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陵山的地理要素
武陵山位于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境内。
山脉主体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整条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为中国第2阶梯与第3阶梯过渡带,乌江和沅江、澧水分水岭。海拔1000米左右,主峰梵净山,海拔2494米,在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三县交界处。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位于江口县内。
武陵山绵延了渝鄂湘黔4省市,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武陵山是褶皱山,长度420公里,一般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贵州的凤凰山,海拔 2570米。山脉为东西走向,呈岩溶地貌发育,主峰在贵州的铜仁市,梵净山。武陵山脉覆盖的地区称武陵山区。 植物种类
森林是梵净山区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资源是其生物资源的核心。它既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又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枢纽;同时因其特殊的层次结构,形成了动物、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地。森林类型划
分原生性的栲树林、青冈栎林、珙桐林、黄杨林、高山柏林等以及次生性的响叶杨木、桦木林、枫香林、枫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等44个森林类型。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积为3378000立方米。植物物种多样性 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有277科、795属、195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14属19种,占全国种类数的9.5%,种子植物144科460属1155种,占全国种类数的4.6%;苔藓类50科127属245种,占全国种类数的11.1%;蕨类38科85属183种,占全国种类数的7.0%,大型真菌45科123属372种,占全国真菌数的4.7%。植物区系分比较复杂,是一个相当丰富和相当古老的温带、亚热带的植物区系。区内森林覆盖率达53%,是中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
植被属性
植被为华中区系,属栎栲、光叶水青冈、猴樟、楠木林、桕木、黄杉林、油桐林植被区。代表种类有水杉、黄杉、铁坚杉、巴山榧树、大果槭、杜仲、鞘柄木、猫儿屎、珙桐、水青树、红豆杉、连香树、鹅掌楸、伞花木、滇楸、毛红桩等,其中多古老孑遗种属。经济林木有油桐、乌桕、核桃、漆树、杜仲、厚朴、雪花皮、五倍子等。 武陵山景区
武陵山风景区的景点分布可为主景区和外围区两大部分,主景区以香山寺、真武观、武陵险峰石林群雕为主体。外围景区沿国道“319”线向东延至两会坝,梅子关两片景观。 香山寺位于武陵主峰下,国道“319”线旧道东侧,原为朝山香客沐浴、静心、休息之地,故名香山寺,又名接官殿。清朝又为驿道石塔铺地,占地面积1067.3平方米,建筑面积554平方米,木质结核,长方形四合院。
经复兴桥拾级而上进入香山寺山门,山门口有亨哈二将守门,由穿斗式7柱3间木架结构组成,屋脊正中“瓷嵌”(寿)字,立于山门中顶,颇有古风。进入山门第一院坝,左面屋内有一佛塔,据传是供修建香山寺,真武观的始祖,昼夜香灯长明。右边是厨房,临山门处是猪圈和碾米房。再往里走上第二台院坝,正中有一台三脚鼎,生铁铸就,上口1.5尺的直径,高约1.7米,用于香客烧香之用。左侧是库房,右边是知客房,再往前走是正殿,共五大间,供观音菩萨,十二园觉,二十四诸天。山门前还残存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火焚,二十一年培修的石碑,字文虽剥落,其意尚能明。民国32年焚毁,35年重建。山门旁还有一方清代黔彭营千总杨成荣被革职的石碑和新竖立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香山寺碑。香山寺由于历代香火旺盛,不少名人文士留下了宝贵的字画楹联,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香山寺山门有一醒目的门联,昭示人们诵经参禅,朝山访仙,其联是:地结丛林通觉路,人来圯上访仙踪
大裂谷景区
大裂谷距离涪陵城42公里,是一条经历了数亿年风雨浸蚀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裂谷。裂谷长约10公里,山峰、台地、沟谷等景观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谷底至峰巅落差达1380多米。
景区集山、峡、林、泉、瀑、崖、洞、潭、溪、坑、缝于一体,其状如薄刀、连绵上千米的绝壁石峰属中国罕见。在绿荫葱茏的主游道上,分布着一处处奇观异景:薄刀岭、石夹门、万卷书、将军头、如来神掌、铜墙铁壁、五猴下山……此外,还有水晶湖、情人谷、舍身崖、一线天、万丈坑等。
大裂谷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植物种类超过2000种,珍稀树种四处分布,珍禽异兽闪跃林中,素有“动植物王国”及“地质博物馆”之美誉。景区内有丰富的高山涌泉,其泉水质清澈纯净,长流不息。
景区内最险峻的景观,莫过于大裂谷尽头一条长约1.5公里的地缝。地缝最窄处只能一个人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地通过。
角邦寨景区
被誉为“千里乌江第一寨”的角帮寨,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此寨原名“穆角寨”,至清代方改名为“角帮寨”。
角帮寨方圆25平方公里,“以峡著险、以林见秀、以岩称奇、以水显幽”。寨内土地平旷,低矮的山峦比比皆是,素有“百顶村”之美誉。古寨的北、西、南三面都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悬崖,东面是滔滔奔流的乌江天堑,仅有悬崖绝壁上一条小路与外界相通。
寨内,有树龄上千年的古松和古银杏树。也有穿梭于悬崖隙缝间的猴群、野猪、金钱豹、大灵猫、赤腹松鼠、红腹锦鸡、啄木鸟、猫头鹰等飞禽走兽。
金山寺
金子山是位于武陵山乡境内的几个山峰,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最高处1800余米。清凉宜人的金子山上,林木茂密、野花缤纷、谷黄豆绿、瓜香果甜,是重庆市最美乡村之一,被誉为重庆市高山平原避暑胜地。
站在高高的金子山顶,一览众山,可眺望周围百里之遥。山顶有建于清代的残存庙宇,众多石雕碑刻古迹尚存,工艺精湛,气势恢宏;附近有诸多溶洞,洞中遍布石钟乳、石笋,各具形态,栩栩如生。
这些庙宇中,金子山核心地带的金山寺最为壮观。金山寺又名佛临寺,因如来佛到此降服为害人间的妖魔金狮而得名。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重庆市涪陵区国有大木林场,距重庆市区180公里,距涪陵市区64公里、2001年建园,面积为1633.33公顷。海拔1620—980米。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北抵长江、两临乌江,山上森林茂密,峰峦叠峰,具有中国少有的千顷柳杉林之奇、“鸟鸣谷”之幽、“揽月峰”之雄、“千尺崖”之陆、“常春谷”之野。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观果,冬可滑雪,称得上:“五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大”。公园内林海茫茫,花果累累、奇峰异洞,风光旖旎,令人种往。
揽月峰:既是公园最高峰,也是涪陵区海拔最高点。不仅山体高耸壮美,而且,当游人沿着山道蜿蜒而上,随着山势变化,步移景异,可观望眼前群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迥异景象。到得顶峰,宛若在泰山之巅,“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浮云掠过,脚下薄雾轻纱,如置身九天之上。
