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的区别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其意义
1.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资信。外汇储备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增强,为我国举借外债以及债务的还本付息提供了可靠保证,对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信誉,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使我国中央银行有效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币汇率。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保证我国能够从容应对突发金融风险,满足有效干预外汇市场、维护本币汇率稳定的需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的良好表现再次证明,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稳定人民币币值、维护投资者信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一是充足的外汇储备能够提高我国对外融资能力,降低境内机构进入国际市场的融资成本,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寻求更优的投资环境和更大的利润空间;二是充足的外汇储备在深化经济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的发展大大加速,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满足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需求;三是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居民正常用汇需求。4.充足的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一个必备条件。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我国在1996年底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我国拥有雄厚的外汇储备确保了我国能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维持外汇市场汇率的相对稳定,抵御货币兑换所带来的风险,削弱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后,我们的目标便是取消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对国际间正常的汇兑活动和资金流动不予限制,从而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充足的外汇储备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调节外汇市场,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使人民币在迈向自由兑换的过程中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负面影响1、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影响货币当局独立制定货币政策。近年来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已经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由于外汇储备逐年增加,央行为了维持外汇市场的稳定,必须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抛出本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的作用,货币供应量被放大,不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且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进行对冲操作的工具还比较有限,对冲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如果外汇储备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那么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继续增加。2、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形成,是政府鼓励出口、鼓励招商引资等政策因素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在起主要作用。继续维持这种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仅有碍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良好型社会的目标的实现,而且会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后劲,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3、增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利于对外贸易顺利开展巨额外汇储备加大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且使我国在相当程度上陷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抑制货币供给增长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要减轻外汇占款造成的过多基础货币发行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人民银行必须加大回笼现金力度或提高利率,但这些操作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如果为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而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利率,本来就已经极为宽松的货币市场将因此变得过度宽松,从而刺激国内资产市场泡沫膨胀。我国有可能陷入“外汇储备增长较快—人民币升值预期—资金流入—外汇储备继续增长—进一步的升值和资金流入”这种恶性循环。此外,不断高涨的外汇储备还会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恶化国际收支失衡,不利于我国外贸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带来高额的机会成本,加大资金收益风险,加大了汇率风险一个国家持有外汇储备,就是把这些资源储存起来,而放弃和牺牲利用他们投资的机,在经济上就形成了一种损失,这种损失也就是机会成本,一国外汇储备越多,机会成本也就越高。美元作为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资产,汇率波动较为频繁,高额外汇储备有可能承担美元贬值的风险。5、成为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影响了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巨额贸易顺差通过结汇转换成人民币资金进入商业银行,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大规模投放在货币乘数作用机制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使市场流动性急剧膨胀。商业银行的存差规模日益扩大,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等问题,都与这一因素有关。或许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流动性过剩还会引发企业利润下滑、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消极后果。
