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港与澳门经济比较
摘要:香港和澳门同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它们先后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它们就像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户,显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状况。而在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下,香港和澳门继续前进的步伐。研究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验,对祖国内地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香港 澳门 回归 经济发展 比较
香港和澳门,由于人缘、地缘的关系,以及彼此经历过相似的历史轨迹,共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共同实践“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使命,因此两地之间向来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从澳门的立场来看,与之仅相距40海里的香港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向发达经济的提升,香港在90年代跃到亚洲四小龙之一的位置。绝对经济实力较小的澳门只有充分依托同邻近地区的全面合作,才能扩大生存发展的空间,不断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
作为粤港澳经济大三角区域的重要一极,香港无疑是除了珠三角之外澳门另一个极为有利的合作对象。而对于香港来说,其自身雄厚的整体实力和较高的发展层次是不容否定的,但无论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香港同样面对着继续前进的挑战。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势头日益增强的新世纪,作为继香港之后中国唯一一个特别行政区,澳门同样是香港寻求经贸合作的主要的对象之一。①
一个地区的环境和位置对当地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地理优势以及其自然资源的限制都对两个地区的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意义。
香港位于我国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相毗邻,濒临浩瀚的南海,扼珠江入海的要冲,为太平洋之重要港口城市。香港由中国大陆的一部分和230多个岛屿组成。香港区域包括三个部分:南面是香港岛,中间是九龙,北面是新界。据1987年统计,香港总面积为1071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及其邻近小岛约75.6平方公里;九龙(包括昂船洲岛)约11.1平方公里;新界连同大屿山等众多岛屿约975.1平方公里。自1851年以来,香港一直不断填海造地,至今已填得土地共60平方公里。所以,香港总面积随填海造地而增加而扩大。1996年,香港总面积为1095平方公里。香港地区及其狭小,故被称为“弹丸之地”。
澳门是珠江三角洲南岸的一个小半岛,与香港分处于珠江口伶仃洋东西两侧,是珠江三角洲通往海外的一座桥梁。澳门与珠海市拱北紧紧相连。现在所讲的澳门地区,主要包括澳门半岛、凼(也写为“氹”)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1912年澳门地区的总面积只有12.69平方公里。到了1994年,澳门地区总面积达到23.5平方公里,其中半岛为9.1平方公里,凼仔岛为6.33平方公里,路环岛为8.07平方公里。到2006年,澳门的总面积因为沿岸填海造地而一直扩大,至今已扩展到28.2平方公里。
香港和澳门回归以来,认真实践“一国两制”、分别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在促进香港和澳门的稳定与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无论从现状还是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澳门回归五年以来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国际竞争力一直落后于香港,这不仅与澳门较小的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有关,也与澳门社会历史发展遗留的诸多弊端有关。香港的综合竞争力水平保持着稳定的上升趋势,在2004年进入了前十名。②但就澳门特别行政区自身而言,其国际竞争力排名总体上呈较好的攀升趋势,发展状态也较香港稳定。所以在肯定香港实力上“大块头”地位的同时,绝不能“一叶帐目,不见森林”。澳门早期的辉煌和回归之后快速的复苏,证明了澳门是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定优势的。下面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的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第一,经济实力。2004年中国内地在6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六,而香港和澳门作为中国的两个沿海城市的经济实力要素得分并未进入前十名。澳门的经济实力排在第11位,香港则远远地落在第22位。这一结果表明,在香港这个“大块头”面前,澳门积极把握回归后的各种机遇,对经济事务给予了认真关注,努力提升经济发展实力。而香港的经济发展相对澳门存在更多的问题,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香港综合竞争力的强者地位,但由此引发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而香港和澳门只有主动有效地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才能互利互惠、各得其所,进一步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国际化。高度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是香港相对于澳门地区最明显的优势所在。自2000年以来,香港的国际化竞争力要素始终保持在前十名的队伍中,2004年更是在世界61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竞争力要素中排名第二。尽管澳门地区的国际化竞争力水平也表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但是还是落后于香港较多名次。香港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作为一个自由港,它的国际联系网络是全方位的,其多功能性是国际间的典型,也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代表类型,不仅受到全国也受到全球的普遍重视。③澳门同样实行自由港经济制度,开放和自由的程度甚至超过了香港,如贸易自由方面澳门受关税管治的商品比香港少,税率也比香港还低,但是澳门的国际化程度之所以不及香港,主要是因为缺乏配套的法律制度和基础设施来确保经济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④