猫儿沟:深入千尺崖底部,只见两面如刀削斧砍的悬崖,怪石嶙峋。沟的最狭处不过数米,堪称“一线天”。放眼千尺崖,沟壑纵横,如蛛网,草木森森,既神秘又幽深,适旅游者探险。
2. 史记中的一个人物
韩信
(?~前196)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3. 龙川丰稔邓陂头村邬姓,起源在哪里还有祠堂的对联:“清海家声......”什么意思
邬姓的来龙去脉记载: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因以为氏。”这位司马弥
牟,也曾登名于左丘明所著的伟大史书《左传》,该书的“昭二十八年”指出:“
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可见得邬姓的这位始祖,曾经是晋国一位相当显赫的人物。
《通志氏族略》说:“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这位邬臧,也是
晋国的重臣,所以才有资格拥有食邑。
根据这两段记载,邬姓的发源之地相同,但他们的始祖则有两位,而且得姓的时
间也相差了好几百年,后世的邬姓人士究竟谁是出于司马弥牟,谁又传自邬臧,真
相虽然已不可考,无法确实地追本溯源,然而不管哪一位才是自己的真正始祖,邬
姓人士还是很有资格以自己的姓氏为傲的,因为这两位邬姓始祖,都曾经是当年晋
国的重要人物。 《左传》上面,还曾提到过“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一事。这个属于郑国的邬地,根据考证跟后世的邬姓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因为这个邬地,指的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一个地方,与山西的邬邑,有着一段不短的距离。 以上是具有确实证据可循的邬姓姓源。另外,根据《姓氏考略》的说法,则邬氏 的起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帝喾的孙子陆终。这本姓氏学的专书是这样记载的:“ 《国语》曰,陆终第四子来言为ㄆ姓,别封邬,望出南昌,抚州、崇仁。”
原来,帝喾的儿子是祝融氏,陆终则是祝融之子,陆终是中华民族源流上的一位 重要人物,他总共生了六个儿子,依次为昆吾、岑胡、彭祖、永言、安以及季连, 后代繁衍甚广,是中国姓氏的始祖之一,譬如,苏、顾、温、董等姓是老大昆吾的后裔;钱、田、彭等姓是传自老三彭祖;曹姓又传自老五;春秋时楚国的¤姓,则源自老六季连。而邬姓,如果真是老四永言的后代,那么,很显然跟上面的那些姓氏,都是同一血缘的一家人了。 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邬氏后来主要是繁衍于南昌、抚州和崇仁三个地方。
南昌,就是现在江西的省会南昌,抚州和崇仁,也都在江西省的境内,可见得春秋时代发源于山西的邬氏,到了汉代时,已经播迁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西各地,并且就在这里繁荣滋长历史上,邬姓的名人不甚多见,前清光绪年间所撰的《尚友录》仅仅列有邬彤、邬大昕、邬栓芳等三位。邬彤是近代的著名书法家,据传,他的一手精采书法 之中,又以草书最称绝妙,被誉为《寒林栖鸦》,少人能及。
衍出陆终,义门教泽崇仁县;系承妘姓,世代书香慎德堂。
——嵌邬姓名望、名堂。陆终为黄帝孙颛顼之曾孙。邬姓始祖。
系承妘姓;衍出陆终。
——全联典指邬姓始祖为求言,求言之父为陆终。陆终为黄帝孙颛顼之曾孙。
义门教泽崇仁县;世代书香慎德堂。
——嵌邬姓名望、名堂。
乌衣巷里兰芝茂;邑市楼中弦管幽。
——此联为为邬姓析字联。
洙泗水滨传道学;凤凰池上奏弦音。
——上联典指周代名人邬丹。孔门72弟子之一,下联典指元代邬典伯、邬文伯兄弟二人均登科甲第。
寒林栖鸦;善道授贤。
——上联典指唐代书法家邬彤,擅写草书,怀素自叹不如,师从之,但连叫数声曰:“得之矣”!人称“寒林栖鸦”。下联典指明代人邬若虚,字君受,初官崖州守,御倭寇有功,升邵武同知,兴利除害,训课士民。
邬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妘姓;望出太原。
——佚名撰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邬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学传孔道;名列晋卿。
——佚名撰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人邬单,孔子弟子。下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的家臣邬臧,食采于邬邑,为邬氏之祖。
嘉猷荣后;善道授贤。
——佚名撰邬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昆山人邬景和,字时济,器度凝重。十六岁时,被推选娶了永福长公主,任驸马都尉。后来,因上书言事忤逆了圣旨,被放还归家。隆庆初年,又复职任用。“嘉猷”,谓美好的谋划。下联典指明代浙江省宁海人邬若虚,字君受,初官崖州守,御倭寇有功,升邵武同知,兴利除害,训课士民。
系承陆终;望出南昌。
——佚名撰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邬姓始祖为求言,求言之父为陆终。陆终为黄帝孙颛顼之曾孙。
邬郢著节;洙泗场名。
——佚名撰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代名人邬丹的事典。
书苑高手;孔门名徙。
——佚名撰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书法家邬彤,钱塘人。工草书。曾与书法家怀素论草书,怀素不能应付,但连叫数声曰:“得之矣!”下联典指战国初期孔子有弟子邬单,字子家。《史记》有载。
希文画手; 佐卿诗人。
——佚名撰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清代画家邬希文。下联典指指明诗人邬佐卿。 邬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明有驸马都御;宋传布衣名家。
——佚名撰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驸马都御有邬景和。下联典指清代学者邬克诚,字信叔,乐安人。宋宁宗时,以布衣至阙,上《易说》六卷。筑小圃以文史自娱。一时金石之作,多出其手。
邬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乌衣巷里桃李茂;邑市楼中管乐清。
——佚名撰邬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为邬姓析字联。
洙泗水滨传道学;凤凰池上奏埙迟。
——佚名撰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名人邬丹的事典。下联典指元代邬典伯、邬文伯兄弟二人均登科甲第。
1、郡望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 因以为氏。”望出南昌、抚州、崇仁。
太原郡:秦代设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南昌郡: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抚 州:隋抚州治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西)。明清为府。民国为临川县。今为抚州市,设临川县于其西南之上顿渡镇。
崇仁县:开皇九年(589年),废巴山郡及所领7县,以旧巴山西宁新建三县地置崇仁县,县域东南抵宁都界150余公里,西南抵永丰界45公里。
2、堂号邬姓的主要堂号有:“颍川堂”、“慎德堂”、“世厚堂”等。
字辈:
某支邬氏字辈:正登兆积广,传家万代兴。
沅江邬氏派语:原派语:一派始于华,川原秀乃嘉,良金成正绪,鸿运永传家。
续派语:泽启承先笔,声名定克昌,以之光祖德,可有万年芳。
又续派语:敦本汉猷远,荣生孝友堂,凤仪昭吉瑞,宏业耀南湖。
丰城邬氏旧派语:宏颙资秉游,良梅彦子友,仲国卿思守,德中正凤之。
续派语:一贯绍宣胜,善书海宇崇,任兴留伟绩,仕楚建奇功,翰院声名远,琴堂保障洪,英贤能继美,弈叶荣家风。
广东龙川邬氏字辈:乾坤震巽家恒明,定国安邦必俊英,经世贤才能耀祖,芳声永远庆升平。
安徽滁州邬氏字辈:依桑思宗兆,家恩承茂广,朝庆德安修,忠孝传世久,信仁润泽长。 四川巫峡邬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忠孝传家宝,文武四代扬。
