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洲防务集团的集团夭折
面对美国迫切要求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的压力,法国对重新武装西德疑虑甚多,却又感到无法抗拒。它认为,要加强西欧防务,充分利用联邦德国的实力确有必要,但对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又满怀疑虑。出于这种种考虑,法国总理R.J.普利文于1950年10月24日在法国国民议会发表演说,提出了建立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西欧国家的统一欧洲军的计划,要求对此有适当限制。经谈判决定联邦德国经由参加欧洲防务集团的方式加入北约,欧洲防务集团对联邦德国武装问题做一定限制。
1952年5月27日,法、西德、比、荷、意、卢6国外长在巴黎签署《欧洲防务集团条约》,又称《欧洲军条约》。条约序言宣称把缔约国各有关兵种一定数量的部队统一在一个“超国家”的防务集团之内。条约规定欧洲防务集团与北约的关系。防务集团的所属部队,隶属于北约最高统帅部,规定3年内建立欧洲防务集团部队55个师,其中40个为常备师,15个为后备师。条约签约时,美英对法国安全做了保证,但英国没有正式参加防务集团。
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出现缓和,法国国内主张否决欧洲防务集团的力量扩大。
2. 世界十大军火公司排名,分别详细介绍
世界十大军火公司排名如下:
第1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第2位,BAE系统公司
第3位,波音公司
第4位,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
第5位,通用动力公司
第6位,雷神公司
第7位,欧洲宇航防务公司
第8位,L-3通信公司;
第9位,意大利芬梅卡尼卡公司
第10位,联合技术公司
详细介绍如下:
1.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全称洛克希德·马丁空间系统公司,前身是洛克西德公司,创建于1912年,是一家美国航空航天制造商。公司在1995年与马丁·玛丽埃塔合并,并更名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航天方面,它将控制美国全部军用卫星的生产及发射业务;在导弹方面,它是美国洲际导弹的主要制造商。
2.BAE系统公司,1999年11月由英国航空航天公司(BAe)和马可尼电子系统公司 (Marconi Electronic Systems)合并而成的。业务范围主要有9个领域:飞机、军用和民用固定翼飞机、军用电子、反潜武器(ASW)、C3Ⅰ系统、导弹、军械系统、空间系统以及系统集成。
3.波音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与军用飞机制造商, 是全球航空航天业的领袖公司,总部位于西雅图。公司设计并制造旋翼飞机、民用和军用飞机、电子和防御系统、导弹、卫星、发射装置、以及先进的信息和通讯系统。
4.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是美国主要的航空航天飞行器制造厂商之一,由原诺思罗普公司和格鲁曼公司于1994年合并而成的。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在电子和系统集成、军用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以及军用和民用飞机部件、精密武器和信息系统等领域具有很大优势。
5.通用动力公司,是一家美国国防企业集团,包含三大业务集团:海洋、作战系统和资讯科技集团。它的产业分为四大领域,一是航海设备,主要是制造军舰和核潜艇;二是航空领域,包括商用飞机和战斗机;三是信息系统和技术部门;四是攻击性武器的制造。
6.雷神公司,是美国的大型国防合约商,总部设在麻州的沃尔瑟姆。其核心业务集中在三个领域:国防和商务电子、商用和特殊使命的飞机以及工程与建筑。
7.欧洲宇航防务公司,中文也被译为“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是集航空、航天和军工于一体的工业集团,是欧洲最大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全世界第二大航空航天及防务公司。从产品范围而言,该公司分为五大业务部门:空中客车、军用运输机、航空、航天、防务及安全系统。
8.L-3通信公司生,是美国的一家公司,成立于1997年,主要业务为航天与防务通信系统,提供多种航空及国防使用产品和服务,是全球最大的国防承包商之一。
9.意大利芬梅卡尼卡公司,是意大利最大的工程及航空航天与防御集团,目前仍属于国家控股公司,主要进行飞机、直升机、卫星、导弹系统、雷达、火车及发电机组的设计和生产。
10.联合技术公司,是全球多元化制造企业之一,总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主要为全球航空航天和建筑业提供高科技产品和服务。其制造领域涵盖航空发动机、直升机、商用航空设备和系统、电梯、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暖通空调和制冷系统、消防和安防设备、楼宇自动控制设备和其他航空和建筑工业产品。
3. 欧洲防务集团的介绍
西欧国家在美国支持下为加强西欧防务、重新武装联邦德国、推进西欧联合、抗衡苏联建立联合防务力量的一次未成功的努力。
