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徽有什么剧
安徽有徽剧。
徽剧是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徽剧传统剧目有1404个,保存档案有753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
徽剧艺术以朴实、粗犷、重排场、擅武功、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为特色,徽剧表演历来讲究功底扎实、技术全面、阵容整齐、色艺兼优,歌、舞、乐、白高度综合。徽剧在表演艺术上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腔之长。表现力丰富,能以多种声腔表现各种复杂人物情感,以多种表演技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
(1)中大集团徐步俊扩展阅读:
徽剧的困境
1、徽剧的艺术特色消融,有出现“京剧化”的潜在危机,安徽省徽剧团由原先的徽剧团合并为徽京剧院,“徽京合并”导致徽剧特色逐渐消融,使徽剧传承工作业态萎缩,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徽剧与京剧,同根同祖,一脉相承,徽、京之间,无论从剧目、声腔、曲调、念白以及行当角色、表演程式等方面,彼此差异大致相同,徽京合并会造成剧种界限被打破,表演特色被融合。特别是演员之间长期同班、同台,使徽剧艺术特质消解,使徽剧失去自身艺术特色。
2、艺术人才的匮乏,传承后继无人,徽剧正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演员老化、行当不全,艺术人才断档严重。
3、徽剧缺乏精品力作,社会影响力逐年下降。
Ⅱ 二十年后回母校的作文500字语句通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二十年前,我还是五年级的小学生,现在我已经是三十岁的大人了,而且,还当上了一个公司的白领呢!今天,我想回我的母校——惠州市第一小学看看。
来到校门口,看到那崭新的面貌时,我还怀疑是不是走错门了。正当我疑惑时,从里边走出来一个人,原来是我小学时期的好朋友——钟葫淼。几十年没见面了,那亲热劲就甭提了,从他的谈话中,我才知道他现在已经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了。
我们走进楼内,大理石的地面,喷塑的墙面,既整洁又美观。钟葫淼向我介绍说:“这里已经实现了电脑教学。现在的教室比咱们那时三四倍,能坐200人。”我没听明白,吃惊地问:“老师能教得过来吗?”他说:“我们的老师可有五个脑袋,十只耳朵,十只眼睛,五张嘴呢!”听了他的话,我真是感到奇怪 。他笑着说:“是机器人!”我才恍然大悟。
参观完教学楼,他有领我到科技馆参观。只见一间展览室里摆着各种小发明:有无尘粉笔、自动护眼器、作业批改机……真是应有尽有。走进一间实验室,里边有几个小发明家,正坐在工作台前,聚精会神地做实验呢。
参观完后,钟葫淼说:“我们学校还有一座分校,改天我再领你去参观吧!”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二十年仅是眨眼之间,但我的母校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禁赞叹现在科技的发达。
Ⅲ 临安金惠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怎么样
临安金惠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2016-12-16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临安市锦城街道衣锦街552号。
临安金惠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3330185MA280T904N,企业法人徐步俊,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临安金惠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临安金惠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Ⅳ 泗州戏的剧种简史
泗州戏 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当时的州治今泗县县城,辖境约今安徽泗县、五河、明光、江苏泗洪、盱眙)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
泗州戏原称“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数人以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实都说错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变来的。
