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加息对去杠杆

加息对去杠杆

发布时间:2021-04-19 13:04:33

『壹』 经济学里“杠杆”和“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

分别解释如下:

一、杠杆,财务管理中的杠杆效应,主要表现为:由于特定费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财务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合理运用杠杆原理,有助于企业合理规避风险,提高资金营运效率。财务管理中的杠杆效应有三种形式,即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复合杠杆。

金融杠杆简单地说来就是一个乘号。使用这个工具,可以放大投资的结果,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所以,在使用这个工具之前必须仔细分析投资项目中的收益预期和可能遭遇的风险。另外,还必须注意,使用金融杠杆这个工具的时候,现金流的支出则可能会增大,常见的比如有福汇环球金汇的外汇保证金交易,否则资金链一旦断裂,即使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巨大的收益,投资者也必须要提前出局。

杠杆率即一个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与资产之比。杠杆率是一个衡量公司负债风险的指标,从侧面反映出公司的还款能力。一般来说,投行的杠杆率比较高,美林银行的杠杆率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在2007年为33倍。

二、“去杠杆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但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高杠杆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

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

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市场充满了大量复杂的、杠杆倍数高的投资工具。如果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加入“去杠杆化”的行列,这些投资工具就会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场也面临着萎缩,相关行业受创,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大幅缩减,将会导致经济衰退。

『贰』 “加息”对于市场利率有什么影响

央行上调政策利率,一方面出于抑制国内银行加杠杆“冒险行为”的考虑,当前DR007稳定高于7天OMO利率,商业银行对于央行逆回购的需求处于高位,政策利率的上调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适度控制杠杆。并且当前不管是二级市场利率债还是资金成本均处于高位,政策利率的上调带来的冲击较小,具有现实操作的基础。

此外,利率的上行已逐步影响实体经济。国开行2016年年报中显示其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3.94%,而当前10年国开活跃券收益率在4.8%左右,国开行通过置换、停发等手段控制市场上长债的持有量也从侧面验证了高利率已成为政策性银行不可承受之重。

覃汉:我们认为当前利率走势处于历史最长熊市中途的反弹期,长端利率的拐点可能在本周已经出现,但是这个还需要事后再做验证。未来1-2个季度,长端利率下行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确,10年国债有望回落至3.7%以下,10年国开有望回落至4.5%附近。但是,明年长端利率的高点大概率要高于今年,预计明年10年国债的高点在4.3%以上,10年国开的高点在5.5%附近。(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嘉宾所在单位立场。)

12月14日,央行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5BP,紧跟美联储加息步伐,但调整幅度小于前次。今年以来,海外加息此起彼伏,全球货币政策渐入紧缩周期,明年人民银行是否可能加息?加息会否推动市场利率进一步走高?如何判断当前利率走势所处的进程?围绕这些市场关心的话题,本次邀请长江证券固定收益总部副总经理孙超和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研究首席分析师覃汉展开讨论。

稳定本国国情才是最重要的。

『叁』 如果央行同时降准+加息,会怎么样

此次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行,主要是为了向市场传递去杠杆和防风险的信号预期,给市场参与方预留缓冲时间和整改机会,在去杠杆的同时注重防范风险。相对来说,货币市场操作工具是更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在目前全面加息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调整货币市场操作利率比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更为合适。
为什么央行调整的是货币市场的利率,而不是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进出口和民间投资依然低迷,加息对实体企业影响较大。并且,若此时加息将给房地产市场带来过大冲击。

『肆』 美国加息对中国楼市有什么影响

2018年,官方对经济“慢一点的增长”容忍度增加,所以我们并不会对美国加息做出大幅度的经济刺激计划。

而以中国政府目前对金融、房地产行业的控制力,也是完全有能力掌控局面的。

对于接下来楼市政策,可能是:

1.大环境决定了中国2018年货币政策仍然是略微偏紧的,”钱荒”加剧,去杠杆强化;

2.楼市调控不会出现大的、方向性的调整;

3.在经济、房价下行压力较大的城市,会出现“隐性政策的放松”,比如悄悄放宽对房贷额度的限制,比如人才引进放宽对落户的限制。

楼市进入新一轮市场调整期,楼市的深度调整将导致更多的中小房企退出房地产或被收购,而这对于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房企来讲则成为逆势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大型品牌房企来讲,会在楼市下半场这个阶段继续“大鱼吃小鱼”,增强自身在行业内的规模化优势。

