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目前的汽車租賃市場和公司相關資料
我比較熟悉的汽車金融公司只有這一家,給你參考一下
先鋒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簡稱"先鋒租賃")是2009年9月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市商務委員會批准注冊的外資租賃企業。股東為中國汽車租賃(香港)有限公司(簡稱"中汽租賃"),中汽租賃也是瑞德國際投資基金繼成功投資了新世紀國際租賃有限公司(簡稱"新世紀租賃")之後,在中國控股成立的新一家融資租賃企業。
先鋒租賃注冊資本金為1000萬美元。營業范圍包括融資性租賃業務,經營性租賃業務,向國內外購買租賃資產,租賃財產的殘值處理及維修,租賃交易咨詢和擔保等。
先鋒租賃秉承新世紀租賃的成功經驗,將主營設備租賃服務延伸到交通工具領域,與國內外大型汽車廠家開展合作,力爭打造國內首家商用交通工具租賃的專業品牌。
先鋒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有:汽車以租代買,汽車融資租賃,汽車售後回租,融資租車,提供企業車改方案等
② 中國目前有多少家汽車金融公司
截至目抄前,中國共有外商獨資或控股的汽車金融公司9家。大眾、豐田、菲亞特、福特、標致雪鐵龍、戴姆勒-克萊斯勒、沃爾沃、日產等,他們紛紛試水中國的汽車金融市場。大的汽車公司也有自己的金融部門,但現在在國內開展的不是很多,比較有名的還是一汽-大眾的「金融引擎「。 汽車金融服務是一汽-大眾的重要戰略舉措。第一,選擇一些高品質、精挑細選的產品放在平台上。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對金融機構進行篩選,把優秀的金融公司的優質產品呈現給客戶,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對客戶利益的保護;第二,它是一個量體裁衣的概念,希望為客戶提供的不僅僅是一些金融產品,而是完整的金融解決方案,根據客戶不同的狀況和偏好,從專業的角度對金融產品進行優化組合,真正做到量體裁衣;第三個特點,就是一站式,我把它理解為金融超市,這個超市包含多家金融公司的優質產品,突破了一家金融公司產品較單一的局面,因此,圍繞著汽車消費的任何金融需求,在這里都能得到滿足。
③ 我國現有的汽車金融機構有哪些
上汽通用金融公司
大眾汽車金融公司
豐田汽車金融(中國)有限公司
福特汽車(中國)金融公司
戴-克汽車金融(中國)有限公司
東風日產汽車金融有限公司
沃爾沃汽車金融(中國)有限公司
東風雪鐵龍汽車金融公司
奇瑞徽銀汽車金融有限公司
④ 到2012年為止我國共有多少家汽車金融公司
最近好像問這個問題的人挺多呀,要考試還是?
最新的統計:13家。分別是:
上汽通用汽車金融 大眾汽車金融 豐田汽車金融 賓士汽車金融 福特汽車金融 沃爾沃汽車金融 菲亞特汽車金融 東風標致雪鐵龍汽車金融 東風日產汽車金融 廣汽匯理 寶馬汽車金融 奇瑞徽銀汽車金融 三一汽車金融
⑤ 中國外資企業數量可以在哪裡查到不要地方的,要全國的年鑒
國家統計局主頁——左上角統計數據欄目——年度數據——在左邊的指標欄里選擇對外經濟貿易——按行業分外商投資企業注冊登記情況——企業數,有2002年至2011年的合計數和分行業數據
⑥ 2010我國汽車金融公司有多少家
我只知道這一家 先鋒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簡稱"先鋒租賃")是2009年9月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市商務委員會批准注冊的外資租賃企業。股東為中國汽車租賃(香港)有限公司(簡稱"中汽租賃"),中汽租賃也是瑞德國際投資基金繼成功投資了新世紀國際租賃有限公司(簡稱"新世紀租賃")之後,在中國控股成立的新一家融資租賃企業。
⑦ 中國國內目前有多少家汽車金融公司
十一家
⑧ 汽車金融大數據公司有哪幾家
汽車金融大數據公司?汽車數據分析,我覺得這個闊以找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那邊看看
⑨ 發達國家的汽車金融公司發展情況國內的發展情況
汽車金融是主要在汽車的生產、流通、購買與消費環節中融通資金的金融活動,包括資金籌集、信貸運用、抵押貼現、證券發行和交易以及相關保險、投資活動。它是汽車製造、流通業、服務維修與金融業相互結合滲透的必然結果。
在中國汽車金融尚處萌芽階段,而在國外,汽車金融公司早已在多年的市場考驗中成熟壯大,發達國家的貸款購車比例平均都在70%左右。截止到2006年,全球41個國家有38.2%的用戶是通過貸款買車的,汽車金融公司已經成為汽車公司利益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當一國人均GDP達到700美元時,便開始進入汽車消費時代。
2004年8月18日,上海通用汽車金融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這是《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實施後中國首家汽車金融公司,標志著中國汽車金融業開始向汽車金融服務公司主導的專業化時期轉換。隨後又有福特、豐田、大眾汽車金融服務公司相繼成立。2004年10月1日,銀監會又出台了《汽車貸款管理辦法》,以取代《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了汽車消費信貸業務。中國汽車消費信貸開始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保險公司的車貸險業務在整個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作用日趨淡化,專業汽車信貸服務企業開始出現,銀行與汽車金融公司開始進行全面競爭。
截至2007年底,中國汽車金融公司主要有9家,其中3家為中外合資,6家為外商獨資。截至2007年12月底,已開業的8家公司資產總額284.98億元,其中:貸款余額255.15億元,負債總額228.22億元,所有者權益56.76億元,當年累計實現盈利1647萬元。
金融服務是汽車產品流通和消費的潤滑劑,對促進汽車產業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私人用車的銷售中有70%是通過貸款方式銷售,而中國貸款銷售僅占汽車銷售的20%,還遠遠未達到這個比例。到2025年中國汽車市場將達到1500萬輛,整個市場銷售額至少會達到15000億元,即使未來20年中國信貸購車比例只有國外平均水平一半,汽車金融業也將有5000多億元市場容量。在此背景下,汽車金融公司發展前景較為樂觀。
