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友信金服好不好在社會上口碑怎樣
從企業發展上來說,友信發展的還挺好的,而且前段時間還以領先行業的金融科技能力、豐富的科技普惠實踐,榮獲了2019年度「金禧獎」最佳金融科技公司獎項。
⑵ 金融市場在經濟發展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1931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當時,處於白色恐怖中的中央蘇區,金融狀況混亂,地方軍閥遺留的各類雜鈔券幣充斥市場,交易和匯兌極為困難,嚴重影響了根據地的軍事斗爭、經濟建設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為粉碎敵人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鞏固新生政權,支援革命戰爭,1932 年2月1日,中央政府在瑞金葉坪這塊紅色土地上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當時,國家銀行的主要職責是發行蘇區貨幣、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辦理匯兌、扶助信用合作社、代理發行國家公債、代理國庫等,這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政權建立的第一個具有中央銀行雛形的國家銀行。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國家銀行隨紅軍主力轉戰陝北,並於1935年組建了蘇維埃國家銀行西北分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同年10月蘇維埃國家銀行西北分行改名為「陝甘寧邊區銀行」,設在延安。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促成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由此奔赴敵後,開辟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這些根據地大都建立了自己的銀行,發行了貨幣,開展了對敵貨幣斗爭。1948年12月1日,以其中的華北銀行為基礎,合並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陝甘寧邊區銀行等6家根據地銀行,在河北石家莊組建了中國人民銀行,黨領導的金融事業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在黨的領導下,紅色金融事業在戰火硝煙中得到了快速發展。一是自主印製貨幣,集中貨幣發行權。二是提高貨幣信用和保證紙幣兌現,保持貨幣流通良性循環。三是發行經濟建設公債,強化現金管理,發展儲蓄回籠貨幣,充實紙幣發行基金,平衡財政收支,維護幣值穩定。四是建立公告制度,宣傳識別假幣的方法,嚴厲查究偽造貨幣者,穩定金融秩序。在戰爭年代裡,根據地銀行為發展根據地經濟、改善和保障民生、支持武裝革命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撐,為中國革命戰爭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金融事業在經濟發展、保障民生、體制改革和社會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探索和實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金融體系基本建立並不斷完善:全國統一的、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基本建立,金融市場在資金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順利完成,數家金融機構躋身全球大銀行前列;金融信息化和金融服務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金融業對外開放度顯著增強,中國在國際經濟金融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金融宏觀調控和審慎管理有力維護了幣值穩定、金融穩定,並促進了經濟平穩增長,成功應對了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截至2010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分別達73萬億元和 51萬億元;證券交易市場從無到有,滬深總市值已達26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大證券交易市場;外匯儲備從1950年1.57億美元增加到2.8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
八十多年過去了,在革命戰火中誕生的紅色金融事業依然是一座熠熠生輝的豐碑,永載共和國的金融史冊。今天,《金融時報》從這里啟動「紅色金融足跡」大型系列報道,這將引領廣大讀者重溫我國金融發展的歷史,啟迪和激發年輕一代的進取精神。希望記者們通過深入基層,廣泛接觸為我國金融事業貢獻畢生心血的金融人,把對紅色金融發展歷史的所見、所聞、所思用生動的筆觸表現出來,真實地記錄中國金融事業的風雨歷程和不懈追求,弘揚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並以此感染社會各界的廣大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讓大家牢記革命歷史,繼承和發揚金融先輩勇於開拓的創業精神,更深刻地思考中國金融改革的今天和明天。
《金融時報》作為一家以金融為特色的綜合性財經報紙,是黨和國家在金融領域的重要輿論陣地,是傳播金融政策及金融信息的主要渠道。建黨90周年宣傳報道是今年的重大主題,希望《金融時報》以此為契機,以專業性的深度分析和解讀,打造一組宣傳精品,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金融時報》作為權威財經報刊的行業地位。
革命精神不朽,歷史引領未來。中國共產黨90年建立的金融事業豐碑,記載了一段矢志不渝、不懈奮斗、走向勝利的偉大歷程。今天,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第十二個五年的歷史進程,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按照十二五規劃的總體部署,繼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繼續書寫偉大金融事業的新篇章。
⑶ 為什麼中國金融忽然開放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017年,中國經濟表現超預期,2018年,中國政策更將迎來40年量級的變化,改革開放再出發值得期待。我們認為,金融開放將引領中國全面開放新格局,擴大金融開放不僅推動中國金融與國際全面接軌,從「特例」轉變為「慣例」,也將倒逼國內改革,並助力中資金融機構積極發展轉型。
