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中国女排的胜利,科技方面的成就分别给国家发展作用在哪些方
那让中国人民让韦国家的体育事业还是发展挺厉害的,提高了人们的士气
B. 塞罕坝如何从一棵树变成一片"海"
三代人,通过55年的努力,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身为百万亩人工林海。
(2)建设塞罕坝上市公司扩展阅读:
1、“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56年前,人们在荒漠的红松洼中,发现一棵成活的落叶松。正是从这一棵树,燃起培植林海的希望。
2、369名胸怀热血与梦想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开始了植树造林重建塞罕坝的工作。初时的塞罕坝只是一片荒漠。这里最冷时达到零下43度,所有能够触摸到的地方都会结成冰;黄沙漫地,连睡觉都成了一种奢侈。
3、“渴饮沟河水,饮食黑莜面,白天忙工作,夜宿草窝边。”这是塞罕坝人生活的常态,面对艰苦的条件和寂寞的生活,有人选择了离开,也有人在困惑后留了下来。不为别的,只是心中的热爱使然。
三代人,历经56年的坚守,一点点地浇灌出万顷林海的奇迹
参考资料:人民网-塞罕坝
C. 塞罕坝为何能获得联合国高度肯定
看起来一望无际、颇为壮观的林海有112万亩,它就是塞罕坝。今年成了“网红”的塞罕坝拼的可不只是颜值。这个美丽的生态林场在半个多世纪前还是风沙满天,没有森林,只有荒原沙地。其实,塞罕坝原本水草丰沛、森林茂密,还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但由于过度砍伐,再加上山火不断,原始森林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家沈国舫认为:“它产生的涵养水源的效应,保持水土的效应,改善气候的效应,防风固沙的效应这都有,看不见,但是这是生态产品,这是我们十九大报告里也在提倡的事情,这是主要的,但是同时它也可以生产一些物质产品,实际上塞罕坝一直是生产木材的,这个不用回避,生产木材如果经营得好,它生产木材采伐不会影响生态发挥,对国家也是有贡献的。”
D. 塞罕坝是在哪个省
塞罕坝在河北省。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距承德市区138公里,距省会石家庄643公里,距首都北京384公里。县境东西长138公里,南北宽118公里,总面积9219平方公里。
塞罕坝自然景观: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坝上地区,在清朝属著名的皇家猎苑之一“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森林公园总面积41万亩,其中森林景观106万亩,草原景观20万亩,森林覆盖率75.2%。
全园规划6大类型景观,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闲度假的天堂”。属国家一级旅游资源。
(4)建设塞罕坝上市公司扩展阅读:
塞罕坝地区历史情况:
塞罕坝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清朝末年,国势衰微,开围放垦,使原来千里松林的塞罕坝,变成了荒芜人烟,白沙裸露的荒芜地区。
1962年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场,塞罕坝林场建场时确立的四项建设任务为:
1、建成用材林木基地。
2、改善当地自然面貌,为改变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创造条件。
3、研究集累高寒地区育林和造林经验。
4、研究集累大型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经验。
E. 塞罕坝的历史沿革
1、皇家狩猎场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康熙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
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 。
“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史学家称之为“肄武绥藩”。
2、退化为荒丘
塞罕坝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而不复存在。
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5)建设塞罕坝上市公司扩展阅读:
"木兰围场"的满语名称"木兰辉罕",汉译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木兰",满语"哨鹿"之意,是清帝行围的一种方式。
据《满汉大辞典》记载,猎人在黎明前隐藏在森林深处,头戴鹿皮帽,口中吹起木或桦皮制的长哨,模仿鹿鸣求偶声,以此引诱鹿以及猛兽为觅食而聚拢,给猎人创造好时机,伺机狩猎捕杀。
景点介绍:
1、塞罕塔
塞罕塔位于海拔1800公尺的东坝梁顶,建于一九九二年七月。塔高25米,火箭式塔体直插云天。游客扶梯登塔,螺旋而上,难辨东南西北。
史志记载康熙皇帝围猎至此,顿感心旷神怡,脱口赞道“真仙境也”。塔下就是康熙亲封“塞罕灵验佛”。
2、七星湖
