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某商店由于进货价下降8%,而售价不变,使得它的利润(按进货价而定)由目前的x%增加到(x%+10%)
从上可以得出:
A、售价-进价=进价*X%
B、售价-进价*92%=进价*92%*(X%+10%)
A-B得出:
进价*8%=进价*8%*X%-进价*9.2%
17.2=8*X
X=2.15
⑵ 软性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上涨之后有什么后果
软性大宗商品指的是可被广泛交易,并且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料的商品。软性大宗商品包括可可,咖啡,糖,农副产品,像活猪,活牛,小牛等也属于软性大宗商品。
⑶ 请问1,可可和巧克力是互补品吗2,如果可可价格下降,巧克力的价格是不是也下降
巧克力的基本原料为可可脂或者代可可脂
前者是从可可中提取的,价格高,但口感好,一般用于高档货
后者是人工合成的,用于低档货
由此可见,是上下游而不是替代关系
第二,如果原料价格下降,巧克力不一定降,这种非必需品很大程度是卖品牌,价格影响力不大
第三,如果人们减少来自巧克力的消耗,同时可可降价,巧克力厂家的对策应该是专注细分市场,采用高价撇脂策略,可能涨价
⑷ 贸易题:马来西亚橡胶出口为何成功加纳可可出口为何失败.
一、概况
18世纪早期,可可树从菲律宾传入马来西亚的沙巴州,1778年马来西亚开始广泛种植可可,1853年开始商业化种植。可可是马来西亚仅次于棕榈油和橡胶的出口农产品。1990年,其可可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0%,之后便开始逐年下降。
据马来西亚可可委员会(MCB)统计,到2002年底,可可的种植面积为51,124公顷,其中私人种植园占62%。目前,马来西亚有10万个私人种植户,并雇工1.4万人,而间接带动的相关产业(如贸易、加工等)从业人员数量庞大。
近年来,由于可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下降,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可可种植、加工的技术改造,以维持可可的价格,保护农户的利益。1992年,可可的价格开始回升,到了1997年9月,由于亚洲金融危机造成马币的贬值,马来西亚的可可价格甚至超过了国际市场的价格,达到5463马币/吨(同期英国1057英镑/吨,美国1594美元/吨)。
二、可可业的管理
马来西亚政府比较重视可可业的发展,初级产品部总体负责可可业的发展规划,并且专门设立了马来西亚可可委员会(Malaysia Cocoa Board ,MCB),负责对该国可可业的管理,包括可可豆出口和买卖执照的核发、对出口可可的分级和认证、加工和购买湿可可核发许可证等。另外,马来西亚公布了《1988年马来西亚可可委员会法律》和《1991年可可业核发执照和分级条例》。
三、马来西亚可可的产量
由于可可价格的持续走低打击了种植者的积极性,加之劳动力费用的不断提高,气候因素,以及棕榈油的利润率比可可高,马来西亚的可可种植面积从1994年的271,339公顷下降到1998年的133,689公顷,下降幅度达50.73%,1994年至2002年,种植面积平均每年下降18.58%,2002年底,可可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为51,124公顷。
与此相对应的是马来西亚的可可豆产量也持续下降,从1994年—2002年,平均每年产量下降14.95%,1994年的可可豆产量为177,172吨,而2002年的产量则为47,661吨,马来西亚的可可豆产量从世界第三位滑落至世界第七位。
在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的情况下,马来西亚可可委员会(MCB)大力推进高科技种植技术,提高可可豆的单产量,1993年产量为653公斤/公顷,1998年为697公斤/公顷,至2002年,单产量更是较1998年提高33.72%,达到932公斤/公顷。
