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假如希特勒不把军队拿来进攻苏联,而是固定欧洲会怎样
鄙人以为阿道夫.希特勒不把军队进攻苏联,见好就收。欧洲会发生如下事情:
1、驱虎吞狼,引火烧身
纳粹德国的兴起,同英、法列强的绥靖政策关系莫大。英、法希望,德国能在对苏联的争斗中,和苏联两败俱伤。最好让苏联解体,而德国回到中世纪的列国时代。所以从这种角度看,绥靖政策就是驱虎吞狼,让纳粹德国,可以为之火中取栗。
3、盟友不干、日意逼迫
再有就是纳粹的盟友,日本和意大利,以及其仆从国,也不愿意看到,纳粹德国的停滞不前。因为它们还有自己的利益牵扯着德国的战略。所以即便纳粹德国见好就收,也一样要被盟友裹挟。将世界大战打下去。
❷ 到非洲投资建厂要注意什么
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办厂时,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要同扩大我国外贸出口相结合,坚持以贸易为先导,以加工生产为基础;
二、要同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
三、要同非洲市场需求相结合;
四、要同国内企业的自身优势和经营战略相结合;
五、要同我国企业的投资能力相结合。
注意:在非洲办厂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以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为前提,积极务实,注重实效,项目要成熟一个办一个,项目规模要适当,特别要落实好资金、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要量力而行,第一次可以投入较少,站稳脚跟后再逐步扩大投资规模,由小到大,实现滚动发展。
❸ 为什么在墨索里尼想要进军非洲时格拉齐亚尼不敢轻举妄动
在非洲担任意大利统帅的格拉齐亚尼,是一个诡计多端的法西斯老将。他虽然赢得了征服阿比西尼亚的桂冠,受到“领袖”的嘉奖、喝彩,并被提升为元帅,但这次却忧虑满腹,他想:英国人最近不战自退,一打就跑,可能是个陷阱。因此,不管墨索里尼如何训斥、辱骂,仍不轻举妄动。可是,就在格拉齐亚尼踌躇不前时,英国人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罗盘”战役的准备工作。
❹ 在西亚、非洲和远东地区的战争局势分别是怎样的
在西亚、非洲和远东地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14日正式向协约国宣战后,英国乘机于11月18日宣布埃及脱离土耳其,成为自己的“保护国”。以后几年内,英国又攻入美索不达米亚,占领巴格达,进军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在非洲,英军乘机攻占了德国的非洲殖民地:多哥、喀麦隆、德属西南非和德属东南非等地。在远东,日本帝国主义在英军的协助下,占领中国山东,于11月攻占了青岛。在这个期间,日军还相继占领了太平洋上的马绍尔、马里亚纳和加罗林等德属诸群岛。
❺ 为什么同盟国与轴心国在地中海开始激烈斗争
德国为实施“德意联合海战”计划,稳定南翼,进军非洲,也十分重视地中海。英国为保护其在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殖民地,守住直布罗陀及马耳他等要地,保持与印度、缅甸、新加坡、香港等殖民地的联系,把地中海视为自己的生命线。于是,同盟国与轴心国在地中海展开了激烈争夺。
❻ 第二次世界大战非洲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非洲战场的重心是在北非战场。意大利在北非战场作战是因为其元首墨索里尼企图重现意大利当年“罗马帝国”把地中海变为内湖的雄伟版图。但意大利的军队实力太不堪一击,被英军打的一败涂地。德国希特勒应墨索里尼的请求派遣隆美尔率领非洲军团支援意大利军队转战。
北非战役开始于1940年,当时小股英国军队击溃了来自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的袭击。随着由埃尔温·隆美尔( Erwin Rommel)率领的德国部队的到来,战事在1941年的阿拉曼(El Alamein)达到高潮。
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第一次阿拉曼战役爆发。德国人成功占领了阿拉曼,这是在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之前最后一个战略地点。然而,就像在苏联一样,德国人的后勤供应跟不上,让英军有机会阻挡他们进攻。
10月23日到11月3日是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这次是英国人采取了主动。因为德意联军占领了阿拉曼就可能直接侵占整个埃及,继而威胁苏伊士运河和中东,切断英国与印度等海外殖民地的联系。英军必须设法阻止德意军队的进攻。10月23日夜,英军1000多门大炮齐发,向德意军队发动强攻。一个多星期后,十万多德意军队损失过半,防线崩溃,被迫西逃。隆美尔一路撤退到了突尼斯。
