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黃金十年的經濟建設
1930年-1936年間,工業部門增長率達到8-9% ,盡管估計有這樣的增長率,但增長的起點很低,在民國的40年中,整個工業部門在國內生產中所佔比例基本沒有變化。
工業成長顯著的分別為電力工業、煤炭工業。農業方面,也有以鄉村自治、合作社和平民教育為三大鄉村建設政策,並開始在外來資本的沖擊下被動享受到的近代經濟 。此階段中國經濟在官僚資本及私有資本化的歷程頗有很大弊端,但在輕工業逐漸成形鼓舞下,中國的近代工業化初現端倪。
1933年,中國的工廠、手工業、礦業和公用事業的產量,僅構成國內凈產值的10.5%。手工業產量占工業部分的67.8%;工廠佔20.9%;礦業佔7.0%;公用事業佔4.3%。估計為4691萬的非農業工作人口中,1213萬(25.9%)受雇於手工業,113萬(2.4%)受雇於工廠,77萬(1.6%)受雇於礦場,4萬(0.09%)受雇於公用事業。
黃漢民通過對30年代工業產值發展趨勢的分析,指出雖然1930年代前期中國的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工業發展總趨勢是在跌宕起伏中繼續有所發展,並在1936年達到了近代歷史上最好水平。例如發軔於1920年代的針織、絲織、染織、印染、毛紡織等輕工業都有長足發展,而且又產生了一批新興行業,如電器用具工業、電機工業、染料工業、酒精工業、酸鹼工業等等,新興行業又促進了工業部門結構調整。此外產品種類增多,一小部分國貨產品開始替代了進口外貨。其次,工業地區分布也在擴大,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提高 。
十年建國時期中國重工業建設,主要以國防工業為核心。具體工作則是由資源委員會進行的。1932年11月成立的國防設計委員會(1935年4月改名為資源委員會),主持者是錢昌照、翁文灝,其他委員還包括著名學者胡適、丁文江、楊振聲、張其昀、吳鼎昌、張嘉璈、陶孟和、范銳、吳蘊初、劉鴻生、萬國鼎、沈宗瀚、王世傑、周覽、徐淑希等人。1930年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主要是由這些人主持的。這個機構和這些學者,為中國的近代化作出了貢獻。1935年4月,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兵工署資源司合並,改稱為「資源委員會」,隸屬於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創辦與國防有關的工礦企業。1936年3月,資源委員會根據國防需要和可能的經濟能力,擬定了一項重工業建設計劃,預定於三年之內,在中部的湘、鄂、贛等內地建設與國防需要直接相關的重工業和礦業,充實中國冶金、燃料、化學、機器及電器工業的基礎。但是因腐敗和資金短缺,以及戰爭破壞,導致重工業大部分成為紙上談兵,無從落實。
由於國民政府的重視與推動,上述重工業及廠礦,小部分已建成投產,而大部分都停留在籌備階段。在冶金工業方面已建成的有湖南茶陵鐵廠、湖北靈鄉鐵礦、江西鎢鐵廠、四川彭縣銅礦、湖北大冶、陽新銅礦、中央煉銅廠、湖南水口山鉛鋅礦、雲南錫礦、青海金礦、四川金礦等;在燃料工業方面,有江西高坑煤礦、天河煤礦、湖南湘潭煤礦、河南禹縣煤礦、四川巴縣、達縣石油礦等;在化學工業方面,有氨氣工廠及無水酒精廠等;正在籌備舉辦中的有中央機器製造廠、湖南湘潭飛機發動機廠、中央電工器材廠、中央無線電機製造廠、中央電瓷製造廠、四川長壽水電廠等等。
1937年,這些工廠的產品產量為鋼鐵3萬噸,電力153.3萬度,煤2萬噸,凈鎢砂1.2萬噸,銻1.46萬噸,精銅9噸,鐵砂0.63噸,電報機425具。
這些廠礦的建成和投產,奠定了戰時國防工業的基礎。因為資源委員會設立的這些廠礦大多是當時國內沒有或非常缺乏的行業,不少與國防建設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如鋼鐵工業、飛機製造業、電工電料業、化學工業、鎢、銻等礦產業。
抗戰開始後,資源委員會興辦的已運轉的各個重工業機器設備,有不少都拆遷到大後方,成為當地工業生產的骨幹企業,提高了大後方的工業水平,繼續為直接支持抗戰提供有力的物質保證。
不過在這段期間,晚清時候建設的漢陽鋼鐵廠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年鋼產量穩定在5萬噸,該廠於1925年停止生產,國民政府統治十餘年間始終沒有恢復生產,惹起爭議。不過有論者指漢陽鋼鐵廠自1925年起十多年未能恢復生產可能跟它自1904年起長期向日資舉債終致日資所入侵有關。另外民國時期,中國煉鋼水平極端落後,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鋼鐵價下滑也是重要因素。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本是中國國民黨立黨綱領之一,早在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就在同盟會的綱領中列入了「平均地權」的內容。北伐後,國民黨宣布其農村政策:「改良農村組織,整理耕地,制定最高租額之法律,增進農人生活。」其城市政策是「頒布勞工法及工廠保護童工及女工。」1926年10月,北伐軍進軍湘、鄂期間,為動員農民支援北伐,國民黨在廣州召開有大量左派參加的中央和各省區代表聯席會議,通過《最近政綱》,規定「減輕佃農田租百分之二十五」,減輕農民負擔,統稱「二五減租」。1927年5月,國民政府頒布《佃農保護法》,規定「佃農繳納租項不得超過所租地收獲量百分之四十」,「佃農對於地主除繳納租項外,所有額外苛例一概取消」,「佃農對於所耕土地有永佃權」。但真正實行過的只有浙江省,該省的「二五減租」幅度較大,佃農實際所得遠大於地主,因此,自始即受到城鄉地主階級的強烈反對,最終浙江省政府迫於壓力取消了減租辦法,而大部分省份連裝模作樣的減租條文都沒有。