四、马来西亚可可的出口
马来西亚的可可豆、可可半制成品和可可制成品出口到世界各地。1998年可可及其制品出口94,832吨,出口收入为7.71亿马币,2002年出口115,650吨,比2001年下降3.72%,出口收入为9.06亿马币,比2001年增长37.27%。1993年以前,可可豆一直是马来西亚农产品出口创收的主要来源。由于可可产量的下降,到1998年,可可豆的出口量下降到16,136吨,较上一年度下降了47.9%。之后有所回升,2001年为16284吨,2002年为21109吨。尽管中国和西欧有着大量的需求,但是出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可可量减少了。对此,马来西亚政府鼓励可可下游产品(包括巧克力、可可粉、可可油、可可膏等)的生产加工,经过努力,可可下游产品的出口有了显著的增长,超过了可可豆的出口量。从1993年—1998年,可可下游产品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6.7%,从1993年的3.68亿马币,增长到1998年的6.75亿马币,到2002年达到7.79亿马币。
(数据来源:马来西亚统计局)
截至2002年底,可可油出口30多个国家,美国、荷兰、澳大利亚三国占其总出口的59%;可可粉(以不含糖可可粉为主)主要出口中东国家、澳大利亚和荷兰,比例分别为21.72%、13.10%和6.17%;巧克力主要出口到东盟国家、印度和香港,比例分别为48.86%、5.80%和5.37%。
(数据来源:马来西亚统计局)
五、马来西亚可可的进口
由于马来西亚可可种植面积的逐渐减少,可可豆产量的降低,其进口可可豆及其制品的数量迅速增长。1994年可可豆及其制品的进口总额为7,700万马币,到2002年进口总额为6.46亿马币,增幅达835%。从1993年开始,马来西亚进口可可豆首次超过巧克力制品,成为该国最大的可可类进口商品。其次是巧克力、可可粉、可可油、未脱脂可可膏。1993年可可豆进口2,341吨,2002年可可豆进口12.95万吨,年均增幅543%。印度尼西亚一直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可可豆出口国,2000年马来西亚从印尼进口的可可豆占该国进口可可豆总额的84.86%,2001年占91.54%,2002年为66.77%。但是2002年,瓦努阿图出口到马来西亚的可可豆占马进口额的26.78%。
(数据来源:马来西亚统计局)
六、可可的价格水平
1992年6月,受到世界可可市场连续7年生产过剩的影响,可可的世界存储量达到140万吨,可可的价格达到了历史最低点。伦敦可可Terminal交易所和美国纽约可可交易所价格分别为562英镑/吨、911美元/吨。马来西亚的可可平均价格为1781马币/吨。这以后,伴随着可可产量的下降和可可消费量的强劲增长,可可的价格止跌回升。1998年,伦敦可可Terminal交易所可可价格上涨58%,1057英镑/吨,美国纽约可可交易所可可价格上涨52%,1594美元/吨,马来西亚可可的平均价格上涨153%,达到5463马币/吨。
2002年马来西亚可可的平均出口价格为5222马币/吨,,比2001年增长了48.57%。
七、我国可可的进出口情况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统计,中马可可及其制品的贸易不够活跃,数量较少,直到2002年中马可可贸易额仅为1,250万马币,占中马贸易总额的0.11%。
中国从马来西亚进口可可豆及可可膏、可可油、巧克力。2000年以前,中国以进口可可豆和可可油为主。1998年从该国进口可可豆和可可油1854万马币,占从该国进口可可及其制品的94.51%,1999年为1827万马币,占88.12%,2000年以后,我国基本没有进口可可豆。而相应地,可可粉的进口有所增加,从1998年的27万马币增长到2002 年的768万马币,平均年增553%。
中国出口到马来西亚的可可产品品种少,仅有可可粉和巧克力;数量少,2002年出口可可粉146吨、巧克力58吨;价格低,2002年可可粉出口6493马币/吨、而进口7628马币/吨。(来源:商务部
⑸ 下面哪一种情况将导致供给的减少().
