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可可價格下降

可可價格下降

發布時間:2021-06-21 07:59:41

⑴ 某商店由於進貨價下降8%,而售價不變,使得它的利潤(按進貨價而定)由目前的x%增加到(x%+10%)

從上可以得出:
A、售價-進價=進價*X%
B、售價-進價*92%=進價*92%*(X%+10%)

A-B得出:
進價*8%=進價*8%*X%-進價*9.2%
17.2=8*X
X=2.15

⑵ 軟性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上漲之後有什麼後果

軟性大宗商品指的是可被廣泛交易,並且廣泛作為工業基礎原料的商品。軟性大宗商品包括可可,咖啡,糖,農副產品,像活豬,活牛,小牛等也屬於軟性大宗商品。

⑶ 請問1,可可和巧克力是互補品嗎2,如果可可價格下降,巧克力的價格是不是也下降

巧克力的基本原料為可可脂或者代可可脂
前者是從可可中提取的,價格高,但口感好,一般用於高檔貨
後者是人工合成的,用於低檔貨
由此可見,是上下游而不是替代關系

第二,如果原料價格下降,巧克力不一定降,這種非必需品很大程度是賣品牌,價格影響力不大
第三,如果人們減少來自巧克力的消耗,同時可可降價,巧克力廠家的對策應該是專注細分市場,採用高價撇脂策略,可能漲價

⑷ 貿易題:馬來西亞橡膠出口為何成功迦納可可出口為何失敗.