七星湖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新开发的重点旅游风景点,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北三公里处,环抱于青山绿树之中,原是七个小湖,远远望去,排列如天上北斗,七星湖因此而得名。水域深,水面广,野生鲫鱼游于其中。
3、康熙点将台
康熙点将台,又名亮兵台。位于森林公园阴河景区,为一孤立巨岩,形如卧虎,顶部是狭长平台,周围地势平坦开阔。
传说康熙大帝在乌兰布通之战胜利结束后,曾登临此台检阅得胜凯旋的清军将士,因此得名点将台。如今,点将台四周方圆十几公里均为落叶松人工林。
登台四顾,绿海波涌,凉风习习。颇能领略当年康熙大帝点将阅兵的恢宏气势,三百年前的清军将士如今换成了整齐划一的落叶松。
4、滦河源头
界河是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河,此河名“吐力根河”,是蒙语,意为弯曲狭窄。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潺潺,清澈见底,象一条银色的玉带,飘落在塞外森林草原之中。
引滦入津工程完工后,时任水利部长的钱正英女士曾到此考察,认定这里是滦河发源的主要河流之一,因此得名“滦河源头”。
5、泰丰湖
泰丰湖,水面面积300亩。传说乾隆皇帝当年打猎来到这里,当时他骑马站在东面的山上向这里一望,见这明净的湖面弯弯曲曲好像一个玉如意,于是把这里命名为如意湖又名泰逢湖。
这里的北边就是当年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叛乱的十二座联营,所以乾隆皇帝到木兰围场打猎时曾经多次在这如意湖旁安过营寨。影视剧《新月格格》就曾在此拍摄外景。
6、金莲映日
康乾三十六景之第二十四景,原在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上,康乾时代盛极一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景以消失。塞罕坝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金莲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金莲映日奇观得以重现。
风味小吃:
1、白蘑
塞罕坝上的白蘑品种繁多,有大如蒲扇的“天合板”,有小如榆钱的龙耳蘑,有菌香浓郁的鸡爪蘑,有清雅味纯的小草蘑。
有状如伞盖的常态蘑,也有形如团丸的异形蘑。坝上白蘑既可做卤,亦可做馅;既可调汤,又可配菜,为塞外一绝。
2、蕨菜
蕨菜雅名如意菜,与坝上白蘑齐名,都是塞罕坝菜谱里的上品。每年端午节前后,在蕨菜的幼芽还如同一个晶莹嫩绿的碧玉如意的时候将其采回,用热水及时烫过,或腌渍,或晒干,可长期保存,凉拌、煮汤或炒食均有不同的美味。
3、银丝面猫耳面
这两种面食分别用塞罕坝特产的荞面和莜麦面做成,前者以银为色、以丝为形,低糖食品,富含多种维生素,用当地的水煮面,会有滑、脆、润、爽的口感,为清宫御用食品之一。
猫耳面是用和好的莜麦面在秫秸盖顶上搓制成的,形状酷似猫的耳朵,因而得名。猫耳面粘而不腻、油滑利口。
是塞罕坝人最为偏爱的面食。此外,荞麦和莜麦还可以烙成饼、蒸成窝子、搓成鱼子、制成炒面,或与其它麦类合成混合面食。
F. 塞罕坝在赢得世界掌声后未来该如何发展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边建国表示,这次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提供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标志着塞罕坝精神和实践在国际上也具有可借鉴、可复制意义,是对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贡献,也表明联合国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肯定。塞罕坝林场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还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萨巴认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宏伟愿望,是郑重的承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政府决策、法律制定、环保实践等层面,中国的成功实践对世界来说是一个绝佳典范。”他表示,当人们深入探究生态文明建设背后的理念,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思想,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做出了深刻思考,这将让我们迈向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这一未来不仅让人类变得更好,也将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G. 塞罕坝为何惊艳了联合国
12月6日,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举行“地球卫士奖”颁奖典礼,今年共有6个组织和个人获奖,而其中有一半都来自中国,分别是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摩拜单车公司和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这三个获奖的组织和个人,分属不同领域,但都在绿色生态工作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今年三个奖给了中国,是承认中国变得更加绿色环保。而这,要归功于中国环境政策取得的巨大进步。可以说,中国经验,惊艳了联合国。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这几天我听到的最多的赞扬是说,每一个在骑摩拜单车的人脸上都是带着笑容的,感觉非常非常美妙。所以我想自行车真的是很神奇,它激发了每一个人对环境的感受变得更加敏感,更加爱自己的环境和在意自己的环境。”
