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粮黄海粮油工业(山东)有限公司
你好,我国食用油市场竞争和趋势分析
湘财证券 并购总部 范崇东 大连华农集团 庄宏伟
一、 国内食用油发展现状
食用油是人们的日常必需品,人们的消费习惯正由散装油向小包装精致油方向发展。这样小小的一个转变却造就了一个市场容量超过200亿,年增长速度超过30%的小包装食用油大市场。我国小包装油产业去年达到了300万吨的销量,有近180亿的规模。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食用油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到2004年,人均年食用油消费为13.5千克。
图表 1 1996-2004我国食用油消费统计
专家预测,小包装油的行业成长,每年有20%-25%的成长比率。而我国油脂产业总体增长大约在5%-6%,小包装油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散油的平均增长。早在16年前,当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出现在国内市场上,这种安全卫生的桶装油逐渐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散装油逐步退出国内大中城市,从这个时候起,中国的食用油消费就开始了快速的增长,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小包装食用油已经取代散装油成为市场主角。“时势造英雄”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外资金兴起在油脂行业的投资热潮,纷纷投资中国。2001-2004年,在我国从辽宁大连到广西北海的几千公里的沿海港口兴建及正在兴建了约100个大型油脂加工企业,日处理量大多为1000-3000吨,其中辽宁大连、河北秦皇岛、天津塘沽、I山东口照、江苏连云港、张家港、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广东汕头、东莞、广西北海等地兴建了约占全国80%以上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04年以来,虽然本行业投资有所减缓,但投资仍然十分旺盛。2005年6月中谷粮油集团对外宣布,正式进军小包装油市场,在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和以北京、济南为中心的华北地区正式推出“香谷坊”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食用油行业的竞争仍将更趋激烈。
表一为近几年国内较大的投资项目统计。
表一、近三年来食用油行业部分重要的投资项目(不完全统计)
时间 地点 投资者 金额
2002年 日照 山东三维集团 5亿元人民币
2002年底 日照 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和山东粮油集团 1.5亿元人民币
2003年1月 上海 嘉里粮油 6000万美元
2004年1月 新疆玛纳斯 新疆屯河集团 2.5亿元人民币
2004年9月 荆门 中粮集团 2亿多元人民币
2004年12月 大连 黑龙江北大荒集团、英国FEDLTD•B•V•L
2005年5月 南京 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 1.1亿美元
2003年6月 天津 嘉里粮油 1亿美元
2005年6月 九江 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和香港巨邦国际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 2.1亿元人民币
2005年7月 日照 中纺粮油公司 2亿多元人民币
2005年8月 重庆 重油集团 1.5亿元人民币
注:信息来自于网络,数据精确度有限
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形成了以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为主要食用油种类,粟米油、葵花籽油、橄榄油等各种天然保健食用油百花齐放的局面,食用油市场开始从卫生、安全用油阶段步入健康、营养用油的新发展时期。行业的快速成长和丰厚的利润空间也造就了中国食用油市场上巨头,出现了“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和“鲁花”等著名品牌和“嘉里”、“中粮”等产业巨头。2004年各地上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资料显示,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890个(表二:2004年度总产量10万吨以上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名单),其中日处理原料千吨以上的47家,年处理油料能力5138万吨,2004年实现植物油产量95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66亿元,较上年分别持平、增长35.1%. 产品结构调整明显,一级油占主导地位,实现产量346.8万吨,占总产量的36.4%,四级油产量下降较快,实现产量190万吨,占总产量的19.9%;小包装油和特种植物油脂发展较快。尽管如此,快速成长的产业规模背后问题不断,据统计2004年,食用油行业实现利润3.68亿元,同比下降近6倍, 食用油产业原料供给、价格竞争、加工能力过剩、质量安全等问题困扰着整个行业。
