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世紀70年代的美元危機是什麼
1、七十年代開始,美國由於巨額財政赤字和信用的擴張,加速通貨膨脹的飛躍發展,滯脹成為困擾美國經濟、政治的最嚴重的問題。 2、1972年底,美國的短期外債達810億美元,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美國的黃金儲備只夠抵償其1/8,使美國的國際收支信用下跌到最底點,觸發了國際金融市場大規模拋售美元,買進德國馬克、日元和瑞士法郎的風潮。 3、1973年2月12日,美國繼1971年12月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7.89%後,再次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10%。但這仍無助於緩解「美元危機」。1973年3月,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其他貨幣的風潮再度發生,倫敦黃金市場1盎司金價一度由官價42.22美元漲至96美元,西歐和日本的外匯市場被迫關閉17天之久。接著,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改行聯合浮動匯率制度或單獨浮動匯率制度。美國也宣告停止世界各國以美元兌換黃金。至此,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徹底崩潰。
⑵ 解釋美元危機
美元危機是指國際金融市場上人們大量拋售美元,引起黃金價格上漲、美元匯率急劇下跌的現象。 在歷次較大規模的美元危機爆發時,美國及各主要工業國都採取了一系列拯救的措施,但最終仍無法阻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1、第一次美元危機與十國集團和黃金總庫 1960年10月,爆發了第一次美元危機,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人們紛紛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引起黃金價格的上升,金價漲到1盎司41.5美元。導致美元第一次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當時美國的黃金儲備(178億美元)已低於其對外短期負債(210億美元),引起人們對美元能否按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信心發生了動搖。為了維持外匯市場和金價的穩定,保持美元的可兌換和固定匯率制,其它西方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合作,採取一系列措施穩定國際金融市場。 2、第二次美元危機 美元對內不斷貶值,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價又一次受到嚴重懷疑。由於美國和其它西方主要工業國已無力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價,於是在1968年3月,美國不得不實行「黃金雙價制」。 「黃金雙價制」是指黃金官價用於各國中央銀行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市場金價則由供求關系所決定。 為了擺脫美元危機的困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69年通過了設立特別提款權的決議。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被稱為「紙黃金」,成員國可用它履行原先必須黃金才能履行的義務,可用它充當國際儲備,可用它代替美元清算國際收支差額。 「黃金雙價制」的出現,實際上說明了美元已變相貶值,意味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根基已發生了動搖。 3、第三次美元危機與史密森協議 1971年夏,爆發了戰後第三次的美元危機,國際金融市場又一次掀起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西德馬克等西歐貨幣的浪潮,法國政府也帶頭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美元第三次危機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於,1971年美國出現了自1893年以來未曾有過的全面貿易收支逆差,黃金儲備已不及其對外短期負債的五分之一。面對各國中央銀行擠兌黃金的壓力,美國尼克松政府被迫於當年8月15日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除對內採取凍結物價和工資,削減政府開支外,對外採取了兩大措施: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和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 在國際金融市場極度混亂的情況下,西方「十國集團」於12月達成「史密森協議」,其主要內容是:美元對黃金貶值7.89%,即38美元等於一盎司黃金;一些國家的貨幣對美元升值,比如日元、西德馬克等;擴大匯率波動界限,由不超過平價上下1%擴大到上下2.25%;美國取消10%的進口附加稅。盡管「史密森協議」勉強維持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固定匯率制,但美元與黃金可兌換性的終止,等於抽去了其支柱,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已經瓦解。 4、第四次美元危機與牙買加協定 1972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惡化,人們對美元的信用徹底地失去了信心,國際金融市場上再次爆發了美元危機。美國政府於1973年2月被迫宣布戰後美元第二次貶值,美元對黃金貶值10%,即黃金官價由每盎司38美元再提高到42.22美元。但美元的再度貶值仍未能制止美元危機,倫敦黃金價格一度漲到每盎司96美元,西德和日本的外匯市場被迫關閉達17天之久。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經過磋商達成協議:取消本幣對美元的固定比價,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至此,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徹底解體,布雷頓森林體系完全崩潰。 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牙買加召開會議,達成「牙買加協定」,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最後終結。 5.次貸危機和美元下降 現在的美元危機開始於石油輸出國組織可能不再用美元計價。在「十一」長假期間,國際黃金價格在一周內有兩次單日上漲每盎司十幾美元,三次刷新歷史紀錄,漲勢異常兇猛,各國也開始減少美元的外匯儲備,造成美元的進一步的降價,一直持續到現在。
