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黃金都城

黃金都城

發布時間:2021-04-29 03:58:18

A. 黃金國是怎麼回事

驢子愛草料,人們愛黃金。當人類文明經過千萬年的發展,商品的生產和交換成為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方式後,作為價值標準的貨幣——黃金便成了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人們所最渴望的東西。在黃金的召喚下,殖民者在世界上每一片古老而寧靜的土地上都留下了罪惡的足跡,當然他們也沒有放過亞馬孫流域熱帶叢林中的人間天國——印加帝國。

印加黃金天國

13世紀時,南美大陸的蓋丘人強盛起來,他們戰勝了宿敵昌蓋人,建立了地跨整個亞馬孫平原的大帝國——塔萬廷蘇龍帝國,從傳說中的開創者曼可喀巴科到1553年死於西班牙人之手的最後一任帝王阿塔瓦爾帕,共傳14世。他們創造了輝煌顯赫的印加文明,成為南美大陸文明的兩大源頭之一。帝國不斷進行擴張,最終形成了包括沿海沙漠帶、安第斯山峽帶、亞馬遜雨林帶、玻利維亞高原帶等四大部分組成的當時美洲最大的帝國,控制人口約1200萬,首都設於庫斯科(在今秘魯南部),而生活在首都地區的人被稱為印加人,通用印第安語。

為了有效地統治龐大的帝國,印加人創立了嚴密的統治機構和宗教信仰系統。但因疆域的遼闊和交通的限制,整個國家還是處於比較渙散的狀態,在一些天高皇帝遠的地方,軍事上的征服只使他們被迫對印加王俯首稱臣,並沒有具體的統一的管理措施。印加人實行一種國內殖民的制度,把一些本族或忠於帝國的部族遷徙到新征服的地區,對當地人民實行統治和同化,但是這種做法的經濟效果比政治效果更明顯一些。印第安人藉此開辟了新的土地、礦山和其他資源,而安第斯山脈的開發也正是在這時候。

維系印加帝國的更好方式是宗教信仰。他們對太陽神的崇拜是一個古老的傳統,也是古代農耕文明的一個體現。因為太陽對於地球和人類的意義是至關重要的,萬物的滋長、人類的繁衍都離不開太陽的恩賜,所以在幾乎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能發現崇拜太陽神的痕跡,無論是在美洲還是非洲,或者歐洲。印加人很早就發現和開始使用黃金,他們認為金子是太陽神的象徵,大多用其來塑造太陽神的金身和宮殿,而不僅是進行商品交換的中介和工具。黃金是財富和權位的象徵,是神聖的和純潔的。他們用黃金裝飾神廟和宮殿,製作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但是從來沒有引起爭奪和屠殺。據不完全統計,印加人自形成以來到帝國滅亡為止所積蓄的黃金超過埃及所有法老的財富。當西方人自命為文明人而將古老的印第安土著稱為野蠻人的時候,野蠻人還不知道為了黃金的爭戰是多麼血腥和殘酷,一切都沉浸在神聖、和平的光輝之中。

文明與野蠻

自從500年前西班牙的一個探險家第一次發現了亞馬孫河,人們便開始對這片古老而神秘的流域充滿了幻想。他們的冒險精神和對財富的渴望鼓勵著他們一次又一次來到這片原始的叢林,但天造地設的屏障卻一次又一次地保護了叢林中那些淳樸而善良的人們。1511年,當另一位探險家巴爾沃亞在叢林邊緣處的一個原始部落里看到遍地金光閃閃的器具時,簡直目瞪口呆;看到那裡的人「揮金如土」地生活,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敦厚而善良的老酋長在弄明白了他的來意後,告訴他在叢林的深處有更多的金子,那裡的人們吃飯喝水用的器具都是金子製成。但是他不明白為什麼這個東西能讓這個營養不良、皮膚蒼白的人如此痴迷,竟然不顧生命的危險,千里迢迢、背井離鄉地來搜尋。他也不知道這些在他們看來普通平常的東西將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災難。巴爾沃亞的腳步在毒蛇猛獸、食人部落的阻擋下停住了,叢林中的危機和恐懼使西班牙人在20年裡沒敢輕舉妄動。但是,機會終於還是來了。

由於王位繼承製度的不健全,印加帝國經常在王位繼承問題上發生糾紛。在倒數第二代國王瓦納·卡佩死後,國家甚至因此發生了嚴重的分裂。他的長子瓦斯卡在都城庫斯科宣布即位,但是一直與父親在北方生活的阿塔瓦爾帕卻詐稱父親在死時將國家分成兩份,分別交給他們兄弟二人統治。於是他在北部城市基多建立了一個新的首都,由此引發了兄弟二人之間連續數年的混戰,帝國瀕於瓦解的邊緣。雖然阿塔瓦爾帕在戰爭的最後僥幸取得了勝利,但他萬萬沒有料到,就在他前往舊都接收整個帝國的統治權時,他碰上了來自西班牙的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

皮薩羅早就聽到了印加黃金國的傳說,在黃金魔咒的驅使下,他蠢蠢欲動。1531年,他徵得西班牙國王的同意,帶領著一支不到200人但卻全副武裝的隊伍來到了南美大陸。1532年,在征服阿茲特克人後,他探聽到了印加人正在進行內戰的消息,他喜不自禁,以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一邊向西班牙國王請求增援,一邊急不可待地帶著他的隊伍向印加首都庫斯科進軍了。他們來到離庫斯科不遠的一座小城卡沙馬爾卡駐下,並請求會見阿塔瓦爾帕。與世隔絕的印加人根本想不到這幫外來客的險惡用心,阿塔瓦爾帕高興地答應了皮薩羅的請求,決定於第二天在卡沙馬爾卡城的中央廣場與皮薩羅進行會晤。他雖然剛剛在王位之爭中打敗了自己的兄長,但是對皮薩羅卻毫無戒心。當他率領著自己的臣民和軍隊耀武揚威地來到卡沙馬爾卡城時,他那金燦燦的皇冠和權杖已經不能證明他那高不可攀的地位了。預先埋伏好的西班牙人在皮薩羅一聲令下,蜂擁而出,火槍大炮一起發射,印加國王還沒有弄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他的隊伍早巳被打散,而他自己也早已被五花大綁地帶到了皮薩羅面前。他憤怒地大罵,但是已經無法挽回他血戰五年才爭得的王位和傳承數百年的帝國基業了。

