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好吗
可以提高公司资金的流动收益,只是一个预期的非主营的收入增加的希望,投资也有风险,浮动收益的话,也可能导致公司投资的亏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Ⅱ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定有哪些
最近,银行理财收益率超5%已成常态,甚至超7%的产品再现“江湖”。这种理财产品收益的节版节攀升,不但吸权引了个人投资者,也令A股上市公司嗅到了“钱味”。据统计,6月份以来,已有298家上市公司耗资629亿元购买理财产品。
不过今年以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已经开始不淡定了,年初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再融资新规,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得将募集资金投向理财等财务投资领域。对于广大股民和实体经济发展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此外,投资者还要留意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比例情况,留意相关公告信息。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发生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涉及金额占公司最近一期审计净资产绝对值1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500万元,上市公司应该及时披露。
对于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定,相信监管层后续会继续完善相关规定内容,更有效的发挥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的用投资者的钱或者自有闲置资金用于财务投资。
Ⅲ 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投资理财产品好不好
我觉得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投资理财产品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尽量要选择那些口碑较好的理财产品,这样子,我们的利益才能够有一定的保障,并且不会造成比较大的损失。对于一些上市公司来说,我们必须要创建良好的口碑,而且如果我们需要大量资金的话,我们也是可以用一些闲置的资金来投资部分的理财产品。这样子,我们也能够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润,对于公司的后续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上市公司在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也要时刻的关注一下理财产品的动态,要全方面的对理财产品进行了解。在签订理财合同的时候,我们也要对相应的条款内容进行相关的了解,要了解这款理财产品的期限和一些注意事项等等。
Ⅳ 上市公司都被骗,理财产品的那些坑,该怎样完美绕过
地雷一 “安全产品”并不安全
银行理财产品简单分类可以分为保本类和非保本类。保本类理财产品亏损本金的风险是由银行承担,非保本类理财产品的风险则是由客户承担。而非保本类理财产品也分风险等级,风险越低,安全性越高,收益也能达到。
在实践中,大多数银行工作人员宣称的安全产品其实都是非保本类的,虽然非保本类理财并非意味着风险,但是如果要追求本金绝对安全的话,那还是保本类更好。当然这也意味着可能需要牺牲一定的收益。
确认保本类理财又一个要点就是产品说明书上明确注明“保本”二字。
地雷二 预期收益达不到
银行中大多数理财产品几乎都承诺的是预期收益,所谓的预期收益就像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至于真正到期后的收益怎样那就不得而知了。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看看购买理财的产品说明书,预期收益率是不会写上去的,这样银行是不保证完全达到预期收益的。
实践中,一般情况下结构性理财产品(投资产品涉及固定收益类与金融衍生品)达不到最高预期收益的情况较多,非结构性的理财产品(投资产品一般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则出现情况较少。
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需要认真浏览“基础资产的管理和构成”部分,如果出现金融衍生品则为结构性理财产品,或者直接询问银行工作人员是否为结构性理财,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一般不会撒谎。
地雷三 飞单骗你没商量
所谓的飞单销售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销售外部的理财产品以获得高额提成,简单来说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你以为买的是银行保险产品,但实际上很可能是不知道什么野鸡公司的高风险产品。
这种销售在银行中是严令禁止的,但是因为高额的回报,有些银行内部员工铤而走险。飞单类的理财年化收益率比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要高不少。一般来说,房地产信托、私募股权等领域是银行飞单的聚集地,年化收益率基本上在10%以上。但是相对而言风险也格外大。
鉴别是否为飞单产品有三种方式:一是看说明说上的产品管理人,如果产品管理人不是银行自身,而是什么投资公司,则需要警惕了,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飞单;二是通过银行网银或者银行客服电话查询,如果这笔理财在以上渠道查不到信息,则需要警惕;三是看产品说明书的回执单是否有银行的公章,如果回执单上没有银行的公章,一般情况下是有问题的。
地雷四 代销产品银行不兜底
银行代销产品和飞单最大的区别就是,银行代销产品是经银行批准的外部产品。这类产品大多是保险、基金等产品,风险根据产品不同也不一样。
所以切记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需要询问所销售的是否为银行自身的理财产品,盖的是否为银行的公章、理财的管理人是否为银行本身。如果不是,那就需要多留心,银行工作人员有时候会迫于业绩压力,诱导客户购买保险等其他代销产品,小伙伴们需要仔细甄别。
一般来说,小伙伴们只要看清上面四个陷阱就能减少掉进去的风险了。
分割线
那么,如果你的资产在千万以上,遭遇到了骗子团队怎么办?别急,金妹儿也有大招:
1、查看理财产品的“身份证”。
2014年,银监会发文明确表示,银行发售普通个人客户理财产品时,需在宣传销售文本中公布所售产品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登记系统”的登记编码。
这个登记编码便类似理财产品的“身份证”,客户在购买银行自营理财产品时,均可通过产品“登记编码”在中国理财网(www.chinawealth.com.cn)查询。你买的产品是不是“黑户”一查便知。
2、是否录音录像。
按照规定,购买银行理财签订合同时必须在银行营业网点的监控下进行,得有录音和录像。
客户可以详细了解所买产品的产品类型、风险属性、预期收益等信息。而银行理财经理也应该明确向客户进行风险提示,并需要客户对了解到的相关产品信息予以确认。这既是防止客户购买到假理财产品,也是对银行员工的一种保护。
3、资金流向要明确。
目前绝大多数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及代销产品,客户的购买资金都不需要转账到别的账号,购买后可以通过网银查询购买是否成功及后续收益等动态情况,或到银行网点打印账户情况进行查看。如遇销售人员提示将资金划转至其它机构,必须反复确认,以防上当受骗。
4、妥善保管自己的银行卡和密码。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有。在目前一些已知案例中,有相当部分土豪客户对自己的专属理财经理非常信任,甚至把银行卡的密码都会告诉对方。在这里还是要提醒大家,在告知密码这件事情上还是得谨慎再谨慎,小心再小心。
Ⅳ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对股民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少股民,往往认为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其实,从利润增长的角度看,上市公司的这类操作,属于一种相对中性的行为。
正常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都能及时收回理财产品的本金、获得相应的利息。这类利息收入,最终会被纳入上市公司的利润累积当中。从这个角度看,上市公司的相应理财行为,对股民是件好事。
不过,上市公司的理财操作不应当过于频繁。如果一家公司频繁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就说明该公司的生产效率不高,资金大量闲置,而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个长期的利好。
Ⅵ 上市公司用自🈶️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好事吗
操作好了就是好事情!现在养老金都入市了!只要操作良好有序,让钱生钱,还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不可以违规冒进!
