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云南保山核桃坪矿集区铅锌铜多金属矿
云南保山核桃坪矿集区铅锌铜多金属矿位于保山市北部,主体隶属保山市隆阳区瓦窑镇。
1966~1990年,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开展1∶20万永平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和1∶20万永平幅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发现了核桃坪铅锌矿点。1991~1993年,云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开展1∶5万阿石寨地区物化探测量工作,发现并圈定了金厂河、核桃坪、打厂凹、黑岩凹、黄家地、上厂、陡崖等一批物化探综合异常,在核桃坪异常区找到中型铅锌矿床。2000~2009年,云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云南省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1∶5万物化探综合异常区,开展了大比例尺物化探和异常查证、地质找矿勘探工作,先后发现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打厂凹铁金铅锌多金属矿、黑岩凹铅锌多金属矿、黄家地金矿、陡崖铁矿、铅锌多金属矿,累计探明资源量:铁达到大型矿、铅锌达大型矿、金达中型矿、铜达中型矿规模。
一、矿床地质背景
(一)区域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福贡-镇康褶皱带,保山-永德褶皱束北段及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褶皱带南段。属于澜沧江以西的六库-保山-镇康成矿带及波密-腾冲锡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
按成矿带划分属保山-镇康有色金属成矿带,该成矿带南段有龙陵猛糯、镇康芦子园两个大型铅锌矿,中北段有施甸东山、泸水凤凰山铅锌多金属矿,区域成矿条件良好。
区内出露地层自新到老为:下泥盆统(D1)钙质细砂岩、泥灰岩;上志留统(S3)沉积条带状灰岩与灰白色纯灰岩,中志留统(S2)灰色泥质条带砂岩,下志留统(S1)灰黑色页岩夹粉砂岩;上奥陶统(O3)粉砂岩、泥岩,中奥陶统(O2)粉砂岩夹泥质灰岩,下奥陶统(S1)粉砂岩、泥质灰岩;上寒武统保山组(3b)页岩、砂岩夹灰岩,上寒武统沙河厂组(3sh)上部为砂岩、粉砂岩,下部为砂、页岩、灰岩,上寒武统核坪组(3h)上部为灰岩、板岩,中部为板岩、灰岩,下部为板岩。核桃坪组(3h)是区内主要含矿层位(图4-5-1)。
图4-5-1 核桃坪矿集区区域地质图
矿区及西部、南部有辉绿岩、辉长岩体,呈岩珠、岩脉分布,总体呈南北向排列。矿区东部沿澜沧江带见花岗岩、石英斑岩岩体,呈北西向展布。
两条区域性构造分别由矿区东、西两侧通过,西侧为怒江深断裂,近南北向展布;东侧为澜沧江深断裂,呈北西向展布,两者相距50km,向北逐步靠近,向南散开。
(二)矿集区地质特征
核桃坪矿集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寒武统碳酸盐岩、钙质泥岩、砂岩,奥陶系粉砂岩、页岩,志留系泥质条带灰岩、页岩,泥盆系灰岩、粉砂岩、页岩。褶皱主要为核桃坪复背斜,断裂以北北东向木瓜树-朱石箐断裂和北北西向木瓜树-阿石寨断裂为主,形成一马蹄形构造,次一级为北西和南北向断裂发育。岩浆岩主要为华力西期呈脉状产出的辉绿岩。重力测量结果显示在茅竹棚—核桃坪存在隐伏花岗岩,魏家大山有隐伏基性岩体存在。区内主要矿产有核桃坪、上厂、陡崖、黑岩凹铅锌矿,金厂河铜铅锌铁矿、黄家地金矿。
1.地层
矿集区主要出露寒武系核桃坪组、沙河厂组地层。
核桃坪组下段(ξ3h1)。上部为灰绿色钙质粉砂岩,下部为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矽卡岩化发育,局部具铅锌铜矿化。
核桃坪组中段(ξ3h2)。为一套青灰色纹层状钙质板岩夹大理岩化灰岩及板岩,局部具硅化,矽卡岩化。有脉状铅锌矿体产出,如上厂铅锌矿。
核桃坪组上段(ξ3h3)。下部由大理岩化泥质条带灰岩、纹层状钙质板岩,纹层状泥质灰岩夹中层状大理岩化灰岩组成。上部为大理岩化泥质条带灰岩及板岩,是铅锌多金属矿主要含矿层位,如核桃坪矿段,打厂凹矿段。
沙河厂组下段(ξ3sh1)。为灰黄、黄绿、紫红色变质含长石石英细砂岩和粉砂岩,白云母板岩,变质粉砂岩。具矽卡岩化、硅化及铜铅锌矿化。
沙河厂组上段(ξ3sh2)。下部为浅白、浅灰色含石英岩屑白云质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顶部夹变质砂岩透镜体。层间裂隙发育,具矽卡岩化及铜铅锌矿化,是矿区主要含矿层之一。
2.构造
矿集区位于核桃坪背斜的北倾状端,背斜及其两翼呈向南开口的马蹄状分布。背斜轴向为5°~20°,北部在观音寺、茅竹棚一带倾伏,两翼地层分别向东、西两侧倾斜,东翼倾角为40°~77°,西翼倾角为27°~45°。核部为核桃坪组下段(ξ3h1)地层,两翼为核桃坪组中上段和沙厂河组(ξ3sh)地层。东翼金厂河一带核桃坪组地层(ξ3h3)上隆,形成一个穹窿构造。
矿集区断裂发育,沿背斜轴及东西两翼分布的近南北向及北西向、东北向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其中,南北向、北北西向断裂多沿背斜轴及东翼分布,具先张扭、后压扭的特点,断裂两侧纵张性裂隙和破碎带发育,为矿集区主要导矿和容矿构造。北东向断裂为核桃坪背斜近轴部的左行张扭断裂,走向上被近南北向断裂限制,属矿区次要导矿及容矿构造。
3.岩浆岩
地表仅见华力西期辉绿岩,呈岩脉、岩珠产出。长几米到数百米,宽几厘米至数十米,接触带局部见金属矿化。中比例尺重力异常反映沿背斜轴部及其东翼存在隐伏中酸性岩体,呈北东向展布,为铅锌铜多金属矿的形成提供矿源和热源。
4.矿床地质特征
通过1990~2009年物化探、地质工作,核桃坪铅锌矿、黄家地金矿、打厂凹铅锌金矿、黑岩凹铜铅锌多金属矿、陡崖铁铜铅锌多金属矿找矿取得了重要新进展,金厂河铜铁铅锌多金属矿实现了隐伏矿床找矿重大突破。
