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基金 > 并购贷款大行

并购贷款大行

发布时间:2021-07-07 17:17:17

❶ 对中国工商银行的认识详细的经营业务,业务结构,产品优势等

看http://www.icbc-ltd.com/icbcltd/%e5%85%b3%e4%ba%8e%e6%88%91%e8%a1%8c/%e5%85%ac%e5%8f%b8%e7%ae%80%e4%bb%8b/吧,一共8页。
部分摘录

中国工商银行2010年业务综述
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主动适应全球金融监管变革要求,融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大局,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巩固了全球市值最大、客户存款第一和盈利最多的大型上市银行地位,拥有优质的客户基础、多元的业务结构、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业务概况]
截至年末,工商银行拥有397,339名员工,通过16,227家境内机构、203家境外机构和遍布全球的逾1,562家代理行以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等分销渠道,向412万公司客户和2.59亿个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基本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跨市场、国际化的经营格局,在商业银行业务领域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
2010年末,总资产达134,586.2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735.69亿元,增长14.2%;总负债达126,369.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308.46亿元,增长13.8%;总市值达2,335亿美元,居全球上市银行之首。2010年实现净利润1,660.25亿元,较上年增长28.4%,增幅同比加快了12.0个百分点,继续稳居全球最盈利银行地位;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和加权平均权益回报率分别为1.32%和22.79%,处于全球银行业领先水平;每股收益为0.48元,较上年增加0.10元;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11年保持双下降,不良率降至1.08%。受益于经营结构的优化、再融资的完成以及利润留成比例的适当扩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2.27%和9.97%,资本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司金融业务]
2010年,工商银行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变化,加快经营结构调整,推进公司金融业务转型。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保持市场领先优势。加强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互动,发展投融资顾问、债务融资工具承销、银团贷款业务,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加快现金管理、资产托管、养老金和对公理财等业务发展,优化公司金融业务结构。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项目,拓展海外业务市场,加快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提升全球服务能力。推进分层营销体系改革,构建差别化客户服务体系,提升优质客户服务水平。荣获英国《金融时报》“中国最佳公司银行”称号。2010年末,公司客户41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1万户;有融资余额的公司客户10.2万户,增加1.8万户。
对公存贷存款业务方面。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投向,优化信贷结构,实现信贷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年末境内公司类贷款余额47,003.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425.57亿元,增长18.8%。利用机构网络优势,加强对产业链客户集群、城市圈客户群等营销,吸引和集聚客户资金,年末境内公司存款余额54,713.0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828.19亿元,增长14.3%。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10年末,工商银行公司类贷款和公司存款余额保持同业第一,市场份额分别为12.2%和12.8%。
中小企业业务方面。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产品体系,扩展专营机构覆盖面,累计建成1,200余家小企业专营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荣获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优秀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称号,蝉联中国中小企业家年会组委会“全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十佳商业银行”奖项。2010年末,有融资余额小企业客户63,081户,比上年末增加18,838户。
机构金融业务方面。与多家证券公司合作推出第三方存管开户预约等新产品,业务保持较快增长,客户数及资金量均居同业首位。推广银银平台业务,延伸同业合作领域,国内代理行数量增至109家。深化银保业务合作,提升代理保险业务量,推动在资产托管、现金管理和银行卡等多个业务领域合作。巩固与政府机构客户合作关系,保持代理财政收付业务和预算单位公务卡发卡量同业领先。
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方面。推广结算积分和结算套餐服务,提升“财智账户”品牌知名度,把握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机遇,积极营销非金融机构支付代理业务。2010年末,对公结算账户50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5万户,全年实现对公人民币结算量87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2%,继续领跑同业。依托全球现金管理系统功能,巩固同业领先优势,连续第四年分别被《财资》、《金融亚洲》授予“中国最佳现金管理银行”称号,并荣获《亚洲银行家》首届“中国现金管理成就奖”。2010年末,现金管理客户50.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77.0%。

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加快投资银行产品结构调整,推动投资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创新推出股权投资基金主理银行业务,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拓展债券承销业务,全年主承销各类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2,070亿元,稳居境内市场第一。投资银行业务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蝉联《证券时报》“最佳银行投行”称号。2010年,投资银行业务收入155.0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累计完成53家境内外机构单证业务集中,新设合肥、成都单证分中心,提升单证和贸易融资业务集约化经营能力。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在本行开立境内人民币清算账户的境外机构和代理行覆盖至31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全球人民币同业清算网络。2010年,境内分行贸易融资累计发放9,747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其中国内贸易融资6,244亿元,增长66.8%。境内分行累计办理国际结算7,827亿美元,增长43.4%,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资产托管业务方面。托管保险资产规模近万亿元,市场占比提升至39%。全球托管业务稳步发展,托管QFII客户数位居中资银行首位,托管QDII资产规模保持市场领先。推出“安心账户”资金托管业务,推广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和股权投资基金托管等新兴托管业务,优化托管业务结构。蝉联《全球托管人》、《环球金融》和《财资》等知名财经媒体中国最佳托管银行奖项。2010年末,托管资产总净值28,7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9.2%。
养老金业务方面。发挥综合竞争优势,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推出“如意养老3号”企业年金计划产品,丰富业务和产品体系,扩大品牌影响力。投产养老金综合管理系统,提升养老金服务和业务管理水平。2010年末,共为22,790家企业提供养老金管理服务,比上年末增加4,470家;受托管理养老金427亿元,管理养老金个人账户912万户,托管养老金基金1,487亿元。
贵金属业务方面。形成实物类、交易类、融资类和理财类四大产品系列,推出多款品牌贵金属产品,推广品牌金积存业务,推出账户白银产品和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白银延期交收业务。开展黄金租赁和黄金质押融资业务,推出首支挂钩实物贵金属理财产品——“如意金”复合型理财产品。2010年,贵金属业务交易量2.44万吨,比上年增长23.6倍。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清算量1,288亿元,继续保持同业领先。
对公理财业务方面。推出收益递增型分段计息理财产品、可赎回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拓展股票收益权理财产品、结构化证券投资理财产品等资本市场类投资产品,提升理财产品收益水平。推出“如意人生”养老金系列理财产品,延伸理财产品功能。荣获《21世纪经济报道》“最佳资产管理团队”称号。2010年,累计销售对公理财产品21,6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个人金融业务]
2010年,工商银行加快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管理体制转型,推进“强个金”战略实施,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积极开发以商品交易市场为代表的新市场,拓宽个人金融业务领域。构建工银商友俱乐部等新型营销平台,创新客户拓展方式,探索新的客户关系模式。推动储蓄存款和理财业务良性互动发展,巩固储蓄存款和理财业务市场地位,扩大个人客户金融资产总量。依托自身金融资源优势,加快银行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加快个人客户星级评价服务体系应用,拓展优质客户,提升客户服务水平。荣获《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零售银行”称号。2010年末,个人客户2.59亿个,其中个人贷款客户685万个。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10年末,储蓄存款和个人贷款余额均列同业首位,市场份额分别为17.1%和14.5%。
储蓄存款方面。以工银商友俱乐部、名人理财俱乐部等新平台为载体,拓展新的客户群体,拓宽存款资金渠道。加强与对公业务联动营销,通过代发工资业务,推动集团式、批量式客户拓展。2010年末,境内储蓄存款余额52,436.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832.25亿元,增长12.5%。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增加4,444.77亿元,增长24.6%;定期储蓄存款增加1,387.48亿元,增长4.9%。
个人贷款方面。紧密结合商品消费,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在商贸集群、产业集群资源丰富地区,拓展商户经营贷款。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推出个人小额贷款。加快产品创新,推出个人循环贷款“卡贷通”和网络融资业务“网贷通”,充实个人信贷产品体系。2010年末,境内个人贷款16,331.9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63.42亿元,增长35.3%,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增加1,099.30亿元,增长69.7%。
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加快银行类理财产品创新,相继推出中秋、国庆主题理财产品,可转债理财产品等。大力推广期交、保障型保险产品,全年代理个人保险产品销售8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2%。代理开放式基金销售3,561亿元,保持同业领先。代理国债销售715亿元,稳居同业首位。2010年,境内销售各类个人理财产品23,739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其中销售个人银行类理财产品18,577亿元,增长109.4%。
私人银行业务方面。为个人金融资产在8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客户,提供涵盖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顾问咨询、私人增值以及跨境金融等内容的私人银行服务。成立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家私人银行分部,形成覆盖国内重点经济区域的业务布局。荣获《欧洲货币》“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和《21世纪经济报道》“年度中资优秀私人银行品牌”称号。2010年末,私人银行客户突破1.8万户,管理资产3,543亿元。

