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汉暴雨究竟有多大现在情况怎样了
武汉暴雨目前来说已经达到一百多毫升,整个市区都已经淹没在暴雨之中,好在没有重大人员伤亡!
Ⅱ 科学家们把降雨量分为十三个等级对吗
科学家们把降雨量分为十三个等级? 没有啊。
在没有测量雨量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从当时的降雨状况来判断降水强度:
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Ⅲ 20年内一遇最大降雨量是多少
20年内一遇最大降雨量:
1、没有明确的答案。
2、题目就没有明确是指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
我国气象部门一般采用的降雨强度标准为:
1、小雨:12小时内雨量小于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小于10毫米;
2、中雨:12小时内雨量为5-14.9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10-24.9毫米;
3、大雨:12小时内雨量为15-29.9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25-49.9毫米。
暴雨的定量标准,各地并不一致,视具体情况而定。气象上大致规定暴雨按强度分三级:
1、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3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50毫米;
2、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7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00毫米;
3、特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4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250毫米。降雨在某一历时内的平均降落量。它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的降雨深度(mm/min)表示,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L/(s·ha))表示,是描述暴雨的重要指标,强度愈大,雨愈猛烈。计算时特别有意义的是相应于某一历时的最大平均降雨强度,显然,所取的历时愈短则所求得的降雨强度愈大,年降雨量高的地区常常出现高强度的降雨。
Ⅳ 防水指数5000mm的冲锋衣大概能防多大雨
防水指数5000mm的冲锋衣大概能防中雨到大雨。
5000mm的意思是:当在冲锋衣的表面有一个5000mm的水柱的压力,即当有5米的水柱压在冲锋衣表面时,它就会不防水了。
防水指数,它们的单位是毫米水柱压强,通常的解释是,当10000mm高的水柱压在面料上面,24小时内从面料渗出的水不超过3滴,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件衣服的防水指数是10000mm。
(4)暴雨指标扩展阅读:
防水指数越高,防水性能越强,当然价格也就越高。挑选何种指标下的冲锋衣,关键要看自己的实际需求。
如果只是用于城市间旅行、日常户外穿着的话,防水指数3000mm到5000mm就可以了。
如果是准专业的户外徒 步、野营或穿越等活动,6000mm到8000mm防水指标的冲锋衣裤足以应对自如。
如果需要前往自然条件比较艰苦的环境进行专业的登山、探险等户外活动,最好选择防水指数10000mm以上的冲锋衣裤。
Ⅳ 降雨量可分为几个等级
分为6个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于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特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在250mm以上者。
(5)暴雨指标扩展阅读:
降雨的基本要素
(1)降雨历时和降雨时间:降雨历时是指一次降雨的持续时间,即一场降雨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降雨时间是指对应某一降雨量而言的时段长,在此时间内,降雨并不一定是持续的。降雨历时和降雨时间均以min、h计。
(2)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以mm/min或mm/h计。
(3)降雨面积:指某次降雨所笼罩的水平面积,以km2计。
(4)暴雨中心:指暴雨强度较集中的局部地区。
雨的成因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态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细雨,有连绵不断的阴雨,还有倾盆而下的阵雨。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
它主要依靠两个手段,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并增大。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
如果云体内的水气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
雨通常以四种形式出现:
1、锋面雨(梅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陆地的冷空气相遇,由于冷空气重,暖空气轻,暖湿气流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一条很长很宽的降雨带,这就是锋面雨。
2、对流雨:夏季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局部地区暖湿空气急剧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这就是对流雨,气象学上叫“雷阵雨”,我们通常叫“爆天”,另外,台风雨也是属于对流雨的一种。