贵州熄烽邬氏字辈:应成奇羽发,洪学士元开,盛世忠守福,铭耀吉义芳,伦荣德祖运,启朝永如先,名利登金榜,诗书最贵长。
浙江台州栅桥邬氏字辈:应子彦朝宣;匡国崇才茂。
浙江宁波奉化西坞邬氏字辈:德(可)道宗尚,仕孟元亨,聪明睿智,忠诚孝友,谟烈显扬,义方敬直,云仍炽昌,本支百世,长发其祥。
浙江宁波北仑邬氏字辈:能上礼玄永文武,贤良方正大昌明。承宗保德,学孝行忠,才康锡美,世俊光隆。
浙江宁波宁海邬氏字辈:为嗣世德,学成荣封,锡尔贤士,君国以师,怀才秉正,辅佐昌期,继述文武,佑启于斯。
字辈: 某支邬氏字辈:正登兆积广,传家万代兴。
沅江邬氏派语:原派语:一派始于华,川原秀乃嘉,良金成正绪,鸿运永传家。
续派语:泽启承先笔,声名定克昌,以之光祖德,可有万年芳。
又续派语:敦本汉猷远,荣生孝友堂,凤仪昭吉瑞,宏业耀南湖。
丰城邬氏旧派语:宏颙资秉游,良梅彦子友,仲国卿思守,德中正凤之。
续派语:一贯绍宣胜,善书海宇崇,任兴留伟绩,仕楚建奇功,翰院声名远,琴堂保障洪,英贤能继美,弈叶荣家风。
广东龙川邬氏字辈:乾坤震巽家恒明,定国安邦必俊英,经世贤才能耀祖,芳声永远庆升平。
安徽滁州邬氏字辈:依桑思宗兆,家恩承茂广,朝庆德安修,忠孝传世久,信仁润泽长。 四川巫峡邬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忠孝传家宝,文武四代扬。
贵州熄烽邬氏字辈:应成奇羽发,洪学士元开,盛世忠守福,铭耀吉义芳,伦荣德祖运,启朝永如先,名利登金榜,诗书最贵长。
浙江台州栅桥邬氏字辈:应子彦朝宣;匡国崇才茂。
浙江宁波奉化西坞邬氏字辈:德(可)道宗尚,仕孟元亨,聪明睿智,忠诚孝友,谟烈显扬,义方敬直,云仍炽昌,本支百世,长发其祥。
浙江宁波北仑邬氏字辈:能上礼玄永文武,贤良方正大昌明。承宗保德,学孝行忠,才康锡美,世俊光隆。
浙江宁波宁海邬氏字辈:为嗣世德,学成荣封,锡尔贤士,君国以师,怀才秉正,辅佐昌期,继述文武,佑启于斯。
4. 求 《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译文 注释
【翻译】: 鲁仲连是齐国人。长于阐发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谋略,却不肯作官任职,愿意保持高风亮节。他曾客游赵国。
赵孝成王时,秦王派白起在长平前后击溃赵国四十万军队,于是,秦国的军队向东挺进,围困了邯郸。赵王很害怕,各国的救兵也没有谁敢攻击秦军。魏安厘王派出将军晋鄙营救赵国,因为畏惧秦军,驻扎在汤阴不敢前进。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从隐蔽的小路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的关系见赵王说:"秦军所以急于围攻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闵王争强称帝,不久又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已然更加削弱,当今只有秦国称雄天下,这次围城并不是贪图邯郸,他的意图是要重新称帝。赵国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很高兴,就会撤兵离去。"平原君犹豫不能决断。
这时,鲁仲连客游赵国,正赶上秦军围攻邯郸,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就去晋见平原君说:"这件事怎么办?"平原君说:"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前不久,在国外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鲁仲连说:"以前我认为您是天下贤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贤明的公子。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于是平原君见新垣衍说:"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这儿,我愿替您介绍,跟将军认识认识。"新垣衍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志行高尚的人。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负职责,我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您在这儿的消息透露了。"新垣衍只好应允了。
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却一言不发。新垣衍说:"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鲁仲连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博大的胸怀而死去,这种看法都错了。一般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意,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忍心作它的顺民,我所以来见将军,是打算帮助赵国啊。" 新垣衍说:"先生怎么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要请魏国和燕国帮助它,齐、楚两国本来就帮助赵国了。"新垣衍说:"燕国嘛,我相信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让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魏国是因为没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才没帮助赵国。让魏国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后,就一定会帮助赵国。" 新垣衍说:"秦国称帝后会有什么祸患呢?"鲁仲连说:"从前,齐威王曾经奉行仁义,率领天下诸侯而朝拜周天子。当时,周天子贫困又弱小,诸侯们没有谁去朝拜,唯有齐国去朝拜。过了一年多,周烈王逝世,齐王奔丧去迟了,新继位的周显王很生气,派人到齐国报丧说:"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继位的天子也得离开宫殿居丧守孝,睡在草席上,东方属国之臣田婴齐居然敢迟到,当斩。"齐威王听了,勃然大怒,骂道:"呀呸!您母亲原先还是个婢女呢!"最终被天下传为笑柄。齐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去朝见,死了就破口大骂,实在是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那些作天子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新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是害怕他啊。"鲁仲连说:"唉!魏王和秦王相比魏王像仆人吗?"新垣衍说:"是。"鲁仲连说:"那么,我就让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酱?"新垣衍很不高兴不服气地说:"哼哼,先生的话,也太过份了!先生又怎么能让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能够,我说给您听。从前,九侯、鄂侯、文王是殷纣的三个诸侯。九侯有个女儿长的姣美,把她献给殷纣,殷纣认为她长的丑陋,把九侯剁成肉酱。鄂侯刚直诤谏,激烈辩白,又把鄂侯杀死做成肉干。文王听到这件事,只是长长地叹息,殷纣又把他囚禁在牖里监牢内一百天,想要他死。为什么和人家同样称王,最终落到被剁成肉酱、做成肉干的地步呢?齐闵王前往鲁国,夷维子替他赶着车子作随员。他对鲁国官员们说:'你们准备怎样接待我们国君?'鲁国官员们说:'我们打算用十副太牢的礼仪接待您的国君。'夷维子说:'你们这是按照哪来的礼仪接待我们国君,我那国君,是天子啊。天子到各国巡察,诸侯例应迁出正宫,移居别处,交出钥匙,撩起衣襟,安排几桌,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后,才可以退回朝堂听政理事。'鲁国官员听了,就关闭上锁,不让齐闵王入境。齐闵王不能进入鲁国,打算借道邹国前往薛地。正当这时,邹国国君逝世,王想入镜吊丧,夷维子对邹国的嗣君说:'天子吊丧,丧主一定要把灵柩转换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灵位,然后天子面向南吊丧。'邹国大臣们说:'一定要这样,我们宁愿用剑自杀。'所以王不敢进入邹国。邹、鲁两国的臣子,国君生前不能够好好地侍奉,国君死后又不能周备地助成丧仪,然而想要在邹、鲁行天子之礼,邹、鲁的臣子们终于拒绝齐闵王入镜。如今,秦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魏国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都是万乘大国,又各有称王的名分,只看它打了一次胜仗,就要顺从地拥护它称帝,这就使得三晋的大臣比不上邹、鲁的奴仆、卑妾了。如果秦国贪心不足,终于称帝,那么,就会更换诸侯的大臣。他将要罢免他认为不肖的,换上他认为贤能的人,罢免他憎恶的,换上他所喜爱的人。还要让他的儿女和搬弄事非的姬妾,嫁给诸侯做妃姬,住在魏国的宫廷里,魏王怎么能够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怎么能够得到原先的宠信呢?" 于是,新垣衍站起来,向鲁仲连连拜两次谢罪说:"当初认为先生是个普通的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杰出的高士。我将离开赵国,再不敢谈秦王称帝的事了。"秦军主将听到这个消息,为此把军队后撤了五十里。恰好魏公子无忌夺得了晋鄙的军权率领军队来援救赵国,攻击秦军,秦军也就撤离邯郸回去了。
