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是北美十大銀行之一,成立於加拿大建國的當年(1867年),已經有了一百三十多年的悠久歷史。CIBC是加拿大的第一大銀行,發展到今天,已成為北美地區金融界中的佼佼者。其資產超過了兩千六百億加元,在世界各地設有1400多個分支機構。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加拿大各類排名均第一,其中在礦業方面更是世界排名第一;2004年中國企業海外IPO業務中,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在平均單筆承銷金額排行榜位列17位,高盛、摩根斯坦利位列6位、9位。該行與加拿大及美國各行業龍頭企業及主要投資機構有著緊密的業務關系,在我們國內運作的部分礦業能源類業務有:雲南冶金集團的香港上市,雲南銅業澳洲尋找合作夥伴及海外上市,以及為世界最大的汽車配件生產基地的加拿大公司尋找中國合作夥伴等。CIBC在全球各個金融中心都設置了機構,在美歐主要地點為美國、瑞士、開曼島、巴哈馬、巴貝多、牙買加、英國、愛爾蘭、等等。除了在美洲和歐洲之外,CIBC設置了在新加坡的亞太區總部。
賽伯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賽伯(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投融資業務方面,作為加拿大寶成投資有限公司(Tangent Capital)在華分支機構,利用其在中國及加拿大資源優勢與行業豐富經驗,為准備邁向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資服務。賽伯的領導團隊均為具有美國或加拿大的金融或管理博士、碩士學位,並且有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龐霸迪宇航公司、加拿大投資基金協會、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總行或中國省級政府機關工作經驗。賽伯擁有一支跨文化、跨國界的專業團隊,開鑿了一條溝通中國與美洲的金融、教育管道。
並購融資、上市業務方面,賽伯主要致力於提供加拿大的TSX、TSX-V,美國NASDAQ(包括其託管的「OTCBB」)、AMEX上市,上市方式包括從IPO、RTO到CPC不限。在中國大陸,服務對象主要是民營企業、集體企業。
http://www.cbican.com/consulting/index.asp
北京產權交易所
北京產權交易所與加拿大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北交所與多交所聯合舉辦了「中加資本合作論壇暨中國企業赴加拿大上市路演推介會」,拉開雙方共同輔助中國企業赴加拿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的序幕。
http://www.cbex.com.cn/
② 文交所,是正規的嗎該怎麼操作
根據《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境內沒有批準的數字貨幣交易平台。根據我國的數字貨幣監管框架,投資者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擁有參與數字貨幣交易的自由。
溫馨提示:
1、以上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做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建議操作;
2、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您在做任何投資之前,應確保自己完全明白該產品的投資性質和所涉及的風險,詳細了解和謹慎評估產品後,再自身判斷是否參與交易。在投資之前,建議您先去了解一下項目存在的風險,對項目的投資人、投資機構、鏈上活躍度等信息了解清楚,而非盲目投資或者誤入資金盤。
應答時間:2021-03-2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③ 新華社金融信息交易所的成立
新華社金融信息交易所開業儀式18日在北京市麗澤金融商務區舉行,這是全球金融信息領域首創的交易所。北京市市長郭金龍,新華社社長李從軍等共同出席開業儀式。
李從軍在致辭中表示,新華社金融信息交易所的創辦,將為加強金融信息平台建設、搞好金融信息服務開辟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新華社將依託新華社金融信息交易所等平台,竭誠為我國金融業發展服好務。新華社金融信息交易所將充分發揮新華社遍布海內外的採集網路和豐富的新聞信息資源優勢,積極借鑒全球各類交易所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加強與全球專業機構合作,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按照一流的、專業化的水準,著力構建金融信息及文化產業交易服務領域里公信、公正、專業、高效的中介平台,促進文化服務產業與實體產業、資本市場的對接。
郭金龍表示,金融市場是信息驅動的市場。新華社以金融信息服務為主體,創造性地設立金融信息交易所,對於新華社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信息平台,滿足國內外金融領域對信息服務的迫切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對於加快麗澤金融商務區建設,豐富和完善首都金融市場體系,提升我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也必將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據介紹,新華社金融信息交易所是新華社旗下中經社控股集團獨資成立的專業交易中介機構,是新華08的重要組成部分。交易所堅持「共融、共享、共贏」的發展模式定位,與全球領先專業機構合作,共同組織金融信息產品、文化創意產品、新媒體新聞信息產品與廣告產品交易,提供技術專利轉讓與商務信息咨詢等服務。交易所9月10日試營業,各項工作開展順利。
新華社旗下的中經社控股是新華08的運營主體。新華08是新華社自主研發的金融信息綜合服務系統,集實時資訊、行情報價、歷史數據、研究工具、分析模型等功能於一體。
麗澤金融商務區是北京市重點建設的新興金融功能區,佔地面積8.09平方公里。麗澤秉承「立體交通網、信息高速路、生態商務區、金融不夜城」的規劃理念,堅持「新興、高端、低碳」的建設原則,以新興金融產業為龍頭,重點發展金融信息、金融文化、金融服務,打造成為以新興金融業態為主體、高端商務服務業態相配套,以綠色生態環境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為依託,具有較強影響力、輻射力和創新力的新興金融機構聚集區,環境優良的高端產業功能區。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北京農村商業銀行、中國石油、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子、上海貝爾、北大PE投資聯盟、北京國際信託、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北京產權交易所、華創證券等部門和大慶市委負責同志,部分外國駐華使節和駐京機構代表,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新華社相關負責同志參加開業儀式。
④ 40年產權到底能不能買
買了房子,能住多久呢?房產證上的產權年限是多少,產權到期後,我們能去哪住?這些問題大家應該都有經歷過。先來看看下面這個問題的解答吧。
Q:四十年產權的房子能買嗎?
