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布雷頓森林二期
我只知道布雷頓森林體系啊: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同美元保持固定匯率.
"二期"可能是「美元與石油掛鉤」,援引資料如下:
「石油——美元本位」?
牙買加體系下的國際貨幣格局仍然維持了美元的霸權地位。其主要方式是通過美元壟斷大宗商品交易媒介地位的方式實現的。全球范圍主要的石油現貨市場有西北歐市場、地中海市場、加勒比海市場、新加坡市場、美國市場5個。石油期貨市場有紐約商品交易所、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以及最近兩年興起的東京工業品交易所。紐約商業期貨交易所、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的石油期貨市場都是以美元作為計價、交易和結算貨幣單位的。歐佩克(OPEC)一籃子平均價所監督七種原油也是以美元作為交易計價貨幣的,包括了世界上幾乎最重要的石油現貨交易市場,即阿爾及利亞的撒哈拉混合油(Saharan Blend)、印尼的米納斯油(Minas)、奈及利亞的博尼輕油(Bonny Light)、沙特的阿拉伯輕油(Saudi Arabian Light)、阿聯酋的迪拜油(Du of the UAE)、委內瑞拉的蒂亞胡安油(Tia Juana )和墨西哥的伊斯姆斯原油(Isthmus)。
為什麼會在石油交易中全部選擇美元計價?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石油太重要了,是工業社會的血液,現代社會對石油產生了最大程度的依賴。油價是一切價格當中最基礎的資源價格,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不受到國際油價的影響。
那麼,為什麼必須要用美元作為國際石油交易的計價貨幣單位呢?有人可能要爭論說,因為美元是國際貨幣,所以石油交易當然要用美元結算了。這只說對了一半。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承擔了交易媒介、價值儲藏和計價單位三大職能。現在國際貿易的80%以上是以美元結算,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所佔份額超過60%。不過,在石油貿易當中,美元是作為100%的結算貨幣(假定暫不考慮伊朗石油交易所的交易)。據說這來自美國與沙特在1970年代達成的一項「不可動搖的協議」。這項協議具體出自哪裡,筆者翻閱了很多文獻也沒有查到。不過協議的內容大致是沙特同意用美元作為石油惟一的定價貨幣。而由於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因此歐佩克其他成員國也接受了這一協議。美元約等於石油成為世界的共識,任何想進行石油交易的國家不得不把美元作為儲備。實際上,這等同於美元與石油的掛鉤。對美國來說,以美元作為國際石油交易的計價貨幣,重要的不是匯率的高低,而是美元作為交易媒介的壟斷地位,這就鞏固了美元的霸權地位。概而言之,美國獲得的好處大致上有三方面:
第一,徵收國際鑄幣稅。國際鑄幣稅即一國貨幣為他國所使用時所獲得的收益。在這一點上,石油貿易與其它貿易以美元作為計價貨幣使得美國獲得國際鑄幣稅收益並無二致。
第二,影響和控制油價。既然石油交易以美元計價,美國就可以通過國內的貨幣政策影響甚至操縱國際油價。美國國內的利率調整和匯率政策都會直接影響國際油價。至於如何調整,要看美國國內的經濟情況以及美國對外政策的考慮。
第三,也是筆者認為最關鍵的,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石油起到了原來黃金的作用。筆者猜想,雖然美國並沒有宣布美元與石油的直接掛鉤,美國也不是通過美元盯住石油價格的方式維持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但是由於美元壟斷了石油交易的媒介地位,美元即使出現匯率的波動也不至於發生崩潰的現象。通過壟斷象石油這樣的大宗商品的交易計價權,就保證了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應該說,這是國際貨幣體系運行方式的變化。有人甚至稱這種現象為「石油——美元」本位或者「半油本位」。不過,從長遠來看,這樣還是無法避免「黃金——美元」本位所面臨的特里芬兩難,只能延緩了這一過程。類似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美元危機可能還會在不久的將來發生。
『貳』 為何會有一些學者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於外國
華夏文明“西來說”的聲音在幾十年前,甚至百年前就已經在世界考古界若有若無的響起。尤其是絲綢之路西段個別國家的個別“中國問題專家”,有這種說法。
目前,良渚遺址已經在申遺了,如果申遺成功,那麼,中華文明5000年文明史就得到了國際的認可。那時,華夏文明起源於古埃及的說法將不攻自破。
『叄』 市面上的地中海幣礦機多少錢一台
一般幾十萬,看騙子想騙你多少,你給一個億他也敢賣
『肆』 三十多種去中心化數字貨幣案例
比特幣,萊特幣,狗狗幣,點點幣,美卡幣,比特股,暗黑幣,黑幣,銳波幣,馬幣,地中海幣,元寶幣,招財幣,沙錢幣,網路黃金…
『伍』 中世紀世界商人阿拉伯帝國的貿易方向是什麼呢
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是中世紀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建立一系列伊斯蘭穆斯林的封建帝國。它的創始人,就是公元七世紀早期的穆罕默德以「宗教革命」的形勢,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的各個部落,建立了統一的國家。之後,繼任者哈里發不斷壯大與發展阿拉伯國家,使之成為中世紀強大的帝國。阿拉伯帝國最強大時候,疆域東起印度和流域和帕米爾高原,與中國唐朝鄰近與接壤。西邊靠近大西洋,南邊抵達莫三比克蘇丹國,北部抵達高加索山。這樣,形成了一個橫跨亞洲、非洲、歐洲三大洲的封建帝國。
總之,中世紀阿拉伯人的中介貿易,促進了世界科學、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密切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合作與交流,為亞非歐三大洲社會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陸』 黑人奴隸交易的歷程是如何的
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在古代文明發展的多極世界中,非洲佔有一
席之地.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埃及古代文明.北非沿海曾經是地中海古代文明
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公元7世紀以後,伊斯蘭文化在北非,東非沿海及西蘇
丹等地的傳播,使這些地區經濟文化出現了新的繁榮.在廣大撒哈拉以南地
區,經過長期穩定的發展,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黑人文化.到16世紀以前,
非洲跟歐亞大陸一樣,已處於前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如果沒有殖民主
義者的入侵,非洲社會將循著自己的軌跡向前演化發展.
在古代和中世紀,黑人就經由撒哈拉商道,尼羅河及印度洋販賣到南歐,
阿拉伯世界,波斯,南亞等地.在那個時代,由於生產力太低,奴隸買賣是
普遍現象,而不是黑人所特有的,也有白人被賣給黑人為奴.
但是,近代殖民主義的入侵打亂了非洲正常的社會發展進程.隨著資本
主義的興起,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黑人的場所.黑奴貿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
的行業,成為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數以千萬計的非洲黑人背井離鄉,漂洋
過海,被販賣到美洲以及印度洋,亞洲由殖民者開辦的種植園和礦井中工作,
另一些黑人在捕奴,掠奴戰爭及販運途中死去.非洲人民及其社會經濟生活
受到空前浩劫.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而萬惡的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制度卻
隨著販賣和奴役非洲黑人而興盛起來.馬克思曾指出,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
黑人的場所,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之一,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
曙光.後來,黑奴貿易以及美洲的黑人奴隸制又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因
此可以說,資本主義從頭到腳沾滿了非洲人民的鮮血.
黑奴貿易大約經歷了四個世紀.除奧地利,波蘭和俄國等少數國家外,
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都先後參與了這一罪惡活動.綜觀黑奴貿易的
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成三個時期: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為第一時期;
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為第二時期,由於美洲種植園的發展,黑奴貿易在
這一時期走向高潮;1807—1808年英,美兩國通過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以
後,黑奴貿易進入第三時期.這時奴隸貿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
貿易卻興盛起來.直至1890年7月布魯塞爾會議作出廢除非洲奴隸貿易的決
議,黑奴貿易才算正式終止.
