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股份 > 爱使股份并购

爱使股份并购

发布时间:2021-06-16 04:24:04

⑴ 敌意并购是什么意思

敌意并购亦称恶意并购,通常是指并购方不顾目标公司的意愿而采取非协商购买的手段,强行并购目标公司或者并购公司事先并不与目标公司进行协商,而突然直接向目标公司股东开出价格或收购要约。敌意收购,通常指一家公司以高于交易所股票的交易价格, 敌意并购 向股东收购目标公司的股票。一般收购价格比市价高出20%到40%左右,以此吸引股东不顾经营者的反对而出售股票。因此,对于收购方而言,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比较大规模的并购活动中银行或证券商往往出面提供短期融资。同时,被收购公司在得知收购公司的收购意图之后,可能采取一切反收购措施,如发行新股票以稀释股权,或收购已发行在外的股票等等,这都将使收购的成本增加和成功率降低。理论上说,只要收购公司能够收到51%的股票,就可以改组董事会,从而最终达到并购目的。

⑵ 求助,上市参股并购案例

上市公司收购 1. 宝延风波——中国上市公司收购第一案 1993 年 9 月 13 日, 深宝安旗下宝安上海,宝安华东保健品公司和深 圳龙岗宝灵电子灯饰公司在二级市场上悄悄收购延中实业的股票.9 月 29 日, 上述 3 家公司已经分别持有延中实业 4.56%,4.52%和 1.657%的股份, 合计持有 10.6%.由此, 延中实业的股票价格从 9 月 13 日的 8.83 元涨至 12.05 元. 月 30 日, 宝安继续增持延中实业的 9 股票, 持股比例达到 15.98%.至此宝安才发布举牌公告宣称持有延 中 5%以上的股票, 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 向延中实业公开宣战. 这是 1993 年国庆节的前夕.1993 年的宝延事件, 深圳宝安集团通过 二级市场购买延中股票达 19.8%, 而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由此开辟 了中国证券市场收购与兼并的先河, 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首例通过二 级市场收购达到成功控制一家上市公司的案例.后来, 1998 年, 方 正入住延中, 延中改名为方正科技, 后来有发生长虹, 裕兴争夺控制 权的收购事件. 宝延风波是中国大陆第一例股权转移事件,标志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 场发展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其后万科参股申华, 恒通控股棱光, 康恩贝吃掉凤凰,辽国发拨弄爱使,恒丰举牌兴业,一汽买金杯等一 系列事件,都可说是宝延事件激起的千层波浪,同时也催生了中国股 市挖掘不尽的题材板块--资产重组. 涉及要点: 信息披露的程序; 公告,反收购 2. 申华竞购案 1993 年 11 月 10 日, 宝延风波平息没多久, 深万科(000002)发布公 告, 深万科及其子公司合计持有申华实业 5%股份. 1994 年 3 月 31 日, 《中国证券报》在第四版上刊登万科 4 家 A 股股 东授权万科 B 股股东之一君安证券所作 《改革倡议——告万科企业股 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书》, 其中对万科参股申华大加指责.王石虽对 此并不认同, 但其实在 1993 年末万科就已经开始减持申华的股票. 1993 年底, 申华工贸持股 3.74%, 依然是第一大股东, 万科持股比 例已经降为 2.92%.在后来的两年中, 万科继续减持, 直至 1995 年 从申华前 10 大股东名单中退出.同年, 申华工贸及瞿建国等与上海 太阳海设备有限公司发生股权纠纷, 申华工贸退出但太阳海也没有 进入申华实业, 而 1995 年瞿建国以 0.69%的持股比例, 俨然位居第 一大股东之列.此时申华实业的股权分散的程度已经到达历史最低 点. 在 1996 年底, 金融大厦即将封顶之时, 广州三新公司在二级市场大 量买进该公司股票, 接连二次"举牌"公告, 并引发"申华"公司董 事会的内部决裂.七名董事要求接纳"三新"公司的四名新董事, 并 与董事长反目.在此关键时刻, 作为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之一—— "君安证券"公司登场入驻, 先后持流通股 15%, 成为无法抗争的 第一大股东 君安入住申华后, 派来年富力强的年轻管理人员, 瞿建 国仍是董事长, 但离开管理第一线. 1998 年 7 月, 君安高层出事后, 瞿建国在管理层的一致要求下, 重 新掌控申华. 但瞿建国在收购江西省最大的民营科技集团江西科环集 团时与君安产生分歧, 临时股东大会上该项收购提案未被通过, 最 后瞿通过分拆收购的方式得以实现. 1999 年, 君安投资与瞿建国反目, 以瞿建国"侵权和非法投资"为 由, 将其告上法庭, 这也创下了中国资本市场第一例大股东状告公 司董事长的例子.一时间, 君申之争成了市场竞相关注的焦点