狡詐的皮薩羅囚禁了國王,並且威脅說,如果他不能讓印加人在規定的時間內用黃金填滿關押他的房子,他便沒有活命的機會。也許是阿塔瓦爾帕怕死,也許是他沒有意識到這種黃澄澄的金屬對於這幫侵略者的意義,他命令他的人民按照西班牙人說的話去做。印加人果然在規定的時間里送來了約6萬噸黃金和12萬噸白銀,滿足了皮薩羅貪婪的慾望,但卻最終沒能救得他們敬愛的國王一命。背信棄義的皮薩羅恐怕國王在返回後組織力量反擊,便卑鄙地絞死了他。隨後的1533年,他們在援軍到達後瘋狂地進攻庫斯科城,佔領了它並把它洗劫一空,印加人上千年的燦爛文明,便在自詡為文明人的炮火中從此銷聲匿跡。

寶藏不知去向

據皮薩羅的一個兄弟佩德洛·皮薩羅描述,當他們攻入庫斯科城時,並沒有找到如他們所期望的那麼多金銀財寶,盡管也搜刮到了很多,但更多更好的珍寶還是讓印加人掩藏起來或者帶走了。他們探知附近有一個秘密洞穴,是阿塔瓦爾帕的兄長瓦斯卡藏寶的地方,但是他們沒有找到。他又聽說印加人的祭司負責了藏寶的過程,祭司命令人們一撥一撥地交替去將寶藏藏到隱秘的地方,最後一批最忠誠的人在藏寶之後集體跳下懸崖,而祭司也隨後不知去向。

盡管西班牙人掠奪的只是一小部分寶藏,但是邪靈已經附在這些沾滿貪欲與血腥的財寶上,因為據說阿塔瓦爾帕在死前憑著他對太陽神的信念,對侵略者發出了最惡毒的詛咒。神當然不會親自降臨人間處理這些繁瑣的事,但是在人們的心中時時都能看到他的恩典與懲罰。當強盜們因為分贓不均而大打出手,最終在自相殘殺中走向末路時,也可以說是阿塔瓦爾帕的詛咒發生了效力。皮薩羅為了獨吞寶藏,借故處死了一直並肩作戰的同伴迪耶科·阿爾馬格羅;阿爾馬格羅的部下則於數年後為復仇殺死了皮薩羅,並殺死或囚禁了他的四個兄弟。一切惡念的種子都是自我毀滅的源頭,心中懷著最純真的信仰的人們,往往把握了最真實的道理。但人們在拍手稱快的同時,還是忘不了追問一句:那些強盜們最終把寶藏弄到哪裡去了?

西班牙人佔領庫斯科後,曾任命瓦斯卡的弟弟曼科繼任國王。他們開始是希望培養一個傀儡國王為他們搜刮財富,但是曼科繼位後卻領導印加人進行了長達30餘年的反抗斗爭,終因實力不敵撤到烏魯巴姆河的大峽谷里,然後又退入安第斯山脈的腹地,並把印加人的寶藏藏在了那裡。也有人說他們奪回了贖阿塔瓦爾帕的寶藏,並將它與阿塔瓦爾帕一起葬在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

後來不斷有人追問、搜尋這些寶藏,結果都未得其所。16世紀下半葉,一位西班牙商人古特尼茨聲稱在一位當地印第安人的帶領下找到了阿塔瓦爾帕國王的陵墓,印第安人答應他只要協助修復庫斯科城,就讓他取走所有珍寶。古特尼茨借機發了大財,在1576年的西班牙稅收記錄里,他曾慷慨地捐獻了400千克黃金作為稅金,但是後來就再沒有人如此幸運過。

有人說印加人在撤出庫斯科時將財寶沉到了他們的聖湖的喀喀湖中,它位於現在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處的安第斯山脈中,距庫斯科城東南100多千米,但事實證明這只是另一處傳說中的寶藏。又有人發現庫斯科北面的薩克薩伊瓦曼要塞有神秘的地道,認為財寶應該被藏在了那裡。但這只是一個由堅固石塊築成的軍事堡壘,裡面沒有任何寶藏的氣息。因為曼科領導印加人撤到了帝國的大後方,人們便猜測他將寶藏藏在了那裡,一座叫做維爾卡班巴或者馬丘比丘的城市。1911年,一位美國考古學家賓海姆在一位印第安人的帶領下找到了它。它位於庫斯科城西北112千米的高原上,海拔2280米,兩側部是高約600米的懸崖,峭壁之下是飛流急湍的烏魯巴姆河。盡管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但也與寶藏無關。

1964年,在安第斯山脈又有了新的發現。一批到秘魯北部去開闢土地的農民,在途中發現了一座龐大的印加古城——大帕哈頓,這也是印加帝國鼎盛時期的遺跡,人們稱它為「理想中的黃金國」,但在這里仍然沒有發現寶藏的影子,理想中的黃金國依舊存在人們的想像中。

巴克維茲的突破

20世紀後期多次以科學考古名義進行的尋寶活動都最終失敗,1972年尼科斯帶領的法美探險隊幾乎全軍覆沒,而1997年挪威考古學家哈科斯約德隻身前往,一去不返。人們幾乎巳不再相信關於黃金國的傳說,但是巴克維茲的發現又為人們帶來一線新的希望。他是一名有著波蘭和義大利雙重血統的探險家,2003年,他偶然發現一直以來撲朔迷離的印加寶藏其實就藏在亞馬孫河底某處的隧道和洞穴中。他從1996年開始試圖尋找亞馬孫河的真正源頭,但在不斷的實地考察過程中,他發現了在一處隱秘而至今尚未被人開發的河谷中有一座古城的遺址,他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印加古城帕提提遺址。因為這座古城遺址位於古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城北部約105千米處,正好符合歷史記載的印加人後撤時的地理方位。

