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钒电池行业最新消息
你好,我在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看到电池行业前景发展预测的报告研究。报告是2012-2016年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详情查看: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铁电池有高铁和锂铁两种,目前还没有厂家宣称其产品可以大规模实用化。 高铁电池是以合成稳定的高铁酸盐(K2FeO4、BaFeO4等),可作为高铁电池的正极材料来制作能量密度大、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无污染的新型化学电池铁电池。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铁电池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共九章。首先介绍了铁电池相关概述、中国铁电池市场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铁电池市场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铁电池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形势。随后,报告对中国铁电池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铁电池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铁电池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铁电池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 铁电池产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 铁电池简介
一、高铁电池技术原理简介
二、锂铁电池的放电特性及寿命
第二节 锂铁电池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一、锂铁电池的工作原理
二、LiFePO4电池主要性能
三、磷酸铁锂电池的特点
第三节 铁电池的商业化生产前景
第二章 中国铁电池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铁电池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2年中国铁电池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中国铁电池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第三章 中国铁电池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世界铁电池行业发展概述
一、世界铁电池技术发展分析
二、世界铁电池市场供需分析
三、世界铁电池价格走势分析
第二节 中国铁电池行业发展概述
一、“铁电池”技术逐渐成熟
二、台塑锂铁电池分析
三、比亚迪50亿元铁电池基地建成
四、铁电池引领巨大投资浪潮的六大优势
五、比亚迪铁电池技术分析
第三节 中国铁电池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2. cr12与铬12钼钒两种钢号在制作模具时有什么特点
首先两种钢都是常见的冷作模具钢
一般而言,对于一些结构非常简单,载荷不大的模具,可以采用C12,能满足基本的需要
但是,在制作一些结构复杂,尺寸变形要求严格,重载荷的模具时,建议采用C12MoV,特别是C12Mov在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时,因为Mo、V元素的存在,虽然是高温回火,也能达到HRC60的硬度,同时,高温回火后组织稳定,后期使用过程中变形量极小。高温回火得到的是回火索氏体,保证硬度的同时,也有很不错的韧性。
其实,现在主流的冷作模具钢都是类似于C12MoV,虽然类似但是在纯净度、元素含量上都有差别导致不同公司的钢材在性能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对应国外的牌号是:日本SKD11、美国D2、德国1.2379
3. 哪种离子交换树脂对钒的吸附容量大
钒是一种稀有高熔点金属,溶于酸或碱。浸出液中的钒常以五价的钒酸根阴离子形式存在,可与树脂上的阴离子交流基团相互交流,而与其它杂质别离,所以阴离子交换树脂都可以
4. 谁能介绍一款能检测钒和锗的水质分析仪活着是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要求检测数值精准一些的,谢谢。
AP-2000多参数水质分析仪_上海奥谱勒仪器有限公司
5. 钒氮合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标准号 StandardNo:GB/T 20567-2006
中文标准名称StandardTitle in Chinese:钒氮合金
英文标准名称:Vanadium-nitrogen
发布日期IssuanceDate :2006-11-01
实施日期ExecuteDate: 2007-02-01
首次发布日期FirstIssuance Date :2006-11-01
标准状态StandardState :现行
复审确认日期ReviewAffirmance Date :