1942年11月8日,英美军队在“火炬行动”中登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当地维希法国的部队几乎没有任何抵抗。最终德意部队遭到来自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部队的夹击。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进攻的盟军部队在1943年5月13日将德意部队完全赶出非洲。在北非战场上,25万轴心国士兵被俘虏。
德国进入北非,是看中了北非的战略位置。当时法西斯联盟占据了欧洲南部,反法西斯联盟占据着北非大部,双方隔着地中海。法西斯联盟的海空军有优势,反法西斯联盟处于劣势,在地中海的运输受到了极大限制。于是德国企图攻占北非控制地中海。反法西斯联盟在地中海有三大战略要点,直布罗陀海峡、马耳他和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控制了地中海的西出海口,是英国与亚洲其中一条运输线的必经之路。马耳他位于地中海中心,整个欧洲南部几乎都在它的威胁之下。苏伊士运河控制了地中海的东出海口,是英国与亚洲其中一条运输线的必经之路。如果北非沦陷,英国与亚洲的联系就会受到重大影响。而德国攻占北非后进军中东,到时候北可攻击苏联高加索地区,东可攻击印度与日本汇合。
❼ 非洲初始战役有哪些
东非之战
盟国武装起来的北非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战爆发前,英法共同制定了保卫非洲、地中海和近东的计划。该计划规定:在战争情况下,盟国必须控制地中海,并对驻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的意军实施突击,保卫东、北非。希特勒闪击波兰,横扫法国后,英国本土受到德军直接威胁,东、北非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有利于轴心国的重大变化。由中东英军总司令韦维尔将军指挥的英军部队只好准备孤军奋战,当时英军驻东、北非部队分别只有3.25万人和6.6万人,兵力相当薄弱。
1940年8月4日,意军17个步兵营在装甲兵和炮兵支援下,从早先占领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入侵英属索马里。2天后,意军占领哈尔格萨等地,8月11日,开始向图阿干英军主阵地进攻。当时驻索马里英军只有1500人,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和装甲车炮,他们被迫于8月15~17日从伯贝拉乘船撤往亚丁。8月20日,英属索马里全被意军占领。在苏丹和肯尼亚,意军集中2个步兵旅和4个骑兵团共6500人、24辆坦克和装甲车,先后攻占苏丹的卡萨拉镇和加拉巴特镇、肯尼亚的莫亚雷镇。但是,英属索马里、苏丹、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人民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同凶残的侵略者进行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迫使意军在这一地区不得不停止了进攻。
英军乘机调兵遣将将其在苏丹和肯尼亚的兵力扩大到15万人,同时也加强了埃及的防御力量。8月底,英军“光辉”号航空母舰和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在直布罗陀分舰队支援下驶入亚历山大港。
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准备,英军兵分两路,于1941年1月在东非开始大规模反攻。1月19日,北路英军第4、第5印度师和苏丹国防军,由苏丹东北部向厄立特里亚发起反攻,3月27日攻克通往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的门户克伦。4月1日,英军占领阿斯马拉。4月8日,驻守马萨瓦海军基地的意军投降,英军俘虏意军1·5万人,击沉意舰多艘,厄立特里亚反攻战遂告结束。
南路英军第1南非师和第11、第12非洲师,于1941年1月24日突入意属索马里,2月25日占领摩加迪沙,继而北上埃塞俄比亚。此时,埃塞俄比亚皇帝尼格斯·海尔·塞拉西结束国外流亡生活,返回国内,领导埃塞俄比亚人民开展游击战争,狠狠打击意大利侵略军,为英军的胜利反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月25日,英军占领哈勒尔。
4月6日,夺取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5月18日,奥斯塔公爵率意军主力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安巴阿拉吉山投降。到11月28日,在埃塞俄比亚西北部负隅顽抗的意军余部也全部投降。意属东非在沦陷9个月后被英军全部解放。
