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不一,那么各国是如何进行商品交流的呢
只要有需求就有市场,只要有市场就自然会衍生出为交易而服务的组织和个人,这都是一个利益系统。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我自己的看法是当时国家之间设立货币兑换机构可能性不大,当时我国只是个封建社会发展的初期,生产力低下。各国交易的内在动力不足以促使国家级的汇兑机构产生。
有可能的情况是相当于我国前些年人民币在靠近中国边境的东南亚国家的流通一样,当地有专门的人和民间机构兑换人民币,当然他们是有利可图的(古代应该是收取手续费,现在主要赚的是与官方的汇率差。);当地区的贸易达到一定成程度时,就会催生官方汇兑机构。当然民间汇率和官方汇率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最后你说的刀币、布币,我想做生意有来有往,无论在本国还是在国外都应该能兑换到,希望我能解释清楚!
② 古代金银铜换算比例多少
古代货币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是常常变动的,大约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吊)铜钱=10000文铜钱。
③ 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的货币都不一样,那它们可以兑换吗有类似今天的汇率概念吗史书上有没有记载比如
那个年代还是以物易物为主流,粮食,布匹才是硬通货。货币主要在贵族和商人手中流通,他们当然有兑换的渠道。具体兑换标准基本上是查不到的。
④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钱币、度量衡均不同,各国如何交流
不是啊。大多数国家都以刀币为货币啊
⑤ 古代各国之间有汇率吗
没有,一般国家之间通商还是用金属,包括金银铜铁,根据重量,金属是硬通货。
⑥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些通行货币
1.制作。最早的贝币多用天然齿贝,一牙一牙的纹路十分好看,还能相互摩擦。当时人们规定约二十枚为一「朋」,方便计算。
2.时期。传说起源于夏王国末期,确定的是盛行于商王国前中期。局部地区坚持用到春秋战国末。另据不靠谱传说,明末清初仍有偏远地区坚持使用贝币。
3.使用。当时贝币主要作为零钱使用,大宗贸易不用贝壳,改用玉石、玉器,或直接物物交换。贝壳大概买一笼包子吧(好吧包子也要到汉朝出现宋朝光大),买马车买城池买帅哥美女还是得上玉器。
1.制作。一种用骨头手工制成的仿制贝币,与天然贝币混用。这一时期出现了陶贝、石贝、蚌贝、绿松贝、角贝、玉贝(真·豪)等仿贝币。内陆缺少海贝,大量出现仿制贝币。或许之前的天然贝壳货币源自沿海。
2.时期。商王国中期因贸易量增加,天然贝壳不够用了,人们开始用各种材料仿制贝币。商末周初时期,这种仿制贝币盛行。春秋时期开始,骨贝逐渐被青铜币取代。
3.使用。和天然贝币一样,人们还是把骨贝当零钱花。
1.时期。一种兼具玉器与仿贝功能的财宝。通行于商周时期的大额货币。春秋时期,玉贝的货币功能开始被铜贝/金包铜贝取代。到了布币刀币时期,玉贝干脆退出流通,变成装饰品与收藏财宝。
2.使用。人们或许把之前的玉器与贝币结合了起来,发明了玉贝。成色较好的玉贝属于玉器,是高价值货币,常被贵族用于赏赐臣子。成色一般的玉贝价值约等于骨贝。
1.制作。一种金属仿贝,形状源自天然贝币。名称无文意思是没有纹路,区别于春秋时期的有文铜贝。
2.时期。商代末期出现,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演变为包金铜贝、金银铜贝、蚁鼻钱等升级版贝币。
3.使用。周孝王时期,五个灭邦奴隶约值一百寽铜贝。一寽近似今天的300克。一百寽近似三十公斤。考虑到当时人均遗留下的铜贝不足1个(含0个),二十个人的全部家当换一个奴隶……嗯,看来干活倒茶给猫铲屎跪搓衣板的奴隶还是挺贵的。
1.制作。一种称量货币,取代了之前的玉器作为昂贵货币使用。
2.西周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盛行。汉代逐渐变成收藏品。
ps.尽管铜饼已经出现了,不过金银饼要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能大量出现。