一、概況
18世紀早期,可可樹從菲律賓傳入馬來西亞的沙巴州,1778年馬來西亞開始廣泛種植可可,1853年開始商業化種植。可可是馬來西亞僅次於棕櫚油和橡膠的出口農產品。1990年,其可可產量佔世界總量的10%,之後便開始逐年下降。
據馬來西亞可可委員會(MCB)統計,到2002年底,可可的種植面積為51,124公頃,其中私人種植園佔62%。目前,馬來西亞有10萬個私人種植戶,並僱工1.4萬人,而間接帶動的相關產業(如貿易、加工等)從業人員數量龐大。
近年來,由於可可種植面積和產量的下降,政府採取積極措施加大對可可種植、加工的技術改造,以維持可可的價格,保護農戶的利益。1992年,可可的價格開始回升,到了1997年9月,由於亞洲金融危機造成馬幣的貶值,馬來西亞的可可價格甚至超過了國際市場的價格,達到5463馬幣/噸(同期英國1057英鎊/噸,美國1594美元/噸)。
二、可可業的管理
馬來西亞政府比較重視可可業的發展,初級產品部總體負責可可業的發展規劃,並且專門設立了馬來西亞可可委員會(Malaysia Cocoa Board ,MCB),負責對該國可可業的管理,包括可可豆出口和買賣執照的核發、對出口可可的分級和認證、加工和購買濕可可核發許可證等。另外,馬來西亞公布了《1988年馬來西亞可可委員會法律》和《1991年可可業核發執照和分級條例》。
三、馬來西亞可可的產量
由於可可價格的持續走低打擊了種植者的積極性,加之勞動力費用的不斷提高,氣候因素,以及棕櫚油的利潤率比可可高,馬來西亞的可可種植面積從1994年的271,339公頃下降到1998年的133,689公頃,下降幅度達50.73%,1994年至2002年,種植面積平均每年下降18.58%,2002年底,可可的種植面積更是達到了歷史最低水平,為51,124公頃。
與此相對應的是馬來西亞的可可豆產量也持續下降,從1994年—2002年,平均每年產量下降14.95%,1994年的可可豆產量為177,172噸,而2002年的產量則為47,661噸,馬來西亞的可可豆產量從世界第三位滑落至世界第七位。
在種植面積減少、產量下降的情況下,馬來西亞可可委員會(MCB)大力推進高科技種植技術,提高可可豆的單產量,1993年產量為653公斤/公頃,1998年為697公斤/公頃,至2002年,單產量更是較1998年提高33.72%,達到932公斤/公頃。
四、馬來西亞可可的出口
馬來西亞的可可豆、可可半製成品和可可製成品出口到世界各地。1998年可可及其製品出口94,832噸,出口收入為7.71億馬幣,2002年出口115,650噸,比2001年下降3.72%,出口收入為9.06億馬幣,比2001年增長37.27%。1993年以前,可可豆一直是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創收的主要來源。由於可可產量的下降,到1998年,可可豆的出口量下降到16,136噸,較上一年度下降了47.9%。之後有所回升,2001年為16284噸,2002年為21109噸。盡管中國和西歐有著大量的需求,但是出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可可量減少了。對此,馬來西亞政府鼓勵可可下游產品(包括巧克力、可可粉、可可油、可可膏等)的生產加工,經過努力,可可下游產品的出口有了顯著的增長,超過了可可豆的出口量。從1993年—1998年,可可下游產品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16.7%,從1993年的3.68億馬幣,增長到1998年的6.75億馬幣,到2002年達到7.79億馬幣。
(數據來源:馬來西亞統計局)
截至2002年底,可可油出口30多個國家,美國、荷蘭、澳大利亞三國占其總出口的59%;可可粉(以不含糖可可粉為主)主要出口中東國家、澳大利亞和荷蘭,比例分別為21.72%、13.10%和6.17%;巧克力主要出口到東盟國家、印度和香港,比例分別為48.86%、5.80%和5.37%。
(數據來源:馬來西亞統計局)
五、馬來西亞可可的進口
由於馬來西亞可可種植面積的逐漸減少,可可豆產量的降低,其進口可可豆及其製品的數量迅速增長。1994年可可豆及其製品的進口總額為7,700萬馬幣,到2002年進口總額為6.46億馬幣,增幅達835%。從1993年開始,馬來西亞進口可可豆首次超過巧克力製品,成為該國最大的可可類進口商品。其次是巧克力、可可粉、可可油、未脫脂可可膏。1993年可可豆進口2,341噸,2002年可可豆進口12.95萬噸,年均增幅543%。印度尼西亞一直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可可豆出口國,2000年馬來西亞從印尼進口的可可豆占該國進口可可豆總額的84.86%,2001年佔91.54%,2002年為66.77%。但是2002年,萬那杜出口到馬來西亞的可可豆占馬進口額的26.78%。
(數據來源:馬來西亞統計局)
六、可可的價格水平
1992年6月,受到世界可可市場連續7年生產過剩的影響,可可的世界存儲量達到140萬噸,可可的價格達到了歷史最低點。倫敦可可Terminal交易所和美國紐約可可交易所價格分別為562英鎊/噸、911美元/噸。馬來西亞的可可平均價格為1781馬幣/噸。這以後,伴隨著可可產量的下降和可可消費量的強勁增長,可可的價格止跌回升。1998年,倫敦可可Terminal交易所可可價格上漲58%,1057英鎊/噸,美國紐約可可交易所可可價格上漲52%,1594美元/噸,馬來西亞可可的平均價格上漲153%,達到5463馬幣/噸。
2002年馬來西亞可可的平均出口價格為5222馬幣/噸,,比2001年增長了48.57%。
七、我國可可的進出口情況
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統計,中馬可可及其製品的貿易不夠活躍,數量較少,直到2002年中馬可可貿易額僅為1,250萬馬幣,佔中馬貿易總額的0.11%。
中國從馬來西亞進口可可豆及可可膏、可可油、巧克力。2000年以前,中國以進口可可豆和可可油為主。1998年從該國進口可可豆和可可油1854萬馬幣,占從該國進口可可及其製品的94.51%,1999年為1827萬馬幣,佔88.12%,2000年以後,我國基本沒有進口可可豆。而相應地,可可粉的進口有所增加,從1998年的27萬馬幣增長到2002 年的768萬馬幣,平均年增553%。
中國出口到馬來西亞的可可產品品種少,僅有可可粉和巧克力;數量少,2002年出口可可粉146噸、巧克力58噸;價格低,2002年可可粉出口6493馬幣/噸、而進口7628馬幣/噸。(來源:商務部

⑸ 下面哪一種情況將導致供給的減少().