買開發商40年產權後並不能真正擁有房屋40年,房屋產權年限到期後需要續期。
40年產權的房子並不是小產權房也不是違章建築,是可以正常購買的。這里所說的產權是指土地使用年限,即土地使用證上載明的40年。一般情況下40年產權為商業、旅遊、娛樂用地,這類房屋住戶的水電費將按照商業的標准,比普通居民用電用水價格要高。
購房者在購買商品房一定要對房屋年限有所了解,不能買一套40年產權的房子只能用20年,這是得不償失的。另外,開發商在銷售房屋時也應對客戶說明商品房使用年限具體有多久的問題。
A:依據《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十二條,土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確定:居住用地七十年;工業用地五十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五十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四十年;綜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
從開發商拿地到開工建設,再到房屋建成業主入住,這之間的時間不等,至少需要兩三年時間。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土地被開發商拍下之後,由於種種原因遲遲未開工,甚至被多次倒手,十幾年過去之後才開始開發。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6-01-27,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搜狐焦點網,為您提供房產信息,房產樓盤詳情、買房流程、業主論壇、家居裝修等全面內容信息
⑤ 興國文化,不採納
文化興國
龔鵬程
國,本義指地域。我不敢討論國家大事,故這里所談,只是以文化資本振興城市小區域的問題。
以文化資本振興城市,是用以區分十九世紀工業時代和廿世紀後期至廿一世紀新時代不同城市發展型態的概念。
十九世紀以來,所謂都市建設,皆著重硬體,如道路、交通、水電、通信、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之區劃。以物資交易、經貿活動、工業生產、技術操作為核心。文化固然也很重要,但並非大城市的核心,只起著補充、調劑或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標幟著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發展的進程。
二十世紀後期,人們對於這種老的城市發展觀不斷提出質疑批判,認為那種城市實乃水泥叢林及大工廠,缺乏人性,也沒文化,新的城市觀與發展觀應當倒轉過來。
故一九九八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斯德哥爾摩召開文化政策促進會,提出了《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行動計畫》,強調:「發展,最終要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文化政策是發展政策的最基本組成部分」。
以文化來定義發展、以文化為整個城市發展的核心或主軸,事實上並不是提倡或呼籲。該會之所以如此雲雲,乃是因這早已在歐美成為了事實與趨勢。經濟、社會、技術、教育的戰略,均需與文化軸心緊密結合;資訊、知識和內容的創造,早已成為城市經濟永續發展的關鍵。
以紐約為例。紐約藝術聯盟出版《文化資本、紐約經濟與社會保健的投資》顯示:二○○○年紐約藝術與文化營利組織創造的經濟效益八八億美元,非營利組織也創造了五十七億,共一四五億,並提供了十三萬個工作機會。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把文化產業視為紐約的核心財富(core asset),所以它的效益不是上述它本身賺了多少錢、提供了多少就業位子,而是對整個城市相關產業、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形成綜合性的影響。這也是傳統產業城市和文化經濟城市的重要區分。
在歐洲,「城市復興運動」也推展有年。對於那些傳統已經衰落,其社會、經濟、環境亦受到破壞的城市,採取一系列方法,在其物質空間、社會、經濟、環境各方面全面改善,以再生其經濟活力。
這些辦法,主要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型慶典活動、文化旅遊、體育賽事等文化措施,藉此更新城市、創造形象、提升文化。例如西班牙華爾巴鄂的古根漢博物館,二○○○年一館收入即達四點五五億美元,為當地經濟之龍頭。同時,像悉尼歌劇院賦予悉尼人盡皆知的形象那樣,其博物館建築也讓該地成為國際性城市。
這兩類不同的例子,說明了文化可以成為城市的核心,也可以讓城市振衰起弊。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則是:在創意經濟的時代,文化創意產業在經濟活動中會越來越重要,超過傳統產業,並全面影響當代商品的供需關系及價格。例如你知道英國一九九八年最大的單項出口商品是什麼嗎?答案是跟辣妹(the Spice Girls)相關的產品。也有人認為一九九六年英國搖滾音樂家之經濟貢獻超過鋼鐵工業。霍金斯《創意經濟》(The Creatire Economy)一書則指出:創意產業包括了整個在知識產權法保護范圍專利、版權、商標、設計各個部門經濟。而知識產權法的每一形式都有龐大的工業與之相應,有版權的產品(如書籍、電影、電視、音樂)帶來的出口收入均超過了汽車、服裝等製造業。擁有主意的人越來越比那些使用機器的人、擁有機器的人能量更大。
換言之,現在已經是一個以文化資本振興城市,且成為經濟主要動能的時代。可是在這個新時代,我們的策略又是什麼呢?
目前大陸的城市規劃,基本上仍是以老的產業城市為設想的。以運輸服務、出口加工、物品交易、勞務輸出及機械、化工、食品、服裝、物流等傳統工業產業為主,甚至還有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如石化、重工、造紙等。
各城市書記、市長們這樣的規劃思路,雖目的是想要打造現代國際化城市、提升傳統產業,其實卻太過傳統了。在現代國際城市中不會有地位,也不會有競爭力。
現今各個城市的所謂文化產業,也不脫對工業的補充、調劑或促進經濟發展的工具性作用,並未以文化做為城市發展的核心,且仍不脫縣域文化產業的味道。
所謂縣域文化產業,據文選德主編《縣域文化初論》說,乃是:「以縣域經濟為基礎,以縣情為依據,以開發本地歷史文化資源為重點,以建設現代文化為方向,以人民群眾為主體,這種特定的文化現象就是縣域文化」。
之所以要特別提出這個概念,是因為目前大陸各地所推展的所謂文化產業,大抵都屬於這一類、這一層級,遠遠達不到西方文化產業研究界所稱文化產業的內涵。
因為文化產業並不只是拿文化來做生意賺錢。文化產業的內容是知識,以大眾傳媒及電子網路、數位化資訊技術為依託,而以知識產權法所關涉之工業體系為其經濟活動。所以文化產業即是內容產業、知識產業,也是創意產業。而大陸現今除北京上海深圳少數幾個大城市剛剛開始朝此邁進之外,其他城市大概都還談不上。目前各地做的文化產業,均只能是屬於或近於文選德所說的這一型,無以名之,只好稱為縣域文化產業,用以區別於世界通知的知識經濟的文化產業概念。
縣域文化之基本社會性質是農業,用農村所具有的資源,例如土特產、農村的自然山水、田園生活、宗教禮儀活動、歷史古跡、人文風情,拿出來供城裏人和外地人外國人休閑、娛樂、消費,便構成縣域文化產業之大體樣貌。如山西平遙、雲南麗江、湖南鳳凰、江蘇周庄、連雲港的花果山景區、……等無數景區文化區都屬於這一類。
你當然可以說:目前我們就只有這樣的資源,所以也只能這樣做,不可能去學美國,搞出個蘋果電腦,我們沒那個條件。
是的,但文化資源若妥為運用、文化政策若妥為規擘,仍是可以用文化資本振興這個城市的。
振興之道,有三條途徑,一是以文化復興城市,二是發展創意經濟,三是以文化為整個城市發展的主軸、核心。而這三者又是可以結合的。
具體的例子,當然須就個別情況談。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巴黎之所以為巴黎,不只是一種文化符號,更有其文化產出,如藝術、服裝設計、香水等。我們的城市有何產出功能?