于是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最终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招待他,喝道酒酣耳热时,平原君起身向前,献上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笑着说:"杰出之士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走了,终身不再相见。
此后二十多年,燕将攻克聊城。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就据聊城不敢回去。齐国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们死了很多,却攻不下聊城。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去给燕将。信上写道: "我听说,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后顾及国君。如今您发泄一时的气忿,不顾及燕王无法驾驭臣子,是不忠;战死身亡,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功业失败,名声破灭,后世无所称述,是不智。有这三条,当世的君主不以之为臣,游说之士不会为之记载,所以聪明的人不能犹豫不决,勇士是不怕死的。如今是生死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这时不能决断,时机不会再来,希望您详加计议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见识。
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而齐国并没有向南反击的意图,认为丢掉南阳的损失小,比不上夺得济北的利益大,所以作出这样的决策来执行。如今秦国派出军队,魏国不敢向东进军;秦国连横的局面就形成了,楚国的形势就危机了;齐国放弃南阳,断弃右边的国土而不救,平定济北,是权衡得失定下的决策。况且齐国决心夺回聊城,您不要再犹豫了,现在楚、魏两国军队都先后从齐国撤回而燕国救兵又没到。齐国全部的兵力,对天下别无谋求,全力攻打聊城,如果还要据守已经围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看您是办不到的。而且燕国发生动乱,君臣束手无策,上下迷惑,栗腹带领十万大军在国外连续打了五次败仗,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却被赵国包围,土地削减,国君被困,被天下人耻笑。国家衰败,祸患丛起,民心浮动。如今,您又用聊城疲惫的军民抵抗整个齐国军队的进攻,这如同墨翟一样地善于据守了。缺乏粮食吃人肉充饥,没有柴烧,烧人的骨头,士兵却没有叛离之心,这如同孙膑一样擅长带兵啊。您的本领已在天下显现。虽然如此,可是替您考虑,不如保全兵力用来答谢燕国。兵力完好回归燕国,燕王一定高兴;身体完好地回归本国,百姓好像重见父母,朋友们到一起都会振奋地称赞、推崇,功业可得以显扬。对上,辅佐国君统率群臣;对下,既养百姓又资游说之士,矫正国事,更换风俗,事业名声都可以建立。如果没有回归燕国的心志,就放弃燕国,摒弃世俗的议论,向东到齐国来,齐国会割裂土地予以分封,使您富贵得可以和魏冉、商鞅相比,世世代代称孤道寡,和齐国长久并存,这也是一种办法。这两种方案,是显扬名声丰厚实惠的好主意,希望您仔细地考虑,审慎地选择其中一条。
我听说,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从前管仲射中桓公的衣带钩,是犯上;放弃公子纠而不能随他去死,是怯懦;身带刑具被囚禁,是耻辱。具有这三种情况的人,国君不用他作臣子而乡亲们不会跟他来往。当初假使管子长期囚禁死在牢狱而不能返回齐国,那么也不免落个行为耻辱、卑贱的名声。连奴卑和他同名都感到羞耻,何况社会上的舆论呢!所以管仲不因为身在牢狱感到耻辱,却以天下不能太平感到耻辱,不以未能随公子纠去死感到耻辱,却以不能在诸侯中显扬威名感到耻辱,因此他虽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过失,却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他的名声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辉照耀着邻国。曹沫作鲁国的将领,多次打仗多次失败,丢掉了五百里的土地。当初假使曹沫不反复仔细地考虑,仓促计议就刎颈自杀,那么,也不免落个被擒败将的丑名了。曹沫不顾多次战败的耻辱,却回来和鲁君计议。趁桓公大会天下诸侯的机会,曹沫凭借一把短剑,在坛台上逼近桓公的心窝,脸色不变,谈吐从容,多次战败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功夫收回来,使天下振动,诸侯惊骇,使鲁国的威名在吴、越之上。像这二位志士,不是不顾全小的名节和廉耻,认为一死了之,身亡名灭,功业不能建立,不是聪明的做法。所以摒弃一时的愤怒,树立终身的威名;放弃一时的愤怒,奠定世世代代的功业。所以这些业绩和三王的功业争相流传而名声和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行动吧!"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好几天,犹豫不能自断。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污辱。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不如自杀。"就自杀了。聊城大乱,于是田单进军血洗聊城。归来向齐王报告鲁仲连的事,齐王想要封他爵位。鲁仲连听后潜逃到海边隐居起来,他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侍奉于人,还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
邹阳,是齐国人。客游梁国,和原吴国人庄忌、淮阴人枚乘等人往来。上书自达在羊胜、公孙诡之间同为粱孝王门客。羊胜等人妒嫉邹阳,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孝王很生气,把邹阳交给下属官吏办罪,想要杀死他。邹阳在梁国客游,因为遭到诽谤被抓起来,担心死后承担莫须有的罪名,就从牢狱里写信给梁孝王,信中写道: 我听说忠诚的人无不得到回报,信实的人不被怀疑,过去我总认为是对的,今天看来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从前荆轲仰慕燕丹的高义前去行刺秦王,尽管天空出现白虹贯日的征兆,可是燕太子丹仍然担心荆轲害怕不能成行;卫先生替秦王谋划长平之事,也出现了金星遮掩昴星的预兆,而秦昭王仍然疑虑重重。他们的精诚所至感天动地显示出征兆,却不被燕丹、昭王两主所理解,这难道不是可悲的吗!如今我竭尽忠诚,尽其计议,希望大王采纳。您周围的人不了解情况,终于把我交给官吏审讯,被世人误解,即使让荆轲、卫先生复活,而燕丹、秦昭王也不会醒悟。希望大王仔细地审察这种情况。
从前卞和进献宝玉,楚王砍掉他的脚;李斯竭尽忠诚,胡亥却把他处以极刑。因此箕子装疯,接舆避世,他们都怕遭到这种灾祸啊。希望大王仔细地审察卞和、李斯的诚意,不用楚王、胡亥偏听偏信的错误,不要让我被箕子、接舆耻笑。我听说比干被剖心,伍子胥的尸体被装进皮袋子沉入江里,当初我并不相信,现在我才了解了真情。希望大王仔细地审察,略微给我一点怜悯吧!
