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股份 > 松下股份

松下股份

发布时间:2021-07-12 12:28:43

㈠ 说一下松下的发展史~详细点最好

松下电器创立于1918年

1918年

创业人松下幸之助在大阪市福岛区大关町创办了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并开始生产灯泡插座以及双灯泡用的旋转式插座

1922年

在大阪市福岛区大关町兴建第一个总部工厂

1923年

研制推销了自行车用的弹头型灯具,采用代理店制度,面向全国扩大销路

1927年

研制推销了自行车用的方型灯具,由这一产品开始使用"National"的商标

1929年

将公司名称改为"松下电器制作所",并制定了纲领和信条

1931年

开始生产收音机和干电池

1932年

规定了创业纪念日,宣布了本公司真正的使命

设立了贸易部(于1935年成为松下电器贸易株式会社)

1933年

采用事业部制度

将本部工厂迁至在门真市新建的工厂

作为松下电器应该奉献给社会的5种精神(1937年将其改为7中精神)

1934年

开办"店员(员工)培育学校"

1935年

成立松下电器贸易株式会社

将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制,成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采取分公司制度(成立松下无线株式会社等9个公司)

1938年

通过松下电器贸易公司开始了进口业务

1940年

举办了第一届经营方针发表会

1946年

成立劳动工会组织

1952年

与中川机械株式会社(即现在的松下冷机)进行合作

与荷兰的飞利浦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并成立了松下电子株式会社

1953年

开设了中央研究所

开设了纽约办事处

1954年

与日本胜利公司(JVC)进行合作

1955年

成立九州松下电器株式会社

1956年

成立大阪电气精器株式会社(即现在的松下精工)

1957年

全国性的开始设立销售店

1958年 成立松下通信工业株式会社

1959年

成立美国松下电器公司

1960年

开始推销彩色电视机

1961年

松下幸之助就任会长;松下正治就任社长

在泰国成立了"二战后"第一家国外生产工厂

1962年

与东方电机株式会社(即现在的松下电送系统株式会社)进行合作

1968年

松下电器历史馆正式开馆

1969年

成立松下寿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松下电器技术馆正式开馆

1970年

在大阪万国博览会设立"松下馆",展示"时代资料存放器"等产品

1971年

在分布于全国的展厅上开设了消费者咨询中心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1973年

松下幸之助就任顾问;高桥荒太郎就任会长

年销售额突破1兆日元

1976年

成立松下电子部品株式会社

1977年

松下正治就任会长;山下俊彦就任社长

成立松下住设机器株式会社和松下产业机器株式会社

1979年

成立松下电池工业株式会社

1986年

谷井昭雄就任社长;山下俊彦就任会长

开始在日本国内使用"Panasonic"的商标

1987年

将松下集团所属各公司的财务年度决算统一定为3月底

1988年

合并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和松下电器贸易株式会社

1989年

创始人松下幸之助顾问逝世(享年94岁)

1990年

收购美国MCA公司

1991年

制定环境管理基本方针(松下环境宪章)

1993年

森下洋一就任社长;谷井昭雄就任会长

获得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100%的股权

1995年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和松下住设机器株式会社合并

转让出美国MCA公司的80%的控股股份

1996年

开始销售DVD播放器

1997年

引进公司内分公司制度

1998年

创业80年

1999年

引进CCM(资本成本重视经营管理)

2000年

松下正治就任名誉会长;森下洋一就任会长;松下正幸就任副会长;中村邦夫就任社长

2001年

推出"创生21计划"