H. “塞罕坝”怎么读
一、塞罕坝【sāi hǎn bà】
二、推荐阅读:
美丽塞罕坝 | 读懂塞罕坝精神的内涵
三代人,55年,112万亩林海,见证了一个荒原变林海的奇迹。如今的塞罕坝,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一年的门票收入可达4000多万,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命题。
塞罕坝不仅创造了一个绿色奇迹,更沉淀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石家庄到贵阳,到南昌,塞罕坝精神正以铿锵的步伐从这里走向全国,在祖国大地上擎起了一面艰苦奋斗和绿色精神的高旗,掀起了全国学习塞罕坝精神的热潮。要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塞罕坝精神,首先要读懂塞罕坝精神的内涵。
它是久久为功的韧劲儿。“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塞罕坝人用了半个多世纪,历经三代啃下了治沙止漠的硬骨头。这是一股驰而不息的定力,一股久久为功的韧劲儿。“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没有朝发夕至的改革,没有一蹴而就的发展,当前的产业结构优化,一些地区、企业面临着利益的调整,面临着谋变创新的难题,要冲破这些阻力,熬过改革的阵痛,需要塞罕坝精神,需要从塞罕坝人身上汲取百折不挠强大的精神动力,从塞罕坝的成功样本中寻找突破蝶变的勇气,这也正是塞罕坝精神的可贵之处。
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共识。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带来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利好?塞罕坝的生动范例将人们心中的问号拉直:在塞罕坝,松树的松针经年累月地落下,形成了厚厚的腐殖土,商贩们收来装在白色口袋中,摆上了超市的货架,这就是养花人最爱的“松枝花土”;源自塞罕坝的伊逊山泉,1吨卖到4000多元,超过了一吨粗钢的价格;塞罕坝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使一度占全部收入90%以上的木材产业比重降到50%左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百姓带来商机,塞罕坝林间的山野菜能从春一直采到秋,有的人家仅靠这一项就能年收入几万元;尤为可喜的是,塞罕坝森林碳汇交易也在运作中,据中国碳汇基金会测算,塞罕坝机械林场有45万余亩森林可包装上市,碳排放权交易总额可达3000多万元......绿水青山靠着强大的后劲,释放出了金山银山的效应,塞罕坝荒原到林海,由贫穷到富裕的蜕变,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凝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共识,才能带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它是产业向绿的发展理念。塞罕坝以生态资源集聚百姓财源,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同时也展现了一种“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绿色发展方式,为当前河北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可鉴的范本。推动产业向绿,是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也是当前河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去产能的“当头炮”打响之后,河北环保政策不断收紧,倒逼企业转型闯新路。“黑”产业要去,“重”产业要转,“绿”产业要发展,这是当前河北供给侧改革的主线,在过去的一年,装备制造业改写了河北“一钢独大”的历史,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催生了一大批环保产业的兴起。得到总书记点赞的塞罕坝事迹更能让人们领会中央确定的绿色发展理念背后的深意,从而树立产业向绿的发展理念,下定产业转型的决心。
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为支撑,以为百姓谋福利为目标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它已经成为一面旗帜,我们要读懂塞罕坝精神的内涵,才能更好的挥舞起这面旗帜,让它成为建功创业者胸中的指针,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信念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