早先,在山东。邱、葛、张三位民间艺人,把当地许多动听的民歌、小调和民间乐曲“太平调”、“猎户腔”等揉合成一种新的民间说唱,又分别传说到皖北、鲁南、苏北,后来发展成为受人喜爱的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
单说当年邱门老师邱哥,单枪匹马到安徽泗州一带演唱。由于他嗓音宏亮,唱腔好听,表演传神,再加上相貌英俊,待人随和,很是招人喜爱。他走村串户,上集赶会,许多男女老少跟着瞧、撵着听,直唱得人们魂不附体、忘了寝食。
这一天,周家集有个姓周的大户人家为小姐过生曰,请邱哥去“唱堂会”。他在客厅唱,周家老爷起先只准小姐在绣楼上听。哪知,小姐听着听着就下了楼,来到客厅的屏风后面听。由于这位小姐平时爱好抚琴吟诗,所以她一边听、一边就能跟着邱哥唱。大概是 老爷和客人们都听迷了,小姐来了他们也没发现,一会儿唱完了,小姐除重赏他外,还在银包里偷偷夹了一只玲珑剔透的“玉斑鸠”(戴在手指上的玉器)。从此,这位周家姑娘经常和丫鬟一起偷跑出去听戏,还经常把自己的“私房”资助给邱哥添“行头”、“买乐器”,这样一来二往,两个渐渐地蒙生了爱慕之情。
在那旧社会,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啊!周老爷知道此事,狠狠地教训小姐一顿:“你是大家闺秀,金枝玉叶。怎能和一挨门乞讨的‘戏花子’接近呢!还把我的玉器偷给他,我看你的魂被唱戏的拉去喽!”一气之下,命家人连夜把邱哥赶出周家集。
邱哥一走,四方谋生,去向不明。周家姑娘在绣楼上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整夜地倚着楼窗哼着跟邱哥学的“拉魂腔”,呆呆地看着远方。
小姐的心思瞒不过贴身丫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买通家院,带着小姐从后门逃出家园。她们历尽艰辛,在泗州城附近找到了邱哥,结为百年之好。
这位周姑娘聪明好学,不久就能和邱哥同台演唱小生小旦戏了。她那婉转甜润的唱腔。窈窕秀美的身段,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泗州。那才真的把听戏的魂都拉去了呢!起先人们还叫不出这叫什么调、什么戏,就直呼演唱这个调的人名字。一传十、十传百,就叫开了听“周姑子调”。后来他们又就地取材,自制一个两根弦的土琵琶,就用那只“玉斑鸠”套在指头上作为弹琵琶的拨片,以后又演变用竹子、牛角料子制成, 。
泗州戏有传统大戏八十多个,小戏和折戏六十多种。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男腔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结尾处多翻高八度拉腔,明丽泼辣,动人魂魄。其伴奏乐器以土琵琶为主,辅以三弦、笙、二胡、高胡、笛子等,另有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打击乐器。
泗州戏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演出时有许多独特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剪子股、仙鹤走、百马大战、抽梁换柱、燕子拨泥、怀中抱月、凤凰双展翅等,演员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
蚌埠市还有许多民间剧团,是靠事主家和大队包戏的钱,大部分演员都40多岁,但他们唱腔优美生动,一般在凤阳县,怀远县,五河县等等一些县镇演出,像杨华、马继英、刘兆霞、孙凤华、张晓辉等等一些演员深受观众喜爱!
泗州戏旧称『拉魂腔』,安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北部、苏北及鲁南等地区,约有200多年历史。据传与江苏、山东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因其艺术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时期在泗州,解放后为体现剧种的地方特色,故改名泗州戏。 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以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其唱腔南、北方风格交融,婉约与豪放并蓄。尤其是女声唱腔,婉转揉情、优美动人。被群众称誉为『有拉魂的魅力』。泗州戏的艺术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分『单压』和『双 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 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
泗州戏
《大书观》 、 《三蜷寒桥》 、 《樊梨花点兵》 、 《走娘家》 、 《拾棉花》 、 《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
