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州深圳珠海有望實現不動產登記「三市通辦」
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指導下,廣州、深圳、珠海三市不動產登記中心要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優勢互補,積極推進不動產登記三市通辦工作。記者7月19日獲悉,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調研組日前在對深圳市不動產登記中心進行調研時,對上述工作提出了指導意見。
日前,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登記處調研組在深圳調研指導不動產登記工作,聽取了深圳市不動產登記中心、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就深圳「提速提質增效、全力解決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優化營商環境,推進互聯網+不動產抵押登記」等工作所做的匯報。
調研組指出,登記中心要立足深圳實際,積極研究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總對總」模式的「不動產登記+金融服務」工作,加強互信與協作,通過與銀行金融機構抵押權相關的所有不動產登記信息進行精準協同共享,依託「粵信融」網路和平台的優勢,搭建廣東省不動產登記金融服務系統,將不動產登記窗口延伸至銀行網點。
同時,深圳要大力推進不動產登記提質增效,為全國開展不動產登記工作積累經驗、先行示範。深圳市不動產登記中心要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指導下進一步加強與廣州、珠海等不動產登記部門的交流合作,推動優勢互補,促進合作共贏,積極推進不動產登記三市通辦。
據了解,近年來,深圳持續改革創新舉措,提升不動產登記服務效能效率,切實減輕群眾企業辦事負擔。其中包括:不動產登記優化整合為「申請」和「發證」兩個環節,企業間存量非住宅轉移登記即來即辦和全市通辦、增設「企業窗口」、升級申辦預約系統、全面推行「人臉識別」、抵押權首次登記「刷臉」自助領取證明、預售房地產合同備案結果實現線上查詢、不動產首次登記免提交測繪報告、建立不動產登記責任保險賠償機制、60項不動產登記事項全面提速等。
今年,深圳持續加快「互聯網+不動產抵押登記」新模式的推廣力度,全市可提供銀行已達11家,包括:招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深圳農村商業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民生銀行、北京銀行。企業和市民在上述合作銀行辦理貸款和抵押權首次登記時,可以一次性提交抵押權首次登記相關材料,辦理貸款後通過登記中心官網、微信公眾號隨時隨地在線申請,實現抵押權登記「零跑動」,抵押權首次登記工作日「一天出證」。銀行只需登錄申辦平台即可「一鍵」完成抵押權注銷登記,真正實現抵押權注銷登記「秒批」和「24小時不打烊」自助辦理。
此外,深圳今年還實現了不動產登記與水、電、氣、電視等業務過戶「一網通辦」,夫妻更名等3項房地產交易減免稅事項在辦理不動產登記時直接免稅,商品房轉移登記網上預審當場領證,「無房證明」手機在線自助辦等新舉措。
B. 不動產登記營商環境再出新舉措
天津市優化不動產登記營商環境再出新舉措。日前,市規劃資源局發布通知推出六項舉措,加快「不動產登記一網通」改革,實現不動產登記不見面辦理,進一步提升不動產登記服務效能和便利度。
據了解,此次市規劃資源局推出了加強宣傳推廣、安排專人專崗、落實一次性告知、加強數據保障、擴大不見面辦理范圍和推動全業務流程數字化六項新舉措。通知要求,各不動產登記經辦機構要在辦事大廳公告欄、咨詢台等顯著位置,集中張貼宣傳海報,大力宣傳推廣使用「不動產登記一網通」移動端「津心登」和銀行端辦理不動產登記業務。
要專門設置「不動產登記一網通」業務窗口,安排專人專崗,不得限制線上預約量,要根據線上業務量情況及時調整窗口設置,優先保證線上預約需求,確保「津心登」、銀行端的各項業務高質高效辦理。對於服務窗口較少的經辦機構,在確保線上業務及時辦理的前提下,可以同時合並受理其他不動產登記業務。
「津心登」和銀行端通過數據共享和要件標准化,最大限度地規范了申請人提交的材料格式和種類。對於需要申請人補正材料的,各不動產登記經辦機構要一次性告知需要補正的材料和原因。
各不動產登記經辦機構要對照自然資源部數據匯交標准和不動產登記電子證照生成標准,及時主動做好數據清理工作,保證不動產登記數據的完整准確,盡快完成檔案數字化工作,並及時將掃描成果導入全市不動產登記檔案利用系統。
在實現銀行端不動產登記不見面辦理的基礎上,天津市將逐步實現各類不動產登記業務不見面辦理。通過「津心登」辦理的轉移登記的買方、夫妻更名變更登記的增加姓名一方,可選擇不見面辦理。權利人通過「津心登」中「我的不動產」申請信息維護的,實現不見面辦理。
通知還要求,加快推進電子印章、電子支付、電子簽名、電子證照、電子檔案等信創技術應用,按照紙質材料「零提交」的目標,全力推進不動產登記全業務流程數字化。例如,申請人在「津心登」上使用合法有效的電子簽名或者電子印章生成的申請書、委託書、合同等電子申請材料,以及通過掃描或拍照等方式在線提交的材料,可以作為不動產登記申請材料,不再提交相應紙質材料。各不動產登記經辦機構要結合工作實際,主動調查研究,在不動產登記各環節、各應用場景、推進不見面辦理、全業務流程數字化等方面,積極探索改革創新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