[银行卡业务]
2010年,工商银行加强市场拓展,加快银行卡产品创新和服务水平提升,进一步巩固同业领先地位。2010年末,银行卡发卡量3.5亿张,比上年末增加6,560万张。全年银行卡消费额2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49.5%;银行卡业务收入136.87亿元,增长45.5%。
信用卡业务方面。启动星级客户信用卡营销活动,加大交通卡、联名卡等优质项目推广力度,扩大发卡规模。境内首家推出网上办卡业务,拓宽发卡渠道,提升发卡效率。VIP客服中心新增34家,电话服务白金卡专线和集团专线投入使用,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蝉联美国《读者文摘》信用卡发卡银行类信誉品牌金奖。2010年末,信用卡发卡量6,366万张,比上年末增加1,165万张;实现年消费额6,383亿元,比上年增长42.2%;境内信用卡透支余额915.61亿元,增加546.85亿元,增长148.3%。信用卡发卡量、消费额、透支额均保持同业领先。
借记卡业务方面。加快借记卡产品创新,推出工银商友卡、杨澜•灵通卡、嫣然天使基金灵通卡和淘宝灵通卡等主题卡,以及电信联名卡、公积金卡等联名卡,丰富灵通产品线,扩大发卡量。发挥芯片卡业务科技领先优势,推出亚运灵通卡、宝贝成长卡等多款芯片借记卡,提升产品竞争力。开展多种专项主题和区域性营销推广活动,增强客户刷卡消费意识,扩大刷卡消费额。2010年末,借记卡发卡量2.91亿张,比上年末增加5,395万张;年消费额16,012亿元,增长52.7%。

[电子银行业务]
围绕全行发展战略,推进电子银行向集交易、营销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业务平台转型。全年共推出49项新产品,优化和完善155项原有产品功能,巩固电子银行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2010年,电子银行交易额比上年增长37.2%,电子银行业务笔数占全行业务笔数比上年提高9.0个百分点至59.1%,交易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
网上银行方面。推出企业网上银行跨境外汇汇款、个人网上银行在线财务分析系统以及同时覆盖企业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的全球账户管理业务,丰富网上银行产品体系开展网上银行资产业务创新,推出供应链金融平台、网贷通等新功能。加快海外网上银行推广,在15家境外机构开通网上银行服务。2010年末,企业网上银行客户比上年末增长26.5%,年交易额增长46.6%;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增长27.7%,年交易额增长60.1%。荣获《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网上银行”、《环球金融》“中国最佳个人网上银行”等奖项。
电话银行方面。完成一体化电话银行工程建设,完善电话银行运营管理,实现全行坐席资源灵活调配。推出短信客服,有效分流电话银行座席业务量,拓宽95588服务渠道。电子银行中心(合肥)和电子银行中心(石家庄)投入运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海外电话银行中心建设,在工银加拿大、工银印尼和法兰克福分行开通电话银行服务。
手机银行方面。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移动金融产品创新步伐,推出手机银行理财、贷款和向境外VISA卡汇款等新功能,丰富手机银行产品体系。推进手机门户、电子地图等产品创新,拓展移动营销服务外延。手机银行客户数量和交易额保持快速增长。
自助银行方面。优化自动柜员机选址布局,优化自助终端交易流程,丰富自助终端业务功能,提高自助设备使用效率。2010年末,拥有自助银行11,414家,比上年末增长30.8%;自动柜员机42,868台,增长25.8%。自动柜员机交易额33,753亿元,增长64.9%。

[国际化经营]
工商银行全面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2010年国际市场布局取得新突破,抓住后金融危机阶段的有利机遇,新兴与成熟市场并举,加快境外机构申设和并购步伐。河内分行、工银马来西亚和阿布扎比分行相继开业;完成对加拿大东亚银行、泰国ACL银行的股权收购并分别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加拿大)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泰国)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工银亚洲私有化;收购富通北美证券清算部门成立工银金融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署金盛人寿股权买卖交易相关法律协议;巴黎分行、阿姆斯特丹分行、布鲁塞尔分行、米兰分行、马德里分行和巴基斯坦机构(卡拉奇分行、伊斯兰堡分行)申设境外监管审批顺利完成;韩国、印尼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二级网络拓展和本地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截至2010年末,工商银行在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3家境外机构,其中境外分行及其分支机构21家,境外控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181家;与132个国家和地区的1,453家境外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基本建成跨越亚、非、欧、美、澳五大洲,渠道多样、层次分明、定位合理、运营高效的全球金融服务网络。境外机构(含境外分行、境外子公司及对标准银行投资)总资产757.2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35.21亿美元,增长45.1%;税前利润11.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2%,包括新设机构在内的全部境外经营机构均实现盈利。

[科技领先]
工商银行以先进的信息科技持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2010年13项科技成果被人民银行评为年度银行科技发展奖,并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版权局授予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意金奖(中国)——推广运用奖”。应用产品不断创新加快应用产品的研发与优化,建立全行统一的客户服务支持管理系统,搭建客户统一评价体系;拓展芯片卡多应用平台,推出手机芯片卡移动支付业务,推广高速公路速通卡项目;全面实现全行一体化电话银行系统;建立“全额集中、逐笔计价”模式的本外币一体化资管理体系架构;自主研发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等风险管理系统;完成境外机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FOVA)在25家境外机构的推广;系统内跨境汇款产品已于2010年7月推向市场;全球个人账户管理在工银澳门和深圳分行试点推广,通过柜面和电子银行渠道为客户提供全球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等服务。2010年全行新增产品449个,累计达到2,815个,产品总量比上年末增长19%。2010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24项,拥有的专利数量达到115项。

[社会责任]
工商银行始持履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等方面树立了负责任的大行典范,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创造价值”的经营宗旨,品牌内涵不断丰富,在接受世博、亚运等重大国际盛会的“大考”中展现了卓越的品牌形象。2010年,工商银行实施了十大服务提升工程,通过深入开展“服务价值年”活动,关注客户体验与评价,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品升级,优化渠道建设和业务流程。在“2010年度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评选中,有138家营业网点入选,位居同业第一。
工商银行秉承“源于社会、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理念,全心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持续增加慈善捐助投入。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快速反应,雪中送炭,捐款捐物5,000余万元;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为抗灾救灾提供快捷、周到的金融服务。集中信贷资源支持四川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累计发放各类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贷款486亿元。继续开展绿色扶贫、扶助教育、关爱农民工子女、普及金融知识等多种慈善公益活动,累计向公益事业投入6,252万元。

[国际荣誉]
工商银行凭借良好经营表现赢得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0年,《欧洲货币》、《环球金融》、《亚洲银行家》、《金融时报》等境内外知名媒体及中介机构将“中国最佳银行”、“亚洲最佳银行”、“中国最受尊敬银行”等189个奖项颁给了工商银行。国际专业品牌调研机构给予工商银行较高评价,其中在明略行(Millward Brown Optimor)发布的2010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排名中工商银行位列第11位,并继续蝉联金融行业榜首;在福布斯(Forbes)发布的2010年全球2000家大公司按公司销售收入、利润、资产、市值四项指标综合排名中,工商银行位列第5位。

❷ 美国3大银行,4大投行各自的业务分类是什么

花旗银行,作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业务战略的银行, 不单为遍及56个国家的5000万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在近100个国家为跨国、跨区及当地的企业客户服务。除了花旗银行, 没有哪家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资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应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银行已成为金融服务的世界品牌。花旗银行的名称即意味着服务, 不仅是满足客户的需要,更要比客户预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