迄今大部分城市都花了大錢去建造聲光化電炫人的展示館,但幾乎沒有什麼地方有該城市之文獻、版本、研究論著、資料庫、相關圖檔、世界傳播資料、影音改編記錄……等的資料中心或文獻中心,也沒有權威學者坐鎮;沒有權威學報在該地出版或編輯,沒有世界性的該城市學術會議,也沒有該城市的文化年展或雙年展,沒有與該城市相關的電影、電視、動漫、電子游戲之製作與研發基地,沒有城市文化的研究機構,沒有關於該城市文化的版權、專利、設計產業,更沒有支持這樣文化創意經濟的技術教育、人才培訓、資訊支援、技術交流、法律稅務諮詢、市場營運、產品開發的配套體制,……。這樣的所謂文化產業,乃是欠缺知識內核的,怎麼可能發展得起來?
總之,以文化來開發區域經濟是大大應該的是,但要深切認識到文化產業的性質和趨勢,不能再像現在這樣濫用文化生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瞎搞。舊的思維與做法,若不改弦更張,終究是沒出路的
⑥ 中國目前禁止交易,出境的文物藝術品都有哪些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中國國家博物館
陶鷹鼎,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舊稱司母戊鼎),中國國家博物館
利簋,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盂鼎,中國國家博物館
虢季子白盤,中國國家博物館
鳳冠,中國國家博物館
嵌綠松石象牙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晉侯蘇鍾(一套14件),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上海博物館
太保鼎,天津博物館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浙江省博物館
河姆渡出土陶灶,浙江省博物館
良渚出土玉琮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水晶杯,杭州市博物館
淅川出土銅禁,河南博物院
新鄭出土蓮鶴銅方壺,原物為一對,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藏於河南博物院
齊王墓青銅方鏡,淄博博物館
鑄客大銅鼎,安徽博物院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馬鞍山市博物館
朱然墓出土貴族生活圖漆盤,馬鞍山市博物館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 ,大同市博物館
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涅槃變相碑 ,山西省博物館
常陽太尊石像,山西省博物館
大玉戈 ,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編鍾 ,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墓外棺 ,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青銅尊盤, 湖北省博物館
彩漆木雕小座屏 ,湖北省博物館
紅山文化女神像 ,遼寧省考古研究所
鴨形玻璃注,遼寧省博物館
青銅神樹,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三星堆出土玉邊璋 ,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搖錢樹 ,綿陽市博物館
銅奔馬 ,甘肅省博物館
銅車馬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牆盤,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淳化大鼎 ,陝西歷史博物館
何尊,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茂陵石雕,茂陵博物館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西安碑林博物館
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陝西歷史博物館
塞金獸首瑪瑙杯 ,陝西歷史博物館
景雲銅鍾,西安碑林博物館
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法門寺博物館
八重寶函 ,法門寺博物館
銅浮屠,法門寺博物館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新疆考古研究所
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中山王鐵足銅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劉勝金縷玉衣 ,河北省博物館
長信宮燈 ,河北省博物館
銅屏風構件5件,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角形玉杯,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人物御龍帛畫,湖南省博物館
人物龍鳳帛畫,湖南省博物館
馬王堆直裾素紗褝衣,湖南省博物館
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湖南省博物館
馬王堆一號墓帛畫,湖南省博物館
紅地雲珠日天錦,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花釉里紅瓷倉,江西省博物館
竹林七賢磚印模畫,南京博物院
⑦ 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的成立意義
2010年4月初,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央行、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九大部委聯合發出《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文件(94號文),明確提出對文化產權交易所的建設提供直接融資支持、保險支持和財政支持。文交所的成立,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通知》精神的重大舉措和保障。
文化產權的交易,在文交所之前也零散地,自發地存在過。然而,作為專門為文化和資本對接打造平台的文交所,則有其獨特的優勢:首先是國家級、國際性定位。文交所得到了國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同時也擴大了項目池和資金池的規模,豐富的信息和充裕的資金,使得文化產權的交易能夠更為順利找到目標;其二,文教所致力於與文博會配套互動及功能互補,常年促進重大項目、創新型項目、「文化+科技」等項目的產權交易和文化進出口貿易,使之成為「永不落幕的文博會」;其三,深圳文交所將率先探索一條以各類資本市場手段和創新金融產品促進中國文化產業快速成長的「文化+金融」的新路子。它將為促進文化成果與資本、文化創新與市場、文化產品與科技等的緊密結合,為文化的項目孵化、企業升級、轉企改制、並購重組、培育龍頭骨幹企業、增資擴股、招商合作等提供一攬子的質押貸款、股權融資、債權融資、兼並收購等綜合金融服務及基礎平台服務;其四,運營模式的突破,這主要表現在交易品種設計上,交易所將探索各類文化衍生產品交易,包括文化項目投資受益權、藝術品權益證等。時機成熟的時候,將進一步研發文化產權交易指數,力促文化交易市場規范、繁榮。 文化的繁榮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應有之義。文交所的應運而生則正肩負著這一歷史使命。在政策的護持、資金的助力下,深圳文交所以特區「拓荒牛」的精神,再一次敢為天下先,銳意進取,不斷創新,打造出一個優質的文化交易服務平台。
