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 原材料价格上升跟劳动力价格上升对企业的影响
1原材料上升对企业的影响
原材料价格的上升是通过产业链条传递的,离原材料生产企业越远的行业,所受到的影响越小。拿石油为例,现在国际原油价格高企,它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当然这并不一定会是企业亏损,虽然中国和国际原油价格出现倒挂,但是由于财政的补贴,是中国石油企业并没有亏损,甚至出现赢利。(现在很多地方都不能用纯粹的市场经济的机制来分析,因为有形的手即政府总是有动力即维护市场稳定发展而出手干涉市场。这种情况即便在欧美国家也有。在美国的次级债危机中,美国政府就拿出了千亿美圆救市,而不是袖手旁观任由市场自行调节。)
在石油企业原材料价格上升的过程中,企业一般是不会轻易提高销售价格的,在中国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中国石油企业的垄断地位,使得他们有能力在提高价格时,仍旧占据他们的市场份额,他们希望提价,但其价格是受国家管制的。目前中国经济通货膨胀程度很高,如果再提高汽油等基础产品的价格,势必会加大通货膨胀风险。所以政府就通过补贴维持石油企业相比国际上较低的油价。不过,中国政府刚刚宣布汽油和柴油价格将上调最多18%,电力价格将上调近5%。
在石油价格升高后,石油企业会部分的提高价格向下游的企业提供原材料,如化工企业。打个比方,如果原材料从100元涨到200元,那么上游企业通常会自己消化一部分上涨的成本(100元),可能向下游企业提高的价格会是50元。后面以此类推。所以原材料上涨对不同产业链的上的企业不同,不过大体都是成本上升的影响。
2劳动力价格对企业的影响
这个同样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不过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也不一样。例,对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他们的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的占比很大,这就使他们的整个生产成本上升幅度较大。但在金融领域,人力成本的上升对企业的影响就较小,因为人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小。
B. 资源产品价格持续上升对经济的影响
资源产品价格持续上升, 导致制造业成本上升,运输行业成本上升,人的食品消耗价格上升。如果你工资不上升,你就得少买东西,少坐车,企业赚的就少了。从而会出现裁员,然后恶性循环。如果企业是中石油这样的资源型,就可以借机涨价,提高员工福利。但是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少数。所以总体经济环境会恶化。拙见,仅供参考。
C. 资源产品定价将引入补偿机制是怎么一回事
中国能源定价机制改革愈演愈烈,在水、电、气、煤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同时,昨天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的表态终于给低收入阶层吃了一颗定心丸。昨天,马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今年国家将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但是会对低收入阶层采取适当的补偿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成本。”在马凯看来,现在中国实行的低价能源体系不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他认为,我国能源价格亟须进行与市场化相配套的改革,使之能够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
昨日调查发现,被怀疑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的英国新安怡……
他的观点在近两年中国电、煤、气等能源出现不同程度涨价的现实中,也得到了印证。去年6月30日,国家发改委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5分/千瓦时。12月22日,北京召开民用天然气价格听证会,将居民生活用气价格每立方米上调0.15元,调幅7.9%。而根据国家发改委连续三年对36个大中城市进行的水价跟踪调查显示,水价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上涨。
与马凯不谋而合的是,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在其此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很多以穷人的名义制定的政策,穷人并没有得到太多好处,而富人却搭了便车。“例如油价,中国当前汽油价格相对较低,但是不能提价,说是穷人负担不起。”但他认为,实际上在马路上开车的大部分人并不是穷人,低油价受益最多的是富人。汤敏认为,要补助就补助穷人,应该让有限的社会资源向真正的弱势群体倾斜,让中产阶层和富裕人群按照正常的价格来购买服务。
但是,如何在价格新机制实行的同时给予低收入阶层补助,国家行政学院经济教研部主任周绍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建议。他说,资源价格上涨,会导致一部分低收入人群利益受损,国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是必要的。“但是,补偿对象不能是个人,这关系到公平问题。也不能简单地在价格上直接补偿,这样达不到限制资源消费的目的。”周绍朋认为,应该在消耗资源的公共产品上进行补贴,比如利用补贴公共交通的办法抵消成品油价格的上涨,而降低公交票价,使消费者从中受益。
D. 国内泛滥,国外稀缺的资源出口,会导致该资源价格上涨吗
国内泛滥,国外稀缺的资源出口,会导致该资源价格上涨的,因为国外的价格贵,那么就会大量出口,所以国内的价格也是会上涨的,因为有人愿意更高的价格买。
E. 为什么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从长期来看是上涨的
不可再生资源由于其稀缺性价格长期来看是上涨的,尽管全球部分地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在增加的。人口增长,资源需求就在哪,而且需求量还越来越大。只有价格上升,需求与供给相平衡才能够维持市场,所以价格上涨。(此处的需求不是指使用需求,指经济学的需求,即有使用需求,同时具备购买能力,才是真实的需求,也就是说,价格上涨,需求减少)
其实不可再生资源是短期内不可在生,科技发展又不足以找到其替代品,所以价格是上涨的。比如稀土资源。(石油这东西和美元挂钩,猜不透,这几天不久降了,但是长期说还是会涨回去的)
F. 利用AS-AD模型分析资源类投入价格上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如下图所示:
投入品价格上涨,厂商生产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产量减少, AS左移,导致价格P上升,产量Q下降。物价水平上升,收入会再分配,生产资源性的企业会收益,投入会增大,而以资源投入为主的企业会因为成本上升利润受损,产品价格会因此上升,消费者利益会受损。长期看,可以点出可能出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
G. 中国矿产资源价格何时上涨大神们帮帮忙
