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股市的下跌为什么会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大宗商品价格在美国高盛丑闻公布后大幅下跌,不是因为美国股市大跌.重要原因是高盛一直是大宗商品唱多的主力,也是做多的主力,所以高盛欺诈案丑闻使多头非常恐慌而已.
2. 美国股票暴跌,对美国股民有什么影响
会让一部分股民倾家荡产的那种,因为美股可以说就是美国一个家庭的所有家当,所以现在美国股票出现暴跌,对于美国股民来说影响其实是非常的大的,毕竟美国人都是很少存钱的,钱都是在美股上面,特别是老年人,因为现在美股里面占比比较大一点儿的就是老年人和家庭了,所以这两部分人受到的影响会非常的大。
所以说到底买股票还是得谨慎,把全部的身家都给投进去了,其实对自己来说也是非常的不好的,因为股票这个东西本来就不稳定,所以还是要让自己的资金合理的分配,不要冒这么大的风险。但是美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美国人的股票投资组合中,比例要比专家推荐的理财比例高,所以这也让很多的股民的钱受不到保障。
3. 美国股票期货大跌,跌幅大吗
历史上,一旦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美股进入熊市,一般都是救不回来的。
只能够通过政策的利好,以及美联储的“救市”行为,来缓解一个下跌的空间,缩短一个衰退的时间,仅此而已。
所以,对于现在的美国经济和美股来看,需要保持的是一种风险预防的状态。
也就是说,美国股市大概率会在2020年走熊,而美国经济也大概率会在2020年见到衰退!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是有许多理由和数据支撑的!
1、2019年8月的长短美债利率的倒挂,在历史上一旦这个现象出现,那么在未来的12个月里出现经济衰退的概率非常高,时间上来看就是2020年的8月之前;
2、美国股市的周期处于下半期,并且估值非常高,达到了24倍市盈率左右,而在历史上超过了20倍的市盈率就是风险,意味着会出现下跌;
3、美国债务问题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每年光偿还利息就已经让美国非常难受;
4、美股历史上一共才只有3次熔断现象,而且这次还是一周发生两次,可见影响之大,恐慌情绪之高;
5、美国历史上道琼斯周级别下跌超过10%往往就会引发大大小小的风险或者危机,而此次接连两周出现了道琼斯下跌超过10%的情况,一次是12%,一次是18%,因此后市确实不容乐观;
6、美国股市经历了11年的牛市,积累了大量的获利盘;
综上!
种种迹象表明美股,以及美国的经济已经无法支撑11年的牛市!而此次的疫情+原油问题,无疑是一个导火索,是一个外部因素,是一个催化剂。
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内因,是美国内部的经济出现了问题,股市出现了高估的风险。从而才让此次的黑天鹅成为了雪上加霜的砝码!
所以,我认为,美联储未来虽然会展开一系列的救市行为,但是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只能是避免一个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无法解决经济衰退和股市走熊的趋势。
说白了,他们希望的是美国经济和股市可以软着陆,而不是硬着陆!
4. 美国股市先撑不住了吗
由美国制造的中美贸易摩擦,账单正变得越来越大。
征税商品规模从30亿美元到500亿美元再到1000亿美元,虽然后面两个征税商品额度还没有实施,但市场已经在付出代价……
美股再现大幅下跌
市值一度蒸发万亿美元
从三月下旬到现在,美国股市和期货市场起起伏伏,一大变量就是中美贸易摩擦。
当地时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涉税的中国商品规模可达500亿美元。此后两天内,美国道琼斯指数大跌3.64%及1.77%。仅两个交易日,美股总市值缩水1.80万亿美元。
之后,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已指示美国贸易代表考虑在“301条款”下对1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是否合适使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6日,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再次全部收跌,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天更一度下挫接近800点。
有分析指出,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温刺激投资者焦虑情绪,导致股市出现抛售现象。此外,美国3月新增就业岗位数远低于预期,也让股市“雪上加霜”。
同时,也有媒体发文批评美方行为损害全球经济。
评论称,白宫5日的声明,使美中两国之间的贸易角力再次升级。此次角力已对全球市场造成重压,加剧了人们对爆发一场可能损害全球经济增长的贸易战的担忧。
英国6日对特朗普最新表态可能导致的后果报道称,美国的金融市场因此次中美贸易争端和美国总统对其的管理而动荡不安。在经历了一个看涨的正常交易日之后,美国股指期货在盘后交易时段大幅下跌。
5. 美国高盛欺诈事件怎么会影响中国股市,而且影响很大