⑶ 20世紀70年代,為什麼美元會無法按固定價格兌換黃金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國際收支連年逆差,黃金儲備不斷流失各國中央銀行卻仍按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到1959年底,美國的黃金儲備減少到只夠償付其全部對外流動負債的水平。此後,美元繼續外流,到 1960年12月,美國對外流動負債已達214億美元,而黃金儲備卻減少到184億美元,美元信用大為動搖,終於爆發了戰後第一次大規模的美元危機。
60年代的越南戰爭使美國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1968年 3月又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第二次美元危機。僅半個月,美國黃金儲備就流失14億美元。在猛烈的金融危機風暴沖擊下,美國再也無力維持自由市場的黃金官價,只得一面要求英國暫時關閉倫敦黃金市場,一面召集於第一次美元危機後成立的黃金總庫成員國到華盛頓舉行緊急會議。黃金總庫各國中央銀行行長華盛頓會議決定,美國及黃金總庫不再按官價向黃金市場供應黃金,任其市場價格自由漲落;但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仍可按黃金官價進行結算。由此形成了黃金比價制,自由市場的黃金價格與其官價完全脫離。
進入70年代,美國國內通貨膨脹愈演愈烈,財政赤字和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致使1971年5月和7月又連續爆發兩次美元危機。為應付國內經濟困難,尼克松政府於當年8月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對內凍結工資和物價,對外停止各國中央銀行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美元和黃金開始脫鉤。其後,在當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國兩度宣布美元貶值。接著,西方各國紛紛取消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採取浮動匯率。1976年,牙買加會議召開,正式取消黃金官價,並實施黃金非貨幣化。
⑷ 歷史上美元危機一共有幾次請給予詳細一點的描述
第一次美元危機 1960年10月,全世界出現大規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經1958年的戰後第2次經濟危機之後,工業生產下14%。黃金儲備由戰後的400多億美元降至178億美元,而短期外債卻高達210億美元。黃金儲備已不足償還債務,市場對美元信譽發生動搖。 第二次美元危機 1968年3月,美國的黃金儲備降至121億美元,而短期外債達331億美元,市場上再次掀起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金價迅速上漲,黃金總庫大量拋售黃金,從1967年10月—1968年3月共損失黃金34.6億元。於是,各國轉向美國兌換黃金以彌補損失。 第三次美元危機 1971年5月,歐洲市場再次爆發大規模拋售美元風潮。8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停止外國中央銀行用美元按黃金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8月18日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7.89%。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美元與黃金掛鉤實際上已倒塌。 第四次美元危機 1973年1月,大量美元在歐洲被拋售。在歐洲和亞洲的大量「無主美元」大規模的沖擊金融市場。2月2日,美國政府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幅度為10%。其他西方國家紛紛取消本國貨幣與美元固定匯率,實行浮動匯率。至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徹底崩潰。
⑸ 什麼是美元危機
美元危機是指國際金融市場上人們大量拋售美元,引起黃金價格上漲、美元匯率急劇下跌的現象。從1960年10月到1972年下半年,先後爆發了四次大規模的美元危機。
⑹ 黃金為什麼不能取代美元
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後雖然體系崩潰了,但是歐元、日元等等一些競爭者出現,但是美元還是主要的國際貨幣結算之一。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因為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所以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關稅總協定作為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是按照美國利益制定的原則,實現美國經濟霸權的體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促進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脫的矛盾性,該體系於1973年宣告結束。
⑺ 歷史上有哪四次美元危機
1、第一次美元危機與十國集團和黃金總庫