表二、2004年度总产量10万吨以上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名单
排名 公司名称 生产能力
1 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2852764吨
2 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 1570477吨
3 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420052吨
4 江苏南通宝港油脂发展有限公司 357640吨
5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 339579吨
6 河北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262463吨
7 中国植物油公司 193985吨
8 河南爱厨植物油有限公司 185794吨
9 金光食品(宁波)有限公司 173975吨
10 福建金石制油有限公司 160000吨
11 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 155724吨
12 莱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 154727吨
13 广西防城港新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 148949吨
14 宁波正大粮油实业有限公司 143837吨
15 山东香驰粮油有限公司 119288吨
16 深圳市南顺油脂有限公司
117500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原料供给
2003年整个行业一片大好,全行业全年实现利润21.89亿元。2004年因大豆价格剧烈波动而引发的中国大豆加工业行业危机。去年3月份,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集中采购美国大豆,采购的大豆价格折合人民币约4300元/吨,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大豆价格突然直线下落,降至每吨约3100元,巨大的价格波动,一下子将许多企业推到了绝路,尤其是依赖进口原料的企业。在这次“大豆风波”中,山东境内依靠进口大豆为生的中小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大连华农、三河汇福等一批国内大型油脂企业也元气大伤。而国内由跨国企业参股、控股的一批油脂企业如东海粮油则未受到大的冲击。据统计2004年油厂仅实现利润3.6833亿元。
2、安全事件不断
近两年来我国食品行业安全事件频出,食用油行业也不例外。影响食用油安全的因素,主要是油中的杂质、游离脂肪酸、过氧化物和微量金属离子等物质,游离脂肪酸过多会影响油的风味、加重油脂裂解和酸败,而过氧化物超标油就会加速氧化极大的缩短油的保存时间。除了质量问题外,福临门1:1:1之争在业内闹得沸沸扬扬。国内爆发“禽流感”的影响加剧了大豆加工企业的亏损,今年世界范围内“禽流感”问题势必仍会对食用油产业产生不小的影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最近两年来非典以及诸多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人民对食品消费的食品安全空前关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联合组织制定的食用油新标准于2004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3、产能大量过剩
保守估计,2004年底中国的大豆压榨总能力达到6000万吨,但是实际压榨在3500万~4000万吨之间。而外资跨国集团有控制力的企业,实际压榨量占总实际压榨量的50%以上,而且这些外资跨国集团控制的企业压榨能力非常集中,因此具有了相当大的垄断力。由于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的市场的销售情况不容乐观,于是局部市场时有价格大战的现象。
三、竞争状况和主要品牌
虽然我国食用油品牌众多,约600多个,但据资料显示,国内约有70%的销售收入集中在占总数7.5%的企业,但"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三大品牌占据了42.20%的市场份额,大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已接近垄断。嘉里粮油和中粮集团是我国食用油市场上巨头。在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和鲁花四大品牌中,金龙鱼、胡姬花为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麾下,福临门和鲁花隶属中粮集团旗下。下面对这两大食用油巨头进行一个分析。
表三、我国植物食用油脂主要品牌(各类前五名)
大豆油 花生油 菜籽油
1 金龙鱼牌 鲁花牌 金龙鱼牌
2 福临门牌 胡姬花牌 福临门牌
3 口福牌 亮泉牌 禧万年牌
4 汇福牌 长生牌 如意牌
5 海狮牌 吉龙牌 大平牌
1、中粮集团