3.一般作为高价值货币,买卖牲畜、土地、兵器时使用。
图-出土于湖北大冶湖的铜饼
1.制作。铜币外面裹金制成。
2.时期。最早出现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之交的中原地区,战国之后被小金饼(小金片)替代了。
3.使用。它华贵耐磨,不像玉贝容易钙化老化,逐渐成为顶级保值货币。
1.时期。俗称蚁鼻钱。通行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时间约在楚殊布币之前。在此之前的春秋,楚国仍用无文铜贝。
1.制作。铜布币的一种。形状起源于农具铲。
2.时期。西周末期开始出现,春秋末期开始盛行。主要通行于北方周、晋、郑、卫等早期农业国。
3.使用。或许可以1:1等量交换相应农具或源自农具贸易(没出处,我猜的)。
1.制作。铜布币的一种。形状同样是农具。
2.时期。通行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文公时期,伴随着他的霸业(维护周天子),使用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方。
3.使用。刚发行时,由于晋国老贵族在东周时期囤积下了大量贝币,所以刚开始反而在新富群体中流行。
1.制作。铜布币的一种。当时货币发行尚未被国王垄断。诸侯、大夫与民间商人都可以自行铸币。
2.时期。通行于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郑、卫、宋诸国。
铜布币的一种,圆圆的略萌。疑似为尖足布发展而来,磨圆之后扎不到人。通行于战国早期的晋国地区。
又称釿布。铜布币的一种。通行于战国时期魏国。相传魏文侯曾下令铸造大量此钱。赵国都城仍在晋阳时,仿照魏国式样铸造的釿布也是这种。
铜布币的一种。通行于战国时期赵国。
铜布币的一种。通行于战国时期的韩国、魏国地区。
楚国铜布币的一种。主要出土于楚国晚期遗址,东南地区。
战国时期,楚国地区零星出现过一种“视金一铢”的铜钱牌作为货币。这种铜钱牌本身并不重一铢,而是用文字规定为一铢。或许能按比例兑换一铢重量的铜。
铜钱牌实际上并不是春秋战国通行的货币,只是零星出现。秦汉之后才正式出现,南宋初期与辽金两朝才成规模发行了一批。
田齐战国
1.制作。铜刀币的一种。
2.时期。田氏代齐后大力推行。之前,在姜氏执政的齐国早期,曾通行刀币、布币、圜钱多种铸币。
铜刀币的一种。通行于战国时期燕国、中山国。这两国可能受齐国影响而开始铸造刀币。
一种特殊的尖首刀。又称锐锋刀。形状源自武器。西周时期诞生雏形。战国时期在燕国重新出现并广泛使用。
铜刀币的一种。又叫明刀。有多种不同变体。通行于战国时期燕国。通行时间约在尖首刀之后。
铜刀币的一种。战国时期中山国所铸。形状受燕国影响很深。
铜刀币的一种。有多种不同变体。赵国迁都至邯郸后开始铸造,铸造时间晚于齐国、燕国。
铜圜钱的一种。比刀币更容易携带。
周朝已有雏形。正式起源并盛行于战国时期的魏国。后被赵国、秦国,齐国、燕国仿制,并逐渐开始流行。秦国半两钱便是一种圆孔圜钱。
铜圜钱的一种。较圆孔圜钱更容易被绳索固定,且不容易打滑滚动,减少了相互摩擦磨损。
正式起源于秦国。秦半两钱是最早的方孔圆钱之一。秦惠王商鞅变法时开始铸造。后来受秦国影响,魏国等国也开始铸造方孔圆钱。
秦统一六国后,下令一概废除其他货币。秦半两成为通行的钱币。
战国时期出现“爰金”,可看做早期的金饼。秦国把金饼金镒定为大额货币,与秦半两铜钱搭配使用。到了汉朝时期,金饼依然盛行。汉武帝大量铸造小片金饼,俗称为马蹄金、麟趾金。
麟趾金约250克,即汉代的一斤。
一种铜质半两钱。西汉初期沿用秦朝货币铸造。因重量不足、薄如榆荚而被称为榆荚半两。该种货币允许各地自由铸造,因而五花八门。相对富庶发达的关中与东方沿海地区中间的孔较小铜多,反之中间孔大铜少。
武帝铸造的一种铜质铸币。首次以铢为名。它是日后五铢钱的雏形。
一种铜铸货币。个别时期个别地区也用铁进行铸造。
公元前118年,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以后历代或多或少均有铸造。该货币直到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时期才被废除。
五铢最初由郡国铸造,成色不一。后来武帝发行赤仄五铢,兑换郡国五铢钱。最终武帝收回铸币权,令三官铸造武帝三官五铢,通行至西汉末年。