第三,金融体系。对于澳门和香港来说,都有高度自由和高度开放的金融政策。资金、外汇、黄金自由进出,自由买卖,没有任何外汇管制,外币和本币存款完全自由,金融市场完全开放,有力地推动了港澳金融业的发展,这是中国内地远远比不上的。⑤而香港作为继伦敦和苏黎世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黄金自由市场和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市场之一,它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巨头”地位也是澳门望尘莫及的。香港金融体系竞争力要素的排名从2000年的12位逐步攀升到2003年的第六位,2004年稍有回落,但仍位于前十名(第8位);澳门金融体系竞争力要素的排名则一直在20位之后。其实澳门具备与香港同样优越的条件,同样是中国内地其他地区艳羡的对象,澳门的金融机构拥有相当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基本条件。但是,受本地市场规模的限制,澳门金融业难以实现规模发展,再加上邻近的香港和深圳两大金融市场,进一步增加了澳门金融业发展空间开拓的难度。
第四,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大潮的挑战下,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与发展的重要性,高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领导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缺乏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或地区,将错失知识经济带来的各种机遇。而无论是香港还是澳门或者是中国内地,科学技术竞争力均处于世界中等偏下的水平。
香港和澳门有限的资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区内高科技的发展,香港虽然已经具有了较为现代化的产业结构,金融、航运、信息等系统业已臻于世界一流水平,但仍急需发展对土地、劳务、能源等需求不高的高附加值制造业和适宜的高技术。从中国内地来看,尽管平均水平还不及港澳地区,但很多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于人才、科技的重视程度也是闻名于世的,与港澳地区应积极推进由依靠区位和政策先行等优势向依靠人才、科技优势转换的进程,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引进与兴办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产业。⑥
第五,人本素质。人本素质是除自然资源以外的另一个影响港澳经济力量的重要因素。其实一直以来的调查显示,香港和澳门人本素质竞争力部分指标受制于人口、劳动力和教育方面的弱势。香港在人口和劳动力规模上具有的先天优势是澳门无法企及的,但香港对公共教育事业的重视和较大投入则是澳门应该学习的对象。尽管从21世纪80年代开始,澳门有了自己的高等学府,但在培育各项专业人才方面,仍然显得势单力薄、收效甚微。从未来的发展看,与香港和澳门邻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相对较强的人力资源优势,将成为香港和澳门一个重要一托点,而珠江三角城市对着知识人才相对充分的尊重和教育事业的建设经验也对港澳地区乃至全国极具启发性。
以上五点是站在澳门和香港区域竞争力发展的比较上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深刻地影响了港澳地区经济的发展。而香港和澳门经济对西方国家的依赖性都比较大,因而经济基础也比较脆弱,两个地区内部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抑制因素。虽然,它们凭借前述多种积极因素,使它在发展经济方面获得了远远超过自身所具有的能量,并且避开了有些固有的不足和弊端,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然而,其固有的弊端和不足毕竟是一直存在的问题。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它们对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便日益突出了。地域狭小,是两个地区本身无法解决的致命弱点,它对经济发展所起的抑制作用是人所共知。⑦
其实同为中国南部的沿海小城,香港和澳门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接近,更重要的是,历史上香港和澳门都曾有西方国家管治的地区,直接接受了外来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而如今,它们先后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成为中国仅有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保留了原来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同属于国际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同是全方位开放的国际自由港和单独关税区。作为祖国领土上的两块宝地,港澳的协调发展与经济整合将深深影响到华南经济圈乃至国家的繁荣兴旺,是全球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注释:
①赵彦云等编.澳门特别行政区国际竞争力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5-56.
②⑦张恭德著.现代香港经济发展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9-80.
③孙茂辉著.回归后香港经济效率的动态研究[J].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5,(3):97-98.
④王亚宁著.澳门地缘经济论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9,(3):9-10.
⑤ 西尔枭, 王齐茂主编. 港澳台演义[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4.101-102.