在历经了89个年头之后,已经成为电器产品的世界级巨头

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59位,销售额778亿7千1百万美元

㈡ 详细介绍下日本松下公司

松下电器创立于1918年
1918年
创业人松下幸之助在大阪市福岛区大关町创办了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并开始生产灯泡插座以双灯泡用的旋转式插座
1922年
在大阪市福岛区大关町兴建第一个总部工厂
1923年
研制推销了自行车用的弹头型灯具,采用代理店制度,面向全国扩大销路
1927年
研制推销了自行车用的方型灯具,由这一产品开始使用"National"的商标
1929年
将公司名称改为"松下电器制作所",并制定了纲领和信条
1931年
开始生产收音机和干电池
1932年
规定了创业纪念日,宣布了本公司真正的使命
设立了贸易部(于1935年成为松下电器贸易株式会社)
1933年
采用事业部制度
将本部工厂迁至在门真市新建的工厂
作为松下电器应该奉献给社会的5种精神(1937年将其改为7中精神)
1934年
开办"店员(员工)培育学校"
1935年
成立松下电器贸易株式会社
将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制,成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采取分公司制度(成立松下无线株式会社等9个公司)
1938年
通过松下电器贸易公司开始了进口业务
1940年
举办了第一届经营方针发表会
1946年
成立劳动工会组织
1952年
与中川机械株式会社(即现在的松下冷机)进行合作
与荷兰的飞利浦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并成立了松下电子株式会社
1953年
开设了中央研究所
开设了纽约办事处
1954年
与日本胜利公司(JVC)进行合作
1955年
成立九州松下电器株式会社
1956年
成立大阪电气精器株式会社(即现在的松下精工)
1957年
全国性的开始设立销售店
1958年 成立松下通信工业株式会社
1959年
成立美国松下电器公司
1960年
开始推销彩色电视机
1961年
松下幸之助就任会长;松下正治就任社长
在泰国成立了"二战后"第一家国外生产工厂
1962年
与东方电机株式会社(即现在的松下电送系统株式会社)进行合作
1968年
松下电器历史馆正式开馆
1969年
成立松下寿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松下电器技术馆正式开馆
1970年
在大阪万国博览会设立"松下馆",展示"时代资料存放器"等产品
1971年
在分布于全国的展厅上开设了消费者咨询中心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1973年
松下幸之助就任顾问;高桥荒太郎就任会长
年销售额突破1兆日元
1976年
成立松下电子部品株式会社
1977年
松下正治就任会长;山下俊彦就任社长
成立松下住设机器株式会社和松下产业机器株式会社
1979年
成立松下电池工业株式会社
1986年
谷井昭雄就任社长;山下俊彦就任会长
开始在日本国内使用"Panasonic"的商标
1987年
将松下集团所属各公司的财务年度决算统一定为3月底
1988年
合并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和松下电器贸易株式会社
1989年
创始人松下幸之助顾问逝世(享年94岁)
1990年
收购美国MCA公司
1991年
制定环境管理基本方针(松下环境宪章)
1993年
森下洋一就任社长;谷井昭雄就任会长
获得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100%的股权
1995年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和松下住设机器株式会社合并
转让出美国MCA公司的80%的控股股份
1996年
开始销售DVD播放器
1997年
引进公司内分公司制度
1998年
创业80年
1999年
引进CCM(资本成本重视经营管理)
2000年
松下正治就任名誉会长;森下洋一就任会长;松下正幸就任副会长;中村邦夫就任社长
2001年
推出"创生21计划"
在历经了89个年头之后,已经成为电器产品的世界级巨头
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59位,销售额778亿7千1百万美元

㈢ 松下集团旗下都有哪些产品

白色家电(冰箱 洗衣机 空调)
黑色家电(电视机 录像机等)
影音器材(音响 DVD 音箱 便携式音响 线材等)
照明设备(专业照明设备以及家用照明设备)
广播电视专业设备
橱卫设备 整体厨房 家装解决方案
数字视听设备(数码单反相机 DC 摄像机 专业录音设备 DJ器材 耳机)
汽车电子产品 电动汽车解决方案(与丰田合作) 工业自动化设备 压缩机
通讯器材 安防监视系统解决方案 办公用品 小家电 美容美发仪器
工业机电设备 蓄电池及电池业务(目前全球最大) 物流产业 咨询广告业务
电子商务 松下电工(器材元件) 电子元件 IT业务 计算机相关系统等等等,俗话说的好,只要是插电的东西都有松下的!!!
松下公司在去年底到今年初成功收购三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电子制造商(有人可能认为通用最大,但是通用不是纯正的消费电子电器制造商)

