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底一万米是怎样的
1960年1月23日,贾奎斯·比沙尔和多那德·渥尔胥进入安装于美国海军深海潜水艇特利艾斯号腹部的钢制球内,他们将潜入最深的海底——水面下35800尺(约10912米)。人们都无法预测他们是否能从未知的神秘世界平安归来。
特利艾斯号左右摇晃的漂荡在狂风肆虐的海面上,护卫舰上的人员们担心地凝视着水面,西太平洋底深邃的弧形峡谷——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海渊”就在自己脚下的船底下。而比达尔和渥尔胥此时正在宽0.91米,高1.083米的球体内,等待被送入远离人类的世界。
早上8点23分,在信号指示下,特利艾斯号开始向深渊下降,40分钟以后就到达水深800尺的地方,9点后,比迦尔增加下降速度,穿过了薄明带,然后进入黑暗带。此时,比迹尔打开外侧探照灯,像雪花般飘荡的浮游生物出现在眼前。
“9点20分,到了深度2400尺的地方”,比迪尔形容那是一片黑暗的,没有时间观念的世界。水温也在随着深度下降而下降急骤,寒意浸入球体内部,球体也正在受到外部几千吨海水所施的压力。在降至水深4200尺时,他们吃惊地发现,细细的水流正渗入球体内部。
特利艾斯号继续以每分钟180尺的速度降落,漆黑的海水则随着球体急速地往上涌,渗透的情形也消失了,此时他们才稍稍地松了一口气。然后特利艾斯号终于突破了两万尺的深度。
在降到29150尺处,比迦尔报告:“现在开始进入一个超越我们所能理解辽阔、空虚的地区。”他们又继续降下5280尺,这时他们有些紧张,因为宽约1600米的裂缝就在他们下面,所以特利艾斯号必须小心谨慎地下降避免撞到海渊中的岩壁,而且为了海底登陆的安全,必须走出非常精确的地点,否则将粉身碎骨。
在32400尺处,特利艾斯号突然像遭到地震般似的震动,他们怀疑是否球体降得太快,以致猛烈地撞到海底。他俩在此停留了一会儿,仔细聆听了外面的动静,然后又检验了所有机械仪器。最后决定继续下潜。为了不引起碰撞,他们减慢了速度,缓缓地往海底潜下去。
下午1点零6分,特利艾斯号着陆在海底的软泥上。比迦尔和渥尔胥向海上的船只报告:“我们到达了全世界大洋最底部了。”事实上,特利文斯号只停留在海面下35790尺左右的大洋底,与海洋最深处的36198尺还有400尺左右的距离。
比迦尔和渥尔胥二人平安地从海底回到海面上。但是曾经有很多人为了探寻海底秘密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海洋深处到底有什么秘密让人们如此着迷,而不顾一切的去探寻它们?
在人类征服过高峰及跨越过冰荒的极地后,地球上只剩下深海是人们心里的神秘地带等着人们去拓荒。再大的困难和危险都无法阻止人类对海洋的向往,更不能抑制潜水者下海探险的决心。
现在为了使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延续,探家们一直在不停地努力。假使世界上的人口仍照目前的趋势继续地急骤增加,人类总会耗尽陆地上的天然资源。因此,开发海底蕴藏的大量资源,成为人类的当务之急。
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了公元前500年时所使用的潜水器材,那是玻璃制成的桶,能坐在桶中侦查敌人船只的行动。
据说两个世纪后,亚历山大也曾坐在玻璃桶中,上端系以链子伸入海中观察海中的生物,更有传说桶子的吊链是黄金铸成的。这段故事可能纯属杜撰,但是亚历山大确实于公元前332年,在腓尼基的鸠若斯(大亚)被敌军包围,当时为了探查敌人的防备及行踪,曾使用了此种潜水器材。