但是在此重点提醒,一些房企的资金链更加紧张了,所以不要碰小房企的房子,因为烂尾的机率增加了。

房企的资金链趋紧,目前部分没有价值的城市,例如三四线城市将出现房价下降趋势,有可能会影响整体市场会出现降价的趋势,价格的指标发生变化,总体市场会表现为“以价换量”。而这样的局面有可能至少一直会持续到2018年底。

而对于有人口增量的、高级别城市(及其城市圈)的刚需、改善型需求来说,2018年是买房、换房的好时机,如果是刚需,一定要把握好这次机会。

(4)加息对去杠杆扩展阅读

联储加息对我国整体影响

美国加息,我国很难独善其身。美国加息,必然带来资本外流、进口成本提升、人民币持续贬值等问题。如果不能跟随加息,势必要动用资本管制、外汇管制以及市场干预等手段来进行维稳,然而在持续加息压力下,政策空间越来越小。

更关键的是,两个大国正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目前,美国整体经济基本面相对良好,支撑加息预期,而我们则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这需要货币宽松来加以应对。如果对外面临加息压力,货币政策空间势必收缩,左右为难。

显然,如果美国放缓加息步伐或提前结束加息,这无论对于人民币汇率,还是国内货币环境,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利好。这将放开国内货币宽松的政策空间,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降准或会继续到来,降息也未必没有可能。

在最近几次重要会议中,无一不强调“稳”的重要性。从稳增长到稳就业,从稳金融到稳预期。这意味着“维稳”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货币宽松势必重来。

