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倫敦金融城的歷史淵源
倫敦是世界上最富歷史傳奇和現代情趣的城市之一。她不僅以其豐蘊的文化內涵、美麗的自然及人文景觀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旅遊者和留學研究人員,更以其深厚的金融基礎、便利的交通、通訊和優越的金融經濟政策吸引著世界上各大金融機構在此聚集。然而,這些金融機構和英國歷史悠久的銀行、證券交易所一起,生存在泰晤士河北岸一片面積僅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一片土地便是大名鼎鼎的「倫敦城」,因其金融機構密集,所以又稱「金融城」。
倫敦金融城曾經無比輝煌,也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它為英國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80年代裡,它每年使英國純收入稅利20億英鎊以上,即使在經濟衰退的90年代初期,失業率居高不下時,倫敦城為無數人創造了就業機會。1995年,倫敦城內從事金融業、商業的人員有70萬,比法蘭克福的總人口還要多。但是倫敦城的功與過卻是英國人長期爭論的問題。
有人認為,倫敦城從來只考慮自己的發展和利潤,而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和工業的發展卻漠不關心。一次大戰結束後,由於倫敦城將精力過多地投放到海外的投資中,從而使英國的工業得不到發展所急需的大量資金,這樣,美國和德國不僅在鋼鐵等傳統工業上超過了英國,而且在高科技領域也領先於英國。1952年,首相邱吉爾為了保持英鎊的地位和維持倫敦城在國際金融上的重要性,採取了嚴苛的財政預算和緊縮貨幣政策,結果他的目的暫時達到了,但英國的工業卻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即經過一個短暫的戰後高漲期之後,國內需求持續地下降,幾個主要產業:造船、紡織、鋼鐵和煤炭都嚴重地收縮了。然而,即使是這樣,還是沒能擋住英鎊擠兌的命運。
『貳』 全球范圍來說,經濟金融最繁華的三大城市是
首推紐約。
紐約金融市場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1810年紐約就已取代費城,成為美國國內最大的金融和商業中心。但當時國際金融交易都集中在倫敦(見倫敦金融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紐約迅速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紐約金融市場在國際金融領域中的地位進一步加強。美國憑借其在戰爭時期膨脹起來的強大經濟和金融實力,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使美元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和國際清算貨幣。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作為貫徹執行美國貨幣政策及外匯政策的主要機構,在金融市場的活動直接影響到市場利率和匯率的變化,對國際市場利率和匯率的變化有著重要影響。世界各地的美元買賣,都必須在紐約的商業銀行帳戶上辦理收付、清算和劃撥,因此紐約成為世界美元交易的清算中心。1983年世界最大的100家銀行在紐約設有分支機構的就有95家。這些都為紐約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加強了它在國際金融領域中的地位。
紐約金融市場按交易對象劃分,主要包括紐約外匯市場、紐約貨幣市場和紐約資本市場。
紐約外匯市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外匯市場之一。分為即期市場和遠期市場。紐約外匯市場並無固定的交易場所,所有的外匯交易都是通過通訊設備,在紐約的商業銀行與外匯市場經紀人之間進行。此外,各大商業銀行都有自己的通訊系統,與該行在世界各地的分行外匯部門保持聯系,又構成了世界性的外匯市場。
參與外匯市場活動的主要是公司及財團、個人、商業銀行、外匯經紀人及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在外匯交易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外匯交易主要通過商業銀行辦理。 70年代以後,紐約市場外匯交易量急劇增加。紐約外匯交易中心已發展成為歐洲與遠東的重要紐帶、世界性外匯交易的主要中心,與倫敦外匯市場相抗衡。
紐約貨幣市場即紐約短期資金的借貸市場,是資本主義世界主要貨幣市場中交易量最大的一個。除紐約市金融機構、工商業和私人在這里進行交易外,每天還有大量短期資金從美國和世界各地湧入流出。紐約貨幣市場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交易都是供求雙方直接或通過經紀人進行的。在紐約貨幣市場的交易,按交易對象可分為:聯邦基金市場、政府庫券市場、銀行可轉讓定期存單市場、銀行承兌匯票市場和商業票據市場等。