利比亚战役
意大利在东非发动战争的同时,其在北非的侵略也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序幕。意军在利比亚驻有2个集团军:第10集团军辖9个师部署在东部利埃边境,准备向埃及进攻;第5集团军部署在西部,掩护突尼斯方向。
为加强北非的防御,英军将一些英联邦军队调往埃及,并将1/3来自敦刻尔克的坦克输往那里。在意军发起进攻时,英军驻北非的尼罗河集团军辖2个师又2个旅,其中1个师在埃利边境展开。
北非与东非,这块浩瀚无垠、气候恶劣的沙漠之地,几千年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古代的菲尼基人、迦太基人、罗马人,近代的法兰西人、日耳曼人,无不对它垂涎三尺。西部,它与西班牙隔海相望,扼地中海通往大西洋之咽喉——直布罗陀海峡;东部是苏伊士运河,是欧洲通往中东、近东的必经之地;北面濒临蔚蓝的地中海,只需几十个小时,就可抵达对岸的巴尔干地区。
谁拥有北非,谁就拥有地中海、巴尔干,谁就拥有中东与远东地区。
1940年5月10日,法西斯德国向西欧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不久就占领了挪威、丹麦、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已对英国形成了环形包围圈。
在远东,中国的抗战已经进入艰难时期,日本正虎视眈眈着英国在远东的是力范围——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印度、缅甸。
更令人担忧的是地中海,东非与北非。
在地中海,意大利海军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英国驻亚历山大港的分舰队。英国目前已无法加强那里的舰只。如果要往地中海调动舰只,势必要影响英国在大西洋与德国军舰的较量,一旦失去大西洋的海军优势,英国本土的补给线就有随时被切断的可能。
在北非,意大利巴尔博元帅指挥着4个统帅部预备师、2个法西斯警察师和2个殖民地师,约25万人。而英国只有5万人的兵力:第7装甲师、第4印度师、新西兰师等部队。1941年,德军“斯图卡”式轰炸机在利比亚执行任务。1940年8月19日,墨索里尼写信给利比亚总督、北非意军总司令格拉齐亚尼元帅,要求其尽快进攻埃及。
他在信中规定:“第一批德军士兵登上英国领土之日,便是你们发起进攻之时。”
9月7日,墨索里尼在一次部长会议上再次提到进攻埃及,但格拉齐亚尼元帅认为时机不够成熟,提出将进攻推迟1个月。对此,陆军参谋长巴多格利奥元帅也表示同意。但墨索里尼仍坚持对其决定负责。
他说,“格拉齐亚尼元帅,如果你没有能力在下星期一发起进攻,我将考虑起用其他将军。”言外之意就是要将其撤职。
在墨索里尼孤注一掷的压力下,9月13日,意军第10集团军以6个步兵师和8个装甲营越过利埃边界,向英军发起进攻。英军经短时间抵抗即全线撤退。当天,意军占领塞卢姆,3天后攻占西迪拜拉尼。然而,意军补给日益困难,被迫停止进攻。英军一直后撤到马特鲁港附近的预设阵地才稳住阵脚,重新布置防御工事。由此在两军之间形成了一个130公里宽的中间地带。
意军占领西迪拜拉尼后,开始把注意力转到希腊战场。10月28日,意军入侵希腊,同时在非洲继续作战。英军尼罗河集团军利用这一时机调整部署,并补充2个师,准备将意军逐出埃及。12月9日,英军以1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向意军第10集团军发起有限目标的反击。英军出敌不意地通过意军间隙地,向意军后方实施攻击。意军指挥失灵,大批意军不战而降。
12月11日,英军收复西迪拜拉尼,俘敌2万人。12月17日,进占塞卢姆。意军仓皇撤离埃及,向利比亚退却。英军乘胜追击,于1941年1月5日占领利比亚要塞拜尔迪耶,1月22日进占图卜鲁克。2月6日,英军占领意大利在东利比亚的最后一个重要据点班加西。2月10日,英军进抵阿盖拉、马拉达以东一线,占领了昔兰尼加全境。此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决定向巴尔干转移兵力,利用意军在希腊的失败,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军事基地。于是,北非英军一部被调到希腊,而在北非停止进攻。英军的这次进攻史称“利比亚战役”。英军在两个月内向西推进800余公里,以亡475人、伤1225人、失踪43人的较小代价,取得重大战果:几乎全歼意军9个师,俘虏13万人,缴获坦克约400辆、火炮1.3门。
意大利侵略希腊的失败,危及了希特勒征服欧洲的总计划,使希特勒非常恼火,他不得不把目光也投向非洲。
德国出兵北非
北非军人冷风卷着雪花刮了一天。奥地利伯希特斯加登山上,清早的严寒,掩没了熹微的晨光,只有那疏疏密密的枯枝,时时战栗,忍着百般痛心彻骨的苦恼,静待遥远未来的春意。
在半山腰上,耸立着一栋白色的楼房。这就是“贝格霍夫”,希特勒的私人别墅。
这是一座3层的楼房,共有30个房间,在1层挨着门厅的是一间配有一个可以升降的大玻璃窗的起居室兼会议室。2层是希特勒的起居室、卧室和办公室。在这排房间后面几米远的地方是希特勒的情妇爱娃·布劳恩的卧室。