盡管最近期的兩次科學考察在人們的心裡蒙上了恐怖的陰影,巴克維茲還是對自己的發現深信不疑。波斯頓人類學家哥科里從1984年起開始主持各種關於帕提提古城的研究項目,數十年的徒勞使他信心全無,面對巴克維茲的沖動,他「好心」地勸說: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印加人逃出庫斯科逃到亞馬孫流域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歷史記載不夠明確,而且最關鍵的是印加人原先居住的高原地區,與亞馬孫流域的氣候完全不同,他們不可能在大河流域的新環境和新挑戰(比如疾病)中獲勝,不可能在那裡建立龐大的古城,那隻是一個很浪漫的傳說。巴克維茲沒有聽進去,他樂觀地認為他離寶藏只有一步之遙了,因為無論是雷達探測和水下勘測都證明在那不到4平方千米的水域下有建築痕跡,這里肯定是一座濱河的古城,後來由於戰爭或者自然原因(如河流泛濫被淹沒)而廢棄了。遺址中的建築堅固而隱秘,巴克維茲認定這是為了藏寶而設計。

巴克維茲的信念來自另一個方面,據說在一份基督教會的檔案中發現了16世紀末在南美傳教的傳教士的手稿,對帕提提城進行了詳盡的描述,說那裡是一座到處堆積著金銀珠寶和奇珍異玩的城市。巴克維茲興奮地宣布他們的探險隊必將滿載而歸。他耗費巨資邀請世界知名的洞穴研究專家和技術人員一起,於2003年10月開始進行了第一次實地勘測,結果如何尚不得而知,但人們還是希望他能夠帶回來一些奇跡。如果沒有對成功的信念和敢於失敗的勇氣,人們永遠不可能做出新的突破。創造歷史的會是那些勇於行動的人,我們像巴克維茲一樣期待著奇跡的出現!

B. 黃金台是什麼之地

黃金台,亦稱招賢台,戰國時期燕昭王築,為燕昭王尊師郭隗之所。其真正的故址位於河北省定興縣高里鄉北章村台上(台上隸屬於北章村,由黃金台在此而得名),目前遺址尚存。據清康熙十二年定興縣志記載:「黃金台燕昭王築,,禮郭隗以致士。樂毅劇辛先後至。故址在縣西三十里北章村。年華曠邈,風雨崩摧於此,愈彰深古,觸人遠懷。不知乃自何人構為梵宇,綴以浮屠,則懸金區作布金地矣惜也。」明代蔣一葵的《長安客話》記載:「黃金台有二,故燕昭王所為樂、郭築而禮之者,其勝跡皆在定興。今都城亦有二,是後人所築。」
據史料考證,燕昭王於公元前311年即位,至公元前279年共執政33年。他即位之初即著手招徠人才。有感於千金買骨的故事,高築「黃金台"以招賢納士,以致名將樂毅、劇辛先後投奔燕國。公元前284年,樂毅率軍聯合各國攻齊,佔領70餘城。推測築台時間起於公元前310年。當時只言築台而無「黃金」二字,洎鮑明遠(南朝宋文學家,即鮑照,史稱鮑參軍)《放歌行》「豈伊白壁賜,將起黃金台」始見黃金台之名。

C. 黃金之城哈馬丹的歷史地位是什麼

在古巴比倫境內有一座黃金做成的城市,這就是伊朗人最初的國家——米底帝國的都城哈馬丹。哈馬丹是古代伊朗交通要道的中心,著名的絲綢之路就經過這里,維持著東西方繁榮的國際貿易。據「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所說,哈馬丹城的建立者是米底王國的創立者戴奧凱斯(約前715~?年)。據說他本來是部落首領的兒子,十分聰明,他為了取得僭主地位,努力在本部落中主持正義,被選為仲裁者。他的美名後來逐漸傳遍四方,於是米底人選舉他為國王,給他修築了一座與國王身份相配的宮殿,建立了一支禁衛軍。隨後,他又強迫米底人給他建造了一座城市作為自己的新都,它就是今日的哈馬丹。

D. 南非的首都是哪產黃金最多的是哪

約翰內斯堡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出口國,黃金出口額佔全部對外出口額的三分之一,因此又被譽為「黃金之國」。同時南非也是非洲最發達的國家。它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東、西、南三面瀕臨印度洋和大西洋。南非地處兩大洋間的航運要沖,其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線歷來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 旅遊資源豐富:詳見本站「感受非洲」欄目中的《南非最吸引遊客的15個景點簡介》 國土面積約12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690萬,主要由黑人、白人、有色人和亞裔四大種族構成,通用語言為英語和阿非利卡語(南非荷蘭語),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原始宗教。 南非是世界上唯一同時存在3個首都的國家: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立法首都開普敦和司法首都布隆方丹。 南非最早的土著居民是桑人、科伊人和後來南遷的班圖人。17世紀後,荷蘭、英國相繼入侵南非。20世紀初,南非曾一度成為英國的自治領地。1961年5月31日,南非退出英聯邦,成立南非共和國。由於南非白人當局在國內推行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南非人民在以曼德拉為首的非洲人國民大會的領導下,為推翻種族隔離制度,進行了英勇的斗爭,並最終取得勝利。1994年4月,南非舉行首次由各種族參加的大選,曼德拉當選為南非首任黑人總統。 南非礦產資源豐富,是世界五大礦產國之一。黃金、鉑族金屬、錳、釩、鉻、鈦和鋁硅酸鹽的儲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蛭石、鋯居世界第二位,氟石、磷酸鹽居世界第三位,銻、鈾居世界第四位,煤、鑽石、鉛居世界第五位。 南非屬於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占非洲國內生產總值的20%左右。礦業、製造業、農業和服務業是南非經濟四大支柱,深礦開采技術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南非的製造業門類齊全,技術先進,主要包括鋼鐵、金屬製品、化工、運輸設備、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等。製造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近五分之一。南非的電力工業較發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乾冷發電站,發電量佔全非洲的三分之二。