矿集区内矿化及矿物组合复杂,按矿物组合可分为铅锌矿体、铅锌铜矿体和铅锌金矿体、铜铁矿体、金矿体等;含矿地层以矽卡岩为主,次为大理岩,钙质泥岩、角砾岩等;矿体受断层破碎带控制明显。现简述核桃坪、金厂河两矿段的矿床特征。
1)核桃坪铅锌矿。矿体产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上段的薄—中层状大理岩化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内的断层破碎带及层间破碎带中,呈脉状、似层状产出,矿体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一般为30°~43°,与顶底板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石类型以硫化铅锌矿石为主,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及少量黄铜矿;非金属矿物有阳起石、透辉石、方解石、石英、重晶石等;氧化矿物有水锌矿、菱锌矿、白铅矿、异极矿、孔雀石、褐铁矿等。矿床类型为具一定层控特征的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
2)金厂河隐伏铜铁铅锌多金属矿。矿体呈丘状或板状—囊状产于ξ3h2底部的阳起石矽卡岩中。矿体垂向和侧向分带明显。垂直分带:上部为铅锌矿、中部铜矿和铜铁矿、下部为铁矿。侧向分带:中心为铁矿、中部为铜矿、外侧为铅锌矿,在中部,铜逐渐过渡为铅锌矿,其外侧可能为金的分带。
据矿体产出形态、特征、分布,可分为矽卡岩型铅锌矿体、大理岩型铜矿体、矽卡岩型铜铁矿体、矽卡岩型铁矿体四个矿体群,各矿体特征分别描述如下。
A)矽卡岩型铅锌矿体。呈脉状—板状产于ξ3h2强大理岩化泥质灰岩、钙质板岩中的矽卡岩内,形态严格受其控制。矿体总体形态与隆起形态相似,北西侧向北西侧伏,侧伏角为3°~5°,南东侧向南东侧伏,南西翼倾向南西,倾角为12°~16°。矿石矿物为闪锌矿及方铅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为黑柱石、透闪石或阳起石及石英、方解石等。矿石类型为硫化矽卡岩型铅锌矿石。
B)大理岩型铜矿体。矿体呈扁豆状产于隆起侧翼基性岩与3h2的外接触带,隆起中心矿化明显减弱。矿体总体形态与隆起形态相似,走向北西,向北西侧伏,侧伏角为3°~5°,南西翼倾向南西,倾角为14°。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脉石矿物为黑柱石、石英、方解石及透闪石、绿泥石、绿帘石等。矿石类型为硫化矽卡岩型铜矿石。
C)矽卡岩型铜铁矿体。矿体呈板状—似层状产于ξ3h2-1与基性岩的内接触带,呈脉状,分多层产出。矿体总体形态与隆起形态相似,走向北西,向北西侧伏,侧伏角为3°~5°;南西翼倾向南西,倾角为5°~10°,矿体具分枝复合现象。矿石矿物以磁铁矿、黄铜矿为主,脉石矿物为黑柱石、透闪石或阳起石及石英、方解石、透闪石、绿泥石、绿帘石等。矿石类型为矽卡岩型铜铁矿石。
D)矽卡岩型铁矿体。矿体呈丘状—板状产于矽卡岩体内,岩体即为铁矿体。矿体总体形态与隆起形态相似,走向北西,向北西、南东侧伏,侧伏角分别为30°~40°。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脉石矿物为黑柱石、透闪石-阳起石、钙铁榴石及少量石英、方解石、透闪石、绿帘石。矿石类型为矽卡岩型铁矿石。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一)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1∶50万重力异常的分布特征。矿区周边表现为强烈的起伏变化的重力场,主要异常带有:中部的曹涧-保山-姚关重力低值带,南北长20km,反映保山古生代坳陷带的基底特征。其两侧,西为怒江重力高值带;东为云龙-龙街重力高,沿澜沧江东侧北西向分布,澜沧江以西为柯街重力高值带。澜沧江以西的三个条带状重力高、低值带近南北向平行排列,向北有收拢之势,南部为北东向勐波罗河重力高。显而易见,保山古生代坳陷带周边被重力高所围限。
航磁异常的分布特征。全省1∶50万航磁图上,保山地区表现为变化较大的磁场特征,异常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有:矿区及其西侧向南经保山至姚关为缓变负磁场带,强度在-50nT上下,与曹涧-保山-姚关重力低值带对应。其东侧为铁厂-大寺高值带,沿澜沧江北西向展布,强度在+50nT上下,与沿江分布的中酸性岩体及其接触带有关;西侧上江-草皮坡磁力高值带,强度为+30nT,沿怒江东岸呈南北向分布,位于怒江重力高东侧的转换带。磁力高低值带呈明显的向北收拢,向南散开,南部猛波罗河出现大片平稳负磁场区,强度在-50nT上下。
1∶20万航磁在核桃坪、陡崖、金厂河等地出现椭圆状局部正负异常,强度为5~10nT;东侧木瓜树-瓦窑一带,为强度+50nT的较强异常带,沿澜沧江西侧呈北西向分布。
1∶20万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在保山地区多种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异常成带分布。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异常带,位于保山古生界沉积区东西两侧,呈南北向分布,主要元素Pb、Zn、Ag、Cd,伴生Au、As、Sb以及Cu等元素。西侧为沙河厂-水银厂异常带,东侧为瓦窑-东山异常带,两个带在核桃坪一带交会,在矿集区及周边形成范围大、元素组合复杂、强度高的综合异常,并出现Sn、W异常。南部两异常带也有合并之势,酒房—猛棒一带的异常为北东向,Au异常的数量多,如里嘎、章龙等Au异常即位于该异常带。
(二)矿集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1.地球物理特征
矿区内主要岩矿石的物性参数特征如下。
