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識別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方法有哪些
利潤操縱一般是指上市公司為了某種目的,運用各種手段人為調節利潤的行為。這種行為的危害極大,它歪曲了企業當期的盈利狀況,掩蓋了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誤導了投資者,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動搖了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
一、利潤操縱的動機
1.為了發行股票而操縱利潤。目前,我國股票發行分為設立發行和定向配售發行(配股)兩種。設立發行:根據相關法規的規定,企業應具備良好的經營業績,近三年必須連續盈利,股票才能上市;股票發行價格的確定也和盈利能力有關。因此,企業為了順利地上市並募集到盡量多的資金,往往要進行利潤操縱。配股規定:公司在近三年內的凈資產收益率每年都在10%以上,屬於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類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不低於9%(1999年3月27日,中國證監會下發了《配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將凈資產收益率下調為平均10%,每年不低於6%)。因此,10%的凈資產收益率就成了上市公司再籌資的「生命線」。據統計,1997年755家上市公司中凈資產收益率在10%至11%的高達211家,而實際上除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類企業外,凈資產收益率在9%至10%的寥寥無幾,嚴重違背了自然正態分布現象。更有甚者,一些虧損企業,已經連續兩年虧損,根據有關法規的規定,如果公司最近三年連續虧損,將由中國證監會決定暫停其股票上市,並限期消除虧損,如果在限期內未能消除,中國證監會將決定終止其股票上市。由於上市公司的「殼」資源價值連城,為保住上市資格,連續兩年虧損企業進行利潤操縱的動機並不亞於前兩者。
2.為了提高股票選擇權的價值。在正常情況下,股票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企業的實際盈利能力達不到市場的利潤預期,股價就會下降。因此,上市公司總是力爭達到或超過市場對它的利潤預期,為自己描繪一條緩緩上升的盈利曲線,用欺騙的手段掩蓋公司實際財務狀況。
3.為了配合莊家操作共同獲利。一些上市公司與證券公司或其它投資咨詢機構合謀,操縱利潤從而達到操縱股價共同獲利的目的。如某證券公司借某種名義,將一塊利潤「包裝」給上市公司,並以市場價格購入該公司的股票。由於增量利潤產生的乘數效應,該公司股票價格大幅上揚,證券公司從中獲得了利益,股份公司也從中獲得了利益。
4.為了企業管理人員的業績考核。企業管理人員的考核,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提升和獎金、福利等。企業業績的考核,利潤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因此,為了業績,企業難免要對利潤進行操縱。
5.為了使公司職工股和內部職工股持有者獲得更多的利益。公司職工股是本公司職工在公司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時按發行價格所認購的股份。按照《股票發行和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在本公司股票上市6個月後,可安排上市流通。原定向募集公司內部職工股作為投資者所持有的公司發行的股份,按規定在公司股票上市3年後可上市流通。企業為了使職工獲得更大的利益,往往要在職工股和內部職工股上市前進行利潤操縱,從而達到提高股價使職工獲利的目的。
二、利潤操縱的方式
1.利用資產重組調節利潤。資產重組是企業為了優化資本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完成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施的資產轉換和股權轉換。然而,在一些上市公司中,資產重組卻被用作利潤操縱的重要手段。年關將近,那些凈資產收益率不到10%的公司或虧損公司,紛紛進行資產重組,把非上市公司的利潤轉移到上市公司。常見的做法是:①把上市公司一些閑置資產或不良資產高價出售給非上市公司,②把非上市公司下屬的盈利能力較強的企業廉價出售給上市公司,③以非上市公司的優質資產置換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
2.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關聯交易是指在關聯方發生的轉移資源和義務的事項,而不論其是否收取價款。關聯方主要是指在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決策中,有能力直接或間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的有關各方。從理論上說,關聯交易是一種中性交易。而事實上有些公司在關聯交易中利用協議定價,實現利潤在關聯方之間的轉移。
