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產業結構升級用什麼指標來衡量
投入產出水平,單位產品資本密集度,單位產品勞動力投入 。
既可以用三大產業之間的比例,以及產業內部行業比例關系來衡量,也可以用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程度來衡量。
一般從產業結構和工業結構狀況兩方面選取指標 。
常用的有勞動力結構指數;工業總產值比重;霍夫曼比率;內部利潤率平均化程度等。
㈡ 什麼是產業結構,哪些指標可以表示出產業結構的狀況
產業結構 :
指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和每個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產業結構狀況,一般用兩種指標表示:一種是用各產業投入生產要素(勞動力、資金等)的數量對比指標,從各產業間的資源配置的比較上說明產業結構;另一種是用各產業的產出(增加值、實物量等)的數量對比指標,從各產業生產經營活動成果比較上說明產業結構。
相關指標:各產業產值;各行業月增長率、年增長率;製造業指數;采購經理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貨幣供應量;就業率與失業率等。
產業分類:
在經濟研究和經濟管理中,經常使用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資源密集度分類法和國際標准產業分類。
(一)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這種分類法就是按生產活動的性質及其產品屬性對產業進行分類。按生產活動性質,把產業部門分為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兩大領域,前者指從事物質資料生產並創造物質產品的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商業等;後者指不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而只提供非物質性服務的部門,包括科學、文化、教育、新聞、衛生、金融、保險、物業、咨詢等部門。
(二)三次產業分類法。這種分類法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這種分類方法成為世界上較為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方法。
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農、林、牧、漁服務業,交通運輸輔助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等。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科學研究業等。
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以及軍隊、警察等。
(三)資源密集程度分類法
這種產業分類方法是按照各產業所投入的、佔主要地位的資源的不同為標准來劃分的。根據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三種生產要素在各產業中的相對密集度,把產業劃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1、勞動密集型產業。指進行生產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低的產業。其衡量的標準是在生產成本中工資與設備折舊和研究開發支出相比所佔比重較大。一般來說,目前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指農業、林業及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傢具等製造業。隨著技術進步和新工藝設備的應用,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資本密集度也在提高,並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業在發達國家就被劃入資本密集型產業。
2、資本密集型產業。指在單位產品成本中,資本成本與勞動成本相比所佔比重較大,每個勞動者所佔用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金額較高的產業。當前,資本密集型產業主要指鋼鐵業、一般電子與通信設備製造業、運輸設備製造業、石油化工、重型機械工業、電力工業等。資本密集型工業主要分布在基礎工業和重加工業,一般被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基礎。
3、技術密集型產業。指在生產過程中,對技術和智力要素依賴大大超過對其他生產要素依賴的產業。目前技術密集型產業包括:微電子與信息產品製造業、航空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現代制葯工業、新材料工業等。
當前以微電子產業、自動化產業、信息產品製造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正迅猛發展,成為帶動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因此可以說,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水平將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前景。
(四)國際標准產業分類
為使不同國家的統計數據具有可比性,聯合國頒布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ISIC)。現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訂本。這套〈國際標准產業分類〉分為A-Q共17個部門,其中包括99個行業類別。這17個部門為:A、農業、狩獵業和林業;B、漁業;C、采礦及採石;D、製造業;E、電、煤氣和水的供應;F、建築業;G、批發和零售、修理業;H、旅館和餐館;I、運輸、倉儲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產、租賃業;L、公共管理和國防;M、教育;N、保健和社會工作;O、社會和個人的服務;P、家庭僱工;Q、境外組織和機構。
我國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就是參照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而制定的,因此產業劃分與包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基本一致。
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 (一)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趨勢
第一,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數國家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直至70年代,在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和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所佔比重下降的趨勢開始減弱。