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生產者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包括已經處在市場上的商品的流量和生產者能夠提供給市場的商品的存量。
供給的范圍和水平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切影響社會生產總量的因素也都影響供給量;但是,市場供給量不等於生產量,因為生產量中有一部分用於生產者自己消費,作為貯備或出口,而供給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進口商品或動用貯備商品。提供給市場的商品,不僅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且具有凝結著一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價值。因此,供給不單純是一種提供一定數量的特定的使用價值的行為,而且還是實現一定價值量的行為。
影響供給的因素(供給函數)
1.商品本身的價格:一般來說,一種商品的價格越高,生產者提供的產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價格越低,生產者提供的產量就越小。
2.相關商品的價格:《資本論》中舉了一個實例——如果咖啡的價格上漲了,可可的價格不變,一些可可生產者會轉向生產咖啡,可可的供給量必然減少。
3.生產技術的變動:生產技術的變動也影響生產成本。在一般情況下,生產技術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不斷提高。一次生產技術的變化一般是單方向的,當生產技術提高時,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使供給量增加。
4.生產要素的變動:生產要素價格變化,導致生產成本發生變化。生產要素價格上漲表明生產成本增加,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供應量減少:反之,生產要素價格下降,使生產成本減少,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供給量增加。
5.政府的稅收和扶持政策:這實際上也影響到生產成本的變化。政府如果增加稅收,生產者的負擔則加重,供給便會減少,反之則會增加。
6.廠商對未來的預期:如果行情看漲,廠商就會減少供給;反之亦然。
7.自然條件:如水果、蔬菜等季節性較強的產品,在生產旺季,供給自然會大於其他時間。

⑹ 軟性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否會降低人們的消費次數

在我們最近的日常購買中發現咖啡,糖這類軟性大宗商品的價格在悄悄的上漲,而最新的報道也指出,咖啡期貨本季度迄今上漲近15%,7月中旬開始大幅上漲,8月初達到四個月高點;咖啡價格在3月底飆升,因為各國開始囤積咖啡,而我們國家一直對於白糖的需求就很大,其生產的量遠遠達不到需求量,我們至少要進口三分之一的白糖,才能彌補這個缺口。

最後就是企業的生產成本了,在民眾需求上升不大的前提下,這些軟性大宗商品漲價的基礎就不多,其次跟隨者原材料的成本上漲,商品的價格也會跟著上漲,但是對於民眾來說,手頭的錢不多,本來購買力就有下降,現在更是抑制了消費的行為,這樣的反復循環,企業數量越來越少,商品價格越來越高,如果民眾的收入沒有提升的前提下,肯定是會下降購買的次數。

⑺ 歐洲中世紀,一塊巧克力多少錢

可可歷史悠久,從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時期可可被用作貨幣單位的時期價格一直較為穩定,但到20世紀70年代後,伴隨巧克力消費大幅增長的背景之下,可可價格的急劇飆升。

可可價格歷史走勢圖

早期文明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享受著可可樹的果實。這種苦的,辛辣的巧克力飲料在瑪雅人和阿茲台克人的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可豆還可作為一種貨幣單位存在。

工業時代

19世紀,巧克力的生產實現了工業化。咖啡豆加工方面的創新為可可粉和巧克力條鋪平了道路。像吉百利和雀巢這樣的公司為大眾開發巧克力,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工廠需要有保證的供應,使得遠期合同銷售激增。在倫敦,原本是在咖啡館里進行的非正式貿易轉移到了商業銷售室。

歐洲殖民時代

1880年,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可可產量幾乎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但大約在同一時間,種植業開始蔓延到非洲的歐洲殖民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大量的新非洲供應,1900年至1916年間,世界產量從11.5萬噸增至35.1萬噸。因此,從1907年開始,可可價格開始下跌,觸及每噸100美元以下的低點,直到二戰後需求激增,才持續達到之前的高點。到1930年,迦納、奈及利亞、喀麥隆和象牙海岸等地的小農戶產量佔世界產量的65%。

1820-1945年的可可

為了確保穩定的供應和保護農民,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生產國設立了銷售委員會。例如,迦納的市場營銷委員會控制出口,管理質量控制,並制定價格,盡管往往是以農民的利益為代價。

1946-1968年的可可

二戰後,可可價格上限被取消,隨著全球經濟繁榮,可可價格猛漲,到1947年,價格翻了五倍,超過1000美元/噸。但產量的增長超過了需求的增長,從1950年代中期開始,價格出現大幅波動,總體呈下降趨勢。

1962年,主要生產商——許多剛剛獨立的可可生產商——成立了可可生產聯盟,以對抗產量過剩。

由於國內和國際都處於緊張狀態,美國政客們走的是一條微妙的路線。高企的可可價格可能會支持全球經濟發展,但會與國內糖果公司的利益相沖突。由於沒有達成協議,依賴高可可價格出口收入的國家遭受了損失。