中投顧問2008-2009年中國汽車金融市場分析及投資咨詢報告
⑩ 2008年底 我國外資保險公司已達 家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60年前,清遠和全國一樣,滿目戰爭瘡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勤勞勇敢的清遠人民披荊斬棘、發奮圖強,譜寫出自強不息的壯麗詩篇,經過60年的艱苦奮斗,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1988年建市以來,清遠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開拓創新,奮勇前進,創造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徹底改變了「天下之窮處」和廣東發展「寒極」的貧困落後面貌。
一、經濟發展大跨越
解放初期,由於連年的戰爭浩劫,地處粵北的清遠,經濟凋零,民不聊生。1949年全市生產總值(GDP)僅有0.92億元,人均生產總值61元。建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濟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1978年,全市生產總值發展到7.23億元,剔除物價因素比1949年增長了3.4倍,年均增長5.3%;人均生產總值發展到255元,剔除物價因素比1949年增長了1.3倍,年均增長3.0%。改革開放後,清遠經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之後,市委、市政府更新思想觀念、創新發展方式,提出了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以工業化為核心的「三化一園」發展戰略,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初步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的國民經濟體系。2004至2008年,清遠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到25.7%,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五年位居全省第一,取得了「五連冠」的輝煌成績。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生產總值增長了32.9倍,年均增長12.5%;人均生產總值增長了24.7倍,年均增長11.4%。200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6.6億元,剔除物價因素比1949年增長149倍,年均增長8.9%;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0205元,剔除物價因素比1949年增長59.2倍,年均增長7.2%。2007年9月,國家統計局在《2006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綜合實力比較研究》公布的百強城市名單中,清遠市名列95位,首次進入全國百強城市行列。2008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89.1億元,比1950年增長656倍。截止2008年底,在全省2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清遠的生產總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均居全省第12位,固定資產投資和規模工業增加值分別位居第5位和第9位,綜合經濟實力已由全省下游躍升中游水平。
二、經濟結構深刻變化
194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只有962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9715萬元,糧食產量只有36萬噸。三次產業結構為76:15:9,農業雖然占絕對主導地位,但生產水平十分低下,工商業更為落後。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均得到迅速發展。農業經濟已從傳統耕種發展到基地化、產業化、標准化生產,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2008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54.1億元,糧食產量達到75.5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16.2倍和1.1倍。水果產量36.3萬噸,水產品產量8.4萬噸,分別比1952年增長259倍和32.6倍。交通、旅遊、房地產、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在「後花園」戰略思想指導下,不斷探索旅遊業發展的新路子,充分利用豐富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溫泉之鄉」、「中國漂流之鄉」、「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景區」等一大批旅遊品牌和稱號。2008年接待國內遊客達1440.11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52.2億元,入境旅遊人數47.89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915萬美元。2008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幣存款余額645.1億元,比1978年增長613倍。各類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達到12.1億元。