如果按照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決定的不同貿易性質來劃分,
那末整個黑奴貿易史也可分成三個階段:15至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
封建王室及隨後荷蘭,英國,法國等以特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占統治地
位,黑奴貿易實行的是壟斷貿易;18世紀,工業資本沖破了商業資本的壟斷,
黑奴貿易進入自由貿易階段;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近代大工業的出現而在法
律上廢除了奴隸貿易,19世紀黑奴走私貿易盛行.
本章敘述16世紀至19世紀初300年間黑奴貿易的盛行,及其對世界和
非洲歷史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一,十六世紀及十七世紀上半葉的黑奴貿易
1441年,由安陶 貢薩爾維斯和努諾 特里斯陶率領的一支葡萄牙探險
隊,在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非洲黑人,帶回里斯本出售,是為黑奴貿
易的開始.在15世紀後半葉,葡萄牙人從西非沿海販運黑奴去本國充當家務
和農業勞動力,或販運至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和維德角群島等大西洋島
嶼新辟的甘蔗種植園中工作,每年販奴大約500—1000名①.但是,直到16
世紀初,葡萄牙人在西非的黑奴貿易,其價值遠遠趕不上黃金,象牙,胡椒
等非洲產品的貿易.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的托德西拉斯條約是列強第一個瓜分世界
的條約,它確定以維德角以西370里格②為西,葡兩國勢力范圍的分界線,兩
國在美洲的勢力范圍以西經46度為界.從此,非洲,亞洲及巴西歸屬葡萄牙,
美洲其他地區歸屬西班牙.
16世紀,西班牙人在向西印度群島及美洲大陸進行擴張掠奪的過程中,
對土著印第安人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屠殺,並企圖奴役印第安人,但沒有成功.
西班牙人發現,印第安人不適宜於繁重的田間勞動,一個黑人奴隸頂得上四
個印第安人.為了滿足那裡發展熱帶作物種植園及開發礦藏對勞動力的需
求,他們決定從非洲運進黑人.1501年,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不到10年,
伊斯帕尼奧拉島就從葡萄牙運進了第一批黑奴.這是向美洲販賣奴隸的濫
觴,也是美洲實行黑人奴隸制的開端.1518年,第一艘來自非洲的販奴船到
達西印度,開始了非洲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黑奴貿易.到1540年,西班牙美洲
殖民地每年運進的黑奴可能已達1萬人①.
16世紀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販奴活動主要在兩個地區:一個是上幾
內亞,即從維德角群島到獅子山沿海.維德角群島的最大島嶼聖地亞哥島
曾經是經營上幾內亞貿易的中心.一些原在維德角群島定居的歐洲人陸續移
居到上幾內亞沿海,甚至溯甘比亞河而上,在這一帶建立了許多小據點,從
事販奴及其他商業活動.另一個是剛果河口及其以南地區.16世紀初,不僅
葡萄牙商人,而且應剛果國王阿方索之邀派去的葡萄牙傳教士,教師,工匠
(裁縫,製鞋匠,泥瓦匠,制磚工)等,都以幫助剛果發展經濟為名而行販
奴活動之實.到1526年,剛果國內局勢變得很糟,以至阿方索寫信給葡萄牙
國王訴說:"這個國家每個角落都有許多商人.他們將毀滅這個國家.人們
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貴族和王族成員也不能倖免."①
聖多美島在16世紀成為幾內亞灣及剛果至安哥拉沿海的販奴基地.1493
年,歐洲人開始在該島定居②;1499年,建立了第一個甘蔗種植園.16世紀
上半葉,這里成為歐洲蔗糖的主要來源.16世紀20年代起,聖多美和普林
西比的葡萄牙商人深入聖薩爾瓦多內地,可能遠至扎伊爾河上的馬萊博湖③
及在南方的恩東戈,從事販奴活動.從貝南灣,剛果,安哥拉等地運來的黑
① Philip D.Curtin& Steven Feierman etc.,African History(《非洲史》), London1978,p.217.
② League(英文),葡文為légua.葡制1里格等於6000米;用於航海中計程為1里格(Légua Maritima)等
於5557米.
① Elizabeth Donnan ed.,Documents Illust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Slave Trade toAmerica(《美洲奴隸貿易歷史
文件》),Washington 1930,vol.I,p.17.
① Jan Vansina,Kingdoms of the Savanna(《薩瓦納諸王國》),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6,p.52.
② Philip D.Curtin,The Atlantic Slave Trade:A Census(《大西洋奴隸貿易》),The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5,p.115.
③ 即斯坦利湖.
奴,或留在當地種植園工作,或被轉運去黃金海岸,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
島和葡萄牙本土,16世紀30年代開始又直接轉運去美洲,16世紀中葉成為
非洲向美洲販運黑奴的主要轉運站.聖多美島在1530—1560年間達到繁榮的
頂點,是當時葡萄牙主要的海外領地之一.奴隸和甘蔗是其兩大財富.柯廷
引用N 迪爾的估計數認為,在整個黑奴貿易期間,聖多美運進了10萬名奴
隸①.1576年葡萄牙人在羅安達灣建立了聖米格爾堡作為基地,從此剛果河口
以南的黑奴直接從這里販運去美洲,而不再經由聖多美島轉運.這里逐步發
展成為安哥拉和剛果的奴隸貿易中心之一.
到16世紀最後25年,從非洲直接向西印度諸島及美洲大陸輸出奴隸的
南大西洋貿易體系已經確立起來.向歐洲及大西洋諸島(馬德拉,加那利和
維德角諸群島)輸出的奴隸僅占非洲輸出總數的17%②.1600年以後輸往歐洲
的奴隸,大部分也是轉運去西印度的.同時,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起,美
洲奴隸來源從西非迅速轉向剛果安哥拉地區.其中至少有兩個因素值得提
及:第一,聖多美的甘蔗種植園面臨巴西的競爭,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逐
步衰落,這意味著幾內亞灣本身對剛果安哥拉奴隸的需求減少了;第二,從
17世紀初起,葡萄牙人開始在羅安達內地訴諸軍事行動,或通過直接掠奪,
或通過同當地非洲人的貿易而獲得了新的奴隸來源.但是,直至17世紀中
葉,美洲對非洲黑奴勞動力的需求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販奴的數量畢竟有
限.
二,十七世紀中葉以後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上,美洲的直接奴隸制曾經是歐洲資產階級
工業的基礎.17世紀中葉起,歐洲由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以及人們
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咖啡成為主要飲料,蔗糖消耗量激增等),對熱帶
產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從而促使西印度及美洲大陸生產熱帶產品的奴隸種
植園獲得巨大發展.這成為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1625年第一批英國移民來到巴貝多,種植煙草,棉花,藍靛等作物.
1641年首次引種甘蔗,巴貝多因而被稱為"西印度糖島之母".這里運進
黑奴數量便由此成倍增長.以後,甘蔗種植迅速推廣到背風群島及牙買加,
安提瓜等島嶼.在甘蔗引進英屬西印度殖民地後的二十多年,蔗糖佔到倫敦
從殖民地種植園進口總值的將近一半①,超過了煙草.17世紀末18世紀初,
牙買加種植園的發展逐漸取代巴貝多的地位,其運進黑奴的數量也超過巴
巴多斯,奴隸與白人的比例高達10比1②.在法屬西印度,1635年瓜德羅普
島先引種煙草,17世紀中葉以後又陸續引進甘蔗,咖啡等熱帶作物.17世紀
末,種植園奴隸制已經成為西印度群島的經濟基礎.因此,僅在17世紀後半
葉的50年間,非洲大西洋沿岸賣給歐洲人的奴隸數量就超過以前200年的總
① Curtin,op.cit.,p.20.
