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娴的介绍
张娴是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副会长、中华创投家同学会执行会长、浙江省企业发展研究会特邀会长、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宋城千古情》总策划。
2. 宋城老总黄巧灵是云和人吗
宋城老总黄巧灵不是云和人,是浙江丽水人。
黄巧灵,宋城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宋城演艺董事长,宋城艺术总团团长,“千古情”系列演艺作品总导演、总策划、艺术总监。
两度被评为风云浙商,获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大杰出贡献人物、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首届中国旅游产业杰出贡献奖。
2019年8月,在2019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排名第1605名。2019年胡润百富榜排名第224位。2019年11月,2019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公布,黄巧灵以140.7亿元财富值排名第179位。
(2)宋城集团老板张娴扩展阅读:
个人成就
宋城集团,中国大型文化旅游集团。旗下的宋城演艺是中国演艺第一股、全国主题公园集团十强企业,连续十届被国家评为"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
集团主业为文化演艺、旅游景区、综艺娱乐、主题酒店、休闲地产等,确立了"宋城"、"千古情"等中国著名品牌,总资产超过700亿元。
打造了杭州、三亚、丽江、桂林、张家界、九寨、龙泉山等十大旅游区、三十大主题公园、上百台千古情及演艺秀、主题酒店客房上万间,并拥有千古情演艺谷等数十个文化娱乐项目。
3. 杭州宋城老总黄巧灵其人其事
富豪身份:杭州宋城集团董事长
财富档案:宋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1986年只身来到海南,以2000元起家,在海角天涯开发了第一个海滨浴场。1994年到杭州开发宋城、杭州乐园等旅游项目,并收购了奥丽安娜号邮轮。
财富排名:2003年《新财富》400富人榜第38位
奢侈纪录:关于黄巧灵的奢侈,一直以来毁誉参半的就是坐落在杭州巨大的仿宋古建筑群——宋城的白宫复制品。
这座造价8000多万人民币的“白宫”,和美国华盛顿的白宫同样大小,房间的布局结构也没有任何区别,包括办公室里的布置也被黄巧灵模仿得维妙维肖——走廊的墙壁上挂着美国历任总统的肖像画;“总统办公室”的橱柜里,放一册美国通史;地毯上,缀满了美国总统印章的图案;一个价值6万美元的巴洛克式沙发,摆放在办公室的大落地窗前……
甚至“总统办公室”外的风景也和美国一般无二。“白宫”的门口,立着一块大理石的华盛顿纪念碑,缩小了三分之二的罗斯摩尔山正对着黄巧灵的“总统办公室”。
奢侈参数:奢侈度:85.0
创意度:75.0
文化含量:70.0
社会影响:80.0
综合评分:77.5
奢侈排名:第十七名
你想详细了解他,去网络搜下,有相关消息约48,200篇
4. 修建杭州湾大桥的困难
杭州湾一湾修建四桥:谁来控制地方政府的钱袋?
—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公用事业领域;
—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大桥;
—大桥缩短长三角南翼的宁波与中心城市上海之间的车程两个小时,收费还要下降三四十元;
—在大桥的两端,宁波市下属的慈溪和嘉兴的海盐,两地都将投巨资建设大桥园区,以迎接大桥给两地带来的新商机;
这些都是地方政府在杭州湾大桥开工建设时向媒体陈述的关于这座大桥的未来前景。但与政府在宣传上的力度相比,民营资本们对横跨杭州湾的跨海大桥投资显得要冷静得多。就在2004年12月初,有消息说占建设杭州湾大桥总资本一半以上的民资股东们出现不同意见,部分股东有撤资要求,总投资达118亿、已经开工建设一年半的杭州湾大桥面临重新筹资可能。记者当即向占民资股份最大的宋城集团求证,他们的回答显得模棱两可。宋城集团主管大桥投资的张娴女士说:“民资的股东很多,总有些不同意见,有人要增资、有人要撤股也是正常的事,一切要等4月份的股东大会来决定,到那时一切就都清晰了。”当被问及宋城集团是否会有资本方面的动作时,她说:“在股东大会之前我们几家股东会有些沟通,宋城集团要看看。”
“一切到4月份就清楚了。”她强调说。