电子银行业务。通过花旗银行的计算机, 自动柜员机或花旗电话银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内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务。

信用卡业务。世界范围内, 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客户都可通过花旗银行发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银行与其他知名机构共同发行的信用卡满足其消费需求,并适应其不同的财务状况, 花旗银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发行机构。

私人银行业务。花旗银行在32 个国家中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员工可透过银行的人才、产品及策略网络, 令客户获得全球投资组合的第一手资料,花旗银行协助其寻求投资机会及识别投资风险。

新兴市场业务。花旗银行在新兴市场服务客户接近100年,源远流长,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因为花旗银行就像一家当地商业银行一样,持有营业执照,了解当地市场,并拥有训练有素的当地雇员,配合着跨区域性的优势向客户提供世界水平的银行服务, 这是花旗银行与从不同的优势。

企业银行业务。目前,花旗银行在100多个国家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户进行着合作。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场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企业银行业务的基石。无论是在国内, 还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银行优质的服务和专业的建议。
跨国公司业务。 花旗银行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之间的成功合作,是基于花旗银行数十年来所积累的银行业关系和经验。 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扩展,特别是向新兴市场扩展, 因为那里的消费者和商品市场欣欣向荣。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深远发展是最具竞争力的特点。就规模,产品,能力,产业知识和经验而言, 花旗银行都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花旗银行的目标是将花旗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世界。 简而言之, 花旗银行全球独一无二的网络可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服务。

Morgan称号的金融机以前都是约翰摩根控制的摩根集团下属的,后来由于美国大萧条后出的反垄断法被分割,现在比较出名的是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和J.P.Morgan,摩根大通是J.P.摩根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的产物,摩根大通是个全能金融集团,而摩根斯坦利是专业的投资银行。从规模上来比,摩根大通和摩根斯坦利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摩根大通也就是JP MORGAN CHASE,是由原JP摩根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而成。摩根大通银行是其在中国的注册名称。而且去年年底已经与美国排名第四的美一银行合并(bank one)合并了。不过即使在没合并的时候,以商业银行业务论其也是美国第一的商业银行。

摩根斯坦利是一家大型的资本投资公司。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Co)为全球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由大通银行、J.P.摩根及富林明集团在2000年完成合并。 J.P.摩根早先作为一家英国的商人银行由JohnPierpontMorgan的父亲在伦敦建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公司对包括美国钢材、通用电器以及美国电话电报等一些知名企业最初的建立构造及融资起了重大作用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 (美国)商业咨询委员会

华尔街老牌投行贝尔斯登的轰然倒下,成为今年以来次贷风暴中金融行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不仅仅是因为贝尔斯登破产对金融市场产生的直接冲击,也包括对市场预期的颠覆,一年之前,有谁会知道一个有着85年历史的传统投行在倾刻之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而且,贝尔斯登的惨剧引发了市场更多的猜想:会有更多的投资银行加入到贝尔斯登的行列吗?在目前美国的四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雷曼兄弟中,雷曼兄弟的日子最为艰难,之前该投行预计需要募集高达100亿美元的资本金来支持其资产负债表,截止到7月30日,雷曼兄弟的股价今年已经下跌了72%,同样遭受了大幅资产减记的美林跌幅位居第二,今年以来股价跌去了近一半,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表现稍好,今年以来股价分别跌去了25.9%和12.9%。从估值的方面看,四家投行的08年P/E已经跌入10倍之内;次贷危机中损伤不大的高盛的市值按7月30日收盘价为737亿美元,几乎等于其余三家投行的市值之和。虽然股价大幅下滑,但四大投行受基金青睐的地位并没有太大改变,基金在四家投行的持仓比重在33%到44.5%之间不等,其中雷曼兄弟的基金持仓比重最高。

表1 美国四大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 市值(十亿美元) 08年P/E今年以来回报% 基金持仓比重%
雷曼兄弟 12.64.97-7244.49
美林 26.57.34-48.941.31
高盛 73.79.35-12.940.97
摩根士丹利 42.66.8-25.933.55

数据来源:Morningstar晨星 数据截止到2008-7-30
目前,贝尔斯登已经被摩根大通成功收购,为了进一步了解和透视那些重仓于这些投资银行的基金的表现,晨星为投资者精选了美国十只最重仓于上述四家投资银行的基金。我们的筛选条件排除了行业基金,集中投资于金融行业的基金,它们在四家投行的仓位比重可达到总资产的10%以上。

当贝尔斯登的两支对冲基金在今年夏天倒闭后,华尔街大摇其头——这种情况看起来是那么难以避免:两支基金的杠杆高达1:10。这样高风险的杠杆固然能在市场繁荣时创造奇迹,但在衰退时则会导致灾难。这正是华尔街眼下对贝尔斯登的现状忧心忡忡的原因——该公司整体的杠杆已是令人震惊的1:29.9,每1美元的资本,都对应着29.9美元的杠杆。

华尔街大行的交易员们再次被愁云惨雾笼罩,惟恐陷入以前在流动性危机中倒台的同行们的噩梦:从迈克·米尔肯内部交易丑闻爆发后破产的德崇证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到被巴菲特拯救的所罗门兄弟(Salomon Brothers)以及最终被瑞信(Credit Suisse)收购的第一波士顿(First Boston)。

投资者和分析师或许还能自我安慰:贝尔斯登只是遭遇重创,但还并没有出局。投资银行业的特点从来当是振荡剧烈,财富倏去倏来。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华尔街的五大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定义了今日的华尔街,但眼下,他们的境况就像那些陷入次级抵押贷款麻烦的借款人,买了超过自己经济能力的房子。他们的麻烦缘于让自己同花旗和摩根大通这样的全能银行区别开来的努力。为此,在过去的10年中,他们偏离投行主业,进入一个风险更高的细分市场,并用自己的资金投下重注。曾几何时,这种转变是高回报的,但是现在,基础正在逐渐坍塌。

10月底,美林宣布在第三财季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重估及其他冲减给它造成了84亿美元的损失,使得该公司在第三季共亏损22.4亿美元。美林强势CEO斯坦·奥尼尔(Stan O'Neal) 被迫下台,成了他所言今夏以来“史无前例流动性危机”的牺牲品。而在此前,他被广泛视为在近几年将美林从低谷中拉出来的功臣。

奥尼尔或可宽慰自己。这次,他是败在了凯恩斯所言的“惯例之下”——仅一周内,全能银行霸主花旗集团也“史无前例”地蒙羞:在第三财季业绩中已冲销了约22亿美元的抵押贷款相关资产损失后,它在11月初宣布接下来还需再做80亿至110亿美元的冲销。自2003年从花旗集团传奇掌门人桑迪·韦尔接过权杖后便一直处于争议中的CEO查尔斯·普林斯由此黯然下台。没多久,摩根士丹利也宣布在第四财季中冲销37亿美元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资产。

一片悲歌声中,只有高盛眼下仍维持着令人目眩的利润,证明它仍是华尔街最聪明的交易商,不但主宰着华尔街,甚至主宰着世界。但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如果评级公司接下来对抵押债券评级再进行大规模下调,它可能也不会幸免。随着各大行第四财季报告的陆续公布,分析人士预计华尔街大行需总共冲销掉逾600亿美元的资产——自1987年股灾以来,华尔街大行的日子从没有像眼下这么难过。

在分析人士看来,他们中的一两家会不会被迫合并是个悬念。更大的疑问则在于,他们的商业模式,在本质上是否就是缺陷的。

交易员时代

在人们的通常想象中,华尔街投行由一群傲慢而不受拘束的家伙组成。没错,他们的确有很强的冒险精神,但其核心业务——承销和收购兼并这样利润非常丰厚的投行业务——却是一个相当安全的业务。