1)岩矿石磁性测定结果。以矽卡岩及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的磁性最强,其磁化率为(6300~19000)×10-6SI,剩磁为(440~6200)×10-3A/m,它能引起数百纳特的磁异常,可与其他岩石如大理岩、砂板岩(弱磁性或微磁性)引起的异常相区分。
2)岩矿石电性测定结果。矽卡岩型铁金多金属矿石电阻率比灰岩、砂板岩低 极化率是其他岩石的3~5倍,铁金多金属矿极化率最强、电阻率低,所以是区内引起激电异常的主要地质体。
3)岩矿石密度测定结果。中酸性岩为2.6×103kg/m3,大理岩为2.72×103kg/m3,砂板岩为2.65×103kg/m3。因此,区内隐伏中酸性岩体可引起重力负异常。
2.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内土壤、岩石样品元素分析统计研究结果表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3h)地层中Pb、Zn、Cd、Cu、Au、Sb等元素均高于其他地层,说明该组地层是主要含矿层。因子分析结果,Sb与Pb、Zn可能赋存于同一矿物中,即中低温阶段富集成矿。聚类分析结果,Cu、Cr、Ni、Co归为同一类,与辉绿岩关系密切。
三、物化探方法技术运用
核桃坪矿集区在靶区选择、立项和矿产普查、评价全过程中,合理地运用、部署了物化探勘查工作。在各阶段都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在找矿勘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1∶50万重力、1∶20万航磁及1∶20万区域化探资料为矿集区的靶区选择、立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1∶50万重力异常反映了保山古生代坳陷带的基底特征及矿集区的构造特征;1∶20万航磁在核桃坪、陡崖、金厂河等地出现椭圆状的局部正负异常,显示在核桃坪地区有局部磁性体存在。1∶20万区域化探在核桃坪圈定出多元素综合异常,主要元素有Pb、Zn、Cd、Cu、Au等,面积30km2,异常位于核桃坪背斜轴部。对异常进行踏勘性检查,发现了铅锌铜矿化线索。异常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寒武统核桃坪组(3h)泥岩、粉砂岩、泥质灰岩,厚层状灰岩,成矿地质条件好,具良好的找矿意义。
根据1∶50万重力、航磁及区域化探异常,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核桃坪地区是找矿的远景地段。
(二)1∶10万重力、1∶5万磁测及化探工作在矿产普查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1∶10万重力测量
核桃坪矿集区1∶10万重力测量结果,在茅竹棚—岔河一带发现了起伏变化的重力场,重力正负异常相向分布,进一步划分为茅竹棚、陡崖重力低异常,阿依寨重力高异常等;以西为近南北向重力梯级带(图4-5-2)。
茅竹棚重力低异常走向北东,北东部膨大,延伸至木瓜树以北;南西变窄,延伸至核桃坪以南,分布于核桃坪背斜轴部及北倾没端。陡崖重力低异常为北东向的两个小异常,南西有低缓异常,可延伸至朱石箐,北东有与茅竹异常相接之势,位于背斜轴的南部。
以上两个重力低异常,推测均由隐伏中酸性岩体引起。
图4-5-2 云南核桃坪矿集区重、磁(nT)异常示意图
1∶10万重力测量,在茅竹棚—岔河一带圈定重力低异常;结合地质情况,经综合分析研究认为由隐伏花岗岩体引起。该花岗岩体为核桃坪矿集区成矿提供了热源。
1∶10万重力勘查的成功,打开了核桃坪矿集区找矿的新局面。
2.1∶5万磁测工作
1∶5万地面垂直磁测结果,在平静的区域磁场中圈定陡崖、上厂、核桃坪、打厂凹、黑牛凹、黑岩凹、金厂河、草山8处强磁异常,强度为-1100~4800nT,正负伴生,面积为0.5~4km2。异常面积以金厂河为最大,次为上厂、陡崖。磁异常分布在核桃坪背斜西翼,草山、金厂河磁异常分布在核桃坪背斜东翼,黑牛凹磁异常位于核桃坪背斜的北倾没端,有规律地排列成马蹄形(图4-5-2)。推测该磁异常是由矽卡岩或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引起。范围小、强度高的异常一般反映浅部磁性体;范围大、强度中等的异常反映深部磁性体,如金厂河、上厂南段等。
经地表工程和钻孔验证,证实陡崖、上厂、核桃坪、打厂凹、黑牛凹、黑岩凹、金厂河7处强磁异常由矽卡岩型铁铜铅锌金多金属矿体引起。
3.1∶5万地球化学土壤测量
矿集区及外围1∶5万地球化学土壤测量结果表明,多元素异常发育、浓集中心清晰。全区共圈定28处异常。矿集区的异常主要有:核桃坪、上厂、打厂凹、陡崖、黄家地、木瓜树、茅竹棚、新厂、黑岩凹、金厂河等。核桃坪、上厂、打厂凹、陡崖、黄家地异常分布在核桃坪背斜西翼,茅竹棚、新厂、草山、金厂河异常分布在核桃坪背斜东翼,木瓜树异常位于核桃坪背斜北倾伏端。矿集区的化探异常围绕核桃坪背斜有规律地排列成马蹄形。核桃坪、上厂、打厂凹、陡崖、草山、金厂河化探异常与磁异常相对应,主要元素Pb、Zn、Cu、Ag、Cd等彼此叠合,而Au、Sb、As、Hg等元素异常多出现在主元素异常外侧,具明显的分带性(图4-5-3)。
图4-5-3 云南核桃坪矿集区地质及化探异常图
矿集区内化探综合异常面积为6km2,元素含量较高,以上厂化探异常为例最高含量Zn5000×10-6、Pb7000×10-6、Cu350×10-6。目前勘探评价中,核桃坪、上厂、陡崖、黑岩凹、黄家地等铜铅锌金多金金属矿体均位于化探多元素异常内;金厂河化探、磁测综合异常与该异常内钻孔中见到的厚大铅锌铜铁多金属矿体相对应。
化探综合异常是铅锌铜多金属矿的直接找矿信息,当矿体埋藏深度增大时,异常强度减弱,可结合磁测、电法成果综合判断含矿性。
1∶5万地面垂直磁测和地球化学土壤测量,圈定磁异常13处、化探组合异常28处。结合地质情况,经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分布在核桃坪背斜两翼的核桃坪、上厂、打厂凹、陡崖、黄家地、木瓜树、茅竹棚、新厂、黑岩凹、金厂河异常具有良好的找矿意义。及时进行查证,在核桃坪、上厂、陡崖、新厂、黑岩凹等地发现了多条矽卡岩型铜铅锌矿、铁多金属矿体,提出了金厂河综合异常由隐伏矿引起的意见。
