关价格决定的制发权限。同时,逐步推进政府制定价格机制化,强调政府应当根据不同行业特点,逐步建立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实现商品和服务价格调整的机制化、透明化,尽可能减少直接制定具体价格水平。
对此,发改委表示,通过制定定价机制推动价格调整的机制化、透明化,尽可能减少直接制定价格水平。未来,发改委还将根据行业特点,在更多的商品和服务领域通过建立定价机制逐步实现价格调整机制化,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提高政府决策公信力和水平。
业内专家表示,未来价格改革的方向将会进一步朝着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方向探索,价格调整将更加机制化、透明化、动态化,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进一步提升政府制定价格的科学性。而能源、农产品、医疗等作为价格改革的重要带动力量,仍将是未来改革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