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券交易 >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认识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1-08-15 11:07:21

Ⅰ 中国资产证券化是什么

资产证券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2005年底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试点,是国际惯例和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创新。由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编写的《中国资产证券化:从理论走向实践》,比较完整地记录了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不仅有资产证券化理论的介绍,还有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实践的理论分析,并且还对中国资产证券化中涉及的法规和政策进行了系统的归纳

Ⅱ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和美国有何不同

资产证券化,说白了,就是上市圈钱!
唯一的不同是,中国是审批制,有权力寻租空间!美国是注册制,监管严格!每年退市一大批!中国的一上市就牛皮糖黏住了!
据说中国马上也要注册制了!
到时候你也可以弄几家公司上市!

Ⅲ 资产证券化带给我们的投资机会是什么

从国际的经验来看,1980—2010年,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存量规模由1108亿美元增加到10万亿美元,其占同期信贷资产余额的比重也由5%上升至62%。2012年,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量2.2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6.9%,资产证券化产品余额9.9万亿美元,占全部债券余额的25.8%,仅次于美国国债。
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仍然存在诸如产权制度、监管效率、市场基础、税收制度等方面的一些制约因素,目前资产支持证券规模占GDP比重只有0.5%左右,低于日本的3.6%,更远低于美国的60%,2012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存量规模占债券规模的比例仅为0.12%,与国外成熟市场有着巨大差距。
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此前在2015中国资产证券化论坛年会上透露,“目前我国总的银行业资产有160多万亿,可以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将达到90万亿。”
财富证券预计,若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占比规模达到1%,以目前约90万亿元的贷款余额计算,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可达9000亿元;若达到10%时,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可达9万亿元。因此,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空间很大。
此外,随着相关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市场进一步成熟,资产证券化中中小企业证券化发行占比也持续增加,财富证券预计未来符合条件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经清理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节能减排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等多元化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将成为未来几年发展的重点,其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Ⅳ 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比较晚,而且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先于理论的探索,到目前为止仅进行过一些资产证券化方面的个案实践。

早期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可以追溯到 1992年三亚市丹洲小区将 800亩土地作为发行标的物,以地产销售和存款利息收入作为投资者收益来源而发行的 2亿元地产投资券。在此以后,资产证券化的离岸产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集集团、珠海高速等离岸资产证券化项目为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近期,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一些商业银行及大型企业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希望能够通过这种金融工具的运用来处理我国目前银行的不良资产。在我国分业经营的体制下,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不良贷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1999年我国相继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受国有商业银行总计 1.4万亿的不良贷款。实践中,这四家公司在“债转股”的过程,积极综合运用出售、拍卖、招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处置,更希望借助国外运行良好的资产证券化方式能够剥离、加速处理不良贷款。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尽管还没有出现严格规范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操作,但各方面都密切关注着这一广阔市场,纷纷推出资产证券化方案和产品构想。最引人注目的是信托产品在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处理等领域的准备和开拓工作,如中信信托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推出的不良资产处置信托、新华信托和深圳商业银行合作开发的住房按揭贷款信托计划、广发银行信贷资产转让信托计划等,这些产品已具有了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征,这意味着,随着信托产品创新向纵深发展,资产证券化类信托产品已开始逐步兴起。

Ⅳ 结合美国次贷危机,谈谈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

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转移和分散风险。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角度来考察,采用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方式,银行可以将缺乏流动性的贷款转换、分割为标准化、单位化的有价证券,将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散到众多投资者的身上。贷款类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转移贷款所蕴含的信用风险,在不影响客户关系的情况下灵活地改变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承担状况,且不用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构成。作为美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如此,在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产证券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毋庸置疑,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级贷款的证券化。但资产证券化是否必然会制造风险?到底是资产证券化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资产证券化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命运,也决定了其未来的中国之路。
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对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产生了怀疑,认为是资产证券化制造了巨大的风险。但实际上,引发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不在证券化,而在于证券化背后的信贷资产,正是因为次级贷款的大量发放导致了金融体系承担的信用风险总量显著增加,而次贷证券化又导致这些信用风险由信贷领域转移到资本市场。
由次级贷款证券化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促使我们对其功能、风险以及未来的发展作进一步的反思。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基石。正是资产证券化改变了风险的生存状态,使风险由存量化变成了流量化,而风险从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转变是金融创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体系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证券化在金融体系的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资产证券化是实现现代金融体系风险配置的工具。资产证券化正是通过风险定价和转移技术实现了风险配置的功能,成为金融功能从资源配置到风险配置转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资产证券化在开放的金融体系中会加速风险和危机的传播和扩散,而这显然有可能加大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从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机或个案性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我们注意到,在美国金融危机后大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受到重创之时,贷款交易作为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前端产品却始终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其主要原因有二:贷款交易本身属于资产证券化初级产品,只是将风险在不同的机构投资者之间重新配置,并没有放大原有风险或增加新风险;美国贷款交易市场是相对集中的场外交易市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美国银团贷款与交易协会(LSTA)作为这个市场的行业组织,在市场交易流程的规范性和交易协议的标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设计了对进入交易的贷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种、交易价格和清算结算都具有较好的透明性。这对于我国现阶段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Ⅵ 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趋势

资产证券化行业步入“规范发展期”

与国外相比,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且具有很强的政策驱动特征。从2004年国务院提出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和探索开发资产证券化产品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行业经历了试点、停滞、复苏和常态化发展阶段: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Ⅶ 怎么理解信贷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只要是面向全国三线以上城市,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实业或者物业,一般都是3亿起的大项目,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阅读全文

与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认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资产证券化金融服务 浏览:25
北京银行金融公司招聘 浏览:349
控股股东减持可转债注意事项 浏览:169
芜湖市惠居住房金融有限公司待遇怎么样 浏览:8
伦敦交易所开户 浏览:448
重庆金融发展服务中心成立 浏览:81
民间借贷属于什么融资 浏览:599
金融公司与二级经销商协议模板 浏览:970
快鸽按揭融资 浏览:84
兴业证券审批通过何时配股 浏览:558
2018酒店投融资分析 浏览:922
银行行长在股东大会上的报告 浏览:731
中恒集团有子公司吗 浏览:260
牡丹江国华集团 浏览:318
内资融资租赁公司列表 浏览:494
众筹融资对交易所的影响 浏览:68
牧原股份目标翻倍 浏览:944
中银全球配置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是什么 浏览:812
2019年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 浏览:237
大商所白天交易时间 浏览: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