(三)1∶1万磁测、直流激电及化探工作在矿产评价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1∶1万磁测、直流激电及化探工作在核桃坪、上厂、打厂凹、陡崖、黄家地、黑岩凹、金厂河等矿段的勘查评价中,为探矿工程的布设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在物化探异常区布施的探矿工程大多见矿。
现以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物化探工作成果(见图4-5-4)为例介绍如下。
图4-5-4 云南保山核桃坪矿集区金厂河矿段地、物、化综合异常图
1.金厂河矿区地质特征
金厂河矿区总体上为一向东倾,倾角19°~53°的单斜构造;在测区中南部F8断层附近约0.5km2范围内表现为一个小的穹窿构造。该构造轴向为120°~300°,核部出露ξ3h3-1灰白色泥质条带灰岩、钙质板岩。穹窿构造可能为岩浆上侵引起或为原始海底喷发形成的丘状构造,对成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见图4-5-4)。
矿区主要发育北西向F1、F2、F8和北东向F9两组断裂。F2走向北西,倾向南西,推测倾角为30°~35°,为一逆断层。上盘为核桃坪组地层,下盘为沙河厂组地层,沿断裂构造角砾岩带宽达15m,角砾岩带显示出明显的Pb、Zn、Au原生晕异常,与成矿有密切联系。F8斜切穹窿构造,局部见杂色硅化角砾岩带,含Au(50~670)×10-9,具有明显的金原生晕异常。F9的形成明显先于F1、F2、F8,推测为平移断层,北西倾,倾角50°~60°,推测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交会部位的成矿条件较好。
沿断裂及层间破碎带常见华力西期辉绿岩出露,辉绿岩为区内金背景值最高的岩石,与金矿体形成有一定关系。
2.物化探工作成果及解释推断
1)1∶1万磁测。由图4-5-4可见,金厂河磁异常面积大、强度高,异常面积约3km2,极大值达1480nT;异常形态规则,总体形态呈椭圆形;以正异常(ΔZ≥600nT)为主,北东面有比较弱的负异常出现。异常走向北东,长650m。异常北东、南东、南西梯度大,北西梯度小。据上述磁异常特征,金厂河磁异常具有标准的斜磁化特征,垂直于磁异常中心剖面上的有效磁化倾角Ii=55.2°。推测异常磁性体为近地表端在磁异常的中心部位(ΔZ≥600nT),呈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厚板状体。通过磁异常向下延拓转换,下延100m的异常形态与0m的异常形态一致;下延至150m、250m时,异常在走向上明显出现两峰值,说明磁性体在F2、F9交会部位向上突起;下延至500m时异常出现起伏跳动的振荡现象,说明下延深已超过磁性体埋深。通过对磁异常做导数换算,显示出磁性体走向长650m,倾向延伸800m,与反演计算结果相符。经切线法、特征点法计算,磁性体埋深为250~270m,反演模拟计算结果显示磁性体倾向300°,倾角45~55°,厚130m,顶部埋深250~260m(图4-5-4、图4-5-5)。
2)1∶1万激电测量。在矿集区重点矿段开展了1∶1万直流激电(中梯、对称四极、偶极)测量,各种装置的直流激电测量均在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矿体上出现明显的低阻高极化异常(图4-5-4、图4-5-5)。围岩的视充电率低,无干扰因素,矿体视充电率异常大于围岩的两倍;矿层视电阻率一般为500Ω·m左右,与围岩差异较大,形成明显的低阻、高极化异常。(MS/ρS)比值GS在矿层异常更加突出,与非矿异常存在较大的差异。
激电中梯测量结果,在推测的磁性体部位有一视充电率异常(MS>2%)与之对应。对称四极测深结果显示,存在一向北西倾的低阻高极化体与推测磁性体相吻合,充分说明磁异常与强激电异常为同一矿体引起。
3)地球化学土壤测量。金厂河磁异常倾斜方向的上方上坪子一带,土壤测量结果表明低温元素(前缘晕元素)Au、As、Sb、Hg异常非常明显,而中、高温元素Cu、Ni、Fe异常表现不明显,仅在局部地段出现。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显示,Cu、Pb、Zn、As、Sb、Hg、Au、Ag、Bi元素异常在F8、F2断层或断层附近非常明显,其异常值高于克拉克值几倍至几十倍,推测形成磁异常的磁性体为硫化物多金属矿引起。
综上所述,金厂河磁异常形态规则、面积大、幅值高,经空间转换计算和半定量、定量计算,推断形成磁异常的磁性体为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5°,顶部埋深250m、厚130m,走向长650m,倾向延伸800m左右的板状体;也可能是多个板状体组合。磁性体产在3h2地层的钙质板岩中,且受多期次构造控制,围岩介质环境和构造条件对成矿有利;从地球化学特征及化探异常特征看,成矿元素在温度、空间上具明显的分带性,显示了在浅部(低温)形成Au,中深部(中温)形成Pb、Zn,深部(高温)形成Fe、Cu、Ni富集之特征。
金厂河物化探异常经钻孔验证,在孔深280.38~710.62m见到厚大的铅锌、铜、铁矿体,所见矿体空间形态与物探推断结果基本一致。
图4-5-5 核桃坪矿集区金厂河矿段0线地质、物探综合剖面图
四、工程验证及取得成果
经工程验证,在核桃坪矿集区金厂河、核桃坪、打厂凹、黑岩凹、黄家地、上厂、陡崖等物化探综合异常,勘查到铁、铜、铅锌、金多金属矿体。现以金厂河矿段工程验证情况为例加以说明。
结合地质、物探、化探等成矿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测金厂河磁、电异常是由多金属硫化物矿体引起,经多次研究论证,决定对其进行钻探工程验证。
首个验证孔(ZK1)选择在磁性体的中心部位,在推测磁性体埋深地段见到了矿体,且与推测埋深基本一致。ZK1控制铅锌矿体厚2.36m,铜矿体厚19.67m,铁矿体厚82.05m。第二个验证钻孔ZK2亦见到了较好的铅锌铜铁多金属矿体(铜矿体厚65.42m,铁矿体厚264.65m)。就此打开了金厂河隐伏铁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找矿局面。
