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何謂黃金定律
黃金定律是數學中常用的工具,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黃金定律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黃金周期循環,又稱神奇黃金數字,另一部分是黃金分割優選法。
Ⅱ 黃金定律是什麼
任何長度的單位進行分割,0.618和0.382的神奇數字是一個分割點,在這分割點上會產生黃金效果。所以稱為黃金定律。
黃金定律對建築構圖、商業網點的設立、體育比賽節奏控制、合理安排學習工作時間等都有黃金神奇的作用。具體運用到股市中,黃金定律也可以作為參考。
通常認為,如果股價上升或下跌到黃金分割區域,則發生變數的概率比較大。波浪理論的上升、下跌幅度,其基本計算依據就是根據黃金定律。
(2)黃金定律擴展閱讀:
由於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研究過正五邊形和正十邊形的作圖,因此現代數學家們推斷當時畢達哥拉斯學派已經觸及甚至掌握了黃金分割。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數學家歐多克索斯第一個系統研究了這一問題,並建立起比例理論。公元前300年前後歐幾里得撰寫《帕喬利》時吸收了歐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進一步系統論述了黃金分割,成為最早的有關黃金分割的論著。
中世紀後,黃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義大利數家帕喬利稱中末比為神聖比例,並專門為此著書立說。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稱黃金分割為神聖分割。
到19世紀黃金分割這一名稱才逐漸通行。黃金分割數有許多有趣的性質,人類對它的實際應用也很廣泛。最著名的例子是優選學中的黃金分割法或0.618法,是由美國數學家基弗於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在中國推廣。
Ⅲ 黃金法則是什麼意思
黃金法則出自基督教《聖經·新約》中的一段話:「你想人家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這是一條做人的法則,又稱為「為人法則」,幾乎成了人類普遍遵循的處世原則。
Ⅳ 二十世紀三大黃金定律是什麼
二十世紀三大黃金定律是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主要內容: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是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痹病」或者「大企業病」,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的標題。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們轉載傳誦,用來解釋官場的形形色色。帕金森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乾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乾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雇員總是趨向於被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理論。
Ⅳ 三條黃金定律分別是什麼
望、聞、問、切,既是中醫之道,也是推銷職場的制勝法寶。望,即觀其色,辨其行;聞,即聽其聲,解其意;問,即順其情,知其意;切,即切其點,察其道。
有效聆聽。盡早收到購買信號
推銷大師說,允許顧客有機會去思考和表達他們的意見。否則,你不僅無從了解對方想什麼,而且還會被視作粗魯無禮,因為你沒有對他們的意見表現出興趣。
最重要的是,洗耳恭聽可以使你確定顧客究竟需要什麼。譬如,當一位客戶提到她的孩子都在私立學校就讀時,房地產經紀人就應該明白,所推銷的住宅小區的學校質量問題對客戶無關緊要。同樣,當客戶說:「我們不屬於那種喜歡戶外活動的人。」房地產經紀人就應該讓他們看一些佔地較小的房屋。