计划编号Plan No:20031401-T-605
代替国标号ReplacedStandard :
被代替国标号ReplacedStandard:
废止时间RevocatoryDate :
采用国际标准号AdoptedInternational Standard No:
采标名称AdoptedInternational Standard Name:
采用程度ApplicationDegree :
采用国际标准AdoptedInternational Standard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77.100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H42
标准类别StandardSort:产品
标准页码Number ofPages:
标准价格(元)Price(¥) :
主管部门Governor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归口单位TechnicalCommittees :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起草单位DraftingCommittee: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标准规定了钒氮合金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标志、储存和质量证明书。
本标准适用于炼钢、铸造等使用的钒氮合金。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650 铁合金验收、包装、储运、标志和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 4010 铁合金化学分析用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GB/T 4010-1994,neq ISO 4552:1987)
GB/T 13247 铁合金产品粒度的取样和检测方法 (GB/T 13247-1991,neq ISO 4551:1987) 氮化钒有两种晶体结构:一是V3N,六方晶体结构,硬度极高,显微硬度约为1900HV,熔点不可测;二是VN,密度6.13.相对分子质量64.95. 面心立方晶体结构,显微硬度约为1520HV,熔点为2360度。它们都具有很高的耐磨性。
以建筑业为例,使用钒氮合金化技术生产的新三级钢筋,因其强度提高,不仅增强了建筑物的安全性、抗震性,而且还可以比使用二级钢筋节省10%~15%的钢材。仅此一项,我国每年就可少用钢筋约750万吨,相应少开采铁精矿约1240万吨,节约煤炭660万吨,节约相关辅助原料330万吨,同时大量减少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废气的排放,收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比钒铁具有更有效的强化和细化晶粒作用
节约钒添加量,相同强度条件下钒氮合金与钒铁相比可节约20-40%钒
钒、氮收得率稳定,减少钢的性能波动。
使用方便,损耗少。采用高强度防潮包装,可直接入炉。 钒氮合金研发难度大,属冶金行业的顶级尖端技术。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VAMETCO公司和攀钢能够生产。攀钢通过科研攻关,首创比国外更先进的“非真空连续生产”技术,填补了中国钒氮合金生产领域的空白。
1998年,美国钒公司第一次来中国推销钒氮合金,在攀钢考察时强调指出“二十多年来,德国、俄罗斯、日本对钒氮合金都研究过,都声称自己研制出钒氮合金生产技术,但20多年过去了他们都没能大批量生产。钒氮合金生产里面学问大得很,只有我们才真正能商业化生产。”同时,对攀钢提出的技术合作意愿坚决拒绝并挑战“你们开发出来我买你们的”。经过多年攻关,1996年9月,攀钢开始立项《用V2O3制取碳化钒和氮化钒的研究》并通过了“九五”国家科技攻关立项审查,此后,历经数年艰苦卓绝探索,最终取得钒氮合金产业化技术成功。攀钢该项技术的成功不仅突破了美国全球独家垄断,同时工艺技术更为先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攀钢的钒氮合金产业化技术全面超过美国Vametco公司同类技术,主要表现在:一是攀钢能够在非真空而不是Vametco公司必需的高真空环境下生产,设备简单、要求更低、稳定性强、设备投入少;二是攀钢工艺能够连续性生产,降低了能耗和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攀钢工艺中,碳化及氮化反应同步进行,工艺流程简单,运行周期短。
从2002年到2004年,攀钢在3年的时间内迅速达到年产钒氮合金2000吨的生产能力。2002年6月,攀钢建设成功300t/a工业试验推板窑建成并投入运行;2003年,由于300t/a工业试验推板窑关键技术的突破,攀钢决定正式实现产业化生产,产业化项目得到国家支持,被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003年8月,攀钢第二、第三条300t/a产业化设备又相继建成投产,使生产能力扩大到1000t/a;2004年6月和7月,攀钢新建的3条300t/a的产业化设备分别相继投产,使攀钢的钒氮合金总生产能力达到2000t/a的规模。 热工参数:
2.1.1、 额定温度:1550℃
2.1.2、 长期使用温度:1550℃
2.2、工作参数:
2.2.1、 炉体尺寸:21000x850x200mm(L×W×H)
2.2.2、 有效高度:150mm
2.2.3、 推板尺寸:340x340x30mm(L×W×H,双板)
2.2.4、 设计产量:1.5吨/天
2.3、 推进系统