總括而言,國民政府在平均地權的措施上,因遇到阻力甚大,能力先天不足。旋即停止實施,幾乎沒有什麼建樹。
農村復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復興農業是國民政府這一時期喊得頗為響亮的口號。其目的除了發展國民經濟之外,也是為了消除中國共產黨進行土地改革運動帶來的影響。政府設立了農村復興委員會等一系列農業結構,任常委擔任首腦。政府救濟農村金融,減免部分農產品稅,對進口糧食征稅;設立農業實驗所指導農業生產,開辦農業推廣區等。治理黃河、淮河、長江以及太湖等水利委員會也相繼成立,以興修水利工程。盡管國民政府為農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挽救農村經濟的措施發揮的實際效用有限,幾乎屬於空中樓閣,政策基本上可以算是破產的。
有論者指出整個十年建國期間,中國都長期處於內憂外患環境,地方的基層管治還須倚賴地主豪紳,國府並未能完全掌控農村政權,導致其施政收效甚微。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壓制。其次是中國的農業經濟跟歐美的農業經濟根本不同,中國屬於一種小農經濟,由於經營規模小,透過機械化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必須籍壯大工業並從農村大量吸取勞力,從而把農業人口控制在總人口的20%以內為前提,以當時中國落後的的工業水平顯然是做不到的。既然無法實現機械化生產,也就難以實現農產品商品化,難言把整個農業推進入市場經濟的軌道。1930年代中期以後,爆發連串災荒,水利建設停滯不前,技術落後,不斷的內戰和緊接著爆發的抗戰,最終把農民推向了難以生存的邊緣。
技術改良
在農業技術改良方面,也是有氣無力。例如在33-37年間,國民政府先後設立了中央農業實驗所、全國稻麥改良所和中央棉產改進所。工作就是引進美國棉種,改良小麥和稻米品種以及實驗殺蟲劑和化學肥料。到最後也未有實際成果。
除上述的研究機構外,國民政府也成立部門來促進農業發展。譬如行政院於1928年2月設立農礦部,1933年4月成立農村復興委員會,1938年4月設置農產促進委員會。 1927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制定《中央銀行條例》19條,規定「中央銀行為特許國家銀行,在國內為最高之金融機關,由國家集資經營之」,並設籌備處於上海。1928年10月8日,國民政府修訂《中央銀行條例》為20條,由國民政府撥款2,000萬元。11月1日,中央銀行成立,總行設於上海。
1930年代的宋子文,任中央銀行總裁期間對中國金融改革貢獻不少。 厲行經濟改革,統一貨幣,改革自清末以來金融貨幣制度混亂情況。國府早於1927年北伐之後,在英美的支持下使用白銀為抵押,開始籌備統一貨幣。
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頒布了銀本位幣製造條例,實行廢兩改元。具體辦法規定1元銀幣為一切交易的本位幣,每銀幣1元(成色為0.88,總重為26.6971厘米)易銀7錢1分5厘。上海的金融機構於3月10日一律改用銀元,其他都市自4月6日起一律改用銀元。1933年7月1日起,中央造幣廠的新銀元開始流通。
在大蕭條後期,美國為了轉嫁國內危機,在1934年5月通過購銀法案,提高銀價大量采購白銀。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由是年7月至10月中旬的3個半月,出口即達2億元之巨,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及原幣制。有見及此,國府隨即於1935年11月4日實施法幣制度,將銀本改變為外匯本位,以紙代銀。
央行則隨即出台新的貨幣政策,這對穩定中國貨幣非常成功,可以譽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徹底的一次幣制改革。中國第一種全面流通的不兌現鈔票法幣的問世,完成了貨幣統一並使幣值脫離銀價,邁入了現代化管理通貨。隨之國家對經濟的控制開始加深,相對地,各地地方勢力,甚至租界洋行的利益有所削弱,使國民經濟發展呈現出新氣象。民間及中外銀行所存白銀和銀元紛紛交給政府,半年之間,達國幣8億元。另一方面,紙幣則逐漸代銀元而為通貨。銀元的流通量在1933年3月約14億元,自1935年11月法幣開始流通,半年之間達9億余元,到1937年6月達14億余元。輔幣方面上,中央銀行於1936年2月開始發行20分、10分、5分鎳質輔幣及1分、半分之銅質輔幣,以完成十進新制,解決當時輔幣混亂的狀況。
可惜國民政府大量發行鈔票支付內戰軍費,法幣發行量急劇上升,最大面額高達六十億元 。這使得法幣政策的後續實施成為了世界罕見的惡性通貨膨脹 。間接掠奪了大量國民財富,導致國民經濟全面崩潰。
財政稅收方面,國民政府在此時期建立起統一的稅務機構。以金融措施針對各地稅務機構重疊、稅關林立、濫收稅政、擅自留中央稅款弊病全面整頓,改革稅政,統一徵收機關,使各項稅皆歸統稅機關徵收。
在實行關稅上力爭自主:1928年到1934年,先後和外國政府多次談判,通過四次關稅改革,使海關關稅大為提高,顯著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大改善了十年建國初期財政緊絀的劣勢。不過在收入提高的同時,開支也隨著增加。主要原因在於內戰頻繁和腐敗大增緣故。