1960年10月,爆發了第一次美元危機,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人們紛紛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引起黃金價格的上升,金價漲到1盎司41.5美元。導致美元第一次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當時美國的黃金儲備(178億美元)已低於其對外短期負債(210億美元),引起人們對美元能否按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信心發生了動搖。為了維持外匯市場和金價的穩定,保持美元的可兌換和固定匯率制,其它西方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合作,採取一系列措施穩定國際金融市場。
2、第二次美元危機
美元對內不斷貶值,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價又一次受到嚴重懷疑。由於美國和其它西方主要工業國已無力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價,於是在1968年3月,美國不得不實行「黃金雙價制」。 「黃金雙價制」是指黃金官價用於各國中央銀行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市場金價則由供求關系所決定。
為了擺脫美元危機的困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69年通過了設立特別提款權的決議。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被稱為「紙黃金」,成員國可用它履行原先必須黃金才能履行的義務,可用它充當國際儲備,可用它代替美元清算國際收支差額。
「黃金雙價制」的出現,實際上說明了美元已變相貶值,意味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根基已發生了動搖。
3、第三次美元危機與史密森協議
1971年夏,爆發了戰後第三次的美元危機,國際金融市場又一次掀起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西德馬克等西歐貨幣的浪潮,法國政府也帶頭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美元第三次危機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於,1971年美國出現了自1893年以來未曾有過的全面貿易收支逆差,黃金儲備已不及其對外短期負債的五分之一。面對各國中央銀行擠兌黃金的壓力,美國尼克松政府被迫於當年8月15日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除對內採取凍結物價和工資,削減政府開支外,對外採取了兩大措施: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和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
在國際金融市場極度混亂的情況下,西方「十國集團」於12月達成「史密森協議」,其主要內容是:美元對黃金貶值7.89%,即38美元等於一盎司黃金;一些國家的貨幣對美元升值,比如日元、西德馬克等;擴大匯率波動界限,由不超過平價上下1%擴大到上下2.25%;美國取消10%的進口附加稅。盡管「史密森協議」勉強維持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固定匯率制,但美元與黃金可兌換性的終止,等於抽去了其支柱,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已經瓦解。
4、第四次美元危機與牙買加協定
1972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惡化,人們對美元的信用徹底地失去了信心,國際金融市場上再次爆發了美元危機。美國政府於1973年2月被迫宣布戰後美元第二次貶值,美元對黃金貶值10%,即黃金官價由每盎司38美元再提高到42.22美元。但美元的再度貶值仍未能制止美元危機,倫敦黃金價格一度漲到每盎司96美元,西德和日本的外匯市場被迫關閉達17天之久。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經過磋商達成協議:取消本幣對美元的固定比價,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至此,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徹底解體,布雷頓森林體系完全崩潰。
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牙買加召開會議,達成「牙買加協定」,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最後終結。
⑻ 關於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下的黃金和美元
既然你提到了金融危機,債務危機,黃金,美元,不得不提到歐元。
毫無疑問,金融危機下的黃金要體現避嫌保值,黃金要漲,金融危機,紙幣不值錢,美元跌。
債務危機,要看哪個國家的債務,如果是美債,美債如果是利好美國經濟的,那麼黃金跌,美元漲
美債如果是對美國經濟不利的,那麼就會引起美元市場負面情緒,拋售美元,購買黃金避險。美元跌。黃金漲。
如果是歐債危機,歐債危機的爆發引起歐元信任危機,那麼黃金漲,美元也會漲。
綜述:貨幣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轉變的,那麼我們炒黃金也是會根據美元歐元的消息面來判斷漲跌的。
⑼ 美元危機的危機背景
在馬歇爾計劃中美國實行「廉價貨幣」政策,大量美元湧入歐洲,同時美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惡化,造成美元貶值的壓力,動搖了人們美元與黃金固定兌換比價的信心。應對措施
歐美各國中央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應對措施:
建立「黃金總庫」
簽署貨幣互換協議
簽署一般貸款協定
⑽ 經濟危機下,如何購買美元和黃金避險保值
同志?你是想同時購買黃金和美元進行保值嗎?呵呵,美元走勢跟黃金走勢一般是呈負相關性的,如果同時購買黃金和美元的話,估計你是賺不到錢的,最好是選擇其中一樣,我覺得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還是購買黃金比較安全點,如果想要購買事物金的話,應該去黃金交易所,開戶,不要去證券公司,找上海黃金交易所的會員單位,這樣的話,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