希腊人除了在军事上有特殊的技能外,他们还善于潜入海中寻求珊瑚、珍珠等贝类及海绵。收集海绵的希腊潜水夫,潜入海深约75~100尺的地方寻找海绵,他们并不因为肺活量的限制而停止在海中的冒险。公元前300年出生的希腊科学家,也是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潜水夫所使用的原始钟罩曾作过记录:钟罩四周挂着锤形的物体,以使钟罩在水中趋于平衡,而不至于使钟罩内的空气跑出来,等呼吸发生困难时,再将头伸入钟罩补取空气。发展至后来,他们将动物皮做成皮囊,装满空气,外面再吊一个铁锤沉入海中,当钟罩中的空气稀薄时,随时将皮囊的空气补充进去。
这些潜水夫不但采集海绵,也将有关海中的知识带回陆地。亚里士多德不仅详尽地记录潜水夫观察海中生物的情形,为了更了解海中的生物,他还亲自航行到爱琴海水域。航海期间,他发现了116种鱼类,24种甲壳类,海栖的车轮虫,以及40种的贝类和拉里欧拉利昂——一种外部骨头脆弱的小动物,他还为这些鱼类、贝类等命名,并绘出图形。
以个人的成就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探险家,马赛利亚地区的毕迪亚斯不但是希腊的数学家,同时也是大文豪、探险家。在公元前325年左右,他从马赛利亚(即今法国马赛港)出航,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来到广阔的大西洋。
其航行路线,是沿着葡萄牙西海岸往北行,通过英法之间的英吉利海峡,进入北极圈。毕迪亚斯在航海期间,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海,他是第一位发现潮汐退涨与月亮盈亏有关的希腊人。
公元前100年,出生在叙利亚的希腊哲学家波西第纳斯,也曾前往西班牙地区证实当时人们的说法——当夕阳西落时,最后会西沉至大西洋中,并在海面上会发出“咻”的一声。结果他发现太阳西落入海时,并没有发出“咻”的一声。在航海期间,他记录了萨了尼亚地区海深有1830米,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测定的,但是根据现在的海洋调查船的记载,萨丁尼亚附近海的深度为8500尺,只比波西第纳斯当时所测的深度稍微多出一点而已。
罗马人也和希腊人一样曾在战争中使用潜水夫。但是他们对于海中的事物,却丝毫没有兴趣。几个世纪后,阿拉伯人及东方采珠者模仿此种潜水术,而其他地区的人们,则已放弃了对海洋的挑战,而把兴趣转移到陆上其他事物上。所以从克里特人及希腊人所培养出人类对海洋的兴趣,此时已触礁,研究海洋生物的工作,也因此停顿下来。
㈡ 鲍鱼是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必备食物之一,鲜鲍鱼的做法有哪些
清洗完内脏之后刷洗干净,土豆切丝,像炒土豆丝一样把土豆炒至断生加白汤,也可以加高汤,然后把鲍鱼放到里面,炖煮10到15分钟,这种非常适合家里有小孩和老人的朋友食用,鲍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其肉质细嫩,鲜味浓郁,位列八大海珍之一,素有“餐桌黄金,海味之冠”之称,是极为珍贵的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历来享有盛名。不仅如此,鲍鱼营养丰富,其次,鲍鱼要处理干净。这里分享个小技巧,而且非常好用,方法是用不锈钢小勺子沿着鲍壳边缘往里用力挖一下,很容易就能将鲍鱼肉与壳完整分离,然后将鲍肉背面的内脏剥除并冲洗干净。
