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市公司如何通過關聯交易操縱利潤
關聯交易,一般是指買賣或勞務,因為關聯方,所以認識對方,然後互相買賣形成大量虛假收入,收入多了,自然利潤就高了,就這么簡單。
B. 想請問一下財稅大神,為什麼一組類似交易形成的利得和損失可以以凈額列示有什麼具體的事例嗎
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C. 一組類似交易形成的利得和損失不能相互抵銷
比如處理了一組無形資產,第一個利得5,第二個損失8,不能相互抵消,只扁營業外支出3.
D. 有沒有一個交易平台,我可以復制交易更有經驗的交易者和利潤
有,但是肯定是找不到到的,這行業是需要學費的,只能保證本金安全的情況下多積累,堅持到可以穩定盈利
E. 一組類似交易形成的利得和損失以凈額列示對嗎
對的,詳見注會會計17章財務報告,這是原文
F. 多次交易總利潤
一個人花8塊錢買了一隻雞,9塊錢賣掉了,然後他覺得不劃算,
這道題目貌似很簡單,但也容易落入思維陷阱。先介紹正確的解法。
1。設買進為-,賣出為+
那麼-8+9-10+11=2元。你的錢包多了2元啦。
2。本來你應該賺11-8=3元。但是中途被「中間人」賺了1元(追加成本,也就是9-10),所以你得了2元。即11-8+9-10=2元。
3。第一次買賣賺了1元所以+1,第二次買賣是關鍵,如果你認為確實折了1元,所以-1。此時雞的成本已經被你認為是9元,(「9元的雞,10元買了,豈不是賠了1元」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其實已經默認"雞應該是9元的雞而不是10元的雞")最後當你11元賣出,必須是11-9=2元。這就是10不能被11減的原因。 即9-8+9-10+11-9=2元。
雖然思考不同,但每種解法都從-8+9-10+11演化而來。
附
PS:錯誤觀點一:1元利潤
「8元買入,9元賣出」=1
「9元賣出,10元買進」=-1
「10元買進,11元賣出」=1
PS:錯誤觀點二:0元利潤
8塊買了,9塊賣了,賺了一塊
又花10塊買了,倒貼一塊.
11塊又賣了,賺了一塊.
沒倒貼也沒賺!
ps:錯誤觀點三:3元利潤
8塊買了,9塊賣了,賺了一塊
又花10塊買了,倒貼一塊.此時保本
11塊又賣了,原來8塊,豈不是賺了3塊?
ps:錯誤觀點四:6元利潤
雞的購入價格為8元,而最高可賣11元
也就是說此人一次交易應該可以最高攥到3元
這么說第一次交易就損失了2元利潤
而他第二次交易的時候,以10元的價格進貨
明顯在進貨階段也損失了2元
所以此人兩次交易應該攥得6元利潤。
ps:幾個觀點都把從口袋裡拿的剛剛賺的准備再次投資的1塊錢算成虧了1元,但你別忘了雞還在我手裡,而且我賣了11元,也就是說我不僅收回了我的投資1元,而且還賺了1元,你怎麼能說虧了1元呢。就算把投資的1元說成虧了1元,收回成本的時候你也應該+回來,於是+1(第一次交易)-1(追加投資)+1(收回成本)+1(利潤)=2元。
總評:歸根揭底,算錯的原因都在於違法了會計學中最基本的准則--「有借必有貸」。通俗的說:買賣一 次算一次交易行為!買賣必相應。
「9元賣出,10元買進」!並不是一次交易行為,要不然「8元買入」和「11元賣出」沒有上下也沒有因果關系,不能對應。所以題中交易行為有2次。不能隨便拆來拆去。即:
「8元買入, 9元賣出」=1
「10元買入,11元賣出」=1
這樣問題就簡單了把。不要把簡單問題復雜化。
PS:這個問題雖然簡單,卻說明了日常經濟生活中最平常的現象。「頻繁的交易行為會增加交易成本」。當然交易成本始終都會存在,如何盡量減少這種現象是投資者和經理人考慮的事情。呵呵!另外為題中的人叫屈,如果知道11元能賣掉,還會賣給中間人嗎。這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造成的,也是么有辦法啊。有2句名言說得好!(其實是偶說的)
「世上一定有一個最適合我的新娘,但她在哪兒呢。」
「結婚是因為她可能適合我,離婚是因為她肯定不適合我。」
G. 同一控制下多次交易形成企業合並
會計分錄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12300
貸:營業收入1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700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500
未分配利潤1000*10%
借:營業成本8000
貸:庫存商品8000
由於在成本法中被投資公司形成利潤1000萬元,被投資單位需要調整投資成本為1000*10%,以後才可以計算資本公積的金額。
由於本題中沒有給出企業計提盈餘公積的金額,我將全部形成的利潤未分配的部分直接調整未分配利潤。
H. 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其主要方式是什麼
1、關聯購銷。
上市公司向大股東出售產品,價格高出正常公允市價,而且是掛賬銷售(應收賬款)。而大股東往往最終未將產品銷售出去,形成企業集團的內部利潤。