第二,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上升的。但進入60年代以後,美、英等發達國家工業部門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開始下降,其中傳統工業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
第三,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各國都呈上升趨勢。6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發展更為迅速,所佔比重都超過了60%。
從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階段,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後逐步向「後工業化」階段過渡,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
(二)工業內部各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
工業化可分為三個階段:
1、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像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起步的。
2、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化工、冶金、金屬製品、電力等重、化工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
3、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後期,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機電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時對原材料的加工鏈條越來越長,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出現「迂迴化」特點。加工度的提高,使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並不成比例增長,所以工業發展對技術裝備的依賴大大提高,深加工業、加工組裝業成為工業內部最重要的產業。
以上三個階段,反映了傳統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結構變化的一般情況,並不意味著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完全按照這種順序去發展。例如,新中國建立後,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業基礎,改革開放初期再回過來進行發展輕紡工業的「補課」,而現在則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自動化改造製造業。
(三)農業內部結構各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種植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其生產水平日益提高;畜牧業的比重逐漸提高;林業日益從單純提供林產品資源轉向注重其環境生態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蓋率越來越受到重視;漁業日益從單純依靠捕撈轉向適度捕撈、注重養殖,其比重穩步上升。
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因素: (一)需求結構的變化
需求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的變動的影響最為直接。首先,產業結構變動取決於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的比例。一個產業的中間需求越大,該產業部門就越具有原材料性質;最終需求越大,就越具有提供最終產品的性質。這意味著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的比例關系變動將導致產業結構的相應變動,最終需求結構和規模的變化是促進產業結構演進的最重要的動因之一。
其次,人均收入水平不同階段上的個人消費結構。當收入極為有限而不能滿足所有層次需要時,溫飽目標至關重要,居民自然傾向於把有限的收入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品,主要是引導或帶動了農業和輕紡工業優先發展,這既是工業化能夠起步在需求結構上的根據,也是工業化首先從輕工業起步的需求依據。同時邊際儲蓄傾向,即儲蓄增量與收入增量的比例低,也決定了既無實力發展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也無資本對傳統產業進行全面的技術改造,產業結構輕型化。在人均收入中等水平階段,溫飽問題基本解決,隨著收入的增長,需求結構的重心由必需品轉向非必需品,邊際消費傾向,即消費增量與收入增量的比例的提高,使居民把增加的收入用於購買高檔耐用消費品,相應地,使提供資本物品的產業也發展起來,並反過來推動農業和輕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為主要提供耐用消費品和設備的重工業上升為主導地位提供資本和勞動力,從而促進了產業結構高度化。在人均收入高水平階段,不論從數量上還是檔次上,物質享受已得到極大的滿足,個人需求趨向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和時尚化,這樣的消費結構必然帶動多層次的產業結構遞進升級,促進高加工度化和以信息咨詢業等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中心的現代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個人消費結構是對產業結構變動影響最大的需求結構因素。
再次,消費和投資的比例。在最終需求中的消費和投資的比例直接決定了消費資料產業同生產資料產業的比例關系,前二者比例的變動直接引起後二者的比例變動。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以消費品工業凈產值與資本品工業凈產值的比例,即「霍夫曼比例」為理論依據,考察了20個國家18世紀以來的工業化史和統計資料,發現這一比例在發展過程中是持續下降的,即它是一個由消費品工業佔主導地位,向資本品工業佔主導地位的工業化漸進過程。
最後,投資結構。投資是構成現實最終需求、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和實現產業擴張的重要條件。因此投資結構,即資金投向不同產業方向所形成的投資配置量比例,是改變原有產業結構的直接原因。因此,政府為達到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就常常通過制定或修訂投資政策,變動投資結構來貫徹調節意圖。
(二)供給結構的變化
