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黃金分割構圖法的三分法則
「三分法則」實際上僅僅是「黃金分割」的簡化版,其基本目的就是避免對稱式構圖,對稱式構圖通常把被攝物置於畫面中央,這往往令人生厭。在圖C1和C2中,可以看到與「黃金分割」相關的有四個點,用「十」字線標示。用「三分法則」來避免對稱在使用中有兩種基本方法,第一種:我們可以把畫面劃分成分別佔1/3和2/3面積的兩個區域。第二種:直接參照圖示的四個「黃金分割」點。例如,設想我們看到了非常引人入勝的風景,但缺少具有優美幾何結構的被攝主體,這樣拍出來的照片只會是一個空洞泛味的場景,那該如何處理呢?試著尋找一個與這種單調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物體,並將這一被攝物置於如圖C2中的其中一個「十」字點位置,這樣照片就有了一個明顯的錨點,並將觀眾的目光由此出發引導至整個風景 。
② 美術欣賞中的黃金分割
造型藝術中的一種分割法則。亦稱黃金分割率,簡稱黃金率。它的分割方法為,將某直線段分為兩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於另一部分與全體之積,或使一部分對全體之比等於一部分對這一部分之比。
即:在直線段AB上以點C分割,使(AC)2=CB×AB,或使AC∶AB=CB∶AC。實踐證明,它的比值約為1.618∶1或1∶0.618,被稱為黃金比。
黃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臘人發現的,直到19世紀被歐洲人認為是最美、最諧調的比例。黃金比廣泛用於造型藝術中,具有美學價值,尤其在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的長和寬的比例。設計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稱為黃金分割。
20世紀中,法國建築師Le科布西埃發現黃金比具有數列的性質。他將其與人體尺寸相結合,提出黃金基準尺方案,並視之為現代建築美的尺度。法國還產生了冠名為黃金分割畫的立體主義畫家集團,專注於形體的比例。
古代西臘人在建築和雕塑的創作中非常注重符合美的規律。比如象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他的第一個特徵是,規則被認為最完美的藝術形式,是達到完美的保證。第二個特徵是注重比例,並用精確的數字來表現;二在各種理想的比例中,象我們知道的黃金分割就得到廣泛的運用,我們可以從圖中可以看出他的高和寬,以及其他比例中,都精確的運用了黃金分割。他的第三個特徵是靈活性,為了適應視覺需要,這些規則還可以修改,比如象人體比例,一般人都是七個頭長或七個半頭長,為了能更適應審美要求,把這種比例改為八個頭長,這樣一來,人體顯的更加勻稱、修長,但其上身和下身的比例還5:8的黃金分割的近似值。 這些規則是形式美的基礎和依據。在歷史的發展中,這些形式法則變的更加豐富多彩,區分的更加精微細致。
③ 請幫忙!! 數學,黃金分割。 關於黃金分割的定義(要幾道例題)、事例和作圖方法。 在線等,急!!!!!
黃金分割也有數學題么?
中間橫著的那條線段就是黃金分割線,分割左邊直線:下半部:全長=2:(1+√5)=0.618034
作圖:如圖正方形,做上邊中點與左下角點連線L,以左下角點為圓心,正方形邊長為半徑做圓弧,交線段L於一點A,過A做線段L垂線,交右邊於一點B,點B即為右邊的黃金分割點。
④ 關於黃金分割的最全總結
我們知道,太陽系內目前共發現有九大行星。然而早在18世紀中葉,德國的自然科學家提丟斯就發現,如將0、3、6、12、24、48、96數列中的每個數加4,而得數用10來除,其結果是:
(0+4)÷10=0.4 (水星距離太陽實際0.387天文單位)
(3+4)÷10=0.7 (金星距離太陽實際0.723天文單位)
(6+4)÷10=1.0 (地球距離太陽實際1.000天文單位)
(12+4)÷10=1.6 (火星距離太陽實際1.524天文單位)
(24+4)÷10=2.8 (小行星帶)
(48+4)÷10=5.2 (木星距離太陽實際5.203天文單位)
(96+4)÷10=10 (土星距離太陽實際9.56天文單位)
註:1個天文單位等於1.5億千米
通過以上數字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提丟斯計算出的數值與各行星至太陽的實際距離確實是十分相近的。1766年,提丟斯在把《自然的探索》這本書從法文翻譯成德文的時候,也順便將他發現的這一規律加進書中。但此書出版後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1772年,柏林天文台台長波得注意到了這-奇特的規律,並將它編寫到《星空研究指南》一書中進行介紹,這就是後人經常提到的提丟斯—-波得定則。但需要說明的是:為什麼是0、3、6、12、24、48這樣的數列加4再用10來除而不是別的什麼數?提丟斯和波得都沒有做出任何解釋。裡麵包含著什麼奧秘?他們倆也都沒有說明。
近年來,有人用黃金分割法來計算各行星至太陽的距離,其結果同樣令人驚訝!(計算結果見下)
0.732×0.618=0.446(水星距太陽實際0.387天文單位)
1.000×0.618=0.618(金星距太陽實際0.723天文單位)
