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ZARA母公司半年亏损15亿这件事
最近,ZARA母公司的最新财报发布,2020年上半年净亏损就高达约近15亿人民币,市值更是缩水达数千亿人民币,巨额亏损对于家大业大的时装界大佬ZARA冲击也是非常大的。对此ZARA公司也陷入了困境,开始了大规模的关店力图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对于时装行业来说,在ZARA公司的品牌效应之下依然损失惨重,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近年由于全球疫情爆发,各大消费行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ZARA作为时装行业,并不属于食品方面的消费刚需,因此经济下滑,人们的收入受到影响,销售量下滑是非常正常的。其次ZARA公司的销售主体依然集中在实体店,而今年为了健康安全许多实体店都被迫关闭,这对于其销售的主体模式打击极大,因此半年亏损15亿可以说在意料之中。
Ⅱ 海底捞、美团纷纷港股上市,两个热门新股你更看好哪一个
今天各大论坛都纷纷出现港股模拟交易大赛的预告,还说出了什么提前练手,后打新吃肉,怎一个赚字了得等这样的口号……是这样的,今天的港股IPO火爆,美团上市已进入倒计时,火锅界一哥海底捞也将紧跟其后,这两个热门新股你更看好哪个呢?
另外,我要说的一点就是作为一个股民,不仅仅只是通过公开资料来看表面,我们一般情况下也可以从扩张、盈利能力是否有自己最核心的技术,等等这些也可以用做判断这个上市公司的的价值是值得投资。整体来说我个人觉得餐饮业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而互联网产品面临的风险相对更高一些,假如被哪个大鳄吞并,倒闭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但是要想腾飞也会非常快。
Ⅲ 瑞幸从最快上市到最快退市,到底忽悠了多少股民
其实没忽悠多少股民,而国内股民的影响更是少之又少,它更多地收割我们大洋彼岸的朋友,资本主义帝国美利坚韭菜。所以来也匆匆,走也匆匆用来形容现在的瑞幸咖啡是最合适不过了。自2017年10月在北京开第一家店至2019年5月,瑞幸咖啡仅用两年就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这可称为“民族之光”。但在上市仅一年后,瑞幸咖啡突然从纳斯达克退市,也创下了中国股市退市速度最快的记录。
这是因为财务造假实质上是管理和策略问题,而非品牌造假或假冒商品。因此大多数消费者都抱着吃瓜的心态在观望,最多是怕瑞幸倒闭,自己户头里的券还没用完就有一点利益关联。归根结底,在品牌层面上,消费者对瑞幸的接受程度还是非常高的,并且有相当大一部分用户已经养成了购买瑞幸的习惯。如果不触及商品红线,大多数消费者还是该买、该喝。以“补贴”吸引顾客的方法,并非瑞幸独有,此前,网约车市场的扩张,也是靠烧钱补贴。这两种方式在取消补贴后的效果不同,究其根本,网约车是民众的出行刚需,养成了习惯,就会发生持续性消费行为。但是咖啡作为一种休闲饮料,很容易被取代,而且瑞幸缺乏一个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代表产品,一旦优惠政策取消,订单量将大幅下降。期待瑞幸咖啡最后能走出困境,再次上市纳斯达克。继续收割资本主义韭菜。
Ⅳ 经共享充电宝之后,又一共享经济体要上市了,哈罗上市计划进展如何
共享经济时不时会有新消息传出,现在据说哈罗要去美国上市。招股书显示,在2020年的总交易额中,哈罗旅游的两大主营业务共享两轮车和顺风车分别贡献了约58亿元和70亿元。国内领先的本地旅游和生活服务平台。
它是一个纯粹的互联网平台,运行维护成本很低。他对其未来的搭便车业务持乐观态度。哈罗还在广州、沈阳等城市推出团购业务,并开始招募团购组长,这里的团购组长并不是社区团购的团购组长,而是通过类似拼多多的裂变方法,让团购组长吸引用户参与,然后到店内消费。据接近哈罗旅游的人士透露,该店的团购业务还处于小规模探索阶段。
Ⅳ 美团赴港上市携手外卖小哥敲钟,美团的主战场是外卖吗
感觉美团布局的不是某一个单项业务,王兴是在布局一个生态,外卖业务不过是这个生态建设过程中顺势而为的一个业务。
历经8年的艰苦创业,美团终于在香港上市了,正是这份常年以来的执着,终于在坚持中把对手都耗到了只剩自己。
Ⅵ 美团终于赴港上市,历经8年“长跑”美团如何快速成长
美团成立八年后,终于赴港上市了。
从2010年创立美团到2018年完成上市,美团点评经历多个风口亦屡屡对战强敌。9月20日,美团点评正式在港交所上市,开盘价72.9港元,较69港元的发行价上涨5.7%,市值4011.36亿港元。
美团点评的上市,可以看到目前生活服务行业的高速发展,生活服务电商也在不断普及。美团提出的“无边界”战略确实是很强大,美团也相信自己可以像微信一样触及10亿用户的规模
Ⅶ 怎么选择优质股票