金厂河矿区共完成钻孔16个,总工作量11000m。所控制矿体呈丘状—似层状产于寒武系核桃坪组中段(ξ3h2)底部,矿体垂向和侧向分带明显,由上往下依次为铅锌矿、铜矿和铜铁矿、铁矿,由内向外依次为铁矿、铜矿、铅锌矿,在中部铜与铅锌矿过渡,其外侧可能为金的分带。据矿体产出形态、空间分布、矿物组合,分为矽卡岩型铅锌矿体、大理岩型铜矿体、矽卡岩型铜铁矿体、矽卡岩型铁矿体。金厂河铜、铅锌、铁多金属矿床目前矿床的规模,铁达大型矿,铜、铅锌为中型矿。
以上验证结果表明“地物化集成技术”在金厂河探寻隐伏矿床是成功的。
(本节供稿人:官德任李芹杨茂齐郑小龙刘杰)
㈡ 云南思茅大平掌铜多金属矿
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位于思茅市西,直线距离40km,隶属于思茅市竹林乡。思茅—澜沧公路由矿区南侧通过,由该公路段竹林乡向北有矿区公路,50km可到达矿区。矿区西距澜沧江15km,其支流小黑江由东向西流经矿区。矿区海拔高程约1200m。
1995年云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在指导群众开矿过程中发现大平掌铜矿点,次年由该队立项进行勘查,1997年列入地矿部重点勘查项目,承担单位为地矿局五大队。1997~2000年配合地质勘查相继开展物探化探工作,各方法取得明显地质效果,在地质勘查各个阶段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尤其在隐伏矿找矿中,激电、瞬变电磁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矿床地质背景
(一)区域地质背景
大地构造单元属昌都-兰坪-思茅中生代坳陷。矿床位于兰坪-思茅陆块,景洪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火山弧。成矿带属西南三江矿产资源富集区南段,即澜沧江成矿带的中南段。澜沧江深断裂东侧,构造发育,矿区夹持于北西向两条断裂间,主要出露上石炭统火山岩系,两侧分布有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两者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
(二)矿区地质特征
图3-7-1 大平掌矿区地质图
1.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为:上石炭统龙洞河组(C3ln),中三叠统下坡头组(T2x)、大水井组(T2d)、臭水组(T2c)、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2h)。其中,上石炭统龙洞河组为一套深海相火山岩,由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等组成细碧角斑岩建造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图3-7-1)。
火山岩是龙洞河组最主要的岩石类型,可分成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两大类。熔岩包括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熔岩。超基性熔岩岩石呈黑绿色,具鬣剌结构,分布于4号采场构造破碎带,向四周追索很快消失,为古板块俯冲过程中从深部带到地壳浅部的熔岩。火山喷发晚期,沉积有硅质岩。根据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稀土及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推测火山岩原始岩浆主要形成于下地壳—地幔,为洋盆发展阶段晚期形成的细碧角斑岩建造。
三叠系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局部夹火山碎屑;侏罗系为红色碎屑建造,与上石炭统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分布于矿区周边。
2.构造
矿区总体为一北西走向的背斜构造,受断裂、斜长花岗斑岩及流纹斑岩侵入破坏,核部出露龙洞河组(C3ln)。区域上的酒房断裂从矿区南西侧穿过,李子树断裂沿矿区东侧分布。酒房断裂、李子树断裂规模大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3.岩浆岩
矿区出露有花岗斑岩、流纹斑岩。花岗斑岩呈岩株或岩枝侵入于上石炭统和中三叠统地层中,岩性为灰绿、浅灰色斜长花岗斑岩,外接触带围岩局部具蚀变退色现象。流纹斑岩、角砾状流纹斑岩普遍具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形成时代属三叠纪的可能性较大。围岩蚀变强烈,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重晶石化、碳酸盐化等。其中前3种蚀变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4.矿床特征
矿区内主要铜多金属矿体有V1、V2两条。其中,V1矿体因受次火山岩侵入和构造的影响,沿矿区中部呈北西向断续分布,由V1-1、V1-2、V1-3组成。V1-1矿体呈不规则长条状,长轴方向290°,倾向50°,长400~665m,宽70~400m,厚2~6.3m,平均铜品位2.90%,伴共生铅1.68%、锌7.55%、金2.18×10-6、银125.45×10-6。金、银与铜、铅呈正相关关系。矿石类型以块状硫化物为主。铜资源量为15.20万t。
V2矿体走向北西,向北呈波状缓倾斜,倾角10°~25°,长2600m,中部宽700m,两端宽约100m,平均厚度为13.4m。铜平均品位0.95%,伴生组分总体含量低。铜资源量达37.33万t。
矿体直接顶板为英安岩、流纹斑岩等,与上石炭统为断层接触。矿床规模已达大型。矿床类型为火山热液型矿床。