中国到处都有高盛的影子,最简单的前一阵子的猪肉涨价,都是高盛在操纵,英国人法国人搞的是控制产业资本,比如钢铁涨价,而美国搞的是金融资本,简单的说就是有大量的钱在中国股市,高盛一旦撤走,中国股市必跌。
6. 股票价格下跌会让美国经济重演次贷危机么
在过去三个月中,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周期性股票引领了涨势。高盛表示,在此期间,周期性股票的表现好于防御性股票,回报率为12%,而标普500指数同期涨幅约为8%。高盛预测,在美国经济反弹的背景下,涨势仍将持续。
高盛首席美股分析师David Kostin在上周五的报告中表示:“股市预计未来几个月美国经济将加速增长。” “想要抓住周期性涨势的投资者可以将关注重点聚焦至周期性股票上,以提高风险回报。”
高盛对罗素1000股票进行了筛选,筛选出经济敏感性高但估值仍然低迷的股票。高盛发现,如果经济增长继续改善,那么有24只股票的表现可能会超过市场和其他周期性股票。这些股票包括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实耐宝(Snap-on),柯尔百货公司(Kohl‘s),Urban Outfitters和TCF Financial。
在过去三个月中,柯尔百货公司的股价上涨了27%,而Urban Outfitters的股价同期也飙升了48%以上。
美联储今年已三度降息以应对经济放缓。高盛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强劲的2020年打好基础。
Kostin补充说,其他推动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包括国际贸易冲突缓解、油价稳定等。
7. 为什么美国股票跌全球股票也跟着跌
1、美国股票市场是全球投资者参与最多市场之一,也就是说美股是有很多境外投资回者,一旦美股下跌,这答些境外投资者也会降低自国的股票持有百分比,避免波及(风险偏好一致性,转而持有货币或者黄金对冲下跌),结果就是反而加剧自国的股票抛压,变成实际上股票的联动;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跨境上市的联动市场,包括香港恒指里面的A+H机制等等。
2、美国股市的交易量是全球比较靠前的,也拥有最多500强上市公司,同时美股历史累计涨幅较高、交易限制相对较低(T+0、期货、期权辅助,基本没有太多资金限制,以及普遍沽空流动性充足,下跌时有更多工具避免损失),这样也会吸引更加多其他国家投资者参与,自然也会以美股作为投资收益、波动趋势的参考。
3、毫无疑问,美国股票交易市场在全球金融发展过程中也算是中流砥柱,就好比原油市场的中东,黄金市场的伦敦,汇率市场的东京——这样在长期交易过程中,多多少少理念都会传达到其他参与者,形成“约定俗成”的基本认同。
8. 高盛公司的发行风波
华尔街最后一家大型合伙人公司股票公开发行的搁浅,给我们一次难得的机会去洞悉盈利颇丰又十分神秘的高盛世界。 1998年10月19日的下午,高盛189位合伙人聚首在公司纽约总部举行神圣的仪式----两年一度的华尔街最高成就:高盛合伙人授勋典礼。1998年的聚会也许是高盛129年历史中最奇特的,这是因为:该年的聚会本不该举行。两个月前,已不会再有人能成为高盛合伙人----因为高盛本打算公开发行,这意味着有50至60位本来即将任命的合伙人,相反却仅成为另一家新公司的薪禄不菲的雇员。
但是6月份由合伙人表决同意的高盛首次公开发行,于9月末搁浅,并正式“撤回”。此项首次公开发行,本应成为牛蹄声声90年代的里程碑,却不幸沦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牺牲品。高盛推迟发行是由于一旦股市下跌(华尔街大型证券公司的股价下跌更大),股价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若如以往所料,高盛股价在4倍帐面值左右,那么公开发行会将高盛定价为280亿美元。9月之后,高盛股票仅较帐面值有少许溢价,将公司估价为70亿美元,远远达不到将公司财富分配给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及其他员工的公开发行的目的。
据公司的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说,推迟首次公开发行是实用主义的决定。柯赛说:“适当的时候我们会重新考虑公开发行,但目前我们只能往前走。”但据高盛的合伙人、员工、客户及华尔街人士透露,高盛就公开发行而进行的大辩论及发行的夭折,对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使高盛的资本结构及业务组合曝光并公诸于众。它挑起了公司一般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矛盾,并证实了华尔街上盛传的谣言----高盛投资银行家与交易员的竞争关系及两位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之间的不和。 高盛公开发行的正式原因之一是“使资本结构与公司使命相契合”。但不可否认,许多合伙人,尤其年轻人,与其说是关心高盛的未来,不如说更关心自己资本帐户上储蓄的惊人数目。资本的问题依然存在。实际上,高盛的股本基础比摩根士丹利及美林都小(1998年中期为66亿,摩根士丹利为138亿,美林为117亿)。但行政总裁柯赛和前行政总裁怀特德都说较少的资本只会使公司能更好地决策,竞争对手也认为高盛并没有由于资本缺乏而受到限制。 DLJ证券公司的行政总裁莱比说:“我希望能找到由于资本不足而使高盛不利的业务。”