中粮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公司之一,从事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中国企业。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4位,连续10年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具有巨大的资本优势。旗下主营粮油食品生产加工业务的中粮国际为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H.K.0506),在资本市场上有便捷的融资渠道。1995年,中粮集团以“福临门”品牌进入利润丰厚的小包装食用油行业。中粮集团和美国ADM公司联合新加坡WILMAR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合作进行产业运作,强强联合,不仅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而且也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求市场上的优化配置。耗资20亿打造福临门的生产布局,目前旗下的主要企业有: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黄海粮油工业(山东)有限公司、东洲油脂工业(广州)有限公司、北海粮油工业(天津)有限公司、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中粮艾地盟(山东)有限公司、山东莱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等。中粮集团有亚洲最大的油脂生产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榨油到毛油到精油提炼,再到包装,具有相当的成本优势。自从2001年底,中粮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龙鱼”的全部股权后,向外界表达了集中资源和精力全力打造“福临门”品牌的决心。中粮集团本身就具有十分强大的贸易实力,加之其在葡萄酒、啤酒、肉制品、面粉、糖业等具有较强竞争实力产业的协同效应,使得其食用油产业销售能力十分强大。2004年油脂产品主营业务收入11,657,102,000港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7%,占中粮国际总收入的69.4%。其中小包装油销量504,850吨,比去年同期上升30 %。小包装食用油相对食用散油的比例已从过往的35%和65%之比上升至本年度内的40%和60%。2005年上半年,小包装食用油销量211,412吨,比去年同期上升25%。公司目前开始加强高档食用油和副产品卵磷酯类开发和生产,该部分毛利较高,可能成为未来重要的利润来源。
2、嘉里粮油
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团专为中国的粮油企业而设立的一个投资公司。嘉里粮油1990年组建了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开始了中国第一批小包装食用油的生产,推出的第一个品牌就是金龙鱼。在随后的十年内,又陆陆续在防城港、上海、青岛、营口、成都、西安和厦门先后投资建立了7家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形成了布点广泛、布局合理、规模宏大的油脂生产体系。1998年又成立了一家专门进行市场管理、业务拓展的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对集团的16个小包装食用油品牌进行统一的市场拓展和营销管理。已经发展了包括"鲤鱼""元宝""胡姬花""花旗"等16个国内小包装油知名品牌,涵盖调和油、色拉油、花生油、葵花油、粟米油、芝麻油等多油种的大型系列产品。除此以外,嘉里粮油还是目前国内著名的特种油脂供应商,"金燕""金鹂""花旗"等品牌的起酥油、人造奶油、氢化油等,供应给包括肯德基、达能等大型食品企业。
四、发展的主要趋势
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历年来是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的首要工作。2005年中共中央(中发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首次把“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食品加工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写进中央1号文件。
1、行业整合趋势明显,外资充当主要角色
2004年随着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食用油生产采取市场准入制度,一大批实力不足的食用油企业因质量不能达标而被淘汰,留出巨大的二三级市场空间,为有实力的食用油品牌扩张市场提供了机会。加之2004年的大豆风波,导致2004年由于油厂经济效益较差,影响了企业在银行的信誉,加上部分地区银根收缩,导致一部分正在动工新建、扩建的项目停了下来,有的原来打算新上的项目推迟动工。许多企业出现亏损。这给后期行业大整合创造了机会,未来几年内,食用油市场又将进入新一轮的洗牌时期,将可能出现较多的并购事件。今年创世纪集团福建省地区著名食用油品牌“天香”后,又收购了福建印福油脂工业有限公司(福建省最大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通过不断并购,扩大规模,与外来品牌比拼。
