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某债券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为8%,期限3年,每年付息一次,某要求必要报酬率为12%,问债券发行价是
1、债券发行价=100×8%(P/A,12%,3)+100(P/F,12%,3)=8×2.4018+100×0.7118=90.39(元)
2、该借款年利率为15.13%。由已知条件可知:100000=20000(P/A,i,10),所以(P/A,i,10)=5,查年金现值系数表可知:(P/A,14%,10)=5.2161,(P/A,16%,10)=4.8332。利用内插法计算:解得i=15.13%。
固定收益计算使用年金现值系数和复利现值系数:
年金现值系数公式:PVA/A[1]=1/i-1/[i (1+i)^n]——其中i表示报酬率,n表示期数,PVA表示现值,A表示年金。普通年金1元、利率为i,经过n期的年金现值,记作(P/A,i,n)
根据复利终值计算公式S=P(1 +i)^n,可得出:
复利现值的计算公式:
公式 PV=FVn/ (1+i)^n——PV是复利现值,FVn是复利终值, i 是利息率,n是计息期数。复利现值系数也可记作(P/S,i,n),表示利率为i,计息期为n期的复利现值系数。在实际工作中,也可利用复利现值系数表,直接查出相应的现值系数。
Ⅱ 西方期权定价理论的二项分布期权定价模型
针对布-肖模型股价波动假设过严,未考虑股息派发的影响等问题,考克斯、罗斯以及罗宾斯坦等人提出了二项分布期权定价模型(binomial option pricing model-bopm),又称考克斯-罗斯-罗宾斯坦模型〔(1)e〕。
该模型假设:
第一,股价生成的过程是几何随机游走过程(geometric random walk),股票价格服从二项分布。与布-肖模型一样,在bopm模型中,股价的波动彼此独立且具有同样的分布,但这种分布是二项分布,而非对数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把期权的有效期分成n个相等的区间,在每一个区间结束时,股价将上浮或下跌一定的量,从而:
(附图 {图})
令snj代表第n个区间后的股价,其间假定股价上浮了j次,下跌了(n-j)次,则:
(附图 {图})
第二,风险中立(risk-neutral economy)。由于连续交易机会的存在,期权的价格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无关,它之所以等于某一个值,是因为偏离这一数值产生了套利机会,市场力量将使之回到原先的水平。 假设股票现价为s[0],一个区间后买方期权到期,那时股价或者上升为s[11]或者下降为s[10]即,:
(附图 {图})
根据风险中立的假设,任何一种资产都应当具有相同的期望收益率,否则就会发生套利行为。也就是说此时无风险债券、股票及买方期权的将来价值满足如下关系:
(附图 {图})
上式中,q表示的是股票价格上涨的概率,因而期权的价格乃相当于其预期价格的贴现值。 上述分析可以进一步推广到n个区间的买方期权价格的确定。首先,需计算出买方期权价格的预期值,假设在n个区间里,在股价上涨k次前,买方期权仍然是减值期权,内在价值仍为0,而k次到n次之间,它具有内在价值,则:
(附图 {图})
(附图 {图}) 先前的分析没有考虑股息的存在,假定某种股票每股在t时将派发一定量的股息,股息因子为f,除息日与付息日相同,则在除息日股价将会下降相当于股息的金额fs[t]。
(附图 {图})
对于美式期权,则需考虑提前执行的情况:
在t时若提前执行,其价格等于内在的价值;不执行,则可按前面的推导得到相应的价格。最终t时的价格应当是提前执行与不提前执行情况下的最大者。即:
(附图 {图}) 根据欧洲期权的平价关系,可直接从其买方期权导出卖方期权价格,而美国期权则不能。利用上述推导美国买方期权价格的方法,可以同样得到:
(附图 {图})
这就是美国卖方期权的定价公式。从上述bopm模型的推演中可看出其主要特点:
1.影响期权价格的变量主要有基础商品的市价(s),期权协定价格(x),无风险利率(r),股价上升与下降的因子(u,d),以及股息因子(f)及除息次数。事实上u与d描述的是股价的离散度,因而与布-肖模型相比,bopm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与前者基本相同,但因为增加了有关股息的讨论,因而在派发股息的期权及美国期权的定价方面,具有优势。
2.根据二项分布的特点,bopm模型中只要对u与d及p作出适当的界定,它就可以回答跳动情况下的期权的定价问题。这是布-肖模型所不能够的。同时,当n达到一定规模后,二项分布趋向于正态分布,只要u、d及p的选择正确,bopm模型会逼近布-肖模型。
与布-肖模型一样,二项分布定价模型也被推广到外汇、利率、期货等的期权定价上,受到理论界与实业界的高度重视。
三、对西方期权定价理论的评价