实际上,问题不在于高盛资本的数额,而在于资本结构和资本的稳定性。当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他们可以抽回资本;若大批的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可撤回大量资本。这就是为什么1994年是公司十分可怕的恶梦的原因。当时债券市场的波动损毁了高盛的盈利,合伙人纷纷逃之夭夭。 (而公开发行的主要倡导者柯赛,于1994年成为行政总裁,并不是巧合)。对于这方面的限制更为严厉:当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时,他们仅仅能撤走一部分资本,其余的可在至少5年后撤回。但资本还是可以逃离。
另一问题是高盛资本的成本。有两家外部机构,日本的住友银行和夏威夷的毕舍普地产公司,在高盛投资了相当大的数目----1998年中期为 15亿美元,占总资本的23%。由于高盛税前利润的一大部分为这些外部股东占有,因此很难从留存收益中扩大资本,尤其是当股市不好时。以帐面值几倍的价格公开发行筹集的股本本应使高盛能以更低成本建立股本基础。” 1、业务组合过分依赖交易运作,导致盈利不稳定。
甚至连高盛为准备公开发行而进行的最小限度的财务披露,也能揭示出高盛的业务组合并不理想。有一些报表甚至显示出高盛比任何人想象的更加脆弱。在华尔街最能赢利的收购兼并业务方面,高盛一直比主要的对手盈利强。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项目金额几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的盈利多50%,比摩根多30%。但令人担心的是高盛的收入组合比对手更不稳定,因为它更依赖交易运作。1998年前两季度中,高盛43%的收入来自交易,美林为23%,摩根士丹利为28%。年中,高盛的总资产是公司股权的36倍,比对手负债率高。如果将高盛比作一家钢厂的话,若以100%的生产能力计,可赚大笔钱;若以 60%的生产能力计,就会亏大笔钱。这些事实使华尔街人士将高盛比作对冲基金。因此,一些人认为高盛可能不得不将其公开发行定价为较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低,其股票可能持续以折扣价格交易。
高盛对交易的依赖性在1994年已成为问题,在今天仍为问题。虽然高盛最初的招股书不遗余力地指出公司的风险管理自1994年以来改进了许多,但也不可能改进到足以抵抗前几个月波及全球市场的动荡的地步。显然很少投资银行能为这样的惨淡市况作好准备。高盛和华尔街的其他投资银行一样,在最近的业绩数据报告中,体现出不利市况的影响。直至今年夏天,高盛的业绩还非常显著。净收入从1995年的45亿美元升至去年的74亿美元。税前利润(由于高盛是合伙人制,税项由合伙人支付)从14亿增至30亿。今年前两季度,收入增长50%,公司的盈利很快超过40亿美元。但目前每况愈下。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里,税前盈利从前一季度降低27%。9月份更差,有传说公司可能损失高达9亿美元。毫无疑问,公司对于交易的依赖是高盛的利润象单摆一样波动的主要原因。
当然,高盛的管理层根本不必担心,因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办法淡化亏损程度。一些有限合伙人认为这是坚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开发行则需要高盛放弃目前拥有的多报或少报盈利的灵活性。
2、资产管理业务的不足。
高盛业务组合中的另一弱点是其提供抵挡市场波动缓冲的资产管理业务。虽然资产管理增长很快,但却并不象其他对手那样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资产的1/3。高盛4.58亿美元的资产管理收入比摩根4亿的资产管理净收入高不了多少。
资产管理可能不象声势浩大的成千上万亿金额的投资银行交易那么惊心动魄和有利可图,但它能产生理论上比交易利润更稳定的以费用为基础的收入。高盛的资产管理业务起步较晚,为赢得业务而收费低廉,由于定位不明和人员流动而出师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其中40%来自低费用的货币市场基金。
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外部,关于资产管理是“丑陋的义子”的看法正在改变。在过去的两年半中,资产增长了3倍多,高达1650亿美元,其中只有 20%是货币市场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态度已改变。高盛的资产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员工,而几年前仅有250人,高盛不仅向聘用的外来人才许诺他们会成为合伙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内部其他部门的明星也转至资产管理公司。美国金融研究公司说“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评高盛在营销方面远胜于投资方面,高盛要成为巨人还长路漫漫。没有公开交易的股票作为货币用来收购,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岖。
3、公司内部矛盾公诸于众。