事实上,民资股东发生变化在杭州湾大桥的投资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1年这座大桥筹建时,就有民资进入建设资本的方案,当时承担民资方主要角色的是宁波最为著名的服装上市公司雅戈尔,持股份额高达45%,当时这个服装业巨子十分高调,公司方面把投资大桥称为是现金库。不过到2003年,杭州湾大桥的设计方案出现,开始进入审批程序的时候,雅戈尔在大桥公司的股份却已经下降到了个位数,在开工前后,公司董秘刘新宇接受采访时说:“大桥投资时限过长,如按45%的持股比例,雅戈尔的流通股股民等待时间太长。”民间投资的最大方成了杭州的宋城集团,占17%。但宋城集团对此事也十分低调。在大桥开工后记者对集团老总黄巧灵就此事进行过采访,他当时说:“宋城集团的投资完全是应政府邀请,承担一个投资平台的作用。”意即该公司并不完全承担所有的投资金额。
百年梦想和它的对手
有必要来看看杭州湾和杭州湾大桥。
在中国地图上,杭州湾就像一个喇叭口,呈横放的V字形落在长三角南翼。V字的两个顶端,分别是深水大港城市宁波和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正因为要绕杭州湾的这个V字走300多公里,所以虽然有优良的水文条件,宁波的北仑港却一直只排在全国港口的第六位。
杭州湾大桥就是在V字上加了一横,杭州湾大桥建成之后,车流不再走之字形而从中间一横中穿过,里程从304公里缩短到了179公里。所以省时两个小时,收费下降三四十元并不是一句空话。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数字,大桥的建设才会对浙江民营资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在大桥未建时,主要的推动方宁波给投资者拿出的大账是这样的:杭州湾大桥全长36公里,日通车能力是8万辆,基本收费是55元,事前预测2008年建成日车流量为4.4万辆,2015年达到饱和通车量,投资回收期是14年,年收益是16%。
宁波方面当初还有另外一笔账,如果杭州湾大桥建成,深水良港北仑港很有可能取代水深比它浅得多的上海港而成为长三角地区第一大港的地位。如果这种想法实现,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对宁波来说,意义绝不是百分之几的年收益所能局限的。宁波人在描述这幅蓝图时,喜欢引用的是孙中山在民国初年到宁波时要在这里建设一个东方大港的说法,进而把它描述成为一个百年梦想。
问题是宁波的梦想并不是上海的梦想,上海的想法是拥有自己的深水港。它看中的,是距离宁波不远的大小洋山,在取得原属浙江地界的洋山建港管理权后,上海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洋山港的建设,预期到2005年上海港使用能力到达它的极限时,洋山港一期工程完工正好衔接。也正是因此,杭州湾大桥有了它的第一个对手——上海的东海大桥。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东海大桥与杭州湾大桥并不完全是竞争对手,东海大桥是一条完全用于集装箱运输的大桥,位于杭州湾的外部海域,从上海浦东南汇的芦潮港到大小洋山港,跨越半个杭州湾,长度33公里,和洋山港一期工程合计投资143亿。但是从2000年开始,关于大小洋山和北仑港之间的港口争论就一直不绝于耳。很显然,相距只有几十公里的这两个港口和两座大桥未来的竞争必然激烈。上海是否必要投如此巨资来修建一个与北仑港相距如此之小的港口,受到巨大质疑。
5. 张娴的人物生平
张娴的人物生平:
张娴,原名张凤霞。生于上海。工旦角,后任教师。8岁随父亲张柏生学唱苏滩,同时又跟京剧名角杨小培学京剧,先唱老生,后改花旦。15岁登台演出苏剧。翌年开始学昆剧,启蒙老师王传淞,主戏有:《思凡》、《佳期》等。
1945年离开上海到江、浙一带演出,30岁左右随周传瑛再学演昆剧大戏和许多折子戏,掌握了不少昆剧花旦表演的精髓。无论苏剧、昆剧均为当家花旦。
20世纪60年代后以从事昆曲的教学工作为主,有丰富的戏曲教学经验。昆曲界著名旦角演员如:洪雪飞、梁谷音、张静娴等;退休后仍继续在为戏剧教学作贡献,发挥自己的余热,将一生精力奉献给戏曲艺术事业。2006年在杭州无疾而终,享年92岁。
夫:周传瑛,子:周世璋。诞辰:1915年7月,农历乙卯年。逝世:2006年2月14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十七日,上午。
张娴,京剧师从杨小培,先唱老生,后改花旦。后唱昆剧,师从王传淞。创造了《长生殿》中的杨贵妃,《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红娘,《牡丹亭》中杜丽娘等艺术形象,2006年逝世于杭州。
无论苏剧、昆剧均为当家花旦,创造了《长生殿》中的杨贵妃,《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红娘,《牡丹亭》中杜丽娘等艺术形象,深得广大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中央歌剧院的李倩影,广东粤剧著名演员红线女,京剧著名演员杨菊萍,梅派传人陈正微等,以及许多海外友人在艺术上都得到她的指点和培养。
6. 宋城千古情的相关报道
奇迹诞生——《宋城千古情》创造世界演艺史传奇