△受需求拉动,今年前三季度,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矿产产能进一步释 放 △铁矿石进口价同比下降7.2%、钨出口价同比上涨42.85%,离不开国内矿 业开采秩序的整顿规范 △地质勘查业投资多元化格局初露端倪,西部地区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尤为活 跃 11月21日,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中国矿业联合会在京举办2006年中国 矿产资源及矿产品供需形势分析研讨会。与会专家通过对去年以及今年前三季度矿 业领域相关数据分析认为,我国矿业经济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快速发展的矿业对我 国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不断增强。 大宗矿产供应能力持续增强 矿业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参加研讨会的专家披露的有关 数据显示,主导矿业的大宗矿产供应能力正在得到不断增强。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报告说,前几年矿业领域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目 前已基本转化为现实产能,这在去年已经体现出来。2005年,全国新增煤炭开采能 力1.84亿吨/年、铁矿石产能9211万吨/年、铜采矿产能746万吨/年,还新增氧 化铝产能184万吨/年。受需求拉动,今年这些新增产能进一步释放,使得主要矿 产品生产态势保持递进式平稳增产,1-9月主要矿产品产销两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供的会议材料显示,今年1-9月全国原煤产量完成15.7 亿吨,同比增加1.22亿吨,增长8.4%;销售15.5亿吨,同比增加1.23亿吨, 增长8.6%,煤炭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势头。该协会预计,今年全国原煤产量有可 能达到24亿吨,预计比去年产量增加8%。在煤炭生产满足需求的同时,煤炭库存 持续上升,截至9月底,全国煤炭社会库存1.5亿吨,比年初增加1128万吨,增长 8%。煤炭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同时指出,煤炭行业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 资883.41亿元,同比增长36.4%。在煤炭市场供应量增长大于消费量增长的态势 下,新投资产能的转化,将进一步压缩煤炭行业的利润空间。 铁矿投资形成的产能,在今年集中释放。据统计,今年1-9月,全国铁矿石产 量累计达4.06亿吨,基本相当于去年一年的产量,同比增加37.7%,有效减轻了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说, 今年前三季度铁矿石产量增幅比去年同期多了8.1个百分点,而生铁、粗钢和钢材 产量增幅,却分别回落了10.2、9.0和2.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 整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显现出初步效果。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处于重工业化阶段,对石油和化工产品的需求保持快速增长 ,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连年扩大,国内石油天然气行业承受着巨大压力。中国 石油企业协会理事张汉平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生产原油1.37 929亿吨,同比增长1.7%。在老油田增产困难、油气接替区尚未有大突破的情况 下,我国原油产量保持增长,是一个不小的成绩。与原油相比,我国天然气产量增 长迅速,1-9月全国生产天然气430.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1.3%。国土资源部 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车长波认为,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产量有 望呈现跨越式增长,年均可望增加90亿-110亿立方米,2010年达到950亿-1100亿 立方米,并预计能够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作为工业发展的原料,10种有色金属和氧化铝产量快速上升。中国有色金属协 会的统计数据显示,1-9月,我国铜精矿产量为51.53万吨,产能增幅虽有所回落 ,但依然保持着7.4%的增长势头;铅精矿产量49.7万吨,同比增长10.88%; 锌精矿产量157.7万吨,同比增长18.69%;锡、锑、钼精矿的产量也都呈现出良 好增长势头。另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对冶炼行业的统计,今年前9个月10种有色 金属产量合计为1379.76万吨,同比增长18%。其中,铜、锡、铝生产增速分别为 21.4%、23.1%、18.5%,铅和锌分别增长了16.7%和14.3%。 贵金属方面,黄金产量呈现加速增长势头。中国黄金协会统计,1-9月全国累 计生产黄金169.281吨,同比增长8.05%;而2005年与2004年相比,全年黄金产 量增幅是5.51%。预计今年全国黄金产量有望超过236吨。 矿业生产和经营秩序明显好转 目前铁矿石进口价格攀升趋缓的态势,不仅直接减少了国内企业的外汇支出, 而且为国内企业参加新一轮的铁矿石谈判增加了砝码,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国内 铁矿石产量的增加和钢铁行业生产秩序的好转。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以来,我国进口铁矿石价格呈回落趋势。1-9月 ,全国进口铁矿石2.47亿吨,同比增长24.2%,增幅同比回落了7个百分点。这 是自2003年以来,铁矿石进口增幅首次在30%以下;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为62.7 美元/吨,同比下降了7.2%。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此前在接受有 关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钢铁生产总量平稳及国内铁矿石产量增加,是进口铁 矿石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课题组的统计显示,1-9月,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增加 了24.2%,但为之付出的外汇仅仅增加了14.6%,铁矿石进口成本下降由此可见 一斑。 与铁矿石进口价格下降形成反差的是,我国的优势矿产钨的出口价格大幅攀升 ,中国钨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孔昭庆在题为《2006年我国钨资源及钨产品供需形势简 析》的发言中,不无自豪地说:“尽管受国家对钨品出口政策调整(取消部分钨品 出口退税)和全球经济发展增速减缓影响,但在国内外钨需求增长、钨开采总量控 制、钨开采秩序整顿规范和行业自律的共同作用下,今年钨市场价格一直处于高位 运行,且周期长、价格高、波动小,并创下了历史新高。” 据他介绍,今年1-9月,全国累计出口钨品金属量2.27万吨,比上年同期减 少0.21%;实现的出口额为7.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2.55%。记者粗算 ,相当于钨出口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钨出口创下的产值几乎增加了近50%。