㈣ 松下电器现在谁最大拥有股权谁最多

我对松下比较有研究!我看过十几本关于松下的著作。松下1918年建设的松下电器制作所,后来他1961年辞掉了他的总裁位置,因为他没有儿子,生了个儿子叫做幸一,但是2岁时候死了,1961年他辞掉总裁做顾问,他的女婿平田正治改姓松下,接任总裁位置。1973年山下俊彦(yamashita)担任总裁,这个山下君是松下提拔和推荐做总裁的,山下是松下从他同事的公司里面挖来的“问题员工”。呵呵....1977年总裁是谷井昭雄,1986年松下公司总裁是森下洋一,1991年这一年松下公司经营出现问题,业绩出现历史最低。1992年中村邦夫任总裁,有本书叫做《走出松下幸之助》,是美国人写得与中村社长长时间接触和交流的真实写照,写的很客观,有批评松下的言论,也有肯定松下的地方。1996年6月至今,大坪文雄任社长,他是松下AVC事业部部长。AVC目前算是松下的核心业务,也是利润最大的业务。松下现在中国去总裁换帅,在美国做美国区松下总裁长达17年的河野优代替原中国区总裁木原哲,调到中国做中国区总裁了。松下人事年表基本就是这样子了!关于其他松下方面的东西,有兴趣了解的话加我QQ935839393 谢谢

㈤ 帮我介绍一下“松下集团”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日语: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まつしたでんきさんぎょう;英语:Matsushita Electric Instrial Co., Ltd.)是日本的大型电器制造公司,总公司设於大阪。

松下电器社长大坪文雄于2008年1月10日表示,将在2008年10月将公司名称由松下电器产业更名为「パナソニック」(Panasonic)。同时「ナショナル」(National)商标将在2009年废止,统一使用「パナソニック」。[1]

松下电器於1918年由松下幸之助在大阪创立,创业时做的是电灯灯座。1927年制作自行车用的车灯。1951年松下幸之助到美国,打开了松下电器在美国的市场,最初的产品是电视机,他与飞利浦签定了技术合作合约,将西方的技术带到日本。因此让松下电器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有突破性的成长。

松下电器的产品线极广,除了家电以外,还生产数位电子产品,如DVD、DV(数位摄影机)、MP3播放机、数位相机、液晶电视、笔记型电脑等。还扩展到电子零件、电工零件(如插座盖板)、半导体等,间接与直接转投资公司有数百家。

旗下品牌

* National:1922年起创立的品牌,寓意“国民的”。台湾中文名称是“国际牌”。目前仅在日本国内的白色家电产品使用此品牌。National品牌将於2009年停止使用。
* Panasonic(香港译名:乐声,中国大陆译名:松下电器):1955年起创立的品牌。松下电器进军美国时,原有的National品牌在美国已有公司注册,因此创立此品牌。现今为松下电器的主要品牌。
* Technics:为松下的电子琴、音响专用品牌(在香港已经并入 Panasonic)。
* Quasar:1974年松下购并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家用电子部门时所继承的品牌,仅在北美洲的电子视听产品使用。
* M:为松下出品的电子零件(电容器等)因细小而无法打上品牌全名时所使用的替代标章。
* KDK:为松下出品的空气流动电器,其产品和National一样,每有新的KDK产品推出,National都一定有同功能,同样式的产品推出,这是由於松下电器以两个品牌,去占有两个不同的市场:KDK以电工材料公司为目标,而National以家庭为主。
* Rasonic:(乐信牌)原为香港的信兴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信兴电工工程有限公司自行开发的一个品牌。而松下电器中港澳的总代理为信兴集团。於1994年,松下和信兴成立合资公司松下信兴机电有限公司,自此Rasonic成了松下的品牌。