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包括已经处在市场上的商品的流量和生产者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的存量。
供给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切影响社会生产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供给量;但是,市场供给量不等于生产量,因为生产量中有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作为贮备或出口,而供给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进口商品或动用贮备商品。提供给市场的商品,不仅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凝结着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因此,供给不单纯是一种提供一定数量的特定的使用价值的行为,而且还是实现一定价值量的行为。
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
1.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
2.相关商品的价格:《资本论》中举了一个实例——如果咖啡的价格上涨了,可可的价格不变,一些可可生产者会转向生产咖啡,可可的供给量必然减少。
3.生产技术的变动:生产技术的变动也影响生产成本。在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不断提高。一次生产技术的变化一般是单方向的,当生产技术提高时,在同一价格水平上使供给量增加。
4.生产要素的变动:生产要素价格变化,导致生产成本发生变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表明生产成本增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供应量减少:反之,生产要素价格下降,使生产成本减少,在同一价格水平上,供给量增加。
5.政府的税收和扶持政策:这实际上也影响到生产成本的变化。政府如果增加税收,生产者的负担则加重,供给便会减少,反之则会增加。
6.厂商对未来的预期:如果行情看涨,厂商就会减少供给;反之亦然。
7.自然条件:如水果、蔬菜等季节性较强的产品,在生产旺季,供给自然会大于其他时间。
⑹ 软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否会降低人们的消费次数
在我们最近的日常购买中发现咖啡,糖这类软性大宗商品的价格在悄悄的上涨,而最新的报道也指出,咖啡期货本季度迄今上涨近15%,7月中旬开始大幅上涨,8月初达到四个月高点;咖啡价格在3月底飙升,因为各国开始囤积咖啡,而我们国家一直对于白糖的需求就很大,其生产的量远远达不到需求量,我们至少要进口三分之一的白糖,才能弥补这个缺口。
最后就是企业的生产成本了,在民众需求上升不大的前提下,这些软性大宗商品涨价的基础就不多,其次跟随者原材料的成本上涨,商品的价格也会跟着上涨,但是对于民众来说,手头的钱不多,本来购买力就有下降,现在更是抑制了消费的行为,这样的反复循环,企业数量越来越少,商品价格越来越高,如果民众的收入没有提升的前提下,肯定是会下降购买的次数。
⑺ 欧洲中世纪,一块巧克力多少钱
可可历史悠久,从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时期可可被用作货币单位的时期价格一直较为稳定,但到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巧克力消费大幅增长的背景之下,可可价格的急剧飙升。
可可价格历史走势图