隨著中國金融邁入新階段,金融開放也會開啟新篇章:金融開放將服務於新時代中國經濟大局,這不僅是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的必然需要,也關繫到全方位開放的頂層設計、要素市場化改革、經濟結構轉型、國家整體安全;金融全方位開放將成為中國獲取全面市場經濟地位的前提,在以市場經濟規則為核心的全球經濟貿易體系中,金融開放的范圍和程度持續擴大將增強世界對於中國金融的認可度,進而為中國成長為全球化新秩序的塑造者和引領者奠定基礎;擴大金融開放將與加強金融監管相輔相成,未來中國的金融開放和金融監管會被統籌納入頂層設計,開放程度的提升與監管范圍的擴張、標準的統一將更為匹配。
中國金融從「特例」變為「慣例」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
2017年,國務院先後頒發第5號文和第39號文,強調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促進外資增長,其中,擴大金融業開放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在進一步減少外資准入限制五個方面的22項措施中,就包括持續推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的對外開放,並明確了對外開放時間表、路線圖。
在外資准入方面的各類限制,特別是在持股比例和業務范圍等方面對外資金融機構實行區別對待,仍然是未來中國金融業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活力充分發揮主要的制約因素之一。比較表明,從縱向看,過去十餘年來,中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外資佔比有一定下降;從橫向看,在24個主要經濟體中,僅印度和中國在上述三個金融領域持股比例方面區別對待內、外資,而中國的差異程度更高。
由此可見,放寬外資准入是中國金融從「特例」轉變為「慣例」的起點。通過在金融領域與國際接軌,實現市場准入、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等高標准,一方面將倒逼國內改革,同時引領「全面開放新格局」;另一方面,也將推動中資金融機構強化競爭和風險意識,助力其發展轉型。
金融開放服務於新時代經濟大局
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的誕生應實體之需,通過引導資金運行、調節資金餘缺,金融體系降低市場參與主體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引領社會資源流向,優化要素配置。未來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無疑將推動金融業進一步開放。
長期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戰略主要體現為擴大出口、引進外資、學習技術的結合。開放解決了過去發展過程中稀缺的資本、技術等問題,讓中國製造成為全球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催生出不少結構性矛盾,比如「重商主義」帶來的惡性競爭、外匯儲備持續積累造成的資源浪費等。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從高速增長進入到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主導性和全局性將更加突出。加大金融開放不僅是融入全球金融業的必然需要,更關繫到全方位開放的頂層設計、要素市場化改革、經濟結構轉型、國家整體安全等。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周小川3月9日在答記者問時也強調,「對外開放是實體、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參與者在開放的環境中逐漸成長,逐漸在開放中體會自己的角色、發揮作用和體會國際競爭的過程」。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金融進入新階段,未來金融開放的重心將「回歸本源」,實現「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的目標。
全方位開放是獲取全面市場經濟地位的前提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征程將經歷貿易開放、金融開放到獲得全面市場經濟地位的「三步走」,其中第一步、第二步都已取得了階段性成就,其關鍵標志分別為:在經歷15年的談判後,2001年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果斷實施「8·11匯改」後,2015年人民幣成功加入SDR貨幣籃子。
加入WTO後,中國的對外開放循序漸進。在2008年後,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金融業的開放進程一度有所停滯,但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的推出則是開放步伐重新加快的前奏。以人民幣正式入籃為契機,深化金融對外開放,不僅有助於國內金融市場的進一步完善,也有利於人民幣在不同領域的國際使用。隨著中國金融進入新階段,需要用更高標準的全方位開放來兌現承諾、穩定預期。要想在以市場經濟規則為核心的全球經濟貿易體系中受到認可,獲得全面市場經濟地位,進而成為全球化新秩序的塑造者和引領者,金融對外開放的范圍和程度持續擴大是重要的前提。
擴大開放與加強監管相輔相成
中國超預期的金融開放政策與加強監管並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位列三大攻堅戰之首,其重中之重就在於防控金融風險,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對於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視。從去年以來金融強監管與金融去杠桿政策的雙管齊下,到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金穩會」)正式成立至今監管部門和體制機制的重大調整,都意味著金融監管的協調性、權威性、有效性大幅增強。
事實上,金融業擴大開放將放寬准入、減少歧視,而絕非監管要求的放鬆,甚至意味著監管范圍、內容、力度相應地擴張和強化,以及監管標準的進一步統一。
可以預計,未來中國的金融開放和金融監管將會被統籌納入頂層設計,一方面把握好開放的節奏、順序和力度,另一方面更加關注開放過程中的風險,配套補齊制度短板、填上監管空白。此外,金融開放和金融監管二者本身也將相互促進,國際經驗的引入和外資機構的參與有益於升級監管理念、豐富監管手段,而完善的監管體系也為開放進一步提速奠定了制度基礎。
⑷ 金穗惠農卡的新篇章