从盘古开天到文艺复兴,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人类文明史上从未有过一台室内演出像《宋城千古情》一样,受到那么多的关注和欢迎——
她经常一天演出九场,年演出2000余场,至今已累计演出19000余场,接待观众5700余万人次。
她让不到100亩的土地每年产生4亿多元利税,每年拉动周边消费数十亿元;
她多次受到中央领导人批示嘉奖,获得了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以及舞蹈最高奖“荷花奖”;
她从一台草台班子的露天演出起步,成为与拉斯维加斯“O”秀、巴黎“红磨坊”比肩的“世界三大名秀”之一……
在怀疑的目光中起步,历经岁月的打磨,她锻造出世界演艺史上空前的奇迹,这个奇迹还在继续。
文化是灵魂
“一场成功的演出,需要市场反复打磨,以市场为演出导向。但不是说为了迎合市场,可以放弃文化,没有文化核心,最终也会失去市场。表现手段可以变,但文化核心不能变。”在迎合市场需要的同时,“千古情”系列演出总导演黄巧灵时刻提醒创作团队,“《宋城千古情》的灵魂是文化。有文化内涵才有灵魂,才能吸引观众,才能触动心灵。”
游客需要解读杭州人文历史,《宋城千古情》恰恰以这样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积淀,将人们游览中观赏到的景观与歌舞文化艺术相融合,用文化去触动观众柔软的内心深处,满足了游客的渴望。
文化赋予了《宋城千古情》持久的生命力。纵观《宋城千古情》可以发现,整台演出牢牢抓住了杭州文化最精髓的根和魂,《良渚之光》劳作生息的古越先民,《宋宫宴舞》繁华如烟的南宋王朝,《金戈铁马》慷慨激昂的岳飞抗金,《西子传说》感人至深的爱情传说,众多的杭州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西湖人文景观融进了《宋城千古情》,它的每一个篇章都以多种表演艺术元素诠释了杭州的人文历史,再现了一个缠绵迷离的美丽传说,一段气贯长虹的悲壮故事,一场盛况空前的皇宫庆典,一派欢天喜地的繁荣景象。
白娘子、许仙、梁山伯、祝英台、岳飞……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物,杭州人熟悉,外地游客同样熟悉。断桥、白堤、岳庙、龙井……刚刚游玩过、欢喜赞叹过的地方,忽然在舞台上以另一种方式重新与自己撞个满怀。或凄美感人或豪气冲天的情节,让观众沉浸其中,犹如穿越时光的隧道,时喜时悲,或惊或叹,沉浸到那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当中。
有位游客说,自己虽然很早就到过杭州,很早就知道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但每次到断桥,总是想象不出这座冰冷的普通石桥,与美丽的爱情故事有什么渊源,觉得这座桥与中国南方见到过其他众多桥梁没有什么区别。直到在宋城观看了《宋城千古情》,那漂亮的舞蹈、那动人的音乐和壮观的场景,才让这段美丽的传说深刻地留在记忆中。
“别人说不看西湖等于没来杭州,我觉得,没看《宋城千古情》才算白来了!”走出剧场,来自长春的游客李施惠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只有民族性的东西才最具有世界性。”虽然整场戏中没有一句台词,全靠舞台表演,但即使是不懂中文的外国游客都能看懂剧情,看到它所要传递的杭州的历史与千年的中国文化。
可以说,《宋城千古情》在国内外游客眼里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演出,她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杭州城市的一个标志,历史文化的一个符号,就像巴黎有红磨坊,纽约有百老汇,到了杭州这座城市就必须先看《宋城千古情》,因为,她传承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她播种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她诠释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她与这座城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之魂,她为这座城市留下了难忘的历史记忆。
创新是根本
思路决定出路,创意就是力量。
在坚持文化内核的同时,《宋城千古情》大胆创新保持活力,保持艺术生命。“每天一小改,每年一大改”,“改”是《宋城千古情》的家常便饭。在《宋城千古情》的发展历程中,变化贯穿始终。不断的创新正是这台演出生存进步的灵魂。
演出的剧场舞台效果也时常变幻提升。“金戈铁马”采用烟火和低压供电技术,虚化出射向观众席的炮火;“水漫金山”中的水幕喷头让整个舞台如瀑布喷流;“梁祝化蝶”里的激光灯将观众带入了时光隧道……升降舞台、移动观众席、全彩激光灯等科技手段的介入为这台演出制造了震撼的视听体验。源源不断的惊喜,让游客们回味无穷:“千古情就像每年如期上演的杭城大片,每一次去看,都有惊喜。”