② Curtin,op.cit.,p.116.
① K.G.Davis,The Royal African Company(《皇家非洲公司》),London1957,p.15.
② Daniel P.Mannix,Black Cargoes,A History of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1518-1865(《黑色船貨:大西洋
奴隸貿易史》),New York 1962,p.52.
和③.18世紀是西印度的繁榮年代,也是種植園奴隸制發展的黃金時代.西
印度成為歐洲蔗糖的主要供應地以及歐洲列強重要的海外經濟支柱.
北美在1619年運進第一批黑奴,但在以後相當一個時期內,北美的黑人
奴隸制沒有發展起來.其原因是種植園經濟發展緩慢,而且最初的奴役對象
主要是貧窮的白人契約奴,直至1661年弗吉尼亞殖民地議會才率先通過法
案,確定黑人是終身奴隸.到18世紀,英國棉紡業的飛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
美國的植棉業,從而大大促進了奴隸貿易,使飼養黑人成為各蓄奴州的主要
事業.18世紀後半葉及19世紀,由工業革命引起的棉紡織業的巨大發展,
對美國棉花的需求量急劇增長,美國南方的棉花種植園迅速從沿海低地擴展
到紅壤丘陵區,然後發展到亞拉巴馬黑土帶,並越過密西西比河谷直到得克
薩斯.此時,奴隸種植園的重心便逐漸由西印度轉移到北美大陸,美國成了
黑奴的主要進口國.美國南方棉花種植園奴隸制的發展還成為19世紀黑奴走
私貿易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尚有兩點需要提及:
第一,美洲的種植園奴隸制是特殊歷史條件的產物.從歷史上看,當一
個社會經濟形態中占優勢的是產品的交換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即在發達
的商品經濟狀態中,奴隸才會被大量用於生產領域,如古代希臘,羅馬的奴
隸制;反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中,剩餘勞動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
求范圍的限制,而生產本身的性質就不會造成對剩餘勞動的無限制的需求,
這種奴隸制就帶有溫和的家長制的性質,古代東方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家長
奴隸制(又譯家庭奴隸制)就是這樣.而美洲的種植園奴隸制不同於歷史上
任何發達的奴隸制.它不是同一般的商品經濟相聯系,而是捲入了資本主義
生產方式所統治的世界市場.這個市場使它們產品的外銷成為首要利益.因
此,它必然受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支配,需要不斷地擴大再生產才得以生存.
就美洲種植園的經濟作物而言,只有在僅需簡單勞動的天然肥沃的廣大土地
上大規模使用大批奴隸來經營才是有利的.因此,種植園必須不斷向外發展,
不斷開墾新的肥沃土地,奴隸制才有生命力.如前所述,17世紀中葉以來,
西印度和美洲大陸的種植園奴隸制正是不斷開拓新的領地才得以存在和發展
的.因此,它們也就需要源源不斷地運進黑奴,增加勞動力供應.
第二,除了種植園不斷擴大更新的因素之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奴隸死
亡率太高,需要不斷補充.美洲種植園奴隸制既然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結合,
就如馬克思所說的,意味著在奴隸制的野蠻災禍之上再加一層過度勞動的文
明災禍.資本由於無限追逐利潤的需要,對勞動者的奴役不僅突破了道德極
限,而且突破了肉體極限.經濟利益成了把奴隸折磨致死的原因.有些地方,
黑人從事過度勞動只要七年就耗盡了生命.也就是說,每隔七年黑人勞動力
就得更新一次.而且,由於奴隸價格低廉,農場主寧肯從外面購買奴隸,也
不願讓奴隸生兒育女,實現勞動力自身的再生產.很多農場主坦率地承認:
"購買比繁殖更便宜."①所以種植園中兒童很少,奴隸死亡率往往超過出生
率.聖文森特島有一年黑人出生2656人,而死亡4205人.因此,在種植熱
帶作物的地方,黑人的生命被視同草芥.正是幾世紀來成為巨大富源的西印
③ PaulE.Lovejoy,TransformationsinSlavery,AHistoryofSlavery inAfrica(《奴隸制度的變形:非洲奴隸制度
史》),Cambridge 1983,p.46.
① Mannix,op.cit.,p.52.
度農業,吞沒了幾百萬非洲人.英國廢奴主義者威廉 福克斯在1792年向英
國人民揭露,在每一磅蔗糖中,他們吃下去兩盎司人肉②.
以上就是導致非洲源源不斷地向美洲輸送勞動力,亦即17世紀中葉以後
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三,大國間的爭斗
在整個黑奴貿易時期,大國之間為爭奪販奴壟斷權及制海權展開了激烈
的競爭.16世紀葡萄牙壟斷了黑奴貿易.16世紀末荷蘭崛起,擊潰葡萄牙,
主宰了海上貿易,成為17世紀最大的販奴國.17世紀中葉是荷蘭的極盛時
期,這時又開始了英荷間的競爭.18世紀英國成為海上貿易的霸主,也是黑
奴貿易的罪魁.大國之間圍繞黑奴貿易的斗爭以及大國霸權地位的更替,不
只簡單地反映了它們在歐洲的政治地位及經濟實力的變化,而且是早期資本
主義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一系列變革的反映.
16—17世紀,歐洲處於重商主義的時代.商業資本跟國家政權密切結
合,壟斷了各國對外貿易.這時,黑奴貿易是在歐洲各王室的特許下進行的.
16世紀西班牙獨霸西印度群島,向美洲販運奴隸是由西班牙王室向商人
頒發特許狀的方式進行的.1513年起,出售進口黑人許可證成為西班牙王室
收入的一個來源.當時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准許交付2達卡①金幣運進一名黑
人.1528年,西班牙國王正式頒發被稱為"阿西恩托"的著名的販奴特許狀
②.以後兩個多世紀內,這份販奴特許狀一直成為歐洲各國歷次戰爭的爭奪目
標.
這時,非洲奴隸的輸出基本上是由葡萄牙王室壟斷的.里斯本是當時世
界販賣黑奴的中心.王室實行承包制.第一個承包合同於1469年由國王批給
了費爾南 戈麥斯,讓他壟斷幾內亞貿易.另外,國王還發放一種專門的販
奴執照,數量極大.1530年起葡萄牙先遇到法國的競爭,1553年開始又遇到
英國的競爭.法國的興趣主要在維德角群島和加那利群島.1554年10月,
英國船隻第二次去幾內亞航行就運回了一些高大強壯的黑奴③.這大概是英國
在西非販奴最早的記錄.隨後是臭名昭著的約翰 霍金斯在60年代三次去幾
內亞的販奴活動.葡萄牙為維護其貿易壟斷地位,一方面派出艦隊去保護本
國商船,大多數葡萄牙商船也都有武器裝備;另一方面在塞內甘比亞,塞拉
利昂,黃金海岸,剛果和安哥拉等沿海設立商站,修築堡壘.
1580—1640年葡萄牙與西班牙合並,給葡萄牙在西非的貿易壟斷地位以
致命打擊.龐大的殖民帝國被其他國家一片片肢解.16世紀末崛起的荷蘭成
為葡萄牙強勁的對手.它專門經營海上轉運貿易,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② 艾里克 威廉斯:《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年,第177頁.
① Ducat,中世紀歐洲國家流通的一種金幣單位.
② Assiento,即供貨合同.關於該名稱起用的年代,國內外學者中出現一些混亂的說法.一說1513年,一
說1518年,還有更早的說法.拙作《奴隸貿易與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載《世界歷史》1983年第1期)
也曾沿有"BlackCargoes"一書的說法,以訛傳訛.事實上,該名稱是1528年才正式開始使用的.參見
UN-ESCO,The Afican Slave Trade from the 15th to the 19th Century(《15—19世紀非洲的奴隸貿易》),
Paris 1979,p.89.(中譯本此處譯文不確).另Donnan,op.cit.,vol.I,p.17,note77可資佐證.