紐約資本市場是世界最大的經營中、長期借貸資金的資本市場。可分為紐約債券市場和紐約股票市場。
其次倫敦。
倫敦是著名的國際金融市場之一。從14世紀起,來自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地區的銀行家和商人就在倫敦泰晤士河北岸的一條大街上設立字型大小,經營放款業務,為英國銀行業奠定了基礎。這條大街名為倫巴第街,幾乎成為倫敦貨幣市場的同義詞。英格蘭銀行、各大商業銀行的總行、商人銀行、外國銀行的分行、貼現行、證券交易所、保險公司、專營海上保險的勞合社,以及黃金、外匯和商品市場,都集中開設在這條大街及其附近一帶總面積不到2.59平方千米的地區內,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倫敦城」。
19世紀英國在國際貿易和海洋運輸方面已居世界各國之首,英鎊也成為國際結算和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英國的銀行體制日趨完善,「倫敦城」成為世界最主要的金融中心。經過先後兩次世界大戰,倫敦金融中心的重要性曾一度受到削弱。20世紀進入50年代,美國國際收支不斷出現逆差,導致美元大量外流。從1957年起,歐洲美元市場應運而生。倫敦憑借其原有的優越條件,逐漸成為這個市場的中心。外國銀行為了發展歐洲貨幣業務,紛紛湧入倫敦城,設置機構。到1982年底,外國銀行在倫敦開設的分支機構達449家,世界上100家大銀行中已有94家在倫敦設立分支機構,「倫敦城」的地位又大大加強,重新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故至今仍是與紐約金融市場並列的最重要的國際金融市場。
倫敦金融市場交易活動中心集中於倫敦城,由英格蘭銀行、13家清算銀行、6家海外銀行以及貼現公司、商業銀行、財務公司和保險公司等構成。在職958年英鎊恢復部分自由兌換,西歐國家放鬆外匯管制,美國限制資金輸出的情況下,倫敦在英鎊資金市場以外,又形成了歐洲美元與其他歐洲貨幣的借貸市場,1979年月日0月英國全面取消外匯管制,為居民的資金流動提供了方便。倫敦金融市場按貨幣種類可分為英鎊資金市場和歐洲貨幣市場。前者主要側重於短期資金的借貸以及證券交易、外匯交易和黃金交易。後者則涉及歐洲美元等外幣的同業拆放、工商貸款和歐洲債券等方面。
排第三的城市還是有爭議的,個人認為是東京吧。
東京是日本的金融中心,世界上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是亞洲唯一能夠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的國際金融中心。日本在19世紀中葉明治維新後,金融業向現代資本主義金融制度發展。1872年明治政府參照美國銀行制度制定了《國立銀行條例》 。 1882 年又頒布了《 日本銀行法 》,成立了中央銀行——日本銀行。在此前後,商業銀行和儲蓄銀行也相繼建立。19世紀末,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明治政府先後創立了一批專門經營長期金融業務和外匯業務的特殊金融機構 。現代金融制度在法律上趨於完善,東京金融市場的基礎逐步形成。
進入20世紀,日本經濟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金融業走上了集中的道路。東京金融市場的規模隨著海外市場和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大而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金融資本高度集中,完全置於軍國主義政府的統治之下,資金首先滿足侵略軍軍需產業的需要,使東京金融市場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外匯市場的活動幾乎完全停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金融機構經過整頓,到50年代初期,東京金融市場恢復正常活動。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東京金融市場也成為世界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
東京金融市場大體可分為中央銀行、民間金融機構、政府金融機構和外國金融機構。
①中央銀行。即日本銀行,是日本金融機構的核心(見日本銀行)。
②民間金融機構。有13家城市銀行(包括1家外匯專業銀行)、64家地方銀行、3家長期信貸銀行、7家信託銀行、69家相互銀行以及信用金庫、信用組合、商工組合中央金庫、農( 林、漁)業協同組合、農林中央金庫等等。此外還有21家人壽保險公司、22家財產保險公司和短期資金公司、住宅金融公司、消費信貸公司等。民間金融機構是整個金融機構的主體。