不过,从1990年代末开始,情况开始变化。股票承销业务开始商品化,使得来自公司支付的佣金看起来好像缩水了。同时,像花旗这样同时拥有投行和商业银行业务的全能银行由于资金雄厚,可以用通过提供贷款的办法诱使企业向他们寻求投行服务,专业投行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

接下来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真正出现下滑的是那些全能银行的“金融超市”模式:花旗和摩根大通的投行业务缩水,美洲银行则放弃了投行业务,德银和瑞信的表现也只能说勉强。相反,自市场从网络泡沫破灭的打击中恢复来后,绝大多数专业投行枝繁叶茂,利润和股东回报飞速上升,正如他们的股票价格一样。从2002年底到今年中,高盛的股票上涨了240%,同期雷曼兄弟股票上涨200%,在危机爆发前,贝尔斯登的涨幅也高达175%,全部跑赢大市。

投资者注意到了专业投行的骄人战绩以及不败能力。成立于1923年的贝尔斯登宣称其从来没有遭遇过没有盈利的年份。雷曼成了固定收益和抵押市场的赢家。而高盛,则成了王者中的王者。

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拿更多自己的钱去冒险。当然,他们仍旧提供一流的投行业务和经纪业务,但其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是自有资金的投资回报。他们在公司内部成立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在做市和自营交易业务上投以重注。在雷曼,自有资金投资收益占到总收入的55%,而从1999年到2004年,这个数字平均维持在44%。

将高盛比喻成是一家对冲基金已不是新鲜的提法了。当然这不是说这个比喻有什么不对。在高盛2006年的收入中,其交易部门的收入贡献占到了68%。而在1999年到2003年,这个数字从来没有突破50%。

正是高盛,确立了交易员在华尔街最近10年的主导地位。这一点可从最近几任高盛掌舵人的变迁见端倪。

1999年高盛上市前夜,在一场“宫廷政变”中,交易员背景的联席CEO约翰·科赞被迫离职,投资银行家背景的亨利·鲍尔森成为惟一的CEO。原因?当时高盛收益近30%已是自营交易。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溃,也打击了在交易领域颇为活跃的高盛,让其被迫推迟上市计划。高盛需要向投资者表明,其商业模式是建立在稳健的投资银行业务之上的,而非交易业务。

鲍尔森当时辩称:“投行业务与交易业务对高盛一样重要。”但正是在他治下,高盛成了一个更纯粹的交易机器。在高盛的三大部门中,交易部门的收入自1999年到2006年翻了4番,去年为250亿美元;资产管理占到总收入的17%;传统的投行业务比例最小,为15%。去年,高盛为其2.65万名员工平均支付了62万美元的薪资,堪称是华尔街最赚钱的机器。

其乐融融背后,是交易员开始成为真正的主角,投资银行家们的影响力大不如以前。当鲍尔森在去年离职赴白宫任美国财长时,接替他的正是让固定收益商品部(该部门从事抵押债权、原油和货币等大量商品的交易)这一高盛支柱部门笑傲同侪的劳埃德·布兰克费恩。从2002年开始,随着黄金交易员起步的布兰克费恩在高盛内部迅速崛起,鲍尔森最初掌管高盛的左右手约翰·桑顿和约翰·赛恩相继挂冠而去。在布兰克费恩成为CEO后,包括副董事长苏珊·诺拉·约翰逊(Suzanne Nora Johnson)在内的几位投行高管也离职。

高盛把弱化的投资银行业务视为公司的“前端”。作为公司客户初次接触高盛的部门,投资银行业务建立的关系能使这些公司会成为高盛交易部门的客户,交易部门既为这些客户也为高盛自己的账户创造利润。资产管理部则把投资者的钱投入到高盛的投资银行家们做顾问的交易和股票中,同时吸引由高盛承销或做并购顾问的公司客户中富起来的人成为资产管理部的新客户。高盛自己的明星玩家,则会把个人财富也放到赌注里。

这就是高盛的内部杠杆机制。在杠杆收购领域,高盛通常既是投资者,也是顾问。根据Dealogic的估计,高盛的私人资本运营业务与其它业务融合的是如此无间,以致去年高盛的投资银行家们仅从其私人资本收购的交易中就赚取了1.05亿美元的佣金。

这一模式本身也有其问题:与自己客户的利益冲突。比如,一家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可能是高盛投资银行部的客户,也是高盛自己的私人资本运营部的竞争对手。一些银行家感觉,高盛越来越把其作为投资者的利益放在了客户利益之上。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交易业务本身的高风险特征,这让一些投资者对高盛的态度非常谨慎。尽管高盛拥有作为风险管理者的出色纪录,一旦市场由热转凉,或是一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爆发,它便会发现自己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毕竟,固定收益商品部的损失差点让它在 1994 年和 1998 年濒临绝境。

在其它华尔街大行这里,看到的只是效仿的动力——2005年重返摩根士丹利出任CEO后,麦晋桁(John Mack)一直在公司内外宣讲要利用公司的资产进行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作为结果,华尔街五大行去年45%的收益来自它们的自有资金投资。1999年科技股热潮达到顶点时,其交易部门的收入贡献比例只有30%。从那时开始,大行们的资产负债表膨胀起来,并幸运地迎来了市场机会绝佳的7年。投资者愿意投入资金并承担风险,这让大行有充裕的资本,资产价格开始攀升,大家在全球寻找投资机会,并更多地使用杠杆。

然而,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高买”——显然不是一个多棒的商业模式的范畴。当然,大行们也为自己的风险做了对冲。即便考虑到这个因素,他们仍使自己置于高风险之中。在今年第二季度末高盛的杠杆比率为24.5,2003年底的比率则为18.7,雷曼在第三季度的杠杆比率为30,一年前的数字则是25.8。可资比较的是,1998年崩溃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杠杆比率为25。在最近一个季度,投资者才意识到这个收入模式有多脆弱。贝尔斯登、雷曼和摩根士丹利的交易部门都受到重创。

另外次贷中,谁的QDI投入成份越大,贷款贷得越多谁就损失越惨重

❸ 小微企业如何贷款

一、条件:

1、资金现金流充裕

2、小微企业业主信用良好

3、企业已成功两年以上

4、能够提供有效财力证明

5、小微企业主具有较强的还款意愿和按时足额还款的能力

6、银行要求满足的其他条件

二、小微企业申请信用贷款的流程:

1、提出申请

①授信申请、企业董事会决议(如公司章程要求)

②企业具体贷款用途及资金使用方向(用款计划、用款总额度)。

③还款来源分析计划和措施,并且就还款的资金安排做出每月的现金流量分析。

④抵押情况、其他相关法律性文件、函电等

2、进行审核

①立项

②信用评估

③可行性分析

④综合判断

⑤贷前审查

3、签署合同如果银行对贷款申请审查后,认为其全部符合规定,并同意放贷,则应该与贷款人签署《借贷合同》

4、贷款发放

合同签署后,双方按照合同规定核实贷款。融资方即可根据合同办理提款手续:提款时由融资方填写银行统一制定的提款凭证,然后到银行办理提款手续。

(3)并购贷款大行扩展阅读:

小微企业贷款难题的破解:

第一、全行动员,高度聚焦,将普惠金融作为战略来抓。提出普惠金融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金融资源供给,人才与技术保障,安排专项贷款规模,配套激励费用,建构由上而下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全行近1.5万个网点均能开展小微企业服务,做到真做实做,做出成效。

第二、运用好金融科技,破解融资难题。通过金融+科技,打造了数据化、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服务新模式。

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基于建行“新一代”核心系统,整合小微企业和企业主信息,广泛连接税务、工商等外部公共信息,评估客户资信,批量精准获客。

二是再造业务流程,打造“三个一”信贷模式。创新“小微快贷”,实现自动化审批,构建“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信贷模式,提高融资效率,降低综合成本。

三是实行智能风险管控。将风险底线和风控标准嵌入系统,建立大数据选客控险、模型化系统排险、智能化预警避险等全流程风控机制。目前,“小微快贷”累计为超过45万客户提供了5300多亿元贷款,80%的客户为信用放款,不良率保持较低水平。