E. 古巴比倫境內被稱為黃金城市的是哪座城市在當時有著怎樣的作用

在古巴比倫境內有一座黃金做成的城市,這就是伊朗人最初的國家——米底帝國的都城哈馬丹。哈馬丹是古代伊朗交通要道的中心,著名的絲綢之路就經過這里,維持著東西方繁榮的國際貿易。

F. 黃巾軍首都是哪

黃巾軍就沒有首都黃金,均是一堆流寇。人的慫恿之下攻下一地下過異地,然後繼續攻城。

G. 都城與王城有什麼區別

對戰國都城的形態加以概括,我們發現東方列國普遍出現城、郭分治的「兩城制」,秦則採用了一種「非城郭制」的布局特點。

東方列國都城形態內部也有差別,按小城和大城的結合方式,可以分成三個類型:一、兩城並列式的,如燕下都、中山國靈壽城、鄭韓故城;二、小城位於大城之中的,如曲阜魯城、紀南城、魏安邑;三、小城嵌入大城一角的,如田齊臨淄、趙邯鄲。同一類型城市之間應當有相互影響,如燕下都與靈壽城;這是一個尚待深入研究的課題。不管怎樣,東方列國都城形態的內部差別較它們與秦的差別要低一個層次。

戰國及稍後的文獻對「兩城制」有所記載:

《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宋孫疏:「三里之城外有七里之郭,以為之御」。

《戰國策·齊策六》:「安平君以之惴惴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馬,而反千里之齊,安平君之功也」。「田單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萬乘之燕,復齊墟。攻狄而不下,何也?』」

《管子·度地》:「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

《爾雅·釋名》:「城,盛也,盛受國都也;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

《吳越春秋》:「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

戰國一尺相當於今23厘米,一里相當於414米,三里就是1242米,戰國都城如安邑、邯鄲、臨淄、紀南城等的小城邊長與之接近;七里就是2898米,戰國都城的大城邊長也多與之接近。考古與文獻互證,東方列國都城中的小城為「城」,大城為「郭」,確鑿無疑。小城中為宮殿區,大城中為居民及工商業區,性質也吻合。惟獨大、小城的位置關系,不限於《管子》和《爾雅》所說的內外相套。

自敬王遷都以後,洛陽就成為東周王室的所在地,改名叫「成周」。此前這座城興建於春秋早期,主要用於駐守諸侯國靖王軍隊,叫「翟泉」。敬王遷都時在城的北面又擴建了一座小城,來安置宮殿和陵墓,至於原來的大城,可能仍然作為駐軍場所,並安排平民區[1]。晉都新田的城市功能分區還不明朗,象牛村古城內既有大量的宮殿,又有手工業作坊及居址,並不是嚴格意義的宮城。春秋晚期晉國異姓卿大夫專權,他們在東面興修了三個小城,形成自己的勢力范圍,並左右公室的宗廟祭祀權。新田手工業既具有氏族工業的特徵,又有商業萌生的徵兆;石圭的批量生產具有典型意義,意味著禮制的衰落和現世商業觀念的流行,並與卿大夫勢力膨脹的歷史背景有著緊密聯系;到了新田晚期,石圭作坊遺址有突破牛村故城南垣的趨勢[2]。到了戰國時期,「分散的幾個小土城,戰國時,又集中為一個大郭城」[3]。三晉的都城,都具備了「兩城制」的格局,規劃明朗,趙都邯鄲的北大城既是主要的工業區和居民區,又包括貴族的府邸,同時還在其西北部加強了軍事防禦設施。從春秋時鄭韓故城的東城分布著以社稷為中心的手工業遺址看,東城是包括「百工」在內的國人居住和進行公共活動的場所。曲阜魯城在西周乃至春秋早期時還以南北垣西門幹道為界,西面分布著當地土著或殷遺民,東面分布著周人居址及宮殿區,這種按血緣差別的二分和西周洛邑很相似;春秋中晚期之後,由於「三桓」等私門的崛起,在城的中部修築小城,其東面牆垣的防禦性比北面強,有很明顯的針對性,城市布局發生結構性轉換,兩城制出現。新的格局就其反映的政治生活既與晉都新田相似,又延續到了戰國,如田齊臨淄。田氏代齊後夷平了原大城東北部姜齊的宮殿區,在西南另修小城,而且其東牆和北牆的防禦措施顯然針對東北大城內的居民,姜齊時期慘烈的政治斗爭給新的統治者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紀南城的大城興建於戰國早期,當在「吳師入郢」之後,此前在昭王時期就有過幾次因戰爭危機而發生的「城郢」建議,大城的軍事守備功能很明顯。當然也有管理商業的意義,這從《鄂君啟節》銘文可以看出來。燕下都的軍事防禦性最突出,其城垣的厚度堪稱東方六國之最。綜上所述,「兩城制」在東方之所以普遍出現,不外乎統治集團內部的政治斗爭、工商業的發展以及軍事守備三方面的原因。