右圖列出南京政府1928-1937年間九個財政年度的主要收入和支出。省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在1938年以前數量仍然很大,以後在戰爭時期,與中央的支出相比急劇下降。但即使把省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加在中央政府的支出上,總數也僅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個很小的比例,在1931-1936年期間,僅佔3.2-6%。美國可以比較的數字是1929年佔8.2%,1933年佔14.3%,1941年佔19.7%。就國民收入而論,國民政府的支出為數很小,這既反映了國家稅收基礎的狹窄,也反映了有限規模的現代經濟部分,這個部分實際上被要求承擔國民政府稅收的最大負擔。
赤字的彌補主要靠借債,1927年至1937年間,政府所借各種內債共達35億6,700萬元。償債及軍費支出占整個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償債支出佔25%到20%,1927年至1935年間,共償還債款31億1,000餘萬元,包括內債22億1,000餘萬元,外債6億3,000萬余元,賠款2億8,000萬余元。
在1928舉行的全國財政會議上,中央政府正式把產生國民收入的65%田賦讓給各省。這在當時與其說是一種政策,目的在於改進從北京政權繼承下來的公認是混亂的財政管理,不如說是南京政府對政治現實的一種承認。它意味著,為了報答空泛的政治支持,中國的中央政府放棄對一部分經濟的任何財政要求。放棄了對一種不公平的田賦制度進行徹底檢查的任何嘗試,結果是一大部分潛在的農業稅收被截留,社會不能將它用於公共福利。
國民政府在整理財政的過程中,還建立預算度、推行直接稅、廢除苛捐雜稅和廢除厘金。廢除厘金方面,1927年7月,國民政府頒布裁撤國內通過稅條例,但因時局動盪,延至1931年1月1日實行。至1931年6月,各種厘金及由厘金變名之稅捐,一律取消,使國內貨物得以暢通無阻。在廢除苛捐雜稅方面,國府1934年7月通飭各省廢除苛捐雜稅,至1937年的3年間,全國25省市共廢除苛雜7,100多種,廢除款額達6,700多萬元。在推行直接稅方面,1936年7月公布「所得等暫行條例」,是年10月1日正式起征,首先開征的為公務人員薪給報酬所得,和公債存款利息所得,到1937年1月,又推及其他方面。這四點財政措施,足以納中國財政於正軌。
就在中國邁向工業現代化之際的1937年起,日本發動了中日戰爭,並陸續大量增兵入侵中國。據統計,193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的中國,因為此戰爭所造成的損失至少6000億美元,而後果就是讓中國現代化進程至少延宕20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53年之後才得以恢復。
② 黃金投資盈利秘訣有哪些
就是低買高賣,具體是當國際經濟下滑時,或美元貶值時,黃金最適合持有,可以抵押風險,是最盈利時候,反之黃金最便宜。依據這種情況買賣就能掙錢。
③ 黃金為什麼不能控盤
黃金,外匯這些是全球性的,並且24小時進行雙向交易,莊家不可能控盤的,只能跟趨勢交易。
④ 怎樣打造黃金銷售渠道
渠道是廠家的搖錢樹,銷售渠道是生產廠商把產品推向消費者所要經歷的路徑。
在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今社會,許多廠商都在叫嚷「終端為王」,時時讓自己的銷售人員留心「三尺櫃台」,和競爭對手決戰終端。但是,精明的廠商也清楚地意識到,銷售渠道不但能夠啟動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流,而且還能夠完成廠商難以完成的任務。因此,決勝終端和發展渠道並不是一對矛盾。 渠道經銷商坐鎮一方市場,他的優勢很明顯: 1,有廠商難以取代的人脈關系; 2,有一定的資金實力,可以緩解廠商的資金; 3,有一定范圍的銷售網路; 4,有一批關系很好的終端零售店; 5,有熟悉當地市場、實戰經驗較強的銷售隊伍; 6,有廠商最需要的市場信息······ 以手機行業為例,最近幾年,國美、蘇寧等超級零售終端擴張迅猛,鯨吞蠶食了一些傳統的銷售渠道。但是,中國幅員遼闊,消費的區域差異有天壤之別。因此,在現階段,困擾許多廠商提升市場份額的,仍然是銷售渠道的問題。 現階段手機銷售渠道的特點是,為了取悅於終端零售店,越來越多的渠道經銷商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隻籃子里,他們往往打「產品組合拳」,一般都代理兩個或兩個以上手機廠商的產品。這樣,經銷商可以做到,一部分產品讓終端多賺錢,一部分產品讓自己多賺錢,另外一小部分產品賺人氣。 自2004年下半年開始,國產手機的總體市場份額越來越少,許多手機廠商都想讓渠道經銷商把資金、人員、網路等等資源傾向自己,以增加自己產品在當地的上櫃率,最終變成在當地市場份額的提升。因此,在很多省區,尤其是內地市場,手機廠商不光要打響終端爭奪戰,還要實施銷售渠道保衛戰。 很多人都說,終端和銷售渠道是手機廠商的資產,但是,我要說,它們也是變數最大的資產!因此,打造最有價值的黃金渠道是當今很多手機廠商――尤其是剛拿到手機「准生證」的後來者們必須要做的頭等大事。銷售渠道有足夠的忠誠度了,手機廠商才能通過渠道滲透,然後掌控終端。 打造黃金銷售渠道,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搭建溝通平台,順暢信息流 2001年,台灣大霸集團在大陸自建手機品牌DBTEL,並在多家媒體上立下豪言:三年內做到亞洲第一,五年內做到世界第一!時隔五年,莫自治董事長的豪言猶在耳邊,但是DBTEL在市場卻難覓蹤跡。DBTEL的衰落有很多原因,在筆者和很多渠道經銷商看來,有一個原因不可忽視:DBTEL公司的高層和渠道經銷商的溝通遇到錯位!在很多時候,DBTEL的銷售政策和產品規劃更象是閉門造車,讓經銷商和自己的銷售團隊難以理喻。所以,DBTEL自建手機品牌四年,也是經銷商和DBTEL矛盾不斷的四年。