以布莱克-肖莱斯模型和bopm模型为代表的西方期权定价理论,是伴随着期权交易,特别是场内期权交易的扩大与发展而逐渐丰富与成熟起来的。这些理论基本上是以期权交易的实践为背景,并直接服务于这种实践,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与借鉴意义。
首先,模型将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归纳为基础商品价格、协定价格、期权有效期、基础商品价格离散度以及无风险利率和股息等,并认为期权价格是这些因素的函数,即:
c或p=(s,x,t,σ,γ,d)
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计算期权价格的公式,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比如在布-肖模型中,s、x及t都可以直接得到,γ亦可以通过相同期限的国库券收益率而求出,因而运用该模型进行估价,只需求出相应的σ值即基础商品的价格离散度即可。实践中,σ值既可通过对历史价格的分析得到,亦可假定未行使的期权的市场价格即为均衡价格,将相应变量代入求得(此时称为隐含的离散度implicit volatility)。因而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同时,这种概括是基于期权的内在特点,把它放在统一的资本市场考虑的结果。其分析触及到了期权价格的实质,力图揭示期权价格“应当是”多少,而不是“可能是”多少的问题,因而比早期的计量定价模型向前迈了一大步。
其次,模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期权交易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布-肖模型以及二项分布模型都被编制成了计算机软件,成为投资者分析期权市场的一种有效工具。金融界也根据模型编制成现成的期权价格计算表,使用方便,一目了然,方便了投资者。正如罗伯特·海尔等所编著的《债券期权交易与投资》一书所言:“(布-肖)模型已被证明在基本假设满足的前提下是十分准确的,已成为期权交易中的一种标准工具。”具体来讲,这些模型在实践中的运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1.指导交易。投资者可以借助模型发现市场定价过高或过低的期权,买进定价过低期权,卖出定价过高期权,从中获利。同时,还可依据其评估,制定相应的期权交易策略。此外,从模型中还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参数,比如得耳他值(△),反映的是基础商品价格变动一单位所引起的期权价格的变化,这是调整期权头寸进行保值的一个十分有用的指标。此外还有γ值(衡量△值变动的敏感性指标);q值(基础商品价格不变前提下,期权价格对于时间变动的敏感度或弹性大小),值(利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期权价格的变化)等。这些参数对于资产组合的管理与期权策略的调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研究市场行为。可以利用定价模型对市场效率的高低进行考察,这对于深化期权市场的研究也具有一定意义。
Ⅲ 投资项目评价中,风险溢酬的概念
一旦公司因盈馀波动而导致破产可能性越高时,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也会要求相对较高的风险溢酬(risk premium)作为补偿,因此可能造公司的资金成本更高,也会使其破产的机率因此而更加提高,形成恶性循环的结果。资本资产定价模式中的风险溢酬反映的是指要求补偿的风险酬。
当汇率作为投资性资产的价格时,外汇的风险溢酬取决于预期汇率变动与本国随机贴现因子的相关性;当汇率作为两国间消费性资产的相对价格时,汇率的变化反映了两国货币测度的比值。综合来看,外汇的风险溢酬取决于两国经济的相对波动以及两国经济的相关性。当两国经济平稳运行,风险分散渠道畅通时,外汇风险溢酬近似于零;当经济危机爆发时,一国经济剧烈波动,外汇风险溢酬也将随之出现剧烈变化。两国经济相关性的减小将加剧外汇风险溢酬的波动。不同汇率标价法下计算同一对货币间的外汇风险溢酬时,需要进行方差调整以匹配不同货币测度的转换。
Ⅳ 资本市场导论的目录
1绪论:市场环境
1.1 金融中介和风险
1.2 欧洲市场
1.3 当代投行业务
1.4 关于本书
2货币市场
2.1本章概览
2.2国内货币市场
2.3美国国内货币市场
2.4欧洲货币市场
2.5英国货币市场
2.6日本银行
2.7短期国库券
2.8贴现短期国库券
2.9美国商业票据
2.10美国商业票据的信用风险
2.11银行承兑汇票
2.12欧洲货币市场
2.13欧洲货币贷款和存款
2.14欧洲货币利率行情
2.15欧洲货币存托凭证
2.16欧洲货币存托凭证的到期收益率
2.17欧洲商业票据
2.18回购与反向回购
2.19回购:案例分析
2.20回购的其他特点