俗话说:"有的人相处到老,如同新识;有的人偶然相遇,却一见如故。"这是为什么呢?相知还是不相知,不在相处时间长短啊。所以,从前樊于期从秦国逃往燕国,把首级借给荆轲用来奉行燕丹的使命;王奢离开齐国前往魏国,在城上自刎用来退去齐军保全魏国。王奢、樊于期不是因为齐、秦是新交,燕、魏是老相识,他们离开齐国和秦国,为燕、魏二君去死,是行为和志向相合而对正义无限仰慕的原因啊。所以苏秦不被天下人信任却对燕国像尾生一样的信实;白圭战败丢掉六国城池,却为魏国夺取了中山。这是为什么呢?实在是遇到知遇的原因啊。苏秦出任燕国的宰相,燕国有人在国君面前诽谤他,燕王手按宝剑发怒,还是杀了一匹骏马给他吃;白圭在中山名声显扬,中山有人到魏文侯面前毁谤他,文侯却拿出夜光璧赠给他。这是为什么呢?两主二臣之间,剖心披胆,深信不疑,怎么能听到流言蜚语就变心呢!
所以女子不论美丑,进入宫廷就被妒嫉,士子不论贤还是不肖,入朝作官就被嫉妒。从前司马喜在宋国遭到割去膝盖骨的刑罚终于出任了中山国的宰相,范睢在魏国被折断肋骨,打掉牙齿,终于被秦国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信守一定之规,摒去结党营私的勾当,处于孤独的地位,所以不能身免嫉妒小人的迫害。申徒狄所以投河自尽,徐衍抱着石头投海,是因为他们不被当世所容,信守正义不苟且迎合,不在朝廷里结党营私,来动摇国君的心志。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行乞,秦穆公把国政托付给他;宁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把国事交给他治理。这两个人,难道是在朝中借助官宦的保举、左右亲信的吹捧,才博得穆公、桓公重用他们吗?感召在心,相合在行,亲密如同胶漆,像亲兄弟一样不能分开,难道还能被众多的谗言迷惑吗?所以,只听一面之词就要产生邪恶,只任用个别人就要酿成祸乱。从前鲁君只听信季孙的话,赶走了孔子;宋君只相信子罕的计策,囚禁了墨翟。像孔子、墨子的辩才,都不能自免谗言的伤害,因而鲁、宋两国出现了危机。这是为什么呢?众口一词,就是金石也会熔化,毁谤聚集多了,就是亲骨肉的关系也会销毁。所以秦穆公任用了戎人由余,而称霸中国,齐国任用了越人蒙,而使威王、宣王两代强盛。秦、齐两国,难道是拘泥于流俗,牵累于世风,束缚于阿谀偏执的谗言吗?他们能公正地听取意见,全面地观察事情,在当世一直保持好的名声。所以心意相合,就是胡人越人,也可以亲如兄弟,由余和越人蒙就是这样的;心意不能相合,就是至亲骨肉也赶走不留,朱、象、管、蔡就是这样的。如今,国君如果能用齐、秦合宜的做法,摒弃宋、鲁偏听偏信的错误,那么,五霸的功业就不值得称颂,三王的功业是容易实现的。
因此,英明的国君醒悟,摒弃子之虚伪的心肠,喜欢田常的贤能;封赏比干的后代,整修被剖腹孕妇的坟墓,所以功业回归于天下。这是为什么呢?要从善如流是没有满足的。晋文公亲近他的仇人,就能够在诸侯中称霸;齐桓公任用他原来的仇人,却能使天下纳入正轨。这是为什么呢?心地仁慈,对人恳切,用真诚感化人心,不是用虚浮的言词能代替的。
到秦国任用商鞅推行变法,向东削弱了韩、魏,他的军队在天下称强,而终于把他车裂而死;越国采纳大夫种的计谋,攻灭了强大的吴国,称霸中国,而终于遭到杀身之祸。因此,孙叔敖三次离开相位而不懊悔;于陵子仲推辞了三公的职位去替别人浇水灌园。如 今国君果真能去掉倨傲的情绪,心里存有让别人效力的意念,披露心腹,以见真情,披肝沥胆,施以厚德,始终和别人共甘苦,爱戴士子,那么,就是桀养的狗也可以让它咬尧,而跖的门客可以让他行刺许由;何况您依仗大国的权势,凭借圣王的才能呢?既然如此,那么荆轲甘冒灭七族的大祸,要离烧死妻子儿女,难道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吗!
我听说把月明珠或夜光璧,在黑夜的路上抛向行人,人们没有不惊异地按剑斜着眼睛看他。为什么呢?是因为宝物无端地被抛到面前。盘曲的树根,屈曲奇特,却可以成为国君鉴赏的器物。为什么呢?是因为周围的人事先把它雕刻、容饰了。所以宝物无端地抛到眼前,即使抛出的是随候明珠,夜光之璧,还是要结怨而不讨好,所以事先有人予以推荐,就是枯木朽株也会有所建树而不被忘掉。如今那些平民百姓和穷居陋巷的士人,处在贫贱的环境下,即使有尧、舜的治国之道,持有伊尹、管仲那样的辩才,怀有龙逢、比干那样的心志,打算尽忠于当世的国君,而平素没有被推荐的根底,即使是用尽心思,献出自己的忠信,辅佐国君治国安邦,那么,国君一定会像对待投掷宝物的人那样按剑斜视你了,这是使平民百姓不能起到枯木朽株那样的作用啊。
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如同陶人运钧自有治国之道,教化天下,而不被鄙乱的议论所左右,不被众多口舌贻误大事。所以秦始皇听信了中庶子蒙嘉的话,才相信了荆轲谎话,荆轲才能乘人不备偷偷地取出行刺的匕首;周文王在泾、渭地区狩猎,用车载回吕尚,才能够在天下称王。所以秦王偏听了近臣的话,险些被杀;周文王却事出偶合而王天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能超越拘系的言词,纵横于园囿以外的议论,卓然独立地看到宽宏豁达的光明大道。
如今,国君沉湎于阿谀谗媚的言词之中,牵制于姬妾近侍的包围之下,使卓异超群的士人,混同于骏马和老牛同槽。这就是鲍焦为什么对世道忿懑不平,对富贵毫不留恋的原因啊。
我听说庄重严整上朝的人,不会贪图利禄而玷污道义;追求名誉的人,不会放纵私欲败坏自己的品行,因此,县名叫作"胜母"而曾子就不进去;城邑的名字叫"朝歌"而墨子就回车离去。如今,让抱负远大的人,被威重的权势所震慑,被高位大势所压抑,有意用邪恶的面目、肮脏的品行来侍奉阿谀献媚的小人而求得亲近于大王左右,那么有志之士就会老死在岩穴之中了,怎么肯竭尽忠诚信义追随大王呢!