东汉光武帝时期、东汉晚期、董卓时期、三国魏蜀、西晋东晋、南北朝存续较长政权、隋代等均铸造过形式各异的五铢钱。每一次铸造都可以看作缺钱了,增发强行从民间买东西。
武帝的白鹿皮币一般作为财宝收藏,不进行流通,相当于纪念币。
东汉晚期因金属不够发行了一种边缘粗糙、方孔很大的五铢钱,是为剪轮五铢钱。董卓五铢、沈充五铢、梁代公式女钱等都属于这种劣质钱。
就历史时期来看,东汉末至群雄时期,铸钱成色较差。三国鼎立与西晋时期好转。其中,蜀五铢厚重,魏五铢制作精美。南北朝初期,北方政权铸币精美,南方东晋宋齐梁铸币成色较差,除宋前废帝刘子业时期偶有佳作。南朝梁武帝更是发行了十分廉价的小铁钱。直到南北朝末期,北周北齐与南方陈朝对立,双方铸币日趋精美。到了隋朝,五铢钱终于达到了工艺高峰。
王莽时期发行的大额虚值铸币,看似制作精美,但规定一枚当作五千5000枚五铢钱使用。本意可能是省去人们携带大量货币的麻烦,但与金属脱钩导致可能滥发,进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同为王莽时期铸造。规定一枚当做五百500枚五铢钱使用。
刘备入蜀后铸造的虚值货币。规定一枚等于一百枚五铢钱的价值。与定平一百类似。
意思是用文字规定价值,并不是假币,刘皇叔才不造假币呢,尽管日后打仗烧钱真的贬值成狗了。
吴国孙权末期发行的虚值货币。一枚等于一千枚五铢钱。也有大泉两千,大泉五千。
唐太祖李渊时期废除隋五铢钱,铸造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不再以‘铢’这种重量单位为名,而是冠以‘宝’。开元通宝设计精美,正面书法流畅,背面装饰以月纹、云纹等。
开元通宝主要为铜质,也有一些金银质地的。
唐代历帝、安史政权、唐末节度使、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明、大顺、清等均发行过类似通宝、元宝。与铜质开元通宝兑换比例不一。
此类通宝一般正面书法精美,李煜时期更是发行了对钱,成双配对,用于欣赏。
闽国领主王延义铸造。分为铜、铁、铅几种。其中铁钱最多。显然,铁是相对便宜的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时铸造,分为铜铁两种。十枚铁钱等于一枚铜钱。
宋仁宗时期逐步出现了折二、折三、折五等面值钱。相对地,基础的铜钱称为小平钱。明代洪武与永历年间出现了当十五钱。
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汗国自称大朝。此即为当时铸造。此后元朝的铸币上有蒙汉两文。
崇祯通宝形制极杂,品种极多,有精有粗。
此时期出现了折十四钱。
光绪年间发行。后引进西洋铸币机铸造。书法多样,语言有满汉回各种。
明代的法定货币始终是纸钞、铜钱,尽管多数时候大宗交易仍然使用金银,但金银元宝从未被正式规定过价值。所以明代银元宝一般为民间铸造。
明太祖禁止用金银进行交易。英宗之后解除禁令,开始用银收税,并以银两对钱粮金属定价。
大清国规定一两银子等价于一千文铜钱,同时铸造纹银元宝作为法定货币。其中户部库平十足纹银。各地官府与民间也能铸造元宝,但需以户部纹银为标准,进行成色鉴定后兑换。
纹银元宝作为货币之后,纹银中的‘两’脱离了重量意义,而带有了虚银单位的色彩。各地同样“两数”的元宝,因与户部纹银成色有别,形成了不同的兑换比例。
清末,清朝因对外贸易大量流入国际银元,道光年间(初年)正式承认了银元。
早期的银元如墨西哥鹰洋、荷兰银币、西班牙银币、法国法郎金银币。其中墨西哥鹰洋约占三分之一。晚清上海各大银行发行纸币,均以鹰洋为基础,比清的货币体系更能实现币值稳定。
因上有龙图案得名。张之洞以抵制外国钱币为由,奏请朝廷自铸钱币。一时间各省纷纷效仿,未曾想各省成色不一,还不如采用之前的银元。
因上有袁世凯头像图案得名。袁世凯时期发行。
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发行银元作为银两符号,逐步统一各地银元。但是出于担心引发通胀、兑换成本过高等多方面考虑,北洋政府并未废除银两制度。银两、银元宝仍可以作为货币使用。
民国政府于三十年代发行的银元。起初可以按面值兑换银两。但是不久世界进入经济危机,各国有意与金本位脱钩,使货币贬值刺激出口与经济。银本位的民国担心贵金属外流,随即宣布银元停止兑换银,并且禁止使用银两货币。从明朝延续下来的元宝金银宣告终止。
唐宪宗时期出现了一种票据,可异地存取款,但尚不具备货币功能。
北宋四川地区商人发明,有时称为钱引。他们先是各自印发记账票据,然后十余家大商人联合发行这种交子。他们互相约定,可以按上面写的金额自由兑换回铜钱。