⑶ 【送分】TCL收购“阿尔法特”的案例分析,比较其与联想收购IBM的差别

吞象之蛇是象?是蛇?

03年做为中国高科技企业排头兵的TCL率先吹响了国际化的号角,挺进法兰西,直取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标志着中国企业终于走出了一贯以来的“自我扩张型”国际化模式开始了解并且熟悉了另一种跳跃式的“国际化”手段。在舆论一片叫好声中,曾经成就了无数国际化大公司的发展模式成为了国内企业的梦寐以求的法宝,欲借“蛇吞象”再一次演义发展神话的企业蠢蠢欲动。之后就有浙江华力购并Philip手机研发部,前得隆的美国并购,以及04年底联想对IBM的PC业务的收购。

前车之鉴:TCL,阿尔卡特,融合何期?
当年,TCL手机之父万明坚这样回答如何真正完成公司融合的问题上就有点勉为其难,他说,要真正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就象两人的感情一样,有可能是一见钟情,也有可能要很长时间,所以很难判断。但是,"从法律的界定来说,4年之后阿尔卡特从协议上就完全融入TCL。" 但是对03年亏损达8000万欧元并且已连续3年亏损的阿尔法特以及由赢利英雄坠落为亏损大户的 TCL手机业务来说,4年太久,朝夕必争!
但是,企业文化的差异如同不去的梦魇,困扰并摧残着TCL曾经美好的愿望。来自法国,流着贵族血统的阿尔卡特一直以"诚信"与"规则"为准则,曾经给了这些服务提供商太多美好的回忆。“尽管阿尔卡特手机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财务方面一直吃紧,但是与外界的合作还是"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原因,一直都很愉快”。
基于一种共同的血脉相连的客户利益,使得其与上下游产业链达成了良好的协同能力,这也是阿尔卡特的品牌效应;"诚信"与"规则"的规则更使得阿尔卡特员工与这些手机服务商形成了融洽的个人关系。然而,融入TCL的阿尔卡特,正在开始减弱甚至放弃法兰西企业的秉性。作为解除合同方阿尔卡特在提出解除双方合同时,并没有详细考虑到合同双方的利益,主动提出一个相应的解决方案。
资料显示,阿尔卡特售后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透露,他们之前就收回下游渠道一事向公司提出过自己的想法,然而,可惜的是,最终都没有被采纳。
根据阿尔卡特的惯例,各项规章制度出台之前,都会在操作流程之下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各售后服务商只需要按照规定时间,按部就班执行即可。而这次,无论是阿尔卡特还是下游渠道商,都失去了行动方向。
综观国际并购先例,相爱简单相处难以成为普遍规律,HP购并康柏如此,毕博购并安达信如此,正在购并的Oracle吃Peoplesoft(仁科)也是如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类似的“蛇吞象”式的收购是一条快捷方式,可以快速地获得核心技术、品牌和市场影响力。但是,这种以“蛇吞象”的收购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症结在于:中国企业缺乏国际管理经验,在如何管理比自身规模大几倍的国际企业方面无任何积累,尤其对国际公司庞大而复杂的销售及物流系统的管理更是所知甚少。由此产生的财务风险也是足以致命的,从前期的巨额收购资金、承担的大笔净负债,以及后期的服务费用,这些大笔资金都将导致公司资金链吃紧。如果还要填补被收购公司巨额的亏损,那么,公司所临的巨大的财务风险将显而易见。

04年对TCL的国际化战略来说,只涅磐的前夜,还是滑向深渊的标志,我们拭目以待。
反思联想收购案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联想集团)和IBM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联想集团将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PCD),成为一家拥有强大品牌、丰富产品组合和领先研发能力的国际化大型企业。收购的资产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位于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发中心;交易总额为12.5亿美元。联想将向IBM支付6.5亿美元现金,以及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集团普通股,锁定期为期三年。并且IBM将持有联想集团约19%的股份,联想集团和IBM将在全球PC销售、服务和客户融资领域结成长期战略联盟。
如此联想将借助IBM的PC业务一跃而成为仅次于戴尔与惠普的全球第三大电脑生产商,就此将成为首个进入全球500强的国有民营企业。但是能否走出并购之后融合难的“铁律”?