* JVC :(香港曾译为星牌)JVC (Japan Victor Company)成立於1927年,是当时美国的留声机及黑胶唱片的领导者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的子公司。1930年,JVC生产留声机及黑胶唱片。1932年,JVC开始生产收音机。1939年,展出日本第一台电视机。二战期间,日本公司与外国的合作夥伴断绝关系。1929年,JVC的大部份所有权转移到美国无线电公司(RCA)与胜利音产的合资公司RCA-Victor。直到1953年,JVC由松下电器所有,现在松下电器拥有JVC超过36.9%的股权。

另外,松下电器还有三角形的「三叶松」标章,是松下电器的公司标章,有「坚忍不拔」、「生成发展」、「协力一致」三种含义。

Matsushita Electric Instrial Co., Ltd.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Matsushita Denki Sangyō Kabushiki-gaisha?) (TYO: 6752, NYSE: MC) is a Japanese electronics manufacturer based in Kadoma, Osaka Prefecture, Japan. It proces procts under a variety of names including Panasonic and Technics.

The company was founded by Konosuke Matsushita in 1918 to sell plex lamp sockets. In 1927, it proced a bicycle lamp, the first proct it marketed under the brand name National. Since then, it has become the largest Japanese electronics procer. In addition to electronics, Matsushita offers non-electronic procts and services such as home renovation services.

Matsushita was ranked the 59th company in the world in 2007 by the Forbes Global 500 and is among the Worldwide Top 20 Semiconctor Sales Leaders.

The common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ˌmɑtsuːˈʃiːtə/, while the proper Japanese pronunciation for the company is /matsɯɕ(i)ta/.

On January 10, 2008, the company announced that on October 1, 2008 it will change its name to Panasonic Corporation, unifying the Matsushita, National and Panasonic brands under the new corporate name.

Brands and divisions

Matsushita proces electronic procts under a variety of names, including:

* Panasonic (home appliances for the overseas market, personal electronics, audio/video equipment, microchips, automotive components)
* National (home appliances for the Japanese market)
* Nais (components for automated systems, replaced by Panasonic in 2004)
* Quasar (lower-priced televisions, video equipment and appliances in the North American market—being phased out)
* Technics (audio equipment)
* Ramsa (professional audio equipment)
* Rasonic (as of 1994, home appliances for the Chinese market).

In many computer systems, Matsushita devices identify themselves as "MATSHITA", to fit the limit of 8 characters imposed by Microsoft Windows device handlers.

History
Matsushita Electric Instrial Co., Ltd. in Kadoma, Osaka, Japan. Foreground left: Matsushita Electric House of History; behind: Corporate R&D laboratories
Matsushita Electric Instrial Co., Ltd. in Kadoma, Osaka, Japan. Foreground left: Matsushita Electric House of History; behind: Corporate R&D laboratories

Matsushita was founded in 1918 by Konosuke Matsushita and operated factories in Japan and Asia through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procing electrical components and appliances such as light fixtures, motors, and electric irons.

After World War II, Matsushita regrouped and began to supply the post war boom in Japan with radios and appliances. Matsushita's brother-in-law, Toshio Iue founded Sanyo as a subcontractor for components after WWII. Sanyo grew to become a competitor to Matsushita.

In 1961, Konosuke Matsushita travel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t with American dealers. Matsushita began procing television sets for the U.S. market under the Panasonic brand name, and expanded the use of the brand to Europe in 1979

The company used the National trademark outside of North America ring the 1950s through the 1970s. It sold televisions, radios, and home appliances in some markets. The company began opening manufacturing plants around the world. It quickly developed a reputation for well-made reliable procts.

The company debuted a hi-fi speaker in Japan in 1965 with the brand Technics. This line of high quality stereo components became worldwide favorites. The most famous proct still made today is the SL-1200 record player, acknowledged for its high performance, precision, and rability.