另一方面,位于全球食品行业前5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经济、技术机构,食用油行业也将不会例外,外资将在未来几年的行业整合中扮演主要角色。《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表明,截止到2002年12月,全行业共有三资企业87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62.67亿元,分别占全行业国有和规模以上企业的7%和38.40%。外资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为47.3%,特别是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仅旗下的金龙鱼、胡姬花、鲤鱼这三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之和就达到了33.3%,可以预知未来外资凭借巨大的资本实力,通过并购重组等模式快速进入、收编、整合中国市场,对本土品牌构成威胁和冲击。美国嘉吉集团在广东已经拥有一家相当规模的大豆压榨工厂。10月,世界500强企业托福国际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托福国际亚洲(私人)有限公司收购了大连华农集团将其控股的湛江华农等子公司的部分股权。7月国际五大大豆贸易商之一的邦基集团(Bunge Ltd.)表示,将收购山东三维集团旗下一家在日照的油厂。邦基毛里求斯有限公司、山东三维油脂有限公司、日照大海油脂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拟成立一家总投资4.13亿元的邦基三维油脂有限公司。同为国际五大大豆贸易商的印尼WILMA公司,也已经前往中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基地黑龙江,准备在黑龙江投资建厂,成立自己的压榨企业。
2、技术质量不断提,高档食用油大战将至
在小包装油市场上,品类方面的竞争格局一直呈金字塔状:底层的是目前销量最大的色拉油,中间层是调和油,上面的是天然食用油、高档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用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关心油品的质量,而且在一部分人群中十分关心油脂的营养价值,尤其是对特种油脂十分关注,深受大家的喜爱。目前,高端食用油市场缺乏强有力的品牌领导,主要是橄榄油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中粮“滋采”品牌推出的核桃油、山茶籽油、红花籽油天然食用油。中粮跟全球最大的从事粮油产品的公司ADM等合作伙伴在中国成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每年的研发费用不会低于销售整体收入的5%。中粮集团滋采品牌制订了明确的品牌发展方向――打造中国食用油高端市场的领导品牌。具体措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研发和工厂、基地建设;二是进行渠道建设和市场培育,和高端目标消费人群沟通,传递品牌内涵。可见油脂巨头对技术开发的重视。嘉里粮油在上海设有研发中心,先后开发了玉米油、茶籽油、红花籽油、葵花籽油等,这些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需求。嘉里粮油集团的八大油种、上百个产品规格中,不仅有传统的大豆色拉油、菜籽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浓香芝麻油等油种,还有玉米胚芽油、葵花油、山茶油等"健康功能型"食用油。在食用油行业普遍利润摊薄的情况下,盈利空间较高的高档食用油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可见未来高档食用油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3、城市市场空间有限,农村将成主要战场
目前,小包装食用油的年销量虽然有300亿元左右,但只占整个食用油销量的15%,发展空间非常大。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的深入开展,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级市、县及大中城市周围的城镇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目前乡村食用油市场的现状是:1、以散装油的消费为主,小包装食用油的发展迅速;2、由于一味追求低价格,散装油的质量得不到保证。3、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还不强。小包装油90%都是集中在城市销售,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为小包装食用油开辟新的战地提供了前提。 当各品牌小包装食用油在城市的商超、卖场激战正酣时,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将触角伸向了广阔的乡村市场。近两年来嘉里开始致力于将小包装油推广到乡村市场,促进了其销量的进一步拉升。可见未来农村这一巨大的市场必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14109希望对你有帮助!