Ⅶ 上市公司如何融资套现
上市公司只能融资,没法套现。
套现是指利用不同市场中同一种产品或是接近等同的产品价格之间的细微差别获利。 比如说,你可能在某地不能无故提出大额现金,就将款项先转入其它户头,再提出现金;或就是变现;或用信用卡 ,这就是套现。 套现后保证本金和一定,就是套现保值,它是套现的比较完美的结果, 为达到套现保值的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有选择的选择套现产品。比如部分股票、黄金、期货甚至基金等等,都可以作为套现对象,达到保值目标。
融资的概念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融资的理解是: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
Ⅷ 如果这个上市公司在股票上升有利可得时它全部买了套现可以吗
不可以,上市公司的股票不是上市公司自己的,是上市公司的股东,而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在卖出超过5%必须举牌。
Ⅸ 中国上市公司为什么会大量购买理财产品
很多上市公司有大量沉淀资金,随便翻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就可以看到很多类似公告,比如2014年德力股份发布公告,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1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多喜爱公告,增加闲置自有资金5000万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2016年11月份,有9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购买理财产品公告,其中60多家的投入资金中包含闲置募集资金。
为什么上市公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
公司的理由通常是这样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闲置资金,增加公司收益。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大多上市公司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是以保障资金安全为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大多会选择低风险理财产品,期限最短为7天,最长为1年,年化收益率大概在3%-4%左右。这样一算,一个亿买一年理财利息是:1亿元*3%=300万元,这可是净利润,基本没有人力物力成本。非常划算。
但作为投资者,我们不能对上市公司的说法偏听偏信,需要审视公司的经营情况。通过众多案例的总结,可以看出,其实上市公司热衷于银行理财,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理财产品收益高,获利快;二是主业增长空间有限,经营性盈利艰难,企业发展的动能不足。这其中透露出的风险如下:
首先,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流向了“理财市场”,这违背了我们投资者的初衷。投资者买股票,是希望企业通过经营,获得长期的获利能力,提升公司估值,使股价上涨获利。但有的公司在主业不振的情况下,不做业务创新改进,而是去买了理财产品,用钱生钱,实际是存在一定的资金浪费。
其次,所有的投资均有风险,上市公司用投资者的钱买了“理财产品”,无非是将理财产品的风险转嫁给了“买股票的人”。趋利避害!
另外,某种程度上说,那些上市公司里的“理财专业户”,是一种“懒惰”的投资行为,反映出公司高管缺乏进取精神。
再补充一句,入市有风险,投资一定要谨慎!
Ⅹ 【请问】上市公司利用可用自有闲置资金投资理财产品,是利好还是利空啊
是利好(即利多)还是利空需要根据上市公司投资的理财产品的市场行情具体而定。分两种情况,具体如下:
1、利好(即利多)时:对多头有利且能刺激股价上涨的消息和因素。 比如降息对房地产板块就是利多。比如2012年6月7日,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次日地产股板块集体涨幅超1%。
利好(即利多)对多头有利,它能刺激股价行市上涨,利多的具体表现如公司利润增加、股息增加,公司经营状况好转、利率降低等。
2、利空时:对空头有利,且能促使股价下跌的因素和消息。比如2010年1月12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重大利空消息,导致13日沪指跌2.8%,深成指跌2.97%。
利空能够促使股价下跌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恶化、银行紧缩、银行利率调高、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天灾人祸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价下跌的不利消息。
(10)上市公司买理财产品套现扩展阅读:
利空与利多,从来就是一对欢喜冤家,势不两立还不说,有时还真假难辨。市场人士一般把利空分为实质性的利空,例如调高印花税,就带有政策调控的意味。而有的只是市场传闻之类的利空,那就经不起考验了,晚间有关方面人士一澄清,第二天股指就高开高走。
利多也具同样的道理,也有实质性和非实质性之分,例如降低印花税,就带有政策鼓励的用意,股指便会一冲上天,但也有传说中的利多,一旦没有兑现,不用说,所涉及的个股便跌跌不休。这种真假利空利多“骚扰”股市的例子,举不胜举。
多头当然喜欢多出些利多,而空头唯恐利空少了;多头有时会利用利多出货,也利用利空来吸货;空头也会利用利多反手打压,真是一对股市中的活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