『伍』 经济名词,都有哪些,都有什么关系,加息,减息,什么去杠杆,调控,都是什么意思,谁来指导一下其中关系

都是折腾💰的意思

『陆』 评论:去杠杆对汇率仍有信心 人民币贬值不值

6月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即期汇价连续两日双双调升,其中在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收涨59个基点,连续三日上涨,摆脱了上周人民币连续下跌的趋势。一时间市场意见摆脱上周灰色论调,又开始集中认为人民币有望继续延续稳定,甚至有意见提出人民币应该成为避险货币。
近两年来,人民币币值变动一直是市场的关注点。相对来说,海外投机者看法摇摆比较快,从2014到2017年上半年看空到2017年下半年看多,再到现在相对中性。总结下来,主要有三个角度,金融体系崩溃论,货币超发论与海外分散投资论。崩溃论主要发自于对中国杠杆水平的担忧,超发论拿M2说事儿,而海外投资论基于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的自发性全球配置叙述。
短期来看,因为巨大的外汇储备与并未全面开放的资本账户,人民币币值依然处于可控水平,但这显然不是大家最关心的。笔者试图从三个角度分析下,中长期来看人民币的走势可能也并不似上面三种论点所预期的弱势,相对每个论点都可以找到反例。笔者将这三个角度归纳为人民币(RMB)的利率(Rates)货币(Money)与信仰(Belief)。对应上述三个论点,可以理解为利率对应配置,货币对应超发,信仰对应崩溃。
中国利率配置的优势
首先谈利率(Rate)。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但不管业界还是学界,利率一直被认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可比利率水平上,近两年中国比美国高很多。这里面不仅有美国QE遗留下来的因素,也有中国为了去杠杆所执行的中性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
银行层面,中国三个月SHIBOR为4.35%而美国三个月LIBOR比中国要足足低两个百分点,只有2.31%。市场另外一个担心是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影响。按现在的dot plot,联储利率会在3.375%见顶然后会下降,加上常态的libor-ois价差25bp,三个月LIBOR利率的顶点也不过3.625%,依然远远低于中国的SHIBOR或者AAA级NCD的利率水平。零售端,美国货币基金利率在1.8%左右,而中国的货币基金利率持续维持在4%附近。另外一个可比利率是美国10年联邦机构债的3.2%与国开债的4.45%(因税收差异国债不直接可比),利率相差1.25个百分点,中国债券依然具有明显优势。
人民币的利率优势不仅反映在名义利率差,同时也反映在实际利率差上。截至4月,美国CPI与核心CPI分别为2.5%与2.1%,而中国的对应数字仅为1.8%与2.0%。因此,人民币的实际利率优势比名义利率还要高上0.1到0.7个百分点。
利率吸引力之外,中国债券与其他国家的债券相关性也非常低,利率变化13周滚动相关性过去5年的时间里基本在-0.5到0.5之间震荡。而其他国家的债券相关性如此之高,有些机构去年甚至放弃了分散投资而专注于少数几个发达市场。同样的,中国股票与其他国家的股票相关性也非常低。金融学原理告诉我们,金融唯一的免费午餐就是风险分散。因为中国债券股票与其他国家相关性低,因为外资在中国债券股票市场占比低,随着中国资产规模的壮大(中国债券市场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规模),随着中国资产逐步进入各种指数,外资对中国的资产配置会有相当大的增长。放眼望去,外资在开放的债券市场,如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尼,占比都在25%以上,最高甚至到70%。即使是日本欧元区这种零利率负利率的国家,外资占比也接近总市场的10%到20%,抛去日欧央行所持,外资占比更高。所以,中期的视角来观测,外资流入中国光是债券市场至少是万亿美元规模之上。此类配置型流入会对冲中国的配置型流出,对人民币形成支撑。
高M2并未导致通胀
第二个角度,货币(Money)。市场上流行的观点是,中国的M2如此巨大,按现汇价格,中国可以买下全世界,所以人民币必须贬值才行。这种说法虽然貌似有理,但更多是情绪化宣泄。同样的论述曾经应用到日本,但日本经济停止增长近30年,日元虽然大幅波动,但并没有趋势性贬值。
从中国台湾的角度来看,特别关注M2也没有道理。事实上,很多热衷于炒作中国M2/GDP比例2以上的人并不了解中国台湾的M2/GDP比例在2010年左右达到了2,现在已经上升到2.4。中国台湾的M2存量规模接近世界第十大经济体的加拿大的GDP规模,介于俄罗斯与澳大利亚之间。同期美元对新台币基本在29到33之间波动,一个多月前还曾回到了29。
货币贬值与否,相当程度上决定于新创货币是否带来足够的产出。一个简单的货币超发度量可以定义为M2增速——名义GDP增速。中国货币超发通常在正的2%,但去年是负数,年底8.1%的M2增速对应11%的名义GDP。按此指标,去年中国的货币超发速度远远低于美国,于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也许并不完全出人预料。今年以来,美国的M2增速在下滑,名义GDP在回升,而中国的M2增速稳定,但名义GDP增速略有下滑,所以美元的回升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中国,货币发行带来的另一个担忧是很多人认为中国实际物价很高,出国对比觉得比发达国家都高。具体到某个特定产品上,这很有可能,比如说豪车,豪包,豪表。但这些观察都有明显的选择误差。这些偏差分为两类,一是税收效应,奢侈品中国的关税高。二是购买效应,出国旅游与媒体具有话语权的以高收入群体为主,而此类人群容易为高端品牌支付溢价。
两个观察点说明中国的整体物价虽然比以前上升了很多,但依然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第一个观察点是IMF、世行甚至CIA按PPP计算的中国GDP都远高于名义汇率计算的GDP;第二个观察点是最近UBS的一个报告,给77个全球大城市的物价与收入排名。物价方面,中国最贵的两个城市,北京与上海仅仅排在45到50之间,落在了后半段。
去杠杆对汇率仍然有信心
最后一点,信仰(Belief)。中国近些年最让人诟病的就是杠杆问题。这方面,经济体杠杆速度增长过快确实带来了更高的风险。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防范风险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但是,中国的杠杆水平是否一定必然会对汇率带来威胁,这点是值得商榷的。
日本,如此高的负债率,国际市场上有个风吹草动,大家第一想到的是买日元,看日元升值。
所以,这里的核心不是中国的绝对负债率高低,而是中国到底是个传统的新兴市场国家,还是一个跟美国一样“例外”的大国经济。按新兴市场国家经验,如此高负债率的国家最后都崩溃了。但按照发达国家经验,很多经济可以在高负债水平下稳定一个相当稳定的汇率。
这里澄清一个常见的错误概念,正如我们看股票除了看PE,更要看PEG一样,看一个国家,我们除了看其负债水平,更要看其增长水平。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中国的负债率与发达国家处于同等水平,但其名义增长至少为发达国家的2倍,那么为什么不是发达国家先出危机而一定要是中国呢?汇率是比谁更好同时也是比谁更烂,比烂的话,很多发达国家更不乐观,其债务率远高于新兴市场,但增长率却低很多。
过去很多年国际投资者豪赌做空人民币失败的一个核心原因并不一定完全是因为中国政府的干预,而是其屡试不爽的模型出了问题。传统的新兴市场危机演化路径是资产价格下跌带来资本外逃带来本币贬值带来通胀上升带来加息带来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闭环。这个闭环应用在中国有两处链接被打断,一是资本外逃(法理上,中国的资本账户依然没有开放),二是汇率贬值并不必然地带来通胀,给了中央银行支持经济恢复信心的空间。
还有一个层面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含金量。传统的经济发展演化路径是第一到第二到第三产业,前两个占比越低,经济就越发达。但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在反思这个问题,美国与各国最近的贸易争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美国希望制造业回归的举措。如果把制造业作为一个经济韧性的度量指标,那中国自加入WTO后的演化是惊人的。中国制造业附加值全球占比从2001年的7%不到上升到了2015年的近30%,几乎等于美国日本与德国的总和。全产业链结构,也使得中国可以更有效地抵御冲击。
制造业是中国汇率稳定的基础
最近的贸易争端还可以提供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人民币的估值。自2005年人民币升值以来,中国出口产品占全球贸易份额一直在上升。直到今天,中国出口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产品没有竞争力,而是贸易壁垒。很多企业抱怨人民币升值导致利润缺失,但同时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对手经常不是邻国而是邻居。邻国与邻居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需要低汇率保持国家的竞争力,后者不用,只需要时间调整。
关注未来,全球对美国的“信”及对中国的“不信”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第一层面可能来自赤字。事实上,今年几乎所有的卖方经济学家都开始拿美国的双赤字说事,顺差逆差这个事实很难用来短期交易,很多分析师今天可能希望他们并没讲过美元弱的故事。但这个问题会一直存在:一个双赤字的货币其支撑或底气从哪里来?答案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答案也可以反过来:有则信无则不信。反过来这个角度,中国是“有”的国家,一个制造业占比如此之高的国家生产出足够多的产品提供了让其他人持有其本币的“有”的基础。一个进口量最大的面对众多出口方的中国,也许不一定有原油定价权但有一定的买方货币选择权不足为奇。这里顺便提一下上海的人民币原油期货交易。短短的两个月,上海原油期货持仓量已接近纽约或者伦敦原油期货持仓量的2%,而其交易量已经达到了后两者的15%~20%。未来几年内,部分原油贸易的人民币化可能会让市场从“不信“到”信“,进而影响到美元与人民币的供需格局。
汇率水平一直是个多维度的难题,预测汇率跟预测很多金融产品的价格一样,通常结果是让人失望的。笔者的目的不是预测,而是想提供一个分析角度,讨论下为什么人民币贬值并不像近几年很多分析所讲的与很多人预期的那么必然。其实,贬值甚至不值得期待,就像人们不该期待其所持物产贬值而是应该把办公楼或者住宅装修得更有吸引力。天下国家,本同一理。