4. 关于建立欧洲防务集团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德国主权的恢复
——欧洲五国和德国签订《关于建立欧洲防务集团条约》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基督教民主联盟长期执政。它的领袖康拉德·阿登纳连续四届担任政府总理,直到1963年,被称为“铁腕人物”。在阿登纳治理时期,德国得到奇迹般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阿登纳时代,是德国历史上的迅速发展时期。
阿登纳执行一条明确的政策:要使联邦德国从外国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这些限制包括:由于鲁尔生产钢铁与煤而被国际共管;萨尔在投票时仍与法国有联系;不允许西德有自己独立的对外政策;1949年4月10日通过的西方起草的《占领法规》规定,西德的对外政策必须服从盟国,其外交政策最高控制权属英、法、美派来的专员。因此,在1949年9月西德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主权国家。
阿登纳是一位精明的总理和能干的外交家。他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挣回德国主权。他必须作让步,必须在亲西方或者加强与前苏联控制下的东德之间进行选择。结果他选择了亲西方的道路,与西方各国合作。
但是在冷战中,阿登纳明白,由于美国要创造一个强大反苏的欧洲,就必须依靠一个强大繁荣的德国。这样,德国将成为一个与美国完全平等的伙伴,获得完全的主权。对此他巧妙地利用了联邦德国的上述地位。他向美国保证反苏反共,但同时要求停止解散德国工业,削弱德国。他使西方确信,不必担心民族主义和侵略势力在德国的复活。他还尽力证明德国对西欧的统一与防卫是必不可少的。
阿登纳使用了一切手段来达到上述目的。他的政策遭到顽强的民族主义者、德国的社会民主党领袖库特·舒马赫的反对,舒马赫特别反对与法国的和解。
阿登纳的政策取得了成果,1951年5月2日,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国,向获得独立与平等地位迈进了一步。西方使德国工业解体的措施放慢,最后停止。
1950年5月,法外长舒曼提出了“舒曼计划”,把法德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共同的最后联营机构管理之下。舒曼计划的实质是将把西欧组成一个联盟,从而使法国不用担心德国的侵略。因为法德双方都不可能在没有自己国家控制的重工业的情况下去重建军备反对另一个国家。鲁尔也是法国担心的问题,由于舒曼计划和欧洲钢煤联营,这一问题也就一齐解决了。阿登纳认识到这是德国获得平等权的机会,于是由衷地表示赞同。
1950年6月20日,法国邀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在巴黎开会,就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的管理机构和联营的经济条款等问题举行谈判。1951年4月谈判结束,阿登纳首次访问巴黎,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这一条约成为上述六国在1958年正式成立欧共体的第一步。
阿登纳另一成就是他坚持不放弃萨尔,但又充满耐心等待时机收回萨尔。1957年萨尔人得到全民公决机会,重新加入联邦德国。
由于舒曼计划的成功,解决了法国对联邦德国军事工业担心的问题。1950年10月,法国总理普利文提出了一个办法以解决法国人担心的联邦德国可能复活军国主义的问题,即在军事领域创造一个类似经济领域的“舒曼计划”,这就是著名的“普利文计划”,该计划要求建立一支欧洲军队,要求并只允许少量联邦德国军队参加。
1952年5月27日,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在巴黎签订了《关于建立欧洲防务集团条约》(又称《巴黎条约》)。虽然1954年8月法国国民议会否决了这一条约,但这只是延迟批准这个条约而已,因为美国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需要德军参加欧洲防务。阿登纳非常明白,联邦德国参加该条约,就意味着西德将挣得平等国家的身份,因此积极加入这一条约组织。
1954年9月,欧洲五国,即布鲁塞尔条约国英、法、比、卢、荷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意大利、加拿大和美国在伦敦开会,联邦德国被邀参加会议。10月,会议改在巴黎召开,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和协定,称为《巴黎协定》。“协定”同意西德加入西欧联盟和北约,但对德国重振军备加以限制,即不允许德国生产核武器和生化武器。
《巴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西方对联邦德国占领的结束,从此联邦德国恢复了完全的主权,阿登纳为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勃兰特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同时,法德在萨尔问题上也达成协议,同意在《巴黎协定》生效后三个月,由萨尔当地居民自决萨尔的归属问题。阿登纳的上述政策和成果,仍然遭到了舒马赫的批评。舒马赫害怕阿登纳的政策导致联邦德国回到希特勒时代。阿登纳希望进行完全的改革,他反对共产主义,但是他希望首先恢复德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实现国家统一。联邦议会支持阿登纳的对外政策和重振军备政策。这种做法使德国军国主义有所复活,退伍军人要求恢复希特勒时代的光荣。因此在1954年2月通过了《征兵法》,德国军国主义有所复活。不过德国人反对在德国部署核武器。