2.3.1、 全自动循环液压推进器,自动运行,双板推进
2.3.2、 循环线:单板辊道结构
2.3.3、 速度范围:400~800mm/h
2.3.4、 典型速度:635mm/h
2.3.5、 调速方式:力士乐精密调速阀
2.3.6、 额定推力:8000kgf
6. 涨停价的计算法
昨日收盘价+(昨日收盘价×10%)=今日涨停价。小数采用四舍五入,即以昨日收盘价乘以1.1就是今天的涨停价。
涨停价是以早一天的收盘价来算的,即前一天的收盘价加10%,但是是股票交易以分为最小单位,如一支股票昨天收盘价是5.55元,那么今天的涨停就要加上0.555元,四舍五入,要涨0.56元,这时就不是刚好10%。
参考自南方财富网,参考资料
涨跌停板制度源于国外早期证券市场,是证券市场中为了防止交易价格的暴涨暴跌,抑制过度投机现象。
对每只证券当天价格的涨跌幅度予以适当限制的一种交易制度,即规定交易价格在一个交易日中的最大波动幅度为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上下百分之几,超过后停止交易。
7. 权证是什么
权证也就是指基础证券发行人或其以外的第三人发行的,共同约定持有人在规定期间内或特定到期日,有权按约定价格向发行人购买或出售标的证券,也可以是以现金结算方式收取结算差价的有价证券。
(7)国外钒价格扩展阅读:
从上面的定义就容易看出,根据权利的行使方向,权证可以分为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认购权证属于期权当中的"看涨期权",认沽权证属于"看跌期权"。
权证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在价值,即标的股票与行权价格的差价;二是时间价值,代表持有者对未来股价波动带来的期望与机会。
此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权证的存续期越长,权证的价格越高;美式权证由于在存续期可以随时行权,比欧式权证的相对价格要高。
8. cr12与铬12钼钒在制作模具时有什么特点
CR12MOV相对CR12钢材,多出钼和钒两种元素。提高了钢材的韧性和抗磨性能。
CR12热处理硬度一般为HRC58~60.
CR12MOV可以达到HRC60~62.
因此,在制作五金冷冲压模具时,使用钼钒钢老做高强度的刃口和拉伸,相对模具寿命更长。
CR12MOV市场价在16元/KG,
CR12价格约15.5元/KG,单价只差0.5元,我们公司一般都使用CR12MOV啦。当然,如果要求很低的模具,也可以用非标CR12,市场价11.5元/KG(便宜货,CR含量不足,一般模具将就着用).
9. 目前我国金属钒多少钱一吨
近期国内钒系合金市场仍处于弱势运行,国内报价大体走稳,国外钒铁价格稳,五氧化二钒报价出现小幅上调,国内市场五氧化二钒原料供应稳定。目前国内钒铁主流报价在12.5-12.7万元/吨,五氧化二钒98片钒报价约为11.3-11.6万元/吨。 英国《金属导报》(MB)五氧化二钒98片钒价格12.12日在7.2-7.6美元/磅,较上周报价上调0.1美元/磅左右,而钒铁(V70-80)价格稳,报至35.6-36.5美元/千克。从国际态势看,本周报价稳为主,原料报价相对上扬。本周国内五氧化二钒出口行情有所小幅上扬,国内部分主要出口商近期成交价格约在7.25-7.3美元/磅钒的CIF价格,成交价较之上周7.15美元/磅钒的价格上涨了大约0.15美元/磅钒左右,部分商家认为,当前中国片钒出口市场有所好转,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传言中国政府明年将对五氧化二钒出口征收关税,国外采购商担心价格上涨,二是国外圣诞将至,一些采购商往往都会采购一些库存备用,因此目前片钒市场需求有所活跃,价格也有所好转。 但当前国内钒系市场成交仍一般,报价仍维持前期价格具体的看这里吧~~~ http://www.metalnews.cn/ys/show-134077-1.html
10.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动因分析
此文原载《国土资源情报》2005年第2期
综观各国自然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由被动的、“后发性”的、解决纠纷式的管理,到逐步理性,逐步进入主动、“先导性”的科学与法制管理。尽管各国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制度选择的差异,但对资源的管理都是相当重视的,都设有专门部门、机构,管理一类或几类自然资源。本文在考察分析部分国家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履行和演进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资源管理的三种模式,即集中、相对集中和分散管理;为了深入了解某种资源的管理,这里选择了土地、矿产、海洋、森林资源作较具体的分析,部分国家涉及了水、草原资源管理问题。
1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模式
综合考察各国自然资源管理,由于各种资源本身的差异、各国管理制度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在资源管理方式上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国家。也就是说,无论哪类国家,既找不到绝对集中管理各种自然资源的国家,也找不到完全分散管理各种自然资源的国家。因此,本文所提的集中与分散管理模式都是相对的。