而孔 昭庆的这番话可能更直观:“与往年相比,今年出口一吨钨品,相当于2005年的1 .5吨,相当于2004年的3吨,相当于2003年的4吨!” 孔昭庆说,国土资源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在严格钨矿开采总量的同时,联手重拳 打击非法开采,整顿和规范钨矿开采秩序,地方政府积极实施具体的整治方案和措 施,钨矿开采秩序明显好转。中国钨协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开展钨矿开采总量控 制指标执行情况检查,使得钨矿开采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据中国钨协统计,今年1-9月,国内钨精矿每标吨平均售价为10.92万元,比 去年同期的每标吨8.55万元上涨了27.7%;钨制品出口综合平均价为3.46万美 元/吨金属,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2.85%。占据国际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国钨,终于 在外国买家面前挺直了腰板。 矿业投资增长迅速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加大矿业和矿产勘 查投入;矿业领域迅速增长的投资,显示出矿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进一步增强。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采矿业投资 2568亿元,同比增加33.4%;地质勘查业有关产业投资313亿元,同比增长18.5 %,其中地质勘查投资47亿元,同比增长27.1%。课题组评价,总体上看,在有 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下,金属冶炼加工业投资保持在较低的增长水平,黑色金属采选 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出现了负增长,去年火爆的采矿业投资增幅趋缓,但仍超 过全国平均水平。位于上游的地质勘查业及相关产业,则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参加研讨的不少专家认为,近两年我国地质勘查业投资比较活跃,投资多元化 的格局初露端倪。有资料显示,2005年国内地质勘查投资344亿元,比2004年增加 9.9%。投资结构上,地方财政拨款已经超过中央财政投资,外商投资也在不断增 长。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认为,西部地区的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 最为活跃。报告在对全国有效的勘查许可证以及今年1-8月新设立的勘查许可证进 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西部地区有效的以及新设立的勘查许可证,都明显多于东 中部地区。 然而,相对于资源储量的快速消耗,地质勘查业投资增长还难以满足需要。煤 炭、冶金、黄金、有色金属,甚至非金属矿产,都面临着资源探明储量不足的压力 。不少专家呼吁进一步加大地勘投入,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
H. 在经济学中 使需求上升的5个因素对商品价格,资源和收入分别有什么影响
,1,需求上升供不应求竞相购买,价格上升2,一般价格上升会使需求下降,减少购买。,,3,对于不同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反映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大。4,需求上升价格上涨,那么互为替代品需求会增加,互补产品减少。5,由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所以。。。。问清楚点嘛
I. 为什么现在的物价一直往上涨
★一、物价上涨的十大原因 据专家分析,有以下10个理由,使我们对于我国的此轮物价上涨不敢轻视。 1、 世界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鉴于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的良好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5日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今年4月的4.9%上调到5.2%,美国在第二季度已经重拾增势;日本经济复苏形势良好,有望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上半年明显好于预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增速尤为突出。在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供应限制因素增强,通胀风险增大。 2、 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11.5%,创近12年来的同期新高,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预计今后几年我国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3、 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5%;另外,有调查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出售农产品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9.3%和17.3%,这表明由“民工荒”引发的工资上涨已从沿海地区蔓延到全国各地。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胀。 4、 以股市、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今年上半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同比上涨5.95%。房价虽不直接计入CPI,但房价持续上涨将通过房租、水暖费、装修材料等项目传导到CPI之中。沪深股指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后,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币中长期升值预期、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上升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继续震荡盘升,屡创新高,目前已站上4700点的高位,市场成交量也有所放大。 5、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反弹的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虽然同比增幅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而且投资反弹的趋势比较明显,其中,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5%,增速较1-5月份提高2.4个百分点。