對於手機後來者來說,DBTEL的教訓是前車之鑒。世界紛繁復雜,渠道經銷商很多有用的信息對於決策者來說至關重要,但是,信息是不對稱的;所以手機廠商要積極建立溝通平台,實行雙向信息交流。具體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領導巡訪:具體做法是:1,重點區域銷售副總至少每月去一次面見經銷商;2,次重點區域銷售副總至少每半月與經銷商一次;3,一些重點零售店也要每半月面見或電話拜訪一次。(直接讓手機廠商的高層和經銷商進行溝通交流,通過領導傳達企業的發展理念和展望企業發展遠景,這樣可以讓經銷商更深入地了解企業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 辦好企業刊物:1,手機廠商各部門負責人務必親自撰文,讓經銷商全面了解公司;2,各地銷售負責人介紹所在區域市場狀況;3,開辦經銷商專欄,讓經銷商的意見和建議成為刊物的一部分;4,消費者意見建議反饋等。 開好經銷商會議:1,定期召開經銷商會議,讓業績好的經銷商現身說法;2,公司的各項政策的出台,事先要召開經銷商的討論會議,使經銷商有企業一員的參與感;3,展示尚未上市的新產品,聽取核心經銷商的建議,給新產品正確決策打下良好的基礎。 樹立品牌,組合產品,讓經銷商獲利 如今的手機市場,產品的同質化很嚴重,在很多時候,消費者選擇手機產品往往是先選擇品牌。品牌對於手機廠商來說是最重要的資產。 在手機營銷過程中,手機品牌通過對消費者的影響,完成對整個渠道的影響。對於手機經銷商來講,一個響當當手機品牌意味著穩定的利潤、遞增的銷量、良好的渠道形象,還有高效的資金利用率。因此,適當的媒體宣傳是必要的。廣告不光讓更多的消費者認識手機廠商的品牌,也能提升經銷商信心――在一定時期,廣告是做給經銷商看的。 從價格角度考慮,手機廠商可以把產品分為低價位產品和中高價位產品。低價位產品一般都是暢銷產品,它的價格是透明的,不是經銷商利潤的主要來源。但是,暢銷產品的市場推力也較小,經銷商的銷售成本相對較低,還能帶動其他產品的銷售。所以,經銷商願意和終端零售店一起,把暢銷產品賣給消費金字塔最底部的用戶。對於手機廠商來說,這些銷量就是市場份額。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對於經銷商來說,短期利益是賺錢;長期利益是發展。一定的利益保障是經銷商得以生存必要條件。只要手機廠商規劃好中高價位的手機產品,制定好切合實際的銷售政策,做好產品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市場推廣策略,加上訓練有素的促銷人員的推廣,經銷商肯定會積極聯合終端零售店,主力推銷該系列產品。 這就是「產品組合拳」:低價產品讓利於消費者,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吸引經銷商和終端零售店的人氣;中高端產品讓經銷商保持足夠的利潤空間,增強經銷商代理手機產品的信心。 各個價格區間的產品都有了,而且還能正常銷售,經銷商一般就很少選擇其他品牌手機產品代理了。對於手機廠商來說,只有當經銷商的銷售額有55%以上是同一品牌產品的時候,他和廠商的利益關系最牢固。 讓銷售人員做經銷商的營銷顧問 一般來說,渠道經銷商的管理能力要比手機廠商的弱,經銷商的人員素質要比廠商的差。手機廠商有專業的財務人員、銷售人員、管理人員和市場推廣人員,而經銷商的人員組成可能是親戚或朋友。很多經銷商在公司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往往會遇到管理瓶頸,非常渴望得到管理、營銷、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指導。有一些經銷商藉助營銷咨詢公司的短期培訓後,結果發現對方的那些玩意是銀樣蠟頭槍――中看不中用,而且費用昂貴。 《營銷管理》一書的作者菲利普·科特勒提倡「顧問式營銷」。顧問式營銷的特點是,銷售人員不僅把產品介紹給經銷商,而且是還把營銷理念、資金利用率原理、人力資源也是公司成本等管理理念傳灌輸給經銷商。這是一整套銷售解決方案,它能解決經銷商眼前的贏利問題,也能幫助經銷商分析公司後續發展中所遇到的瓶頸。 這給手機廠商的銷售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提高自我的專業知識結構,然後才可以傳輸給別人。大多數手機廠商的銷售都在固定的軟體平台上進行,銷售助理就能完成日常的銷售工作,銷售人員可以把精力放在自身營銷水平的不斷提高上,然後根據經銷商的需求開展不同的培訓課程,對經銷商的銷售人員、內部管理人員進行培訓,經銷商的銷售人員營銷專業化了,必然會帶來銷售業績上的進步,還能促進銷售人員和經銷商之間的感情,可謂一舉兩得。 這樣,經銷商和廠商之間的關系既是利益關系,又是「師生」關系。手機廠商在營銷思想上影響了經銷商,這種供銷關系比較牢靠。 強化終端管理,形成終端推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經銷商是廠商的另外一個倉庫或物流中心――因為,產品的最終銷售,是在終端零售店。因此,手機廠商的銷售團隊還是要近距離接觸零售終端。和經銷商一起接近零售店最根本的目的是,讓零售店認同產品、認同品牌、認同廠商,最終把產品賣給消費者,完成消費過程。