矿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状、固溶体、包含、次文象、交代残留等结构,为块状、细脉-浸染状、局部条纹条带状及角砾状构造。矿石自然类型为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石和细脉浸染状铜矿石两类。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白铁矿、孔雀石、褐铁矿、银黝铜矿等。非金属矿物为石英、方解石、绢云母、重晶石及绿泥石、磷灰石。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石是V1矿体的主要矿石类型,矿石中金属矿物含量达83%以上;浸染状、细脉浸染状铜矿石是V2矿体的主要矿石类型,金属矿物含量约36%。
V1矿体多赋存于英安岩与次火山岩之间,总体氧化程度不高。局部出露于地表的块状矿石,已氧化成褐铁矿铁帽,Cu、Zn、S多已淋失,金相对富集。V2矿体赋存于次火山岩顶部的角砾岩中,未直接暴露地表,矿石基本未氧化。硅化、黄铁矿化强度与铜含量呈正相关,由上往下,出现硅化、黄铁矿化减弱,铜含量变低的趋势。上部断续分布的块状矿石,呈透镜体顺层产出,中下部为细脉浸染状。伴生铅、锌、银、金等矿产。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一)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区域重力场特征
区域重力异常(图3-7-2)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以澜沧江断裂为界,西侧为云县-临沧-勐海重力低值带,东侧为无量山(安定)-民乐-景洪重力高值带,其间的重力异常转换带为澜沧江深断裂带的反映。重力高值带东侧的转换带与近南北向酒房断裂相对应,北由无量山(安定)向南经景东、和平直至基诺山,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恰位于此断裂带上。
2.航磁异常特征
1∶20万航磁异常(图3-7-3)呈串珠状近南北向分布,沿澜沧江断裂为邦东-景洪磁力高值带。局部异常有邦东-文玉、圈内、半坡、谦六-丫口,景洪等,一般强度为+50~60nT,最高达+100nT,与沿断裂侵入的基性、超基性岩有关。东侧为无量山-勐养低缓的正磁异常带,局部异常有永秀、云盘、大平掌-竹林、三达山等,强度为30~50nT,与无量山(安定)-民乐-景洪重力高相对应,主要由古生界至中生界中酸性火山岩引起。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地处该磁异常带大平掌-竹林局部正磁异常内;澜沧江断裂以西临沧—小黑江段为强度较小的缓变负磁异常区。澜沧—勐海段为缓变正磁异常区,异常强度为10~20nT,与云县-临沧-勐海重力低值带相对应。
图3-7-2 大平掌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图数字为山的高度,单位为m
图3-7-3 大平掌地区航空磁测ΔT异常图数字为山的高度,单位为m;零为航磁零线
(二)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区内各种岩矿石的激电性、导电性和磁性,对含铜多金属矿石和围岩进行了充电率(M)、电阻率(ρ)和磁参数测定,在已知的各种地质体上统计计算了视充电率( )和视电阻率( )。结果如下。
1)矿区内含铜多金属矿石为低阻、高充电率,其ρ<73Ω·m,M>30%;浸染状含黄铁矿、黄铜矿矿石的充电率较高,一般为10%~12%,电阻率与围岩无差别;凝灰岩、英安岩、流纹岩、灰岩、砂泥岩等围岩的充电率很低,为3%~4%,花岗闪长岩充电率为5%。围岩的电阻率除凝灰岩较低外,均为高阻(286~678Ω·m)。由此可见,各种矿石具有较强的激电效应,与各种围岩存在明显的差别,它们是引起激电异常的主要地质因素。
在野外可测得含矿蚀变带5%~10%的视充电率异常。浸染状矿化带有较高充电率(MS为10%~25%)、较高电阻率(ρS为100~400Ω·m)的异常特征。致密块状富矿则出现高充电率(MS为25%~39%)、低视电阻率(ρS为50~100Ω·m)的异常。激电测深曲线在矿层上呈G型,在矿体边部呈K型。
2)矿区内正常侵入岩的激电效应较弱,野外可测得平稳的低充电率背景值(MS<5%)。这对圈定侵入岩体的边界、研究其分布状态提供了前提条件。本身含矿(化)岩体或经后期热液矿化作用的侵入岩,则有较高的视充电率值。因此,可借助极化场的强弱评价侵入岩体的含矿性。
3)岩、矿石磁性特征。铜多金属矿磁性为中等磁性,κ=199×4π×10-6SI、Mr=55×10-3A/m;凝灰岩、英安岩、流纹岩等火山岩亦为中等磁性,κ=138×4π×10-6SI、Mr=55×10-3A/m,灰岩、砂泥岩磁性微弱。矿体与围岩磁性差异较小。可见,磁测难以发现或判别矿致异常。
(三)地球化学特征
1.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含矿地层中Cu、Zn、Ag等元素含量偏高,见表3-7-1。
表3-7-1 大平掌矿区地球化学元素参数统计表
注:Au含量为10-9,其余元素含量为10-6。地(岩)层参数来自1∶20万化探资料,矿区参数来自1∶5万化探资料。
2.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位于澜沧江火山岩带Cu、Pb、Zn地球化学分区中民乐-大平掌Cu、Pb、Zn、Ag异常带,异常强度普遍较弱,其中民乐、大平掌两地存在明显的多元素综合异常,分别与两个中型铜多金属矿套合,两者之间有弱异常分布于火山岩地层。岔河、芒海铜矿点异常较强。民乐-大平掌异常带广泛分布有中生代、新生代地层,背斜部位出露三叠纪、二叠纪、石炭泥盆纪火山岩系地层,Cu、Pb、Zn、Ag、Au、Sb等元素综合异常多分布于火山岩系,Sn、W含量相对偏高,而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各成矿元素均为低值区。
3.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上出现Cu、Pb、Zn、Ag、Au等元素组合的高强度综合异常。异常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和三级浓度分布,浓集中心彼此套合。