③ E.Donnan,op.cit.,I,p.9.
葡萄牙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敵不過蓬勃興起的荷蘭商業資本的競爭.在經營
體制上,葡萄牙由王室壟斷,私人承包經營的方式也不是荷蘭得到王室支持
的合股公司的對手.荷蘭在1621年組建了西印度公司.這個公司獲准壟斷全
非洲的貿易以及開發新世界荷屬領地的權利.1634年荷蘭佔領了加勒比海的
庫拉索島,從此成為向美洲轉運黑奴的據點.1640年葡萄牙恢復獨立後,荷
蘭的大量非法輸入取代了"阿西恩托"的合法貿易,成為美洲奴隸供應的主
要來源.它在西非沿海建立或奪取據點,排擠葡萄牙勢力.在其全盛時期,
它控制了西非沿海18個貿易據點.1637年,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埃爾米
納,並以此為總部所在地,壟斷西非的黑奴貿易和其他商業活動.1642年,
荷蘭奪取了葡萄牙在黃金海岸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希姆.聖多美島也落入荷蘭
手中.從此,葡萄牙主宰西非沿海的時代結束了.
葡萄牙勢力被逐出西非後便轉向赤道以南,以卡奔達,羅安達,本格拉
和莫三比克等為據點,專門經營安哥拉和莫三比克與巴西之間的販奴活動.
直到19世紀後半葉,它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販奴大國.
荷蘭在17世紀中葉達到了它的商業繁榮的頂點,其貿易投資超過英國的
15倍,擁有的船隻超過英國的10倍,商船總噸位佔世界 3/4①,造船技術和
能力居世界第一.它是當時最大的販奴國,向西印度源源不斷地供應黑奴勞
動力,成為西印度自17世紀中葉起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園興旺發達的必要條
件.
除荷蘭外,歐洲各國商業資本也紛紛組建得到王室特許的股份公司,從
事販奴及其他商業活動.
英國在1618年特許組成第一個從事幾內亞貿易的股份公司——倫敦對
非貿易探險者公司.1660年成立英國皇家對非貿易探險者公司.1663年修改
後的特許狀第一次提到黑奴貿易作為這家公司合法活動的一部分①.這一年它
與阿西恩托代理商簽訂契約,每年提供3500名奴隸②.但是,直到1672年皇
家非洲公司成立後,英國才大規模經營奴隸貿易.皇家非洲公司是英國重商
主義時期最大的也是最後一個對非貿易的合股壟斷公司,也是擁有最多特權
和專利權的公司.該公司獲准壟斷從布朗角到好望角之間的土地和貿易一千
年(到2672年!).公司有權在非洲建立和管理堡壘,商站和種植園;決定
與異教國家的和戰;徵集軍隊;實施戒嚴令.公司提到的目標是黃金,白銀
和黑人③.它在西非的活動以黃金海岸為中心,先後在這一帶建立了17個居
留地④.1664年英國從瑞典人手中奪取海岸角後,將它建成為當時僅次於荷
屬埃爾米納的西非最強大,守備最好的歐洲人據點,成為皇家非洲公司統率
黃金海岸貿易的首府,總代理商駐地.據估計,公司繁榮的頭40年間(1672
—1713年),派出500艘以上的船隻運載了價值150萬英鎊的貨物去非洲,
販賣了10萬名奴隸去西印度種植園,鑄造了50萬"幾尼"的金幣⑤.
① 古柏爾等:《殖民地保護國新歷史》,上卷第1冊,新中國書局1949年,第24頁.
① E.Donnan,op.cit.,vol.I,p.88.
② Davies,op.cit.,p.43.
③ Davies,op.cit.,p.98.
④ Davies,op.cit.,p.245.然而該書第247—248頁表僅列出16個居留地名稱.
⑤ Davies,op.cit.,pp.345-346."幾尼"(Guineas)是英王查理用西非黃金鑄造的一種硬幣,與英鎊等
值,但其含金量極純,以至於1694年其價值竟等於30先令白銀,最後固定為21先令.參閱Mannix,op.cit.,
17世紀是法國奴隸貿易的形成期.法國第一次有記載的對西印度的販奴
活動是1643年.17世紀後半葉特許公司才被法國廣泛用作組織遠洋貿易的
方式.1664年成立的西印度公司,1672年成立的第一塞內加爾公司都是短命
的.後來在法國奴隸貿易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三家公司:1685年成立的幾內亞
公司,壟斷塞內加爾河以南地區的貿易;1696年建立的皇家塞內加爾公司①,
壟斷塞內加爾地區的貿易;1698年成立的皇家聖多明各公司,在非洲沿海沒
有專利權,但有權在法屬西印度出售奴隸.盡管17世紀法國的販奴活動規模
還不大,但卻是18世紀大規模參與奴隸貿易的先聲.
從1640年起,除荷,英,法,葡諸國之外,勃蘭登堡人,丹麥人,瑞典
人,熱那亞人甚至波羅的海東岸的庫蘭人②都參與了販奴活動.其中有些還組
織了特許公司,如丹麥於1625年成立西印度公司(大概在1642年才出現在
西非海岸),瑞典於1647年組建瑞典非洲公司,勃蘭登堡於1882—1883年
組建埃姆登公司等.這些公司在西非沿海設立了少數商站,但影響都不大,
未能對荷蘭及隨後英國的霸權構成實際的威脅.
嚴格說來,荷蘭稱霸海上的鼎盛時代只是17世紀中葉前後的半個多世
紀.它畢竟只是一個專門經營轉運貿易,商業資本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必然
會隨著其他國家的發展而衰落下去.而英國由於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產品更
具競爭能力,而且由於生產發展而使國力增強.因此,英國成為荷蘭海上霸
權的有力競爭者.1651年8月,英國頒布《航海條例》,規定英國的一切進
口商品只準直接來自商品生產國,而且只能由英國船隻或商品生產國船隻裝
運.這不啻是對專營轉運貿易的荷蘭的一個沉重打擊.英荷間的矛盾發展到
武裝對抗,爆發了三次英荷戰爭(1652—1654,1665—1667,1672—1674).
結果,英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擊敗荷蘭而成為主要的海上強國.
17世紀末開始的商業資本從屬於工業資本的歷史過程,不僅表現為英國
取代荷蘭而成為主要的海上貿易強國,也反映在特許公司壟斷貿易的衰落.
如前所述,特許公司在17世紀歐洲各國對外貿易中起過突出的作用.這個時
期,壟斷公司是資本積聚的強有力手段.但到後期,它們遭到本國各種利益
集團的責難,以及個體商人(包括無執照營業者,走私船等)愈來愈激烈的
競爭.英國政府不得不於1698年宣布對外貿易向所有英國商人開放,規定私
商需交付10%的利潤給皇家非洲公司,作為維護和警戒西非商站的費用.從
此,英國皇家非洲公司的壟斷地位結束了.所以,英荷之間斗爭的真正勝利
者是英國以工業資本為後盾的個體商人.
在18世紀,奴隸貿易"成為歐洲各國賴以存在的殖民地工業和商業的基
礎.它支配著西歐各國及其殖民地的關系;它是本世紀引起戰爭的最重要的
因素之一;它在從事奴隸貿易的國家的內政方面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①.
特許公司逐步衰落並終於解體,個體商人成為這個時期主要的販奴者.