具體可考慮以下做法: 建立零售店檔案:1,製作零售店分布地圖;2,零售店促銷員檔案;3,零售店裡主要競品的檔案;4,建立零售店負責人檔案等; 建立零售店獎勵機制:累計積分,獎勵絕對銷量大的零售店或獎勵單款產品銷售量大的零售店; 個性鮮明的專櫃或銷售專區; 促銷活動要落實到具體零售店; 培訓:零售店的促銷員或店員在銷售過程中起的作用不可忽視。培訓可以增加促銷人員對企業的認同,有助於店員全面了解產品的性能,增加銷售技巧。 解決好售後問題,讓經銷商無後顧之憂 在手機廠商和零售店之間,經銷商是塊夾心餅干:廠商要銷量催回款,零售店對產品的扣點或質量不滿······在很多省區,零售店幾乎形成一個潛規則:只要手機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就找經銷商。 因此,對於經銷商來說,手機產品的售後服務速度是他們最關心的。有產品銷售就有售後服務,如果售後服務迅捷,零售店就不會出現消費者圍著櫃台嚷著退機的尷尬事,那麼經銷商和零售店這一對「歡喜冤家」也就少了煩心事。所以,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對於手機廠商來說尤為重要。 總之,溝通是彼此了解信任的基礎,一定的利潤是經銷商延續合作的前提,再加上手機廠商的用心服務,經銷商才會和廠商和舟共濟,最終形成從廠商到渠道,從渠道到終端的黃金銷售鏈。
⑤ 部們主管要求我在黃金外匯平台設計上優化, 並給我以下方向, 請問如何落實
這是什麼啊 千萬不能做啊 得害多少人啊
⑥ 是不是有種植物叫「黃金落實」啊
黃金絡石喜光、強耐陰植物,喜歡空氣溫度較大,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環境,抗病能力強,生長旺盛,同時它又具有較強的耐乾旱、抗短期洪澇、抗寒能力,在長江流域以南可露天栽培。
⑦ 我國如何處理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
提高領導科學發展、
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
首先必須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真正弄清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進而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既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問題,又有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問題;既管當前,又管長遠;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重大的實踐問題。我們要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認真加以貫徹落實。
(一)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首先是要發展經濟。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不能放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機遇加快經濟發展,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我們講的經濟較快發展,是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的發展,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為此,必須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也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條件。隨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更加要求社會與經濟共同發展。如果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經濟也難以實現持續較快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各項社會事業雖然取得明顯進步,但總體上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存在著 「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加快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也包括社會就業、社會保障、社會公正、社會秩序、社會管理、社會和諧等,還包括社會結構、社會領域體制和機制完善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理所當然地包括這些方面的發展和進步。