第三、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扩展服务外延。搭建开放平台,将普惠服务融入小微企业生产生活场景,提供诸如行业、市场情况等查询,交易撮合、并购等服务。

❹ 中国有七大银行是那几个银行

中国只有五大银行,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但是截至到2016年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为中国第六大银行。

中国五大银行,是指五个大型国有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中国五大行都是综合性大型商业银行,业务涵盖面广泛且多元,代表着中国金融界最雄厚的资本和实力。

2009年末总资产88,825.88亿元,占全国银行金融业资产总额的11.3%,是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现代化商业银行;各项存款74,976.18亿元,各项贷款41,381.87亿元,资本充足率10.07%,不良贷款率2.91%;净利润650亿元,较2008年增长26.3%,2010年净利润949亿元,利润率增长率达到50%左右,净利润增长率居五大行之首。

2007年,中国农业银行标准普尔评级为BBBpi;穆迪评级为A1/稳定。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银行整体改制(以下称“改制”)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股份公司”),注册资本为2600亿元。股份公司于2009年1月15日依法成立。

2010年完成“A+H”两地上市,正式成为大型上市银行。

股份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将完整承继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所有业务,并将继续从事原经营范围和业务许可文件上批准/核准的业务。中国农业银行已有的营业机构、商标、互联网域名和咨询服务电话等保持不变,由股份公司继续使用,各项业务照常进行。客户毋需因改制而办理任何变更手续。

2009年,中国农业银行列英国《银行家》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8位;2011美国《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127位。

2010年7月15日,农行公司网上发行的103.10亿股在上交所挂牌交易;H股交易时间在7月16日在香港成功上市,至此四家国有大行全部完成“A+H”两地上市。农行A+H股IPO在全球募集22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全球资本市场最大IPO。

(4)并购贷款大行扩展阅读

中国工商银行拥有1.8万个机构网点和36万名员工,自助银行1610家,ATM机19026部。截至2005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736,866,000,000元,各项贷款余额3,289,553,000,000元人民币,2005年全年净利润达37,405,000,000元。截至2006年6月30日工商银行拥有个人账户超过1.5亿,公司账户超过250万。2006年6月30日不良贷款比率为4.10%。工商银行的各项指标符合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2014年末,工商银行总资产达206,099.53亿元,比2013年末增加16,922.01亿元,增长8.9%;总负债190,726.49亿元,比2013年末增加14,333.60亿元,增长8.1%;全年净利润2,762.86亿元,增长5.1%,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为1.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9.96%,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2%,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19%,资本充足率为14.53%。营业收入6,588.92亿元,增长11.7%,其中利息净收入4,935.22亿元,增长11.3%,非利息收入1,653.70亿元,增长13%;营业支出2,922.80亿元,增长18.5%,其中业务及管理费1,762.61亿元,增长6.6%,成本收入比下降1.28个百分点至26.75%。

2014年末,工商银行公司客户509.4万户,比2013年末增加35.9万户,有融资余额的公司客户14万户。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14年末,工商银行公司类贷款和公司存款余额保持同业第一,市场份额分别为11.17%和11.64%。

2003年英国《银行家》杂志按一级资本排序,中国工商银行名列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第十六位,连续五次入围美国《财富》全球500强,并被美国《远东经济评论》评为中国高质量产品(服务)十强。2014年,获评英国《银行家》“全球最佳银行”,蝉联《银行家》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首及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企业2000强全球最大企业。

❺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的金融机构有什么影响

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中国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相当有限。由于美国政府信用担保,我国金融机构持有的大量美国机构债不会有损失。但是在全球化的时代,

外围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消极传导作用。

陆挺:此次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比较复杂。首先,金融机构的直接投资所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 据初步统计,我国共

持有海外公司债券约为120亿美元,其中仅有小部分受到影响。如中国各银行借给雷曼资金总计大概为7.2亿美元左右。在外汇储备投资方

面,截至7月底,我国持有519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大约4440亿美元为机构债。对于美国的机构债券,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对此进行担保,

只要持有到期就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第二,实际上,最近由于金融市场动荡,美国国债价格正向上走,这是因为大家发现持有其他资产反而变得更加不安全、从而更愿意去

持有美国国债。当然这里面也有风险。由于美国的救市行动而发行的大量国债势必会导致更多的货币供给。从中长期角度看,会抬高美国国

债利率和引起美元贬值,这会对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固定收益资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但这仅是一种风险而已,美元的汇率涉及美国经济、全球

经济、美国货币供给、其他经济体货币供给等多重因素,所以将来也未必一定会出现美元币值走弱的现象。

至于美国中长期利率是否会走高的问题,其实首先要搞清楚是什么“利率”。目前的联邦基准利率只有2%,而且进一步减息的可能非常

大。美国国债的利率最近也持续走低。但由于市场信心走弱,互相不信任对方,金融机构间的借贷利率不断上升,这就是这一段时间出现的

所谓credit crunch(信贷危机)问题。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近来不断通过各种手段扩大货币供给,目的在于提振市场信心,降低拆借利率

。当然,如上所言,如果美国发债较多,从中长期而言会拉高国债利率,但这并不是目前所考虑的主要问题。

李稻葵:短期而言,对中国金融机构影响有限,因为我国金融机构在投资方面还是趋于保守,而这次投资在美国、雷曼等投资银行的大

部分还是美国、欧洲等的机构。此外,我们还要关注我们在境外的机构是否有投资,比如一些“中”字号的企业,它们手头拥有大量外汇,是

否进行过投资尚不得而知。

中期而言,确实存在风险,如果中期内美国金融市场能够稳定、金融机构不再继续破产、金融市场进入整顿时期,则未来半年内,发达

国家投资在中国的各种资金有可能出现逆转回流,由此导致新兴市场国家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等。

美国也会采取一些措施,使得美元对全世界其他货币汇率保持稳定。如果美国金融界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对美国会形成进一步打击。至

于汇率问题,我相信,美国在中美汇率问题上不会有太大要求,而是主要希望中国不从美国国债上撤离。

黄益平: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证券市场的投资。从目前金融危机发展的情形来看,金融机构面对的

最大问题,第一是投资者信心,第二是流动性。毫无疑问,随着国际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我国在海外证券市场的投资已经出现亏损。不过

这些国外资产本身就是用外汇购买的,因此尚不至于对国内的流动性造成重大影响。况且对于许多金融机构而言,这些亏损也仅仅是账面上

的。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出美国的金融危机会引发国内金融机构系统性的风险。我国大多数大型金融机构都是国家所有或控股的,不会出现

倒闭的现象。即使是非国有的银行,也受到政府隐性担保的支持,因此也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从资金流动的角度,一些短期资本的流出、在证券市场投资的回撤等存在可能性,但是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抵御这种冲击绰绰有余。另

外,如果美元币值出现大幅波动,有可能使得人民币汇率很难再持续盯住美元。最近2-3个月的进展表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越来越

大,而对一揽子货币汇率变动则越来越稳定。这实际是一个好现象,意味着汇率政策开始真正落实2005年提出的参照一揽子货币的有管制

的浮动,实际反而能增加汇率的稳定性。

❻ 全国的农商银行整合变成一家公司是不是就能超越工商银行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庞大,从业人员众多,营业网点覆盖全国所有县域乡镇地区,为数以亿计的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果从简单意义的整合或者合并为一家公司,在资产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和服务网点等方面无疑是完全可以超过宇宙行的,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超越,实质意义并不大。

从核心竞争力上讲,短期内整合后的农商行即使想与宇宙行分庭抗礼也没有可能,更不必说超越。最新资料显示,截止2018年底,工商银行共有营业网点15973家,从业人员439150人,而全国农商行共有1423家,以重庆农商行为例,分支机构就有1775家,从业人员15688人,可想而知全国农商行从业至少可以称为百万大军,所以如果全国农商行整合为一家公司后,无论网点数量还是从业人员总量都完全可以超过工商银行。