2. 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
外汇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人大量的资金增加了货币的需求量,由此形成了外汇占款。
外汇占款的类型由于银行结售汇制由银行柜台结售汇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两层市场体系组成,两个市场上外汇供求都存在管制刚性。因而外汇占款也就相应具有两种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中收购外汇所形成的人民币投放;二是统一考虑银行柜台市场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两个市场的整个银行体系(包括央行和商业银行)收购外汇所形成的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资金投放。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国外银行存款、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外汇储备的形成,以我国来讲,外汇储备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经常项目差额,主要指贸易顺差;二是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主要指国外资本净流入。
希望对你有帮助。
3. 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之间的差额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外汇占款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人大量的资金增加了货币的需求量,形成了外汇占款。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国外银行存款、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那么,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之间的差额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首先,要从外汇占款的形成说起。
外汇占款(Funds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的定义很晦涩: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下外汇占款的形成过程:
①一家以猪肉出口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向美国出口了10000斤猪肉,假设猪肉是2美元一斤,那么这家企业从美国换回了20000美元的外汇。
②企业拿到钱之后发现,这是美元,在国内没法流通,怎么办呢?去银行兑换人民币。于是企业来到一家商业银行,把20000美元以6.6:1的汇率换回了13.2万人民币。这样一来,企业又可以正常进行生产工作了。
③商业银行拿到美元后,它也没办法流通(毕竟在国内换外汇的太少了还有限制),而且手中的人民币还减少了,于是它又去央行那里,把20000美元换成了人民币,这样一来,商业银行收支相抵,相当于只是中间人。不过注意了,央行此时给商业银行的13.2万人民币就是外汇占款。
④央行拿到钱后,它也没法在国内直接花出去,于是它把钱交给了外汇管理局打理,此时外汇储备就形成了,外管局主要拿来在国际上进行投资,购买美元资产如美国国债等。
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的区别
首先,外汇占款反映的是取得外汇资产时的人民币成本,反映的是历史成本,这个成本一经取得不会发生变化;而外汇储备是统计的时候以美元计价的外汇资产,如果人民币贬值,以前花100亿人民币换来的美元,可能现在就值120亿人民币,这20亿人民币就是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差额的来源之一。
其次,中国的外汇储备并不是只有美元,还有欧元、英镑、日元等等,这些国际货币在发生剧烈变动的时候也会影响到外汇储备(例如英国退欧公投后英镑贬值日元升值)。
最后,外管局拿着美元也会进行投资,即使只是购买美债,也会有收益,当然也可能会亏损,这些数据并不会反映在外汇占款中,而是反映在外汇储备中。
4. 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有什么关系
首先,通胀是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实际数量,使得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的现象。一句话,通胀就是货币供应过量。
目前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通过4条渠道:一是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和再贷款;二是外汇占款;三是对财政贷款或透支;四是央行的直接贷款。
我国近年来连续呈现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加,使外汇占款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所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和通胀压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其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央抛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才保证的人民币不贬值。”意思是央行通过抛售外汇,回笼人民币,改善国际市场上人民币供需失衡的局面,从而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同时达到治理国内通胀的目的。
5. 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有什么区别
外汇占款也就相应具有两种含义:
一是: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中收购外汇所形成的人民币投放;
二是:统一考虑银行柜台市场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两个市场的整个银行体系(包括央行和商业银行)收购外汇所形成的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资金投放。
其中前一种外汇占款属于央行购汇行为,反映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后一种外汇占款属于整个银行体系(包括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购汇行为,反映在"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
与两种含义的外汇占款相对应,在严格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形成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而整个银行体系收购外汇资产形成全社会的外汇储备。
全社会的外汇储备变化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储备资产"的"外汇"一项。我们日常所说的外汇储备是全社会的外汇储备。
两种含义的外汇占款对国内的人民币货币、资金各有不同的影响。