據了解,全球最大的藝術品投資基金管理公司——MOTIF也已經向文交所提出了戰略合作意向;一批國寶級藏品琳琅登上文交所交易平台;《畫皮》、《美猴王》等一系列炙手可熱的在拍影視作品也紛紛在文交所登台亮相,希望得到資金的青睞。
⑧ 藝術品變現的途徑有哪些
近年來,國內藝術品投資市場異常火爆,藝術品投資保值增值的功能吸引了不少投資者和收藏者。目前,購買藝術品的渠道有很多,如各類拍賣會、藝術品商店、畫廊,各地舉辦的藝術品展覽、交易會等。但如何將手中的藝術品變現和止損,對於一些普通藏家和投資者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江西市場的藝術品變現主要有4個渠道:門店回購、拍賣、個人交易和不定期的古玩市場交易會。而在一些大城市流行的抵押融資或典當變現等方式,在我省還屬於空白。
手握藏品不知如何變現
藝術品收藏市場的擴大,讓普通人接觸藏品的途徑越來越多,「買」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不過到了想要將藏品出售的時候,難題也隨之而來。收藏者會發現,精挑細選買到手的東西想要變現卻難了起來。
劉先生是一名普通的收藏愛好者,原本對藝術品一竅不通。後來,因為股市和樓市的行情冷淡,他開始關注藝術品市場。這兩年,他在朋友的推薦下購買了不少當代書畫作品。可是,生意場上資金鏈的斷裂,使得他急需出售一批手中的藝術品。然而,劉先生想要將自己的藏品迅速變現時,卻發現找到合適的買主並不容易,出價之低超乎他的想像。
「在同類型的藏品價格一路上揚的情況下,我怎麼就賣不上好價錢呢?」看著遇冷的藏品,劉先生不知道該如何在不受損失的情況下將其「變現」。
缺乏經驗和市場信息
藝術品變現究竟難在何處?江西收藏界業內人士、滕王閣古玩城蘊珍齋齋主余標告訴記者,變現難的問題更多的是出現在新晉藏家身上。「對於主要靠眼力和經驗的收藏來說,剛入門的藏家因為專業知識和經驗的欠缺,使得他們在出手時難以判斷藝術品的質量,常常買到贗品或品相不好的藝術品,當然很難變現。」他說,新晉藏家對市場的交易模式與信息掌握不夠,所以會遇到變現難問題。
「其次,很多人帶著投機心理進入藝術品收藏領域,希望買到的東西轉手就能升值。」余標說,古玩界一直以來有著「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說法。收藏顯然是急不得的事情,急功近利往往是造成收藏品變現難的主要原因。
藝術品變現難還源於市場價格的混亂。雖然每個人對藝術品價值的理解都有一定差異,但進入市場之後就會參照專業人士的意見形成相應的市場價格。「不過目前,收藏市場缺少相關的權威機構對藝術品進行鑒定與評估,價值無法確定或鑒定混亂,藝術品交易自然會受到影響,導致變現難的問題出現。」
門店議價回購最普遍
「解決藝術品變現問題,在哪裡買的就在哪裡賣,是最容易辦到的。」仲伯畫廊負責人陳先生告訴記者,如今許多畫廊都有議價回購措施,不用擔心真偽和估值等問題,所以已是非常普遍的一種市場行為。「舉個例子,幾年前我們以3萬元賣出的作品,今年我們以6萬元價格回購,這對於畫廊來說是最正常不過的了。」
畫廊為什麼願意回購?陳先生解釋,畫廊等門店作為藝術品流通的一級市場,主要就是為藝術家分配創作成果帶來的市場價值。藝術品的投資功能逐漸凸顯,藏品的流動性也變得極為重要,「有買才有得賣,只要是好的作品,就大有升值空間。在經濟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前期賣出去的作品,我們很樂意以合適價格收回,再賣出去。我們賺取這個增值價差,來發展壯大自己。」
「東西是從我們這里出去的,我們對其早已熟稔在心,回購時沒什麼顧慮。」南昌市榕門路古玩一條街的一名店主說,有些人覺得變現難,那往往是他們對作品的升值期望太高。「譬如幾年前一千元買下的作品,他在拍賣場上看到有類似作品已升到一萬元,就想以相同價格讓畫廊回購,那就有點天方夜譚了。」他說,如果以原價或協議的合理價格變現,那對大多數畫廊來說是求之不得的。
好東西可以送拍賣行
如果是祖傳或從私人手上購得的藝術品,該如何變現呢?
余標說,對於高檔、精品類藝術品,送到拍賣行拍賣是比較好的方式,拍賣行相較其他變現方式更公平公正。「一般來說,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中比較受歡迎,流通性好,換手率和回報率都比較高。」
據悉,伴隨著近幾年藝術品市場的火熱,藝術品的拍賣價格也一路高歌。據雅昌藝術網[微博]的最新數據,不少名家的畫作與10年前相比,每平方尺的價格上漲了約20倍。目前,各類拍賣公司構成了我國藝術品二級市場的主體。參與藝術品拍賣的多為成名藝術家的作品,成交價格也相對較高,能夠使收藏者實現最大收益,因而多數藏家願意將珍藏的藝術品交給拍賣公司運作。
余標說,江西拍賣市場的藝術品以瓷器與書畫較為常見,價格也在上萬元到百萬元之間,但是拍賣周期長,一般都要半年左右。此外,進拍賣行需繳納一定的手續費和圖錄費,凡是成功拍出的拍品,投資者還需要交付一定比例的傭金。這也讓不少收藏小眾藝術品的投資者望而卻步。
在市場和朋友圈變現
除了拍賣,古玩市場、朋友圈子也是可行的退出渠道。余標告訴記者,全國各地古玩市場都會有不定期的古玩交易會。南昌每年一次,在每年9月28日,又叫行業聚會。「那時,全國各地的人都會來,多以同行之間交易為主,普通收藏者可以趁這個機會讓藝術品變現。」
如果是低檔藝術品,還可通過古玩城每個周末早晨的地攤交易會變現。「地攤貨大多以新工藝為主,層次比較低,每個攤位只要交幾十元錢就可以擺一個上午。」余標說,地攤交易會也不乏好東西,有些藏家愛上那兒「撿漏」。
此外,朋友圈子的私下交易在南昌也比較盛行。「一般是熟人之間,大家對某件藝術品的價格能達成共識。」藏家張先生說,私人交易免去很多繁瑣程序,變現最快。
藝術品典當還是空白
藝術品變現還有一種渠道是銀行和典當行,在時間緊急時可選擇將藝術品抵押融資或典當變現。不過,鑒定難、估價難、專業人才缺乏等風險成為制約此業務的瓶頸。
記者了解到,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已試水藝術品典當變現。如2010年,華夏典當行與北京歌德[微博]拍賣行推出「藝術品拍典通」項目,藏家必須與典當行和拍賣公司分別簽訂協議,再將藏品交給拍賣公司拍賣,同時從典當行拿到一筆貸款。拍賣成交後,藏家可用拍賣成交款償還典當行;如果出現流拍,則可選擇贖當或絕當。目前,藝術品典當與抵押在江西還屬於空白,南昌多家典當行負責人均表示未涉及藝術品典當領域。余標認為,藝術品並不是普通商品,其價值只被部分市場認可,它只能在小部分人群中流通。
此外,缺乏權威鑒定機構也是典當行不敢輕易涉足的原因之一。
點評
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收藏。目前,人們對藝術品收藏和投資的熱情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藝術品的投資功能被無限放大。從本質上說,藝術品的核心價值是文化,作為投資品的時候會存在諸多限制。所以,收藏時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去了解藏品的內涵、價值,釐清影響藏品變現的各方面因素,才能在收藏及變現的過程中游刃有餘。解決變現難的問題,不只需要藏家的努力,也需要監管部門的監管。比如,規范藝術品經營交易場所,建立健全藏品鑒定及定價機制,打擊售假販假,保證各種藝術品交易渠道的通暢等。
⑨ 論文資料,下面幾個,幫忙給出一個就給分!