山西观众王先生是《宋城千古情》的忠实粉丝,他十二次观看这台节目并先后带领着几百人专程来杭观看。有一次观看完演出,王先生坚持要见这台节目的总导演黄巧灵,恰遇总导演在舞台上讲评演员表演中存在的问题,王先生在观众席一直默默地等着总导演。等黄巧灵点评完毕,王先生激动地拉着他的手感慨万千:世界三大名秀我都看过了,你们这台演出完全超越了拉斯维加斯“O”秀与巴黎“红磨坊”,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创新是生命线,创意是生产力。
宋城人的创意来源于深入生活的艺术探索,来源于对真理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宋城打造的每一个主题公园都是寻找一段城市的根,每一台千古情都是寻找一个城市的魂:黄巧灵带领着创作团队走遍世界,看过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公园和演出,汲取着中外文化的精华;为了看一个小小的民俗表演,坐五六个小时汽车翻山越岭去到海拔四千多米的藏族村落;爬上快要坍塌的高达数十米的碉楼,零距离地触摸羌寨的灵魂……踏遍万水千山,穿越历史的烟云,无数次的艺海拾贝、沙海淘金,终于成就了今天的“宋城”和“千古情”系列。
宋城的创意来源于不同的观点碰撞与头脑风暴,来源于超越自我不断的否定之否定。黄巧灵常说,在真理面前,没有领导没有上下级。为了《宋城千古情》中一个舞美背景,编创组面红耳赤争论了四五个钟头,最后却被宋城大剧院一个引座员的观点说得心服口服。正是在这样百花齐放的民主氛围下,一次次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有了今天呈现给大家的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创意。
有一个冬季的傍晚,时任宋城景区总经理的邱晓军在剧院门口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贵州的老人跟团来到剧院门口,从裤子的夹层里掏出两张皱巴巴的钞票,犹豫了很久终于买票进了剧院。邱晓军跟随着老人一路进剧院再出剧院,看完演出后,老人紧紧地握住导游的双手,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妹子啊,你是积德了,我这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看的戏啊!
经常被游客误解的导游吴小姐也激动地感慨道:只有《宋城千古情》才会让我们的工作得到赞赏与自我满足,因为她让每一个游客都能满意!
市场是关键
为了让演出更接地气、更加贴近老百姓的口味,黄巧灵和创作团队经常在演出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的方式,广泛搜集游客、导游、业内各方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了解观众的心态:您对这场演出是不是满意?您看过的演出里,还有哪个剧目印象深刻?杭州文化中,您最熟悉、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每月发放的调查问卷,让《宋城千古情》的创作与一线观众保持密切关系。创作团队会根据观众要求,及时调整演出内容,修改、丰富节目表演形式。比如原先的《相聚杭州》一幕,就会根据当天的客源变动情况,安排采茶舞、韩国舞、印度舞、泰国舞等舞蹈,让演出更贴近观众。
黄巧灵经常会躲在观众群里看演出,散场后留意观众的评价。有一次,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妇说,这次演出哪些细节不如上一版。黄巧灵追着他们问,才知道原来他们已经看这台演出十多次了,每次推出新版本他们都来看。黄巧灵说:“他们的建议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虽然说我是总导演,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台演出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很多次,我会在演出结束后把所有演职人员留下来现场开会,讨论演出中的某些细节。这样的会一开就到凌晨三四点。尽管每次我们都在进步,但遗憾却是永远的,完美总在下一步。”
不能故步自封,这是《宋城千古情》创作团队对自己的告诫,也是常葆青春活力的要诀。观众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只有永远有新鲜元素补充,才能持续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这种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创作方式,让这台演出更贴近大众,充满了新鲜的泥土气与蓬勃的生命力。