經過60年的發展,清遠不僅在經濟總量上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結構上也發生深刻變化。首先是從農業經濟社會跨越到工業化社會,2008年,全市三次產業構成為13.3:57.5:29.2,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53%的主導地位。再之,在經濟體制上,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1978年,全市工業經濟中,全民所有制產值佔72%,集體經濟產值佔28%。公有經濟一統天下。改革開放後,各種經濟成份競相發展,2008年,工業經濟中,公有經濟產值僅佔5.9%,三資企業產值佔48%,股份制經濟佔39.7%,其他經濟佔6.3%。
三、工業生產突飛猛進
清遠工業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相對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走過了一條曲折而波瀾壯闊的道路。1949年工業產值僅有0.11億元,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解放後,工業經濟得到較快發展。197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發展到5.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1949年增長49倍。改革開放後,尤其是黨的十六之後,市委、市政府把握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歷史契機,大力推動招商引資,先後引進了安徽海螺集團、雲南銅業等大批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工業集群化、園區化程度不斷提高,建成了中國(清遠)再生資源示範基地、清遠陶瓷工業城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工業園區。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電力、機械裝備、金屬製品、紡織服裝、製鞋皮革、電子家電、農副產品加工、化學醫葯、廢舊金屬材料回收等十大工業體系。200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達到1172.6億元,位居全省第十位,進入了全省十大工業市行列。200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169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1949年增長8211.5倍。
四、基礎建設成績斐然
解放初期,清遠基礎建設一窮二白。經過60年投入和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得到明顯改善。1950年至200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603.5億元,年均增長23.8%,其中1962年至2008年基本建設投資累計完成843億元,年均增長16.9%建成了清連高速公路、廣清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清遠段、鳳城大橋、北江大橋姐妹橋,106、107國道,清遠港等重大交通項目。在全省山區市中率先實現縣(市)到鎮通等級公路。2008年公路通車里程17485公里,比1949年增長156倍,其中高速公路達到306公里。先後建成了飛來峽水利工程、粵連電廠、陽山火電廠以及一大批小水電,發電量由1949年的11萬千瓦時增加到50.55億千瓦時。建成一批千伏以上輸變電工程以及農城網工程,電網規模已達全省中游水平。郵電通訊也得到迅速發展。2008年末全市移動用戶達到202.1萬戶,比1996年增加了200萬戶;固定電話用戶67.4萬戶,比1957年增加67.3萬戶。目前全市已實現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長途傳輸數字化。
五、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建國60年以來,尤其是建市以來,城鄉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基礎設施基本完備,城市功能相對完善,一個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現代化城市的清遠形象已展現在人們面前。市區和各縣城主要道路黑底化改造基本完成。城市美化、綠化、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綠化覆蓋率達36.95%,綠地率達33.78%。城市排污、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從無到有,日處理能力顯著增強,城市功能更加完善。至2009年7月,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累計投入357億元,建成面積1102萬平方米。城鄉私人建房累計投入262億元。大型樓盤雨後春筍般涌現,北江兩岸聳立著幾十座二、三十層的高樓,成為北江河畔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藍天白雲、青山綠水、交通便利,被中國城市國際協會評為「中國宜居城市」,成為市民安居樂業和海內外商客投資置業的樂園。2008年底,城鎮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30平方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農村公路四通八達,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工作,農村住房樓房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27.5平方米。
六、國內貿易繁榮昌盛
