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实验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1)实
(1)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可以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在实验中的影响;调节时,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应将左端(或右端)的螺母向左调;实验过程中使杠杆再次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
(2)2N×20cm>1N×10cm,不符合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数据有错误.如果是动力臂有错误,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代入数据2N×l1=1N×10cm;动力臂的实际值应为5cm;所以动力臂的实际值比测量值要小.
1N×8cm=2N×4cm,符合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数据正确.
(3)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弹簧测力计倾斜拉动杠杆时,拉力的力臂变小,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弹簧测力计拉力变大,所以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4)当杠杆上挂多组钩码时,力和力臂增加,使实验复杂化,给实验带来难度.
故答案为:(1)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在实验中的影响;将左端(或右端)的螺母向左调;便于测量力臂;
(2)1;5;
(3)变大;力臂变小了;
(4)D.
Ⅱ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最常用、简便的方法是,在杠杆的两端挂钩码,通过调节钩码的个数和距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再次平衡.这种操作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地方就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的重力,进而知道动力和阻力的大小.
如果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探究的话,可以配合钩码使用,即在水平方向调节平衡的杠杆的一端挂钩码,在挂钩码的对侧挂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用力(也可在同侧挂,竖直向上用力),从弹簧测力计上直接读出动力大小.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更直观地识别出哪个力是动力.
Ⅲ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最常用、简便的方法是,在杠杆的两端挂钩码,通过调节钩码的个数和距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再次平衡。这种操作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地方就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的重力,进而知道动力和阻力的大小。
如果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探究的话,可以配合钩码使用,即在水平方向调节平衡的杠杆的一端挂钩码,在挂钩码的对侧挂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用力(也可在同侧挂,竖直向上用力),从弹簧测力计上直接读出动力大小。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更直观地识别出哪个力是动力。
Ⅳ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
(1)左端下沉,说明右端较高,则应将左边或右边的平衡螺母向右端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用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时,要采用多次实验,用多组实验数据来总结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如果只有一次实验数据,总结的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所以不能用一次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3)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小格代表L,
如果在图甲中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时,
杠杆的左端:3G×3L=9GL,
杠杆的右端:2G×4L=8GL,
所以杠杆的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积大于右端的乘积,所以杠杆左端下沉.
(4)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时,拉力力臂为OC,弹簧测力计倾斜拉杠杆,拉力的力臂小于OC,拉力力臂变小,拉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5)若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杠杆的重心没有通过支点,杠杆的自身重力会对杠杆平衡有影响;
因此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
故答案为:
(1)右;
(2)一组实验数据不能得出普遍规律;
(3)左;
(4)变大;它的力臂在变小;
(5)杠杠自重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Ⅳ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将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要将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
目的:便于从横梁上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原因:只有当拉力竖直向下,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臂正好是弹簧秤悬挂位置到支点的距离。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为了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同时了为了便于测量力臂,实验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用钩码对杠杆的拉力作为动力和阻力,实验中,动力臂和阻力臂都在杠杆上,便于测量。
但也容易使产生力臂就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的错误结论,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错误,可以用弹簧测力计取代一侧的钩码进行实验,便于正确认识力臂。
(5)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弹簧测力计扩展阅读
杠杆平衡条件
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
2、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
3、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
4、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
5、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时保持平衡。
相反,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似图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又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Ⅵ 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要用到钩码和弹簧测力计
(1)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为了便于测量力臂,要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A点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向下的方向拉住杠杆,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时,拉力的力臂才是OA;
由题知,一个钩码的重力为0.5N,设杠杆的一个小格为L,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 1 L 1 =F 2 L 2 可得,3G×4L=F×2L,
解得,F=6G=6×0.5N=3N.
(3)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的一个小格为L,
左侧=4G×3L=12L,右侧=2G×4L=8GL,
左侧>右侧,所以,杠杆右端将下降;
要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左侧应该等于8GL,
所以,应将左侧的钩码向右移动一格.
故答案为:(1)水平;(2)竖直向下;3;(3)左;向右移动一格.
Ⅶ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弹簧测力计,质量相同的钩
(1)杠杆右端下沉,应将杠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止.
(2)一次实验不具有普遍性,不能根据一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为得出实验结论,应进行多次实验,测出多组实验数据.
(3)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是力臂,便于测量力臂;
杠杆在倾斜位置平衡时,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不是力臂,不便于测量力臂,因此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实验方案好.
(4)设每个钩码重力为G,杠杆每格长度是L,
由图示可知,F左=4G,L左=3L,L右=4L,
由杠杆平衡条件得:F左×L左=F右×L右,
即:4G×3L=F右×4L,则F右=3G,即在B处应挂3个钩码.
(5)由图乙可知,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弹簧拉力的力臂变小,
在该过程中,钩码重力及钩码力臂大小不变,现在弹簧拉力力臂变小,
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弹簧测力计拉力应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故答案为:(1)左;(2)不能;根据一次实验得出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3)水平;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测量力臂;(4)3;(5)变大.
Ⅷ 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
(1)杠杆重心右移,应将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右调节,直至重心移到支点处,使杠杆重力的力臂为零,这样就减小了杠杆的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可以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来.
(2)杠杆平衡后,若在A点挂4个钩码,则左边点重力为4G,
又∵力臂OA=3,左边力臂OB=2,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
4G×3=F1×2.
∴F1=6G.
故应在B点应挂6个钩码,才能使杠杆恢复平衡.
若用弹簧测力计在B点拉着杠杆使它水平平衡,应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这样所用的拉力最小,其力臂在杠杆上.
因测力计倒立使用,测量前应倒立校零;
(3)如图乙示装置进行探究,杠杆的重心没有通过支点,杠杆的重对杠杆平衡有影响.
故答案为:(1)左;水平;(2)6、竖直向下;便于测量力臂;倒立;(3)受杠杆自重影响.
Ⅸ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中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指针指的拉力大小比实际值小,因为弹簧测力计倒立时指针会指在空白区域,结果自然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