鲍鱼是生活中售卖价格比较昂贵的,但是鲍鱼的营养价值对人体是非常滋补的,而且吃起来味道也特别鲜美。咱不能天天吃,咱可以偶尔的改善改善伙食,补充补充营养是必须的。
㈢ 大连都有什么好吃的特产
在大连购物,您应首先着眼于富有浓郁“大连味儿”的海鲜、水果、工艺品及服装饰品。主要特产有:海参、海带、鲍鱼、对虾、扇贝、香螺、红虾酥心糖等海味产品,红玉苹果、黄金桃、大连樱桃等水果及玻璃制品、绣品、贝雕画等工艺品。
大连是“北方明珠”,也是购物天堂。四大商业中心为:青泥洼桥、天津街步行购物一条街、人民路和西安路。既有秋林、友谊、百盛等著名商城、购物中心,又有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爱逛街的游客一定可以得到满足。
喜欢买衣服的游客一定要在九月来,你可能有机会买到许多在国际服装节上展示的服装。
㈣ 万米海底有什么
1960年1月23日,贾奎斯·比沙尔和多那德·渥尔胥进入安装于美国海军深海潜水艇特利艾斯号腹部的钢制球内,他们将潜入最深的海底——水面下35800尺(约10912米)。人们都无法预测他们是否能从未知的神秘世界平安归来。
特利艾斯号左右摇晃的漂荡在狂风肆虐的海面上,护卫舰上的人员们担心地凝视着水面,西太平洋底深邃的弧形峡谷——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海渊”就在自己脚下的船底下。而比达尔和渥尔胥此时正在宽0.91米,高1.083米的球体内,等待被送入远离人类的世界。
早上8点23分,在信号指示下,特利艾斯号开始向深渊下降,40分钟以后就到达水深800尺的地方,9点后,比迦尔增加下降速度,穿过了薄明带,然后进入黑暗带。此时,比迹尔打开外侧探照灯,像雪花般飘荡的浮游生物出现在眼前。
“9点20分,到了深度2400尺的地方”,比迪尔形容那是一片黑暗的,没有时间观念的世界。水温也在随着深度下降而下降急骤,寒意浸入球体内部,球体也正在受到外部几千吨海水所施的压力。在降至水深4200尺时,他们吃惊地发现,细细的水流正渗入球体内部。
特利艾斯号继续以每分钟180尺的速度降落,漆黑的海水则随着球体急速地往上涌,渗透的情形也消失了,此时他们才稍稍地松了一口气。然后特利艾斯号终于突破了两万尺的深度。
在降到29150尺处,比迦尔报告:“现在开始进入一个超越我们所能理解辽阔、空虚的地区。”他们又继续降下5280尺,这时他们有些紧张,因为宽约1600米的裂缝就在他们下面,所以特利艾斯号必须小心谨慎的下降避免撞到海渊中的岩壁,而且为了海底登陆的安全,必须走出非常精确的地点,否则将粉身碎骨。
在32400尺处,特利艾斯号突然像遭到地震般似的震动,他们怀疑是否球体降得太快,以致猛烈地撞到海底。他俩在此停留了一会儿,仔细聆听了外面的动静,然后又检验了所有机械仪器。最后决定继续下潜。为了不引起碰撞,他们减慢了速度,缓缓地往海底潜下去。
下午1点零6分,特利艾斯号着陆在海底的软泥上。比迦尔和渥尔胥向海上的船只报告:“我们到达了全世界大洋最底部了。”事实上,特利文斯号只停留在海面下35790尺左右的大洋底,与海洋最深处的36198尺还有400尺左右的距离。
比迦尔和渥尔胥二人平安地从海底回到海面上。但是曾经有很多人为了探寻海底秘密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海洋深处到底有什么秘密让人们如此着迷,而不顾一切的去探寻它们?