公开发行的举措加剧并揭露了公司内部的分歧,并将高盛的业务前所未有地公诸于媒体。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伙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权的所有者 ---及有限合伙人之间的矛盾。虽然高盛管理层喜欢用“一边倒”来形容高盛人对公开发行的支持,但这种说法可能有些过头。这一举动使高盛的一些当今合伙人和108位有限合伙人愤愤不平或持有异见。
有限合伙人中的异见最甚,这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于合伙制的信念及对交易条件的不满。最初,他们本将接受超过其股权帐面值25%的溢价,但一般合伙人期望得到将近300%的溢价。发行重组就如何处理有限合伙人的资本这一问题给予他们几种选择,其中之一是他们将得到目前股票股权的55%的溢价。若公开发行达到300%溢价,目前的合伙人将得到绝大部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导致发行搁浅的是当市场下跌,300%的溢价下降,乃至有限合伙人与一般合伙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
即使早在发行依然继续进行时,已有关于高盛两位行政总裁保罗森和柯赛的传言。1997年末的营运总监保罗森,本已否决公开发行但却最终同意,条件是要坐上行政总裁的交椅。甚至传言公开发行的支持者柯赛,由于公开发行搁浅而受到攻击。
高盛尝试的公开发行使“公平”这一词和公司中层员工的薪酬成为焦点问题。高盛并不一定给中流砥柱的初级行政官支付高额薪酬,虽然这些人埋头苦干,并为能加入合伙人以及可能有8位数收入的机会所吸引。凭借公开发行,高盛着重保证将薪酬向中下层员工倾斜。但公开发行的搁浅,令高盛高级合伙人必须马上重整合伙人制度。这可以解释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几位合伙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万中层员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开发行 ,并问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员工寻找工作的电话。
高盛一贯是其他人乐于憎恨的公司,这多半是由于高盛如此出色。那么为何该公司与其他华尔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众之处多半在于华尔街上广为流传却少有公司真正拥有的一种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员工步入曼哈顿下区布罗德大街 85号那一刻起,高盛的优越及其对手的平庸即给人以刻骨铭心的印象。高盛警诫新员工永不能让公司蒙辱或出现在媒体中。他们一天工作14、16、18小时,明显是为了获得加入合伙人这诱人的独一无二的奖赏而奋斗。
首要问题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没有进行公开发行,是否错过了黄金机会,抑或幸免于难?也许答案是后者。若去年春天它出售股票,其股价现在会大大低于发行价---这对于华尔街的头号公司来说是耻辱的开端。其实,许多合伙人认为公司躲过了子弹。另一问题:高盛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上市?公司高层依然坚持发行上市的路线。但许多其他人,包括长期的华尔街人士以及现在和以前的合伙人,都认为不可能。目前不仅有一大群新的合伙人----星期一会议后有 25%的新合伙人-----需要被说服,但公开发行搁浅后,那些上次投“赞成”票的人会重新考虑。华尔街极度投机的最近一轮之后,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资者再次相信这些股票会卖成4倍帐面值。
9. 美国银行股为什么下跌
周二,摩根大通公布财报不及预期,标准普尔500股票银行股跌幅超过2%,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美国银行股票股价增压。
研究发现,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金融股可能会随之下跌。利率是一个领先指标,周四高盛发布财报,股价跌破171美元的关键支撑位,许多美国银行收益未达到预期,近几年来,美联储维持低利率,美国银行股票压力增加。
10. 高盛在中国赚了很多钞票,居然恬不知耻,还发表申明11。11大跌和他没有关系
我可以告诉你一个信息:次贷危机到来前高盛靠作空获利31亿D,是唯一屹立不倒的最大投行。2010年4月20号高盛宣布第一季度盈利111亿D,其中50亿D用来发奖金。但对于你的见解我个人感觉太极端了,华盛顿和华尔街本来就是连体,起诉高盛只是敲山震虎,像周瑜打黄盖,让外人看大家都有台阶下。其实高盛很早就做过这种事,但每当和朋友提起都很佩服它,我有个同学也在高盛工作,我也没发现他价值观有什么问题。但我承认华盛顿是斗不过华尔街的,因为当。。。法案出台时,华尔街的天才们早就想好了新的idea,他们不犯法,但法律有漏洞这就够了。其实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和西方人的价值观,美国可没有5000年历史,也没有儒学,中道。我对美国人的认识就是追随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