這三者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就工商業而言,東方各國的卿大夫相當深地捲入其中,獲得利益,作為政治斗爭的資本。晉國的魏氏曾發放高利貸;齊國的陳氏出身「工正」,後又大斗放貸、小斗收回以拉攏人心。西周以來「工商食官」舊體制之所以解體,卿大夫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新田石圭作坊遺址生產性質的改變、空首布的鑄造以及銅器的商品化生產,緊跟在東面的三個小城的興建之後,是卿族勢力入侵公室控制的手工業體系的一種表現。軍事守備有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城址對內的防禦措施越突出,內部的政治斗爭就越激烈,如曲阜魯城、齊臨淄;就是新田的平望故城東北部也修成凸出的三角形,顯然針對東面的卿族勢力。戰國時期,大城內的居民和工商市場在城市對外防禦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居民既提供兵員,又是包括兵器鑄造在內的官營手工業的勞動力來源;工商業稅收反過來為軍餉發放提供了保障。這在戰國及稍後的文獻中有所反映:

《商君書·兵守》:「四戰之國不能以萬室之邑舍鉅萬之軍者,其國危」。

《史記·蘇秦列傳》:「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於遠縣,而臨淄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

銀雀山漢簡《市法》:「市者,百貨之威,用之量也。中國能市者強,小國能市者安」。

《墨子·雜守篇》:「市去城遠,四不守也;蓄積在外,富人在虛(墟),五不守也」。

《尉繚子·武議篇》:「夫出不足戰,入不足守者,治之以市。市者所以給戰守也。萬乘無千乘之助,必有百乘市······夫提天下之節制而無百貨之官,無謂能戰也」。

《管子·小問》:「選天下之豪傑,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公曰:『來工者何?』管子對曰:『三倍,不遠千里』」。注雲:「西州工匠之庸,值常三倍它處,則工人不以千里為遠,皆至矣」。

《荀子·議兵》:「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無本賞矣。是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渙然離耳······是其去賃市佣而戰之幾矣。」

反觀秦國,這三方面的因素都不明顯。首先,關中的地理形勢決定秦國一直把洛河至黃河的「河西之地」作為軍事防禦的重點,而不太關注國都本身的防禦;商鞅變法後對外更是節節勝利的進攻態勢,修築國都大城的意義不大。東方六國的國都皆遭受過城破國滅或兵臨城下的厄運,如臨淄在春秋時就曾被晉國為首的聯軍攻破,鄭國都城更被多次攻破,燕國因「子之之亂」國都被齊攻破、幾近亡國,邯鄲幾次被秦、魏攻破,郢都曾被吳師攻破。這些歷史教訓,後世國君在經營都城時肯定會加以吸收。然而,文獻中卻沒有一條雍城或咸陽被敵軍包圍的記錄。《商君書·兵守》講到「守戰之國」和「攻佔之國」,戰國時期的東方列國屬於前者,秦應當屬於後者。燕、韓最為小弱,修築的城垣最厚實,防禦色彩最濃;雄霸天下的強秦反而不為自己的國都修築大城,足以發人深思。其次,秦國社會的卿大夫不夠強大,沒有到東方那種「政歸私門」的程度,國君依然能保持足夠的權威。春秋時秦國有很多來自東方的「客卿」,參與政務,他們在關中本土沒有社會根基,也沒有發展起可以和國君對抗的勢力,在政治上沒有出現東方那種內部分裂的現象。商鞅變法更對宗族進行徹底打擊。雍城和新田布局上的差別,就很說明問題。再其次,秦國和東方的工商業發展走了兩條不同的道路。東方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早期就出現以布幣為代表的金屬鑄幣,顯示了「工商食官」舊體制的解體和私營商業的自下而上的勃興;戰國以後更出現了一些有名的大商人,他們經營煮鹽和冶鐵業,交通諸侯、地位顯赫。相反,目前在關中沒有發現一枚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的金屬鑄幣,「工商食官」得以保留,私營商業發展遲緩。《史記·秦本紀》載:「(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亦被四川青川郝家坪M50出土的半兩錢所證明[4]。戰國中期秦鑄造的圓形方孔的半兩錢是一種更為抽象的貨幣符號,不象東方貨幣仍然模仿鏟、□、刀等工具;金屬鑄幣出現得晚,形態卻更先進,說明在東方商業的發展是一種連續性的變化,在秦國卻呈現出跳躍性的裂變。半兩錢完全由政府鑄行,雲夢秦簡記載私鑄貨幣是一種犯罪行為。可見商鞅變法直接在「工商食官」的舊體制之上建立起龐大的官營手工業,舉凡鐵農具、銅兵器、磚瓦、乃至一部分日用陶器都由官府作坊生產,分職也極細密。就商業和軍事的關系而言,秦國沒有東方那麼多的雇傭兵,官營作坊中也沒有東方那麼多的僱傭勞力。商鞅在秦國建立二十級軍功爵制,國民十七歲編入戶籍服兵役,獲得軍功後賜以爵位,不象東方的齊國那樣僅賜以黃金;秦爵、祿合一,東方卻存在爵、祿分離的現象[5]。從雲夢秦簡記載秦士卒黑夫寫信向家裡索要冬衣的情況可以看出,兵農合一的義務兵制在秦國達到了何等徹底的程度。戰國中晚期秦兵器絕大多數由刑徒鑄造,刑徒屬於「國家罪犯奴隸」[6]雲夢秦簡中沒有刑徒有刑期的記錄;東方如三晉兵器生產可能也役使刑徒,但絕沒有達到秦國那樣大的規模。工商業的不發達以及它在軍事方面的有限意義,使秦沒有在國都為此開辟出一個獨立的郭城。總之,「兩城制」沒有在秦出現是可以理解的。