可可大繁榮

可可是上世紀70年代經歷了大幅上漲的眾多大宗商品之一,價格從1971年的每噸500多美元漲到1977年的5700美元以上。

1969-2000年的可可

雖然可可價格高企是對種植國的一種獎勵,但它卻蠶食了孩子們的零花錢。《紐約時報》報道說,「一個零花錢緊張、愛吃糖果的孩子每天可以花五分錢買一塊巧克力。但隨著巧克力價格穩步上漲,那些日子已經過去了。」

在1977年的價格峰值之後,新的供應量幫助價格下跌回1600美元/噸以下,價格波動不定,但隨著產量的持續增加,到2000年總體呈下降趨勢。種植國在20世紀70年代曾設法通過談判達成國際可可協議,其中規定了緩沖庫存,以吸收過剩的供應。但在一個資金短缺、價格居高不下的世界裡,這一點用處不大。當價格下跌時,緩沖庫存的資金很快就被耗盡,由於大量購買過剩的可可,種植國再也難以支撐可可價格。

在21世紀初,政局動盪推動了可可價格的上漲。2001年,隨著產量的放緩,價格開始上漲,從年初的925美元/噸上漲到年底的近1600美元。

2000-2017年的可可

在2010年,一位被媒體稱為「巧克力手指」的交易員在2010年購買了價值10億美元的可可,占年產量的7%。這些可可足夠為世界上每個人做兩塊巧克力,市場一時之間陷入混亂。人們對這一明顯的逼倉企圖感到憤怒,許多人要求提高倫敦市場的透明度。

今天

最近的價格暴跌可能更多地歸因於長期的發展。但正如可可歷史上的許多其他事件一樣,它恰如其分地提醒人們:在混亂的繁榮與蕭條之間,這是一個傾向於趨勢化的市場。

⑻ 巧克力有代可可脂對人有害嗎

巧克力含有代可可脂,對人體是有害的。代可可脂是屬於反式脂肪酸的一種,非但沒有可可脂對身體的益處,反而對健康還有害處,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含有代可可脂的食品,偶爾吃吃也不會有大問題,但盡量還是不要吃。

拓展資料

代可可脂,簡稱CBR,是一類能迅速熔化的人造硬脂,其三甘酯的組成與天然可可脂完全不同,而在物理性能上接近天然可可脂,由於製作巧克力時無需調溫,也稱非調溫型硬脂,這也是與類可可脂不同的地方,可採用不同類型的原料油脂進行加工,其分為月桂酸型硬脂和非月桂酸型硬脂。

由代可可脂製成的巧克力產品表面光澤良好,保持性長。入口無油膩感。不會因溫度差異產生表面霜化。代可可脂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與天然可可脂不同,可能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

一般來說,可可脂含量越高,質地越硬,口感就越苦,因此好的黑巧克力掰開的時候會發出清脆聲,斷面比較平滑;巧克力顆粒細小,核心原料可可液、可可脂的熔點低,將巧克力置於舌上,讓口腔內的熱度及唾液慢慢地將巧克力融化。