2.21本章小结
3外汇市场
3.1本章概览
3.2市场结构
3.3外汇交易员和经纪人
3.4即期外汇交易
3.5英镑和欧元行情
3.6即期汇率的影响因素
3.7即期外汇交易
3.8持有即期头寸
3.9外汇风险控制
3.10套算汇率
3.11纯远期外汇交易
3.12远期外汇保值:案例分析
3.13远期外汇公式
3.14外汇或远期互换
3.15外汇互换行情
3.16理解远期点数
3.17本章小结
4债券市场
4.1本章概览
4.2政府债券市场
4.3政治风险
4.4美国政府债券
4.5美国国库券行情
4.6美国国债离拆单售本息票(strips)
4.7债券的定价
4.8带息债券的定价:具体例子
4.9更加详细的债券定价:美国国债
4.10债券收益率
4.11再投资假设
4.12一年付息和半年付息债券的收益率
4.13英国政府债券
4.14公司债券
4.15信用衍生工具
4.16信用等级
4.17公司债券的其他特性
4.18证券化
4.19欧洲债券
4.20欧洲债券的发行定价
4.21本章小结
附录:其他主要政府债券市场
5债券价格的敏感性
5.1本章概览
5.2债券市场的定律
5.3其他影响价格敏感性的因素
5.4麦考雷平均期限
5.5计算麦考雷平均期限
5.6零息债券的平均期限
5.7计算修正平均期限
5.8一个基点的价格值
5.9凸度
5.10凸度的计量
5.11凸度的表现
5.12投资组合平均期限
5.13贡献式战略
5.14免疫战略
5.15 平均期限基础上的套期保值
5.16凸度对于平均期限套期保值的影响
5.17本章小结
6收益率曲线
6.1本章概览
6.2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6.3复利期间
6.4收益率曲线
6.5关于收益率曲线的理论
6.6收益率曲线和信用风险
6.7零息或即期利率
6.8迭代法
6.9与票面利率的关系
6.10运用即期利率的债券定价
6.11远期利率
6.12贴现系数
6.13本章小结
7股票市场
7.1 本章概览
7.2 债务和股权
7.3 股权的其他特征
7.4 混合型证券
7.5 机构投资者
7.6 股权投资类型
7.7 有效市场
7.8 对冲基金
7.9 初级市场
7.10 增发
7.11 配股:一个例子
7.12 其它新股发行
7.13 伦敦股票交易所
7.14 股票交易所交易系统
7.15 纽约股票交易所
7.16 存托凭证
7.17 股票借贷
7.18 投资组合交易
7.19 本章小结
附录:股票市场统计
8 股票分析和估价
8.1 本章概览
8.2 估价原则
8.3 主要的财务报表
8.4 资产负债表恒等式
8.5 利润表
8.6 英国食品零售业:案例研究
8.7 资产负债表
8.8 负债
8.9 所有者权益
8.10 利润表
8.11 每股收益
8.12 每股股利
8.13 会计比率
8.14 流动性比率
8.15 盈利能力比率
8.16 资产报酬率的构成
8.17 杠杆比率
8.18 投资者比率和估价
8.19 Tesco和Sainsbury的投资者比率
8.20 应用估价比率
8.21 其它估价比率
8.22 本章小结
9 股票估价的现金流模型
9.1 本章概览
9.2 基本的股利折现模型
9.3 固定股利增长模型
9.4 股票内含报酬率
9.5 要求的报酬率和股利收益率
9.6 市盈率
9.7 分阶段股利折现模型
9.8 两阶段模型:一个例子
9.9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9.10 BETA(贝塔系数)
9.11 市场报酬率和风险溢价
9.12 股票风险溢价的争论
9.1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投资组合理论
9.14 自由现金流量估价
9.15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9.16 剩余价值
9.17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和杠杆
9.18 恒定的资产报酬率:案例研究
9.19 资产的β系数
9.20 公司价值和杠杆
9.21 本章小结
10利率远期与期货
10.1 本章概览
10.2 远期利率协议
10.3 远期利率协议的应用:案例研究
10.4 总计借款成本
10.5 远期利率协议支付子交易
10.6 远期利率协议市场行情
10.7 远期利率
10.8 公平远期利率
10.9 金融期货
10.10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欧洲美元期货
10.11 欧洲美元期货行情
10.12 交易欧洲美元期货:案例研究
10.13 期货保证金
10.14 保证金的例子:欧洲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期货
10.15 利率期货套期保值:案例研究
10.16 期货剥息
10.17 远期利率协议和期货的比较
10.18 本章小结
附录:衍生产品市场的统计数据
11债券期货
11.1 本章概览
