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制药上市公司有哪些
非完全统计有144只股票,你可以在网上查下"生物制药"板块,
Ⅱ 请介绍一下 华源集团
那就是这个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英文简称 CWGC)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7月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立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1家,以及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华源制药、上海医药和双鹤药业等一批上市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集团和纺织企业集团。
2004年集团实现主营收入485亿元,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结果,中国华源以营业收入4,946,116万元列中国企业1000大29位,列2004年上海市百强企业集团销售排行榜第三位。按行业统计,列医药制造业第一位和纺织业第一位,在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排名28位。
中国华源的总体发展战略是“高科技、外向型、实业化、跨国经营”,产业发展战略是“优先发展大生命产业、优化发展大纺织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大生命产业
以研究人类健康综合解决方案为出发点的大生命产业是中国华源的核心产业,已形成了上海和北京南北两大产业基地。中国华源医药销售总收入列全国医药行业第一位,产品出口额列中国医药生产企业之首。拥有近4000种药品品种,在医药领域成功引进外资超过 7 亿美元,与美国施贵宝、强生、瑞士罗氏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开展了合资合作。处方药、中药和OTC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中国华源拥有一批国家级医药研究机构和医疗器械研究机构,包括华源生命科学研究院、上药集团中央研究院、北药集团双鹤研究院、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药物分子设计研究中心、国家制药工程技术中心、生物化学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医用加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基础性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领域均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华源依托药品分销、物流配送与连锁零售药店相结合的完整业态,已构筑起国内目前经营规模最大、营销网络最广、市场开发能力最强的药品流通网络,医药流通收入2003年达165亿元。目前华源集团正积极探索建立连锁医院集团,创建全国性医疗服务网络,拓展华源生命医药产品的消费终端,巩固在国内医药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位于无锡堰桥、面积为11平方公里的华源生命科技园区,是中国华源集团进入生命产业最大的发展基地。由中国华源集团、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联合科技界、教育界、实业界的优秀力量组建和开发。计划开发期为8-10年,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将建成以“生态、生物、生命”为核心,集生命科技产业区、国际医疗保健区、科学研究教育区、科技创业孵化区和综合配套功能区于一体的的高科技主题园区和国家级生物科技、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基地。
大纺织产业
纺织产业是中国华源的基础产业。中国华源从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出发,在纺织行业多个领域先后组建购并了一批优势企业,成功地推出了华源股份和华源发展两家上市公司;与杜邦、赫斯特、巴斯夫等跨国公司合资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随着中国华源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泰国、尼日尔等海外纺织企业的相继建成投产和国际参与度的日益扩大,中国华源已成为具有一定优势、跨国经营的纺织企业。
中国华源目前已形成衣着类纺织品、装饰类纺织品、产业类纺织品三大类完整的研发、生产、经营体系,具有丝、毛纺、棉纺、麻纺、印染等国际先进的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并依托高分子化学纤维和大服饰产业链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一大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纺织新材料在国际上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
华源纺织企业生产的新产品主要有:热灌装瓶级聚酯切片系列、涤锦超细复合丝系列、海岛型复合纤维、聚四氟乙烯超级防水透湿面料、天丝亚麻交织布、天丝亚麻混纺布、竹节纱系列、高档精纺羊绒纱、丝羊绒纱、桑绿缎、防缩免烫精品绸等。超级防水透湿面料在抗击“非典”中被解放军总装备部用于医用防护服。
中国华源的新型高分子聚合材料、棉纺毛纺印染、家用纺织品三大业务板块目前已形成年生产能力:高分子聚合物20万吨、化学纤维10万吨、棉纺42万锭、纱线10万吨、织物10亿米、制成品2000万件(条)。 中国华源已成为中国最具优势、跨国经营的纺织集团.
http://www.cwgc.cn/ 这个网站上有全部的
Ⅲ 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一共多少家
我国沪深两市目前有两千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有156家,实力较强有市场竞争力的上市公司有云南白药、华北制药、天士力、丽珠集团、片仔癀、华兰生物、三金药业、三九医药、同仁堂、上海医药、广州药业等等。
Ⅳ 各行业上市公司股票龙头企业一览表
以下是目前国内各行业的龙头,供大家参考。
1、食品饮料
贵州茅台(白酒)、伊利股份(牛奶)、双汇发展(猪肉)、海天味业(酱油)、安琪酵母(酵母)、金禾实业(甜味剂)。
2、家用电器
美的集团(全线产品)、青岛海尔(全线产品)、格力(空调)、老板电器(抽油烟机)、飞科电器(剃须刀)
3、家具制造
索菲亚(定制家具)
4、超市零售
永辉超市(超市)
12、钢铁煤炭
宝钢股份(普钢)、方大特钢(特钢)、中国神华(煤炭+电力+运输)
13、基建、房地产、建材、园林环保
万科(房地产)、华夏幸福(园区)、中国建筑(基建)、海螺水泥(水泥)、东方雨虹(防水)、伟星新材(管材)、东方园林(园林生态)、金螳螂(幕墙)
14、服装
伟星股份(服装辅料:纽扣与拉链)、歌力思(女装品牌)、海澜之家(男装品牌)
15、电子信息、芯片
京东方(显示面板)、信维通信(手机天线)、歌尔股份(声学器件)、立讯精密(连接器)、长信科技(显示触控)、三安光电(LED芯片)、木林森(LED封装)、拓邦股份(智能控制器件)、紫光国芯(芯片)
16、化工与原材料
万华化学(化工)、中国巨石(玻璃纤维)、康得新(碳纤维)、浙江龙盛(染料)、龙蟒佰利(钛白粉)
17、养殖
温氏股份(生猪养殖)
18、机械加工
大族激光(激光加工工具)、先导智能(锂电池加工工具)
19、传媒
蓝色光标(整合营销)、分众传媒(电梯广告)
20、锂电池
天齐锂业(锂矿)、赣锋锂业(锂化合物加工)、国轩高科(锂电池制造)
21、高铁、航空运输
中国中车(轨道车辆)、中国国航(航空公司)
22、环保
三聚环保(净化剂)、碧水源(污水处理)
23、旅游
中国国旅(旅行社)、宋城演艺(主题公园)
24、人工智能
科大讯飞(语音识别)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研究结果,不作为投资建议!