秦和東方都城形態的發展道路有所不同。春秋時期東方國都以晉都新田的布局最為清楚,與同時期的秦雍城相比有著巨大的差別,主要表現在宮寢與宗廟的相對關系及其它們在都城中的位置方面。馬家莊宗廟位於雍城中部偏南的位置,為「祖廟居中、左昭右穆」的結構;宗廟的西面500米處還發現一處「五門三朝」的朝寢建築遺址。此外,在宗廟東約600米處還發現面積約2萬平方米的建築基址,還在雍城西垣東600米處的姚家崗發現宮殿台基和銅建築構件。在雍城北部的高王寺發現埋藏吳、楚銅器的窖藏坑以及宮殿遺址,在北部還發現方形院落的廣場,性質待定。廟、寢分別位於一條南北向大道的兩側,有學者認為是一種「廟、寢並重」的格局,反映了宗族團聚精神[7]。在商代和西周的都城乃至東周王城中宗廟皆居核心位置,雍城與之類似,有很強的滯後性,反映出宗廟在春秋秦國的政治生活中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宮殿基址幾乎在全城范圍都有分布,說明國君的地位依然穩固。在總體布局上,也沒有出現東方那種宮殿區與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區及貴族居住區截然分開的現象。相比之下,新田的宗廟已經被排擠到城外東面的呈王路一帶,並被呈王故城和趙氏祭祀坑遺址帶所環繞,公室宗廟的祭祀權顯然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被卿族所控制,這也反映了宗廟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地位的下滑。目前在齊魯等國的都城中還沒有發現宗廟遺址,但從魯國的「三桓」設立公廟的記載看,政治生活中應該發生了和晉國類似的現象。戰國以後由於元旦大朝會等新禮儀的出現,進一步加強了時君居住的宮殿的重要性[8]。商鞅遷都咸陽,一開始就興修頒布政令的「冀闋宮廷」,此後宮殿的建造連年不斷,「諸廟皆在渭南」,完全淪為附屬。西漢宗廟甚至脫離了城市,被安排在帝陵左近。在都城布局從廟到寢的轉變過程中,秦國似乎跳過了東方經歷的以新田為代表的那個歷史階段。

雍城的范圍雖然很大,但從城內宮殿基址的分布來看,很難說是小城還是大城,是一種「非城郭制」的布局。新田也是一種「非城郭制」的布局特點。「兩城制」在東方的齊、鄭較早出現,後來得以普及。結合曲阜魯城、以及從新田到三晉都城、東周天子都城的歷時性邏輯變化,可以說東周列國都城形態走了東西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

東方:非城郭制形態————城、郭分治的兩城制

秦 :非城郭制形態————非城郭制形態

再結合工商業和廟、寢位置的變遷,這兩條道路還可以具體化。

東方:廟、寢並重——寢重於廟——朝、市並重 (東周王城) (新田) (六國都城)

秦 :廟、寢並重————————朝寢壓倒廟、市(雍城) (咸陽)

戰國及稍後的文獻也記載了一種不同於「兩城制」的都城布局:

《周禮·考工記·匠人》:「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周禮·春官·宗伯》:「小宗伯之職,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

《呂氏春秋·慎勢》:「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

「國」內有宗廟、宮殿、市場等,沒有提到「大城」和「小城」的存在,顯然不同於《孟子》、《吳越春秋》等書的記載。根據史學界對周代國野制度的研究,西周至春秋時期,「國」指都城,還包括近郊,居住著「國人」;野是都城以外的廣大土地,居住著「野人」。二者之間是點和面的關系。戰國以後,國、野差別消失,才出現了領土國家的概念[9]。目前一般認為《周禮》成書於戰國時期,包含很多儒家的理想化成分,但也有西周禮儀制度的影子,《匠人》把都城叫「國」,正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習慣。

那麼「國」有沒有建造城垣呢?回答是肯定的。《詩經·大雅·瞻仰》:「哲夫成城,哲婦傾城」,鄭箋曰:「城,猶國也」。《左傳·隱公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可「國」有城垣圈定其范圍。「國」字金文作「或」,象荷戈的武士守衛城邑。《匠人》「方九里,旁三門」;也說明城垣的存在。城垣無疑是在空間上區分「國」、「野」的最重要的標識。然而,從《周禮》中無論如何讀不出大城和小城的共存。

對照考古發現,曲阜魯城在小城建造之前只有一個大城圈,西周晚期當地土著或殷遺民居住遺址及墓葬在城內靠西的位置,周人居址及宮殿區在前者之東。兩種居民都屬於「國人」的范疇,史書也記載魯國有「周社」和「亳社」,「亳社」在春秋晚期還是會盟國人的場所。秦雍城更典型,只有一個大城圈,城內宮殿分散,但范圍很大,可見國人居址及市場是雜廁其間的。宗廟位於朝寢之東,符合「左宗廟」的記載;宗廟及朝寢結構更與禮書記載吻合。可以說,《周禮》所記多少反映了早期「非城郭制」形態的一些影子。

經秦火焚毀後,《周禮》在西漢景、武間被河間獻王求得,藏於秘府;到成、哀之際經劉向、劉歆整理,公布於世。王莽即位前後在長安城南郊興建了許多禮制建築,如位於長安城安門南出大道1.5公里處東側的辟雍,位於安門和西安門南出平行線之內的「王莽九廟」,位於西安門南出大道西側的官社、官稷等。未央宮前殿是長安城的正朝大殿,北與橫門、南與西安門對直;在桂宮和北宮以北還有「九市」。如果以這條線為基準,正好是「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格局。劉歆得王莽重用,由此《周禮》應當對西漢晚期長安城布局的最終形成產生了影響。然而,西漢早期該書隱沒不見,長安城的形態來源於何處?