早期文明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享受着可可树的果实。这种苦的,辛辣的巧克力饮料在玛雅人和阿兹台克人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可豆还可作为一种货币单位存在。
工业时代
19世纪,巧克力的生产实现了工业化。咖啡豆加工方面的创新为可可粉和巧克力条铺平了道路。像吉百利和雀巢这样的公司为大众开发巧克力,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需要有保证的供应,使得远期合同销售激增。在伦敦,原本是在咖啡馆里进行的非正式贸易转移到了商业销售室。
欧洲殖民时代
1880年,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可可产量几乎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但大约在同一时间,种植业开始蔓延到非洲的欧洲殖民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的新非洲供应,1900年至1916年间,世界产量从11.5万吨增至35.1万吨。因此,从1907年开始,可可价格开始下跌,触及每吨100美元以下的低点,直到二战后需求激增,才持续达到之前的高点。到1930年,加纳、尼日利亚、喀麦隆和科特迪瓦等地的小农户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5%。
1820-1945年的可可
为了确保稳定的供应和保护农民,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生产国设立了销售委员会。例如,加纳的市场营销委员会控制出口,管理质量控制,并制定价格,尽管往往是以农民的利益为代价。
1946-1968年的可可
二战后,可可价格上限被取消,随着全球经济繁荣,可可价格猛涨,到1947年,价格翻了五倍,超过1000美元/吨。但产量的增长超过了需求的增长,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
1962年,主要生产商——许多刚刚独立的可可生产商——成立了可可生产联盟,以对抗产量过剩。
由于国内和国际都处于紧张状态,美国政客们走的是一条微妙的路线。高企的可可价格可能会支持全球经济发展,但会与国内糖果公司的利益相冲突。由于没有达成协议,依赖高可可价格出口收入的国家遭受了损失。
可可大繁荣
可可是上世纪70年代经历了大幅上涨的众多大宗商品之一,价格从1971年的每吨500多美元涨到1977年的5700美元以上。
1969-2000年的可可
虽然可可价格高企是对种植国的一种奖励,但它却蚕食了孩子们的零花钱。《纽约时报》报道说,“一个零花钱紧张、爱吃糖果的孩子每天可以花五分钱买一块巧克力。但随着巧克力价格稳步上涨,那些日子已经过去了。”
在1977年的价格峰值之后,新的供应量帮助价格下跌回1600美元/吨以下,价格波动不定,但随着产量的持续增加,到2000年总体呈下降趋势。种植国在20世纪70年代曾设法通过谈判达成国际可可协议,其中规定了缓冲库存,以吸收过剩的供应。但在一个资金短缺、价格居高不下的世界里,这一点用处不大。当价格下跌时,缓冲库存的资金很快就被耗尽,由于大量购买过剩的可可,种植国再也难以支撑可可价格。
在21世纪初,政局动荡推动了可可价格的上涨。2001年,随着产量的放缓,价格开始上涨,从年初的925美元/吨上涨到年底的近1600美元。
2000-2017年的可可
在2010年,一位被媒体称为“巧克力手指”的交易员在2010年购买了价值10亿美元的可可,占年产量的7%。这些可可足够为世界上每个人做两块巧克力,市场一时之间陷入混乱。人们对这一明显的逼仓企图感到愤怒,许多人要求提高伦敦市场的透明度。
今天
最近的价格暴跌可能更多地归因于长期的发展。但正如可可历史上的许多其他事件一样,它恰如其分地提醒人们:在混乱的繁荣与萧条之间,这是一个倾向于趋势化的市场。
⑻ 巧克力有代可可脂对人有害吗