整合之路决非坦途,惠普个人系统全球副总裁Deborah Nelson曾表示,联想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向其目前所熟悉的中国市场之外扩张,在世界级舞台上表演所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渠道和供应链。此外,联想还将面临缺乏在中国以外地区的品牌认知、应对全球电脑市场激烈价格竞争以及合并导致的文化冲突等诸多问题。
戴尔公司的创始人戴尔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坦言:“计算机行业,上一次成功的兼并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其言下之意,联想要真正形成与戴尔决战的态势,绝非易事。即使合并之后,新联想的全球市场份额,也不足戴尔的一半,何况到现在为止,戴尔的扩张还没有终止的迹象。 HP购并康柏的现成例子,新HP是在两家公司整合了生产研发、销售和采购基础上运营的,即使这样,近期的业绩表现也没有让华尔街满意,好几个HP高层丢了饭碗。这个问题概括一句话,同行业公司之间的购并,主要的短期变亏为赚的方式是“三斧头”:统一采购以降低成本,裁减重合功能职位的员工以降低成本,交叉销售新产品给老客户以增加收入。在象吞象的并购也成为企业鸡肋的时候,蛇吞象的结果到底能成就为更强的“象”还是变成更弱的“蛇“如果在有限时间内不能完成文化,品牌,人力资源,销售服务的整合。即便将来成功,其代价是否值得,吞象之蛇是象?是蛇?我们静观其变!

⑷ 股市中经常提到的举牌是什么意思 例如:QFII举牌G药玻;G宝钢举牌G邯钢等.

“举牌”收购一般是指投资人在证券市场的二级市场上收购的流通股份超过该股票总股本的 5%或者是5%的整倍数时,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必须马上通知该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的报刊上进行公告,并且履行有关法律规定的义务。

在我国的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有占总股本60%的国家股或者法人股,这些股票目前法律上还不能上市流通,少数一个或者几个大的国家股或者法人股的股东决定这些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项。对于这部分非流通股占总股本一半以上的公司,无论投资人在二级市场上收购多少流通股份也无法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所以目前这些公司的控制权利的转移主要是国家股或者法人股的股东与大的投资人在场外进行协议转让的方式进行,与流通股票市场一般是没有关系的,也就谈不上能“举牌”收购。

目前在证券市场的二级市场上有几个股票的总股本已经是全流通状态的,其中有方正科技、爱使股份、飞乐股票、飞乐音响和兴业房产等。由于它们的股票的流动性特点,特别是这些股票的股权分散的特点,加上一些股票特殊的高成长的行业特点,引起市场上比较大的投资人的异常关注,收购题材不断涌现,用比较小的投资来控制一家比较大的公司以及二级市场上的巨大投资或投机收益,使得市场上不断有新的投资人“举牌”收购这些公司,这也是国内外所有的证券市场的魅力所在。(中国银河证券公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毛昂)

⑸ 股市中经常提到的“举牌”是什么意思

“举牌”收购一般是指投资人在证券市场的二级市场上收购的流通股份超过该股票总股本的5%或者是5%的整倍数时,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必须马上通知该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的报刊上进行公告,并且履行有关法律规定的义务。
在我国的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有占总股本60%的国家股或者法人股,这些股票目前法律上还不能上市流通,少数一个或者几个大的国家股或者法人股的股东决定这些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项。
对于这部分非流通股占总股本一半以上的公司,无论投资人在二级市场上收购多少流通股份也无法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所
以目前这些公司的控制权利的转移主要是国家股或者法人股的股东与大的投资人在场外进行协议转让的方式进行,与流通股票市场一般是没有关系的,也就谈不上能
“举牌”收购。
投资者进入股市之前最好对股市深入的去了解一下。前期可用个牛股宝手机炒股去看看,里面有一些股票的基本知识资料值得学习,还可以追踪里面的牛人学习来建立自己的一套成熟的炒股知识经验。祝投资成功!