4、品牌价值也不是可以靠简单整合就可以超越的。工商银行作为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综合实力可不是盖的,其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都起到稳定器作用。

其曾经连续6年蝉联英国《银行家》1000强,美国《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财富》500强榜首,并连续3年位列英国BrandFinance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榜首,这种品牌价值岂能靠简单整合就能取得?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由此可见,即使全国所有农商行整合为一家大型商业银行,从资产规模、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可以超过宇宙行,但在公司治理水平、盈利能力、风控水平以及品牌价值等核心竞争力方面,还是难以匹敌的。

❼ 工商银行的发展史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国拥有领先的市场地位,优质的客户基础,多元的业务结构,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及卓越的品牌价值。
2005年是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4月21日,国家正式批准中国工商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注资150亿美元,随后中国工商银行顺利完成了财务重组和国际审计。2005年10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2,480亿元,全部资本划为等额股份,股份总数为2,480亿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元,财政部和汇金公司各持1,240亿股。
经过财务重组、发行长期次级债券、资产组合优化等工作,中国工商银行资本实力显著增强,资本充足水平大幅提升。2005年末资本净额3,118.44亿元,加权风险资产净额31,522.06亿元,核心资本充足率8.11%,资本充足率9.89%。资产质量显著提高。
2006年1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与高盛集团、安联集团、美国运通公司3家境外战略投资者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获得投资37.82亿美元; 2006年6月19日,工商银行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社保基金会将以购买工行新发行股份方式投资180.28亿元人民币。工商银行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业已形成。

一、实力强劲
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各项业务经营态势良好,财务实力大幅增强,资产质量显著提高。截至当年末,中国工商银行通过18,764家境内机构、106家境外分支机构和遍布全球的1,165家代理行,以领先的信息科技和电子网络,向大约250万法人客户和1.5亿多个人客户提供包括公司银行、个人银行、资金营运、电子银行和国际业务在内的本外币全方位金融服务。
2005年末,中国工商银行资产总额人民币64,541亿元,各项贷款人民币32,896亿元,各项存款人民币56,605亿元,实现营业净收入1,505.51亿元,实现净利息收入1,378.58亿元,当年实现净利润337亿元。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达到0.59%和13.3%。成本收入比40.71%,达到国际银行业先进水平。
2005年,工商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与资金业务,实现非利息收入126.93亿元,增加17.19亿元。其中手续费净收入105.46亿元,主要得益于电子银行、投资银行、银行卡、资产托管等业务40%以上的大幅增长。
2005年末工商银行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49.7%,首次低于50%,出现了根本性变化。信贷投放保持适度增长,各项贷款余额32,895.53亿元。非信贷资产32,482.45亿元,在总资产的比重增至50.3%。债券投资主要投向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负债总额61,966.25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56,604.62亿元。
随着信贷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加强,新增贷款保持较高质量。加之2005年财务重组剥离不良贷款6,350.02亿元,不良贷款大幅下降,不良贷款余额1,544.17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4.69%。
中国工商银行的经营业绩为世界金融界所瞩目。从1999年开始,中国工商银行年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多次被《欧洲货币》、《银行家》、《环球金融》、《亚洲货币》和《金融亚洲》评选为"中国最佳银行"、"中国最佳本地银行"、"中国最佳内地商业银行",并连续被国内媒体评为"中国最受尊敬企业"。2005年标准普尔评级公司连续两次提升工商银行的信用评级,2006年7月,穆迪评级公司将工商银行的综合财务实力评级的前景展望由稳定调升为正面。

二、业务多元
1. 公司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运营着中国最大的公司银行业务,支持了众多基本建设、基础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积极构筑统一营销平台和分层次营销体系,继续重点加强石油石化、电力、电信、公路、铁路、民航和港口等重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营销;适度和有区别地增加城市基础设施、高新开发区建设、房地产业等行业贷款投放;有选择地加大对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环保产业和新型服务业、文化产业、医疗卫生等新兴行业的信贷投放,积极拓展跨国公司、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行业结构和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在巩固和发挥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大力拓展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和各类理财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新兴中间业务,发展银团贷款、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等高端业务,产品结构和收益结构日趋合理。
2005年末,对公存款余额25,438亿元,对公贷款余额27,622亿元,主要集中在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新增搭桥贷款、备用贷款和内保外贷等业务。境内银团贷款余额723亿元。
工商银行与国内外12家保险公司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140多家证券、期货公司签订各类合作协议,与国内45家银行机构正式建立代理行关系,支付结算代理业务和代理清算业务规模继续扩大;“银关通”、“银财通”、“网上银财通”和“银税通”系统不断完善。
2005年工商银行继续巩固人民币结算第一大行的地位。人民币结算量185万亿元。推出 “财智账户” 品牌,整合服务提升品牌价值。年末现金管理客户数累计达17,663户。
全年实现投资银行业务收入20.18亿元,首批获得短期融资券主承销商资格,成功发行了3只融资券。工商银行担当财务顾问的张裕集团股权转让项目被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及中国并购交易网评为“2005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2005年末托管资产2,132亿元,实现托管业务收入2.63亿元。证券投资基金托管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保险资产托管、企业年金托管、QFII等其他托管业务持续推进,首家开办证券化托管。在国内托管银行中率先通过SAS70国际内控审计认证,分别荣获《全球托管人》杂志和《财资》杂志评选的2005年度“中国最佳托管银行”称号。
全年累计发放委托贷款430亿元;代理国家开发银行监管贷款、资金结算321亿元,代理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卖方信贷业务及结算业务137亿元。
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以下简称“金交所”)128家会员单位中85家的资金清算,清算金额542亿元,位居金交所资金清算总量第一;拥有黄金代客客户130户,代客黄金交易量29吨,代客铂金交易量3.2吨。
首批取得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资格,是国有商业银行中惟一获得两项业务资格的机构。截至2005年末,管理个人账户29.6万户,托管年金基金43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与瑞士信贷、中国远洋集团合资建立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迈出了多元化经营的新步伐。
2. 个人业务
工商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居国内首位,构筑了以个人结算、银行卡业务、个人理财类产品为主的个人中间业务体系,并拥有最大的理财客户规模和银行卡客户群。2005年,工商银行在居民储蓄、个人贷款、个人中间业务、银行卡等众多零售金融服务领域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客户结构得到持续优化,网点综合竞争能力和多渠道综合应用水平显著提升。连续第三年获得了《亚洲银行家》杂志“中国最佳国有零售银行”称号。
2005年末,储蓄存款余额31,166亿元,个人贷款余额5,274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593亿元,个人贷款余额继续保持同业第一位。
2005年实现个人手续费净收入59.93亿元,占手续费净收入总额的56.8%。个人结算、银行卡业务、个人理财类产品销售构成个人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面向高端个人银行客户,推出短信账单、理财课堂、银行管家服务等新功能与新服务,年末“理财金账户”客户总数达到188万户,增长51.6%。主要代理业务领域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代理销售凭证式国债市场占比31.2%,为最大分销商,代理销售开放式基金707亿元,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保费总计322亿元。
年末,银行卡总发卡量14,522万张,银行卡总消费额2,410亿元。实现银行卡业务收入23.46亿元。发展基于芯片的EMV多功能信用卡,信用卡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3. 资金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资金运作、票据市场资金运作、债券市场资金运作和外币资金营运。
2005年,工商银行首批取得企业短期融资券主承销商资格,办理了市场首笔债券远期交易,推出“工行债市通”法人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了首期350亿元次级债券。
全年通过银行间市场回购、拆借等方式融出资金16,131亿元,融入资金1,400亿元;央行票据交易量6,619亿元,全年现券买卖交易量1,886亿元。
2005年票据融资交易量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076亿元,票据贴现余额3,928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1.9%。实现票据贴现利息收入90.45亿元。
全年实现债券投资利息收入440.84亿元,债券投资交易价差收益4.29亿元。
4. 电子银行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拥有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网上银行个人客户、企业客户、电话银行个人客户均居同业首位。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子金融服务商,2005年实现电子银行交易额46.8万亿元,业务笔数占全行总量的26%,业务收入4.21亿元,增长79.1%。中国工商银行四分之一强的业务是通过非柜台渠道办理的。
中国工商银行是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服务提供商。2005年推出网上银行专业版银企互联、通用缴费等多项新产品和 “工行财e通”与“U盾”证书等品牌,实现了网上银行本异地账户的统一管理。全年网上银行交易额42.2万亿元,个人客户数和企业客户数分别达到1486万户和32万户。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年交易额达到116亿元,较上年增长1倍,连续第三年赢得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选的“中国最佳个人网上银行”和国内网上银行调查、评选的多项大奖。
电话银行率先在国内推出全国电话银行异地漫游以及香港与内地的互动漫游服务,建立了南、北两大电话银行托管系统,全行一体化电话银行范围扩展到26家。
截至2005年末,工商银行拥有ATM机18,270台,自助银行1,473个。全年共有1.41亿笔交易通过自助银行网络完成,交易总额达1,340亿元。
5. 国际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不断推进跨国经营,加快建立本外币、境内外业务均衡协调发展的经营格局,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信贷和融资服务。
截至2005年末,外币总资产612亿美元,境外分行及机构实现税前利润总额1.8亿美元。年末,各项外币存款余额291亿美元。各项外币贷款净额291亿美元。组建国际结算单证中心。全年办理国际结算业务2,928亿美元。
2005年代客外汇资金交易量为1,432亿美元,其中结售汇业务量1,052亿美元,代客外汇买卖业务量304亿美元,代客理财与风险管理业务76亿美元。首批获得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资格。
截止2005年末,工商银行与114个国家和地区的1,165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在全球各主要金融中心设有106家分支机构和控股银行。
境外控股机构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工银亚洲”)年末总资产1,154亿港元;实现税前利润12亿港元;每股基本盈利为0.91港元;全年平均普通股股本回报率为11%、平均资产回报率为0.9%;资本充足率为15.7%,不良贷款率为0.9 %。2005年 10月,工银亚洲宣布与华比银行的整合已全部完成。