③政府金融機構。有進行貸款業務的日本開發銀行、日本輸出入銀行和國民金融公庫、中小企業金融公庫、住宅金融公庫等10家公庫。此外,還有吸收民間資金的郵局、資金運用部簡易保健年金等。政府金融機構的作用是從政策方面補充民間金融機構活動之不足。
④外國銀行。在東京設立營業機構的有70多家。
『叄』 世界著名三大金融中心是什麼
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紐約、倫敦、香港。
香港:是全球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會之一,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金融服務業肩負帶動香港發展成為知識型經濟體的重任。
紐約: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都會區之一——紐約都會區的核心。逾一個世紀以來,紐約在商業和金融的方面發揮巨大的全球影響力。紐約是一座世界級城市,直接影響著全球的經濟、金融、媒體、政治、教育、娛樂與時尚界,其中聯合國總部也位於該市,因此紐約也被公認為世界之都。
倫敦: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首都及歐洲第一大城和最大經濟金融中心。兩千多年前,羅馬人建立了這座都市。倫敦近幾百年來一直在世界上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城市的核心地區倫敦市,仍保持著自中世紀起就劃分的界限。
世界金融中心是美國的一個標志性建築,它的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西薩·佩里,它是由四座摩天大樓組成的建築群,從世界貿易中心有連接的空中走道可以直接進入,空中走道經常有免費的藝術作品展覽,可以看到當今一流的攝影作品展。
『肆』 倫敦金融城的發展歷程
倫敦城的發端始於公元43年,中間經歷過許許多多滄桑變化,尤其是1665年的瘟疫和1666年的大火給她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但是,大火之後的倫敦城很快就在恢復的同時發展壯大起來。到工業革命之前,倫敦就已經成長為世界首要的金融中心,而倫敦城則是這個中心的硬核,絕大部分的金融機構都集中於此。但是,戰後由於英國本身經濟的衰退,並且由於倫敦城內的銀行家們過於自負,懶於改變他們已習慣的傳統作法,再加上別的金融中心的崛起,導致倫敦城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跌落。但是,倫敦城內的深厚的國際銀行業務的基礎,以及在長期操作過程中積累的信用和專業知識相結合的經驗使她在60年代以後,恢復了其金融中心的領導地位。
『伍』 英國脫歐後誰將成為新的歐洲金融中心
英國脫歐程序啟動,加入歐洲新金融中心爭奪戰的名單越來越長。
就在英國正式宣布觸發脫歐條款之前48小時,米蘭也宣布加入歐洲新金融中心的爭奪。
在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榜單上。米蘭僅排在第56位。不過,這並不妨礙米蘭的金融政策制定者們也試圖從英國脫歐的談判中分得一杯羹。有分析人士預測,英國脫歐可能令倫敦金融城最高損失23萬個工作崗位,轉出總計1.8萬億歐元資產。
『陸』 跪求倫敦金融中心資料
要形成一個金融中心,要看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包括經濟,軍事等作為支撐的
『柒』 倫敦金融城的介紹
倫敦金融城在倫敦著名的聖保羅大教堂東側,有一塊被稱為「一平方英里」(Square Mile)的地方。這里樓群密布,街道狹窄,雖不像紐約曼哈頓那樣高樓密集,但穩健、厚重的建築風格和室內豪華、大氣的裝飾卻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里聚集著數以百計的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被看做是華爾街在倫敦的翻版。這就是金融城。
『捌』 脫歐後,倫敦還會是個大都市嗎會是歐洲中心嗎
英國脫歐程序啟動,加入歐洲新金融中心爭奪戰的名單越來越長。
就在英國正式宣布觸發脫歐條款之前48小時,米蘭也宣布加入歐洲新金融中心的爭奪。
在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榜單上。米蘭僅排在第56位。不過,這並不妨礙米蘭的金融政策制定者們也試圖從英國脫歐的談判中分得一杯羹。有分析人士預測,英國脫歐可能令倫敦金融城最高損失23萬個工作崗位,轉出總計1.8萬億歐元資產。
巴黎和法蘭克福之間出現日漸白熱化的「雙城之爭」:法國人在吐槽法蘭克福生活無聊,而德國人在揶揄巴黎的罷工傳統。
盡管法國向全球派出「游說團」,以及游說能力明顯更勝一籌,但是,目前法蘭克福仍稍占上風。同時,阻止各金融機構向巴黎進軍的最大障礙,正是法國極右翼國民戰線總統候選人勒龐。
與此同時,在歐洲政界則存在一種看法,即沒有必要將倫敦金融城因脫歐所喪失的業務和工作崗位全部轉移集中在某個特定國家,若能做到利益均攤,則更令各國在脫歐談判中有動力統一戰線,應對英國。