⑹ 在企业收购中,当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达到5%,触及举牌线,请问,什么是举牌有何意义具体方式怎样

“举牌”收购一般是指投资人在证券市场的二级市场上收购的流通股份超过该股票总股本的 5%或者是5%的整倍数时,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必须马上通知该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的报刊上进行公告,并且履行有关法律规定的义务。

在我国的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有占总股本60%的国家股或者法人股,这些股票目前法律上还不能上市流通,少数一个或者几个大的国家股或者法人股的股东决定这些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项。对于这部分非流通股占总股本一半以上的公司,无论投资人在二级市场上收购多少流通股份也无法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所以目前这些公司的控制权利的转移主要是国家股或者法人股的股东与大的投资人在场外进行协议转让的方式进行,与流通股票市场一般是没有关系的,也就谈不上能“举牌”收购。

目前在证券市场的二级市场上有几个股票的总股本已经是全流通状态的,其中有方正科技、爱使股份、飞乐股票、飞乐音响和兴业房产等。由于它们的股票的流动性特点,特别是这些股票的股权分散的特点,加上一些股票特殊的高成长的行业特点,引起市场上比较大的投资人的异常关注,收购题材不断涌现,用比较小的投资来控制一家比较大的公司以及二级市场上的巨大投资或投机收益,使得市场上不断有新的投资人“举牌”收购这些公司,这也是国内外所有的证券市场的魅力所在。(

⑺ 关于大股东减持有哪些规定

根据《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

第六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不得减持股份:

(一)上市公司或者大股东因涉嫌证券期货违法犯罪,在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或者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期间,以及在行政处罚决定、刑事判决作出之后未满 6 个月的。

(二)大股东因违反证券交易所规则,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未满 3 个月的。

(三)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市公司董监高不得减持股份:

(一)董监高因涉嫌证券期货违法犯罪,在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或者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期间,以及在行政处罚决定、刑事判决作出之后未满 6 个月的。

(二)董监高因违反证券交易所规则,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未满 3 个月的。

(三)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计划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应当在首次卖出的 15 个交易日前向证券交易所报告并预先披露减持计划,由证券交易所予以备案。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拟减持股份的数量、来源、减持时间区间、方式、价格区间、减持原因。

减持时间区间应当符合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在预先披露的减持时间区间内,大股东、董监高应当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定披露减持进展情况。

减持计划实施完毕后,大股东、董监高应当在两个交易日内向证券交易所报告,并予公告;在预先披露的减持时间区间内,未实施减持或者减持计划未实施完毕的,应当在减持时间区间届满后的两个交易日内向证券交易所报告,并予公告。

第九条上市公司大股东在 3 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 1%。股东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其持有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发行的股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份,应当符合前款规定的比例限制。

股东持有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份,在股份限售期届满后 12 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的数量,还应当符合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比例限制。适用前三款规定时,上市公司大股东与其一致行动人所持有的股份应当合并计算。

(7)爱使股份并购扩展阅读

操作流程

一、坚决回避基金重仓的高价股。

股价越高,大小非减持欲望越强。譬如减持压力较大的浦发等银行股遭基金疯狂“空袭”,中小散户应躲进“防空洞”,买入一季报大幅预增的低价股。这类股票业绩刚刚走出低谷,大小非不仅不会抛,可能还会逢低买入,所以有可能走出独立行情。

二、买入已经全流通的股票。

譬如像股改第一批的三一重工等,全流通,大小非想减持的早已在6000点高位抛光了,更多的是考虑在低位回补。当然,前提是上市公司业绩呈增长势态。

三、买入脱胎换骨的重组股或更名摘帽的ST股

ST股没有大小非减持之虞,一是重组时,股权刚刚经过了置换,大股东不会再去减持;二是ST公司股改较晚,离减持时日尚早;三是ST股价低,大多跌破了发行价、配股价和增发价,在大股东成本之下,大股东想减持都下不了手。