希特勒望着桌上的备忘录,这份备忘录是海军作战参谋刚刚送来的。
在这份备忘录里,海军指出:
“意大利绝不可能进行它的埃及攻势。意大利的领袖是很糟的,他们对局势毫无了解。意大利武装部队既没有胜任的领导,也没有军事技能以必要的速度和决心在地中海地区进行所要求的战斗,取得胜利。”
海军最后说,因此,这个任务必须由德国来执行。它劝告希特勒说,“争夺非洲地区的战斗是德国整个战争中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它对于战争的结局是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的。”
对于非洲,希特勒从未忽视过,那里是他的全球战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9月初,他曾命令两个德国坦克师进行沙漠作战训练,以便随时开往非洲,投入战斗。非洲战场打响后,他曾派了一位坦克专家去北非考察,了解那里的局势。
但此刻,希特勒并不想积极参加北非作战,他在心里还恨着他的那位意大利盟友。
尽管德意两国是轴心国同盟,但两国从大战开始以来,就有了龃龉,摩擦不断发生。开战不到3个多月,双方官员就互相指责。意大利指责德国人没有履行前一年6月间的协议,从意大利的南提罗尔撤退“日耳曼”人,没有按月供应意大利100万吨煤。德国则指责意大利人未能突破英国的封锁将原料供应德国,反而同英国和法国大做买卖,出卖战争物资,趁机发财。
1940年1月3日,新年刚过,墨索里尼就给希特勒写了一封长信,倾吐了心中的不快,这是墨索里尼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对希特勒坦白、直率地提出自己的不满。
他在信中说:
“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就在波兰和波罗的海地区坐收战争之利。但是我,作为一个天生的革命家要告诉你,你不能为了某个政治策略上的一时需要而长久地牺牲你的革命原则……我也有责任通知你,你同莫斯科的关系再进一步,就将在意大利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响。”
希特勒没有答复墨索里尼1月3日的信。
墨索里尼愈来愈感烦恼。在整整一个月之中,意大利驻德国大使阿托利科不断询问德外长里宾特洛甫,什么时候可以得到答复,并且暗示意大利和英法的关系正在改进,而且意大利在增加出售战争物资。
意大利的这些举动使德国人十分恼火,他们向罗马不断提出抗议,指责意大利帮助西方盟国是不适当的。
意大利仍然我行我素。
最使希特勒气恼的是在巴尔干问题上。
早在1940年8月中旬,德国就警告罗马不要在南斯拉夫和希腊采取冒险行动。一旦进攻希腊,等于是向英国发出占领克里特及其他希腊岛屿的公开请柬。这些岛屿是轰炸罗马尼亚油田的最好基地,而罗马尼亚的石油是德军作战必不可缺少的。
但是墨索里尼却偏偏要进攻希腊,并且事先并不告诉希特勒。
10月26日,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在从法国各乘专列回国的时候,风闻了墨索里尼的计划。里宾特洛甫根据元首的命令在进入德国后的第一个车站就停下来,打电话给在罗马的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主张两国领导人立即举行会议。齐亚诺把此事转告给了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建议10月28日在佛罗伦萨举行会晤。但当希特勒在那一天上午11时从火车上走下来的时候,墨索里尼架子十足地向他走来,用德语宣布:“元首,我们在进军!胜利的意大利军队已经在今天黎明越过了希腊——阿尔巴尼亚边界了。”
希特勒十分恼火,为此曾大骂所有联络人员和使馆人员,说:“他们虽懂得去高级饭店,但却是世界上最低劣的间谍。”
意大利进攻希腊,把德国的计划搞得乱七八糟。意大利进攻希腊根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到一周,墨索里尼入侵的几个师被打得缩了回去。希特勒只得命令武装部队进入希腊,来解除他那位刚愎自用的盟友所受的压力。
11月初,从北非实地考察回来的一名装甲兵将军发来了报告。报告说,意大利根本没有做好进攻的准备,军事指挥官不足,不能保证进攻部队的用水供应,意军的机械化部队在沙漠条件下,马达常出毛病,影响进攻。
希特勒拿起笔在报告上连写了几个“?”,然后朝会客厅走去。
会客厅里,海军元帅雷德尔见希特勒走了进来,连忙起立敬礼。
“元首,海军元帅雷德尔奉命来到。”
“坐下,雷德尔元帅,你的报告我看过了,本来,上个月我就准备派第3装甲师去帮助意大利夺取马特鲁的。但是意大利人很猖獗,让英国人教训一下也有好处的。”
“元首,意大利的力量太弱了,可以说是弱不禁风。”
“这些意大利人,他们总认为自己很行,早在5月份,我就提议要派德军装甲部队进攻埃及,7月份又向墨索里尼提起过,但他坚持认为,意军能够在非洲单独作战。并且认为,在炎热的北非,德国人将和英国人一样必然不如意大利人那样善于作战。”
“目前,英国在埃及对意大利的胜利以及它正在从美国得到的越来越多的物质援助,使得德国有必要集中力量先在北非把英国打垮。”
“你指的是推迟‘巴巴罗莎’计划?”