During the 1970s, Matsushita further expanded into the U.S. market by purchasing Quasar from Motorola in 1974 and buying out MCA-Universal in 1989. Many American employees who transferred over from Motorola felt that they were discriminated against and filed a lawsuit in 1986 after three-quarters of American managers from the Quasar division were let go.

The company then became a major target of anti-Japanese sentiment among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the Japanese stock market crash of 1989–1990 caused Matsushita's international power to wane: the company sold many of its foreign assets in the 1990s, including Universal to Edgar Bronfman, Jr. of Seagram's.

In November 1999, the Japan Times reported that Matsushita planned to develop a "next generation first aid kit" called the Electronic Health Checker. At the time, the target market was said to be elderly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living in rural areas where medical help might not be immediataly available, so it was planned that the kit would include support for telemedicine. The kits were then in the testing stage, with plans for eventual overseas distribution, to include the United States.

In recent years the company has been involv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density optical disc standards intended to eventually replace the DVD and the SD memory card.

Since the spring of 2004, Matsushita has used Panasonic as its primary global brand. The matsushita.co.jp website now redirects to panasonic.co.jp.

On January 19, 2006 Matsushita announced that, starting in February, it will stop procing analog televisions (then 30% of its total TV business) to concentrate on digital TVs.

On January 10, 2008 Matsushita announced that it intends to change the company name to Panasonic, effective October 1, 2008. The decision is pending on approval at the firm's annual shareholder's meeting in June.

㈥ 请问台湾松下集团在国内是否有分公司分公司地址及电话

在国内没有分公司

◆总 公 司:
台湾松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PTW)
地址:台北县中和市员山路579号
电话:(02)22235121 传真:(02)22271266
网址:panasonic.com.tw
信箱:[email protected]

◆子 公 司:
台松电器贩卖股份有限公司(PCST)
地址:台北县中和市员山路579号
电话:(02)22235121 传真:(02)22271274
松下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SST)
地址:台北县中和市员山路579号
电话:(02)22276100 传真:(02)22276291
台湾松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PTST)
地址:台北县土城市民生街3号
电话:(02)22675121 传真:(02)22698890
厦门建松电器有限公司(PMX)
地址:中国厦门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路17号
电话:86-592-5677888 传真:86-592-5677811

◆ 关系企业:
台湾松下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PAVCTW)
地址:台北县中和市员山路579号3栋3楼
电话:(02)22235121 传真:(02)22271187

㈦ 松下电器股票和三洋股份的股票代码分别是多少

这是日本公司,没有在中国上市.600983合肥三洋算松下的相关公司,三洋被松下收购了。(转帖)