參考資料 網路 代可可脂

⑼ 怎麼使濃縮中的巧克力味最大化

許多植物學家咸認可可樹在西元4000年前即已存在於南美熱帶區域,居住於其中的印地安人發現可可豆具有治病療效,以液狀方式飲用。西元前17世紀,馬雅人將可可樹引進墨西哥的Yucatan現址,成為第一個種植可可樹之民族。他們將可可製成飲料並賦予其宗教意義,神父將可可豆奉獻給神明,並在儀式里引用巧克力以示尊敬。可可樹的種植於是逐漸在各不同民族間流傳普及,由於阿茲特克人為當時統治各族之首,後世爰將可可的起源歸於阿茲特克王Quetzalcoatl。 關於可可樹的由來有著一個饒富趣味及寓意的傳說。傳說可可樹是羽蛇神為表彰一位阿茲特克公主的勇氣與忠誠事跡所致贈給阿茲特克族人的禮物。這位公主的丈夫因為拒絕向敵人透露寶藏所在地被敵人殺害。羽蛇神讓可可樹在她丈夫的血濺之處生長出來。可可樹的果實富藏許多種子,是為可可豆,其味苦有如她丈夫身受的痛楚、味濃有如其高尚的情操、色紅有如他泌流的鮮血…. 可可被公認有提神醒腦及催情的效用,也是古人向來用於宗教儀式的聖品。由於可可的產量有限且可可田均位處深遠內陸,所以一向只有阿茲特克貴族有機會享用。馬雅人是第一個種植可可樹的民族,他們以可可豆當作貨幣做商業交易,支付稅金,或購買奴隸。對阿茲特克人而言,可可不僅是貨幣,也是食物。可可豆經曬乾磨碎成粉,加入開水沖泡成飲品,或加入香草及其他香料調味。 1519年,阿茲特克族人看到遠方一艘大船自東方駛來,一個全身白皮膚,滿臉胡須的人帶領一群人從船上走下來。從沒看過白種人的阿茲特克人以為是神祇降臨,莫不熱烈歡迎這位突來的訪客。其實,這個人不是神,而是名叫Cortes的西班牙人。身負征服新世界重任的Cortes十分驚訝自己竟受到如此盛大的歡迎,在晚宴快結束之時,原住民奉上一個金杯,里頭裝著不知名的神聖飲料。Cortes啜飲一口後,使了個鬼臉,心想這杯飲料的味道怎麼如此怪異且苦澀,不過為了不失禮,他還是勉強將它喝完。 阿茲特克人流行喝的巧克力,是用可可豆、辣椒、姜、蜂蜜煮沸並打成慕斯狀的飲料,然後倒在煮熟的玉米上食用。西班牙人逐漸習慣這種充滿野性味道的飲料,且將辣椒換成香草,加入龍涎香、麝香及糖,變化巧克力的口味。 Hernan Cortes抵達阿茲特克王國,在阿茲特克國內受到極尊貴的待遇,國王Moctezuma將種植可可樹的豐厚收益進貢給Cortes。不同於哥倫布的不識貨,Cortes感受到可可樹的高度經濟價值,他看到印地安人靠喝著xocoatl支撐辛苦繁重的勞役工作所需體力,及在安地列斯山群中長途跋涉的無窮耐力。1528年,Cortes回到西班牙,帶回許多歐洲人還很陌生的東西:如番茄、白豆、馬鈴薯、玉米、辣椒、菸草等,並將他最喜愛的巧克力,介紹給Charles Quint國王。他對國王說:「只要喝下一杯這珍貴的飲料,就可讓人鎮日精神奕奕,精神飽滿,而且無須進食,就可走上一整天的路。」國王相當欣喜,並在這款飲品里加入蜂蜜,改良巧克力的味道,去除苦味,一時之間,巧克力成為宮廷十分流行且時尚的飲料。自此,西班牙人開始獨占經營可可豆並大量於海地和千里達等國種植可可樹。 事實上,第一位發現可可的是鼎鼎大名、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早在1502年,哥倫布抵達宏都拉斯附近的Guanaja島時,一艘原住民的獨木舟運載著滿是布料、陶器、武器及可可豆前來與哥倫布會面,希望以這些東西交換西班牙的貨品。原住民首領現場准備了巧克力飲品給哥倫布喝,哥倫布誤以為是杏仁豆,且喝下後覺得又苦又辣,一點好感也沒有,結果他把可可豆留下,帶走了其他的東西。 第一批進口至西班牙的可可豆是在1585年,由於進口量少,巧克力價格極高,因此巧克力在西班牙就像在阿茲特克王國一樣,為皇室珍饈,且政府課以極高的稅率,是一般平民無法消費得起的。巧克力的稀有,吸引不少人對它的好奇與研究,人們逐漸發現巧克力提神與催情的功用,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入歐洲上流社會。在皇宮與教廷里,巧克力使用比當時十分流行的咖啡更深的杯子盛裝飲用。 漸漸地,西班牙人開始喝熱巧克力,同時將餅乾浸潤於熱巧克力里軟化後食用。