三種成本差異看地點競爭優勢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世界製造中心形成的實質是某一國家或地區具有地點競爭優勢,地點競爭優勢的基礎在於成本差異。在全球化與信息化條件下,要素成本與制度成本的差距逐步得到縮小,而文化成本的差異則成為決定地點競爭優勢的關鍵。培育和形成以創新與競爭為核心的製造文化,是降低文化成本和提升地點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關 鍵 詞:世界工廠 製造文化 文化成本
一、引 言
目前,對「世界工廠」的爭論實際上反映了研究者對世界製造中心形成與轉移的不同認識。從世界製造中心的實質來看,它反映了地點競爭力的形成與變化。對地點競爭力的深入理解也恰恰體現為人們對經濟增長決定因素的探索過程。最初,當地自然資源被看作是形成地點競爭力的決定因素,而後,研究者又逐步擴展到資本決定論、技術決定論、人力資本決定論等。時至今日,交易成本範式的提出又啟示人們重視制度因素在提升地點競爭力中的作用。盡管上述探索解釋了地點競爭力的主要內容,但並未能夠解決全部問題。例如,一些在物質資本和制度條件上相近的地區卻在競爭力上差異極大;再如全球化的出現和資源的自由流動並沒有消除特定地點的重要性。
為了全面地解釋地點競爭力的形成,現代的競爭力理論與增長理論都正在顯示出對更深層次因素——文化——的重視。地點的競爭力乃至世界製造中心的形成都離不開特定的製造文化。正是由於製造文化具有獨特性且難以復制,傳播緩慢,因而地點競爭力的模仿就非易事。但是,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對於製造文化優勢的說明是極少的,這不僅是因為找不到可行的分析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在其假設條件中忽視了文化差別及文化優勢的存在。
本文應用最新發展的被稱之為文化成本的理論來分析製造文化優勢在世界製造中心形成與變遷中的作用。論文的第二節考察了世界製造中心形成的成本基礎;第三節介紹並應用文化成本理論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地點競爭力的決定;第四節應用世界製造中心轉移的事實來驗證製造文化優勢的假說;第五節對中國如何形成製造文化優勢提出一些建議。
二、世界製造中心形成的成本基礎
當前得到公認的世界製造中心有19世紀下半葉的英國、20世紀以來的美國以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日本。這些國家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是全球的工業製造中心,一方面體現在其總體製造能力上,另一方面也體現在某些領域、某些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領先地位,其製造規模和製造能力足以影響全球的產量和價格,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心」和所謂的「世界工廠」。
深入分析表明,世界製造中心的實質是具有地點競爭優勢,即某一國家或地區具有形成製造業或某些產業競爭力的優勢。表現在產業龍頭一般將總部設在少數幾個國家,有時候就是某一個國家。例如,在19世紀的前70年裡,僅佔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國,一直把世界工業生產的1/3~1/2和世界貿易的1/5~1/4掌握在自己手中。到1913年,美國工業生產產量相當於英、日、德、法4國的總和,佔全世界的1/3以上。1965—1971年,日本主要製成品產量增長佔全球產量增長的比重依次為:鋼鐵佔54%,造船佔54%,汽車佔46%,電子機械中的民用產品佔90%。日本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的過程,同時也是日本成長為重要的技術創新大國的過程。
製造業基地與領導廠商不僅在少數幾個國家集聚,而且在一國內部也往往集中於某一地區或城市。例如,盡管美國境內貿易自由,語言和法律相同,各州也有很大的類似性,然而特定的產業往往集中在某地區,出版業者大量集中在紐約市;電影和電視產業在好萊塢;辦公傢具業在米歇根州西部;制葯業在費城和新澤西州等。 這些地區形成的產業集群成為競爭力的強大基礎。
盡管有人將世界製造中心區分為工業化時代的和信息化時代的兩類,認為前者既是全球製造中心,又是科技創新中心,二者是合而為一的。後者則是以全球性的網路化生產網路化采購為特徵,是委託加工的製造基地。 但信息技術的進展與全球化的逐步形成並沒有消除地點競爭優勢。
分析表明,盡管企業是在全球競爭,原料、資金和科技知識等要素,可以自由地在世界各地流通;但是種種證據又顯示,地點在競爭優勢上持續扮演重要的角色。首先,各國的經濟表現仍有明顯的差別,甚至在一國之內的州和城市之間亦然。其次,在許多產業中,全球領先的競爭廠商大多奠基於一兩個國家。這個地理集中性的競爭優勢很明顯,不僅出現在汽車、工具機等成熟型產業,同時也出現在軟體、生物科技和先進材料等新產業。第三,全球化企業事實上將本身活動分散在許多國家,但是他們持續將產品線中攸關競爭的活動放在特定地點。有趣的是,這些「大本營」未必一定是在母國,或相同的國家。 雖然競爭愈來愈全國化和全球化,但是競爭優勢的關鍵資源通常還是在地點上。全球化與基於特定地點競爭優勢的世界製造中心的並存需要經濟學做出解釋。
按照波特的「鑽石體系」的分析,地點競爭優勢來源於四個方面。但從其實質和共性來看,這些因素都是圍繞著降低成本和增加產品差異性而進行的,而產品差別性也可以歸結到成本差異上。
首先從生產要素的數量和成本條件來看,在生產要素的數量和品質相同的情況下,其比較優勢就體現在低成本上。成本低廉的土地、勞動力、資金和基礎設施是避免競爭劣勢所需,但並非獲得地點優勢的充分條件。然而,低成本要素是產品價格具有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一個重要考察因素。例如,惠普科技選擇地點的哲學是,技術層次不高的製造活動和需要較多直接人工的項目放在低成本的地區。這讓它省下大約40%~75%的成本。該公司也把一些需要中等技能的活動,放在成本較低的國家,還有些軟體和維修則發包給印度、中國、東歐和前蘇聯等國家,因為這些國家受過大學教育的程序設計師的薪資,比美國本地低了40%~60%。