11.2 定义
11.3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国长期国债期货
11.4 发票额
11.5 转换因子
11.6 长期金边债券与欧洲德国政府债券期货
11.7 远期债券价格
11.8 持有成本
11.9 隐含回购利率
11.10 最便宜交割债券
11.11 最便宜交割债券计算:举例
11.12 卖方期权
11.13 最便宜交割债券性质
11.14 债券期货套期保值
11.15 基差风险
11.16 非最便宜交割债券套期保值
11.17 债券期货的其他用途
11.18 本章小结
12利率互换
12.1 本章概览
12.2 互换定义
12.3 基本的利率互换
12.4 互换:现货加远期交易
12.5 典型的互换应用
12.6 利率互换:具体案例研究
12.7 标准互换条款
12.8 比较优势
12.9 计算全部利得
12.10 互换行情
12.11 信贷价差
12.12 互换价差的决定因素
12.13 用国债对互换保值
12.14 交叉货币互换
12.15 本章小结
附录:互换变量
13利率互换估价
13.1 本章概览
13.2 合约开始时的互换估价
13.3 互换要素估价
13.4 互换重新估价
13.5 支付日之间的重新估价
13.6 远期利率方法
13.7 使用远期利率对互换重新估价
13.8 远期利率方法中的变量
13.9 互换利率与LIBOR利率
13.10 近似的互换重估价方法
13.11 远期利率协议,期货和互换利率
13.12 从期货定价互换:案例研究
13.13 互换保值
13.14 本章小结
14股权指数期货与互换
14.1 本章概览
14.2 指数期货
14.3 初始和变动保证金
14.4 交割结算价格
14.5 保证金与经纪人费用安排
14.6 利用指数期货保值:案例研究
14.7 保值效率
14.8 指数期货的其他用途
14.9 股权远期合约定价
14.10 指数期货公平价值
14.11 基差
14.12 指数套利交易
14.13 套利桌管理
14.14 指数期货的特点
14.15 单一股票期货
14.16 股票互换
14.17 股权指数互换:案例研究
14.18 控制股票互换的风险
14.19 在现货市场上对互换保值
14.20 结构化股票互换
14.21 股票互换对投资者的利益
14.22 本章小结
15期权基础
15.1 本章概览
15.2 定义
15.3 期权类型
15.4 基本期权交易策略
15.5 购买看涨期权:到期收益曲线
15.6 与现货头寸的比较
15.7 出售看涨期权:到期收益曲线
15.8 购买看跌期权:到期收益曲线
15.9 与做空股票的对比
15.10 出售看跌期权:到期收益曲线
15.11 小结:内在价值与时间价值
15.12 生活中的股票期权
15.13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股票期权
15.14 FT-SE 100指数期权
15.15 提前执行
15.16 标准普尔指数期权
15.17 本章小结
附录:奇异的期权
16期权估价模型
16.1 本章概览
16.2 基础原则
16.3 欧式期权
16.4 提前执行
16.5 期权平价原则
16.6 合成远期和期货头寸
16.7 期权平价公式与美式期权
16.8 二元树
16.9 对二元树的扩展
16.10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16.11 有股利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16.12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假设
16.13 本章小结
附录:测量历史波动性
17期权估价与风险
17.1 本章概览
17.2 内在价值与时间价值
17.3 即期价格与期权价值
17.4 时间价值性质
17.5 波动性
17.6 德尔塔(Δ或δ)
17.7 德尔塔性质
17.8 作为保值比率的德尔塔
17.9 伽玛(Γ或者γ)
17.10 重新调整德尔塔保值
17.11 德尔塔和伽玛性质
17.12 西尔塔(θ)
17.13 维加(Vega)
17.14 ρ比率
17.15 本章小结
附录:德尔塔与伽玛保值
18期权策略
18.1 本章概览
18.2 运用看跌期权保值
18.3 来自保护性卖权的盈利
18.4 有准备的看涨期权发行
18.5 双限期权
18.6 零成本的双限期权
18.7 牛市差价
18.8 熊市差价
18.9 比率分散看跌期权
18.10 日期分散或时间分散
18.11 再谈波动性
18.12 波动性交易:案例分析
18.13 当前的盈利线
18.14 从做空跨式期权中获取的利润
18.15 其他波动性交易
18.16 本章小结
19 货币与利率期权
19.1 本章概览
19.2 货币期权
19.3 外汇(FX)的套期保值:案例学习
19.4 货币期权定价
19.5 利率期权
19.6 交易所交易的利率期权
19.7 欧洲美元期权
