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区别
1、所指的概念不同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被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与商业银行体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
货币供应量:亦称货币存量、货币供应,指某一时点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供应量是各国中央银行编制和公布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
2、性质不同
基础货币: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负债性,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扩张性,能被中央银行吸收作为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创造的功能;初始来源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
货币供应量:反映一国的经济和金融状况的指标
3、扩大的途径不同
基础货币: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量: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加大国内资产的运用,即加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资金的中小金融机构,这样可以从资产方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加。
⑵ 货币流通量是什么指标
货币流通量(amount of currency in circulation)是指市场上实际流通的货币总量。目前我国货币流通量统计实际就是针对流通中的现金量,即M0进行统计,通常又称之为市场货币供应量。这是一个时点指标,实际工作中往往计算报告期末的货币流通总量。
一是一定时期的商品价格总额,即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商品数量的乘积的总和;二是货币流通速度,即同一时期内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M)=待流通商品数量(Q)×商品价格水平(P)/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V)
这个公式表明了货币需求量变动的基本规律。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是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至于纸币的流通规律仍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做基础的。
⑶ 哪位大侠能简单解释一下货币供应量是啥意思M0,M1,M2
M0、M1、M2只是一种统央行货币计数据指标而已
通常是指
(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
M0、M1、M2的划分是根据流动性(变现能力)来划分的。
可以这么看:M0就是现金,所以流动性最大,M1是M0加上活期存款,M2是M1加M1之外所有货币。那么根据变现能力,流动性自然是M0>M1>M2。
⑷ 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是什么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货币供应量,即货币存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总和,一般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存款、流通中现金等负债,亦即金融机构和政府之外,企业、居民、机关团体等经济主体的金融资产。
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内容;
1、将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按金融机构(货币当局、存款货币银行、特定存款机构、非存款金融机构)分类分别编制和汇总为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特定存款机构资产负债表、非存款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
2、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与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合并形成货币概览。
3、货币概览与特定存款机构资产负债表合并形成银行概览。
4、银行概览与非存款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合并形成金融概览。
5、货币供应量在银行概览中统计。
6、各资产负债表和概览所列科目按照本《办法》附表归并。
⑸ 货币供给量有哪几个指标
货币流通量(amountofcurrencyincirculation)是指市场上实际流通的货币总量。目前我国货币流通量统计实际就是针对流通中的现金量,即M0进行统计,通常又称之为市场货币供应量。这是一个时点指标,实际工作中往往计算报告期末的货币流通总量。一是一定时期的商品价格总额,即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商品数量的乘积的总和;二是货币流通速度,即同一时期内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用公式来表示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M)=待流通商品数量(Q)×商品价格水平(P)/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V)这个公式表明了货币需求量变动的基本规律。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是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至于纸币的流通规律仍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做基础的。
⑹ 经济中通常用来衡量货币存量的两个指标是什么
经济中通常用来衡量货币存量的两个指标是(货币和准货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的货币供应量口径是:货币和准货币。
其中,货币包括银行以外的通货和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准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外币存款之和。
所谓货币存量,即货币供应量,是一国经济中用于交易和投资的货币总量。供参考。
⑺ 如何理解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较强;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缺点: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并不是绝对的;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存在着一定的时滞。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优劣,利率指标,利率是影响社会货币供求,调节市场货币供给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利率与货币政策目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当经济发展出现繁荣或通货膨胀时,市场利率趋于升高;反之,当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时,利率则呈下降趋势。
(7)货币供应量指标解读扩展阅读
中介目标的选择通常要符合以下标准:
1、中间目标应该具有可测性。一方面,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这些指标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这些指标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并且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2、中间目标必须具有可控性。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中央银行必须能够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3、中间目标必须和最终目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必须和最终目标之间存在密切、稳定的相关性,它们的变动能够对最终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力。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中间目标,从而促使最终目标的实现。
4、另外还要具有抗干扰性,并且要和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