1.1 集中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集中管理模式是将土地、矿产、海洋、森林等主要资源由中央政府的一个部门统一综合、协调管理,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实行的是集中管理模式。美国的土地、矿产、森林(部分)由内政部集中统一管理;加拿大的矿产、森林、土地(部分)由自然资源部集中统一管理;俄罗斯的矿产、海洋、环境等统一归自然资源部管理。
集中管理模式的特征表现为:
(1)过程的渐进性。这与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有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初期,即使近代的大部分时期,由于生存在地球上的人较少,处于人少资源丰富的状态下,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十分有限,表现为资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无限制地利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平衡被逐步打破,需要对某些短缺资源的使用加以控制和配置管理,而短缺资源的种类还会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而增加,为降低社会对资源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实行集中管理成为必然。另外,各种资源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森林生长在土地上,矿产埋藏在地下,显然森林的养育、采伐等管理活动离不开土地的管理;矿产的开发不依土地的占有、使用为前提也无从谈起。因此,各种资源的协调、综合管理逐步走向集中是大势所趋。
(2)资源的充足性。资源开发在本国的出口创汇、增加就业、稳定经济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的天然气、铜、锌矿产量居世界首位,煤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三位,铁矿石、钾盐、磷酸盐、硫磺等矿物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矿产有铅、钼、铀、铝矾土、金、汞、镍、碳酸钾、银、钨、铝、秘等。又如加拿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出口国之一,其产品的80%用于出口,丰富的矿产包括金、银、铜、铀、石油、天然气、煤等60余种;在自然资源产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96.9万,相关间接服务人员也有97万。自然资源产业投资占到全国新增投资的24%。正因为资源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对资源管理部门特别重视,要求集中多方面力量协调各种关系。
(3)体制的适应性。指的是国有资源所有权、处置权和管理权基本一致的管理体制。集中管理的是国有部分资源。美国和加拿大的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所有权分属联邦政府、省(州)政府和私人所有,处置权和管理权也分别在三个主体。当然,起主导作用的仍是联邦和省政府,私人处于从属地位。
(4)发展的带动性。包括经济发展、工业水平和调查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加大了资源的需求规模和种类,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多类资源的综合效益发挥奠定了基础,资源调查技术的提高为全面了解资源情况、信息化服务等提供了条件。另外,市场化水平和社会组织的健全也是这类国家的共同特点。
1.2 相对集中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相对集中管理模式是指中央政府部委以下的二级机构管理或少数专门的中央政府部委对土地、矿产、海洋、森林、水等主要资源的管理,以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较为典型。如法国的能源和其他矿产由经济、财政和工业部统一管理,地产由税务总局的地产管理局统一管理,海洋资源由法国海洋国务秘书处集中管理(宋国明,“法国国土资源管理与产业管理的方式”,《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2期)。在德国,与自然资源管理相关的部门包括财政部、司法部、环境保护部、经济技术部、消费者保护食品和农业部、经济合作与发展部;联邦机构未设单独的内阁级资源管理机构,土地、矿产、海洋、水等资源管理机构设在相关部内的司局或部门(付庆云,“德国自然资源管理”,《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3期)。日本的资源管理机构主要是产业经济省。
资源相对集中管理的特征表现为:
(1)经济发达对各种资源需求强度大。据联合国《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20世纪中期,全世界每年消耗的能源约为30亿吨标准燃料,到20世纪70年代末达到87亿吨标准燃料,80年代一跃达到100亿吨标准燃料。由此可见,全球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是逐步增加的。另外,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矿产品消费量下降,而人均矿产品消费量上升,如图1(胡小平,“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对比分析”,《国土资源经济研究参考》,2003-3-25)所示,而且,这种对资源的需求强度弹性系数很小。正是在国内需求强劲,甚至刚性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为保证国民生活质量不受或少受影响,必须组织强有力的政府机构扩大对外交往,以最大限度满足国内各方面需要。如日本在经济产业省设置资源能源厅,负责矿产和能源的开发管理。