⑵ 那些企业进入了新一批的混改名单
据报道,近日发改委曝光了新一批混改名单,名单显示此次混改中粮资本、中金珠宝相关企业等入围。
专家表示,由于中国联通的主要资产已在上市公司中,这次混改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对国有股上市企业的改革深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对集团整体的混改深化,截至目前,央企不同层级相关企业正在陆续以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参与到混改当中。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改革的推进,最新一批的混改试点基本上采取增量持股,以及引进战略投资人等途径,至少到目前为止,披露出来的定价都是相对高于净资产的。
⑶ 中粮战略概述
整合资源运作
在中粮,董事长宁高宁奉行着通用电气公司前CEO韦尔奇成长法则 “要么第一,要么第二,要么你就把它整好,要么就卖掉,要么就关门”。 对于中粮,“国有企业、外贸企业、多元化企业以及转型企业,”每一个都存在危险,既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又要强调专业化的优势,因此,宁高宁确定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转型为以产业、实业为根本的企业,同时搞有限相关的多元化,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如对中粮三个长城葡萄酒进行了系统整合,在终端销售上统一,突现品牌的组合力量;如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乙醇和生物能源;并购新疆屯河、收购深宝恒、对中谷的合并、进军保险行业等等,一系列的并购和重组都突出了中粮在资源方面的整合运作,如有些是为了拓展产品线、有些是为了控制上游原材料、有些是为了进入成长性的行业,能够与企业的发展形成协同。为了进一步推进对中粮的整合,最近中粮油大手笔分拆,将食品饮料与农产品各行其道,其中中粮油将主攻食品与饮料业务,公司名称也将从“中国粮油国际有限公司”改为“中国食品”。 而分拆出来的以农产品加工业务为主的“中国粮油”将在香港主板独立挂牌。分拆完成后,中国食品的核心业务将分拆包括四大部分:一是主要从事生产、装瓶、分销及销售的可口可乐饮料酒类业务;二是主要从事生产和销售“长城” 和“华夏”等品牌的红酒及白酒以及绍兴酒;三是以“金帝”为主的巧克力和其他糖果产品;四是“福临门”、“Fortune”及“四海”品牌为主的小包装食用油业务。中国粮油的核心业务则包括生物燃料和生化业务、油籽加工、大米贸易及加工、啤酒原料、小麦加工业务等。
编辑本段发展成长战略
综观中粮的业务范围,目前主要是三大主业:食品加工与制造;粮油、食品贸易,粮油糖期货及物流;保险、酒店、房地产开发经营,整个中粮已形成了以粮油食品加工业为主体,兼顾相关行业的发展格局。对于这些行业,则分别由四大板块承担:一是中粮粮油进出口公司,从事粮油、食品的贸易,主要是进出口业务,也有部分转口业务;二是中粮国际,从事粮油食品的生产加工与制造,包括福临门食用油、金帝巧克力、长城葡萄酒、中粮面粉、中粮麦芽等系列产品;三是鹏利国际,从事以凯莱酒店为代表的房地产、酒店业务,迄今已在国内开发500多万平米的物业;四是金融板块,包括期货经纪、财务公司、中英人寿、中怡保险,从事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嫁接服务。对于中粮的发展成长之道,主要是:
协同多元化战略
中粮从进出口贸易商转型进入实业化发展阶段以来,目前所从事的主要行业有:食品制造业、房地产业、酒店业、金融业、保险业、生物能源等,这些业务之间都是一种协同关系,如根据公司的战略定位及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对公司现有业务及集团相关业务进行评估和检讨,通过内部成长和外部扩张的方式获取长期成长动力,对公司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包括品牌、渠道、研发、生产、物流、采购以及组织架构等。如在食用油方面,已形成市场的主导,从自主福临门到控股鲁花,到开发高端的滋采,形成了系列化品牌,有效形成了品牌区隔;如重组中谷,加强了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优势;进军生物能源,既利用了自身的优势,又有国家对能源战略的支持,其发展空间巨大;利用资本进入保险和地产,通过强大的资本实力来整合产业,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产生了较好的协调效应。如在房产行业,中粮在收购深宝恒完成以后,把优质房地产开发业务注入深宝恒;并利用深宝恒现有土地资源,在宝安区以租赁厂房或其他合适形式,设立粮油食品、包装等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把深宝恒发展成为集物流、仓储、贸易、采购、地产物业为一体的上市公司。
集团化战略
从目前中粮对所属五大业务群及下属公司的管理模式上看,整个中粮都在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都是采取控股和收购等方式,利用资本杠杆来整合产业,进而形成具有协同效益的价值链和供应链整体。当然,在集团化战略过程中,中粮的集团文化、集团核心竞争能力、集团的统一形象等还没有效形成,虽然旗下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都获得了较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集团品牌形象还有待完善。