1.52×0.618=0.939(地球距太陽實際1.000天文單位)
2.80×0.618=1.73 (火星距離太陽實際1.52天文單位)
5.20×0.618=3.213(小行星帶距太陽實際2.8天文單位)
9.54×0.618=5.89 (木星距太陽實際5.2天文單位)
19.2×0.618=11.86 (土星距太陽實際9.54天文單位)
30.1×0.618=18.601(天王星距太陽實際19.2天文單位)
從以上數字我們可以看出,除土星至太陽的實際距離誤差稍大些外,其它行星至太陽的距離數值都還是很接近的。如果我們再考慮到各行星之間的相互引力及偏心率問題,計算數值會顯得更要精確一些。如土星除受太陽的吸引力外,還要受木星巨大引力的影響,故它的實際距離小於計算值就不難理解了。當然,用黃金分割法計算各行星至太陽間的距離,同提丟斯—-波得定則一樣,在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計算上受到了挑戰,其原因還有待於繼續分析研究。
我們知道,銀河系是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其中恆星佔了90%,氣體和塵埃佔了10%,而這些物質大部分匯聚在中央平面的附近繞銀河中心運行。從側面來看我們的銀河系,它就像一個扁扁的鐵餅,整個直徑有25千秒差距至30千秒差距,而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和太陽系,就處在距銀河系中心8.5千秒差距的地方。近年來又有人發現:我們的太陽系所在的位置,正好也是銀河系半徑的黃金分割帶上。即:27.5÷2×0.618=8.4975(千秒差距)
⑤ 如何時用黃金分割的方法去分析物體的比例和復雜的結構
拜託 黃金分割法大都都用在股市上 美術上很少用的要想了解比例 我來告訴你一些比 例 比例是物體造型特徵之一。在素描中,比例也是素描造型不可忽視的一個要素。 比例主要是指物體與物體,或物體本身各部分的大小、長短、高低、寬窄、多少、厚薄、深淺等諸方面的比較,藉助這些比例求得物體造型的准確性。 1.比例與形態 物體都有自身的比例,它的某一方面起了變化,會引起身比例的變化,因而會改變自身的形態。 ①同樣是三角形,因邊長的比例不同而千姿百態。 ②物體各邊的外輪廓形狀相同,比例不等,物體的形象不同。 ③外輪廓的比例相同,位置不同而形態各異。 以上種種類型說明,在畫素描的時候,為把形表達得准確,既要注意物體各部分長短的比例,又要注意它們的形狀的比例,還要注意這些部分比例已經准確後的位置。 2.標准比例 在實際生活中,物體與物體的比例是千差萬別的,人物的比例也是這樣。為了便於觀察和區分各個基本的部分,畫家們將人物的比例定出一個標准比例。然後以這個標准比例為依據,定出每個人的比例特徵。 人的身高比例是以頭高為尺度的,以頭頂到腳跟分成若乾等分。每個畫家對人的身高概念和作畫習慣都不一樣,這個標准比例就有不同。米開朗琪羅把成人分成8個頭高,絕大多數畫家都採用這個標准。採用這個比例來畫人物畫是比較理想的,不但造型美,而且易畫易記。在男女的身高比例看,這個比較的中高點(即全身的一半)正好是在恥骨。從恥骨往下看,雙膝正好在全身的1/4稍上。以恥骨往上看,恥骨到臍,臍到乳頭,乳頭到下頜正好各是一個頭高。兩手向左右平伸時從左指端到右指端的長度等於全身的長度。我國古代畫家將人的全身比例分成7.5個頭高,即是:立七、坐五、盤三半。有些人還把人分成8.5個頭高,甚至9個頭高。所以這個標准比例是相對的。 在頭部的標准比例中,畫家們的比例標準是統一的。把這個標准比例稱為三亭、五眼。即自發際線起至下分成三等分,稱為三亭,發際至眉,眉至鼻底,鼻底至下頜剛好相等。從左至右分成5等份,每等份正好等於眼的寬度稱五眼。眼恰好在頭高的1/2線上。 有了以上這些標准比例然後按照每個人的具體特點進行作畫,就容易得多了。 3.感覺比例 標准比例只是測量部分與整體,部分與部分比例的依據,但這些是畫家平視和正面觀察模特兒時的比例情況。往往畫者與模特兒會形成一定的角度,以致會產生一定的透視現象。這時,比例也跟著起了透視變化,如果還是採用標准比例畫出來的形象必然是錯誤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採用感覺比例。 在採用感覺比例時,會發生下列的錯覺: ①兩根同樣長短的線,橫線似乎比豎線長些。 ②同樣大小的兩個物體,明的總是似乎比暗的大些。 ③同樣大小的物體,其中一個含有細節,另一個沒有細節,有細節的物體似乎比沒有細節的物體大些重些。 ④同樣大小的兩個物體,其中一個遠些,一個近些,遠的物體似乎比近的物體小些。 ⑤兩對大的物體的距離和兩對小的物體的距離相同,但總是感到大的一對物體距離近些,而另一對小的物體的距離要遠些。 4.明暗調子比例 有些人相信素描中,那些感到明亮的調子,是由於與明亮調子相反的暗調子的對照而已。於是為了襯托亮調而將暗調畫得很黑,而又將反光部分畫得很亮,這是因為不懂得調子的比例所致。在素描中用明暗調子進行造型的時候,明暗調子也是以比例關系作為基礎的。但必須認識到,自然界中的明暗調子比繪畫中的明暗調子要豐富得多。因此,在素描中,不應用絕對的調子比例來表現明暗,而只能保持預先計劃好的調子比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往往要縮小物體自然中的調子,減少物體層次比例,使鄰近的調子接近。如果可以用三個調子的話就不要用四個調子,然後在規定調子的范圍內,在亮調子中添上高光,在暗調子中添上反光,嚴格其間的比例關系。