㈧ 当年松下为什么退出中国市场

2005年3月底,由日本东芝公司、南京普天通信和香港王氏国际三方合资建立的南京普天王芝公司,在扭亏无望的前提下,日本东芝日前在南京对外公布,撤离中国市场,东芝方面已将相关生产设备折价卖给中方,并退出在南京普天王芝的全部股份。
当初,东芝宣布退出国内手机市场这一事件,引起了业内对过去几年来一直处于国内手机市场二、三阵营的日系手机企业生存状态的关注。当时曾有业内人士断言,此事将引发日系手机企业“前赴后继”地淡出中国。当初的断言如今成为现实。事隔8个月后,同为日系手机代表的松下也黯然退场:
12月9日,松下公司宣布关闭其位于菲律宾和捷克的两家手机制造工厂,以及美国和英国的手机研发中心,并将裁员1400人。此举意味着松下手机退出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2.5G移动通讯市场。
继东芝后,又一日系手机巨头倒下!同为日系手机代表的三菱,虽然并未正式退出国内手机市场,但两年来推出的新品寥寥,在市场上也少见其身影,与“退出”几乎无异。加上早在2003年便退出中国市场转而选择与爱立信合资成立索爱返攻国内市场的索尼;以及在国内CDMA市场上苟延喘息京瓷三洋,至此,日系手机在国内市场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NEC仍在孤军混战。
当我们回望过去几年日系手机在国内手机市场的表现时,作为日系手机的代表,松下手机的名字,一直跳跃在我们的记忆中。
曾经辉煌
在早期的中国手机市场2000年,松下手机以GD90、GD92、GD93让国内消费者认识了松下手机,其修长轻盈的外观设计另习惯了摩托罗拉西门子等品牌手记笨重厚实的国内消费者眼前一亮。随后在2002年底,携红透亚洲的周杰伦代言松下手机的旋风,松下推出了GD88,并作为首批支持中国移动彩信业务的手机之一,在国内手机市场中创下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同期的GD55与GD68也均有不俗的市场表现。其中GD55凭借小巧可爱的的外观设计在女性手机市场中颇有斩获;而GD68以时尚设计合适价格在青年一族中风靡一时。
在一贯挑剔的日本市场,松下手机以16.4%的市场份额,仅次于NEC的19.8%而高居市场占有率亚军。而在国际手机市场,松下手机也已经声名远扬。
然而在国产手机如日中天的2003年和洋品牌大举反扑的2004年,松下手机却未能再在国内手机市场创造任何辉煌。虽然在2005年,松下相继推出了X800,VS系列等手机,却并未拯救其市场份额。在赛诺公布的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最新排名显示,松下手机在GSM市场份额暴跌了40%,成为GSM市场份额下滑最快的外国品牌。直至今日松下手机宣布退出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手机市场,松下手机,又一个倒下的来自太阳旗国家的通信巨头。
是什么让在日本本土手机市场风光无限的松下手机退出海外市场?松下手机退出海外市场是否意味着这个电子消费类巨头挥别通信行业?
退出的无奈
市场定位。一直以来,日本电子消费类厂商凭借其精致的外观设计、上乘的制造工艺在中国都以高端形式示人,一提到索尼、松下、东芝等日系品牌,大部分消费者脑中涌现的是高质量与高价格的印象。同样,松下手机在国内手机市场一直主打中高端市场,如果定位中高端在早几年的国内手机市场还行的通,那随着近年来国内手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味坚持中高端就显得有点“偏执”了。松下手机所坚持的中高端市场定位,与国内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形成巨大落差。据统计,95%的中国消费者选购手机的心理接受价格600~2000元之间,根据业界公认规则给中高端手机的定义是指价格在2500元以上的手机,松下手机大部分机型为中高端,这与95%的消费者的经济能力不匹配。在价格竞争激烈的国内手机市场,松下手机迟缓的价格反馈速度,让松下手机一直无法实现“一步到位”式的市场价格预期。而这也是松下手机屡屡调价但仍然失去市场先机的原因,松下手机的中高端定位使其深受此害。
产品策略。随着移动通讯市场的飞速发展,手机已经由之前的耐用通讯工具逐渐演变为时尚电子消费类产品。这对手机厂商提出了产品外观设计、产品更新速度提出更高要求。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外形美观是消费者选择的手机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而产品的多样化同样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在这二点上,松下手机都欠缺。中国消费者偏向于喜欢小巧型的手机,而手机延续了日系外手机观宽大、略显笨重的特点,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矛盾。即使是松下今年夏天推出的7款新品,也存在着外形雷同、单一,缺乏独特性的劣势。在产品款式多样化方面,到目前为止,松下在今年仅仅推出了11种机型。而同为日系松下的NEC在今年就推出了33款机型。但即使是新品,松下手机各个款式的区分度也不大。松下今年发布的7款机型VS2、VS3、VS7、SA6、SA7、MX6、MX7从外型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它们都具有笔直的线条,宽阔的折叠机身,并采用了松下特有的一键开启设计。外观设计沉闷、产品线缺乏是松下手机给业人人士最大的印象,忽视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策略,让松下手机远离了消费者的目光。