巧克力含有代可可脂,对人体是有害的。代可可脂是属于反式脂肪酸的一种,非但没有可可脂对身体的益处,反而对健康还有害处,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含有代可可脂的食品,偶尔吃吃也不会有大问题,但尽量还是不要吃。
代可可脂,简称CBR,是一类能迅速熔化的人造硬脂,其三甘酯的组成与天然可可脂完全不同,而在物理性能上接近天然可可脂,由于制作巧克力时无需调温,也称非调温型硬脂,这也是与类可可脂不同的地方,可采用不同类型的原料油脂进行加工,其分为月桂酸型硬脂和非月桂酸型硬脂。
由代可可脂制成的巧克力产品表面光泽良好,保持性长。入口无油腻感。不会因温度差异产生表面霜化。代可可脂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与天然可可脂不同,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可可脂含量越高,质地越硬,口感就越苦,因此好的黑巧克力掰开的时候会发出清脆声,断面比较平滑;巧克力颗粒细小,核心原料可可液、可可脂的熔点低,将巧克力置于舌上,让口腔内的热度及唾液慢慢地将巧克力融化。
⑼ 怎么使浓缩中的巧克力味最大化
许多植物学家咸认可可树在西元4000年前即已存在於南美热带区域,居住於其中的印地安人发现可可豆具有治病疗效,以液状方式饮用。西元前17世纪,马雅人将可可树引进墨西哥的Yucatan现址,成为第一个种植可可树之民族。他们将可可制成饮料并赋予其宗教意义,神父将可可豆奉献给神明,并在仪式里引用巧克力以示尊敬。可可树的种植於是逐渐在各不同民族间流传普及,由於阿兹特克人为当时统治各族之首,後世爰将可可的起源归於阿兹特克王Quetzalcoatl。 关於可可树的由来有著一个饶富趣味及寓意的传说。传说可可树是羽蛇神为表彰一位阿兹特克公主的勇气与忠诚事迹所致赠给阿兹特克族人的礼物。这位公主的丈夫因为拒绝向敌人透露宝藏所在地被敌人杀害。羽蛇神让可可树在她丈夫的血溅之处生长出来。可可树的果实富藏许多种子,是为可可豆,其味苦有如她丈夫身受的痛楚、味浓有如其高尚的情操、色红有如他泌流的鲜血…. 可可被公认有提神醒脑及催情的效用,也是古人向来用於宗教仪式的圣品。由於可可的产量有限且可可田均位处深远内陆,所以一向只有阿兹特克贵族有机会享用。马雅人是第一个种植可可树的民族,他们以可可豆当作货币做商业交易,支付税金,或购买奴隶。对阿兹特克人而言,可可不仅是货币,也是食物。可可豆经晒乾磨碎成粉,加入开水冲泡成饮品,或加入香草及其他香料调味。 1519年,阿兹特克族人看到远方一艘大船自东方驶来,一个全身白皮肤,满脸胡须的人带领一群人从船上走下来。从没看过白种人的阿兹特克人以为是神祇降临,莫不热烈欢迎这位突来的访客。其实,这个人不是神,而是名叫Cortes的西班牙人。身负征服新世界重任的Cortes十分惊讶自己竟受到如此盛大的欢迎,在晚宴快结束之时,原住民奉上一个金杯,里头装著不知名的神圣饮料。Cortes啜饮一口後,使了个鬼脸,心想这杯饮料的味道怎麼如此怪异且苦涩,不过为了不失礼,他还是勉强将它喝完。 阿兹特克人流行喝的巧克力,是用可可豆、辣椒、姜、蜂蜜煮沸并打成慕斯状的饮料,然後倒在煮熟的玉米上食用。西班牙人逐渐习惯这种充满野性味道的饮料,且将辣椒换成香草,加入龙涎香、麝香及糖,变化巧克力的口味。 Hernan Cortes抵达阿兹特克王国,在阿兹特克国内受到极尊贵的待遇,国王Moctezuma将种植可可树的丰厚收益进贡给Cortes。不同於哥伦布的不识货,Cortes感受到可可树的高度经济价值,他看到印地安人靠喝著xocoatl支撑辛苦繁重的劳役工作所需体力,及在安地列斯山群中长途跋涉的无穷耐力。1528年,Cortes回到西班牙,带回许多欧洲人还很陌生的东西:如番茄、白豆、马铃薯、玉米、辣椒、菸草等,并将他最喜爱的巧克力,介绍给Charles Quint国王。他对国王说:「只要喝下一杯这珍贵的饮料,就可让人镇日精神奕奕,精神饱满,而且无须进食,就可走上一整天的路。」国王相当欣喜,并在这款饮品里加入蜂蜜,改良巧克力的味道,去除苦味,一时之间,巧克力成为宫廷十分流行且时尚的饮料。自此,西班牙人开始独占经营可可豆并大量於海地和千里达等国种植可可树。 