2、虛構經濟業務,人為抬高上市公司業務和效益。
例如,一些股份制改組企業因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利潤達不到80%,並通過將其商品高價出售給其關聯企業,使用其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脫胎換骨」。
3、轉讓、置換和出售資產。
如廣電股份1997年11月將6926 萬元的土地以21926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其母公司,確認了15000萬元的收益, 同年12月又將賬面凈資產為1454 萬元的一家下屬公司整體產權以9414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其母公司,確認了7960萬元的營業外收入。僅此兩項交易就帶來了22960萬元的收益,占該年度利潤總額9733萬元的235.9%。
4、以低息或高息發生資金往來,調節財務費用。
雖然不能肯定其資金拆借利率是否合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該股份公司的利潤主要來源於與關聯企業資金往來的利息收入。
5、資金往來。上市公司與關聯企業之間無視法規規定,進行資金拆借,大股東佔用上市公司數額巨大的資金,而上市公司則通過計收資金佔用費來粉飾會計報表。
I. 一組類似交易形成的利得和損失能相互抵銷嗎
這是會計准則中的規定 是採用套期會計的前提條件 企業會計准則給出了兩個具體條件:一是在套期開始及以後期間,該套期預期會高度有效地抵銷套期指定期間被套期風險引起的公允價值或現金流量變動;二是該套期的實際抵銷結果在80%-125%的范圍內。例如,某企業套期的實際結果是,套期工具公允價值形成的損失為120萬元,而被套期項目的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為100萬元,兩者相互抵銷的程度可以計算如下:120\\/100,即120%;或者100\\/120,即83.3%。按照上述界定,套期保值的損失最大應當為被套期項目利得的125%。\r\nPs 有人提出套期有效性的認定80%-125% 這限制了企業使用套期保值會計 有專家建議取消這個量化標准 參考國外的准則 綜合考慮現貨和期貨的綜合收益 \r\n你這個問題提的太好了 我以前都沒有想過 歡迎以後交流
J. 內部交易形成存貨的第二年的抵消分錄看不懂阿。為什麼借期初未分配利潤,貸營業成本,什麼意思
可以理解為上期內部購進的存貨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在本期視同為實現利潤,將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轉為實現利潤,沖減當期的合並銷售成本。
在連續編制合並財務報表的情況下,首先必須將上期抵消的存貨價值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對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潤的影響予以抵消,調整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潤的數額,然後再對本期內部購進存貨進行合並處理。
將期末內部購進存貨價值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予以抵消,對於期末內部購買形成的存貨(包括上期結轉形成的本期存貨),應按照購買企業期末內部購入存貨價值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的數額,借記營業成本貸記存貨。這一抵消分錄實際上可以理解為本期期末內部存貨全部作為本期購進形成的存貨處理,按本期銷售企業銷售毛利率進行合並處理。
(10)一組類似交易形成利潤擴展閱讀
內部銷售收入與成本的抵消處理
1、當年購買關聯企業存貨,當年全部對外銷售。
比如A公司購買B公司一批商品,支付120萬;這批商品對B公司來講,成本只有100萬。
A公司把這批商品當年全部對外銷售,收入140萬,成本是120萬。如果把A、B公司看成整體的話,這批商品的成本是100萬,對外銷售賣價140萬。中間的120萬就需要抵消掉。會計處理如下:
借:營業收入 120(B公司拿到A公司給的收入)
貸:營業成本 120(A公司對外賣商品使用的成本價)
2、當年購買關聯企業存貨,當年沒有對外銷售。
承接上例,如果A公司沒有對外銷售,那麼A、B看成一個整體,這批商品就是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而已。所以,B公司確認的收入和成本,都要抵消掉。
借:營業收入 120
貸:營業成本 100
貸:存貨 20
A購進這批商品,賬上有120萬存貨,實際上存貨成本只有100萬,因此抵消分錄再貸掉2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