19.8 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的欧洲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期权
19.9 上限期权,下限期权和双限期权
19.10 利率上限期权:案例学习
19.11 上限期权和下限期权的定价
19.12 个别上限期权的估价:例子
19.13 下限期权的估价
19.14 互换期权
19.15 互换期权的估价
19.16 利率策略
19.17 本章小结
致谢
金融术语表
Ⅳ 国债回购利率的操作的作用
1、影响短期市场利率。由于目前市场回购交易量巨大,所形成的回购利率实质上已成为短期市场利率的代表,进而作为人们衡量各类投资的一项基本定价尺度存在。央行在进行正回购操作时,会形成引导短期市场利率上升的趋势,进而可能会带动中长期利率呈上升趋势。通常情况下,市场利率的上升会造成债券一级市场上发行利率上升,此时发行人为降低发债成本往往乐意发行短期债券;对二级债券市场而言,在机会成本或贴现因子的作用下,债券价格尤其是中长期债券的价格会因利率上升而呈现出下跌态势。反之,当央行进行逆回购操作时,由于其回购利率通常低于市场回购利率,从而起到抑制市场回购利率上升的作用,甚至会使短期利率呈下降趋势,进而带动中长期利率的下行,使债券一级市场发行利率下降,此时发债人往往更乐于发行长期固定利率债;对二级市场而言,由于短期利率缩减,债券价格尤其是中长期债券价格呈上涨之势。
2、影响市场资金的充裕程度。当央行进行正回购操作时,央行作为资金的借入方出现,从而使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即银行的闲钱暂时退出市场流通。这样就会直接影响银行自身对债券投资的能力,同时减少了银行对企业的贷放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使市场资金收紧,最终抑制市场对债券的需求。而当央行作为资金融出方进行逆回购操作时,特别是连续进行逆回购操作时,结果会使得市场资金充裕。市场资金的充裕程度对债市的影响不言而喻,尤其是对粗放式的资金推动型债市或股市,其作用效果就更加显著。
3、影响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我们知道,在利率和资金面基本给定或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人气、投资者或炒家心理状态几乎完全决定债市涨跌。央行公开市场正、逆回购操作为强有力的外部信息,其示范作用自然会引发投资者或炒家对利率和资金面的猜测与判断,从而形成复杂的市场人气氛围。事实上,当央行公开市场正、逆回购操作越受到关注,其对市场心理预期的影响力也就越强。
上述论述是从作用机理上就央行正、逆回购操作对债市影响所作的一种静态分析。当央行持续进行正回购或逆回购交易时,实际作用效果可能更接近上述分析。但现实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首先,由于回购交易的可逆性以及其期限通常不超过一年,央行回购操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短期日常工具来使用,当央行回购操作旨在稳定短期市场利率时,央行正、逆回购操作对利率及资金面的作用和影响也就会相对中性平和。其次,当外部其它条件发生变化,如外汇占款过大时,央行进行正回购对冲操作,或是央行针对市场流动性的季节不足进行逆回购操作时,作用情况就会与上述分析有所不同。再次,由于市场投资者的不成熟或非理性行为,往往会不合时宜地放大或弱化央行正、逆回购操作的意图,从而在很多时候形成市场行情与理论分析相悖的情况。此外,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目前交易所债市和银行间债市仍处于相对分割的状态,央行正、逆回购操作对两个债市具体作用途径与作用程度不尽相同,还存在较大的政策作用时滞,这也会导致一些有违常理的情况发生。
由于央行正、逆回购操作属于货币政策这一宏观范畴,因此其操作含义对单一债券或个股运作的具体指导意义不大。但普通投资者应从分析债市或股市基本面的角度出发来密切关注央行正、逆回购操作动向,其间应充分注意观察的连续性。
Ⅵ 正回购利率的央行公开市场正与逆回购操作
央行公开市场正、逆回购操作的作用与影响无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短期市场利率。由于目前市场回购交易量巨大,所形成的回购利率实质上已成为短期市场利率的代表,进而作为人们衡量各类投资的一项基本定价尺度存在。央行在进行正回购操作时,会形成引导短期市场利率上升的趋势,进而可能会带动中长期利率呈上升趋势。通常情况下,市场利率的上升会造成债券一级市场上发行利率上升,此时发行人为降低发债成本往往乐意发行短期债券;对二级债券市场而言,在机会成本或贴现因子的作用下,债券价格尤其是中长期债券的价格会因利率上升而呈现出下跌态势。反之,当央行进行逆回购操作时,由于其回购利率通常低于市场回购利率,从而起到抑制市场回购利率上升的作用,甚至会使短期利率呈下降趋势,进而带动中长期利率的下行,使债券一级市场发行利率下降,此时发债人往往更乐于发行长期固定利率债;对二级市场而言,由于短期利率缩减,债券价格尤其是中长期债券价格呈上涨之势。