图1 1998年世界不同收入国家人均GNP与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关系图
(2)资源缺乏对进口资源依赖程度高。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如欧洲的英、法、德等,亚洲的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多年的国内资源开发和消费弹性很低的情况下,其供应量和消费量严重失调,对各种资源的国外供应依赖程度逐渐增强。
法国自然资源不丰富。所需铁矿石大部分依赖进口;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靠进口。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工、电器、动力工业、日常消费工业、食品工业和建筑业等。新兴工业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军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门均有较快发展。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http://e.sina.com.cn/a/2004-03-24/63254.html)。
又如日本,曾一度是铜的出口国,铅和锌的蕴藏量也较丰富,还曾有过一些较大的、著名的煤矿。但是,与世界上其他同等人口规模的国家相比,无论从其矿物的蕴藏总量还是从人均占有蕴藏量来说都是比较贫乏的,特别是石油、煤炭、铀等能源资源尤显缺乏。2001年,日本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进口量25720万吨,进口铜精矿居世界第一位,为103.97万吨。目前,日本的能源进口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仍在80%左右。日本的核电在能源供给总量中占15%~16%,但核燃料全部依赖进口。
德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更高,农产品产量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一半,石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是世界第二大管道天然气进口国,其他矿产资源也是匮乏,在西方采掘工业产品中,德国的消费量约占10%,而自己的采掘量仅占1%,除煤炭和钾盐资源丰富外,其他矿产资源或相当短缺,或完全没有。
(3)协调机构对政府和企业沟通有力。相对集中的资源管理方式使得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成为主要障碍,发挥协调机构的作用成为必然选择。如日本的综合资源能源调查会,其委员由经济产业大臣任命,主要职能是应经济产业大臣的咨询要求,对确保能源以及矿产资源的稳定有效供给,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政策进行调查审议;应经济产业大臣或其他大臣的咨询要求,对石油的分配等重要事项进行调查审议。该类协调机构了解企业和世界同类企业的情况,往往对政府政策的制定有直接影响,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法国的水资源管理中的流域委员会,是流域水利问题的立法和咨询机构,委员会由水户、地方行政官员、社会组织的有关人士,特别是水利科技方面的生态学者组成。流域委员会为非常设机构,每年召开1~2次会议,通过一些决议,同时对流域长期规划和开发利用方针、收费计划提出权威性咨询意见。而当地具体管理水资源的部门实际是该委员会决议的执行机构。流域委员会与流域水资源管理局的关系是咨询制约关系,水资源工程和水管局的财务计划,如果不能得到流域委员会的批准,就不能付诸实施。这样的管理模式,其作用是增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中的民主性。
1.3 分散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分散管理是将土地、矿产、海洋、森林、水等主要资源分别由中央政府的多个部门管理。巴西、智利、墨西哥和印度属于这类管理模式,以印度较为典型。
印度的矿产、能源、土地、水、森林和海洋均有专门的部门管理,森林资源由环境和森林部管理。有些资源涉及多个部门管理,如能源资源分别由石油天然气部、煤炭和矿山部、非传统能源部管理;土地资源分别由农村发展部、城市发展部、海洋发展局负责;海洋资源不仅主要涉及到海洋开发局,还涉及到煤炭和矿山部(管理海洋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部(管理海洋石油资源)、环境和森林部(管理海洋环境)、国防部(管理水下航道、水下建筑等)和沿海各邦地质局等。又如,水资源管理,水资源部是联邦政府主要部门,但其管理还涉及到环境与森林部(水质量管理)、农村发展部(农村饮用水管理)、工业部(工业用水管理)、电力部(水力发电管理)、城市发展部(城市饮用水管理)等。归纳起来,印度自然资源管理的联邦政府部门主要包括10个:矿山和煤炭联合部、石油天然气部、非传统能源部、原子能局、农村发展部、农业部、城市发展部、海洋开发局、环境和森林部、水资源部。