火山岩系地层、侏罗系和三叠系地层上,也出现较低强度的综合异常。
三、物化探方法技术运用
(一)目的任务及工作部署
1.目的任务
物探化探工作是配合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勘查评价而部署的。通过矿区及周边的物探、化探工作,圈定异常,结合地质资料提出找矿有利地段,提供深部找矿信息。
2.工作部署
1)物探方法试验。矿区勘查初期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缺乏物探工作经验,正式工作前开展了方法技术试验。主要方法有:直流激电(中梯)、高精度磁测、充电法、自然电场法等。试验结果,激电法找矿效果明显,其他方法效果不好。因此,选择了激电法配合找矿开展工作。
2)面积性物探化探工作。自1997年列入地矿部勘查项目以后,先后在矿区及其周边部署了如下的物探、化探工作:①1996年完成1∶20万思茅幅区域化探扫面,包括了大平掌矿区。②1997年在矿区布置1∶1万激电中梯测量,面积9.3km2,测网100m×40m,激电测深剖面6km;矿区外围1∶2.5万激电中梯45km2、激电测深剖面11km;与此同时开展幅频激电剖面性测量。③1997年在矿区及其外围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面积100km2;矿区1∶1万土壤测量,面积为10km2。④2000年在矿区完成4条剖面瞬变电磁测量,总长7.3km。上述物探、化探工作,除幅频激电由成都理工大学完成外,均由云南省地矿局物化探队承担。
(二)物化探工作方法与技术参数
1.直流激发极化法
采用仪器为加拿大IP-7型发射机、上海厂SJJ-1接收机,供电极距AB为1000m左右,MN极距40m、点距40m。测网采用经纬仪全仪器法测量。
2.瞬变电磁法
仪器为加拿大克隆公司中功率PEM瞬变电磁系统,发射回线边长80m×80m,采用中心回线装置,点距40m,供电电流平均8.5A,电瓶供电。测线点采用全仪器法定位。
3.地球化学勘查
矿区及外围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网格法均匀布点,样品初加工取小于40目为样品,采样密度平均6件/km2,分析Cu、Mo、Pb、Zn、Ag、Au等元素。
矿区开展1∶1万土壤测量,一般取样深度30cm,采用规则网取样,测网100m×40m,与物探测线点重合,样品初加工粒级-40目,分析Cu、Pb、Zn、Au等元素。
通过主矿体10号勘探线的钻孔,进行了岩石测量(图3-7-8),分析Cu、Mo、Pb、Zn、Ag、Au、As、Sn、Bi等23种元素。
(三)物化探勘查成果
1.直流激电测量
1)激电中梯。激电中梯在矿体上方出现明显异常(图3-7-4),视充电率为高异常,MS>10%,最高35%;视电阻率较低,ρS=50~100Ω·m。激电测深曲线呈G型,在AB/2=200m时接近饱和。MS断面图在中浅部表现为高异常(图3-7-5)。矿区围岩视充电率背景较低,在5%左右,干扰因素小,因此矿异常清晰。该区铜多金属矿多为隐伏矿,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或矿层变薄,充电率降低。块状矿体的MS比浸染状矿体的MS高。
图3-7-4 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视充电率(MS,%)
图3-7-5 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电法综合剖面图
在矿区内共圈定5处MS异常(图3-7-4),呈串珠状北西向展布。中部的两个异常范围大,强度高,一般为25%,最高达39%;两端的异常范围小、强度弱,MS约14%。MS异常范围内,ρS表现为低值带。
幅频激电异常与直流激电异常相吻合,异常与含矿地层上石炭统龙洞河组火山岩相对应。
矿区北西部、南东部1∶2.5万激电中梯异常强度弱,呈零星分布。
幅频激电在矿体边部出现明显异常,频散率P(0.5Hz,4Hz)为15%左右,围岩为3%左右;视电阻率ρS=70Ω·m左右,而围岩大于100Ω·m,差异较明显。偶极-偶极测深剖面可显示矿(化)体的形态和埋藏深度。
2)直流激电测深(图3-7-5)。在矿层上视充电率曲线呈G型,即MS随供电极距的加大,由低到高,AB/2为500m时达到饱和;视电阻率(ρS)异常呈低阻,与MS高异常相对应。矿体边部的MS曲线呈K型,即低—高—低型;MS断面图上矿体异常强度大,向下延伸大,MS由矿层向倾斜方向渐次减弱,异常向下延伸减小。视电阻率异常表现为低阻。
2.瞬变电磁测量
瞬变电磁响应曲线(dB/dt)对应矿化体反映为高异常带(图3-7-6)。由于激电效应的影响,在矿体露头部位,瞬变电磁响应晚期道有明显的负异常;ρS断面反映了铜多属矿体的空间形态、分布范围和埋深,并可以有效地划分地层界线和构造。
图3-7-6 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瞬变电磁法剖面图
矿区上部块状硫化物矿体引起的瞬变电磁响应为明显的高值异常(dB/dt),与此对应的视电阻率ρS断面显示为低阻异常,与矿体形态基本一致。
3.地球化学测量
矿区及其周边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圈定了Cu、Zn、Ag、Au、Mo、Pb等元素综合异常(图3-7-7)。异常规模大、含量高,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和三级浓度分带,彼此相套合,总体呈北西向排列,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赋矿地层和已控制的矿体位于异常中部。各元素极大值:Cu575×10-6、Zn657×10-6、Ag1.3×10-6、Mo14.0×10-6、Pb30×10-6、Au12×10-9,指示元素Mo异常明显,局部显示As、Sb、Hg、Sr等元素异常,而Ni、Co则为负异常。
图3-7-7 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剖析图