2、影响市场资金的充裕程度。当央行进行正回购操作时,央行作为资金的借入方出现,从而使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即银行的闲钱暂时退出市场流通。这样就会直接影响银行自身对债券投资的能力,同时减少了银行对企业的贷放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使市场资金收紧,最终抑制市场对债券的需求。而当央行作为资金融出方进行逆回购操作时,特别是连续进行逆回购操作时,结果会使得市场资金充裕。市场资金的充裕程度对债市的影响不言而喻,尤其是对粗放式的资金推动型债市或股市,其作用效果就更加显著。
3、影响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我们知道,在利率和资金面基本给定或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人气、投资者或炒家的心理状态几乎完全决定债市的涨跌。央行公开市场正、逆回购操作为强有力的外部信息,其示范作用自然会引发投资者或炒家对利率和资金面的猜测与判断,从而形成复杂的市场人气氛围。事实上,当央行公开市场正、逆回购操作越受到关注,其对市场心理预期的影响力也就越强。
上述论述是从作用机理上就央行正、逆回购操作对债市影响所作的一种静态分析。当央行持续进行正回购或逆回购交易时,实际作用效果可能更接近上述分析。但现实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首先,由于回购交易的可逆性以及其期限通常不超过一年,央行回购操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短期的日常工具来使用,当央行回购操作旨在稳定短期市场利率时,央行正、逆回购操作对利率及资金面的作用和影响也就会相对中性平和。其次,当外部其它条件发生变化,如外汇占款过大时,央行进行正回购对冲操作,或是央行针对市场流动性的季节不足进行逆回购操作时,作用情况就会与上述分析有所不同。再次,由于市场投资者的不成熟或非理性行为,往往会不合时宜地放大或弱化央行正、逆回购操作的意图,从而在很多时候形成市场行情与理论分析相悖的情况。此外,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目前交易所债市和银行间债市仍处于相对分割的状态,央行正、逆回购操作对两个债市具体作用途径与作用程度不尽相同,还存在较大的政策作用时滞,这也会导致一些有违常理的情况发生。
由于央行正、逆回购操作属于货币政策这一宏观范畴,因此其操作含义对单一债券或个股运作的具体指导意义不大。但普通投资者应从分析债市或股市基本面的角度出发来密切关注央行正、逆回购操作动向,其间应充分注意观察的连续性。
Ⅶ 中国的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物价的短期波动中表现不明显,在短期内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大,也就是说在短期内,外汇储备的增加没有导致物价所应有的上涨或未必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对长期的均衡关系的分析在前文的理论论述中已经进行了阐述,下面就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短期关系的实证结论予以分析。
1中央银行的对冲政策
由于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不完善,外汇储备变化对人民币汇率影响较小且滞后,外汇储备增加也就不能通过提高出口商品价格来减少经常项目盈余,从而减轻外汇储备增加导致货币投放增加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和资本项目管制,外汇储备增加也不能使利率下降从而使资金流出增加以减少资本项目盈余、减少外汇储备增加,从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因此,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带来了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但是,在短期内,通常见到的是在一段时期里外汇储备在持续、大幅增长,而物价并没有出现爆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央行的政策干预以及不完全的市场机制。下面从实际考察我国中央银行的干预情况,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995-2004年度数据,在这段时间之中及前后代写硕士论文我国经历了汇改,受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段时间还含概了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几段时期。