荷蘭的霸權地位衰落後,它仍在進行一定規模的販奴活動,也是由個體
商人經營的.葡萄牙(包括巴西)仍是重要的販奴國家,它主要經營安哥拉
和莫三比克到巴西的販奴活動.英法成為主要的販奴國家.A.G.霍普金斯估
pp.28-29.
① 全稱theRoyalCompanyoftheSenegal,CapeVerdeandtheCoast ofAfrica.
② 庫蘭(Courland或Kurland)位於波羅的海東岸,為今拉脫維亞共和國的一部分.
① E.Donnan,op.cit.,vol.2,Preface.
計18世紀英國的船隻販運了大西洋奴隸貿易總數的2/3,法國船隻販運了1/5
①.
在英國,皇家非洲公司的衰落及個體商人勢力的增長,集中反映於倫敦
和利物浦在奴隸貿易中地位的倒置上.作為公司總部所在地的倫敦在對外貿
易中的領先地位急劇衰落.利物浦以工場手工業及個體商人的發展為後盾,
逐漸成為歐洲最大的販奴港.它靠近工業城鎮,鄰近的曼徹斯特,伯明翰和
約克郡西區的工業品可以通過水路很方便地運到利物浦碼頭,因此它從事海
外貿易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1750年,利物浦的販奴船已佔英國販奴船總數
的一半以上②.1795—1804年的10年間,在倫敦,布里斯托爾和利物浦三個
英國主要販奴港中,利物浦的販奴船和販奴數量都佔85%以上③.
法國在1713年前販奴活動主要由塞內加爾公司和幾內亞公司經營,不許
個體商人組織販奴遠航.1713年後,法國個體商人大規模參與販奴活動.1716
年法國開始廢除公司壟斷,開放盧昂,拉羅謝爾,波爾多和南特四個港口,
允許個體商人從事奴隸貿易.南特經歷了同利物浦類似的發展過程,成為法
國最大的販奴港.據認為,法國在1713年以後的80年內派出了3000多艘船
只去非洲沿海,從維德角到安哥拉,從莫三比克到德爾加多角,購買了125
萬名以上的奴隸,其中100萬轉運到法屬安的列斯群島等地,其餘的死於販
運途中①.南特至少佔法國18世紀販奴總數的一半②.
四,販奴體制,商道和航線
殖民主義者在非洲沿海的販奴活動,大體上是從塞內甘比亞(最早是葡
萄牙人以阿爾金島為據點的販奴活動,但為時較短,數量不大,沒有成為奴
隸貿易重要地區)向南向東發展到整個西非沿海,再向南到剛果,安哥拉地
區,最後發展到東非.奴隸都由內地商人販運至沿海,經由沿海商人轉賣給
歐美販奴商.奴隸貿易期間,在內地原有商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
沿海通向內地的販奴商道.沿海各地的販奴體制不同,主要有三類:(1)殖民
者直接掠奪的體制,如葡萄牙人在安哥拉;(2)沿海中央集權國家由王室壟斷
貿易的體制,如黃金海岸,貝南灣;(3)商人經營的體制,其典型如西非的比
夫拉灣,東非阿拉伯人經營的販奴活動.
塞內甘比亞地區在黑奴貿易的第一個世紀里特別重要.1600年以前非洲
輸出的奴隸大約1/3來自這里③.16世紀葡萄牙人在甘比亞河及沿海建立了
① A.G.Hopkins,An Economic History of West Africa(《西非經濟史》), London1975,p.94.各種估計數
字出入很大.柯廷提供的數字表明,1701—1810年間運進美洲的奴隸數為6051700人,如果加上販運途中
15%的死亡率,則非洲輸出數約為700萬人.其中英國從非洲輸出2466800人,佔35.24%;法國969100
人,佔13.84%;葡萄牙2025500人,佔28.94%.參閱P.D.Curtin,op.cit.,pp. 211,268.
② Hopkins,op.cit.,p.95.
③ Donnan,op.cit.,p.623.這三個城市的販奴船及販奴總數分
『柒』 國際貿易發展代表事件
簡史國際貿易是在國際分工和商品交換基礎上形成的。在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國際貿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隸和供奴隸主消費的奢侈品。在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中國與歐亞各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地中海、波羅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國之間也有貿易往來。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當時參與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和供封建主消費的奢侈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後,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由於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並開始具有世界規模。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額不斷上升。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當時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19世紀末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後,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
此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並停滯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美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頭號大國。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空前活躍並帶有許多新的特點,貿易中的製成品已超過初級產品而占據主導地位,新產品不斷涌現,交易方式日趨靈活多樣。
當代國際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國際貿易在當代國際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理論國際貿易的理論是研究國際間商品流通規律的理論。它要闡明一系列基本問題,例如,各國間為什麼會發生商品交換;各個歷史時期國際貿易的性質和特徵由什麼決定等等。廣義的國際貿易理論還應包括國際價值理論和國際收支理論。
實務國際貿易的實務指完成一筆進口或出口交易所進行的一系列業務活動。大體上可分3個階段:①交易前的准備工作。②交易的磋商和合同的訂立。③合同的履行。
對外貿易統計,各國不盡相同。有的國家以國境劃分進出口,凡進入國境的商品即列入進口,稱總進口;凡運出國境的商品即為出口,稱總出口,其中包括復出口即進口商品未經加工又再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即一國總貿易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有的國家以關境為標准劃分進出口,雖進入國境但未進入關境的商品不算進口,只有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入進口,稱專門進口;國內產品運出關境和進口後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品列入出口,稱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即專門貿易額。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上述兩種方法都不把過境商品列入外貿額。各國的進出口通常是不相等的,一定時期內進出口的差額稱為貿易差額。出口大於進口叫出超、貿易順差或貿易盈餘,出口小於進口叫入超、貿易逆差或貿易赤字;進出口相等稱為貿易平衡。
國際貿易規模用世界貿易額表示。為避免重復計算,只統計各國的出口或進口,以世界出口額或進口額作世界貿易額。由於各國的貿易額是進出口總額,故世界貿易額不等於各國貿易額的加總。由於各國一般都以離岸價格計算出口、到岸價格計算進口,故世界進口額總是大於世界出口額。世界貿易額通常以美元為貨幣單位計算。現實貿易額受價格變動影響,往往不能正確反映實際貿易額的變化,因此世界貿易額要以一定時期的不變價格來計算,這樣才能衡量出國際貿易量的變化情況。