『柒』 什么是去杠杆为什么现在要去杠杆

私募排排网为您解答:
去杠杆:
老百姓把钱存到银行,银行再贷款给你。你增加了负债,银行增加了资产。同样别人也这么做,如此以来,少量的货币得以创造出大量的信用,金融就是这么神奇。
而去杠杆呢?就是让你减少负债,同时银行也减少资产。资产与负债同时缩减,就是咱们经常听新闻中美联储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就是这个原理。
为什么要去杠杆?
美联储已带动全球进入加息周期,中国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加息,但很明显市场流动性已经收紧。市场的钱少了,现金流就很容易出问题。一旦这些债还不上,大量的坏账对银行来说是毁灭性的,银行如果出问题了,则会直接引发系统性风险。一环紧扣一环。
此外,根据利率平价原理,美国加息中国不加息,就会产生利差,资金为了套利,抛出人民币买入美元,人民币就会贬值,资本外流,最终导致外汇储备流失。而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等小国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来维护汇率稳定,才导致经济崩溃,血的教训历历在目。
因此国内监管层采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变相加息,适当释放流动性的形式降杠杆,让经济不至于硬着陆。
答案转载自www.simuwang.com

阅读全文

与加息对去杠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9月8日人民币汇率 浏览:346
为什么b份额的杠杆要加a份额 浏览:241
p2p理财收益排行 浏览:409
bar指数期货 浏览:820
乌鲁木齐华融信托公司地址 浏览:673
南方稀贵金属交易所董事长 浏览:79
境外对境内融资租赁 浏览:370
股票杠杆要找赛岳恒 浏览:12
捷汇俄罗斯汇率 浏览:157
渤海交易所骗局046在那 浏览:640
我国民间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浏览:823
最近5年丁二烯价格走势图 浏览:440
东证期货合肥营业部 浏览:436
万鑫金融是诈骗公司吗 浏览:37
华谊集团燃料电池 浏览:313
金融机构与税务检查 浏览:303
增强金融机构吸引力 浏览:466
外汇管理局属于哪个单位管理 浏览:350
2014年5月美元对港币汇率 浏览:233
银行卡有风险买理财产品 浏览: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