筛选企业的第一条指标是ROE≥15%。这是市场公认的优秀企业的最低进入门槛,所以不必过多解释,重点强调的是在实际运用中的关注点。第一点需要强调的是ROE指标最好是5年均值,最低也是3年均值,再低就没有意义了,需要判断企业ROE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在15%以上的;第二点需要强调的是ROE的质量,即净利率、财务杠杆、资产周转率三者是否合理,这个需要结合公司的商业模式来判断,定量指标分析离不开对公司的定性分析,对商业知识的积累是躲不过去的必修课,但一般来说财务杠杆要保持合理,高财务杠杆意味着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尤其是有息负债占比很高的企业,需要慎之又慎;第三点需要强调的是对ROE发展趋势的判断,ROE指标介于10—15%之间的公司也是可以纳入分析范围的,只要ROE指标趋势是逐步向上的,而且从基本面可以找到强有力的证据做支撑,说明企业发展逐步向好,这种企业也是可以投资的,比如2016年以前涪陵榨菜的ROE指标是低于15%的,2010年上市以来长期介于10—14%之间,虽然与IPO上市后净资产增厚有关,但ROE指标基本上反应了涪陵榨菜的基本面情况,这种情况在2016年被打破了,ROE飙升至16.4%,研究基本面可以发现涪陵榨菜的产品重新定位和提价策略行之有效,基本面有了质的改善,这时候就是上车的好时候。ROE指标长期低于10%的企业,基本上可以完全放弃了,研究的产出比太低了,完全是浪费时间成本。第四点需要强调的是ROE指标有滞后效应,对于ROE指标持续向好的企业,重点是找到企业基本面改善的有力证据,可以提前上车,没必要等到ROE指标一定达到15%之后才上车。
筛选企业的第二条指标是找到清晰可辩的企业“护城河”,“护城河”的概念是指竞争对手无法轻易进行复制的能力。很多企业所谓的“护城河”都是虚假的,在大量金钱攻势下会土崩瓦解,真正的“护城河”是非常稀缺的,用钱是根本解决不了的事情。比如永辉的生鲜超市战略,其战略根基是完善的生鲜产业链+经营上的内部合伙人管理机制,其他超市根本就没法进行复制,这就是永辉的实实在在的“护城河”;伊利股份的护城河就是品牌知名度,每年超过100亿元的广告营销投入构建了非常高的竞争壁垒;顺丰控股的护城河就是基于时效和服务的品牌效应,其根基是一体化的垂直产业链+直营模式,其他企业也是没法去学习的;海底捞的护城河就是独特的服务,其根基是基于内部合伙人机制+善待员工的企业文化,其他餐饮企业也是没法学习的,服务的标准可以指定,但服务员真诚的笑容从何而来?海螺水泥的护城河就是低成本,其根基是T型战略布局+优秀的管理机制,其他企业没有任何机会可以再造T型战略,从而垄断低成本的石灰石资源。
《巴菲特的护城河》这本书将企业护城河归纳为四种:无形资产、客户转换成本、成本优势以及网络优势。本人大抵是认同的,但这种分类在操作层面上意义不大,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是没办法产生溢价的,我更愿意从更加微观的层面去判断企业的护城河,只要企业具备的某种竞争优势是独一无二的,是竞争对手难以进行学习和复制的,那这种竞争优势就是护城河。护城河的真正意义是竞争对手没法轻易进行学习和复制,企业可以独享的竞争优势。
筛选企业的第三条指标是企业具备优秀的企业管理人+优秀的企业管理机制。管理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管理才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但是作为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判断企业家以及企业管理的好坏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首先得到的资料是不全的,往往都是盲人摸象,其次企业家被公开的东西都是被洗白的,不好的一面很难去发现。虽然很难,但也必须去做,个人认为判断企业管理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管理效率和产品营销效率,通过逐步的摸索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第一点是观察管理层是否大量持股,这一点对国企效率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凡是发展很棒的国企大部分都有这个特点,比如海康威视、万华化学、海螺水泥、格力电器、洋河股份等企业无不是市场上的超级大白马。第二点是观察管理层是否有股权激励,这一点主要是观察民营企业的,有股权激励的企业说明老板的格局大,有财富分享精神,下面的人会拼命干活,企业可以做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的集团了,何厚建老板的格局非常大,以方洪波为首的管理层持有大量股权激励股份,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反面的例子是飞科电器,李老板持股达到极高的90%,管理层什么股权激励都没有,老板的格局小了很多,反应到管理层面就是新产品迟迟不能推出,研发效率和管理效率低了很多,虽然本人持有飞科电器,但对李老板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屑的,也算是上贼船了,好在估值不高,风险不大。第三点是观察企业的管理层级,管理层级多的企业必定是官僚作风盛行,管理效率低下,事业部制管理方式基本上是现代管理企业的标配,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完全没有分析的必要了,大部分老国企就是这种作风。第四点是观察企业的产品定位和营销定位。定位理论可以帮上大忙,套用定位理论对大部分消费品进行分析,准确率可以到到90%以上,是一把最有效率的利器,也是投资人很有必要掌握的一项分析技能。第五点是观察企业家平时的采访和发言,是否有很好的战略眼光?是否有产品情节?是否可以做到言行一致?是否有利益以上的追求?