三、科技先进
数据集中工程、全功能银行系统和数据仓库三大科技项目,是工商银行搭建国际先进水平金融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2002年10月完成的数据集中工程,是我国金融系统数据集中的开创性工程。工程完成后,全行所有经营数据集中于北京、上海两个数据中心,使业务处理效率与稳定性有了可靠保障。
2005年,工商银行以强化客户服务和经营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实施数据集中、数据中心整合等一系列工程,推广和优化全功能银行系统,成为国内首家完成全行数据和信息处理集约化,拥有统一、标准、规范的核心业务应用平台的大型商业银行。
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引领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创新。成功开发投产法人和个人客户信贷管理系统,成为国内首家具有自动信贷控制体系的银行。自主研发了个人理财、国际结算、外汇汇款等优势产品,不断完善现金管理、银行卡等高端业务系统。不断优化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各类自助服务渠道。工商银行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33项,USBKEY数字证书等9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

四、管理规范
1、公司治理
中国工商银行实行统一法人授权经营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总行是全行的经营管理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领导指挥中心,拥有全行的法人财产权,对全行经营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负责。全行实行"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管理模式,在授权和授信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资金、信贷、内控和人力资源等管理体制。
2005年通过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依据“三会分设、三权分立、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高级管理层。不断强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独立运作、密切配合、相互制衡、有效监督的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
2、风险管理
中国工商银行具有国内领先的风险控制能力。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实行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在内, 贯穿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处置、补偿全过程的全面风险管理。2005年风险控制的重要举措包括:
信用风险管理。明确法人客户积极进入类、适度进入类和限制进入类行业;建立贷款大户风险监控体系和长效机制,建立重点关注客户名单和风险应急机制;促进信贷业务区域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有别于大客户的小企业信贷政策;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客户融资风险总量控制。针对个人客户信用风险,开发个人信贷管理系统(PCM2003系统),实现由电子系统记录流程中各岗位的操作与管理行为。建立消费信贷审批中心,制定个人客户统一授信制度和管理办法。
流动性风险管理。引入国际通用的流动性风险计量模型,设计适合本行实际的风险计量方法和标准。
市场风险管理。建立了贷款定价模型和利率核心指标,起草了利率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上收了杂币小额外币存款利率权限;成立了外汇资金业务中台;年底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
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2005年成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初步建立操作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制定《中国工商银行内部控制规定》,编制《中国工商银行内控体系建设五年规划》;重新设计、优化公司和个人信贷等业务的运作流程;建成反洗钱电子监控系统并投入运用。

五、基本信息及业务范围
中国工商银行注册地址是中国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55号,法定代表人:姜建清。
中国工商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
负债业务:人民币储蓄;外币储蓄;储蓄旅行支票;外汇借款;同业人民币、外汇拆入;发行金融债券等;
资产业务:短期、中期和长期人民币和外汇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外汇转贷款;住房开发贷款;具有专门用途的贷款;消费性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票据贴现;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认购业务;同业人民币、外汇拆出;项目贷款评估和信用等级评定等;
中间业务:人民币现金结算、转账结算;国际结算;代理业务(代收代付;代理企业债券、股票、国库券等有价证券发行、清算、兑付、托管;黄金现货买卖、交易清算、实物交割、租赁黄金、黄金项目融资;黄金清算交易;企业年金业务;代理发行金融债券;代理保险;代理保管有价证券、有价物品;出租保管箱;代理政策性金融业务或其它金融机构业务等);人民币及外汇银行卡业务;信息咨询业务(资信调查;资产评估;金融信息咨询;行业信息网服务;开立人民币存款证明);外汇中间业务(进口开证;进口代收;汇出汇款;来证通知;议付;托收;汇入汇款;结汇;售汇;旅行支票;代客外汇买卖;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担保;外汇存款证明;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外币兑换;为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项目开立周转金账户);融资类和履约类担保业务;商人银行业务(融资顾问和银团贷款安排;企业财务顾问;企业海外上市);个人理财服务;投资基金管理、托管和销售;其他受托和委托资产管理;企业资信评级及其它中间业务等。

❽ 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智慧银行应当如何做

2018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五大方面揭露发展,融合大技术自我创新改革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40年,人们充分享受到了银行业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银行体系也从最初的大一统格局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发展模式从最初的粗放式规模比拼,走向了如今的创新推动、精耕细作。

在并不久远的上世纪90年代末,四大国有银行还受困于1.4万亿不良贷款,曾被称为“技术性破产”,但通过体制改革、财务重组、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挂牌上市,国有大行实现“脱困”并快速崛起。与此同时,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又掀起了银行业改革开放新浪潮,也标志着银行走向公众持股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之路。

这20年的改革波澜壮阔,银行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在今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最新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工农中建四大行仍然稳居前50名,交行、招行、浦发、兴业、民生等银行亦均在前300名之内。

如果说成功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跻身全球银行业前列,是中国银行业在十年前就已交出的答卷,那么如今的中国银行业更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四大行已全部跻身巴塞尔协议Ⅲ的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之列,中国银行业也从银行间无序竞争、高风险运行走到有序发展、风险可控。

改革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中国银行业顺势而为,掀起数字革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成为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达到264万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达到98万亿元,占比37.2%,资产总额同比增长6.9%;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为46万亿元,占比17.3%,资产总额同比增长4.0%。

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243万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负债91万亿元,占比37.3%,负债总额同比增长6.7%;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负债43万亿元,占比17.5%,负债总额同比增长3.4%。

1、从“大一统”到“专行”再到“商行”

时间回到1978年,人民银行刚刚从财政部独立出来,那时的“央妈”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具体的商业银行业务,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经营金融的经济实体,“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当改革的号角吹响,金融体制改革大幕缓缓拉开。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从1979年到1984年的5年间,国有银行改革开始起步,先后经历了农行恢复、中行改革、建行独立与工行分设,国有银行破壳而出。其间,1983年9月,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央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