首先,生產要素的擁有狀況和它們之間的相對價格水平。勞動力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是產業結構演進的必要條件。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只要固定資產的生產能力能夠承受,中間產品供應能夠保證,一個新的或擴張中的產業部門擁有的勞動力越多,該部門就能得到較快發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因素可變的情形下,如技術結構不斷變動的現實經濟生活中,產業部門的更替變換就需要以勞動力具有充分的產業間可轉移性為條件,後者又從根本上取決於勞動力素質。
資金供應狀況是通過資金總量和資金投向兩方面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在其他條件不變下,一個產業部門擁有資金愈是豐富,愈是能夠得到加快發展。隨著技術創新和生產設備日益大規模化,沒有龐大的資金支持就無法發展重工業和新興產業。同時,資金在不同產業部門的投向偏好會改變現有產業的存量結構和形成新的增量結構,即投資結構變動通過影響社會資產總量在各產業配置構成的變動,而影響產業結構動態。可以說,資金供應總量和供應結構的變動是產業結構變動的直接原因。
其次,技術創新與技術結構變動是產業結構優化變動的決定性因素。技術結構是指先進程度不同的各種技術之間的質的組合與量的比例關系。從本質上講,技術結構在同一產業內部反映了資源的組合方式,在產業間反映了資源的轉換關系。推動技術結構變動的動因則是技術創新。縱觀世界產業結構演變的歷史,技術創新在本產業內部的傳遞與在相關產業間的擴散,從而技術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的程度直接關聯著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度化。歷次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變革總是以技術創新及相應的技術結構變革為先導,而歷次技術結構變革又都是以技術創新的產業化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相應的以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商品進出口結構的優化而告終。
最後,自然資源稟賦差異對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農業、採掘業、輕紡工業的發展有不同程度影響。如,資源匱乏的國家或地區不可能形成資源開發型產業,而是致力於構建資源加工型的產業結構。當今,自然資源擁有狀況對工業部門結構的影響變得具有相對性,受資源稀缺制約的國家或地區可以藉助於科技創新和國際貿易來緩解和克服自然資源對其經濟發展的約束。
(三)國際貿易
開放條件下,一國產業結構的形成和調整不僅受國內市場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因素的影響,還受其國際貿易狀況的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國際比較利益機制來實現的。一國產業結構在國際交換過程中,出口產品通常是由國內市場價值小於國際市場價值,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而進口商品則相反。開放程度越高,其國內產業結構與他國的產業結構關聯程度也越高,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國內產業之間的投入產出關系,使得本國產業既有可能利用他國產業彌補自身發展不足,也有可能因依賴外向關聯而抑制了本國產業的自身發展。可見,產業結構是貿易結構的基礎,決定了一國貿易結構的水平,而貿易結構是產業結構的反映,並引導著一國產業結構的變動。
(四)制度安排
經濟體制模式決定了產業結構的調節或轉換機制,並通過國家與企業的關系直接或間接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產業結構調節機制是指在經濟系統內部,通過各產業部門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來實現產業結構從失調到協調,從低級狀態向高級狀態演進的手段和方法。現代經濟史表明,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在橫向(合理化)和縱向(高度化)演進過程中,產業結構調節機制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性質、功能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產業結構演進的方式和效果。
根據體制因素可將產業結構調節機制分為:
第一,政府調節機制。它是政府從宏觀經濟角度考慮,主要以產業政策的設計與實施,對產業結構進行整體調節。具體操作上,政府以政令或計劃形式直接調整產業結構,並藉助信息、協調關系的通報,建立投資審批或許可證制度以及相應的機構對企業進行「指導」和「勸說」。政府權威對經濟資源具有很強的動員力量,能夠依據政策偏好,集中投資,在短時間內使某些重點產業優先建立起來。但若政府調節機制運用過度或不合時宜,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會暴露無遺:一是下達指令的方式屬於硬性調節,調節幅度大而彈性小,從而易產生調節過度和結構變動的波動。二是政府從供給推動方式出發對產業結構調節,可能產生方向性誤導,再加上垂直封閉的決策傳遞系統,使得調整往往是在結構失衡達到很嚴重時才可能進行,難以克服部門結構中資源配置效益的低效化。三是政府調節機制下,各方利益差異的存在和協調難度大,易導致調節目標變形,形成偏斜度很大的,通常是重型化的產業結構。
第二,市場調節機制。即依據經濟運行本身固有的內在自行調整力量來促使產業結構實現橫向和縱向演進。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由於同等份額的資源在不同的產業中形成不同的效益,即「利潤差別」這一事實,就促成了資源向高效益、高生產率的產業轉移和配置,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但是世界產業結構演變的實踐又證明,市場調節機制對產業結構的優化變動是有局限性的,包括盲目性,對瓶頸產業調節的失效、產業進入障礙、市場信息的不完全、甚至產業結構輕型化等等。
以上分析說明,產業結構優化不可能是純粹自覺或自發的,而只能是自發與自覺雙重調節過程,並且市場調節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率要遠高於計劃調節機制。在明確市場是配置資源,調節結構的主渠道的同時,政府有必要制定合理而有預見性的產業結構政策,以避免投資行為的盲目性,規劃好鼓勵優先發展的部門和需要援助的衰退部門,確定主導產業、基礎產業和戰略產業的發展順序,多使用稅率政策、投資政策的經濟手段,在增強政府監督與引導功能的同時,注意減少政府幹預的效率損失,提高宏觀經濟效益和經濟結構整體素質。
㈢ 什麼是資金密集型工業
生產的技術裝備程度較高,單位產品所需投資較多的工業部門.如鋼鐵工業,有色冶金工業,石油化學工業,重型機械工業,航天和航空工業等.衡量資金密集型工業的標准通常是用資金與勞動力(或資金與產量)的比率指標.從資金與勞動力的投入看,這類工業的單位勞動佔用投入資金較高;從產出看,其產品成本中物化勞動比重較大.該類工業的特點為:基建和生產投資大,工藝過程較復雜,技術設備龐大,產品的原材料消耗高,單位投資能容納的勞動力相對較少,工人勞動生產率高.資金密集型工業隨大機器工業的產生與發展而出現.現代科學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使越來越多的傳統工業,勞動密集型工業逐步向資金密集型轉化.