外汇储备余额与货币发行余额的增长呈现出相似性,趋势几乎一致,偏离程度不大,我国货币发行量的增长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一致性,尤其是2003年之前。在央行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和对非金融部门的净债权之和总体下降的情况下,货币发行却一直在持续增长,很显然这一负债的增长完全是依赖于外汇储备增长的支撑,也就是说货币的发行不是通过央行增加对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的贷款实现,而主要是通过外汇占款形式流入到经济中去的,货币发行的增长趋势总体较为平稳,但外汇储备的增长明显呈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年之前。1994年初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企业外汇留成,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实现汇率并轨,建立银行代写硕士论文间统一的外汇市场,我国外汇储备数量随之出现大幅度增长,这一强劲的涨势一直持续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在这一阶段,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超过了货币发行增长速度,当外汇储备增长较快时,为了不使央行资产规模增长太快而导致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然会进行一些反向操作,比如减慢央行其它资产的增长速度或减少对其它资产的净头寸;第二阶段是1997-2000年。这一阶段,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放慢,增速低于货币发行增长速度(如图曲线显示),这一时期的货币发行增长主要来自于央行对金融机构净债权的增长,且2000年达到最高点(6100.5亿元);第三阶段为2000-2003年。在这一阶段,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外汇储备又恢复了迅速增长,增速超过了货币发行的增速(如图曲线显示),作为对冲操作,央行对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同时迅速下降,对政府净债权在2001年短暂回升之后也持续下降。
2003年之前,外汇储备余额与货币发行余额的增长趋势偏离程度不大,但自2003年始,外汇储备呈现迅速增长(2003年增长率约为41%,2004年增长率约为51%),外汇储备余额呈现出明显快于货币发行余额的增长速度,二者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偏离(如图10)。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导致外汇占款投放货币量迅速增加。为减轻物价上涨压力,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出现了急剧下降。
在2003年之前,用央行各种净资产的组合变化对货币投放能够做出大概较好的解释。央行通过减少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可以较好地对冲过多的货币投放。
根据1995年-2004年这段时间我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可以看出,在1994年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涨,央行采取对冲政策(如前所述)之后,使我国的物价水平并没有出现暴涨。1995年我国的CPI指数比上年增长了17.1%(而1994年比上年增长24.1%),1996年的CPI指数比上年增长8.3%,而1997年比上年增长2.8%,物价上涨率逐渐下降,直至1998年CPI指数比上年下降了0.8%,这时国内出现了紧缩症状,经济又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又开始迅速增加,CPI指数又略有上涨。这说明,央行为减轻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对物价上涨产生的压力,采取的这种对冲措施在这段时间来说是有效的。