在人类征服过高峰及跨越过冰荒的极地后,地球上只剩下深海是人们心里的神秘地带等着人们去拓荒。再大的困难和危险都无法阻止人类对海洋的向往,更不能抑制潜水者下海探险的决心。
现在为了使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延续,探家们一直在不停地努力。假使世界上的人口仍照目前的趋势继续地急骤增加,人类总会耗尽陆地上的天然资源。因此,开发海底蕴藏的大量资源,成为人类的当务之急。
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了公元前500年时所使用的潜水器材,那是玻璃制成的桶,能坐在桶中侦查敌人船只的行动。
据说两个世纪后,亚历山大也曾坐在玻璃桶中,上端系以链子伸入海中观察海中的生物,更有传说桶子的吊链是黄金铸成的。这段故事可能纯属杜撰,但是亚历山大确实于公元前332年,在腓尼基的鸠若斯(大亚)被敌军包围,当时为了探查敌人的防备及行踪,曾使用了此种潜水器材。
希腊人除了在军事上有特殊的技能外,他们还善于潜入海中寻求珊瑚、珍珠等贝类及海绵。收集海绵的希腊潜水夫,潜入海深约75至100尺的地方寻找海绵,他们并不因为肺活量的限制而停止在海中的冒险。公元前300年出生的希腊科学家,也是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潜水夫所使用的原始钟罩曾作过记录:钟罩四周挂着锤形的物体,以使钟罩在水中趋于平衡,而不至于使钟罩内的空气跑出来,等呼吸发生困难时,再将头伸入钟罩补取空气。发展至后来,他们将动物皮做成皮囊,装满空气,外面再吊一个铁锤沉入海中,当钟罩中的空气稀薄时,随时将皮囊的空气补充进去。
这些潜水夫不但采集海绵,也将有关海中的知识带回陆地。亚里士多德不仅详尽地记录潜水夫观察海中生物的情形,为了更了解海中的生物,他还亲自航行到爱琴海水域。航海期间,他发现了116种鱼类,24种甲壳类,海栖的车轮虫,以及40种的贝类和拉里欧拉利昂——一种外部骨头脆弱的小动物,他还为这些鱼类、贝类等命名,并绘出图形。
以个人的成就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探险家,马赛利亚地区的毕迪亚斯不但是希腊的数学家,同时也是大文豪、探险家。在公元前325年左右,他从马赛利亚(即今法国马赛港)出航,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来到广阔的大西洋。
其航行路线,是沿着葡萄牙西海岸往北行,通过英法之间的英吉利海峡,进入北极圈。毕迪亚斯在航海期间,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海,他是第一位发现潮汐退涨与月亮盈亏有关的希腊人。
公元前100年,出生在叙利亚的希腊哲学家波西第纳斯,也曾前往西班牙地区证实当时人们的说法——当夕阳西落时,最后会西沉至大西洋中,并在海面上会发出“咻”的一声。结果他发现太阳西落入海时,并没有发出“咻”的一声。在航海期间,他记录了萨了尼亚地区海深有1830米,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测定的,但是根据现在的海洋调查船的记载,萨丁尼亚附近海的深度为8500尺,只比波西第纳斯当时所测的深度稍微多出一点而已。
罗马人也和希腊人一样曾在战争中使用潜水夫。但是他们对于海中的事物,却丝毫没有兴趣。几个世纪后,阿拉伯人及东方采珠者模仿此种潜水术,而其他地区的人们,则已放弃了对海洋的挑战,而把兴趣转移到陆上其他事物上。所以从克里特人及希腊人所培养出人类对海洋的兴趣,此时已触礁,研究海洋生物的工作,也因此停顿下来。
㈤ 大连的特产有哪些(我是外地的不知道)
名称: 海八珍 介绍: 海参:名贵的海产品。尤以北方刺参品质最佳。大连市长海县产的“五行刺”被称为“参中之王”,营养价值极高,被列为“海八珍”之首。 鲍鱼:是一种腹足类软体海贝,鲍的足部肌肉发达,细嫩可口,营养丰富。鲍的壳大而坚厚,名石决明,可入药。鲍也是“海八珍”之一,素有海底软黄金之称。 扇贝:因它的外形象扇子,故得名。鲜扇贝煮熟后即可直接鲜食,又可蘸佐料而食。将扇贝丁取出晒干后,可制成著名的海珍品——干贝。 对虾:体态优美,肉质鲜美、细嫩,营养丰富。大连是我国对虾主要产地之一,春天的虾肉最肥。 蚬子:又称蛤,大连地区常见的有花蚬子、沙蚬子、文蛤、鸟蛤、青蛤等几十种,煮食、凉拌、爆炒、做馅,味道均佳。 海红:又称贻贝,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大连人喜食的重要海味。 