北宋政府觉得有利可图,于是借口商家滥发交子,收回交子发行权官办。但是北宋在四川之外推行交子的努力均宣告失败,四川之外的居民并不认可这种纸币。
南宋时期,政府继续发行交子,但是兑换年限一再延长,直到永不兑换。
南宋中期,政府因战事频发滥发交子补贴财政,引发通胀。
有趣的是,南宋一度禁止两淮使用铜钱,推行交子,理由是防止铜钱流向金国。但是后来遇到阻力而作罢。交子铜钱通行于两淮之间,引发了两淮货币混乱。
忽必烈废除了银两通行,统一使用这种交钞,但是忽必烈允许用交钞兑换相应数额的银两。
交钞一直延续到元末。元末可能滥发了交钞,造成通胀。可见纸币这种新发明,如果没有配套担保,有时反而阻碍扰乱经济。
明洪武时期开始发行,同时下令禁用金银货币,将宝钞作为唯一货币。不过因明初国库空虚,不用等额银钱作为担保,也不能兑换银钱。
经过几代皇帝之后,终于发生贬值。到了英宗、孝宗时期,宝钞基本失去信用而无人使用。英宗、孝宗不得不一定程度上默许铸造元宝。
清代早期很少发行纸币。直到咸丰时期,为剿灭太平天国,海量发行大清宝钞以筹措军费。当然,不久因宝钞滥发而扰乱经济。同治时期宣布停止使用。
晚清时期,尤其在洋务运动鼎盛的光绪时期,南方商业极度发达,钱庄商号财力丰富,各自发行花票作为货币。该货币可以到指定钱庄兑换银钱。
中国最早的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能够兑换银钱,同时具有货币功能。
大清户部银行改编为大清银行以后,发行这种银钱兑换券。可以作为货币使用。
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凯申同志下令停止银元兑换的举措,并未从根本上扭转货币外流。于是,1935年,民国政府统一发行法币,回收银元。不久法币先后与英镑、美元挂钩,终于保持稳定。可见法币在当初是有利于稳定经济的。
不过,到了抗战爆发前夕,英镑、美元等相继与黄金脱钩,导致与之挂钩的法币币值陷入不稳。在一些地区零星出现了重返银元的现象。
内战期间,因筹措战费需要,凯申同志大量发行法币,导致物价飞涨。后匪谍顾问向凯申同志提出建议:发行金圆券,准能回流金银外汇稳定物价。凯申采纳。不料此举酿成更大规模的通胀。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各解放区相互孤立,货币发行相对独立。各解放区成立了多家银行与贸易公司,各自独立地发行货币与贸易券。
内战后期,为了应对国统区滥发法币,各解放区同样超发货币以筹措战费。虽然此举在解放区同样引发物价暴涨,但解放区多为自然经济为主导的乡村,打击不大。同时因法币名声已臭,大家仍以为是法币干的。
为了消除滥发通胀,中央决定收回各解放区货币发行权。中国人民银行于1949年初成立,负责发行人民币,并按比例回收各解放区银行货。
最初,人民币对冀南银行币、北海银行币、华中银行币和中州农民银行币比价为1:100;人民币对晋察冀边区银行币、东北银行币、热河省银行币和长城银行币比价为1:1000;人民币对西北农民银行币和陕甘宁边区商业流通券比价为1:2000。北平附近最低,华北东北次之,西北最高。各地通胀水平可见一斑。
文章来源:http://news.baotounews.com.cn/baotounews/sh/2015/0801/470402.shtml
⑦ 两百年前有银行了吗 银行是什么时候年代开始有的
那时候不叫银行,叫钱庄,最早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
在中国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多元化货币制和多种货币混合流通状况,使货币兑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兑换业务则自西汉开始出现,到唐宋有所发展,始由金银店、柜坊等兼营。元及明初,政府欲专行纸钞,民间仍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三品并行,多种公私机构商号兼营兑换业务。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大明宝钞贬值,政府放松用银禁令,银钱公开流通。此后几代,由于私钱庞杂,铜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制钱、私钱、白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兑换业更为发达。