⑥ 吴志良著.澳门政制[M]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6.123-125.
参考文献:
[1].赵彦云等编.澳门特别行政区国际竞争力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徐彬著.话说澳门 [M].长春: 吉林摄影出版社. 1998
[3].张恭德著.现代香港经济发展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西尔枭, 王齐茂主编. 港澳台演义[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4.
[5].陈瑜老师讲义
B. 澳门现有多少汽车
人民网澳门2015年8月1日报道:根据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最新统计资料,截至今年6月底,澳门行驶车辆总数为147,237辆,其中74,921辆为电单车,66,003辆为轻型汽车,平均3.2人口就拥有一部机动车。 来源: 人民网
C. 澳门有多少人
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资料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3月31日,澳门的居住人口估计约为520,000人,当中以华人为主,占总人口的97%,葡萄牙人(包括在澳门的土生葡人)及其他外国人则占3%,其中外地雇员有71,182名。
居住人口中48.8%为男性,51.2%为女性。女性人口的比例较男性为高,主要原因是外地雇员及来澳的移民当中,女性约占六成。居住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5.3岁,在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方面,0-14岁的青年人口占15.2%;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0%。随著人们寿命的延长,而出生人数相对较少,澳门跟世界很多国家/地区一样,人口步入老龄化。澳门半岛的居住人口有43.3万人,占86.4%,而氹仔的居住人口有6.3万人,占12.6%。路环居住人口3292人约占0.7%。按堂区分析,花地玛堂区的居住人口达20.1万人,占总数40.0%,其次是圣安多尼堂区,有11.3万人,占22.5%。澳门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区,2006年的澳门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556人,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圣安多尼堂区,每平方公里超过十万人,而路环的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只有433人。
D. 澳门的流通货币是什么
澳门的流通货币是澳门币。
澳门币(澳门元;Pataca de Macau;货币代码:MOP;货币符号:MOP$),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货币。
澳门的货币政策由澳门金融管理局管理。1澳门币可被分成100仙 (Avos)。澳门币的葡语名字“Pataca”源自曾在亚洲广泛使用的银圆“墨西哥的八个雷亚尔”(葡语:Pataca Mexicana)。
(4)澳门交易量扩展阅读
澳门币在澳门和香港的民间,常被俗称为“葡币”,很多人认为“葡币”是澳门币的不恰当称呼,认为该称呼带有殖民色彩,以为“葡币”一词是“葡萄牙币”的简称,这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葡币”是民间对澳门元的英文单词“pataca”的音译简称。
这与葡萄牙本国使用的货币无任何关联,与澳门回归前后更无关联。葡萄牙在加入欧元区之前,本国使用的货币是“埃斯库多(Escudo)”,澳门称之为“士姑度”或“盾”,而并非“葡币(Pataca)”。“Pataca”是澳门元特有的货币单位,不像“Dollar”一样用的地区特别广泛。
E. 澳门的消费比香港的高
简单吃顿饭的话要看你要有多简单, 还有要看地区 如果在北区的话 吃碗面要$1X或$2X, 吃饭要$1X或以上 如果在中区的话就不止了 澳门消费不比香港高, 但吃饭方面我认为不比香港便宜 香港是量多所以比较贵, 澳门是量少所以相对好像比较便宜 但最近价钱升很多, 量很少价钱却和香港的差不多 澳门基本上很多地方都收港币的, 但就1比1
F. 香港澳门回归后经济发展情况,请用详细数据(经济数据,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说明
一. 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在回归前几年,澳门经济持续下滑,连续多年负增长,1996年至1999年本地生产总值连续四年负增长;失业率高企,1999年失业率高达6.4%;居民收入下降,1999年就业人口月工作收入比1996年还低。整体经济低迷,营商环境恶化,治安不靖,投资者却步。
经济连续七年保持正增长。澳门回归后,大约经过两年的发展,到2001年本地生产总值基本恢复到回归前的最高年份,即1995年的水平。2000~2005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为10%,其中2004年更高达28.3%。2005年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已达到约2.4万美元。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预计将实现双位数增长。回归以来公共财政年年保持盈余,2000~2005年5年间财政盈余合计约180 多亿澳门元,而1999年前澳葡政府留给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历年财政盈余只有20多亿澳门元;2005年政府财政收入达282亿澳门元,比1999年约翻了一番。