这封信进献给梁孝王,孝王派人从牢狱中把邹阳放出来,终于成为梁孝王的贵宾。
太史公说:鲁仲连的议论主要旨意即使不合大义,可是我赞许他能以平民百姓的身份,纵横快意地放浪形骸,不屈服于诸侯,评论当世,却使大权在握的公卿宰相们折服。邹阳的言词即使不够谦逊,可是他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比较,确实有感人之处,也可以说是坦率耿直不屈不挠了,所以我把他附在这篇列传里。
5. 求鲁仲连史料
《史记-列传第二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於赵。
赵孝成王时,而秦王使白起破赵长平之军前后四十馀万,秦兵遂东围邯郸。赵王恐,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於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为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复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预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柰何?”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前亡四十万之众於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於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於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
鲁连见新垣衍而无言。新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於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於平原君者也,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鲁仲连曰:“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於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新垣衍曰:“先生助之将柰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新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者,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耳。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新垣衍曰:“秦称帝之害何如?”鲁连曰:“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馀,周烈王崩,齐后往,周怒,赴於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因齐后至,则斮。’齐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新垣衍曰:“先生独不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而智不若邪?畏之也。”鲁仲连曰:“呜呼!梁之比於秦若仆邪?”新垣衍曰:“然。”鲁仲连曰:“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新垣衍怏然不悦,曰:“噫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鲁曰:“固也,吾将言之。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九侯有子而好,献之於纣,纣以为恶,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欲令之死。曷为与人俱称王,卒就脯醢之地?齐闵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龠,摄衽抱机,视膳於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龠,不果纳。不得入於鲁,将之薛,假途於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棺,设北面於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於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赙襚,然且欲行天子之礼於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於是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
於是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於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其后二十馀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馀,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三者世主不臣,说士不载,故智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齐弃南阳,断右壤,定济北,计犹且为之也。且夫齐之必决於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於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且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於外,以万乘之国被围於赵,壤削主困,为天下僇笑。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外之心,是孙膑之兵也。能见於天下。虽然,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於燕。车甲全而归燕,燕王必喜;身全而归於国,士民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於世,功业可明。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於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钩,篡也;遗公子纠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也。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乡里不通。乡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於齐,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臧获且羞与之同名矣,况世俗乎!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於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曹子为鲁将,三战三北,而亡地五百里。乡使曹子计不反顾,议不还踵,刎颈而死,则亦名不免为败军禽将矣。曹子弃三北之耻,而退与鲁君计。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於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於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於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於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6. <史记>摘录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5.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司马迁《史记》)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史记》)
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
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司马迁《史记》)
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史记》)
10.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史记》)
11.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司马迁《史记》)
1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司马迁《史记》)
1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史记》)
1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史记》)
7. 鲁仲连的品质是什么
鲁仲连杂考
〔 作者:王德敏 周立升 来源:齐文化大观 点击数:195 更新时间:2004-10-12 〕
鲁仲连,史称鲁仲连子,鲁连子,又称鲁仲子或鲁连,是战国末期稷下学宫中的后起之 秀。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鲁仲连义不帝秦”之类的故事,只当作历,史传说和 文学作品来评述,而对作为历史人物的鲁仲连韵思想取其行事,鲜有问津者。本文主要对鲁 仲连的有关史料及其行事作广初步地考辨。
一、史料辨疑
有关鲁仲连的史料,主要见于《战国策》,《史记》本传及有关古籍保存的佚文。对于 他的著作《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鲁仲连子》十四篇,《隋书·经籍志》子部《鲁连 ·子》五卷录一卷,《旧唐志》,《新唐志》著录。
志》又载五卷,以后不见著录,总的趋势是逐渐佚失。清人马国翰辑录《鲁连子》一卷, 收入玉函山房佚书》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对现存史料的可靠性,有人曾提出怀疑。钱穆先生在其《先秦诸子系年·鲁仲连 考》中认为, 《战国策》中有关鲁仲连的史料是抄袭《史记》的,而《史记》又是采诸已佚 的《鲁连子》的,《鲁连子系“伪书”,因此史料子”皆非当时录取。
史”,不能作为考察鲁连的依据。我们答认为生虽然在《鲁仲连考》中发现了不少舛讹 和矛盾,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是,他的基本论断却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说众战国策》完全抄袭谣《史记》是不正确的。《战国策》,中有关鲁仲连的材料六 则,《史记》只两条,而且也不及《战国策》详细,完整。刘向编辑《战国策》时,主要是依 据皇宫秘府保存的《国事》、《事语》、{国策》、《短长》、《修书》等,后来有散佚, 曾巩重编的本子中有些固然是从《史记》中摘录补充的,但毕竟是个别的,不能以偏概全。
第二,—无论是《国策》、《短长》,还是诸子书,都难免有时人和后人的润色文饰之 词,甚至有假托虚构之处。司马迁在整理这些材料时,尽管他力图作到传信存疑,也难免个 别地方出现紊乱、矛盾和失实。特别是战国部分,-由于资料散失较多。有些史实和年代弄错 了是不足为怪的。因此,虽不能象班固所说的《史记》是“实录”,但也不能由此得出“不 足为信史”的结论。例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堪称为 当时第一手资料。全书二十七章中有十六章是司马迂和刘向没有见过的,但其余十一章中亨 十章见于《战国策》,有八章《史记》,内容本体相同。这批新史料证明,司冯迁和刘 向把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序弄错了,有的三甚至张冠李戴,有些记载残缺不全,有些则是 虚假的。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在使用《史记》和《战国策》的柏料时,根据其他可靠史实 对之进行认真考察和分辨,下一番去伪存真的功夫,是能够描绘出历史的真实画面的 能因为其中有夸张文饰之词而否定它的史料价值。同样,对待鲁仲连的史料也应作负
(二)综观鲁仲连史料中的舛北和疑点,大都是时间上的差错或矛盾。究其原
些是司马迁在编写过程中把事件的时序颠倒了,有些是传抄致误或后人蛇足造成的。 最重要的一条舛讹是把鲁仲连“义不帝秦,和他“致聊城燕将书”这两个事件的时间顺序 颠倒了。本来,秦围邯郸,鲁仲连说辛垣衍不帝秦应在前257年,田单收复聊城是 或稍后的事,即在秦围邯郸之前二十余年,但《史记》却说是“其后二十余年”,这前后之 错,就相差了四十多年。由于鲁连致燕将书中有“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的话, 乃发生在前251年。所以, 《史记·集解》和《索隐》又引徐广曰,“田单攻聊城在长平台后 十余年”,按长平之战是在前260年,战后十余年即前250年以后。这样一改,与栗腹 时间不矛盾了,然而还有更多的矛盾没解决,田单在前年大破燕军,光复齐国。
国力量每况愈下,尤其在栗腹惨败之后,更是一蹶不振,怎么能留在齐国一支孤军团 三、四十年呢?再说,据《战国策·赵策》等记载,田单在赵惠文王三十年,即前269 离开齐国,到赵国当了“平都君”,此后再未返齐,怎么又会有“率军攻聊城岁余 呢?还有,查前247年一前237年间的史实,齐,楚之间和齐、魏之间并无战事, 书”中却说当时正值“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这又是从何谈起呢?
