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融市場主體客體分析案例
1、金融市場主體是指包括金融企業(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等)、非金融企業(工商企業等)、政府財政及個人或家庭在內的金融市場資金或金融工具的供應者與需求者。 2、金融市場主體又叫金融市場的交易主體,即金融市場的交易者。參與金融市場的機...
② 有哪些書講解金融機構的運作和案例分析(比如某計劃或案例如何策劃和運作的)謝謝!
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研究與案例分析
③ 什麼是金融機構;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一般是指經營貨幣資金借款、外匯買賣、有價證券交易、債券和股票的發行、黃金等貴金屬買賣場所的總稱,直接金融市場與間接金融市場的結合共同構成金融市場整體。
④ 如何理解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的關系
金融機構可以理解為金融市場各種金融貨品交易的中介或者媒體。金融機構使得專初級的金融產品(屬primary
securities)變成次級金融產品(secondary
secutities),譬如說一間上市公司發行股票,這些股票作為初級金融產品流動於金融市場中,而一些金融機構,譬如說投資銀行,就會集中分析所有金融產品,製成一個最佳投資組合,這時這些股票便成為次級金融產品,提供給投資者去進行交易。當然投資者也可以直接購買初級金融產品(例如認購股票,或者直接買賣股票)。通俗一點講,金融機構就像中介機構,婚姻中介、房產中介差不多。
⑤ 幫忙寫一篇有關,金融機構與金融體系的論文!
黃金市場是黃金生產者和供應者同需求者進行交易的場所。世界各大黃金市場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系統。其構成要素,從作用和功能上來考慮,可分為:
(1)為黃金交易提供服務的機構和場所
歐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市場里的黃金交易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比如倫敦黃金市場,整個市場是由各大金商、下屬公司相互聯系組成,通過金商與客戶之間的電話、電傳等進行交易;而蘇黎世黃金市場,則由三大銀行為客戶代為買賣並負責結帳清算。倫敦和蘇黎世市場上的買價和賣價都是較為保密的,交易量也都難於真實估計。
美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交易市場實際上建立在典型的期貨市場基礎上,其交易類似於在該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其它商品。期貨交易所作為一個非贏利機構本身不參加交易,只是提供場地、設備,同時制定有關法規,確保交易公平、公正地進行,對交易進行嚴格地監控。
亞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交易一般有專門的黃金交易場所,同時進行黃金的期貨和現貨交易,交易實行會員制,只有達到一定要求的公司和銀行才可能成為會員,並對會員的數量配額有極為嚴格的控制。雖然進入交易場內的會員數量較少,但是信譽極高。以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為例:其場內會員交易採用公開叫價,口頭拍板的形式來交易,由於場內的金商嚴守信用,鮮有違規之事發生。
(2)黃金市場買賣參與者
國際金商:最典型的就是倫敦黃金市場上的五大金行,其自身就是一個黃金交易商,由於其與世界上各大金礦和黃金商有廣泛的聯系,而且其下屬的各個公司又與許多商店和黃金顧客聯系,因此,五大金商會根據自身掌握的情況,不斷報出黃金的買價和賣價。當然,金商要負責金價波動的風險。
銀行:又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僅僅為客戶代行買賣和結算,本身並不參加黃金買賣,以蘇黎世的三大銀行為代表,他們充當生產者和投資者之間的經紀人,在市場上起到中介作用。也有一些做自營業務的,如在新加坡黃金交易所(UOB)里,就有多家自營商會員是銀行的。
對沖基金:近年來,國際對沖基金尤其是美國的對沖基金活躍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各個角落。在黃金市場上,幾乎每次大的下跌都與基金公司借入短期黃金在即期黃金市場拋售和在紐約商品交易所及黃金期貨交易所構築大量的淡倉有關。一些規模龐大的對沖基金利用與各國政治、工商和金融界千絲萬縷的聯系往往較先捕捉到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利用管理的龐大資金進行買空和賣空從而加速黃金市場價格的變化而從中漁利。
各種法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這里既包括專門出售黃金的公司,如各大金礦、黃金生產商、黃金製品商(如各種工業企業)、首飾行以及私人購金收藏者等,也包括專門從事黃金買賣的投資公司、個人投資者等。從對市場風險的喜好程度看,又可以分為避險者和冒險者:前者希望黃金保值而迴避風險,希望將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如黃金生產商、黃金消費者等;後者則希望從價格漲跌中獲得利益,因此願意承擔市場風險,如各種對沖基金等投資公司。
經紀公司(Brokerage Firm):是專門從事代理非交易所會員進行黃金交易,並收取傭金的經紀組織。有的交易所把經紀公司稱為經紀行(Commission House)。在紐約、芝加哥、香港等黃金市場里,有很多經紀公司,他們本身並不擁有黃金,只是派出場內代表在交易廳里為客戶代理黃金買賣,收取客戶的傭金。
(3)有關的監督管理機構
隨著黃金市場的不斷發展,為保證市場的公正和公平,保護買賣雙方利益,杜絕市場上操縱價格等非法交易行為。各地都建立了對黃金市場的監督體系。比如:美國的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FC)、英國的金融服務局(FSA)、香港的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
(4)有關的行業自律組織
世界黃金協會:是一個由世界范圍的黃金製造者聯合組成的非贏利性機構,其總部設在倫敦,在各大黃金市場都設有辦事處。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引導黃金市場上的結構性變化(例如:消除稅收,減少壁壘,改善世界黃金市場的分銷管道等)來盡可能提高世界黃金的銷量。對世界黃金生產形成穩定的支持,並在所有實際和潛在的黃金購買者之前樹立起正面的形象。
倫敦黃金市場協會(LBMA):成立於1987年,其主要職責就是提高倫敦黃金市場的運作效率及擴大倫敦黃金市場的影響,為倫敦招商,促進所有參與者(包括黃金生產者、精煉者、購買者等)的經營活動。同時與英國的有關管理部門,如英國金融管理局,關稅與消費稅局等共同合作,維持倫敦黃金市場穩定而有序的發展。
⑥ 關於金融的案例分析
我的中文專業名詞用的不好,請見諒!