截至2010年9月7日,農業銀行金穗惠農卡發卡量已突破5000萬,達到5109萬張;其中:依託惠農卡發放貸款310萬戶,貸款余額1081億元,授信戶數達540萬戶,授信余額1561億元,在全國494縣依託惠農卡代理新農保、新農合和其他代理業務。
這些數字意味著,農業銀行在近二年半的時間內,以惠農卡為載體發放的農戶貸款,已經超過過去近30年農戶貸款總額(2007年底全行農戶貸款余額998億)。為全國2億多農民提供了現代金融服務。發行金穗惠農卡是農行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銀行面向「三農」的市場定位,認真履行社會責任,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該卡具有貸款融資、存取款、理財、代理支付等功能。自2008年4月推出以來,小小一張惠農卡在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農業銀行通過發行惠農卡,為廣大農民提供普惠金融服務,豐富了農村金融供給,平抑了農村地區貸款利率,減輕了農民負擔,有效解決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在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惠農卡有助於完善農村金融產品體系,向農民普及現代金融知識,滿足農民的存取款、結算及金融理財需求。不僅如此,以惠農卡為載體,各種涉農補貼發放,社保、醫保資金的繳納和領取變得更加便利和快捷,減少了中間環節,方便了農民的經濟生活。如山東壽光支行以惠農卡為載體,將新農保、新農合項目及糧食直補、家電下鄉補貼等26項代理項目「一網打盡」,既拓展農村金融市場,也開辟了農業銀行服務「三農」的新路徑,成為農村金融業務發展的亮點。
為推廣惠農卡,農行上下高度重視,總行黨委制定了「以惠農卡為載體,以農戶為重點,以小額貸款為推手」的服務「三農」發展戰略,明確了「服務到位、風險可控、發展可持續」的業務原則,規劃了3年發行1億張惠農卡,覆蓋全國50%農戶的戰略目標。改制不改服務「三農」目標,上市不削弱服務「三農」力度,堅定不移地做實做強「三農」和縣域業務。
為了服務好「三農」,農業銀行還進行體制和制度創新,成立了三農金融事業部,專項匹配惠農卡發行所需的費用、固定資產、信貸計劃和績效工資,解決基層行發行惠農卡的車輛、營銷費用、自助設備等問題。同時,簡化信貸制度流程,將農戶小額貸款審批許可權下放到縣支行,提高了信貸效率。
針對農村網點數量和客戶經理數量不足的現狀,農行探索了 「農行+公司+農戶」、「農行+合作社+農戶」、「農行+黨政機關+農戶」等多種業務推廣模式,利用地方黨政、移動通訊、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整體推動發卡和渠道建設。同時,農行在縣域和農村地區投放24小時自助設備17529台,自助服務終端4971台,POS機99515部,轉賬電話81萬多台,改善了農村地區的用卡環境。在人員配置上,精簡各級行中後台人員,充實三農客戶經理隊伍,對沒有農行網點的區域,通過組建流動客戶經理小組開展服務,客戶經理頂風霜、冒酷暑、踏泥濘,深入田間地頭,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
5000萬張惠農卡,譜寫了農業銀行服務全國5000萬農戶的新篇章,不僅使2億多農民享受了現代金融服務,也使農業銀行找到了大型商業銀行服務「三農」的新路子。下一步農業銀行將繼續擴大惠農卡發卡規模,完善惠農卡產品體系,拓寬惠農卡用卡功能,讓惠農卡真正成為惠及全國億萬農戶的金融產品。
⑸ 茶文化又一新篇章這句話對嗎
可以這么說啊。
⑹ 西南財經大學證券與期貨學院的院長寄語
肇始於20世紀80年度的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經濟、金融的巨大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就金融而言,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僅僅唯一一家金融機構——中國人民銀行演變成數目繁多、種類齊全的各類金融機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公、私募股權基金等);金融市場更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外匯市場、股票市場、各種衍生品市場等);金融產品亦日趨多樣化。伴隨著中國經濟、金融的大發展,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作為當初中國人民銀行唯一的直屬重點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責無旁貸地擔當起了為金融界培養、輸送人才的重大責任。今天,當年的西財學子早已「茁壯成長」,他們承載著中國金融市場宏觀調控的重大責任;肩負著中國金融企業走向國際的歷史使命;追逐著全球財經的風雲變幻,更以西財為名,以奉獻為名,譜寫著共和國金融事業發展的輝煌篇章。
進入21世紀,特別是最近十年,中國資本市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站在時代的今天,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和變革,證券與期貨行業的發展也因當前金融實踐中多樣性、復雜性、全球性等特點,對行業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高端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證券與期貨學院的成立,對於推進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賦予了新的內涵和重要意義。
作為目前中國全日制高等教育唯一培養證券、期貨人才的專業性學院,證券與期貨學院自2008年成立以來,就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學院始終以傳播知識和研究為己任,以「中國深度,全球廣度」為定位,憑借國內一流的師資隊伍,為我國證券期貨行業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管理和研究人才。通過不斷的變革和發展,學院的辦學質量已得到業界企業的的廣泛認同。
展望未來,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將進一步提高學院的辦學質量,為資本市場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我們將加大原創性研究,對資本市場運行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我們將堅持走「國際化」的道路,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進一步凸現我們的競爭優勢;我們將繼續加強師資和員工隊伍建設,攜手共創學院美好未來。
我們有理由相信,憑借「開放、包容、競爭、創新」的發展理念,憑借國內一流的專業教師隊伍,憑借全球化的新視野、新思維,證券與期貨學院一定能夠為中國資本市場管理研究譜寫出絢爛的新篇章!