採用有限的調子表現物體,這樣不但易畫,而且也不至於破壞整個調子的關系。 當一個物體受到較強的光線照射時,這時每一個部分,由於明暗分明,也就是受光的亮調子與背光的暗調子繪畫反差大,而能清楚地辨別出它的輪廓和形狀,給人們以清晰的印象。反過來,這個物體受光較弱,它的各個面的調子比例也應縮小,物體的形狀也顯得不很清楚。如果這個物體全部處在投影之中,它的各個面的調子比例會更接近而沒多大的差距,這個物體的形狀就會被隱藏起來。 如果在一個或一組物體中,企圖突出主要的東西,可以用這種比例調子來布置光線,在主要的地方使用較強的光線,而次要的地方布置微弱的光線或讓它們處在背光或者處於投影之中,這樣在視覺上主要的東西便能突出,並且整體感也很強。 5.比例的方法 在作畫的時候,如何確定比例,這是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如果將一個物體或者一個畫面分成零零碎碎的小塊,是無法確定比例的。要確定比例,必須有一個連貫性,那就是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完善的、內容充實的整體。因此,首先目測或筆測它的整個高度與整個寬度的比例後恰當地安在圖畫中;第二是從中找出大的體塊部分與總體基本形體的比較,大的體塊部分與另一些大體塊部分的比較,然後逐漸從這些大的體塊中找出一些有關的小體塊。假如從局部開始,就無法確定比例。比例不準,就不可能畫得准確。
⑥ 如何用幾何方法證明黃金分割
分析:作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C,使AB:AC=AC:CB,即AC^2=AB*CB,
作法:作BD⊥AB於B且BD=1/2AB,連結AD,在AD上取點E使ED=BD,在AB上取點C使AC=AE,則點C為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
證明:連結BE,設AB=1,則BD=1/2,AD=√(AB^2+BD^2)=√[1^2+(1/2)^2]=√5/2
AC=AE=AD-DE=√5/2-1/2,CB=1-AC=1-(√5/2-1/2)=3/2-√5/2
∴AC^2=(√5/2-1/2)^2=3/2-√5/2,AB*CB=1*(3/2-√5/2)=3/2-√5/2
即AC^2=AB*CB,∴點C是所求的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
(因為AC^2=AB*CB,即AC是AB和CB比例中項,所以點C也叫分線段AB成中外比,如果AB=1,則AC=√5/2-1/2≈0.618)
黃金分割是指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整體部分的比值等於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約為0.618。這個比例被公認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稱為黃金分割。
據說在古希臘,有一天畢達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經過鐵匠鋪前他聽到鐵匠打鐵的聲音非常好聽,於是駐足傾聽。他發現鐵匠打鐵節奏很有規律,這個聲音的比例被畢達哥拉斯用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
⑦ 什麼叫做黃金分割法構圖
黃金分割法,就是把一條直線段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對全部的比等於其餘一部分對這一部分的比,常用2:3,3:5,5:8等近似值的比例關系迸引美術設計和攝影構圖,這種比例也稱黃金律。在攝影構圖中,常使用的概略方法,就是在畫面上橫、豎各畫兩條與邊平行、等分的直線,將畫面分成9個相等的方塊,稱九宮圖。直線和橫線相交的4個點,稱黃金分割點。
根據經驗,將主體景物安排在黃金分割點附近,能更好地發揮主體景物在圖面上的組織作用,有利於周圍景物的協調和聯系,容易引起美感,產生較好的視覺效果,使主體景物更加鮮明、突出。
另外,人們看圖片和書刊有個習慣,就是由左向右移動,視線經過運動,往往視點落於右側,所以在構圖時把主要景物、醒目的形象安置在右邊,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學攝影取景,可選選用「黃金分割法」的練習構圖,經過多次實踐,有了自己的經驗和體會以後,就可根據實際情況自己進行創作了。如果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這一種形式,也不可取,時間久了反而會束縛自己的創作思想,使拍出的照片四平八穩,缺乏變化,貧乏無味,就談不上有什麼藝術性。
用黃金分割法確定主體的位置,並沒有完成構圖的整個過程,還應注意安排必要的空間,考慮主體與陪體之間的呼應,充分表達主題的思想內容。同時,還要考慮影調,光線處理,色彩的表現等等。
為了提高基本功,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認真學習美學知識,加強美學修養,並通過拍攝實踐,不斷總結,積累經驗,多拍出一些有較高藝術水平的照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