阿登纳是亲英美的,他反对前苏联提议的一个中立、没有军备的德国可以重新统一的方案。所以在阿登纳时期,联邦德国根本不可能改进与前苏联和东德的关系。不过,总的来看,阿登纳的外交政策是成功的。
5. 欧洲防务集团的计划态度
英国初则支持美国的大西洋联盟框架而反对法国建立欧洲军的普利文计划;在美国对法妥协的斯波福德计划失败后,转而对普利文计划采取较积极的态度;法国计划失败后,又通过艾登计划最终将德国重新武装纳入大西洋联盟框架。上述政策的变化受到两大因素的制约,即美国压力下重新武装德国的迫切性和重新武装的框架——大西洋联盟还是超国家的欧洲机构。前者决定了英国对法国计划态度的转变,后者则决定了英国不会加入欧洲防务集团并始终希望建立大西洋联盟框架。实际上,英国的方针是一贯的,造成法国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法国人自己。
6. 欧洲防务集团的主要目标
普利文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以超国家原则为基础的欧洲防务集团(EuropeanDefenseCommunity)。该计划提出,建立一支包括西德军队在内的“欧洲军”,参加这支欧洲军的各国部队应完全合并,集中于欧洲统一的政治和军事权威之下,设立一名防务委员(ministerofdefense)指挥欧洲军,当然这支军队应置于北约最高司令部指挥下;各参加国的派遣部队应以最小军事单位(设计为营)编入欧洲军,所需军费由各国共同预算提供。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将舒曼计划运用于军事领域的计划,欧洲军是一支高度一体化的军队。普利文计划将西德重新武装的框架从北约转移到一体化的欧洲,旨在防止西德军事力量将来能够独立行动而构成对法国的军事威胁,这在根本上区别于美国的计划,后者将允许西德最终拥有自己的总参谋部、一支国家军队并平等地加入北约组织。此外,普利文还指出,只有在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署后,才可以研究上述计划。显然,法国希望以重新武装西德为筹码,促成法国所倡导的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这样,欧洲防务集团和欧洲煤钢联营珠联璧合,最终可以从军事上和经济上形成对西德的控制机制。
对于普利文计划背后的动机,美国、西德都一目了然,它们最初的反应是消极的。美国认为,接受该计划将意味着长时间地拖延德国参加欧洲的防务,艾奇逊表示,“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解决我们能够立即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阿登纳总理一方面对延宕重新武装德国不满,另一方面反对普利文计划继续使西德处在从属地位,对法国仍不信任德国人感到失望。
7. 欧洲防务集团的历史发展
美国重新武装德国的建议与英国的有关策略思想并不吻合。无论在英国还是在欧洲大陆,对德国军国主义复活的恐惧如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且重新武装西德还有给美国为减轻负担而削减驻欧兵力以口实之虞。因此,英国的策略是:逐渐将西德拉入西方集团,先让其参加欧洲经合组织,然后再加入欧洲委员会,最后成为北约的成员。这样,在西德重新武装之前其他西欧国家可以先充分武装起来,既可对西德预防在先,又能使西欧的舆论有时间逐步接受西德的融入西方。鉴于以上原因,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对美国立即重新武装西德的计划,起初在时间和方式上难以接受。
美国的建议是个“一揽子”计划,它加大对欧洲防务的承诺是以接受西德的重新武装为条件的,而这种承诺又是英国政府所孜孜以求的,不仅因为这是西欧防务的现实需要,而且是英国欧洲政策的重要基础。战后初期工党政府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试图推行“第三种力量”的欧洲方针,即在美国和苏联两极之外建立一个英国领导下的西欧国家联盟,旨在以此抗衡超级大国,维持英国战时所具有的三强之一的世界大国地位。但是,当东西方关系恶化、冷战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发表而展开时,贝文开始转向依靠美国的力量来与苏联抗衡,而“第三种力量”的计划蜕变为配合美国重新出山的工具。在贝文的积极奔走下,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签署,这时,英国欧洲政策的核心是依靠美国人的大西洋联盟。然而,令英国忧虑的是,北约组织建立后美国政府并没有马上加大援欧力度,该组织有其名而无其实。因此,英国政府自然不愿轻易失去借德国重新武装使美国政府对西欧安全进一步承担责任的良机。这样,在美国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的压力下,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原则上与美国人没有分歧,工党政府最终勉强同意了美国计划。