㈣ 將產業劃分為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性』技術密集型的依據是什麼
靠生產要素的主要投入類型。1,如鋼鐵產業需要大批配套企業,包括發電,運輸,挖礦,採煤等,就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所以就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2,如服裝產業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資源投入,這就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3,如軟體開發產業就需要高精尖人才和高科技的投入,這就屬於技術密集型產業
㈤ 什麼是經濟資本系數
資本系數亦稱「資本產出率」。是西方國家常用的投資效果指標。它是固定資產凈值(即廠房與設備扣除折舊以後的帳面價值)與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
資本系數=固定資產凈產值/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
這一指標說明每增加一單位國民收入(或國民 生產總值)所必需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實質上是投 資效果系數的倒數。
(5)資本密集度衡量指標擴展閱讀:
西方國家常常利用資本系數指標來分析資本產 出的效率。資本系數高表示生產一單位國民收入 (國民生產總值)所需的固定資本較多,資本產出率 就低,投資效果小;相反如果資本系數小表示生產 一單位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所需的固定資本較 少,資本產出率就高,投資效果好。利用這個指標 也可以反映資本密集型程度。
統計資料表明石油、 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產品等重工業部門資 本系數高,說明技術裝備程度較高,屬於資本密集 型工業。而服裝、製革、煙草、食品、飲料等輕工業 部門資本系數小,技術裝備程度較低,屬於勞動密 集型工業。這個指標還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程 度,例如經濟發達國家,資本有機構成較高位,因 此一般資本系數也相對高,而發展中國家,資本有機構成較低位,一般說資本系數較小。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資本系數有提高的趨勢等等。
㈥ 資本密集度是適中指標嗎
是,資本密集度是一個中性概念,對持有資本的人而言,在普查時的心理壓力是適中的。
㈦ 國際貿易的統計分析指標
1、貿易額和貿易量
貿易額就是用貨幣表示的貿易的金額,貿易量就是剔除了價格變動影響之後的貿易額,貿易量使得不同時期的貿易規模可以進行比較。這里有三個概念需要掌握。
(1)對外貿易額(Value of Foreign Trade):就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進口總額與出口總額之和。
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可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額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國在統計有形商品時,出口額以FOB價格計算,進口額以CIF價格計算;無形商品不報關,海關沒有統計。
(2)國際貿易額:(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貨幣表示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綜合,又稱國際貿易值。它等於一定時期內世界各國用FOB價格計算的出口貿易額之和。
(3)貿易量:貿易量是為了剔除了價格變動影響,能准確反映國際貿易或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數量,而確立的一個指標。在計算時,是以固定年份為基期而確定的價格指數去除報告期的貿易額,得到的就是相當於按不變價格計算(剔除價格變動的影響)的貿易額,該數值就叫報告期的貿易量。
貿易量可分為國際貿易量和對外貿易量以及出口貿易量和進口貿易量。
2、貿易差額
貿易差額(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之間的差額。
(1)貿易順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國也稱它為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表示一定時期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
(2)貿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國也稱它為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赤字,表示一定時期的出口額小於進口額。
(3)貿易平衡:就是一定時期的出口額等於進口額。
一般認為貿易順差可以推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所以各國無不追求貿易順差。但是,大量的順差往往會導致貿易糾紛。例如日美汽車貿易大戰等。
3、國際貿易條件
國際貿易條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出口商品價格與進口商品價格的對比關系,又稱進口比價或交換比價。它表示出口一單位商品能夠換回多少單位進口商品。很顯然,換回的進口商品越多,越為有利。貿易條件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通常是用貿易條件指數來表示,貿易條件指數是出口價格指數和進口價格指數的比值,計算公式是:出口價格指數除以進口價格指數,再乘以100(假定基期的貿易條件指數為100)。