蚶子:又称毛蚬子。主要生活于近海的松软泥中,肉质鲜嫩肥厚,味道极佳。 牡蛎:又称海蛎子,既可熟食,又可鲜食。把鲜海蛎子经油炸后,可烹饪成炸蛎黄。把海蛎子与酸菜放在一起炖,可做成海蛎子火锅。 名称: 苹果 介绍: 大连地区栽培苹果,始于1902年,已有百年历史。产量为全国第一,占辽宁省三分之一。因此被誉为“苹果之乡”,苹果品种有120多种,如国光、祝光、红元帅、黄元帅、印度、富士等。 名称: 桃子 介绍: 大连桃子品种繁多。撒花蟠桃,花儿一凋谢即有甜味;油桃,光滑无绒毛,酷似李子;金黄色的黄金桃,甜酸芳香;水蜜桃,汁浓味美;“黄露”、“黄甘”耐储存,肉质细嫩,是加工罐头的优良品种。大连是全国黄桃的最大生产基地。 名称: 樱桃 介绍: 大连樱桃共有5种,即原产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国樱桃、山樱桃、欧洲酸樱桃、欧洲甜樱桃、杂交培育出的大连甜樱桃。品种有“原红”、“日出”、“早丰”、“那翁”、“红灯”、“红蜜”等。 名称: 贝雕工艺品 介绍: 大连的贝雕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有巧夺天工的珍贵大型贝雕,也有用几个精巧贝壳穿在一起的小型饰物,而大连贝雕是辽宁首创的特种工艺品。贝雕画构图完美,色彩绚丽,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题材为花鸟、山水和人物三大类。
㈥ 海洋稀有物种有哪些
1、蓝鲸
蓝鲸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属于须鲸亚目。共有四个亚种。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蓝鲸的身躯瘦长,背部是青灰色的,不过在水中看起来有时颜色会比较淡。
与其他须鲸一样,蓝鲸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通常蓝鲸白天需要在超过100米深度的海域来觅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
2、座头鲸
座头鲸(学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又名humpback whale),其“座头”之名源于日文“座头”,意为“琵琶”,指鲸背部的形状。为热带暖海性鲸类。身体较短而宽,一般长达13~15米。
座头鲸以其跃出水面姿势、超长的前翅与复杂的叫声而闻名。活动时多一双一对活动,性情温顺,有洄游习性,惟游泳速度较慢。主食为小甲壳类和群游性小型鱼类。座头鲸栖息于世界各大洋,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黄海北部较少,台湾南部海区较多。
3、儒艮
儒艮是一种海洋草食性哺乳动物,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素食者。
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形,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 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
主要生活在热带浅海中,以二药藻、喜盐草等水生植物为主食。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儒艮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4、文昌鱼
文昌鱼是文昌鱼属(Branchiostoma)动物的总称, 又称蛞蝓鱼。脊索动物,文昌鱼纲,文昌鱼目,文昌鱼科。长约50 mm。形似小鱼,无头,两端尖细。体侧扁,半透明,脊索贯穿全身。前端有眼点。口藏于口笠内,口笠边缘有38~50条缘膜触手。具背、臀和尾鳍。腹部有1对腹褶。雌雄异体,生殖腺左右成对排列。
栖息于疏松沙质海底,常钻在沙内,仅露出前端,滤食硅藻及小型浮游生物。春末夏初繁殖,幼鱼经短暂浮游期后即钻入沙中成长。分布于中国河北东部、青岛、烟台、厦门、合浦沿海。
历史上以厦门同安刘五店产量最多,形成世界唯一的文昌鱼渔场。是无脊椎动物进化至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也是研究脊索动物演化和系统发育的优良科学实验材料,具重要科学价值。鲜品清津味美,干品更是名贵食品。