通过长期的跟踪和观察,大抵可以判断出对方是否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第六点是观察企业是否再实行内部的合伙人管理机制(类阿米巴经营模式),这是目前最新的管理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三点:(1)划小单元,让员工像老板一样主动思考和经营(2)赋权经营,快速培养经营人才(3)数字化经营,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赛马平台,实现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简单来说,就是将内部员工变成小小老板,利用员工的主观性创造效益,大幅降低管理上的监督成本,从而做到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管理效率的最大化。凡是内部合伙人管理机制比较成功的企业,属于牛股集中营,比如永辉超市、海底捞、爱尔眼科、小米集团、阿里巴巴等等。
通过以上三条筛选指标的甄别,预计90%以上的企业都出局了,剩下的都是100%优秀的企业,唯一考虑的因素就是买入价格问题,只会买贵,不会买错。“贵”可以通过时间来化解,“错”没有解决方案。从逻辑上来讲,优秀的管理人必然会建立一套优秀的企业管理机制,在企业发展中会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反应到财务指标上就是优秀的ROE数据,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三项筛选指标出现背离,大概率是分析出现了偏差或者企业在通往变好/变坏的路上,投资人可以提前发现问题,从而发现投资机会或者避免投资损失。
最后的彩蛋,如果只能从三项指标中选择一项的话,我会选择第三条指标:企业具备优秀的企业管理人+优秀的企业管理机制。优秀的企业管理可以化解掉企业发展过程中90%以上的问题,而大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管理问题,管理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管理是企业价值的最大来源。
Ⅷ 光汇云油是上市公司吗
是上市公司,股价从五元多跌到现在1块五毛
Ⅸ 谁是中国最大的快消品企业
2015年7月8日,《财富》发布2015年的中国500强排行榜,所有上榜公司的总收入达到了30.4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5%;利润达到2.7万亿元,增长6%,其中,51家快消品企业上榜,销售收入合计达到1.84万亿元,利润合计达到986亿元。
那么问题来了,谁是中国最大的快消品企业?是在“互联网+”热得烫手的背景下,市值冲上万亿元人民币的大阿里?是有央企背景、财大气粗的中粮、华润?还是快消品中的奢侈品贵州茅台?
都不是!数据说话。
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中国千亿销售级别的快消品企业总共5家,分别是万洲国际、华润创业、厦门建发、京东商城和苏宁云商。
万洲国际、华润创业及厦门建发分别以2014年销售收入1361亿元、1332亿元、1209亿元登上中国快消品企业前三强的位置。
这三家企业的销售收入的差距并不算太大,但利润就有了天壤之别。
继续看数据,2014年,万洲国际的利润达到46.87亿元人民币,而华润创业则亏损了1.27亿元人民币,厦门建发的利润为25.07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万洲国际用于并购贷款的利息支出、上市费用、股权激励的费用合计2.19亿美元,2015年,这些非经常性支出将会大幅调低,万洲国际的利润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毫无悬念,中国最的快消品企业,必须是万洲国际。
经济企稳期吃肉是刚需
一起中美间的惊天并购,成就了这个全国最大的快消品企业。
2013年,万洲国际(前双汇国际)以71亿美元成功并购美国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完成了由“中国最大”向“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的历史性跨越。
2014年8月5日,万洲国际在港交所挂牌。
咱们来看看万洲国际的家底:万洲国际拥有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发展和美国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资产规模达到800亿元,员工12万人,合并的生猪养殖、冷鲜肉和肉制品业务规模都居全球首位,生产基地遍布欧、美、亚三大洲13个国家,是全球最大的猪肉跨国公司。
看出来了吧,经济不稳定,吃肉,还是刚需中的刚需!
需要提一笔的是,同时上榜中国企业500强的还有双汇发展,它以457亿元的销售收入、40.40亿元的利润,列在中国企业500强的128位、快消品企业50强的第14位,在河南的12家上榜公司中,万洲国际和双汇发展,占据前两名。
《财富》于2015年7月8日发布2015年中国500强排行榜后,上海市东方世纪消费品发展促进中心携手长三角领先的资讯研究机构——“快消品资讯”独家筛选出了500强中的快消品公司,共有51家快消品企业上榜(上图是前20名列表)。这51家企业销售收入合计达到1.84万亿元,利润合计达到986亿元。其中万洲国际、华润创业及厦门建发分列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