元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u与Zn、Au、Ag呈正相关,Cu与Pb相关性极差。
钻孔岩石测量结果,Cu、Zn、Ag、Mo异常断面与铜多金属矿体对应性强(图3-7-8)。显示异常展布形态、规模与矿(化)体密切对应,但范围稍大。
图3-7-8 大平掌矿床10线原生晕剖面图
四、物探、化探效果与验证结果
1)大平掌地区地处亚热带,地表覆土厚,森林茂密,露头少。因此,根据矿区及其外围Cu、Zn、Ag、Au、Mo、Pb等元素化探异常,圈定了铜多金属矿富集地段,为物探工作布置、勘查初期地质工程布置提供了依据。
2)激电成果在铜多金属矿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平掌矿区勘查评价中,开展了1∶1万直流激电工作,以中梯为主,部分测线布置激电测深。激电工作结果,异常明显,推断的激电矿异常与已知钻孔揭示的矿体部位相对应,为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信息。
此后,勘查单位在激电异常内布置钻孔,5个异常钻孔验证均无例外见到工业矿体,而非异常区施工钻孔(4个)均未见到矿体。少数在弱异常区的钻孔打到薄矿层。
3)瞬变电磁测量结果,低阻异常与矿体对应性强,视电阻率断面上低阻异常与矿体形态相吻合,有效地圈定了矿体的空间位置与形态。
㈢ 云南省最著名的铜矿产地
铜矿最多的地方已建成东川(铜都镇)、易门、牟定、大姚、4个大中型铜矿生产基地。新平大红山铜矿,探明储存量155.64万吨
㈣ 当年发现最大的金矿石,重45吨值120亿,放在路边展览现在怎样了
黄金在大家的印象当中是耀眼的,是金灿灿的,这种贵金属因为稀有,所以它具有储存价值,并且能够流通和储备。在古代,黄金是一笔巨额的财富。全世界生产黄金的国家有80多个,我国黄金的产量就达到了7%,不过世界上黄金的支援量也仅仅只有8.9万吨,被人们开发的有4.8万吨。虽然黄金的资源量非常的少,但是人们的技术不发达所能够生产出来的黄金量却非常的少。18世纪100年,却只有200吨黄金被生产出来,在古代能产出黄金更是不容易。中国有十大金矿,其中就有紫金山金铜矿,以及云南鹤庆北衙金矿的金矿,在这些金矿当中会发现很多金矿石,因此当初发现最大的金矿石中45吨,价值120个亿,放在路边展览,如今怎么样了呢?
三、如今怎样
如今过去5年了,这一个巨大的金矿石,仍然陈列在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门口,很多人都非常的惊奇这一块含金量如此高的石头居然没有被盗取,这个疑问也得到了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回应,之所以这一块石头没有被偷,是因为石头够重,如果没有用到特殊的搬运机器,这一块石头是动不了的,第二景区有全面的安全监控系统,根本就不用担心有人会偷走它,并且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这一块金矿石,如今这一块金矿石是国家金矿的名牌,它的意义超过了金钱的价值。
㈤ 如何从带有金的铜矿石里提炼出金子
初中化学里面讲的
由铜制作成液态硫酸铜的步骤
如果你清楚的话
就不用我讲了吧?
㈥ 黄金是哪个国家先发现的
话说18世纪,各国货币非常混乱,金银铜铁纷纷上场,其中铜最重。瑞典因为有大铜矿,所以用铜当货币,好处是小偷少了,因为偷一点点钱就要装一麻袋,逃跑不方便;但这个国家被迫重修全国的公路系统,要不然装钱的载重马车来来往往,会把路压得一塌糊涂。
慢慢的,金和银占了主流,世界货币体系成了bimetallism, 金子和银子通过相对固定的比例可以兑换,富人大宗交易用黄金,菜市场买菜等日常交易用银币。1774年,英国率先采用单一的gold standard。 这倒不是英国国王高瞻远瞩,顺应历史潮流,完全是皇家铸币厂主管伊萨克.牛顿看走了眼,一不留神把金子兑换银子的比例定低了,这下相对于国际市场,在英国金贵银贱,大家纷纷把银子藏起来不花(原因后面讲),市场上银子消失了,英国只能用金子当货币了。
㈦ 铜矿石有像黄金颜色的吗
高纯度黄金不会,发铜色也不是太确切,应该是红铜色。主要出现在18K黄金里,因为黄金的纯度是75%,其它25%里,掺杂的矿物元素不一样,也就显现出不同的颜色。银多了会变白,铜多会变的红铜色,还有其他很多种颜色,统称K金,也叫彩金。
㈧ 云南省最著名的铜矿产地
云南省最著名的铜矿应该是东川区了,只是开采时间很长,目前资源已经枯竭了。
㈨ 谁先发现了黄金
http://www.responsiblegold.org/
话说18世纪,各国货币非常混乱,金银铜铁纷纷上场,其中铜最重。瑞典因为有大铜矿,所以用铜当货币,好处是小偷少了,因为偷一点点钱就要装一麻袋,逃跑不方便;但这个国家被迫重修全国的公路系统,要不然装钱的载重马车来来往往,会把路压得一塌糊涂。
慢慢的,金和银占了主流,世界货币体系成了bimetallism, 金子和银子通过相对固定的比例可以兑换,富人大宗交易用黄金,菜市场买菜等日常交易用银币。1774年,英国率先采用单一的gold standard。 这倒不是英国国王高瞻远瞩,顺应历史潮流,完全是皇家铸币厂主管伊萨克.牛顿看走了眼,一不留神把金子兑换银子的比例定低了,这下相对于国际市场,在英国金贵银贱,大家纷纷把银子藏起来不花(原因后面讲),市场上银子消失了,英国只能用金子当货币了。
㈩ 古人科技落后,那么铜矿金矿是如何被发现的
相比于现代古人虽然科技落后,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去寻找金矿和铜矿,以满足生活需要。他们寻找铜矿最常见的办法是看地面是否有慈石或者铜草花,如果有的话地下很可能就有铜矿;寻找金矿的方法则是看地面是否有丹沙,或者是在河滩里捡狗头金、淘金沙,然后逐步摸索到地下的金矿。
在捡到狗头金的地方,往往也会有很多细小的金沙,于是古人们就开始在沙子里淘金沙。时间久了以后,人们发现淘金沙的河流附近土地里会含有金沙石,继续在附近寻找的话,还可能发现山体里的黄金矿脉,也叫作岩金,这就是古代人一步步找到金矿的大概程序。由于古时候金矿比现在要多一些,还没有得到大量开采,所以虽然古人不懂得现在的探测技术,但只要细心仍然能够找到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