运作模式。面对人口庞大、市场层次繁杂的中国市场,许多跨国公司选择了本地化,在产品开发、渠道操作、人才运用上都尽量实现本地化。松下手机却并非如此,其照搬海外其他市场的的市场战略定位和操作方式严重背离了中国手机市场的实际情况,尽管这种定位和操作方式在日本和欧美市场都很成功。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人才的本地化。在同为日系厂商的老对手NEC请来曾在摩托罗拉浸淫长达9年的卢雷操盘中国业务之时,松下手机仍然由一批来自日本的并不熟悉中国手机市场的高层掌控着。人才的本地化,直接影响着是否能准确把握国内手机市场动态。当NEC手机在深谙中国手机市场的卢雷的带领下,以全新面貌在市场上拼杀时,松下手机却因为不熟悉国内手机渠道、对市场判断错误等原因造成了库存大量积压,由此造成了对渠道和终端的损伤,直接影响了手机代理商对是松下手机运作模式的担心。运作模式不当带来的渠道与终端的不信任,是松下手机在国内经营中难以逾越的硬伤。
同时,另外一个因民族感情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同业不可小视。近年来,日本政府“军国主义”外交策略有死灰复燃的迹象,中日之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出现了诸多摩擦。政治层面有小泉参拜战国神社,经济层面有双方争夺东海石油开发权,社会层面有珠海买春事件。中日之间众多不确定的政治经济因素,使民族情绪加速蔓延,“抵制日货”成为近年民间反日的主旋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日本工业经济象征的松下,自然难逃其咎。
难道,松下就真的放弃极具增长潜力、并拥有多年行业经验的通信市场?当我们仔细观察松下的种种布局之时,也许能找出一些答案。
退出背后的预谋
据悉,世界上第一部3G手机就是松下生产出来的。在世界3G应用最先进的日本,松下也几乎包揽了3G业务中从基站设备到终端的所有环节。同时,松下与全球知名的3G运营商NTT DoCoMo保持着长期深度的合作,无论终端、设备、还是解决方案,松下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2年,松下与NEC、华为联合开发3G移动终端技术;2003年,松下与UT斯达康合作开发3G基础设备;同年,松下又通过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加速3G等尖端移动科技在中国的落地。熟悉通信市场的人都知道,小灵通与电信、网通的关系非常微妙。电信和网通在未来至少会获得一张3G牌照。
此外,随着3G时代的到来,运营商将占据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松下在2005年进一步加大了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力度,中国运营商保持密切关系。其中有力的佐证是已经上市的X700、X800和新近上市的VS6、MX6和MX7等多款手机都获得了中国移动的认证,成为了运营商的定制手机。
至此,相信很多读者已经对之前笔者所提的答案已经略知一二。松下对国内3G市场的布局中所蕴含的野心,已昭然若揭。在竞争激烈、利润率日趋降低的2G、2.5G市场,松下选择了全身而退。3G已经在中国市场已呼之欲出,在这个令各通信巨头垂涎不已的大蛋糕中,松下已早早布下棋子。
以退为进,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兵法策略。在当今的移动通信行业,松下将这个古老的兵法为其所用。(

阅读全文

与松下股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陆新贵股票 浏览:199
果壳金融信息服务怎么样 浏览:532
香港云海信电子集团 浏览:990
2019房地产经营杠杆 浏览:714
水壶行业融资商业计划书 浏览:423
apifx外汇平台 浏览:888
银行对理财产品赔付吗 浏览:344
股票资金杠杆厶杨方配资 浏览:215
中圉银行外汇排 浏览:254
电脑开机后有个小杠杆 浏览:867
2015年法国汇率是多少钱 浏览:850
金融控股集团管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213
湖南省外汇管理 浏览:177
企业的外部融资需求的正确估计为 浏览:167
杠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浏览:709
黄金外汇长线投资杠杆 浏览:900
注销公司股东不出面怎么办 浏览:345
杠杆简单小实验杠杆 浏览:189
股权收益权信托城投 浏览:972
12年人民币对日元汇率 浏览: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