就业状况逐步改善。临近回归,前澳葡政府展开了一系列公共工程,回归时,这些政府公共投资工程陆续完成,建筑业失业人员一时大量增加,加上当时澳门经济尚处复苏初期,致使失业率一度大幅上升。2000年失业率曾高达6.8%,特别是建筑工人失业问题较为严重,并引发了规模较大的工人游行示威活动。但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和好转,加上政府推行促进就业的措施,失业率逐步下降。2005年失业率下降到4.1%,目前基本上在4%以下。与此同时,居民收入也有所提升,如2005年就业人口月均收入为 5765澳门元,比1999年增长约20
从回归前的连续4年负增长,到回归后的连年跨越式增长,澳门的本地生产总值令人瞩目,与此同时,澳门的失业率5年间大幅下降,令澳门居民真正享受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
据权威部门的统计,2000年至2002年,澳门经济总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6%, 2003年为15.6%,2004年上半年高达36%,预计全年将达到创历史记录的20%,增长速度令海内外刮目相看。同时,澳门的失业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回归之初的7.1%,降至2004年8至10月的4.7%。
2003年与1999年相比,GDP总额由490亿澳门元(以下简称元)增长到633.7亿元,增长30%,预计五年平均增幅超过10%。政府财力稳定增长,财政收支连续四年保持盈余,累计达182亿元(含土地基金110亿元)。进出口总额由338亿元增至428亿元,增长26%;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到今年8月,达到388亿元。居民存款总额由842亿元上升到1087亿元,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博彩旅游业稳步增长,入境游客总数由744万人次增加到1189万人次,今年有望达到1500万人次;房地产市场活跃,成交量激增且价格持续上升。
二.
回归十年以来,香港经济增长近50%。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实际增长4%左右。由于回归之初的几年经济动荡,又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波动较大,因而十年来年平均增长率被拉低。近几年香港经济维持强劲扩张势头,增长层面广阔。过去三年所见的增长,较1987年以来任何连续三年高于趋势的增幅都要快。在贸易方面,回归以来,香港贸易总额基本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受惠于内地经济蓬勃发展和美元转弱令价格竞争力有所改善,香港的整体货物出口(包括转口和港产品出口)在2006年同比增长10.2%。除贸易激增的推动力外,内部需求亦保持坚挺,整年均提供稳定而重要的增长动力。
香港服务业发展蓬勃,在东亚地区可谓首屈一指。在1990年至2004年间,香港服务业平均每年增长7%,达11289.39亿元,而同期间的名义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5.6%。因而,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有所增加,从1990年的75.4%增至2004年的90.0%。在各主要服务行业中,以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和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值6.7%和8.8%,分别占2004年本地生产总值的27%和21.1%。
2000年至2005年,受到区域和全球经济环境不断改变,以及与内地进一步融合所推动,香港经济结构持续向服务业转移。内地经济发展蓬勃尤其为香港服务业提供了无限商机,同时,内地拥有大量低廉的土地和劳工资源,以及内地生产力不断上升,也推动了香港经济朝高增值发展。2000年至2005年期间,整体服务行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由86.6%增至90.7%,而制造业及建造业则分别由5.4%和4.9%下跌至3.4%和2.9%。
G. 澳门每年给国家带来多少收益
澳门不须向中央政府交税。 但澳门政府也相当自觉,不时适时向内地作出回馈。
如08年四川大地震,澳门向当地捐款52亿元赈灾 ,相比之下,无论人口经济实力都比澳门大10以上的香港政府,给四川赈灾的拨款总额也不过是93.5亿。
【地震后香港特区政府拨款3.5亿元,两个月后追加20亿元,2009年2月20日,再次拨款40亿元。共63.5亿港元,合人民币55.5亿(根据立法会文件: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信托基金“2008年12月31日汇率100港元兑87.40元民币计算”)。因基金网站的更新不及时,其实还有第三批拨款30亿,故港府拨款总额是93.5亿港元!】
09年舟曲泥石流、10年玉树地震,澳门政府都有拨出大笔款项赈灾。
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