建國60年來,我市傳統商貿業快速發展,在「大市場、大流通、大商貿」的思路指引下,2008年全市共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0.62億元,比1957年的0.96億元增長了260倍,年均增長11.5%。連鎖超市、專營店、專賣店等各種新型的零售業態應運而生。國美電器、新一佳、華潤萬家、益華百貨、麥當勞、肯德基等大批現代連鎖企業入駐我市,星級酒店達43家。大部分鄉鎮建立了綜合性的農貿市場,個體工商業活躍於城鄉市場,促進了城鄉市場的繁榮。2008年全市城鎮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71.9億元,比1975年增長了155.3倍;農村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8.7億元,比1975年增長了55.2倍。
七、對外經濟發展迅速
建國初期,由於外國政府對我國實施經濟封鎖,我市對外經濟幾乎是一片空白。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外經貿活動迅速發展。1988年至2008年簽訂利用外資項目累計達3502個,合同投資金額62.7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32.66億美元,前來投資項目已經滲透到國民經濟各大行業,截止2009年上半年,全市共注冊「三資」企業1000家,注冊資金達35億美元以上。2008年,全市進出口總額29.6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由1988年的0.07億美元擴大到13.77億美元。除一般貿易方式外,加工貿易已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不斷擴大,2008年全市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5.15億美元,比1988年增長81倍,尤其是2004年至2006年,實際利用外資增幅連續三年在全省排名第一。
八、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在校生人數大幅增加。2008年,普通中等學校在校生32.42萬人,比建國初期的1952年增加了32.02萬人。建成國家級示範性高中10所,省、市一級學校117所。創辦了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引進了南華工商學院等高等院校。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0.85萬人,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清遠市技工學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高級技工學校。目前各類職業學校在校生近4萬人。全面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2008年九年義務免費教育在校生54.7萬人,義務教育完成率達97.8%。
科技事業蓬勃發展。2008年科技活動機構數發展到18個,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有2627人,專利申請量180件,專利授權量149件。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建成了「省電力線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共有17家企業分別擁有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或廣東名牌產品稱號。經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1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39家。
文化衛生事業健康發展。2008年全市共有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10個,博物館9個。圖書館藏書量達80.5萬冊。報紙出版份數1382.2萬份。電視覆蓋率97%。鋪設光纖長度6375.8公里。各類衛生機構發展到654個。衛生機構床位數7969張,比1952年增長了22倍,衛生機構技術人員1.06萬人,比1952年增加了0.98萬人。每萬人口擁有床位數21.57張,擁有醫生數28.64人,比1952年分別增長了9.3倍和4.5倍。
社會保障全面推進。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進行,與之配套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也全面提速,社會保險各項改革穩步推進。2008年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了46.73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1.37萬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4萬人。
九、人民生活明顯提高
建國60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2008年,全市在崗職工年均工資25772元,比1998年增長2.7倍。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6元,比2005年增長了39.5%。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4887元,比1978年增長了近47倍。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不斷增加,檔次不斷升級。冰箱、空調、洗衣機、行動電話、電腦、小轎車等高檔消費品漸漸進入普通百姓家庭。飲食由原來的溫飽型逐漸向營養型、新鮮型、簡便型轉變。消費層次不斷升級,消費結構更趨合理。
60年的滄桑,60年的巨變。清遠人民已把一個粵北小城鎮建設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市,昔日的「寒極」成為今天的投資「熱土」。2005年10月25日,人民日報以《廣東醞釀發展模式之變》介紹了後發地區跨越發展的「清遠現象」經驗。面對過去的成績,清遠人民並不自滿。今後,將以「四個化」戰略為指引,沿著「綠色經濟強市、嶺南宜居名城、華南休閑之都」的宏偉目標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