漢長安城繼承了秦國都城的非城郭制特點。首先,目前發現的長安城只有一圈城垣,如果說它的性質是東方六國那種大郭,「小城」在哪?城內未央宮、長樂宮、桂宮等都有自己的宮牆,但都屬於某個特定宮殿區的圍牆,性質與秦咸陽宮的牆垣或阿旁宮的「阿城」相同,與東方六國那種集合諸多宮殿區的小城截然有別。況且城內的宮殿區佔了全城五分之四的面積,不同於六國都城主要用於安置平民和商業區的大郭。如果說它的性質是東方六國的那種小城,「大城」在哪?至今在長安城外沒有發現大郭牆垣的遺跡,在城外北部和西北部很少見到漢代建築遺址,地下多為淤沙層,系渭河泛濫所致,在城外的東面則是密集的墓葬區,限定了城市的范圍。況且六國都城也不象長安那樣在小城內安置工商業區和平民區。那種用東方六國的「兩城制」或隋唐以後都城的「內外城制」把長安城解釋為內城、或外郭的觀點都是說不通的。其次,長安城繼承了秦國都以宮殿區為主、又包含手工業區和平民居住區的特點。雍城的宮殿基本上在全城范圍內都有分布,貴族和國人雜廁其間,雖然沒有發現手工業作坊區,但在北部發現一方形院落,有學者認為屬於「市」;咸陽的宮殿群落范圍更大,從咸陽北阪到渭南皆是,並通過甬道、復道和橋梁連接成一個整體,手工業區局限在長陵車站和黃家溝一帶。長安城也僅在橫門以內、桂宮和北宮以北安排市場,在東北隅安排平民區,二者相加面積不過7平方公里。相比之下,六國小城約佔大城面積的比例是燕下都1/5、鄭韓故城1/1.4、齊臨淄1/7、紀南城1/5、趙邯鄲1/4、安邑1/13。宮殿區在秦漢都城中的面積遠遠超過了東方六國,是專制主義制度得以建立的一種表現。不僅如此,東漢洛陽城和北魏洛陽城也是「非城郭制」道路的延伸。魏晉以後由於經濟基礎的變更和新的等級制度的出現,都城布局越來越強調南北軸線對稱的味道,北魏在平城就開始修築外城,到了隋唐時期終形成宮城在北部居中、左右及南部為里坊寺院,並圍以「羅城」的新格局。從發生到終結,「非城郭制」的城市形態延續了一千多年。

H. 熱血三國野地、黃巾城、都城。

0級野地2QQ。1級4QQ。2級8QQ。3級20QQ。4級35QQ。5級110QQ。6級150QQ。7級400QQ。8級800QQ。9級1600QQ。10級3500QQ。

掠奪野地和黃巾城兵力:
1級黃巾城 4級野地 80 弓箭兵
2級黃巾城 5級野地 160 弓箭兵
3級黃巾城 6級野地 400 弓箭兵
4級黃巾城 7級野地 800 弓箭兵
5級黃巾城 8級野地 1600 弓箭兵
6級黃巾城 9級野地 4000 弓箭兵
7級黃巾城 10級野地 8000 弓箭兵
8級黃巾城 16000 弓箭兵
9級黃巾城 40000 弓箭兵
10級黃巾城 80000 弓箭兵

I. 黃金國在哪裡

公元1536年,西班牙總督授命凱薩率領一支由900多人組成的探險隊,在南美洲的西北部進行考察達三年多之久,他們曾經深入到科迪勒拉山脈和馬格達雷那河一帶的深山密林中探索黃金,結果只剩下凱薩一人返回,沒有發現「黃金隧道」與「黃金國」的一絲一毫蹤跡。凱薩不死心,27年後,他又重新組織一支2800多人的龐大探險隊,從海拔2645米的波哥大出發,在荒山野嶺度過了三年多,最後仍然一無所獲。

公元1539年,西班牙探險家率領一支龐大的探險隊在南美洲北端進行考察,他們曾經深入到梅里達山脈和馬拉開波湖區周圍的沼澤地,他們宣稱他們所到達的「馬卡多亞」就是傳說中的「黃金國」。可是,事實的真相是:「馬卡多亞」只是一個古老部族的聚居地,根本不是「黃金國」。

公元1541年,一支由310個西班牙人和4000個印第安人組成的探險隊,深入原始森林地區。從此以後,許多支探險隊在從安第斯高地至委內瑞拉和巴林的廣大森林地區大規模地開展尋找「黃金隧道」與「黃金國」的活動,結果都毫無所獲,失敗而歸。

公元1595年,英格蘭探險家洛津率領一支探險隊,以東南部蓋亞那高原作為探索「黃金隧道」與「黃金國」的中心地帶,他們深入到奧里諾科河谷和熱帶草原,考察過埃塞奎博河、德梅拉拉河、伯比斯河和著名的魯普努尼草原。探險結束後,他在他所撰寫的《蓋亞那帝國的發現》一書中宣稱:他曾經發現過一個名叫「馬洛亞」的「黃金國」,他描述這個「黃金國」的情景:「蓋亞那帝國比秘魯更靠近海,而在正東的赤道上出產黃金比秘魯的任何地點都要豐富,具有與秘魯最繁榮時相同數目或更多的大城市。那個帝國根據同秘魯同樣的法律來統治,皇帝和臣下一起信仰同一種宗教。定名為『馬洛亞』的『黃金國』,亦即是蓋亞那國的首都,我確信那個帝都的雄偉、富裕,皇宮的壯麗為世界之冠。都城建在與加勒比海相等長度(約1000公里)的鹹水湖畔……皇帝的用具包括桌、廚具等全是金銀製品,就是最下等的物件也為了獲得強度和耐久性而用銀、銅製作。在皇帝的寢宮內,有巨大的黃金人像,以及模擬地球上生長的一切飛禽走獸、游魚潛鯨、花草樹木等同樣大小的黃金模型。此外,還有黃金制的繩束、筆箱子以及用類似樹木的黃金棒束架起來作成的篝火。……但是後人大都認為這些描述純屬憑空捏造,沒有史實根據,不可相信。因此,洛津在《蓋亞那帝國的發現》一書中所描寫的「黃金國」,也根本不是古代傳說中的「黃金國」。

但在公元16、17、18世紀時,歐洲一些人卻對洛津《蓋亞那帝國的發現》一書中所描寫的「黃金國」——馬洛亞帝都,深信不疑。公元1599年,繪制的「黃金蓋亞那的新地圖」上,竟然畫著巴里馬「黃金湖」,在湖畔標明了「馬洛亞帝都」。後來,甚至把馬里馬湖標在赤道上,西面是「黃金國」及其帝都馬洛亞,而把蓋亞那卻畫在北面。再後來,把巴里馬湖錯寫成「黃金的海」。從當時繪制地圖上所表現出來的前後矛盾、混亂和荒唐的情況,可見當時人們根本弄不清「黃金隧道」與「黃金國」究竟在哪裡。