编辑本段中粮集团远景
“既不能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但也要强调专业化的优势”,对于中粮的未来发展,需要打造中粮资本以外的核心竞争能力,因为中粮作为国内粮油行业龙头企业,其行业竞争力并不强,业务发展也不够稳定。竞争手段较少,竞争重点主要局限于产能、布局上,而缺乏对供应链各环节管理、人才、产品、品牌、技术、资源等要素的完整整合,赢利模式、供应链竞争、公司治理与管理系统、企业文化模式等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可能是中粮目前最大的隐痛。 随着进一步的放开市场和来自国外的竞争,中粮集团应该进一步打“组合拳”,培育自己的“芯”,进而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格局中不断健康成长。实施行业聚焦,产品聚焦,并不断创新,走“行业一体化”和“市场多元化”的道路;跨地域经营,合理集中与分散资源,提升与建立管控能力和系统,引导内部人力资源发展,追求稳定投资回报;规范化经营,集约化整合,系统化流程,规范化制度,确保优势竞争地位。 正如董桓所言,中粮的核心能力塑造既要内敛,即以企业战略定位为基础,以专业化发展为手段,从中粮现有的品牌、人才、市场网络等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切入,带动企业知识库、创新机制、管理、文化、资源、技术、服务等其他核心资源整合,建立独立的研发系统、有效的管理平台、系统化的公司治理和管控体系、先进适用的企业文化,提高集团管理运作能力和创新吸收能力,发挥“沃尔玛”式效应。又要外展,即以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市场手段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源或掌握核心技术源的人才;与具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并购具有某种比较优势的企业和团体。中粮现在的并购整合和未来可能的国际化不过是外展的一种手段和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中粮要警惕外展时所带来的种种危机和巨大风险,只有当有了足够强大的整合能力、纠错能力和平衡能力,才能确保外展成功。
⑷ 中粮集团下属的全部公司有哪些
中粮旗下拥有中国食品、中粮控股、蒙牛乳业、中粮包装四家香港上市公司,以及中粮屯河、中粮地产和中粮生化三家内地上市公司。
中粮形成了诸多品牌产品与服务组合: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屯河番茄制品、家佳康肉制品、香雪面粉、五谷道场方便面、悦活果汁、蒙牛乳制品、大悦城Shopping Mall、亚龙湾度假区、雪莲羊绒、中茶茶叶、金融保险等。
(4)中粮资本旗下上市公司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2016年7月15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纺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
2016年7月18日,中粮集团全面启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纺集团公司在北京召开改革战略重组启动大会,宣布启动战略重组,并公布了中粮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方案。
2017年9月1日,阿根廷《国民报》报道,中粮集团驻阿子公司出口粮油468万吨,成为同期阿第三大粮油出口商。
⑸ 中储粮旗下的上市公司有几个
中储粮旗下的上市公司有7个,其中香港上市公司有4家,分别是中国食品有限公司,中粮控股有限公司,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中粮包装有限公司,内地上市公司有3家,分别是:中粮屯河有限公司,中粮地产有限公司,中粮生化有限公司。
(5)中粮资本旗下上市公司扩展阅读: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中储粮总公司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166.8亿元。总公司在国家计划、财政中实行单列。总公司实行董事长负责制,董事长为公司法定代表人。
截至2015年底,企业总户数972户,其中:直属库344户。企业职工44289人。总资产11263亿元,营业收入1543亿元,累计购销粮食27192万吨,累计购销油脂571万吨。中央储备粮综合宜存率95.4%。
⑹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哪些模式
混改的本质即股权多元化,试点单位及各地方国企混改模式可总结为4种典型手段+1种配套措施的“4+1模式”:
4种典型手段:
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基金以及改制重组。
1种配套措施:
员工持股。从激励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达到股权多元化的措施。一般需结合四种手段或在二次混改的基础上实施,不可单独实施。