黄巧灵经常戏称自己是穿草鞋的,或者说赤脚的,来自于乡间地头的。而这种乡间地头恰恰是中国目前文化最大的消费市场所在。黄巧灵经常说,我们要做的项目必须是三老都高兴:老百姓高兴,老板高兴,不花政府一分钱让老头子(政府)也高兴。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他总导演的《宋城千古情》很好地把握了艺术与市场的契合点,真正做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几届中央领导多次给予《宋城千古情》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国推广宋城经验。
2009年4月,《宋城千古情》不得不在夜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下午场演出。“这台演出一定会走得更远。”宋城剧场整改后的首演日,韩国观众金尚秀看着台上的韩国传统舞《阿里郎》,双手不停地打着节拍,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据统计,将近300万韩国人看过《宋城千古情》。韩国国会议员在观看了《宋城千古情》后,在国会会议时特地咨询了文化部门:“韩流已经影响了中国和世界,但为什么韩国就是不能拿出一台像《宋城千古情》一样的演出呢?”总导演黄巧灵有一次去韩国治病的时候,有数十位韩国粉丝闻讯赶来看望,还送来鲜花和礼物,表达对这个演出的热爱。这种在艺术形式上被观众接受并喜爱的感受,是黄巧灵最大的满足,也是《宋城千古情》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创新的动力。
在宋城每年接待的观众中,海外游客占了近30%,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一个以色列代表团考察中国,期间遇到暴雨天气,其中一个团员护照被偷,整个团的情绪都陷入低谷。他们行程的最后一天抵达上海之前,领队给路过杭州的团员们安排观看了《宋城千古情》,由宋城股份总裁张娴亲自接待。这场本来只是路过可看可不看的演出,给团员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其中那位被偷了护照的团员激动地拉着张娴的手说:如果没有观看令人震撼美轮美奂的《宋城千古情》,这次的旅行是灰暗的,这次中国之行是苍白的,《宋城千古情》一扫我心中的阴霾。正当团员们兴奋不已的时候,大使馆那边传来了补办好护照的消息,整个代表团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中国。当时中央外宣办的一位领导在现场目睹了此事,他赞叹说:宋城是杭州名副其实的外宣基地,是推广中国文化的窗口。
2010年3月26日,为了在有限的黄金时间接纳更多的观众,千古情1号剧院扩容到3200座,极大地提升了宋城景区的接待能力,但到旺季时一天演到八场仍然难以满足游客旺盛的文化需求。到了晚上22点最后一场演出结束,许多慕名而来却买不到票的游客仍然不愿离去,在售票窗口前强烈要求加场。“哪怕是站票也行!我的团友们从南京站开始就一直期待着这场演出,如果看不成演出我要怎么向他们交代?”导游们更是群情汹涌,堵满了宋城景区的总经理办公室。
在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宋城景区再度动工建设一个4700座的千古情2号剧院,同时推出在舞美和科技含量上有极大提升的新版《宋城千古情》,这个超大规模的剧院和原有的3200座剧院一起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每天接待游客容量超过60000人。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千年经济数宋代,今日市场看宋城。”经过岁月的磨砺,《宋城千古情》舞出了一个让人信服的惊叹号。现在的《宋城千古情》已是国内旅游演艺行业的领头雁,她很好地把握了艺术与市场的契合点,成为了我国旅游演艺事业发展的经典参考。无论是人流量,还是收入、毛利润宋城景区和《宋城千古情》都位居全国主题公园、文化演艺第一,成为了国内外旅游演出竞相模仿的对象。
而黄巧灵也从不敝帚自珍,演出时观众可以随意拍照、随意摄像,中央电视台甚至还在黄金时间几次对《宋城千古情》演出进行了全程播放。许多舞台演出专家到《宋城千古情》现在的大剧院实地考察后,惊奇地发现,这个在露天的棚上改造的大剧院,没有副台、没有空高、没有地下空间。但就是这么一个世界上最简陋的舞台,却创造了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场次最多和观众接待量最多的纪录。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从一个草台班子成长为世界演艺史的奇迹,回望《宋城千古情》一路走来的风雨兼程,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与艰辛。成功没有秘诀,也许只有“天道酬勤”才能作为对这段峥嵘历程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