我覺得首先是對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這種金融衍生品要慎用,甚至不用。這種證劵/投資產品簡單來說就是把還沒有被銀行拿到的按揭款經過復雜的拆分和重組,變成可以被投資的金融產品。而投資者並不知道他們投資的具體是什麼(其實是很多房奴的按揭款),到底是誰會在未來付款,這種金融產品只有一個風險等級。但是這種產品把銀行的按揭風險(也就是說買房人不能按時付款的風險)轉移給了投資者。在中國,如果有這種金融衍生品,很可能造成銀行瘋狂實行住房放貸,而不考慮借貸人的償還能力。同時,由於中國人對一輩子有個房子看得很重,勢必造成瘋狂的借貸買房。這就會造成房價產生巨大的泡沫。當泡沫破滅時(也就是房價暴跌時),這種金融衍生品(MBS)會暴跌,銀行將無法從這些證劵中獲得流動性(也就是現金),那麼銀行就會收緊放貸,或者提高房貸利率,而這會使很多房奴突然還不起按揭款,而又由於房價下跌而不能把房子脫手,很多換不起貸款的人就會被強令遷出,甚至有無家可歸的可能。所以,這種衍生品在中國如果監管不嚴,很可能有比美國次貸危機更嚴重的後果。因為中國人現在的錢不是在炒房就是在炒股,MBS的危險性就是他把這兩個投資市場的風險聯系在了一起。不過我覺得國家現在對房市的控制還是很特意的,所以這種產品應該會被禁止。
對美國金融危機付主要責任的第二種金融衍生品叫做credit default swap(信貸違約掉期)。 他的主要目的或者說是初始目的是為了避免風險,說白了他就是一種保險。比如說你買了萊曼的股票,你可以從保險公司(像AIG)買CDS這種保險,如果萊曼的股價跌倒¥10一下,那麼CDS會給你賠償。這種保險的目的是好的,但是錯就錯在這種保險是可以被交易的,就比如說你覺得萊曼的股價馬上就會跌倒¥10一下,你就可以從市場上買別人的CDS,然後等真的跌倒¥10一下去領取賠償金。換句話說,這種金融衍生品可以被用來投機。這在熊市的時候只能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我認為在中國,金融保險這種東西可以實施,但是不應該被交易。 在中國這種不完善的股市,絕大部分人在投機,在升的時候買,降的時候賣(這種尤其危險),CDS只會進一步製造恐慌,從而拖垮市場。
我認為從發展的角度來講,應該切實的從保護投資者的角度去採用可以降低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可以投機的金融產品只會使少數人獲利。
這只是我個人的分析,有什麼不對的請指正。很抱歉,我對一些金融名詞翻譯的可能不太正確!
⑦ 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有什麼區別
金融市場是資金融通市場,是指資金供應者和資金需求者雙方通過信用工具回進行交易而融通資答金的市場,廣而言之,是實現貨幣借貸和資金融通、辦理各種票據和有價證券交易活動的市場。比較完善的金融市場定義是:金融市場是交易金融資產並確定金融資產價格的一種機制 。
金融機構是指從事金融服務業有關的金融中介機構,為金融體系的一部分,金融服務業(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等行業)與此相應,金融中介機構也包括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同時亦指有關放貸的機構,發放貸款給客戶在財務上進行周轉的公司,而且他們的利息相對也較銀行為高,但較方便客戶借貸,因為不需繁復的文件進行證明。
⑧ 急急急,金融學案例分析題,利率市場化對金融機構的影響是什麼謝謝!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有什麼影響?