5、鲎
鲎属于肢口纲(Merostomata)剑尾目(Xiphosura)的海生节肢动物,鲎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质甲壳,有四只眼睛,其中两只是复眼,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只用来感知亮度,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
虽然鲎可以背朝下拍动鳃片以推进身体游泳,但通常将身体弯成弓形,钻入泥中,然后用尾剑和最後一对步足推动身体前进。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㈦ 生蚝,扇贝,鲍鱼这三者区别
一、外形上就可以很容易区分这三者,
生蚝和扇贝有两个贝壳,鲍鱼是单壳软体动物,只有一个壳。
扇贝的两个贝壳左右对称,而生蚝两个贝壳不对称:一般情况下左壳稍大、稍凹,而右壳略小、略平。
扇贝的颜色一般较鲜艳,而生蚝和鲍鱼的贝壳为灰白色。
二、发布状况不同
扇贝世界性分布,见于潮间带到深海。
生蚝我国分布很广,沿海皆可产蚝,咸淡水交界所产尤为肥美。
鱼通常生长在水温较低的海底,足迹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三、养生价值不同
扇贝健脾胃,养颜护肤,抑癌抗瘤扇贝具有效预防癌症。
生蚝具有降低胆固醇、提高性能力的功效。
鲍鱼含丰富蛋白质,营养价值极高,其壳可入药,中医称为石决明。
(7)海底软黄金扩展阅读
生蚝,又叫牡蛎,是海产贝壳。在亚热带、热带沿海都适宜蚝的养殖,我国分布很广,北起鸭绿江,南至海南岛,沿海皆可产蚝。蚝乃软体有壳,依附寄生的动物,咸淡水交界所产尤为肥美。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蚝油。肉,壳,油都可入药,也叫蚝或海蛎子。
㈧ 辽宁的特产有哪些
特产: 贝雕工艺品
大连的贝雕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有巧夺天工的珍贵大型贝雕,也有用几个精巧贝壳穿在一起的小型饰物,而大连贝雕是辽宁首创的特种工艺品。贝雕画构图完美,色彩绚丽,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题材为花鸟、山水和人物三大类。
特产: 海八珍
海参:名贵的海产品。尤以北方刺参品质最佳。大连市长海县产的“五行刺”被称为“参中之王”,营养价值极高,被列为“海八珍”之首。
鲍鱼:是一种腹足类软体海贝,鲍的足部肌肉发达,细嫩可口,营养丰富。鲍的壳大而坚厚,名石决明,可入药。鲍也是“海八珍”之一,素有海底软黄金之称。
扇贝:因它的外形象扇子,故得名。鲜扇贝煮熟后即可直接鲜食,又可蘸佐料而食。将扇贝丁取出晒干后,可制成著名的海珍品——干贝。
对虾:体态优美,肉质鲜美、细嫩,营养丰富。大连是我国对虾主要产地之一,春天的虾肉最肥。
蚬子:又称蛤,大连地区常见的有花蚬子、沙蚬子、文蛤、鸟蛤、青蛤等几十种,煮食、凉拌、爆炒、做馅,味道均佳。
海红:又称贻贝,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大连人喜食的重要海味。
蚶子:又称毛蚬子。主要生活于近海的松软泥中,肉质鲜嫩肥厚,味道极佳。
牡蛎:又称海蛎子,既可熟食,又可鲜食。把鲜海蛎子经油炸后,可烹饪成炸蛎黄。把海蛎子与酸菜放在一起炖,可做成海蛎子火锅。
特产: 苹果
大连地区栽培苹果,始于1902年,已有百年历史。产量为全国第一,占辽宁省三分之一。因此被誉为“苹果之乡”,苹果品种有120多种,如国光、祝光、红元帅、黄元帅、印度、富士等。
特产: 桃子
大连桃子品种繁多。撒花蟠桃,花儿一凋谢即有甜味;油桃,光滑无绒毛,酷似李子;金黄色的黄金桃,甜酸芳香;水蜜桃,汁浓味美;“黄露”、“黄甘”耐储存,肉质细嫩,是加工罐头的优良品种。大连是全国黄桃的最大生产基地。
特产: 樱桃
大连樱桃共有5种,即原产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国樱桃、山樱桃、欧洲酸樱桃、欧洲甜樱桃、杂交培育出的大连甜樱桃。品种有“原红”、“日出”、“早丰”、“那翁”、“红灯”、“红蜜”等 (zhuanz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