國際貿易的方式有多種:①按貨物的運輸方式,可分為陸路貿易、海路貿易、空運貿易和郵購貿易。國際貿易中多數貨物是通過海路運輸的。②按貿易過程中是否有第三者介入,可分為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兩大類。前者即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貿易;後者則是在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有第三國中間商介入,具體形式又有多種。一種是商品雖由生產國直接運往消費國,但兩方不直接發生買賣關系,而是通過第三國中間商成交的;另一種是生產國先把產品運往第三國,由中間商再把產品銷往消費國。此外,一國由外貿廠商經營的外貿也屬間接貿易。③按參加交易過程的國家數量,可分為雙邊貿易與多邊貿易。雙邊貿易即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進行的交易。但一國的產品往往不全能適應對方的需要,這樣就會產生貿易差額,造成貿易不平衡和支付困難,這就需要其他國家的介入。多邊貿易即在多國之間、在較大范圍內進行的交易,它容易使各交易國各得所需並達到貿易平衡。④按清償方式,可分為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現匯貿易即以貨幣直接支付進口貨款,現代國際貿易中主要的支付手段為美元、德國馬克、日元等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易貨貿易即雙方均以貨物計價進行清償,這樣做可以彌補外匯不足的困難,並能推動本國產品的出口。因直接換貨有一定難度,故往往採用一種形式更加靈活的廣義的易貨貿易,即規定在一定時期內用幾種貨物進行交換,分別結算、綜合平衡。⑤按交易中進口與出口的關系,可分為單邊進口、單邊出口和對等貿易。前兩種指一國對他國出口同從該國進口無關,是獨立進行的,後一種指要求兩國間的進出口交易要對等。現代國際貿易多採用前兩種形式
『捌』 簡述新航路開辟時期世界貿易發展的基本概況
積極影響: 1、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 商業革命 學生通過比較可以看出新航路開辟前,歐洲的主要貿易區在地中海沿岸,歐洲的市場也比較小。而新航路開辟後歐洲的貿易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商業地位被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國、尼德蘭所代替。從前很少越出歐洲大陸的市場,規模突然擴大,商品種類大增,貿易額急劇上升,貨源空前開闊。新的商業經營方式的出現,如:銀行、股票交易所、以及股份公司紛紛建立。經商觀念成為社會主流觀念,從事商業的人員激增。 價格革命 貴金屬大量流入歐洲,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大大增加,遠遠超過了商品交換所需,導致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在歷史上就叫「價格革命」。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社會的分化,階級關系發生變化:收取固定貨幣地租的封建主,在物價飛漲中也遭受巨大損失,財力下降甚至破產,社會地位隨之下降,封建勢力被削弱;小手工業者和農民兩極分化加劇,大部分人淪為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工人;工商業資產階級以及從事工商業經營的新貴族,一方面剝削廉價勞動力,另一方面高價出售商品,財富迅速增加。所以,價格革命的後果是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尤其是加快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步伐。 2.揭開了近代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序幕 新航路開辟讓西歐人看到了世界的大,發現了很多的沒有去過的地方,這刺激了歐洲人對外擴張的慾望,掀起了海外殖民掠奪的高潮。 3.世界逐漸形成為一個整體 隨著新航路開辟後,殖民貿易和殖民掠奪,把零散的世界緊緊聯系在一起。主要有全球性的物種、人種、經濟、文化的相互交流。
葡萄牙和西班牙開辟世界新航道的歷史使命完成了,歐洲其他國家開始躍躍欲試,特別是英、法等國,後來順著西、葡開辟的航道登上了帝國的巔峰。
由於新航路的開辟,整個世界貿易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原先對於歐洲人來說,地中海就是他們的貿易中心,而現在變成了大西洋。整個亞、歐、非、美都被新航道串聯了起來,世界市場自此正式形成。據統計,西班牙後來從美洲發現金礦並運回的黃金達1576噸、白銀4673噸,而葡萄牙從非洲運回了276噸黃金。要知道此處我用的單位是噸,如果換算成克,這個自然段就太長了。如此巨大的財富全部集中於歐洲,使得歐洲人的購買力大幅上升,物價也跟著翻了幾倍。物價上漲給商人們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歐洲的資本家們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桶金。
『玖』 歐元的誕生對於國際貿易、國家主權、各國的政治和經濟關系有哪些影響...
歐元的積極意義集中表現為歐洲一體化建設有了新的「助推器」,國際經濟發展面臨新格局。 2.1 歐元推動歐洲邁向統一 歐元的誕生標志著歐洲自羅馬帝國滅亡以後又一次實現貨幣統一,其間經歷了漫長的19個世紀。但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羅馬帝國是用武力征服異邦,強行實施單一貨幣,而今天的歐洲聯盟則以經濟的、政治的,即和平的漸進手段逐步邁向統一,各成員國主動、自願地讓渡自己的部份主權,包括貨幣主權,歐元的問世便是這一進程的必然結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當因為經濟的、歷史的、社會的和文化等因素造成各成員國發展不均衡,地區差異明顯時,歐盟的一體化進程便分3個步驟:協調(harmonisation)--趨同(convergence)--統一(integration)。使用的法律工具是,在協調和趨同階段多以指令(directive)的形式,提出總體目標,規定達標時間,但由各成員國依據本國的實際情況採取具體的措施和行動;在統一階段,則頒布條例(reglement),立刻無條件地在歐盟所有成員國生效。統一的最高形式就是形成「共同政策」(la politique commune),如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PAC),或者建立經濟貨幣聯盟,如本文論及的歐元。但不論怎樣,歐盟一體化進程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從協調到趨同再到統一,自始至終遵循著一種內在的、逐次推進的邏輯法則,一環緊扣一環,形成水到渠成之勢,具有不可逆轉性。建立自由貿易區導致關稅同盟,關稅同盟催生統一大市場,統一大市場需要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由此可見,歐盟一體化進程的每個階段既是承上的結果,又是啟下的引子。歐元的意義也在於此,它的實施必將構成新的動力,推動歐洲走向更高層次的聯合。 首先,歐元將促使歐盟各國整頓並嚴格管理自己的公共財政,防止政府開支無度,努力營造健康穩定的經濟環境,因為《馬約》規定的預算赤字標准和公債標准連同其他3項趨同標准具有不可逆轉性,也就是說,申請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必須同時符合上述5個條件,並且一旦成為歐元國,必須始終接受上述5項標準的約束,不得違規,更不能退出。比如義大利,當年為了趕上歐元頭班列車,不得不進行痛苦的國家經濟體制改革,致使政府財政赤字從1990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降到1993年的3.9%。就連法國也是經過一番艱苦努力之後才於1997年底將財政赤字壓到了決定性的3%以下。幾乎在同一時期,歐盟的預算赤字也由1993年破紀錄的6.2%回落至1999年的2.4%,去年僅為1.7%。另一個更有說服力的指標是通貨膨脹率。由於通脹水平是貨幣穩定的決定性因素,所以《馬約》明確規定,抑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既是歐盟成員國入圍歐元區的首要必備條件,也是歐洲中央銀行的首要任務。從各成員國,特別是歐元國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看,歐元效應非常明顯。上個世紀70年代,歐盟國家的平均物價上漲指數高達10.6%,90年代後持續走低,2001年降至1.8%,歐元區為2.1%。葡萄牙、瑞典等國表現尤為突出,通脹率分別從1990年的13.3%和10.2%下降到1999年的2.2%和0.6%。法國近3年來更是一枝獨秀,1999年歐元正式出台時,它的年通貨膨脹率只有0.8%,幾乎可以忽略不計,2001年也僅為2.1%,遠低於《馬約》規定的上限標准。 第二,統一的歐洲貨幣必將首先強化歐盟內部的市場競爭,促進商品和服務流通,資本和人員流動,這就迫使歐盟各國,特別是歐元國加大稅收、工資待遇、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力度,盡快實現稅務和社會保障體系的趨同,以期縮小與鄰國的明顯差異,吸引人才和投資。為此,目前歐盟9國實行了最低標准工資制。按實際數額算,大致可分成3類國家:在西班牙和英國,最低標准工資分別相當於本國平均工資的34%和37%;在比利時、希臘、盧森堡和荷蘭,最低標准工資則分別為本國平均工資的39%、41%、42%和44%;法國和葡萄牙最高,分別為49%和57%。 歐元的第三個良好效應在於刺激歐盟企業的生產與貿易。在沒有統一貨幣的情況下,歐盟15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不能不考慮匯率的波動,以及由此帶來的交易風險和成本的額外增加(如外匯的買賣差價,支付和轉帳時的銀行手續費等),包括產品價格的不確定性。人們不會忘記,1992-93年間,法國多菲內省的企業家和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老闆就是因為義大利里拉的突然大幅度貶值而在一夜之間傾家盪產的。