早期的泗州戏,是一种近似说唱的简单戏剧形式。它从一人敲板演唱“小篇子”(简单的生活小故事),一人用柳叶琴伴奏的“唱门子”(沿门卖唱),逐渐发展为“七忙八不忙,九个人看戏房”的小戏班。他们以柳叶琴(亦称土琵琶)、梆子、小锣伴奏,并加人声帮腔,但仍十分简陋,只能在农村“跑坡”唱“地摊子”。后来出现女演员,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所发展。直到1920年前后,才有固定的班社正式登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在城市舞台流动演出。现有 8个专业剧团。由于泗州戏具有活泼、动听、通俗和乡土气息浓郁等特点,在淮北、淮南及江苏北部一些地区极为盛行,业余剧团遍布城镇和农村。
泗州戏的唱腔相当自由,在一定基调的旋律基础上,演员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灵活掌握节奏的快慢、缓急和曲调强弱、高低,自由运用各种花腔调门,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艺人称为“弦包音”(即丝弦伴奏必须跟着唱腔走),也叫“怡心调”(根据剧情自由变换腔调)。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了不少曲调,特别是女声唱腔,尾声翻高 8度,委婉尽致,动人心魄,故有“拉魂腔”之称。曲调板式有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流水板)、数板(垛板)、紧板等。在同一板式中,唱腔变化相当丰富,仅慢板就有柔腔(又名连环花腔)、含腔、射腔、哭腔、停腔、叶里藏花、老公调、一哟调、撩也子(又名送腔)等10多种。伴奏以柳叶琴、三弦等弹拨乐器为主,辅以笙、二胡、大胡以及笛子、唢呐等。打击乐器和锣鼓点,大都来自京剧和梆子戏。
泗州戏擅长演唱农村题材的生活小戏和现代戏,它的表演是在舞蹈“压花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压花场”有许多独特的舞蹈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百马大战、燕子拨泥、凤凰双展翅等,质朴而又富有乡土气息。传统剧目:小戏有《跑窑》 、 《小书房》 、 《借妻》 、 《站花墙》 、 《拙大姐》等80多出;大戏有《皮秀英四告》 、 《大花园》 、 《罗鞋记》 、 《绒花记》等50本。较有影响的剧目为经过整理的传统戏《三踡寒桥》 、 《杨八姐救兄》 、 《拾棉花》 、 《走娘家》 、 《打干棒》和创作的现代戏《结婚之前》 、 《两面红旗》 、 《婚案》等,其中《拾棉花》已摄制成影片。名演员有李宝琴、霍桂霞、李宝凤、周凤云、王宝莲等。
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 安徽泗州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和所有的民间小戏一样,早期的泗州戏表演形式非常简单。最初是一个人的自打板自演唱,或自拉琴自演唱,有明显的说唱和沿门乞讨的痕迹。后来发展为有八、九个人合作的小戏班。有所谓七忙八不忙,九个人看戏房的说法早期的演出以柳叶琴、俗称土琵琶,外带梆子、小锣伴奏。以帮腔弥补音乐气氛的单调。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才有固定班社的剧场演出。老艺人徐步俊、魏月华、马兰玉等人进入皖北交通枢纽城市蚌埠的演出,一般视为是泗州戏的正式进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泗县、灵璧、五河、凤阳曾组织泗州戏艺人排练了《全家抗日》、《打濠城》、《打泗州》等一批密切联系抗日斗争现实的小剧目。这些经历使得泗州戏的表演更加生活化、自然化。1954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泗州戏以《拾棉花》、《打干棒》、《拦马》和《结婚之前》四个剧目到会参演。其中,生活小戏《拾棉花》因其浓郁的喜剧色彩和生活情趣而备受欢迎。这一次的华东汇演,推出了泗州戏建国后第一代担纲演员李宝琴、霍桂霞、李宝凤、周凤云、王宝莲等。
1956年,在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泗州戏又推出了现代戏《女社长》和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打孟良》、《井台会》、《闹菜园》等一批剧目。使泗州戏在安徽的戏曲舞台上大放光芒,成为众多安徽戏曲剧种中引人注目的剧种之一。进入新时期以来,泗州戏又再次焕发青春,排演了《摔猪盆》、《懒大嫂》、《拙大姐》、《花狗子离婚》、《八月桂》、《乡野情》等大量生活情趣浓厚或紧扣时代脉搏的精彩小戏,成为淮北平原上一支活跃的戏曲生力军。《老板娘》一剧表现下岗女工自谋职业是的种种心理障碍。从题材上说,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反映了泗州戏表现现实生活的主动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