“是的,元首。”
“这不行,向俄国人进攻是我们未来的首要目标,至于英国人,只要我们打败俄国人,他们就会乖乖地坐下来与咱们谈判。出兵北非,留待以后再说吧。”
1941年1月8~9日,伯希特斯加登山上的贝格霍夫,隆冬的积雪深深地覆盖着这座高山。
通往山上的公路已被戒备森严、全副武装的党卫队所封锁。
一次秘密军事会议正在“贝格霍夫”别墅举行。
在会上,希特勒向他的军事首脑们概述着他的伟大战略。
他谈到了北非战区。
希特勒说:“使意大利不垮台,这一点对于战争的结局十分重要……我决心不让意大利失掉北非……失掉北非会使轴心国的威信大大下降,英国就会逼着墨索里尼媾和,因此,我决心支持他们,出兵北非。”
这是他第一次明确表示出兵。
因为,此时英国在北非的反击已取得了胜利。希特勒再也坐不住了。但是,在会上,希特勒又告诫他的军事将领们不要泄露德国的作战计划。
“不能把我们的计划告诉意大利人,意大利王室极有可能会把情报送给英国人。”
会议后,他决定派往北非的部队要超过预先拟定的规格,他要往利比亚派一个轻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师,设有一个德国军参谋部。
但是他心中对意大利仍有不满,他曾对部下说过:“意大利人一方面在尖声呼喊援助,甚至用最激烈的言词描述他们可怜的枪炮和装备,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是那样有妒忌心,那样幼稚,不能忍受德国士兵的援助。如果我们的部队能穿着意大利的军服在那里战斗,我们的飞机在机翼上涂着意大利法西斯党的标志在那里飞行,那么墨索里尼才可能最高兴!”
希特勒决定前往奥地利会晤墨索里尼,向他陈述当前的局势以及德国的战略方针。这天,奥地利萨尔茨堡火车站,阳光和煦,晴空万里。
德军装甲侦察部队在利比亚沙漠巡逻。一列火车喷着白汽徐徐地驶进了车站。
列车停稳后,从车上下来了忐忑不安的墨索里尼和齐亚诺。
站在站台上的希特勒走上前去热烈地拥抱着墨索里尼,对他冒雪前来会晤表示感谢。这一切使墨索里尼大为感动,紧张的心情顿时释然。
二人寒暄后,墨索里尼登上希特勒的坐车,沿盘山道路,向贝格霍夫驶去,齐亚诺在里宾特洛甫的陪同下坐上了第二辆车,第三辆是马丁,鲍曼和墨索里尼的秘书切萨雷。
到了贝格霍夫后,希特勒设宴招待了墨索里尼。宴会后,二人走出室外,沿着别墅旁的小道散步。在散步中,希特勒向墨索里尼透露了他的战略思想。他告诉墨索里尼,他将继续集中空中优势兵力增援海军对英国的封锁,要困死英国,饿死英国,英国的最终毁灭是不可避免的。
接着,希特勒又对墨索里尼说:“俄国一定是英国的最后希望,只有等我们把这最后的希望在大陆上粉碎时,他们才能认输,因此,我们现在必须打败俄国。”
关于俄国问题,希特勒只谈到这里,没有进一步说下去,其实,他早就制定好了对俄作战的“巴巴罗莎”计划,只是不想把它告诉墨索里尼。
希特勒话锋一转,谈到了北非,他告诉墨索里尼,德意两国是亲密的盟友,有着牢不可破的友谊,应该共患难。他已决定出兵北非,阻挡英军的进一步推进。另外,德国空军还将派出重型轰炸机对昔兰尼加的英军实施突击,破坏英国的海上运输,同时与英国海军作战,压制马耳他岛守军的抵抗。
墨索里尼为希特勒的慷慨援助而欣喜,连忙致谢,但他哪里知道,希特勒只是担心北非的失利会给即将实施的“巴巴罗莎”计划带来复杂的副作用,才答应出兵北非的。
最后,希特勒告诉墨索里尼,他要在地中海上好好教训一下英国,准备攻打克里特岛。
❽ 化妆品在非洲有市场吗
来自30多个国家的300余家公司,包括:欧洲、美国、中国、韩国、巴西和日本的著名化妆品公司,相继进军非洲,开发市场。根据有关部门的一项非正式调查,南非的化妆品市场需求量高于10亿美元,科特迪瓦在润肤霜和洗发剂类需求量估计可达到4000万美元,贝宁的市场潜力亦不容忽视,化妆品需求量最低可达120万美元。