實施歐元後,由於歐元區之間的貨幣匯率已經鎖定,這類風險便不復存在,類似的悲劇也自然不會重演。據法國專家估算,用歐元交易節省的費用相當於歐盟15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3%~0.4%,僅法國每年可少開支250億法國法郎。對企業來說,這意味著成本的降低、競爭力的增強。歐元還極大地提高了產品價格和服務價格的透明度,有利於公平競爭,有利於深化歐洲統一大市場,有利於改善企業生存的宏觀經濟環境,並最終促進整個歐盟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的確,歐盟區內貿易過去一直占歐盟成員國全部對外出口貿易的60%,而今這一份額已增加到近80%,達1.6萬億歐元。從這個意義上說,歐元是歐洲經濟增長的因素。 第四,歐元的產生正在導致歐洲金融市場的資產重組,或者說促使歐洲的金融市場趨向統一。這是因為實施歐元後,匯率風險的消除使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證券發行人能夠以低成本集中籌措大量資金,擴大股票和證券的交易能力,並在短期內獲得規模效益,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集團、跨國公司和個人使用歐元工具在歐元區進行多元化投資。1998年,歐元出台之前,在歐洲金融市場發行的美元證券總額為4090億美元,第二年歐元正式啟動後,達到4700億美元,增幅15~20%。而在同一時期,以歐元計價的證券總量則從1998年的2210億美元猛增到1999年的5220億美元,翻了一番半。 第五,更為重要的是歐元對歐洲就業形勢的積極影響。長期以來,流行於西方經濟學界,特別是法國經濟學界的一種傳統觀念認為,貨幣與就業從來就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貨幣貶值有利於出口創匯,有利於創造就業機會,強勢貨幣抑制通脹的同時抑制經濟增長,導致就業不足。其實並非如此絕對。眾所周知,瑞士、美國和德國等都是貨幣堅挺的國家,但也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和就業率。法國法郎在1981-1987年間曾經5次貶值,法國經濟卻並沒有因此回升,失業率則從7.4%猛增到10.5%。所以說貨幣疲軟不一定保證就業,正如貨幣堅挺絕非必然導致失業一樣,關鍵要看所定幣值是否真實反映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如通貨膨脹率、國家財政預算、對外貿易形勢,以及本國產品的競爭力等。通過綜合分析近3年來歐盟這些方面的數據,表明歐元充份體現了歐盟的整體經濟實力,因而對歐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穩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穩定使企業和經濟人可以從長計議,增強投資信心,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再生產規模和能力。穩定使自由貿易得以制度化持續發展,促進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些都將直接或者間接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據歐洲統計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自1999年歐元問世以來,歐盟的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已由當初的10%(1999年超過1800萬人)回落到2001年的7.6%。法國1999年的失業大軍高達250萬,占就業人口的11.1%,目前破紀錄地降到200萬以下(8.8%),年降幅達15%。 最後,歐元帶動並促進歐洲政治一體化。實現歐洲聯合,建立一個泛歐聯邦式合眾國是歐洲數代人孜孜以求的理想。歐洲一體化進程從發端時起就含有這種強烈的政治意願,只不過限於時局等主客觀條件的考慮,「歐洲大廈」的設計者們採取了一種務實的態度,選擇了「先經濟、後政治」,「政治經濟化」的發展道路,但無論如何,他們從沒有放棄歐洲政治一體化的終極目標。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歐元的意義如同業已建成的歐洲關稅同盟、歐洲統一大市場,都是推動歐洲邁向統一的手段。1992年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其核心內容就是實現歐洲經濟與貨幣的聯盟,同時正式啟動歐洲政治聯盟。這標志著歐共體開始從「政治經濟化」自然過渡到"經濟政治化"階段。正是在這之後,歐盟非常明顯地加大了歐洲政治合作的步伐和力度:任命原北約秘書長索拉那為「歐洲安全先生」,專事歐盟的共同外交和安全;為了歐洲的和平與穩定,准備籌建一支6萬人的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和5000人的歐洲警察部隊,並實行統一的歐洲逮捕令制度;中東歐12個候選國的入盟談判進程將於今年底結束,至遲在2004年著手接納第一批新成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歐盟最近任命堅定的歐洲統一派、德高望重的法國前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為歐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席,足見其推動歐洲聯合的決心和意願。 歐元帶動並促進歐洲聯合的另一個重要現實是,3億多歐洲公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走近歐盟,關心歐盟,因為共同的貨幣意味著共同的國家,這種特有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才是未來「歐洲統一神殿」的永久基石。法國《發展》周刊(Expansion)2001年底進行的一次抽樣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法國人對歐元持積極歡迎的態度。64%的受問者相信歐元將促進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認為歐元保證了價格的透明度,使消費者收益的高達71%。另有54%的受訪者認為歐元將增加歐盟各國人民之間的凝聚力。 2.2 歐元促進世界走向多極 前面我們主要從歐盟的角度討論了歐元的積極意義。其實,歐元的影響早已超越了這個范疇,以歐盟厚實的綜合經濟實力做後盾,以《馬約》、《歐洲穩定與增長公約》和《歐元的法律地位》等一系列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法律文件為保障的歐元必將給世界經濟貿易和國際貨幣體系帶來意義深遠的變化。 2.2.1 歐元將提升歐洲在新世紀國際經濟貿易格局中的地位 歐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和貿易集團,面積為319.1萬平方公里,人口3億零4百萬。它的國內生產總值2000年達8.8萬億美元,佔世界總產值的32%,高於美國的27%,人均產值1999超過2萬美元大關,其經濟規模和實力可見一斑。 再以對外貿易為例。據歐洲統計局提供的最新數據,2000年世界總出口額達5.4萬億歐元,其中歐盟名列前茅,為9379億歐元,佔18%,高於美國的16%(8374億歐元),日本的10%(5183億歐元)和加拿大的6%(2985億歐元)。 同一年,歐盟的進口比重僅次於美國(1.34萬歐元),為1.03萬億歐元,佔世界貿易總進口的18%,遙遙領先於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參見下表:國別和地區 2000(10億歐元) 所佔份額(%) 歐盟 1026,8 18,0% 美國 1343,0 23,5% 日本 409,0 7,2% 加拿大 285,0 5,0% 中國 243,8 4,3% 香港 233,7 4,1% 其餘國家和地區 2167,6 38,0% 全球 5708,9 100,0%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組數據涉及的僅僅是歐盟的對外商品貿易。在新經濟大潮的直接影響下,歐盟的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正借歐元的東風在國際貿易舞台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可以確信,歐元必將進一步帶動歐盟旅遊業的發展,最直接最具體的例子便是實施歐元後,在歐元區12國內旅行的人不再需要兌換貨幣,從而省去很多費用和麻煩。隨著歐元的全面流通,歐洲統一大市場的潛在效應也將得以充份發揮,如內外需求擴大,交易成本底,風險小,投資更具吸引力,消費者信心回升等。總之,歐盟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這一態勢極大地提升了歐盟在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國際政治多極化進程中的地位。 2.2.2 歐元挑戰國際貨幣體系 雖然二戰後建立起來的「黃金-美元本位制」,即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早已不復存在,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及其影響力卻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國際貿易計價、世界外匯儲備,以及國際金融交易中,綠鈔分別佔48%、61%和83.6%。