然而,把这两个事件的时序纠正过来以后,删除了莱腹战败这一件事外,上述种种 可解决,即与史实一致了。第一,史载前284年,五国合纵攻齐,乐毅率燕军攻入临 复淮北地,魏则攻取旧宋地。此即“致燕将书”中所谓“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 正是淮北之地,平陆乃齐西大邑,与齐曾夺取的旧宋地按壤。一年后,秦不再攻齐, 攻魏都;次年又联合韩,魏对赵作战。此即鲁连“书”中的“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 秦之势成”等句所指。而下文所谓“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则正是指田单大 联军,反攻复国的形势。第二,据《战国策·齐策》等记载,燕破齐七十余城,唯莒 不下,田单一面率齐人固守二城,一面乘燕惠王即位(前278华)之时,派人进谗燕惠 惠王对固守聊城的燕将的怀疑。《史记》本传所谓“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刀 事,只是比《国策》衍“聊城”二字。第三,田单攻聊城一事的始末,《鲁连子》综仲合 所记较详,谓“燕伐齐取七十余城,唯莒与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军,杀燕将军 复齐城。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
所载,基本相同。明明是说,燕将攻下聊城是在最初乐毅破齐之时,而燕将聊城则是 是在田单反攻,燕军退却之时。但《史记》在记载此事时却删去了个“初”字及前边的几句 话,而又无端地加上了“其后二十年”五个字,遂即造成了年代上的严重错乱。
由此可见/鲁连“致书”当是前279年前后的事,而ff书”中所谓栗腹兵败几句,显 系后人妄加蛇足之词。《正义}和《索引》只看到了这山条孤证,而钱穆先生又笃 ”国,策》抄袭{史记》,反认为《国策》“误并聊城事于滑,襄,昭,惠之际,其误尤 《史记》”,从而得出了“皆非信史”的结论。
纠正了《史记}的这一年代错乱,钱穆先生怀疑鲁连史料可靠性的另一条论据也就不宜 存立了。《史记·正义》引《鲁连子》云,年十二号“千里驹”的鲁仲连往鬼齐辩士田巴 把他驳难得哑口无言。因论辩中有“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 去”等语,显系与“致书”大体同时。既然《史记》把鲁连“致书”放在“义不帝秦”,后二 十余年,或为钱穆先生修正的“上距邯郸之围已十年”,那就自然会令人产生“义不帝秦”叶 的鲁仲连“殆为襁褓之婴儿”的疑问了。于是钱先生进而批评说:“从来为伪书者,好事 夸饰,而于年数每不仔细”,据此把《鲁连子》判为“伪书”现在证实了,“义不帝秦”是 在“致聊城书”二十年之后,那末此时的鲁仲连不仅已不是婴丸,而且理应是“知天命”之 年的赫赫名士了。
(三)与上相联系的还有《战国策》中的几则鲁连与孟尝君论士的材料。钱先生认 为:“疑亦如鲁连说田巴之比,未必可信。”其实他的怀疑同样是由上述年代的错乱引起 的。既然相信聊城“射书”比“义不帝泰”时至少晚十年,又断定与孟尝君论士“当在孟尝 君入秦相昭王前后”,即前299年前后,所以,鲁连与孟尝君论士的事就未必可疑。因为论 士的时间不应只限于孟尝君入秦相昭王前。史截,薛公孟尝君入秦后第二年又回到齐国,到 前294年田甲劫王时才罢相出走,但并未离齐,而是住在;薛邑,直到前291年才赴魏任相,可 见,鲁连,孟尝论士的机会是很多的。
(四)有关鲁仲连史料中的另一些舛讹是在他说新垣衍不帝秦的那篇说辞中,主要涉 及到田齐历史年代的错误。雷学淇在《竹书纪年义证》中早已发现,其中“凡凡富田齐事,多 与周秦古书不合?。钱穆先生也认为,“《史记》之误,乃由漏去两世。”新发现的《战国 纵横家书》证明,他们酶明论断大体正确。《史记》关于齐*王的纪年是错误的,把他在位的 时间上移了二十二年。这棒一来,整个田齐的纪年都搞乱了。在鲁连这篇说辞中,最明显的 错误是说“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渚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 之。居岁余,周烈王崩,齐后往,周怒,……”。由于齐威王与周烈王不同时,因此,历代注家众说纷纭。有说周烈王“是赵策烈王或显王之讹”者。有说“此烈王为威烈王”者;还有说“应作夷烈王,亦威烈王之后,元安王之子”者;但都不能自满其说。
查战国中期以后,诸侯朝周的事乃指逢泽之会。关于逢泽之会的盟主,尽管各家说法不一,查时间时间差别不大。我们同意杨宽的观点,即应为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率宋、卫、邹、鲁等国家国君及秦公子少官在逢泽会盟后同去朝见周天子。由于这次行动触犯了齐,楚两个执政的国君正是齐威王。《战国策.秦策》对这件事也有大体相同的记载,但把齐威王误为齐太公了,说:“魏代邯郸,因退而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齐太公闻之,举兵代魏……”可见,所谓齐威王“率天下诸侯而朝周”,乃是魏惠王率天下诸侯而朝周之误,遂把齐(五)此外,在关于鲁连“义不帝秦”的史料中,还有两处讹误。
其一,新垣衍劝赵王尊秦为帝的话中有“今齐*王已益弱”一语。此时*王已死二十 年,是明显的错误。前人有说似有缺文,应为“今之齐视*王时已益弱”者,有认为“* 字衍。总之,此乃流传抄写过程中的错误,不能作为“伪书”的例证。
其二,新垣衍要赵王“尊秦为帝”。钱先生引鲍注认为,昭王是谥,不是当时在世时的 呼,可见“此文自出后人追记文饰,语已多误,决非鲁连当日之言,更非鲁连亲笔所记”。 按《史记》关于此事的整个记载中,三处提到秦王,只有一处加了个“昭”字,其他两处皆 无。所以, 《史记志疑》指出:“昭字衍,并《史》仍《策》之误。”显然也是后人传抄中 误加的,但同样不能因为“后人追记文饰”的个别错误而得出全书皆伪的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断定鲁仲连史料不可靠的根据是不足的。如同《史记》、《战 策》中绝大多数史料确为信史一样,关于鲁仲连的材料也应视为摹本可信。在有关他的最可 靠的资料发现之前,可以根据《史记》、《国策》及其他散见佚文对他进行初步的研究。
二、行事述略
司马迁的《史记》本传云:鲁仲连“齐入也”, “在布衣之位”。所记过于简略。鲁 的故里,据明嘉靖朝纂修的《新城(今桓台)县志》载:“去城二十里,今华沟,古鲁连坡 也,有鲁连井。”又云, “桓台锦秋湖畔锦秋庄,稍北有鲁仲连墓,即古狄城旧址,先生逃 隐地。”另据《青州府志》裁: “新城清凉台,一名青冢,在会城湖中,相传为颜斶故居, 地近鲁连坡,画水之所汇也。颜、鲁殆同里人邪?”此乃后人追记,不知何据,只可备一 而已。
关于鲁连的生卒年代,史无记载,不可详考。钱穆先生推算约为公元前305至前245 年。我们认为鲁连最早的事迹是批判孟尝君“好士未也” (《战国策·齐策》四),约在前 303年至前294年之间。其最晚的事迹是前257年秦围邯郸,鲁仲连说新垣衍不帝秦。这样看 来,其生卒年约为前320年至前250年。准此,将其生平事迹概述如下:
(一)前320-—前300年。鲁仲连少年时曾师事徐劫(《史记·正义》),徐劫盖即 子,《汉志》儒家,有《徐子》四十二篇,班固自注:宋,外黄人。列《鲁仲连子》上。前 341年齐、魏马陵之战时,徐子曾向魏太子申讲:“百战百胜之术”,分析形势,明察事理, 疑鲁连即从他学过此种“势数”之学。
(二)前299—前291年。在此期间,鲁仲连三次与孟尝君论辩。
一次批评孟尝君并非好士。鲁连对薛公说: “君好士未也!雍门子养椒亦,阳得子养 (下脱所养人姓名),饮食、衣裘与之同之,皆得其死。今君主家富于二公,而士未有为君 尽游者也。”孟尝君回答说: “文不得是二人故也。使文得二人者,岂独不得尽?”鲁仲连 说: “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 岂有麒鳞*耳哉?后宫十妃,皆衣缟纻,食 梁肉,岂有毛廧,西施哉?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主好士未也。”(见 《战国策·齐策》四)从当时孟尝君“厩马百乘”、 “后宫十妃”的气派看,这次谈话当为 盂尝君任齐相时。