馮用富 教授
院長
證券與期貨學院
⑺ 以「2016,我來了 」為題,適合金融行業的文章
不管是柳暗花明,抑或是山窮水盡,畢竟都已成過往。2016的早春還未到來,我卻隱約嗅到花的芬芳。
背起行囊,踏上新的征程。2016,我來了。
回首向來漫漫路,歸望,有遇貴人有擔當。經歷了本命年,喜氣彌漫,在摸爬滾打中,走出了自己的路。愛好寫作,愛好寫博客,終於,堅持了又一年。風雨無阻,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厚的回報。當稿費破五位數的那一剎,我想怎不喜上眉梢。對於商人,來說這點錢來說算不了什麼,甚至不值得一提,但對於一個用文字記錄生命成長的我,也算是一大突破。
2015這一年,我用文字揚起風帆。編寫的三部著作,受到了從北京到海南,從新疆到廣東朋友們的歡迎。這代表我對專業的理性思考又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作為一名與文化打交道的人,活到老學到老是我不變的追求。有幸得伯樂賞識,被派到我國文科最高學府深造,聆聽北大先生教誨,虛心重做學生。「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與青春派掌門王君相逢,懂得了一路修行要做到最好;與同行的切磋交流,認識到「改變自我,改變世界」的人生境界;以詩會友,未名湖畔生發了共譜教育新篇章的情懷。行動從現在開始,改變在明天實現。
2015這一年,我以學習者姿態前行。每天中午回家後,堅持讀《牛城晚報》,看書,我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學習者。
縱使困頓難行,亦當砥礪前進。在外的遊子最不能忘記的是故鄉,是故鄉的爹娘。親身經歷了在病床上針灸治病的煎熬與心悸。但所幸病已治癒;體會到兒子升入小學生命拔節的欣喜;感受到了家庭轎車的速度與穩健;品嘗到住上新房的舒適與溫暖。此時的我,浪遏飛舟,站立潮頭,勇敢去闖。不要說路在遠方,風雨兼程,只顧向前方。
2015這一年,是幸運的,雖然還有夢想沒有圓,還有遺憾無處訴哀傷,也有孤獨,也有彷徨。但即使這樣,也無妨。我們的青春,有力量。
2016年的元旦,透出了新的曙光。你看那,霧霾被刮跑後,人們是多麼喜愛陽光。
2016,我來了。
⑻ 中國聯通發布「雲網一體」七大產品有哪些企業受益
3月9日,中國聯通在北京召開政企客戶新產品發布會,大會以「雲網一體、智領未來」為主題,發布了雲聯網、雲組網、雲專線、雲寬頻、聯通雲盾、視頻智能精品網、金融精品網七大新產品。
中國聯通將致力於與合作夥伴共同建立雲網一體化新生態,以雲為基礎,積極引入SDN、NFV、雲計算、超寬頻網路等技術,加快推動向「新服務」轉型為目標,重構網路基礎架構,以開放姿態建設未來網路,適應客戶信息化新需求。中國聯通政企客戶事業部總經理李廣聚做了主題為「雲網一體,智領未來」的演講,介紹了此次發布會發布的七大產品,並通過連線印度塔塔公司,現場展示了視頻智能精品網的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