1、觸動商業銀行的「核心利益」
「工商銀行作為我國最大的銀行,他們就和我們說,利率千萬不能放開,放開我們就會受不了。」近日,央行某廳局級官員在上海一個內部討論會上表示,「過早地放開利率是我最擔心的問題,特別是在配套措施還沒有安排好的情況下就放開。」
他補充說,「因為我國的金融機構自律性比較差,一放開就會搞利率戰、價格戰,如果明的不行就來暗的,給你買米買油,給你送保姆。」
通常所說的利率市場化,就是將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放開,由銀行自己決定。時至今日,銀行仍然沒有許可權在央行設定的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提高利率。
2010年以來,市場資金面日趨緊張,央行通過存准和利率這兩大貨幣工具回收了銀行間的資金,以期緩解因為巨額貨幣存量及乘數效應刺激通貨膨脹的局面。這客觀上使得各家銀行的存貸比逼近75%的監管上限。
而銀行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通過各種「高息攬存」的手段吸納存款,另一方面通過以信貸證券化等方式推出理財產品,成為「影子銀行」,規避監管。
上海某家股份制商業銀行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相比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吸納存款的方式方法更多,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工、農、中、建會反對利率市場化的最根本原因,它們擔心存款利率一旦放開,國有銀行的存款份額會被蠶食。」
此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對工、農、中、建四大行測算,結果顯示,如果利率市場化完全實現,四大行整體的利息凈收入可能會比2010年下降近一半。
2、利率市場化幾乎確定性的擠壓了銀行存貸差的利潤空間。
原來因為國家的政策,老百姓只能苦逼的按規定的很低的利率水平將自己的資金借給銀行,很多時候連通貨膨脹的收益率也達不到。而由於社保體系的不完備,國人缺乏安全感,因此大量的將自己辛苦掙來的資金以很低的利率水平借給銀行,銀行吸納大量低成本資金後又以高於基準利率的水平房貸出去,中間的價差空間非常大,而且關鍵是銀行承擔的風險很低。 這幾年信託等其他金融機構開始發展起來。信託公司一方面幫助一些企業的融資成本高達10%-15%左右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做到很低的風險水平(信託公司極少有投資失敗的項目),這側面更說明銀行在制度的保護下的日子是多麼的甜蜜了。 而去年利率市場化賣出重要的可以最高上浮10%之後,應該說銀行業的存貸利差空間幾乎確定被擠壓了:貸款利率和原來變化不大,而吸納資金的成本卻提升了。 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銀行股一直處在非常低的估值水平的重要原因:市場擔心銀行的美好年代即將逝去,能否維持和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存在不確定性。
3、利率市場化推動銀行業務轉型和升級。
銀行是逐利的。原先的主營業務利潤空間被壓縮後,銀行不會坐視過去告訴的業績增速下滑,而是試圖利用自己已經積累起來的優勢,發展和深挖其他業務,比如中間業務,具體的如基金代銷等。
4、利率市場化推動了銀行之間更大程度的競爭,有利於銀行差異化的出現。
現在國內的銀行普遍業務模式比較簡單,主要收入還是依賴於存貸差。利率市場化後,這么多銀行不天可能還是就靠這一塊吃飯,需要拓寬思路,爭奪更細分的市場。 當銀行逐步走向特色化之路後,對於消費者無疑是好消息,能夠獲得更好的服務和體驗。
⑨ 關於金融業背景介紹及分析和設計的案例
源於美國金融市場的崩潰,銀行泛濫,競爭激烈,他們冒險套利當提高利率時他們的末日也就到了,市場蕭條救市的方案之一包括放鬆利率,真是莫大的諷刺,這也叫金融業扭曲,將極大的挫傷市場的創新,直接導致大公司的苟延殘喘,小企業的退市,前段時期的「國進民退」是最直接體現,失業率將攀升,交易萎縮;規避這些的方式很多,如不再讓銀行拿儲蓄去冒險贏利(雖然國家希望他們贏)只有降低利率,讓散錢進入市場也有利於市場的活躍,一箭雙雕,所以下調利率
⑩ 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體系
金融——金融工具,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這是金融學的三個基本實體。另外還有金融理論,金融政策(貨幣政策)等「虛的東西」。這是線索。
金融市場有很多種分類方式:一般是分為貨幣金融市場和資本金融市場,通俗的講,前者是資金的融通,如銀行;後者最典型的就是股票市場,交易的是股權資本。貨幣市場通常又被理解為短期資金市場。資本市場則被認為是長期資金市場。
金融機構——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其他專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證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