事实上,第一位发现可可的是鼎鼎大名、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早在1502年,哥伦布抵达宏都拉斯附近的Guanaja岛时,一艘原住民的独木舟运载著满是布料、陶器、武器及可可豆前来与哥伦布会面,希望以这些东西交换西班牙的货品。原住民首领现场准备了巧克力饮品给哥伦布喝,哥伦布误以为是杏仁豆,且喝下後觉得又苦又辣,一点好感也没有,结果他把可可豆留下,带走了其他的东西。 第一批进口至西班牙的可可豆是在1585年,由於进口量少,巧克力价格极高,因此巧克力在西班牙就像在阿兹特克王国一样,为皇室珍馐,且政府课以极高的税率,是一般平民无法消费得起的。巧克力的稀有,吸引不少人对它的好奇与研究,人们逐渐发现巧克力提神与催情的功用,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入欧洲上流社会。在皇宫与教廷里,巧克力使用比当时十分流行的咖啡更深的杯子盛装饮用。 渐渐地,西班牙人开始喝热巧克力,同时将饼乾浸润於热巧克力里软化後食用。此外,他们开始制作巧克力薄片,但不是用来吃,而是用来存放并便於运送之用。这股巧克力风潮逐渐席卷西班牙及南美洲等地後,开始在全欧洲流行。由於可可的种植与生产成本下降,不少脑筋动得快的生意人利用非洲的廉价劳工前往投资设厂。如同糖一般,可可成为另一个助长殖民经济的作物。 第一批从南美进口的可可豆於1559年进口至义大利北部,义大利土林(Turin)的巧克力师傅因此成为极为专业的巧克力匠,一直到17世纪,土林每天生产350公斤的巧克力出口至奥地利、瑞士、德国及法国等国。1609年,一群被西班牙及葡萄牙逐出的犹太人抵达法国巴斯克地区的巴用城(Bayonne)。这些人之中,有不少巧克力师傅,他们在巧克力领域的专业技能促使巴用城成为法国的巧克力制造中心。 巧克力引进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时机为1615年,由西班牙国王的女儿安娜,同时也是法王路易十三的妻子所引进。这一年,她带著一群擅於巧克力制作的女仆入宫,吸引许多同好此道之人,巧克力此时被认为是极特殊,且是仅保留给少数宫中之人的珍贵饮品。1643年,路易十三死後,安娜皇后继承皇位,她对於巧克力的喜爱更是表露无遗。她的情人,Mazarin主教甚至为雇用一名义大利的巧克力师傅,为他们准备巧克力点心。 路易十四登基之後,巧克力成为皇宫最时尚的食品,每逢周一、周三及周四,凡尔赛宫内都会供应巧克力。路易十四并批准David Chaillou在巴黎设立第一家巧克力店,贩售巧克力。 在宫里,有人喜爱巧克力,也有人讨厌巧克力;有人认为巧克力可以治病,有人则怀疑巧克力具有疗效;Madame de Sévigné(1626年生,喜欢阅读写作,为路易十四时代的知名专栏作家)甚至控诉巧克力让她的一个闺友生出一个黑宝宝,因为她怀孕时期吃太多巧克力!在科学界,科学家还不清楚巧克力的功效,但大多数的植物学家及医生同意巧克力具有帮助消化及提神醒脑的作用。一位名为Bligny的医生在1717年开了第一个巧克力的处方以治疗感冒、拉肚子、痢疾以及霍乱! 1655年,巧克力引进英国。 1657年,英国第一家巧克力店在伦敦开幕,老板是法国人,他改变了法国巧克力店的贵族形象,将巧克力店平民化,以平民为销售对象。慢慢地,巧克力店就像咖啡店一样普及且受民众欢迎,人们会到巧克力店啜饮一杯巧克力,讨论政治现势,或顺便买张戏剧门票。当时不少巧克力店只允许男性顾客进入,或是采取门票入场制,有钱买门票才可入内。此外,英国人还对巧克力口味予以创新:他们将一般冲泡巧克力的滚水,以蛋、酒、牛奶取代,有时还会加入淀粉减低油脂含量。 17世纪,德国因三十年战争影响,对於舶来品一直采取抵制进口的措施,巧克力也是其中一项。相反地,荷兰人则因擅长国际贸易,从西班牙人手中取得可可的销售权,垄断控制全球可可市场。至於法国,巧克力的贸易是在售价平民化、於1681年由国家取得独家销售权後才开始逐渐热络。 18世纪,巧克力逐渐脱离人工加工时代。巧克力的销售量逐年提升,但产量却停滞未增。数百年来,巧克力的制作过程一直没有太大改变。