報告期的貿易條件指數大於100,說明貿易條件較基期改善。
報告期的貿易條件指數小於100,說明貿易條件較基期惡化。
4、貿易的商品結構
貿易的商品結構(Composition of Trade)就是各類商品在貿易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這里涉及到一個商品分類的問題,一般有兩種分類方法。
(1)聯合國秘書處的《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把有形商品依次分為10大類,其中0一4類商品稱為初級品,把5一8類商品稱為製成品,第9類為沒有分類的其他商品。初級產品、製成品在進出口商品中所佔的比重就表示了貿易的商品結構。
(2)是按生產某種商品所投入的生產要素進行分類,可分為勞動密集型商品、資本密集型商品等某種生產要素密集型商品。
5、貿易的地理方向
(1)對外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是指該國進口商品原產國和出口商品消費國的分布情況,它表明該國同世界各地區、各國家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
例如,2003年我國前十位進口來源地分別是日本、歐盟、台灣省、東盟、韓國、美國、香港地區、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巴西。2003年我國前十位出口市場分別是美國、香港地區、歐盟、日本、東盟、韓國、台灣省、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加拿大。由此而確定的2003年我國前十大貿易夥伴(根據進出口總額確定)為日本、美國、歐盟、香港地區、東盟、韓國、台灣省、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2)國際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是指國際貿易的地區分布和商品流向,也就是各個地區、各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地位。通常用它們的出口額(或進口額)佔世界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來表示。
例如,2003年世界商品出口前 八位的國家或地區是美國、德國、日本、法國、中國、英國、加拿大、義大利。2003年世界商品進口前 八位國家或地區是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法國、中國、義大利、加拿大。
6、對外貿易依存度
對外貿易依存度(Foreign Dependence Degree)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外向程度大小的一個基本指標。它是指對外貿易額在該國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㈧ 企業經營情況怎麼寫(包括哪些方面)
企業經營狀況包括:公司成立的時間;主營業務;注冊資金;目前的銷售收入、利潤,繳納稅金;主要的業務合作夥伴。
對企業經營情況進行分析:
一、首先要為分析提供內部資料和外部資料。內部資料最主要的是企業財務會計報告,財務報告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書面文件,包括會計主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附表、會計報表附註等;外部資料是從企業外部獲得的資料,包括行業數據、其他競爭對手的數據等。
二、根據財務報告:按照分析的目的內容分為:財務效益分析、資產運營狀況分析、償債能力狀況分析和發展能力分析;按照分析的對象不同分為:資產負債表分析、利潤表分析、現金流量表分析。
(一)按照分析的目的內容分析
1、財務效益狀況。即企業資產的收益能力。資產收益能力是會計信息使用者關心的重要問題,通過對它的分析為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經營管理者提供決策的依據。分析指標主要有:凈資產收益率、資本保值增值率、主營業務利潤率、盈餘現金保障倍數、成本費用利潤率等。
2、資產營運狀況。是指企業資產的周轉情況,反映企業佔用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分析主要指標有:總資產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不良資產比率等。
3、償債能力狀況。企業償還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的能力強弱,是企業經濟實力和財務狀況的重要體現,也是衡量企業是否穩健經營、財務風險大小的重要尺度。分析主要指標有:資產負債率、已獲利息倍數、現金流動負債比率、速動比率等。
4、發展能力狀況。發展能力是關繫到企業的持續生存問題,也關繫到投資者未來收益和債權人長期債權的風險程度。分析企業發展能力狀況的指標有:銷售增長率、資本積累率、三年資本平均增長率、三年銷售平均增長率、技術投入比率等。
(二)按照分析的對象不同分析
1、資產負債表分析。主要從資產項目、負債結構、所有者權益結構方面進行分析。
資產主要分析項目有:現金比重、應收帳款比重、存貨比重、無形資產比重等。負債結構分析有:短期償債能力分析、長期償債能力分析等。所有者權益結構是分析:各項權益占所有者權益總額的比重,說明投資者投入資本的保值增值情況及所有者的權益構成。
2、利潤表分析。主要從盈利能力、經營業績等方面分析。主要分析指標: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主營業務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銷售增長率等。
3、現金流量表分析。主要從現金支付能力、資本支出與投資比率、現金流量收益比率等方面進行分析。分析指標主要有:現金比率、流動負債現金比率、債務現金比率、股利現金比率、資本購置率、銷售現金率等。