央行所进行的这些反向操作导致了央行净资产结构的变化,从而货币投放渠道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央行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净投放的货币减少了,而对外贸部门投放的货币增长很快,货币投放的这种结构性变化对宏观经济有显著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货币投放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而这些内向型部门的职工队伍庞大,它们的工资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消费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国内市场的物价水平。因此央行对金融机构等净债权的减少抑制了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大多数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抑制了物价的上涨。相比之下,外贸部门就业人数比重较小,这些部门职工工资收入的提高对全国物价的影响不大,况且这些外汇收人中有很大部分归外商所有,职工只赚取少量的劳动报酬,因此该部门收入增加对职工工资的提高影响较小,对总体物价水平的影响就更小。这就解释了央行的货币投放一直在增长,但物价却没有暴涨的原因。
对于货币投放一直在增长,而物价却没有暴涨的原因,另外还有一种理论,是由Leeper(1991)提出,后由Sims(1994)、Woodford(1995,1996,2001)、Cochrane(1998,2000)等发展成为较成熟的价格决定财政理论。他们指出通货膨胀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政府的财政政策在决定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时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论强调财政波动对价格
水平的影响,认为价格由政府债券的数量决定,即均衡价格水平必须调整到使实际政府负债等于预期政府盈余的现值(()为在t期到期的政府债券(名义值),为从t期到t+j期的贴现因子,为实际初期政府盈余(不包括政府利息支出的财政盈余)),因此在政府收入给定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由实际债券余额决定,是财政冲击而不是货币冲击引起价格水平的波动。
尽管如此,种种对冲措施仍然不能有效吸纳外汇占款投放的过多货币。在2003年之后,二曲线(央行各种净资产的组合曲线与货币投放曲线)出现了较大的差异,用原有的央行各种净资产的组合变化就不能很好地解释货币投放,CPI指数开始上升,物价上涨迹象开始显现。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快速增长,在2003年诞生了央行票据这代写硕士论文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这种对冲工具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2004年央行不但增加了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共进行110次公开市场操作,发行10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15072亿元,同时开发了3年期央行票据、1年期远期央行票据等新品种。投放、回笼相抵,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6690亿元。2005年央行在逆回购同时,进一步加大票据发行力度。央行票据这一对冲政策工具的干预使央行各种净资产的组合和货币投放二曲线的偏离情况得到很大的纠正。
因此,从我国的数据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长,但是在短期内,央行可以通过减少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措施来消除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投放过度增加的压力,使物价并没有达到如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所应致使的物价上涨幅度,所以说通过这些对冲操作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