与重新武装德国有着直接切身利益关系的法国拒不接受美国的安排,却面对着类似于英国的两难困境:接受德国的重新武装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但又渴望得到美国“一揽子”计划中所提供的援助。英国最后接受了美国的条件,法国则断不能如此,因此出路是另寻良策。10月24日,普利文总理在国民议会正式公布了法国自己的计划。
8. 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的组织机构
公司拥有阿斯特里昂(Astrium)公司(为国际航天站建造卫星与轨道基础设施)的75%股份,拥有西班牙航空工业制造公司航天分公司(西班牙最大的航天硬件设备公司)的100%股份;拥有法国宇航—马特拉公司发射架分公司(建造“阿里亚娜”火箭工业基础设施的厂商)的100%股份;拥有阿里亚娜航天发射财团(“阿里亚娜”火箭的销售商)的25%股份。由此可见EADS公司是阿里亚娜航天公司财团最大的工业股东。
EADS总部共有52个席位,其中法国人占25席、德国人占23席、西班牙人占4席。公司下设8个分部和一个军用飞机集团。
8个分部是:空中客车分部,航空分部,军用运输机分部,航天分部,防务与民用系统分部,战略协调分部,财务分部,市场分部。 EADS的军用飞机集团建立于1999年,是从事国际军用航空业务的重要公司,它在国际军用飞机系统核心部件的高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尤其在高性能战斗机、运输机、公务机、侦察机、教练机及其训练系统的设计研制、集成、生产与后勤支援方面更为突出。
9. 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的简介
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世界上第二大跨国航空航天公司
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是集航空、航天和军工于一体的工业集团,是欧洲最大、全世界第二大航空航天及防务公司。 从产品范围而言,该公司分为五大业务部门:空中客车、军用运输机、航空、航天、防务及安全系统。
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年收入高达301亿欧元,是世界上第二大航空航天公司。该公司约有10.9万雇员,主要位于法国、德国、英国和西班牙。按照荷兰公司法,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属于公众公司(N.V.)。戴姆勒-克莱斯勒的管理委员会成员Manfred Bischoff博士和法国拉加德尔集团(Lagardère SCA)首席执行官Arnaud Lagardère是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董事会的两位主席。公司的主要职能部门位于慕尼黑和巴黎,由两位首席执行官Philippe Camus和Rainer Hertrich负责。
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在法兰克福、马德里和巴黎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34%以上的股份配售给公众股东,包括该公司的雇员。戴姆勒-克莱斯勒和法国拉加德尔集团(Lagardère)分别持有略高于30%的股份,西班牙国有公司 SEPI(Sociedad Estatal de Participaciones Instriales) 持有5.5%的股份。 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
航行器--在民用航空方面具有突出的技术和增长速度,主要产品是空中客车(Airbus)系列民用飞机。航天--致力于太空发射和通讯、观测卫星的设计制造。其主要产品是Ariane系列运载火箭和各种卫星和国际空间站(ISS)等。
国防--致力于军用国防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主要产品包括各种导弹、导弹防御系统、坦克等军用设备。
通讯--致力于军用和民用通信设备的研发和制造。 No.1 全球范围的商业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
No.1 全球范围的直升机设计研发能力。
No.2 全球范围的商业飞行器研发能力。
No.2 全球范围的卫星的设计研发能力。
No.2 全球范围的导弹发射、防御系统。
10. 欧洲防务集团的历史背景
为了预防战争蔓延到欧洲,1950年9月美国提出加强西欧防务的计划,并在同月召开的美、英、法三国外长纽约会议上进行了讨论。美国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在北约框架内建立由西欧各国派兵组成的欧洲联合防务部队,设立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统一指挥。美国计划的关键是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的重新武装。
计划提出,德国提供10个师的兵力,它们以“军事单位”的形式加入欧洲防务部队,而不得构成“国家军”,以保证处于北约的牢固控制之下。为争取西欧国家同意这一安排,美国拟派出一名最高司令,增加对西欧的兵员和军备援助。美国认为,建立这样一支欧洲防务部队“是获得欧洲国家最大贡献的最佳方式,并提供了德国能够作出重大贡献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