此外,他們開始製作巧克力薄片,但不是用來吃,而是用來存放並便於運送之用。這股巧克力風潮逐漸席捲西班牙及南美洲等地後,開始在全歐洲流行。由於可可的種植與生產成本下降,不少腦筋動得快的生意人利用非洲的廉價勞工前往投資設廠。如同糖一般,可可成為另一個助長殖民經濟的作物。 第一批從南美進口的可可豆於1559年進口至義大利北部,義大利土林(Turin)的巧克力師傅因此成為極為專業的巧克力匠,一直到17世紀,土林每天生產350公斤的巧克力出口至奧地利、瑞士、德國及法國等國。1609年,一群被西班牙及葡萄牙逐出的猶太人抵達法國巴斯克地區的巴用城(Bayonne)。這些人之中,有不少巧克力師傅,他們在巧克力領域的專業技能促使巴用城成為法國的巧克力製造中心。 巧克力引進法國最具代表性的時機為1615年,由西班牙國王的女兒安娜,同時也是法王路易十三的妻子所引進。這一年,她帶著一群擅於巧克力製作的女僕入宮,吸引許多同好此道之人,巧克力此時被認為是極特殊,且是僅保留給少數宮中之人的珍貴飲品。1643年,路易十三死後,安娜皇後繼承皇位,她對於巧克力的喜愛更是表露無遺。她的情人,Mazarin主教甚至為僱用一名義大利的巧克力師傅,為他們准備巧克力點心。 路易十四登基之後,巧克力成為皇宮最時尚的食品,每逢周一、周三及周四,凡爾賽宮內都會供應巧克力。路易十四並批准David Chaillou在巴黎設立第一家巧克力店,販售巧克力。 在宮里,有人喜愛巧克力,也有人討厭巧克力;有人認為巧克力可以治病,有人則懷疑巧克力具有療效;Madame de Sévigné(1626年生,喜歡閱讀寫作,為路易十四時代的知名專欄作家)甚至控訴巧克力讓她的一個閨友生出一個黑寶寶,因為她懷孕時期吃太多巧克力!在科學界,科學家還不清楚巧克力的功效,但大多數的植物學家及醫生同意巧克力具有幫助消化及提神醒腦的作用。一位名為Bligny的醫生在1717年開了第一個巧克力的處方以治療感冒、拉肚子、痢疾以及霍亂! 1655年,巧克力引進英國。 1657年,英國第一家巧克力店在倫敦開幕,老闆是法國人,他改變了法國巧克力店的貴族形象,將巧克力店平民化,以平民為銷售對象。慢慢地,巧克力店就像咖啡店一樣普及且受民眾歡迎,人們會到巧克力店啜飲一杯巧克力,討論政治現勢,或順便買張戲劇門票。當時不少巧克力店只允許男性顧客進入,或是採取門票入場制,有錢買門票才可入內。此外,英國人還對巧克力口味予以創新:他們將一般沖泡巧克力的滾水,以蛋、酒、牛奶取代,有時還會加入澱粉減低油脂含量。 17世紀,德國因三十年戰爭影響,對於舶來品一直採取抵制進口的措施,巧克力也是其中一項。相反地,荷蘭人則因擅長國際貿易,從西班牙人手中取得可可的銷售權,壟斷控制全球可可市場。至於法國,巧克力的貿易是在售價平民化、於1681年由國家取得獨家銷售權後才開始逐漸熱絡。 18世紀,巧克力逐漸脫離人工加工時代。巧克力的銷售量逐年提升,但產量卻停滯未增。數百年來,巧克力的製作過程一直沒有太大改變。負責巧克力加工的工人待遇微薄,且工作十分辛苦,他們按照阿茲特克的傳統製作方法,終日以跪地方式從事巧克力加工。然而,隨著新式加工設備的發明,工人不再需要跪地工作,而可藉由機器協助,站立工作,薪資也隨著產量銷量增加而提高。 1732年,法國人Dubuisson發明了高腳桌,以煤炭加熱的方式研磨可可豆。自此工人們可站立工作,增加產量。1778年,法國人Doret發明以水利為動力的機器研磨可可豆,進一步改善生產巧克力製程。 巧克力在18世紀時的法國仍屬於上流社會及布爾喬亞階級的食品。他們認為,「巧克力是一種不會對胃造成負擔的飲品,它可在咖啡店、茶廊、宮廷及私人場所食用。無論是做成糖果形狀,或是與柳橙皮及水果蜜餞混合搭配,都可以將製作完成的巧克力放在上流社會流行的精緻糖果盒內,供賓客在玩牌、交談、坐在馬車散心或觀賞戲劇時品嚐、舔食、啃咬」。 1770年,瑪莉安東尼皇後嫁給路易十四,帶著專屬巧克力師傅進宮。她喜歡口味單純的巧克力,以香草及糖混搭而成的巧克力,即為她的最愛。她的巧克力師傅為她創造許多獨特口味的巧克力,如蘭花口味巧克力可提神、柳橙花巧克力可活絡神經、杏仁奶巧克力可幫助消化等。