在英國宣布脫歐的公投結果之後,不少大型金融機構已經開始權衡其在未來的選擇。一旦英國離開歐洲單一市場,許多以倫敦為歐洲總部的金融機構將失去在其他27個歐盟成員國中的「金融通行證」,各機構目前都在默默為最壞的情景做准備。
英國脫歐導致的崗位遷移風險。灰色:相關人員總數;藍色:可能遷移的人員。從上至下:JP摩根;巴克萊;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銀;匯豐;德意志銀行;花旗;瑞士信貸
最新GFCI顯示,倫敦仍是全球頭號金融中心,但脫歐或改變其排名。同時,法蘭克福排在第19位,巴黎排在第29位,都柏林排在第31位。其中,法蘭克福被視為是巴黎的頭號競爭對手。
金融中心排名,從上至下:都柏林;奧斯陸;盧森堡;慕尼黑;法蘭克福;巴黎;維也納;倫敦
法蘭克福金融合作促進會主席法特(Hubertus Vth)的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內,為法蘭克福吸引1萬個金融工作崗位。喊出「法蘭克福已經掛好了歡迎橫幅,大門向諸位敞開」的口號,並告訴倫敦的金融業人士,「千萬不要浪費任何一個好的危機。」
法蘭克福的優勢顯而易見。倫敦金融城10個最大的銀行中,有8個已經在法蘭克福有分支機構;10個最大的保險機構中,有6個也已經在法蘭克福或慕尼黑有分支,且德國金融從業者的英語水平無可挑剔,這將使轉崗過程變得容易得多。從成本看,法蘭克福要比巴黎低多了。
實際上,法蘭克福在居住等方面是全歐洲最便宜的金融中心:在法蘭克福,每年租用公寓的總成本和每位員工的辦公空間費用之總和在3萬歐元左右,這還不到巴黎的一半。
德國還在宣傳之餘揶揄法國人的罷工傳統。法蘭克福所在的黑森州財政部長沙費爾(Thomas Schfer)表示,看看法國罷工頻繁的程度。「如果在法蘭克福垃圾桶三天都沒清理,那一定是世界末日來了。如果在法國,這估計意味著經濟好轉的開端。」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期所做的一份針對30名金融高級從業者和官員的調查顯示,法蘭克福之所以在這場競爭中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其中重要原因是在於法蘭克福是歐洲央行的所在地。
一位正在計劃向歐洲遷移工作崗位的高管表示,德國如此領先,以至於法國人都不太能相信這樣的現實。
德國央行高級董事會成員東布萊特(Andreas Dombret)在英國脫歐當天稱:「許多銀行都對法蘭克福感興趣,已經來敲我們的門,我們也進行了很多有趣的討論。」
綜合各報道顯示,目前UBS銀行、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美林銀行都在考慮法蘭克福。
「美國五大銀行中的三家,還有瑞士、日本、韓國和印度各有一家銀行表示,他們或者已經決定來法蘭克福或正在進行決策。」 法特表示。
不過,法蘭克福也並非沒有短處。比起巴黎和倫敦,法蘭克福顯得有些沉悶。法特也承認:「媒體把法蘭克福形容成公墓和死水之間的東西。」
相較於巴黎而言,法蘭克福的生活稍顯得有些缺少文娛氣息。這常常被法蘭克福工作的相關從業者所抱怨。一位德國版《金融時報》前高層就對第一財經記者抱怨,由於法蘭克福的生活過於無聊,盡管歐央行的新聞十分重要,但他的記者都不願意去法蘭克福駐站。
作為應對,法蘭克福方面甚至在派去倫敦的游說團隊中帶上了一位夜店店主,為法蘭克福「洗刷」名聲。
法國派出了幾乎最雄心勃勃的游說隊伍,奔赴全球作自我推介。
卸任法國央行行長職位後,法國央行名譽行長克里斯蒂安·努瓦耶(Christian Noyer)變身為幫助法國爭奪歐洲金融中心的特使。他曾在去年年底低調訪問中國的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推廣巴黎金融中心。他明顯希望消除一直以來外界對法國的成見,譬如高稅率、勞動力市場不靈活以及法國人對英語的仇視態度。
『玖』 倫敦金融城在什麼地方
在倫敦著名的聖保羅大教堂東側,有一塊被稱為「一平方英里」(Square Mile)的地方。這里樓群密布,街道狹窄,雖不像紐約曼哈頓那樣高樓密集,但穩健、厚重的建築風格和室內豪華、大氣的裝飾卻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里聚集著數以百計的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被看做是華爾街在倫敦的翻版。這就是金融城。
『拾』 倫敦金融城是否相當於一個街道
在倫敦著名的聖保羅大教堂東側,有一塊被稱為「一平方英里」(Square Mile)的地方。這里樓群密布,街道狹窄,雖不像紐約曼哈頓那樣高樓密集,但穩健、厚重的建築風格和室內豪華、大氣的裝飾卻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里聚集著數以百計的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被看做是華爾街在倫敦的翻版。這就是金融城。 倫敦金融城有自己的市長,現市長為阿爾德曼·大衛·伍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