其次是戰略和競爭的時空背景,具體體現為稅務系統、知識產權規則、宏觀經濟的穩定以及政治環境等影響投資的法規、社會規范。從實質來看,這些因素都是降低企業交易成本的必要條件。在一些情況下,交易成本甚至遠高於產品的生產成本,這不能不使企業認真對待。長期以來,跨國投資選擇了在發達國家內部的交叉進行而較少投入發展中國家,實際上是在對低的生產要素成本與高的交易成本權衡後所做出的選擇。
第三是需求條件,因為本地需求條件反映本地的需要、精緻化程度、采購實力,以及對特定產品的文化品位。它的優勢根植於信息和誘因,很難從其他地方取得。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是企業為獲取特定信息所需付出的成本,有利的需求條件同樣會降低企業在這方面的成本。
最後是相關與支援產業。本地供應商和相關產業不僅帶來效率,它們還為產業帶來更重要的創新和動力,最終則體現在會降低客觀的交易成本上。由本地供應商和相關領域廠商以及需求條件共同構築的產業集群也是如此,它代表了一種集體資產,為一個企業創造有效率地組合信息、技能和原料的環境,從而使其獲得成本優勢。
上述形成地點競爭優勢的四個因素最終都體現在產品的成本和競爭力上。而大量的實證研究也表明,最能吸引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區位比較優勢是市場、產業基礎和勞動力因素,這些因素的背後的共同主導動因同樣是成本狀況。
成本與產品差異性是最終決定某一地區是否具有競爭優勢的標准。通俗地說,就是「物美價廉」。因為各種條件與要素的聚集,最終體現在產品的競爭力上,而產品的競爭則是遵循「人無我有」和「人有我廉」的准則。前者是指產品差異性,後者則是指成本差異。而產品的差異性在市場上往往也表現為成本的差異。例如,許多發展中國家生產的產品價廉而物不美(質量不夠高檔),在打進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因為有運費、關稅、手續費,使得產品的最終成本增加很多,使出口的低檔次產品的相對價格過高而少人問津。缺少差異性的產品在本土可以有市場,但因為有運費及手續費的存在,要打進國際市場就不容易了。因此,產品差異性也可以反映在成本的比較上。[NextPage]
三、產品成本的構成及其在全球化條件下的變化
暫且放下產品差異性不談,或者可以假設廠商通過購買同類的差異性產品再出售來將差異性問題轉化為成本問題。下面,我們單純來討論產品成本的構成和制約因素。
產品的總成本(即從生產到達用戶手中的成本)可以表示如下:
C=C1+C2+C3 其中C1為要素成本;C2為交易成本;C3為文化成本。
要素成本為人們所熟悉和最常見的成本。隨著市場的擴展和競爭的加劇,要素成本在產品的總成本中的比重已逐步開始下降。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要素成本雖然是一個重要的但卻並非決定性的因素,跨國投資可以有效實現在要素成本最低的地點生產。一般而言,生產要素中的資金、技術流動性較高,而人力資源與土地、基礎設施的流動性較弱。資金與技術能夠通過跨國投資而尋求與低成本的土地、人力資源及基礎設施的結合,以達到總體成本的降低。要素成本因素可以解釋一部分外資投資的原因,但是僅僅依據要素成本卻無法解釋外資為何偏愛東道國的某一特定地區。例如,單從要素成本來看,中國的中西部地區要比東部地區具有優勢,但事實上,願意選擇到中西部投資的外商數量很少。
要素成本只是產品總成本的一個方面,在產品的生產前與銷售過程中,交易成本的數量迅速上升,甚至比要素成本更為重要。特別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對產權的保護狀況、法律執行狀況以及稅收、運輸、通訊等條件都可能會增加或降低產品的交易成本。隨著各國轉型的深入,有些國家的市場化與法制化不斷得以提升,新的制度安排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效降低了本地及外資企業產品的總成本,從而不僅產生了許多的新興製造業基地,而且也吸引大量外資進入。但有些國家和地區在制度變遷上落後了,因腐敗、市場秩序混亂等因素造成的過高交易成本不僅遏止了本地企業生產能力的形成,而且使外資望而卻步。
在同樣實現了制度變遷的國家和地區,其生產能力和吸引外資上的表現差距依然很大。這表明,即使要素成本與交易成本相同,產品總成本並不相等。為此,我們必須認識和引入一種新的成本,即C3,文化成本。文化成本是一個新的提法,它可以定義為人們習得和維持特定價值觀念為核心的文化傳統所放棄的物質上或心理上的最高代價(成本),或者說是文化觀念轉變所付出的代價。一般包括人們的認知成本、認同成本和心理成本等。認知成本和認同成本是指一個人獲得特定文化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等;心理成本則是指人們寧願付出極大的代價也不願意改變或放棄已有的文化觀念和信仰等,雖然這種代價是無形的,但它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行為。例如,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宰牛的心理成本高的驚人;而對革命者而言,多少錢也無法讓他放棄理想。雖然某些文化資本使我們的心理成本非常高,但毫無疑問,既使無窮大的代價也是一種價格。
凡影響對人們對待風險、信任、競爭、創新、權力及其他重要態度的基本心理模式,都決定著特定的文化成本。例如一些研究總結了20個方面對立的文化因素,包括承辦式的宗教與遵守教義的宗教;信任個人與監控個人;可行的道德與理想的道德;土地財富觀與創新財富觀;支持競爭與反對競爭;重視現在的公平與重視將來的公平,以及工作價值觀、世界觀、民主觀等。 根據人們的基本心理模式,我們可以將文化分為多種多樣。例如製造文化(或生產率文化)、等級文化、保守文化等。正如市場制度與計劃制度之間存在著許多類型一樣,對文化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
在生活中,不同類型文化的影響並不嚴重。一旦人們帶著特定文化進入生產領域,情況則又不同。因為一般而言,文化成本反映了人們對待創新(基於競爭)的態度。在生產過程中,特定文化所具有的成本狀況最終會反映在產品的總成本上,或者說,它通過影響效率和創新而改變了企業總成本狀況。准確地說,文化決定了人們如何對待就業,如何對待機會,以及從何處得到滿足。
文化成本的差距是驚人的,甚至遠遠超過因不同制度而產生的交易成本和因稟賦不同而產生的要素成本,一個低成本的製造文化可以持續地推動競爭創新。例如,花卉出口大國荷蘭並不具有生產要素的優勢,但惡劣的氣候和土地匱乏並沒有阻止人們的創新精神,廠商在溫室種植、栽培和切花處理等技術上的創新使其具有了極強的地點競爭力。相反,有些地點盡管擁有充足的勞工、廉價的土地和豐富的天然資源,但缺乏競爭創新的文化,卻使其產品在成本上居高不下。