在该领域,非洲市场的增长率为30%,而南部非洲达65%。在非洲销售的化妆品主要依赖进口,以高税率进口的国家有:贝宁、多哥和喀麦隆;而0现象严重。目前,大多数国家已考虑本地化生产化妆品。“欧莱雅”计划从现在起至2015年,垄断非洲50%的化妆品市场;法国集团还在今年加大投资,扩建其在约翰内斯堡的生产厂,并在津巴布韦的免税区投资5亿至6.5亿美元。
❾ 在乌干达进攻坦桑尼亚失败后哪一国家与其一同再次进军
1978年10月,乌干达军队不宣而战,向坦桑尼亚发动了进攻。坦桑尼亚没有丝毫的战争准备,在战争初期的较量中一直处于守势。同时此时坦桑尼亚的军队数量也十分有限,总共的军队也不到4万。但是坦桑尼亚军队很快稳住了阵脚,首先进行了扩军,将军队人数增加到了10万。随后坦桑尼亚反动了反攻,由中国训练出来的军队比乌干达的军队强太多了。战局很快就发生了逆转,虽然乌干达军队占有人数的优势,但是仍然挡不住对手的攻势。到了1979年年初,塔桑尼亚军队不仅收复了失地,而且已经开始攻入乌干达境内
乌干达总统阿明在无奈之下,向北非的强国利比亚求援。当时利比亚的老大正是赫赫有名的卡扎菲,此人是法国在非洲的盟友。在70年代,由于利比亚扼守地中海南岸,法国和苏联争相拉拢利比亚。卡扎菲在投靠苏联以后,又倒向了法国。接到阿明的求援以后,卡扎菲根据自己的利益考虑,派出军队援助乌干达。不得不说,利比亚的军队还是比较有战斗力的,这支军队长期受法国的影响。在利比亚军队进入乌干达以后,还真和坦桑尼亚军队杀得难解难分。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乌干达军队的表现,让卡扎菲十分恼火。
卡扎菲的利比亚军队在前方和坦桑尼亚军队血拼,而乌干达军队却一直在运输物资疯狂的撤退。利比亚军队毕竟人数少,渐渐顶不住了。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不但后方的友军逃跑了,甚至他们的战争物资也被友军偷走了。利比亚军队顿时大乱,在坦桑尼亚军队的进攻之下,利比亚军队大败亏输。乌干达总统阿明带着家人逃到了国外,而乌干达被坦桑尼亚军队所占领
❿ 入侵非洲的葡萄牙人,看到当地的建筑后是怎样感叹的
在非洲西北部的海岸,有一座名叫休达的古城,虽然这座人口大约有十万人的城市和摩洛哥相邻,但是关于休达城的归属权,至今仍有争议,西班牙和摩洛哥政府都认为休达市是本国的领土,不国际上普遍认为休达是西班牙的一个海外自治市。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时候,拥有优良港口的休达就已经有人居住,到了公元42年,休达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军事重镇。
帮助西班牙人夺取休达的卡洛斯二世
而休达城中的精美建筑,也让那些葡萄牙人目瞪口呆。因为那个时候大航海时代还没有开启,葡萄牙还没有成为所谓的海上霸主,当时的葡萄牙非常贫穷和落后,他们入侵休达的舰队,大部分都是简陋的小船。一位葡萄牙的史学家甚至毫不遮掩的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当葡萄牙人见到休达的建筑后,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冲击,因为当时大部分葡萄牙人还住着可怜的小房子,相比于休达的建筑,他们的房子简直就像猪圈。”
不过葡萄牙人最后也失去了休达城,在1668年的1月1日,葡萄牙国王阿方索六世和西班牙国王在里斯本签订了条约,在这个条约中,休达城被割让给西班牙人,从此之后,休达便成为了西班牙人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