巴西联邦政府为协调管理好各种资源分别设置了全国能源、核能、石油、森林、垦殖和土地改革委员会以及全国矿业生产局。智利除在内阁设有专门的矿业部长外,还设有全国能源、铜、有色金属委员会等(新华社国际部资料编辑室,《各国国家机构手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分散管理的特征表现为:
(1)发展中国家,资源开发在本国经济中占有较重要地位。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年人均收入在70美元以下的即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国家,对各种资源的消耗均表现较突出,资源开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较大。印度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国和产茶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铝土矿储量占世界第五位,煤炭产量居世界第四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森林5300万公顷,覆盖率为16%。
智利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业人员约占总就业人口的25%,主要工业部门包括食品加工和采矿业、石油精炼、造纸、化工等;采矿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铜年产量约占世界的15%,主要工业产品有石油冶炼产品、粗铜和精炼铜、水泥、粗钢、生铁、葡萄酒。
墨西哥是世界最大的银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1/6左右;矿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
在南非,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能源业是工业四大部门,矿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收入的50%,全国约有12%的劳动力从事矿业。农林渔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在国民经济中作用不断减小。出口产品有黄金、金属及金属制品、钻石、食品、饮料及烟草、机械及交通运输设备等制成品。主要进口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化工产品、石油等。
(2)资源较丰富,具备向工业化高级阶段迈进的基础。如印度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煤、铁、锰、铬、钛、菱镁矿、铍、锆、钍、独居石、云母和白云石等矿产资源的储藏量均居世界前列,石油、天然气、铝土、铜、金和铅锌等矿的储量也较丰富。墨西哥的银、石油、铋、镉、铅、锌、铜、汞、锑、硫、重晶石、萤石、锶、锰、砷、天然碱、硅灰石等矿种储量居世界前列。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林、水产资源,铜的蕴藏量居世界第一,约30%的铜矿资源,20世纪90年代,智利的采掘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45%~50%,其中82%来自铜工业,铜出口收入占全国的40%(吴荣庆等著,《拉丁美洲若干国家矿业投资环境分析和比较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南非以丰富的矿物资源驰名世界,现已探明储量并开采的矿产有70余种,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钛、硅铝酸盐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钻石、石棉、铜、钒、铀以及煤、铁、钛、云母、铅等的蕴藏量也极为丰富,黄金、钻石、钒、锰、铬、锑、铀、石棉等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先进的管理,使南非成为当今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南非是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2001年黄金出口占南非出口总额的11%。但近年来因国际市场黄金价格下跌,铂族金属已逐渐取代黄金成为最主要的出口矿产品。南非还是世界主要钻石生产国,产量约占世界的8.7%。南非德比尔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生产和销售公司,总资产200亿美元,其营业额一度占世界钻石供应市场90%的份额,目前仍控制着世界毛坯钻石贸易的60%。
(3)综合协调机构作用大,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上面列举的巴西、智利等国都设有综合协调委员会,各种委员会是保证本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协调机构。印度没有设置专门的资源利用管理方面的协调机构,但该国的计划委员会、建议委员会和财政预算委员会等综合性机构,在制定国家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时从宏观上进行平衡各种问题,可以起到综合协调的作用。