受房价大幅上涨的刺激,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8.5%,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因此,在利率偏低、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企业盈利大幅增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等基本因素没有根本性改观之前,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 6、 消费增长势头明显回升。上半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根据历史数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的40%左右将逐步转化为消费资金,近几年高速增长的投资资金必然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力,而强劲的出口也会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就业岗位,另外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将共同促进消费增长。 7、 食品价格上涨有蔓延之势。受国际粮食库存下降、国际价格传导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国内粮价有可能继续保持小幅上涨趋势。而粮食又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能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价格的走向。一方面,前期大幅上涨的猪肉、鸡蛋等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三部委会商后认为猪价偏高和猪肉供应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另一方面,由于成本上升,近期方便面、乳制品、快餐等都在纷纷涨价,呈现蔓延之势。 8、 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6月末M2同比增长17.06%,增幅比5月末高0.32个百分点,也超出年初确定的目标增速1.06个百分点。同时,信贷投放也有较大增幅,上半年新增贷款2.54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纪录。充裕的资金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促进物价水平上扬。 9、 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和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在高位波动,给我国带来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但我国一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目前国内成品油与国际油价倒挂,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因素没有在我国CPI中充分反映出来。据悉,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已几次上书要求成品油涨价,如果油价得到相应的调整,我国CPI会受到直接影响,并成为通胀的主要压力之一。 10、 资源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面推进,会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未来价格总水平上升。为了限制“两高一资”行业的发展,今后国家将加快税制改革进程,并陆续开征燃油税、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以鼓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资源价格对服务价格有明显的传导性,服务价格的涨幅中有一半左右来自资源价格的传导,因此,资源价格的上调,必然会带动服务价格的整体上升,使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的潜在上涨压力得到释放。 ★二、物价持续上涨的深层次原因 1、 新涨价因素增多。目前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市场物价也逐步开始恢复性回升,投资和耗材性生产需求有增无减,需求过旺、价格上涨将使房地产业预期利润率上升,社会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开发,从而刺激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坚挺,房屋销售价格的上涨水平创下几年来的新高,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从2006年开始,各地上调公共服务价格的措施有所增加,带动了服务价格的上涨,其中水、成品油、出租车、公共汽车等价格的上涨将成为2007年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 2、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将会从成本和需求两方面促进价格上涨。主要是受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并带动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水、电、煤和燃料,供需成本、价格倒挂的现象十分严重,地方政府不堪补贴的重负,供货单位也承受着不能提价的种种压力,因而此类价格上调的意愿十分强烈。 3、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拉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煤、电、油等资源性基础产业价格上涨,已经逐步传导到居住类价格上来,居住类价格比去年末上涨3.2%,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另一重要原因。有资料显示,钢材价格已经平均上涨15%左右,据最新调查,缧纹纲平均每吨上升500元左右,已远远超过2000年经济过热时期每吨4000-4200元的高位。 4、 粮食价格是本轮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近几个月粮食价格一直攀高,随着粮食入库,粮食价格再度大幅上扬的空间不大,导致饲料类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目前猪肉和鸡蛋等养殖业价格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而且涨价势头较为迅猛,成为带动目前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另外鸡蛋、猪肉的价格上涨也受南方市场的影响。 5、 粮食价格一定程度受国外粮食价格影响。去年末国内价格总水平出现跳跃式上涨,主要就是由国际市场食用油价格波动引起的。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仍然上涨,这对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将继续产生直接影响,尽管近两年我国粮食虽然增产,但集约型规模养殖和工业用粮大幅度增加,目前粮食供给还没有达到明显供大于求的宽松状态,仅仅是偏紧状态下的供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