另一次是劝孟尝君勿逐舍人。史载,孟尝君有一位门客很傲漫,因此想把他驱逐。鲁仲连 盂尝君说:“猿弥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 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 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一席话说 服了孟尝君,于是不再驱逐。(见《战国策·齐策》三)观二人对话语气,亦当在孟尝君为相时。孟 尝君广招舍人,“客无所择",其中有象冯谖那样的:“贫乏不能自存”者,有“与君之末人 相爱”者,甚或有“鸡鸣狗盗”之徒,然而客皆各尽其用,当与接受了鲁连这一高见有关。” 还有一次是与孟尝君论“势数”。鲁连在杏堂之门谒见薛公。孟尝君说:“吾闻先生有 势数,可得闻乎?”鲁仲连回答说: “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 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彼可举,然后 举之,所谓势数。”(《玉函山房辑佚书·鲁连子》)观此文内容,乃孟尝君不得志时向鲁 连请教“势数”之理,故鲁连以门关喻之,意思是让他明察“可”与“不可”的形势,以便 伺机而动。
(三)前290——前260年。其间,鲁仲连的重要事迹有三:
(1)论田单攻狄城。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半年内攻下七十余城。为了巩 固统治,乐毅在齐国封了二十多个“君”,并赐予燕国爵位(《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 年》)。狄城盖为乐毅封赐的大邑之一。前279年田单反攻复国, “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 单”。唯狄邑的统治者负隅顽抗,“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鲁连认为“将军攻狄,不 能下也”。田单自恃曾“破万乘之燕,复齐墟”,“克狄如反掌耳”结果“三月不克”。田单 又去请教鲁仲连何故不克,鲁仲连说:当初你在即墨时与士兵同甘苦,临阵身先士卒。那时 侯“将军有死之心,而土卒无生之气”,故能胜利。如今你被封邑加爵,“黄金横带”,只 顾养尊处优, “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大悟,第二天亲临前阵,巡视 城防,擂鼓挥旄,一举攻克了狄城。 (《战国策·齐策》六)
(2)责难田巴。田巴盖是当时有名的稷下辩士,他“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 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鲁仲连与其师徐劫商议,要折服田巴。经引荐,鲁连往见田 巴,问道:办事应当救急不救缓,现在“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而不 去”,国家亡在旦夕,先生您有何办法挽救此局?田巴说,我没有办法。于是鲁连曰:“夫 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今臣将罢南阳之师!还高庸之兵,却聊城之 众,为所贵谈谈者,其若此也。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声而人恶之,愿先生之勿复;谈也击尹 吖《太平御览》卷46据文中: 严臣将罢有用之师”’等;句观之,此事当在鲁连遗聊城燕 。将书老前不久。
(3)遗聊城燕将弗;关于此事的时间和背景,掷边有论述。鲁连在信中首先以“智者 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既丽灭名,止忠臣不先身而盾雷尸为标准,指责聊城燕将的冥顽不 化,、乃·是非忠、“非勇”、“非智”的行为。小接着分析了齐军必胜,燕军必败的主、客观形势,向燕 将提出吓两计”,,或退兵归燕;;或蹶燕降抗。然后又以管仲和曹沫的历史功业和经验为例, 说明:f(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环能立大功’的哲理,以激发燕将“去感忿之怨,、立 终身之名,弃忿帽之节,定累世之功”的决心小鲁连致书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燕军不战而 溃,田单收复聊城。但关于具体结果的记载, 《史记》与《国策》却不相同。 《战国策·齐 策》六说:接到鲁连这封信后,燕将因罢兵倒鞠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而《史 记》本传则云;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予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聊而后见辱。喟然叹:‘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到底孰说为是?对此,后人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战国策》的记载较《史记》合乎情理。但必须指出,若无“全齐之兵”压城的军事实力,只凭鲁连这封信,燕军决不会“罢兵倒*而去”的。
(四)前259——前250年。前257年,鲁仲连“义不帝秦,痛斥新垣衍;挫败了投降 派。当时,长平一战赵国损兵折将四十余万,秦军又进一步围攻邯郸,赵国一面抵抗,一面 向魏、楚求援。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驻在汤阴,但却按兵不动。他思想上有矛盾:救赵, 则得罪强秦,祸及自身;不救,一旦秦灭赵后又要馒魏。为了摆脱这困境,便派新垣衍去劝 赵降秦,“尊秦为帝”。正当赵相平原君为难之际, “鲁仲连适游赵。便挺身而出,他讥笑 平原君并非“贤公子”,然后问道:“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新垣衍--,听鲁仲 连要见他,很害怕,说: “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 见鲁仲连先生。”鲁仲连终于见到新垣衍,并抓住其只顾个人安危钓心理予以痛斥。一面揭 露了秦“权使其士,虏使其民"的暴虐本质;一面表示了秦国二旦吞并天下,他宁可“蹈东海 面死也“不忍为之民”的决心。他不仅希望用大义感动新垣衍,而且表明早巳有“欲以助 赵”的谋略。接着,他援引历史的实例,说明帝秦之危害;又以殷纣对待三公的暴行为喻, 说明秦王必将同样对待投降他的诸侯,魏王也不会幸免,再用邹、鲁小国不向大国屈服的事 例,激励魏国“睹其一战而胜抄;最后点明,一旦“秦无已而帝,魏王既不得“晏然”, 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一席话,使新垣衍无地自容,“不敢复言帝秦”
鲁仲连战胜了投降派,秦将阐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 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刀邯郸解围后,平原君欢封鲁仲连,鲁连终不肯受。平原君又“以 干金为鲁连寿”。鲁连却轻蔑地一笑说厂:“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 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别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战国策·赵策》)
《史记》本传还云:“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儿宁贫贱而轻世肆志 焉。’”至于他逃隐的“海上"系指何处,也有不同的传闻。前引《新城县志》说;“古狄城 阳烛,先生逃隐地",狄城即在锦秋湖畔。《青州府志》则云: “新铖清凉台,在会城湖 (即锦秋湖)中,地近鲁连坡。古人有时称湖为诲,;海上亦即湖上,盖指锦秋湖也。”
以上便是鲁连生平事迹的梗概。司马适对分的一生做了简要总结,“也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官任职,好持高节”。尽管太史公对鲁连也有贬词,但对他“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拙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的品质和功绩,却是充分肯定并表示敬佩的。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