如嘉靖时大开铸炉,钱币名类繁多,单是制钱就有金背、旋边等几十种名目。在此情况下,贩卖铜钱和私铸私熔更多,乃出现若干专营铜钱兑换的金融组织,称为钱店,又叫钱铺、钱庄、兑店、钱肆、钱桌或钱摊。嘉靖八年(1529),私贩铜钱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贩卖铜钱。导致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钱桌、钱铺等“私相结约,各闭钱市,以致物价翔踊”。明万历五年(1577),庞尚鹏奏准设立钱铺,是为钱铺法定之始,以市镇中殷实户充任,随其资金多寡,向官府买进制钱,以通交易。
从钱铺发展到钱庄,开始的时候,许多钱庄并非单纯做银钱兑换,往往兼营其他行业。如上海钱庄的鼻祖为“浙江绍兴人”,传说“乾隆年间他在南市老城厢开设炭栈兼做银钱兑换生意”;宁波钱业鼻祖称“方七”者,原是个鞋匠。又如南京、九江钱庄有“兼做彩票”者;乐平地方有“布店兼营者”;在南昌、上海有些钱庄因兼营米业又称“钱米店”。
明末,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放款,供给签发帖子取款的便利,原来在两地联号汇兑的会票,也成为钱庄发行有钞票性质的信用流通工具。此外,若干小规模的兑钱铺、钱米铺等,在农村相当活跃。随着钱庄的发展、家数增多,到清朝各地先后出现了钱庄的行会组织。
⑧ 唐宋时期货币兑换业为什么能够兴起并发展
钱庄、银号从明朝中叶开始建成,到清初期、晚期及北洋政府时期有所发展,“废两改元”后时起时伏,直到1952年,约五百余年。它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基地,兼及平津、闽广、川陕等地区。它起源于兑换,其业务重心是发行庄票,广泛开展多种信用业务,并成立钱业公会,对中国金融具有重要影响。
钱庄起源于兑换
在中国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多元化货币制和多种货币混合流通状况,使货币兑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兑换业务则自西汉开始出现,到唐宋有所发展,始由金银店、柜坊等兼营。元及明初,政府欲专行纸钞,民间仍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三品并行,多种公私机构商号兼营兑换业务。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大明宝钞贬值,政府放松用银禁令,银钱公开流通。此后几代,由于私钱庞杂,铜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制钱、私钱、白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兑换业更为发达。如嘉靖时大开铸炉,钱币名类繁多,单是制钱就有金背、旋边等几十种名目。在此情况下,贩卖铜钱和私铸私熔更多,乃出现若干专营铜钱兑换的金融组织,称为钱店,又叫钱铺、钱庄、兑店、钱肆、钱桌或钱摊。嘉靖八年(1592),私贩铜钱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贩卖铜钱。导致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钱桌、钱铺等“私相结约,各闭钱市,以致物价翔踊”。明万历五年(1577),庞尚鹏奏准设立钱铺,是为钱铺法定之始,以市镇中殷实户充任,随其资金多寡,向官府买进制钱,以通交易。
从钱铺发展到钱庄,开始的时候,许多钱庄并非单纯做银钱兑换,往往兼营其他行业。如上海钱庄的鼻祖为“浙江绍兴人”,传说“乾隆年间他在南市老城厢开设炭栈兼做银钱兑换生意”;宁波钱业鼻祖称“方七”者,原是个鞋匠。又如南京、九江钱庄有“兼做彩票”者;乐平地方有“布店兼营者”;在南昌、上海有些钱庄因兼营米业又称“钱米店”。
明末,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放款,供给签发帖子取款的便利,原来在两地联号汇兑的会票,也成为钱庄发行有钞票性质的信用流通工具。此外,若干小规模的兑钱铺、钱米铺等,在农村相当活跃。随着钱庄的发展、家数增多,到清朝各地先后出现了钱庄的行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