①利用關聯購銷業務操縱利潤。例如:ST蘇三山,1997年銷售一批貨物給該公司的控股股東的子公司,銷售收入16002萬元,銷售成本14002萬元,產生凈利潤2000萬元,交易價格由協議確定。這項交易利潤占公司1997年利潤總額的23.5%。②關聯企業收取資金佔用費。按照有關法規規定,企業之間是不允許相互拆借資金的,但實際上關聯企業間的資金拆借現象非常普遍。如某公司對關聯企業進行長期債權投資,按20%的比率收取固定回報,為企業創造了一大塊利潤。③利用合作投資項目調節利潤。有些上市公司為了彌補所需的利潤缺口,便與其關聯企業簽訂聯合投資合同,投資回報按測算的利潤缺口確定。為了應付注冊會計師的查帳,公司先指使其關聯企業在查帳前支付這筆利潤,然後在審計人員撤離後再把這筆款子打回去。④利用關聯企業間的託管經營調節利潤。目前,由於我國證券市場還缺乏託管經營方面的法規及操作規范,託管經營就成為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另一方式。一些上市公司將不良資產委託給關聯企業經營,定額收取回報,使上市公司既迴避了不良資產的虧損,又憑空獲得了一塊利潤。反之,關聯企業也可以通過把獲利強較的資產以較低的收益由上市公司託管,直接為上市公司注入利潤。⑤轉嫁費用負擔。上市公司和其母公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當上市公司利潤不足時,母公司就出現承擔上市公司應承擔的管理費、廣告費、管理人員的工資費用等,甚至把上市公司以前年度支付的有關費用也調到母公司,從而達到轉移費用、提高上市公司利潤水平的目的。
3.利用會計核算方法的變更調節利潤。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是要求企業在一般情況下不得隨意變更會計程序和會計處理方法,以保持會計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但當會計環境發生變化時,相應地改變會計核算方法還是可以的。會計核算方法的變化會影響企業的利潤。事實上,改變會計核算方法已成為一些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一種手段。
4.利用利息資本化操縱利潤。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企業為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而支付的利息費用,可計入成本(利息資本化);如果資產已經交付使用,即使未辦理工程決算,利息資本化也應予停止。但一些上市公司在進行利息處理時,以某項資產還處於試生產階段為借口,年年利息資本化,以虛增資產和利潤。一些公司在建工程中利息資本化數額和財務費用中的利息遠遠少於企業平均借款余額應承擔的利息支出。
5.潛虧掛帳。按規定,公司資產帳戶中,三年以上的應收帳款、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及待處理財產,均屬於不良資產。根據配比原則,這些不良資產要在一定期間內成為利潤的抵減項。但不少上市公司為提高當期利潤,都不願處理不良資產,使其長期掛帳。反過來,對於三年以上的應付帳款,企業一般都非常積極地進行處理。
6.利用「其它應收款」和「其它應付款」調節利潤。根據會計制度的規定,「其它應收款」和「其它應付款」科目主要是指除應收帳款、應付帳款、預收帳款、預付帳款以外的其它款項。在正常情況下,這兩個科目的期末余額不應太大,但事實上,許多公司的期末余額巨大。主要是利用這兩個科目調節利潤,「其它應收款」,可以隱藏潛虧、費用掛帳、高估利潤;而「其它應付款」,可以隱瞞收入,低估利潤。
7.地方政府以財政手段扶持企業。由於上市指標少,「殼」資源緊張,地方政府不忍本地的上市公司失去寶貴的上市資格,所以在危難時刻,往往要伸出援助之手。其主要形式有:⑴直接為上市公司提供補貼;⑵為上市公司降低稅負;⑶給上市公司以利息減免和資產價值方面的優惠。
三、利潤操縱的識別方法
1.利用注冊會計師的工作。從投資者和債權人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斷還是對公司償債能力的了解,都需要以注冊會計師對其財務資料的審查和鑒證結論為必要前提。目前注冊會計師出具帶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的報告日益增多,投資者在閱讀財務報告時應充分考慮注冊會計師的意見,分析說明段內容和保留意見的深層含義。
2.通過對財務報表的分析識別利潤虛實。在正常條件下,一定的帳戶之間存在著合理的關系,當財務報表反映的帳戶之間的關系不合理時,就要警惕了,可能是公司高層管理者在粉飾報表。因此投資者和債權人必須進行仔細的分析和識別。①進行現金流量和利潤的對比分析,②分析企業的利潤構成,③分析企業資產質量。
3.分析研究企業披露的信息。對企業披露的信息進行深入的分析比較,建立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從中判斷企業利潤的真實性。
⑵ 分析股票公司財務報表中的假象
股票公司財務報表中的假象分析:
財務報表是投資者評估股票價值的重要依據,但其中可能隱藏著多種假象,導致投資者誤判。以下是對股票公司財務報表中常見假象的分析:
一、關聯交易操縱利潤
企業通過與其關聯方進行不正常的交易,通過影響收入和成本來控制利潤。投資者應關注關聯交易佔全部利潤的比例,若比重過大,則可能暗示財務報告存在虛假內容。
二、資產或債務重組虛增利潤
企業可能利用資產或債務重組的機會,在財務報告上弄虛作假,如通過低價轉讓資產給關聯方以充抵高額債務,再高價購回,從而虛增利潤。
三、提前或推遲確認收入與費用
企業可能通過提前確認銷售收入或推遲確認本期費用來操縱利潤。投資者應仔細審查銷售收入的確認條件是否滿足,以及費用確認的合理性。
四、准備金提取隨意
經營者可能根據利潤目標隨意提取准備金,以人為地影響利潤。投資者應對企業公開的財務報告中的准備金科目進行橫向、縱向比較,判斷是否存在造假行為。
五、非經常性損益影響當期利潤
非經常性損益是公司正常經營之外的一次性或偶發性損益,企業可能通過調節非經常性損益來實現經營利潤,誤導投資者。投資者應正確看待企業的經營利潤,區分正常的業務收入和非經營性收入。
六、利用資本結構操縱利潤
雖然在不考慮稅負的情況下,公司的資本結構不影響公司的價值,但現實中公司的資本結構會影響公司的價值。企業可能通過不合理的資產負債結構來操縱利潤,投資者應關注公司的資本結構比率是否合理。
綜上所述,投資者在分析股票公司財務報表時,應重點關注關聯交易、資產或債務重組、收入與費用確認、准備金提取、非經常性損益以及資本結構等方面,以識別其中的假象,避免誤判。同時,投資者還應結合企業的行業特點、經營環境等因素進行綜合評估,以更准確地判斷企業的真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