6. 中国的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物价的短期波动中表现不明显,在短期内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大,也就是说在短期内,外汇储备的增加没有导致物价所应有的上涨或未必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对长期的均衡关系的分析在前文的理论论述中已经进行了阐述,下面就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短期关系的实证结论予以分析。
1中央银行的对冲政策
由于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不完善,外汇储备变化对人民币汇率影响较小且滞后,外汇储备增加也就不能通过提高出口商品价格来减少经常项目盈余,从而减轻外汇储备增加导致货币投放增加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和资本项目管制,外汇储备增加也不能使利率下降从而使资金流出增加以减少资本项目盈余、减少外汇储备增加,从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因此,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带来了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但是,在短期内,通常见到的是在一段时期里外汇储备在持续、大幅增长,而物价并没有出现爆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央行的政策干预以及不完全的市场机制。下面从实际考察我国中央银行的干预情况,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995-2004年度数据,在这段时间之中及前后代写硕士论文我国经历了汇改,受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段时间还含概了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几段时期。
外汇储备余额与货币发行余额的增长呈现出相似性,趋势几乎一致,偏离程度不大,我国货币发行量的增长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一致性,尤其是2003年之前。在央行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和对非金融部门的净债权之和总体下降的情况下,货币发行却一直在持续增长,很显然这一负债的增长完全是依赖于外汇储备增长的支撑,也就是说货币的发行不是通过央行增加对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的贷款实现,而主要是通过外汇占款形式流入到经济中去的,货币发行的增长趋势总体较为平稳,但外汇储备的增长明显呈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年之前。1994年初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企业外汇留成,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实现汇率并轨,建立银行代写硕士论文间统一的外汇市场,我国外汇储备数量随之出现大幅度增长,这一强劲的涨势一直持续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在这一阶段,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超过了货币发行增长速度,当外汇储备增长较快时,为了不使央行资产规模增长太快而导致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然会进行一些反向操作,比如减慢央行其它资产的增长速度或减少对其它资产的净头寸;第二阶段是1997-2000年。这一阶段,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放慢,增速低于货币发行增长速度(如图曲线显示),这一时期的货币发行增长主要来自于央行对金融机构净债权的增长,且2000年达到最高点(6100.5亿元);第三阶段为2000-2003年。在这一阶段,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外汇储备又恢复了迅速增长,增速超过了货币发行的增速(如图曲线显示),作为对冲操作,央行对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同时迅速下降,对政府净债权在2001年短暂回升之后也持续下降。
2003年之前,外汇储备余额与货币发行余额的增长趋势偏离程度不大,但自2003年始,外汇储备呈现迅速增长(2003年增长率约为41%,2004年增长率约为51%),外汇储备余额呈现出明显快于货币发行余额的增长速度,二者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偏离(如图10)。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导致外汇占款投放货币量迅速增加。为减轻物价上涨压力,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出现了急剧下降。
在2003年之前,用央行各种净资产的组合变化对货币投放能够做出大概较好的解释。央行通过减少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可以较好地对冲过多的货币投放。
根据1995年-2004年这段时间我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可以看出,在1994年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涨,央行采取对冲政策(如前所述)之后,使我国的物价水平并没有出现暴涨。1995年我国的CPI指数比上年增长了17.1%(而1994年比上年增长24.1%),1996年的CPI指数比上年增长8.3%,而1997年比上年增长2.8%,物价上涨率逐渐下降,直至1998年CPI指数比上年下降了0.8%,这时国内出现了紧缩症状,经济又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又开始迅速增加,CPI指数又略有上涨。这说明,央行为减轻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对物价上涨产生的压力,采取的这种对冲措施在这段时间来说是有效的。
央行所进行的这些反向操作导致了央行净资产结构的变化,从而货币投放渠道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央行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净投放的货币减少了,而对外贸部门投放的货币增长很快,货币投放的这种结构性变化对宏观经济有显著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货币投放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而这些内向型部门的职工队伍庞大,它们的工资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消费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国内市场的物价水平。因此央行对金融机构等净债权的减少抑制了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大多数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抑制了物价的上涨。相比之下,外贸部门就业人数比重较小,这些部门职工工资收入的提高对全国物价的影响不大,况且这些外汇收人中有很大部分归外商所有,职工只赚取少量的劳动报酬,因此该部门收入增加对职工工资的提高影响较小,对总体物价水平的影响就更小。这就解释了央行的货币投放一直在增长,但物价却没有暴涨的原因。