大量的事實也表明,過高的文化成本同樣會阻礙一切有利的要素條件和制度條件發揮作用。俄羅斯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印度具備廉價的勞動力和大量的科技人才,而拉丁美洲一些國家則復制了美國的憲法,但這一切並沒有產生出所希望的地點競爭優勢。
全球化和信息化不僅意味著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雖然並不完全),從深層次上看,它推動著各國制度的變遷和趨同,基於市場經濟的規則和法律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同和採納 ,貿易壁壘逐步被取消。這一重大變化極大地減少了要素與制度在地點競爭優勢上的重大影響,也就是說,各地區間要素成本與交易成本的差距正在縮小。然而由特定文化所決定的文化成本的差距卻依然存在,並成為決定地點競爭優勢的關鍵。這一點與波特的認識是近似的,他提出地點最重要的優勢逐漸移到當地性的事物,如與知識的關系、動機等,這也是遠距離的競爭對手所無法復制的。
我們姑且將這種以創新和競爭為核心的,文化成本相對較低的文化類型稱之為製造文化或生產率文化(波特語)。具體說,具有製造文化的人們嚮往財富的獲得和個人價值的實現;重視創新而不被傳統所束縛;適應而不是厭惡競爭;誠信團結而不是蔑視道德;遵從勞動紀律而不是抗拒等。製造文化不僅表現為企業家精神,而且還表現為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體現為員工和當地民眾的思想觀念,甚至成為一個城市、區域和國家的共同精神導向。作為一種無形的獨特的生產要素,製造文化的投入在極大地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降低了成本。此外,製造文化的優勢不僅體現在供給上,而且還體現在需求上,競爭和創新迫使廠商去了解和溝通消費者的需求,不斷生產出差別性產品乃至個性化產品,滿足顧客的需要。
邁克爾 ·波特雖然認為把文化的影響單獨提出來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文化在經濟進步中起作用,這是沒有疑問的。他的研究表明許多國家都正在努力接受生產率文化,經濟文化已不再是一個如何選擇的問題,問題已在於一國的經濟文化何時變和變得快慢如何。那些不利於生產率的文化因素將會在全球經濟的壓力之下以及全球經濟帶來的機會的促進之下,逐漸消失。 但是波特的信心卻並沒有在他的支持者那裡得到證實。費爾班克斯和林賽都是博德公司在第三世界傳授競爭力戰略的專家,他們在咨詢活動中很快意識到,僅強調市場分析、合適定位、提高生產率和加強管理,還不足以保證具有成功的競爭力。他們得出結論說,首要的障礙是一些植根於文化價值觀和態度的「無形」因素。因此他們的目標是改變傳統的心理模式,因為它們妨礙企業競爭力和經濟增長所必需的創造性和效率。 也就是說,文化成本在地點競爭優勢上仍然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當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相差無幾時,文化成本的高低規定著世界製造中心的未來取向。[NextPage]
四、驗證:對世界製造中心轉移的歷史考察
一個地點只有同時具備了有利於降低上述三種成本的條件,才能夠崛起並扮演世界製造中心的角色,然而三個條件同時具備的地點非常少見。但自始至終,製造文化優勢都是決定地點競爭力的關鍵,而要素與制度只是必要條件,創新性的製造文化會獲得所需的生產要素和推動合理的制度出現,全球化和信息化更加放鬆了要素與制度的約束力,難以復制和遷移的製造文化優勢就成為決定世界製造中心的根本性因素。
世界製造中心轉移的事實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我們上述的假說。
工業革命為什麼會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別處?戴維·S.蘭德斯的研究認為,英國在關鍵部門中所取得的早期技術優勢本身是一種成就,不是上帝賜予的,不是偶發事件,而是艱苦努力、敢於創新,發揮想像力和企業精神的結果。他進一步分析說,要理解英國成為世界製造中心不僅要考慮到物質上的有利條件(雖然另有些社會也具有發展工業的有利的天賦條件,卻花了很多年來效法英國的這種首創精神),還要考慮到非物質的價值觀(即文化)和體制。 用我們的術語說,英國成為世界製造中心得益於它所具有的較低的文化成本。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在歐洲社會在實行迫害新教徒和排斥猶太人的歧視政策時,英國卻大體上擺脫了這些不合理的限制,並從到英國尋求避難的人身手獲益匪淺,如來自荷蘭南部的紡織布工帶來了織造「新摺飾」的秘密;荷蘭農民引進了排水和精耕細作的技術;猶太人帶來了公私理財的經驗。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的積累無疑為世界製造中心准備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美國的崛起,世界製造中心開始了從英國的轉移。如何來解釋這一現象呢?觀點很多。但是對於製造文化方面的因素不能考慮。以汽車工業為例,英國人不願改變習慣和強調個性,因而犧牲了生產率,他們還自以為美,對福特公司的裝配線技術抱著驚訝和嘲笑的態度。雖然他們認為衰落來源於管理不善,實質上等於說企業家精神不足。用我們的術語說,就是文化成本過高。因為,相比之下美國產品的成本已經迅速下降了。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新的世界製造中心的秘密何在呢?阿蘭·佩雷菲特總結為,「繁榮來自移民前輩們的信仰,而這一信仰既有強大的世俗觀念,又有很深的宗教色彩。」