直至現代,還有很多人依然在興致勃勃地尋找「黃金隧道」與「黃金國」。在西班牙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資助下,西班牙探險家曾率領大批民工,由色布盧貝特負責指揮,鑿通了巴里馬湖,排出了約五米多深的水,在湖底污泥中找到了一些有卵石大的綠寶石和黃金製成的精美工藝品。公元1912年,戈德拿泰茲公司花費了15萬美元的巨額經費,僱用大批民工,運用新式排水機器,把位於海拔2700米高原的「哥亞達比達湖」汲幹了,從湖底污泥里撈出了一些黃金以及用黃金製成的工藝品和貴族的酬神金俑。公元1969年,有兩個農場工人無意中在一個小山洞裡發現了幾件純金的製品:金木筏一件,小金人像一件,金王座一件。這些偶然發現,更加激起了許多人尋找「黃金隧道」與「黃金國」的濃厚興趣。他們認為,這些偶然發現為進一步探尋「黃金隧道」與「黃金國」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依據。

從1976年以來,考古學家在南美洲曾發現許多重要的遠古文化遺址和文物,對今後深入揭開「黃金隧道」與「黃金國」之謎很有參考價值。

J. 中國古代不同的朝代的都城和皇宮分別是什麼

1、秦咸陽宮——阿房宮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皇帝,他的都城位於現在西安市的西北部。咸陽背靠大山,南臨渭河。秦始皇的宮殿幾乎鋪滿了整座城市。氣吞山河的始皇帝動用了數百萬的勞工為他修建宮室,包括為他修建死後的陵墓,耗費了二十多年時間,直到他死在巡遊的路上,龐大的建築工程仍然沒有結束。

(10)黃金都城擴展閱讀:

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

(1)西漢以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為五都。《前漢書·食貨志下》:「遂於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 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

(2)三國魏以長安、譙、許昌、鄴、洛陽為五都。《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改許縣為許昌縣」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長安、譙、許昌、鄴、洛陽為五都。」

(3)唐代五都指的是唐代的五大都城。分別為上都長安,東都洛陽,西都鳳翔,南都成都,北都太原。

宮殿建築,又稱宮廷建築,為傳統建築之精華。古代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築物。這些建築大都金玉交輝、巍峨壯觀。

萬象神宮即武則天明堂,於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號「萬象神宮」,高300尺(今90餘米)。富麗堂皇,准許民眾入內參觀。武太後又令於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貯夾像,頒《親享明堂制》。後來武則天稱帝,萬象神宮成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舉行祭天地的儀式,同時迎接各地使節。

咸陽宮是秦帝國的皇宮,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和西安市部分重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開始營建宮室,至遲到秦昭王時,咸陽宮已建成。

最初咸陽宮位於秦都咸陽城的北部階地上,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不斷進行擴建。據記載,該宮「因北陵營殿」,為秦始皇執政「聽事」的所在。

公元前202,漢高祖在秦朝興樂宮的基礎上建成的長樂宮,是為漢三宮之一,兩年之後建成未央宮於是才把漢朝的都城從櫟陽遷都長安。長樂宮是西漢的政治中心,其總體上是由四組宮殿組成:長信殿、長秋殿、永壽殿、永寧殿。長樂宮是漢高祖劉邦處理政務的地方。

在歷史上,長樂宮又叫「東宮」。淮陰侯韓信就是被劉邦的老婆呂雉和蕭何誘殺在長樂宮的鍾室只內。劉邦死後,皇帝移住未央宮。長樂宮就專供太後居住,遂得名。

未央宮在長安城的西南部,是皇帝朝會的地方。始建於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自高祖九年遷朝廷於此,以後一直是西漢王朝政治統治中心。未央宮宮內的主要建築物有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陽殿、柏梁台、天祿閣、石渠閣等。

大興宮,是古代傳統宮殿建築,屬於隋朝皇宮。隋朝及唐朝初年稱為大興宮,唐睿宗以後稱為太極宮,為隋高祖楊堅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興建,開皇三年建成,由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為隋朝皇宮。唐睿宗景元元年(公元710年),改稱太極宮。宮城坐落在大興城中軸線北端、大明宮之西。

唐大明宮初建於公元634年,當時,李世民在城東北角禁苑內的龍首塬上修「永安宮」讓其父李淵在那裡臨時消暑,但還未完工,李淵就死去,於是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更名為「大明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重加修建,改名蓬萊宮。

南京故宮,又稱南京明故宮、南京紫禁城,是明初的皇宮,如今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故宮位於南京城東,佔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

中國宮殿建築以北京的故宮為代表。紫禁城,即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72萬多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

參考資料:網路-五都

網路-古代皇宮宮殿

閱讀全文

與黃金都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2月5日美元兌人民匯率 瀏覽:574
為什麼支付寶賣的理財產品不一樣 瀏覽:761
新代碼持倉可以4是啥意思 瀏覽:337
巴布亞紐幾內亞基納匯率兌換 瀏覽:437
成都拜訪大麥融資租賃 瀏覽:649
東方證券logo 瀏覽:739
長城信息金融設備有限公司工資待遇 瀏覽:744
並購貸款信託 瀏覽:279
杠桿開戶楊方配資開戶 瀏覽:94
58貨運信託擔保交易 瀏覽:633
典當行非法融資 瀏覽:999
金融服務收入的定義 瀏覽:816
中國金融資本市場 瀏覽:698
融資融券不產生利息 瀏覽:781
車e估融資 瀏覽:452
北京熱電融資租賃 瀏覽:531
匯信融資擔保公司 瀏覽:989
台州有無抵壓貸款嗎 瀏覽:153
重慶鼎域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262
曲江文投信託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