对于货币投放一直在增长,而物价却没有暴涨的原因,另外还有一种理论,是由Leeper(1991)提出,后由Sims(1994)、Woodford(1995,1996,2001)、Cochrane(1998,2000)等发展成为较成熟的价格决定财政理论。他们指出通货膨胀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政府的财政政策在决定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时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论强调财政波动对价格
水平的影响,认为价格由政府债券的数量决定,即均衡价格水平必须调整到使实际政府负债等于预期政府盈余的现值(()为在t期到期的政府债券(名义值),为从t期到t+j期的贴现因子,为实际初期政府盈余(不包括政府利息支出的财政盈余)),因此在政府收入给定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由实际债券余额决定,是财政冲击而不是货币冲击引起价格水平的波动。
尽管如此,种种对冲措施仍然不能有效吸纳外汇占款投放的过多货币。在2003年之后,二曲线(央行各种净资产的组合曲线与货币投放曲线)出现了较大的差异,用原有的央行各种净资产的组合变化就不能很好地解释货币投放,CPI指数开始上升,物价上涨迹象开始显现。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快速增长,在2003年诞生了央行票据这代写硕士论文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这种对冲工具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2004年央行不但增加了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共进行110次公开市场操作,发行10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15072亿元,同时开发了3年期央行票据、1年期远期央行票据等新品种。投放、回笼相抵,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6690亿元。2005年央行在逆回购同时,进一步加大票据发行力度。央行票据这一对冲政策工具的干预使央行各种净资产的组合和货币投放二曲线的偏离情况得到很大的纠正。
因此,从我国的数据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长,但是在短期内,央行可以通过减少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措施来消除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投放过度增加的压力,使物价并没有达到如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所应致使的物价上涨幅度,所以说通过这些对冲操作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
7. 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的概念和关系
外汇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国家用本国货币购买外汇,因此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形成了外汇占款。
狭义的外汇指的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可用于国际间债权债务结算的各种支付手段。它必须具备三个特点:可支付性(必须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可获得性(必须是在国外能够得到补偿的债权)和可换性(必须是可以自由兑换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
广义的外汇指的是一国拥有的一切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此的定义 是:“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管理机构、外汇平准基金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中,基础货币被称为Reserve Money,说白了就是真正印刷出来钱的总量。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在我国,银行收入和支出外汇都是通过与央行的结算来完成的。也就是说收入和支出外汇的是商业银行但这些外汇通过商业银行与央行的结算变为国家的外汇储备。好比一家银行今天收入1000美圆,支出美圆500美圆,那么当天与央行结算时商业银行把500美圆给央行,而央行要支付给商业银行8.21*500的人民币。由于目前我国外汇管理采取宽进严出的原则,各商业银行都是收的多,支的少,那么在与央行的结算中,央行不得不为这些外汇支付大量的基础货币,每增加1美圆的外汇储备就要支付8.21倍的人民币,而央行发出的货币不等同于咱们手中的1块钱,央行发出的基础货币相当于4倍左右的人民币,而这些货币并不是商品市场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只是为了兑换外汇而投入市场的货币,因此是被外汇所占用的人民币,而这么大量的多余的货币投放到市场后势必将引起通货膨胀。
8. 外汇占款与通货膨胀间的关系
楼上说的有道理。外汇占款其实就是央行的被动货币投放,因为出口企业必须得结汇,央行向商业银行购回外汇的同时向商业银行增加了货币供给(主要是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在),商业银行有了钱当然有放贷的冲动,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货币供给,所以就造成了通货膨胀。央行为了降低外汇占款增加造成被动货币投放,往往会提高法定准备金或者发行央票。
9. 请叙述一下外汇储备的形成以及如何由此形成外汇占款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并非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只有那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兑换其他储备资产的货币才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对外贸易与国际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外汇储备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国经济更易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当然这并不是说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因为持有外汇储备是要付出代价的。第一,外汇储备表现为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并非投入国内生产使用。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问题,就是如果货币当局不持有储备,就可以把这些储备资产用来进口商品和劳务,增加生产的实际资源,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而持有储备则放弃了这种利益。因此,持有外汇储备,要考虑机会成本问题。第二,外汇储备的增加要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如果外汇储备过大,就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货币政策的难度。此外,持有过多外汇储备,还可能因外币汇率贬值而遭受损失。因此,外汇储备应保持在适度水平上。
适度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应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成本比较和这些方面的状况把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要增加外汇,则需要发行人民币来购买
人民币供给就会增多
则人民币就会贬值
所以汇率就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