在实际运用中,国企混改的措施主要表现为单一模式的混改、多种模式的组合式混改以及模式+配套措施的组合式混改。
以下
将以云南白药、中油资本、中粮资本、绿地集团、江苏高投的混改案例为大家系统解读“4+1模式”。
一、
云南白药两次“引入战投”的单一模式
云南白药作为医药行业内的业绩成长典范,从1993年上市至今业绩成长领先同行,在混改之前是云南省国资企业下属全资上市公司。云南白药控股的混改可总结为“引战投、两步走”:
第一次引入战投
2016年12月,云南白药控股股东白药控股通过增资方式,引入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华都将向白药控股增资约254亿元,交易完成后,白药控股的股权结构变更为云南省国资委和新华都各持有50%股权。
2017年4月19日,白药控股召开董事会,白药控股高管都不再保留省属国企领导身份和职级待遇,而按市场化方式选聘,成为职业经理人。
第二次引入战投
2017年6月6日,白药控股通过增资方式引入江苏鱼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鱼跃”)成为第三方股东。此次改革中,江苏鱼跃增资约56亿元取得白药控股1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白药控股形成云南省国资委45%、新华都45%、江苏鱼跃10%的股权结构。
云南白药混改模式有以下三大看点:
1、改革动作加大:通过两次引入战投,最终拿出超出一半的股权用于改革,这在以前是没有的,表明地方重点国企改革动作加大;
2、真正的市场化:高管放弃干部身份,成为职业经理人,释放经营活力的同时,为下一步管理层持股埋下伏笔,并有望建立市场化的治理机制;
3、增量引入:通过案例,结合国家出台的国有企业混改相关政策,引入战略投资者原则上只采用增量引入,不动存量。
二、中油资本运用“资产重组+上市” 的双模式组合进行混改
中国石油集团资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油资本”)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金融业务管理的专业化公司。中油资本混改项目共历时8个月,通过资产注入、并购重组、最终实现重新挂牌上市。其混改路径具体如下:
中油资本的混改模式有以下两大看点:
1、通过资产重组,将连续两年亏损的*ST济柴将变身为综合性金融公司,业务范围扩大,拥有较为齐全的金融牌照;
2、通过重组后上市,有望成功保壳。
三、中粮资本运用“引入战投+引入基金+员工持股”的“模式+配套”方式混改
中粮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是中粮集团旗下运营管理金融业务的专业化公司,中粮资本的注册资本为10亿元,由中粮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
2017年4月19日,中粮资本披露将通过“增资+售股”的方式拟募资总额80亿元,其中以增资入股的形式募资60亿元,再以增资价格向投资方转让价值20亿元对应股权。最后中粮资本实际募资69亿元,确定7家投资人:国调基金、北京首农、温氏投资、弘毅投资、雾繁投资、上海国际、航发资管等。增资后,中粮集团的持股比例降至约65%,新股东持股比例合计约35%,其中,员工持股比例约3%。
中粮资本混改有以下三大看点:
1、引入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简称“国调基金”),中粮资本是该基金成立以来投资混改的两家企业之一(另一家是联通),说明国企混改项目未来将得到该基金的助力;
2、采用“增资+售股”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降低国有资本持股比例,优化股权结构;
3、增资方案中,还同时设计了员工持股。
四、绿地控股运用“引入战投+员工持股+整体上市”的“模式+配套”方式混改
绿地集团是上海市国有控股特大型企业集团。2013年进行混改之前,绿地的股权结构为:职工持股会持股比例为36.43%,国资股东持股比例为60.68%。其混改路径如下:
引入战略投资者
2013年年底,绿地通过增资扩股引进平安创新资本等5家战略投资者。该5家机构以5.62 元 / 股的价格,联合向绿地集团增资117.29 亿,占增资后股本的 20.2%。引进5家战略投资者后,职工持股会持股比例稀释至不到29%,国有股降至50%以下。
成立员工持股平台
由于有限合伙形式50人的人数上限,绿地将1000个拥有股权的员工拆分为32个小有限合伙形式(上海格林兰投资管理中心1-32),组成了上海格林兰。上海格林兰投资为绿地管理层直接控制,是其核心利益的体现,上海格林兰投资法定代表人是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玉良。
整体借壳上市
2014年3月17日,金丰投资置出原有23亿元资产,注入预估值为655亿元上海地产集团所持绿地集团股份,又通过为绿地集团股东非公开发行股票购买其持有绿地集团股份,已完成对绿地集团股份100%的收购。
2015年8月13日,公司名称由“上海金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绿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同月18日,绿地控股上市。
绿地混改的方式有以下三大看点:
1、成立有限合伙企业吸收合并职工持股会;
2、上海国资委放弃控股权;
3、绿地集团借金丰资本上市解决了同业竞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