譬如像重组的ST天桥,想买都没门,谁愿减持呢?还有ST罗牛市盈率不到15倍,已申请摘帽,涨势可期;ST科龙因外资并购缩量封涨停等等。

四、买入刚上市不久的新股。

新股没有大小非减持之忧,大小非要减持也是三年后的事,特别是那些上市后跌破发行价或接近发行价且网下申购机构已解禁的新股可以作为首选,譬如中煤能源、中国太保等。

五、买入三无板块。

不需过多解释,三无板块早已全流通,与大小非无任何瓜葛。然而,三无板块因数量小且良莠不齐,难成气候,因而要择优介入。譬如像已控股煤矿的爱使股份反弹强劲且已步入上升通道、参股风电的申华控股等都有较大机会。

六、买入袖珍盘的中小板超跌股票。

中小板里总股本在一亿股以下的袖珍股比比皆是,这些股票成长性好且无惧大小非减持,就是全流通了也还是小盘股,同样拥有大比例送股优势。这类股票随大盘超跌严重,投资机会已凸显。譬如方正电机,流通盘2000万,总股本才7700万,每股收益0.54元,股价从最高30元跌到14元。大小非若盲目减持定会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连公司一起被收购。

以上针对大小非减持的六大操作策略,应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应波段操作,大涨时卖,大跌时买。如此,才能在反弹中取得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减持

⑻ 公司并购与重组的目录

第1章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回顾
1.1第一次并购浪潮
1.1.1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基本情况
1.1.2第一次并购浪潮产生的原因
1.1.3第一次并购浪潮结束的原因
案例提要1 摩根垄断美国钢铁业——一美国钢铁公司系列并购案
1.2第二、第三与第四次并购浪潮
1.2.1美国的第二次并购浪潮
案例提要2 纵向并购的典型~ 美国通用汽车并购案
1.2.2美国的第三次并购浪潮
案例提要3 人们不熟悉的多元化战略——一美国可口可乐公司
系列并购案
1.2.3美国第四次并购浪潮
案例提要4 效益良好公司的杠杆收购——杜拉赛尔公司收购案
1.3第五次并购浪潮
1.3.1美国第五次并购浪潮的规模与起止时间
1.3.2并购的行业分布与金融业的大合并
1.3.3第五次并购浪潮中的跨国并购
1.3.4资产剥离与对各类公司的收购
1.3.5并购的支付方式
1.3.6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原因与影响
案例提要5 证券业巨头之间的合并——摩根士丹利
收购丁威特公司案
案例提要6 全球布局图发展——汇丰银行系列并购案
案例提要7 银行与保险业的整合——花旗收购旅行者案
附录 中国的上市公司并购回顾
案例提要8 中国第一并购案例——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案
案例提要9 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北大方正收购延中实业案
案例提要10 深宝安的另一个故事——爱使股份争购案
第2章 并购动因与并购类型
2.1公司并购的动因
2.1.1微观经济理论的说明
2.1.2代理理论的说明
2.1.3市场势力理论
2.1.4交易成本理论的说明
2.1.5产权理论的说明
2.1.6管理协同效应理论的说明
2.1.7财务协同效应理论的说明
2.1.8中国并购的特点
案例提要11 追求规模效应——美国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合并
案例提要12 企业结构调整——包玉刚收购九龙仓案
案例提要13 买壳上市一三联重组郑百文案
2.2为什么要并购
……

阅读全文

与爱使股份并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高杠杆之殇华为员工落泪事件 浏览:712
房贷金融服务费合不合法 浏览:5
11月钢管价格会回落吗 浏览:18
伊利股东刘春海 浏览:590
青岛银行理财到期后几天到账 浏览:635
银行汇率有关的实证论文 浏览:645
建华科技股票 浏览:922
光大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怎么样 浏览:152
未来金融服务行业 浏览:509
ndf与即期汇率之差 浏览:261
贵金属icp检测机 浏览:240
6月23日英镑汇率 浏览:487
销售贵金属经验分享 浏览:343
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 浏览:871
佣金和技术服务 浏览:96
湖北融资租赁管理办吧 浏览:208
信托银监会证监会 浏览:752
微店分销佣金 浏览:970
美国期货指数杠杆率 浏览:801
报一淘设置多少佣金 浏览: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