3、地形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遇到山脉,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4、台风雨:热带洋面上的湿热空气大规模强烈地旋转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迅速降低,水汽大量凝结成云雨,这就是台风雨。
Ⅵ 24小时降雨量30毫米是什么雨
24小时降雨量30毫米是什么雨——答案:大雨。
我国气象部门一般采用的降雨强度,标准为:
1、小雨:12小时内雨量小于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小于10毫米;
2、中雨:12小时内雨量为5-14.9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10-24.9毫米;
3、大雨:12小时内雨量为15-29.9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25-49.9毫米。
暴雨的定量标准,各地并不一致,视具体情况而定。气象上大致规定暴雨按强度分三级:
1、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3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50毫米;
2、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7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00毫米;
3、特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4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250毫米。
降雨在某一历时内的平均降落量。它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的降雨深度(mm/min)表示,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L/(s·ha))表示,是描述暴雨的重要指标,强度愈大,雨愈猛烈。计算时特别有意义的是相应于某一历时的最大平均降雨强度,显然,所取的历时愈短则所求得的降雨强度愈大,年降雨量高的地区常常出现高强度的降雨。
Ⅶ 25年一遇的暴雨是指多大的暴雨
水文上,“N年一遇”有个更科学的名称“重现期”。根据某地长期水文记录, 可以算出某量级的洪水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也就是洪水重现期。洪水重现期为百年,表示当地发生某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那就是俗称的百年一遇洪水。不同地方概率为1%的洪水大小并不相同,常年干旱地区“百年一遇”洪水,搬到长江流域某支流就可能变成“五十年一遇”。政府在确定防洪建设规模和等级时,要参考当地的重现期。这样可以有效防洪的同时,避免过度建设。值得一提的是,“重现期”要假定“历史会稳定重现”。如果气候变化让一个干旱地方的雨水逐年增多,过去概率为1%的洪水就会慢慢变成2%,也就是“五十年一遇”。因此,在防洪抗旱决策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计算“重现期”,也应该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考虑进去。
“N年一遇”不是说每N年灾害就会发生一次,它只代表了历史上灾害的罕见程度。如果连续多年某地报道“N>50年一遇”的同种灾害,要么是当地气候发生改变,让原本罕见的灾害频繁发生,要么就是媒体滥用词汇。
因而,25年一遇只是某地的数据考察,只是出现25年一遇暴雨的地区,在历史上,出现这种雨量的仅仅1/25而已。例如某地,降水超过100ml的大雨在过去的100年中,有记录的是出现了4次,那么概率就是1/25,而今年又出现了100ml降水,那么就是25年一遇。
当然各地的降水不通,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可能100ml以上才算,而内陆地区50~80ml就可以算。N年一遇只是针对某一地区的指标所表示的语言,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因地而异。
希望帮助到楼主!
Ⅷ 请问如何知道50年一遇 100年一遇暴雨量的具体数值是多少 谢谢
水文上,“N年一遇”有个更科学的名称“重现期”。根据某地长期水文记录,
可以算出某量级的洪水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也就是洪水重现期。洪水重现期为百年,表示当地发生某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那就是俗称的百年一遇洪水。不同地方概率为1%的洪水大小并不相同,常年干旱地区“百年一遇”洪水,搬到长江流域某支流就可能变成“五十年一遇”。政府在确定防洪建设规模和等级时,要参考当地的重现期。这样可以有效防洪的同时,避免过度建设。值得一提的是,“重现期”要假定“历史会稳定重现”。如果气候变化让一个干旱地方的雨水逐年增多,过去概率为1%的洪水就会慢慢变成2%,也就是“五十年一遇”。因此,在防洪抗旱决策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计算“重现期”,也应该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考虑进去。
“N年一遇”不是说每N年灾害就会发生一次,它只代表了历史上灾害的罕见程度。如果连续多年某地报道“N>50年一遇”的同种灾害,要么是当地气候发生改变,让原本罕见的灾害频繁发生,要么就是媒体滥用词汇。
因而,50年一遇只是某地的数据考察,只是出现50年一遇暴雨的地区,在历史上,出现这种雨量的仅仅1/50而已。例如某地,降水超过100ml的大雨在过去的100年中,有记录的是出现了2次,那么概率就是1/50,而今年又出现了100ml降水,那么就是50年一遇。
当然各地的降水不通,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可能100ml以上才算,而内陆地区50~80ml就可以算。N年一遇只是针对某一地区的指标所表示的语言,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因地而异。
希望帮助到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