在巴黎,最傑出的巧克力師傅為David Chaillon及Rere與Renaud兄弟。巧克力開始變成一個競爭的行業,廣告紛紛出現在各大媒體及看板上。1765年,第一家可可公司由James Baker成立,之後,可可開始以海運方式往返歐洲與南美洲,可可價格下降,運送時程縮短。 18世紀末,歐洲與美洲接連不斷的戰爭發生,如美洲的獨立革命、法國大革命、歐洲的拿破崙戰役等,使巧克力的生產與銷量突然巨幅減少。但自19世紀開始,全球工業革命卻使巧克力面臨巨大的轉變。製作方式由手工改為機器,產量大幅提升,由於成本降低,巧克力已成為平民喜愛的食品,加上可可樹由美洲引進非洲種植,巧克力工業愈來愈蓬勃發展。小型的巧克力店因不敵市場競爭,不是消失就是合並轉型為工業化生產的中大型公司。 1802年,長型薄塊的巧克力問世,來自土林的巧克力師傅與他的瑞士學徒François-Louis Cailler互相為此發明叫陣,認為自己才是正牌宗師。後來Cailler回到瑞士,在1819年於Vevey設立第一家瑞士巧克力店。 1820年,英國」Fry & Sons」牌的長型薄塊巧克力上市,以巧克力、酒、糖及可可油混合而成。 1824年,Phillippe Suchard在瑞士的Neuchâtel設立巧克力糖果店。 1828年,瑞士人Amédée Kohler發明核桃巧克力(le chocolat aux noisettes)。同樣在1828年,荷蘭人Caspar Van Houten成功地將可可內的不同成分分離,尤其是它的油脂部分。他發明一種能夠萃取可可奶油並將剩餘的巧克力硬塊攪碎的方法,」巧克力粉」於焉問世。之後,他又利用可可奶油在口中溫度得以溶化的特性,發明可以用來咬食的巧克力。 1832年,奧地利國王François-Joseph的御用甜點師在維也納發明巧克力塔甜點,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La Sacher Torte。 1867年,土林師傅發明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甜點,la Gianja(榛果牛奶巧克力)。 1875年,瑞士人Daniel Peter在Henri Nestlé所發明的奶粉里加入巧克力,成為牛奶巧克力,並在1905年開始大量工業化生產。瑞士成為巧克力之國。 1879年,Rodolphe Lindt發明一種能讓巧克力質地更細致的製程(conchage:以攝氏80度C的溫度以一整天的時間攪拌,通常用於製造頂級巧克力)。 1883年,美國人Milton Hershey,發現德國一款機器可以製作巧克力棒,於是在1903年設廠大量生產。 1912年,比利時人Jean Neuhaus發明第一個貝殼型巧克力。 1920年,英國人John Mars以其名字推出著名的Mars巧克力棒。 1929年,Daniel Peter與Nestlé兩家公司合並,成為巧克力工業巨人。

閱讀全文

與可可價格下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招商基金高端理財 瀏覽:742
阿里巴巴最大股份是 瀏覽:312
武漢城市圈棉花交易市場有限公司 瀏覽:503
80年一分硬幣回收價格 瀏覽:744
郵儲紅色系列貴金屬 瀏覽:987
海航集團信託貸款 瀏覽:139
基金專業理財產品 瀏覽:962
淘寶優惠券傭金插件 瀏覽:811
郵政分公司金融崗位 瀏覽:592
優灝金融服務費 瀏覽:968
股轉協議股票 瀏覽:409
網上銀行理財產品論文 瀏覽:516
別人股票漲自己的股票不漲 瀏覽:315
以為杠桿培育新動力 瀏覽:221
鐵路總公司是全球最大非金融公司 瀏覽:792
金融服務專業屬於什麼類 瀏覽:364
基金持倉越來越多 瀏覽:563
杠桿系數說法 瀏覽:699
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電話 瀏覽:467
微金所是什麼理財產品 瀏覽: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