(4)政府在资源开发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由于经济发展处于一种起步状态,各类组织机构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尤其是生产组织还在向竞争性的市场化迈进过程,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因此,政府对经济的引导甚至是主导的作用一时还难以退出舞台,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是必须的手段。
2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模式选择的动因分析
人类在对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机会选择过程中,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时期有着截然不同的抉择。分析其选择的内在原因主要是认识的提高、经济发展和机构改革的需要、管理的需要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2.1 认识的提高
由分散到集中的管理方式的演变本身就是对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孰重孰轻的认识过程。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一再证明,为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无度地掠夺式地开发资源,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道路是殊途同归的。
以美国为例,19世纪大多数时间里,美国民众都认为土地、木材、水、矿物、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用之不尽的,政府对这些资源的开发管理制度与民众的认识背道而驰,内政部主要任务是处理私营、个体及合作公司在公有土地上对森林的毁坏,有目的地进行资源管理。进入20世纪,内政部日益致力于扭转国民对待这些自然资源的传统做法,主张在科学技术和国家法令的指导下,本着有益于社会的原则合理地开发。农场和灌溉设施可以租赁给私营企业,依照国家标准发展;矿地可以租用开采;在保证木材和草地可持续生产的前提下,允许放牧和砍伐。
为更好地发挥荒地、荒山的作用,1907年内政部将属于地质调查局的开垦服务处职能扩大,成立独立局,并于1923年命名为开垦局。开垦局后来完成了大量的项目——包括举世闻名的胡佛和古勒大坝、加利福尼亚全美运河、科罗拉多地下供水隧道、防洪工程、电厂以及以前不能供养移民的大片土地上休闲资源的开发、种植业和相关工业的发展等。1903年开始建造的罗斯福大坝使得菲尼科斯和亚里桑那成为美国第一个重要的农业中心。美国内政部机构的沿革(图2),无论是众多部的独立(1882年和1888年的农业部和劳动部的独立;1953年和1977年教育部和能源部的独立),还是内部新机构的成立(1879年地质调查局的成立,养老、专利管理事务办公室的成立;2004年内政部机构增至8个,包括土地、复垦、渔业等),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资源管理的集中化趋势。
图2 美国内政部机构图
2.2 经济发展和机构改革的需要
经济发展和机构改革是资源管理模式改革的前提,是为了更好地保证经济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要。
如日本中央政府机构是根据1948年制定的《国家行政组织法》设立的省(省长官为大臣,称“相”)、厅体制。在战后几十年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以总理府为首的22个省、厅的庞大体系。中央各省的省职员少则过万,多者达到数万,加上门类繁多的下属机构,全国“特别职”与“一般职”国家公务员合计达到110万人以上。图3,日本能源资源厅的沿革证明了这一点。从1949年成立资源厅,1952年将资源厅的职能分割到通商产业省的矿山局、煤矿局、矿山保安局和公益事业局,到1973年矿山局和公益事业局合并成立能源资源厅直至2001年的机构改革形成了目前的局面,均是为了适应资源产业的发展,致力于基础产业的培养,努力扩大出口,处理石油危机和贸易摩擦问题。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日本政府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一直致力于通过维持能源的持续稳定供给来支撑国家经济发展。
图3日本能源资源厅综合机构变革框图
2.3 管理的需要
机构精简是各国政府致力于改革的重要方面,减少或者合并政府机构,将职能相似的纳入一个相对集中的部门是通常的做法。这样可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使得政府可以将更多地福利留给人民。印度政府的40多个中央政府机构和日本的20多个相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管理集中程度的差异。
2.4 技术的保证
可以想象,缺少发达的通讯设施或者先进的调查手段,实行集中管理只能是空谈,至少是不现实的。因此,必要的技术支撑是保证资源管理实现集中管理的客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