负责巧克力加工的工人待遇微薄,且工作十分辛苦,他们按照阿兹特克的传统制作方法,终日以跪地方式从事巧克力加工。然而,随著新式加工设备的发明,工人不再需要跪地工作,而可藉由机器协助,站立工作,薪资也随著产量销量增加而提高。 1732年,法国人Dubuisson发明了高脚桌,以煤炭加热的方式研磨可可豆。自此工人们可站立工作,增加产量。1778年,法国人Doret发明以水利为动力的机器研磨可可豆,进一步改善生产巧克力制程。 巧克力在18世纪时的法国仍属於上流社会及布尔乔亚阶级的食品。他们认为,「巧克力是一种不会对胃造成负担的饮品,它可在咖啡店、茶廊、宫廷及私人场所食用。无论是做成糖果形状,或是与柳橙皮及水果蜜饯混合搭配,都可以将制作完成的巧克力放在上流社会流行的精致糖果盒内,供宾客在玩牌、交谈、坐在马车散心或观赏戏剧时品嚐、舔食、啃咬」。 1770年,玛莉安东尼皇后嫁给路易十四,带著专属巧克力师傅进宫。她喜欢口味单纯的巧克力,以香草及糖混搭而成的巧克力,即为她的最爱。她的巧克力师傅为她创造许多独特口味的巧克力,如兰花口味巧克力可提神、柳橙花巧克力可活络神经、杏仁奶巧克力可帮助消化等。在巴黎,最杰出的巧克力师傅为David Chaillon及Rere与Renaud兄弟。巧克力开始变成一个竞争的行业,广告纷纷出现在各大媒体及看板上。1765年,第一家可可公司由James Baker成立,之後,可可开始以海运方式往返欧洲与南美洲,可可价格下降,运送时程缩短。 18世纪末,欧洲与美洲接连不断的战争发生,如美洲的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欧洲的拿破仑战役等,使巧克力的生产与销量突然巨幅减少。但自19世纪开始,全球工业革命却使巧克力面临巨大的转变。制作方式由手工改为机器,产量大幅提升,由於成本降低,巧克力已成为平民喜爱的食品,加上可可树由美洲引进非洲种植,巧克力工业愈来愈蓬勃发展。小型的巧克力店因不敌市场竞争,不是消失就是合并转型为工业化生产的中大型公司。 1802年,长型薄块的巧克力问世,来自土林的巧克力师傅与他的瑞士学徒François-Louis Cailler互相为此发明叫阵,认为自己才是正牌宗师。後来Cailler回到瑞士,在1819年於Vevey设立第一家瑞士巧克力店。 1820年,英国”Fry & Sons”牌的长型薄块巧克力上市,以巧克力、酒、糖及可可油混合而成。 1824年,Phillippe Suchard在瑞士的Neuchâtel设立巧克力糖果店。 1828年,瑞士人Amédée Kohler发明核桃巧克力(le chocolat aux noisettes)。同样在1828年,荷兰人Caspar Van Houten成功地将可可内的不同成分分离,尤其是它的油脂部分。他发明一种能够萃取可可奶油并将剩馀的巧克力硬块搅碎的方法,”巧克力粉”於焉问世。之後,他又利用可可奶油在口中温度得以溶化的特性,发明可以用来咬食的巧克力。 1832年,奥地利国王François-Joseph的御用甜点师在维也纳发明巧克力塔甜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La Sacher Torte。 1867年,土林师傅发明义大利最具代表性的甜点,la Gianja(榛果牛奶巧克力)。 1875年,瑞士人Daniel Peter在Henri Nestlé所发明的奶粉里加入巧克力,成为牛奶巧克力,并在1905年开始大量工业化生产。瑞士成为巧克力之国。 1879年,Rodolphe Lindt发明一种能让巧克力质地更细致的制程(conchage:以摄氏80度C的温度以一整天的时间搅拌,通常用於制造顶级巧克力)。 1883年,美国人Milton Hershey,发现德国一款机器可以制作巧克力棒,於是在1903年设厂大量生产。 1912年,比利时人Jean Neuhaus发明第一个贝壳型巧克力。 1920年,英国人John Mars以其名字推出著名的Mars巧克力棒。 1929年,Daniel Peter与Nestlé两家公司合并,成为巧克力工业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