(8)資本密集度衡量指標擴展閱讀:
企業經營情況效益性分析方法
企業不僅關心投資的報酬,更關心高報酬率的持續性。因此,企業獲取高利潤的持續性分析成為被關注的另一點。企業的產品成本、宏觀經濟條件、各種政策規定等競爭環境相同時,企業要在競爭中取勝,只有以提高效益來賺取更多的利潤。
企業效益,是指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投入的勞動、資源、設備、材料等各種經營要素,經過經營者和職工有效地運用,產出更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貢獻。它用來衡量勞動力與資產的有效利用程度。具體指標有:
1.附加價值率
投資者選擇投資項目時,最關心的是能否產生高附加價值的問題。附加價值是企業生產活動過程中創造出的新增價值。用公式表示為:
附加價值=稅前凈利+人工費+資本化利息+租金+費用稅金
附加價值的計算,可通過查找損益表、管理費用明細表、製造費用明細表來計算。
附加價值率是附加價值與銷售收入的比值。它反映每一元銷售收入帶來的附加價值。一般來說,越是資本密集的行業,其產品附加價值越高,凈利潤也隨之提高;反之資本密集程度相對較低的行業,產品附加價值較低,凈利潤也就較低。
2.勞動生產效率
勞動生產效率是附加價值與總人數之比。它反映一人所創造的附加價值。
計算公式為:
勞動生產效率=附加價值/總人數
該指標越高,說明勞動利用效率高,創造了更多的附加價值,因而成為衡量同行業間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3.附加價值與總資本的比值(總資本投資效益)
該指標反映投資的總資本在一年內創出的附加價值,該指標高說明資本的有效利用程度高,創出的附加價值多,創出的凈利潤多。
㈨ 求助產業結構高度化衡量指標的經濟學解釋
一、以產業高度化、結構協調為重點推進區域工業化進程近年來內蒙古經濟高速增長,主要是工業經濟拉動的。第一,能源產業高速發展,內蒙古目前已成為國內的能源輸出大區,煤炭、電力高速發展的勢頭仍將持續,鄂爾多斯市的東勝、准格爾煤田儲量大、質量優,准格爾旗的高嶺土儲量在國內是最大的,質量也是最好的,完全有條件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工業陶瓷、建築陶瓷、日用陶瓷基地,煤炭、高嶺土,蘇里格天然氣田儲量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現在僅是遠距離向外地輸送,成本高,效益低。呼倫貝爾盟的煤——電——銅冶煉加工,赤峰的煤——電——鉛鋅錫冶煉加工,都可以有力地推動區域的產業結構高度化進程,有效壯大地方經濟實力。第二,呼和浩特的河西公司、包頭的內蒙古第一機械廠、內蒙古第二機械廠等國內重點軍工企業,具有強大的機械精密加工技術,為國防事業、航天事業做出過重大的貢獻。抓住航天產業發展的契機,突出內蒙古的地域優勢,以信息技術和新材料技術推動內蒙古的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機械產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發展,不僅可以直接創造巨大的效益,而且可以有力地推動全區的產業高度化進程,促進內蒙古跨入工業大省(區)、進而躍入工業強省(區)的行列。第三,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強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鄂爾多斯、鹿王、仕奇、伊利、草原興發、蒙牛等以羊絨、羊毛、牛奶、牛羊肉為原料的畜產品加工企業迅速崛起,成為國內的馳名商標,對帶動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二、以發育市場體系、建立健全地方金融體系為重點,健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區域經濟功能在市場體系發育的進程中,中心市場、專業市場的作用日益突出,並成為影響地區經濟活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的經濟成長也進入了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經濟成長新階段,作為國內自然資源最密集地區之一的內蒙古正在向國內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業基地邁進,能源、重化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的產業三、體現民族區域自治原則,適應市場經濟規范,實現體制創新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發展不同程度地受到計劃經濟時期體制因素的制約。這些體制因素既不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通行規范,更不利於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發展經濟應打破條塊分割,以資產為紐帶,組建以能源--原材料--高耗能工業為主體、高新技術產業化為主體的企業集團,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要求,打破煤、電、高耗能工業之間的行業壁壘,以地方政府進行能源--原材料--高耗能工業發展的統一規劃和項目指導,面向國內外招商引資,組建股份制的企業集團。這樣,不僅有利於克服企業各自為戰、開發效益低、環境成本高的問題,有利於資源的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加強環境保護,而且有利於將主體投資方與社會資本有效結合起來,改變目前國有壟斷企業「一股獨大」的畸形法人治理結構,使內蒙古的資源轉換戰略從依附型的被動運行模式過渡到自組織--自生長型的良性運行軌道,並以此為基礎,在5至10年內形成一批可以在國內、國外上市的大型企業集團,通過國內外資本市場的有效開發促成內蒙古區域經濟的新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