日本向世界製造中心的進軍同樣在汽車製造業體現明顯。如同英國人嘲笑美國人一樣,現在墨守成規的美國人也在嘲笑日本生產的小車。撇開其他的因素,對於日本汽車製造業的強大競爭力,一些觀察家指出,「日本人這種團結協作精神,這種個人為團體作出犧牲及超強勞動的精神,與西方體現和維護勞工自尊的勞資對立關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美國人能學習日本的這種無庫存積壓的生產、質量監督及勞資夥伴關系做法嗎?日本企業在美國的分廠按照自己的方法管理,比美國人自己辦的工廠似乎顯示出較高的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也較高,但還不及在日本的日本工廠。也正因為如此,在20世紀70-80年代,美國的管理學與經濟學家十分震驚日本極高的生產效率,並對美國生產效率低下的原因進行了反思。他們發現以往的管理理論只注重企業中存在的人員、資金、技術設備和組織結構等要素,卻沒有注意到企業文化要素的存在,於是提出了企業文化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中存在文化,文化中存在力量。對企業文化的重視無疑帶給美國企業管理一場革命,他們實際上發現了特定的低成本製造文化對於提高地點競爭力更為重要。
但是地點競爭優勢是會發生變化的,一旦出現成本更低的文化特質,原來的製造文化就必然面臨著挑戰。近年來日本經濟的狀況也說明了這一點。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萊斯特·瑟羅在分析日本衰退時提出,「當然,部分原因是文化不同。在日本,如果你破產,人們真的覺得你該自殺。在美國,如果你破產,人們就不覺得你該自殺。」 對於美國來說,從歷史和文化上,人們已經習慣於接受被解僱的事實,而在日本則行不通。對於這種狀況,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較高的文化成本使日本沒能和美國一樣實現「新經濟」的轉變。出於同樣的原因,日本企業沒有反思自身的問題,反而對中國的低要素成本持恐懼心態。日本的《產經新聞》較早提出和鼓吹在製造業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工廠,將在國內外與日美歐產品開展市場爭奪戰就是一個反映。
亞洲「四小龍」的迅速發展雖然沒有成為新的世界製造中心,但在某些領域和產業卻占據了主導地位,顯示了新興的地點競爭優勢。實際上,這些國家所走的道路與日本是相似的,都是一種創造性的適宜模仿,人們可以對民族傳統保持正當的自豪感,但並不影響他們意識到有必須填補的差距。 [NextPage]
五、培育製造文化優勢是中國成為世界製造中心的關鍵
現在我們來分析中國是否能夠成為新的世界製造中心或從實現從加工組裝基地向全球製造基地的轉變。成為世界製造中心的說法不僅意味著跨國投資在中國的增加和聚集,更重要的是中國本土企業的產品在世界各地的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也就是說,中國或中國的某些區域具有基於低成本的地點競爭優勢。這一優勢是否存在呢?
從現實情況來看,中國成為全球製造基地的要素條件是存在的。包括中國製造的成本較低,例如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調查表明其工業產品的價格是中國的2.49倍,產業服務是8.44倍,差距非常大。中國製造業的配套能力強,國內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 這表明,中國在要素成本上是具有優勢的。這一點雖然成為吸引外資和推進出口的一個重要因素,但要看到,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這一優勢是同樣存在的。
中國經過二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和大規模的制度變遷,特別是產權制度不斷完善,在交易成本方面也已不斷下降。雖然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需進一步加強法治,簡化稅制,推進金融等改革,但交易成本方面的優勢已在逐步與發達國家接近。
中國能否真正成為世界製造中心,根本問題在於,中國是否能夠順利實現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型,培育出文化成本更低的製造文化來。這種製造文化的核心是創新和競爭,體現在地區和企業中,就是企業家精神、職業道德和全新的價值觀。
事實上,中國的經濟發達地區,例如溫州地區就得益於這種低成本的製造文化,再結合起低的要素成本和不斷下降的交易成本,使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在一些產業上具有了地點競爭優勢。相反,在我國西部地區,勞動力和土地、資源更為廉價,但因交易成本與文化成本過高而缺乏競爭力,導致了大量勞動力通過流動來實現與製造文化的結合。從根本上說,能否培育出有利於降低成本的製造文化是制約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僅靠低要素成本的國家無法擁有長期的地點競爭優勢,但具有了製造文化優勢,則可以吸引資金和勞動力以及技術的流入。
低成本的製造文化並非短期內可以獲得,制度的變遷有助於其形成,但更重要的還是思想觀念本身的轉變,這不僅需要通過教育培訓,還要藉助於競爭性的思想市場的存在。也就是說,要讓人們能夠在多種價值觀體系的交融碰撞中自由選擇。
馬克斯·韋伯曾預言說:「既然資本主義作為現代文明使技術和經濟得以發展,中國人十有八九不是比日本更有能力,也是同日本人一樣有能力吸收資本主義。」 阿蘭·佩雷菲特則認為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富於創新精神和自豪感的民族,應該打開自身蘊藏的豐富資源。」 這一豐富資源在今天就是製造文化優勢。[NextPage]
參考資料:
國家經貿委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是「世界工廠」嗎」,《中國改革》2002年第11期。
郭萬達:「不同時代的「世界工廠」」,《中國改革》2002年第11期 。
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主編:《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新華出版社2002年2月版。
阿蘭·佩雷菲特:《論經濟「奇跡」—法蘭西學院教程》,中國發展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戴維·S.蘭德斯:《國富國窮》,新華出版社2001年1月版。
廖理、汪韌、陳璐:《探求智慧之旅》,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版。
邁克爾·波特:《競爭論》,中信出版社2003年1月版。
江小涓:《中國的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