Ⅳ 大型医药企业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大型的药业上市公司主要有:
云南白药、康美药业、东阿阿胶、同仁堂;
其它的还有:双鹭药业、华润三九、浙江医药、白云山、新和成、马应龙、恒瑞医药、上海医药、天士力等等。
Ⅵ 华润旗下有几家上市公司
大部分在香港上市
华润创业
华润三九(内地)
华润电力
华润置地
华润水泥
华润燃气
双鹤药业(内地)
华润微电子
郑州华润燃气
东阿阿胶(内地)
华润锦华(内地)
东万医疗(内地)
Ⅶ 上药集团旗下有哪些上市公司
上海市医药航母即将起航,合并后的新上药集团,整体上市平台业已敲定。9月15日,接近上药集团和上实控股的知情人士向《华夏时报》透露,上药集团整合方案已敲定,将会以上海医药作为整体上市平台,事业部制将取消,以加强集团对各自公司的控制。停牌三个多月后,平衡各方利益的上药集团重组,终于要登场了。上实系主要医药资产合并成新集团停牌三个多月期间,上药集团的重组一直处在平衡各方利益,以及确定整体上市平台的艰难抉择中。接近上药及上实双方的知情人士透露:“上药集团与上实控股旗下主要医药资产整合方案已经定下来,二者合并组成新的医药集团,并将上海医药作为整体上市的平台,而由于上药资产太复杂,大量的时间被用于清理审核,导致上药集团重组迟迟未公布结果。”上海医药是上药集团重要的上市控股子公司,主要业务板块为医药分销业务。目前上海医药在国内市场仅次于国药控股)和九州通集团,位列第三,主要在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形成布局。而据上海医药财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其实现营业收入94.86亿元,同比增长20.95%;净利润7013.74
万元,同比增长55.27%。目前,上海医药先后对上海雷允上大药房、信谊大药房实施了全面托管,并以华氏大药房为平台,加快了零售连锁系统的全面整合转型,目前全国零售连锁药房达1130多家。之前,上药集团曾寻求海外整体上市,随着新实际控制人上实集团的入主,选择上海医药作为整合后的新集团的整体上市平台,意味着双方进行了妥协。事实上,上实集团在资产规模和医药经营管理上,都逊色于上药集团。一证券分析人士表示,上实集团那边只是控股公司,旗下医药资产多为财务投资,现在将资产向上药集团这边集中,则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上实医药拟注入上海医药这次重组,上实医药的去向,业界一直关注。接近双方的知情人士透露,上实控股旗下的医药资产与上药集团合并后,包括上实医药在内,其主要的优质医药资产将会注入到上海医药中,上实医药将变成上海医药的控股子公司。上实医药是上实控股最主要的医药资产,旗下拥有常州药业、常州制药厂、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天普生化医药等四家主要控股子公司。而上实医药2009年半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为17.52亿元,实现净利润4.32亿元,同比增长378.25%。另外,上实控股旗下则拥有正大青春宝、胡庆余堂药业、厦门中药厂、辽宁好护士和胡庆余堂国药号等5家控股医药企业,2007年8月22日,上实控股拟将上述5家资产注入到上实医药中,该方案也得到股东大会的批准,但是由于上实集团整合上药集团,此举作罢。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上述拟注入的资产整体质量一般,缺乏成长性,预期收益不高。但是随着上海医药被选定为新集团整体上市平台,上述资产也将随着上实医药注入到上海医药中。放弃事业部制
加强集权上药集团与上实控股旗下的医药资产合并后,采取何种方式管理,避免同业竞争,一直是一个难题。上药集团在上实集团入主前,旗下各业务主要按事业部制来实施管理,各主要工业资产按照处方药事业部、OTC事业部、抗生素事业部、原料药事业部和中药与天然药物五大事业部分业务管理。然而,这种管理模式几经博弈,最终还是被抛弃。接近双方的知情人士透露,9月初,重组领导小组最后放弃事业部制,转而采用公司法人制对各子公司进行管理。对此,上实医药董秘汤德平表示,这只是管理上的问题,不管采取哪种管理模式,主要还是要消除同业竞争。事实上,实施事业部制并不是上药集团本意,最早华源集团重组上药集团时,引入事业部制,上药集团在脱离华源集团的控制后,一直在酝酿取消事业部制实施法人实体制。今年5月份,上药集团旗下的中华药业、信谊药厂等都开始恢复法人制。但是6月份上药集团与上实医药实质重组启动后,作为重组财务顾问的中金国际也给出继续采用事业部制管理的方案,把双方的医药工业资产全部纳入到新成立的事业部中,然后各事业部再与各上市公司对接。对此,上药集团方面反对意见比较强烈。而对于最终合并后的新集团取消放弃事业部制,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主要是为了减少管理层级,加强集团集权,提高对各子公司的控制,但即使取消事业部制,未来新集团在业务管理上,还会采取分业管理。该知情人士也透露,上药集团的抗生素业务板块各子公司,将会吸收合并到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打造集中化的抗生素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