(三)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黨歷來重視「三農」問題,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城鄉差距、工農差距仍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我們必須統籌城鄉發展,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必須更加註重加快農村發展。關鍵是要抓好四個環節:一是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要進一步落實對農業「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二是農業和農村自身要加快發展,推進城鎮化;三是城市發展要和農村發展相協調,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四是統籌推進城鄉改革,消除體制性障礙。
(四)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發展很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都有很大發展,但地區發展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不僅關系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系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實現共同發展。國家要從宏觀政策上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根據我國當前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中央明確提出了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這是一個把握規律、統攬全局的重大決策。
(五) 堅持可持續發展。這就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這是基本國情。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生態環境的形勢十分嚴峻。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六)堅持改革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銳意推進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注重製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堅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改革;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五個統籌」。要統籌推進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實現宏觀經濟改革與微觀經濟改革相協調、經濟領域改革和社會領域改革相協調、城市改革和農村改革相協調、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相協調,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進。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在新的發展階段,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
(七) 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地說,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就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就是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們從事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理所當然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以人為本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也是進一步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具體體現.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所達到的新高度。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上實現的重大創新,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是多方面的,最關鍵的就是要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我們只有全面、准確地理解其重大意義,才能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與堅定性,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⑧ 黃金失去吸引力,中國老百姓還有什麼手段抵禦通脹
實物資產,玉米、硬麥、豆粕、貴金屬等都可以抵禦通脹
⑨ 黃金歷史最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