从“大一统”到国家专业银行基本框架确立,一开始四大国有银行身上都担负着专业经营的政策性使命,各有分工。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银行在性质上应该属于企业类型,即以盈利为目标,通过合法经营以收入抵补支出,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当我国经济体制已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就在客观上要求国有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

于是,中国银行业改革更进一步,开启了从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的再次转型。一开始,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它们的改革目标主要集中在企业化经营或运营机制的转换方面。四大行分工经营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出现了“中行上岸,农行进城,工行下乡,建行进厂”的竞争格局。

与此同时,从1986年开始,以交通银行股份制重组为开端,深圳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一批商业性股份制银行陆续成立。

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各专业银行不仅突破了专业分工的界限,而且开始突破行业分工的界限,开始组建各自的信托投资公司、开办大量的证券机构,并向房地产、保险、投资等领域拓展,形成了事实上的综合经营模式。

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并将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至此,我国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改革方向正式定位于商业银行。

从一元银行体制到多种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中国银行业翻开了历史巨变的第一章。

2、跃谷底:借力AMC脱困重生,飞跃谷底股改上市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有辉煌也有低谷。

事实上,前一阶段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并不彻底,仍然存在着发展主要靠国家信用和行业垄断、管理体制实行官本位等诸多问题。

亚洲金融风暴中的1999年,受困于国外金融剧烈波动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双重影响,国有商业银行陷入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贷款比例飙升的窘境,机构和人员臃肿、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下降等问题也相继暴露。1999年,受困于1.4万亿不良贷款的四大国有银行进退维谷,处境艰难。

抱着壮士断腕的决心,银行业商业化改革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布局。1999年,国务院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AMC),并规定存续期为10年,分别负责收购、管理、处置相对应的建行、中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工行、农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

将四大行巨额坏账剥离,使其成为干净的“好银行”,这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革。

从不良泥沼中抽身的四大行,终于有余力将改革的重点聚焦公司治理的现代化,这也为后续上市腾飞蓄力。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说,国有银行改革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主线和主战场,其一是业务经营商业化和市场化,第二是公司治理现代化,二者缺一不可。

随着2003年银监会正式挂牌成立,对银行业的监管由新成立的银监会来行使,人民银行不再肩负具体的金融监管职责,最重要的使命变成了维护金融稳定。至此,正式形成了由人民银行负责货币政策,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实施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格局。

从危机中走出的四大行,在经历了拆分、专业化、商业化的涅槃后,终于迎来了上市的小辉煌。

2005年10月,建行率先在香港公开发行股票。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公开发行上市;同年10月27日,工行实现A+H股同步上市。2008年10月农行股改方案获批,标志着国有银行改革进入收官之战。

这是一场与自己的赛跑,中国银行业在发展赛道上不断超越自我。截至2018年三季度,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达264万亿元,是1999年的约16倍,是1978年的约1389倍。

3、乘东风:股份行快速崛起,走向公众持股

事实上,比四大行更早上市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行的挂牌上市,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1987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以自由认购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成为中国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行。1999年11月,浦发银行成功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中国股份行的快速崛起。

公众持股对一家银行的好处不言而喻,资本金进一步夯实、股权结构清晰、公司治理优化,为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更为股份行自身注入了迅速扩展经营领域和规模的巨大动能。

事实上,上市后的股份行均呈现出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负债结构优化、利润高速增长、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趋稳等特点,并实现了全国性甚至跨国的网点铺设和业务经营等巨大变化。

回顾股份行的发展历程,在成立之初,不少银行都起步于服务改革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经济。从中国改革开放最具活力的地方辐射到全国,从全国辐射到全球,股份行在迎来自身黄金成长期的同时,也实现着从“立足本地”到“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蝶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持续推进,股份行“走向世界”的脚步逐渐加快。包括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开展中外银行间的深度合作;一些股份制银行在境外开设分支机构,并购海外银行,拓宽业务领域,提升跨境金融实力。

4、超车道:经受金融危机考验,国际化突飞猛进

2008年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曾经叱咤风云的“大而不能倒”的华尔街五大投行几乎全军覆没。中国银行业在危机冲击下,虽未独善其身,但却独树一帜。2008年中国银行业利润总额、利润增速、全行业资本回报率三大指标名列世界前茅。

这让危机笼罩下的全球金融业看到了一线生机,也为中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打下了扎实基础。杨再平说,美国金融行业遭受重创时,中国的银行业恰恰在全球范围内表现良好,可谓“一枝独秀”,这完全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

金融危机前,由于国外银行绝大部分财务状况良好,不愿意接受被并购,即便有好的并购标的,也会面临诸多竞争对手,中国银行业很难对其实施并购。不过金融危机让全球银行业,特别是华尔街大银行损失惨重,而中国商业银行却平稳渡过难关,全球银行业洗牌,为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带来了良好契机。

虽然中国银行机构已经做到规模足够大,但更多是依托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市场,真正面向全球客户,为不同市场类别提供不同产品的国际化能力还有待加强。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便成为突破藩篱的唯一选择。

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国际化经营渐成趋势。经过多年探索,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理念正在发生改变,逐渐从设立海外分支机构、代理处转向参股、并购海外银行。这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战略突飞猛进的阶段。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在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纵深发展等契机下,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不断提升,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布局中,围绕“一带一路”的发展尤其迅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仅三年间,约22家中资银行在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353家境外分支机构,其中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数约为1279家。

5、升维度:科技赋能,打造开放银行

近年来,全球经济正面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动力。这其中,自然也有中国银行业科技改革的影子。

从2012年开始,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与互联网金融同台PK,“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1.0时代”。随后,传统银行如工、农、中、建与互联网金融巨头一拍即合,合作进入蜜月期的“2.0时代”。不过,实际上仍只有极少数银行能够主导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

为了摆脱单一渠道对自己发展的局限,银行一面低调培育自己的内生科技力量,强调技术独立,用活用好自己的数据禀赋,另一面不断向外拓展自己的“朋友圈”,打造开放式银行,终于迎来了“无界开放银行”的“3.0时代”。

目前,多家银行纷纷释放了打造开放银行的信号。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三部主任杨彬认为,开放银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即:秉承以服务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API接口或SDK等技术实现银行与第三方之间的数据共享;构建一个生态,联合产品和服务提供方,满足用户的全部需求。

传统银行业一贯的优势是信用风险管控,是流动性管理,是KYC(清楚你的客户及其产品),是合规,是稳健,是品牌;是线下网点遍布全省、全国甚至境内外;是牌照赋予的存款吸收能力,带来互联网金融垂涎的资金成本,以及多牌照框架里的综合金融能力(不少银行集团同时具有券商、信托、基金、保险、金融租赁等多牌照)。

而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公司的生存逻辑,则是流量入口、获客成本、线上场景以及深得客户体验优化之道的产品模式。

传统银行实施进一步金融科技赋能,已经初尝甜头。智慧银行与IT系统升级后,差错率大幅下降,而客户的便捷程度大大提升。

这是一轮科技推动的改革,也是一轮银行自我驱动的改革。从自身的优势出发,银行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银行传统业务进行深度融合,各显所长。中国银行业已经吹响了“科技赋能银行”的“集结号”。

阅读全文

与并购贷款大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托的融资比例较低 浏览:17
外汇交叉盘跟只哦按有什么区别 浏览:688
融资许可证哪里办 浏览:362
银行金融机构录音录像资料保留 浏览:676
高杠杆买房下跌 浏览:11
理财基金里面取钱要多久到账 浏览:491
分散材料价格走势 浏览:350
日元6月份汇率是多少 浏览:851
稀有贵金属胩 浏览:40
南京中国平安金融公司 浏览:863
股票疯狂时刻 浏览:470
负责融资的人的职称 浏览:456
公司理财收益应缴什么税 浏览:749
有用的费力杠杆 浏览:279
上汽集团roe开头汽车 浏览:819
金融服务外包公司居间协议模板 浏览:931
什么是股票增发价格 浏览:638
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理念 浏览:987
阿里妈妈的团长佣金比率 浏览:456
osc指标通达信公式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