所以說,歐元挑戰國際貨幣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挑戰美元。現在的問題在於歐元怎樣打破美元的國際霸主地位。 首先,在國際貿易結算方面,歐元將向美元優勢發起強有力的沖擊,並將很快成為最主要的國際計價貨幣之一。如前所述,歐盟區內貿易已由過去的60%上升到現在的近80%。歐元將毫無疑問地取代各成員國的貨幣,首先成為這部份貿易的統一結算單位。我們還知道,歐盟在世界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總額中均佔有相當的比重,而且以歐盟各國貨幣計價的進出口份額分別達到36%和27%以上。完全實現歐洲統一貨幣後,相信這部份貿易也將自然改用歐元計價,原因在於進出口商們可以藉此降低交易成本,消除與外匯風險管理有關的費用,提供競爭力。倘若進一步分析歐盟目前的主要貿易夥伴,我們更會發現,一些國家和地區與歐盟有著歷史的、文化的、經濟的、貨幣的和政治的淵源關系,如中東歐12國本來就期待早日加入歐盟,這些國家的貨幣大多同德國馬克建立了聯系匯率,德國馬克並入歐元後,特別是這些國家加入歐盟後,使用歐元計價將是順理成章的事;另一些國家和地區則與歐盟建立了制度化的雙邊特殊經貿合作關系,如地中海沿岸的馬格裡布聯盟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摩洛哥3國,中東的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等,他們的中長遠目標是同歐盟構建歐洲-地中海自由貿易區。在此大背景下,歐元肯定會成為雙邊貿易的計價單位。歐盟的第三類貿易夥伴包括位於非洲、加勒比海與太平洋地區的69個發展中國家(通稱非、加、太國家)。他們歷史上都曾是歐盟國家,主要是法國、比利時、德國、荷蘭等的殖民地,因而與歐盟有著廣泛的社會、文化和特殊的經濟利益聯系。所以歐盟一直把該地區視為其拓展對外經貿關系的重點,並同這些國家簽訂了優惠貿易協定,即著名的洛美協定。隨著歐元的投入使用,這一部份的貿易將由原先的以美元、法郎或馬克結算逐步轉換成用歐元計價。最後,不應忘記的還有法非金融合作區的14個非洲國家。他們雖然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脫離法國的殖民統治,但一直維持西非法郎與法國法郎的聯系匯率。根據歐盟有關決定,該固定兌換機制可從今年1月起自動轉換成與歐元的聯系匯率。凡此種種,都為歐元充當國際貿易計價貨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現實可能性。有學者樂觀地估計,英國、丹麥和瑞典不可能長久游離於歐元區之外,他們一旦加入歐洲經濟貨幣聯盟,30%的世界出口貿易將以歐元結算。 歐元在國際貿易中使用的比重越大,它的國際化程度就越高,它的市場信譽度也將隨之不斷攀升,其直接結果便是各國對歐元的持有量的增加。而且,即便是出於防範金融風險,免受貨幣動盪之苦的需要,世界各國的央行也都會或多或少地籌措部份歐元資產,作為外匯儲備的一部份。這樣一來,歐元勢必在國際外匯儲備方面成為美元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具體地說,以往全世界都需要美元計價、儲備和支付,這使得美國可以直接用本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任意借貸而不必擔心任何的匯率風險。一旦發現負債太多時,美國又可以無所顧慮地自行決定美元貶值,等於由別國替它還債。歐元問世後,美國的這套帽子戲法將不再絕對靈驗,而且弄不好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長期的巨額外債和國際收支嚴重失衡會使市場和消費者對美元失去信心,轉而吸納保險系數更高的歐元。 據歐洲學者預測,在全球未來的外匯儲備結構中,歐元和美元很可能平分秋色,各佔40%,其餘為日元、瑞士法郎等。國際儲備貨幣將由此形成「兩駕馬車」制。 客觀地說,歐元近期內尚不能在國際金融領域撼動美元的霸主地位,首要原因在於歐盟國家的金融市場過於分散,規模太小,最大的法蘭克福交易所其交易量也只有美國紐約交易所的8%。雖然歐盟國家的國債市場相加,債券和股票總額約有2.1萬億歐元,超過美國,但同樣是因為不集中,難以形成合力沖擊美元。不過,隨著歐元在歐洲的全面流通,這種情形必有所改變,歐盟特別是歐元區的銀行、股票證券交易所等金融機構的兼並重組、合作聯合在所難免。 三、結束語 中國經過20多年的經濟改革開放,正以「堅定而又負責任」的大國姿態走向世界,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的進程。它與同樣處於積極變革中的歐洲聯盟始終保持並發展著日益緊密的經濟貿易和政治關系。有鑒於此,筆者就以歐元對中國的影響作為本文的結語。 3.1 歐元推動中歐經貿發展 1999年,歐盟成為繼日本、美國之後中國的第3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是歐盟的第4大進出口國。歐盟還是中國最重要的技術和設備供應商。 前文說過,實現統一貨幣後,歐盟區內的匯率風險將減少乃至消失,交易費用也將隨之降低,這為歐盟擴大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創造了條件。據歐洲統計局的資料,2000年歐中雙邊貿易為955億歐元,比上年增長14%。更重要的是,為了建立新貨幣的信用,歐洲中央銀行必定會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歐元幣值的穩定和堅挺,這其實也正是《馬約》賦予歐洲央行的首要使命。歐元的堅挺自然會增加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有利於擴大中國對歐盟國家的出口。此外,就歐盟各成員國政府而言,實現貨幣統一後,他們可減少為防範貨幣投機和金融危機而要留存的外匯儲備,用節省的這筆資金擴大國內外投資;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貨幣統一直接意味著投資匯率風險的減少,這有利於調動他們對外投資的積極性,而且歐元的穩定與堅挺會吸引眾多投資者將目光轉向能源、交通和通信等長線基礎設施產業,這些又恰恰是我國實施開發西部戰略所急需的項目。穩定而堅挺的歐元同樣會吸引中國的企業和個人到歐洲投資,如購買歐元債券等。 3.2 歐元促進中國外匯儲備結構調整 筆者以為,歐元對中國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莫過於促使我國優化外匯儲備結構,使之更趨合理和安全。 中國的外匯儲備目前已超過2400億美元,是世界第二大外匯儲備國。但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始終占絕對優勢。這種相對單一的外匯儲備結構顯然不夠合理,也欠安全。一旦美元匯率波動很大,甚至貶值,我們的外匯儲備將面臨沖擊,招致嚴重損失。歐元的出現為我國實施儲備資產多元化提供了良機,創造了條件,其實也是勢在必行。這是因為長期以來,美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元的國際壟斷地位,如今歐元打破了它的一統天下,並有能力與之抗衡,成為最具競爭力的主要國際貨幣。於此情形,及時調整我國外匯儲備結構,適量增持歐元,降低對美元的倚重實在是一個務實且有遠見的戰略抉擇。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利用歐元優勢,逐步調整我國的匯率政策,改變那種人民幣與美元事實上掛鉤的浮動匯率制度。人們不應忘記,1998年的那場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東南亞諸國,其中的一個嚴重教訓就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貨幣都固守美元的固定匯率,導致本國的國際收支嚴重失衡,被索羅斯等國際大炒家乘虛而入。歷史的經驗值得借鑒。
『拾』 古代的交易貨幣都有哪些
在中國,金銀等貴金屬是比較貧乏的,歷史上,中國流通的白銀主要是從日本進口以及同西方貿易中,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黃金在中國古代時比較貧乏的,用作貨幣的情況比較少,一般都是上層社會中用作顯示身份的生活用品,在一些先秦時期的史書中,經常會看到,金這樣的財物概念,這里的「金」其實指的是黃銅,不是今天所說的黃金的概念。
在中國遠古時期,最早被用作貨幣的是海貝,到了先秦時期,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青銅器出現在歷史舞台,因為當時的諸侯國都有著各自的勢力范圍,再加上生活習俗和文化的差異,主要有在北方的三晉使用鏟幣,南方楚國的蟻鼻錢,東方齊燕的刀幣,西部秦國的圓形方孔錢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統一貨幣,全國都是用圓形方孔錢,重半兩,被稱作秦半兩,秦半兩這一銅錢的規制就這樣被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重新確立幣制,在全國實行五銖錢,這種樣式的貨幣一直到隋朝依然在沿用,只是部分因為長期的使用,磨損嚴重,隋文帝時,下令不準使用舊錢,鑄造合乎標準的五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