股票經紀人尤其應該成為好聽眾,因為他們主要通過電話做推銷。例如,當客戶詢問每一家推薦公司的股息情況時,一位善於觀察的經紀人就應該意識到自己必須強調投資的收益。
很顯然,對於推銷人員來說,客戶的某些語言信號不僅有趣。而且肯定地預示著成交有望。
認真地聆聽客戶的談話,並不代表這種聆聽沒有目標,只是泛泛地聽。一個善於聆聽的推銷員應該能夠在聆聽的過程中,盡早聽出客戶有關購買意願的信號。只有這種能夠捕捉到有效信號的聆聽才稱得上是有效的聆聽。相信下面典型的例子將會給你帶來深刻的啟發。
「我認為市場調查可以結束他們的爭論。」阿姆斯說,「我建議這樣做,他們也同意了。我們事實在手,提交的不是你或他的個人意願,而是調查結果,我們贏得了這筆生意。」
依通常標准,有嚴重的語言功能障礙的亨利·阿姆斯,他根本不可能做推銷人員。
但亨利的確是個極優秀的推銷人員。他很少開口,高談闊論對他來說有困難,潛在顧客聽起來更困難,但他會提出問題,引導顧客相信他,他只用有限的話語達成一筆交易,更多的推銷人員應該從中借鑒一點經驗。巧妙地提問能贏得顧客的喜愛
好的醫生通過恰當的提問來了解病人的病情,好的推銷員通過巧妙的提問來贏得客戶的喜愛。
在推銷過程的每個階段,推銷人員都可能並且應該有針對性地提問。無論哪種形式的推銷,為了實現其最終目標,在推銷伊始,推銷人員都需要進行試探性的提問與緊隨其後的仔細聆聽,以便顧客有積極參與推銷或購買過程的機會。然而,問題是,大多數推銷人員總是喜歡自己說個不停,希望自己主導談話。而且還希望顧客能夠老老實實地坐在那裡,被動地聆聽,以了解自己的觀點。但是,對於推銷人員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盡可能有針對性地提問,以便使自己更多更好地了解顧客的觀點或者想法,而非一味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推銷人員可以在推銷周期內的各個階段運用有針對性的提問技巧:在打電話與顧客商量見面的時間和地點時,在初次拜訪顧客時,在尋找合適的顧客時,在需要了解推銷對象的公司及其部門的情況時,在與顧客討論公司產品的特點和好處時,在做產品示範或進行產品展示時,在處理顧客的反對意見、關切、懷疑、誤解及不實際的預期時,在與顧客商淡推銷合同的條件及其內容時,在結束交易時,等等。
推銷實踐中,我們應注意提問的表述方式。如,一個保險推銷人員向一名女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您是哪一年生的?」結果這位女士惱怒不已。於是,這名推銷人員吸取教訓,改用另一種方式問:「在這份登記表中,要填寫您的年齡,有人願意填寫大於21歲,您願意怎樣填呢?」結果就好多了。經驗告訴我們,在提問時先說明一下道理,對洽談是很有幫助的。
獲得信息的一般手段就是提問。洽談的過程,常常是問答的過程,一問一答構成了洽談的基本部分。恰到好處的提問與答話,更是有利於推動洽談的進展,促使推銷成功。正確解讀肢體語言
聰明的人,從來都不會只是用耳朵來聽別人說話,他更多地是用眼睛來判斷對方想說卻又沒說出來的話。任何人如果學會仔細觀察他人的身體語言信號,對於自己的工作和個人生活都會獲益匪淺。非語言信號,不僅能夠傳遞大量的個人信息,而且還能培養自己對事物的敏感性,有利於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果人們能夠發現並解讀他人發出的各種信號,而且能夠適時地做出適當的反應,那麼,無論是在人際關系、討論、談判還是在推銷訪問等方面,他都能占盡優勢,控制局面。
如果能夠通過身體語言了解對方的心思與情緒,同時自己能夠適時地做出反應,一般地,你就可以引出自己想要的結果。從其他人的身體語言中,人們可以知道自己應該何時改變應對措施,以及如何去改變應對措施。比如,應該何時改變自己的推銷訪問策略、產品展示會日程,或者個人風格等。也就是說,在推銷人員與顧客的推銷談話中,需要適時加人一點新東西,比如,調整自己的身體語言,多展示一些產品的好處,或者採取其他技巧來實現自己的推銷目標。
從對方的身體語言反應中,我們可以知道對方究竟了解到了多少談話的內容。如果對方表現出一瞼呆滯的樣子,或者只是木然的凝視,那麼,我們就可據以推斷出:對方已經分心,或者說對方在想自己的心事了。此時,說話者可以暫停片刻,或者問一問聆聽者是否了解剛才說的話,或者說話者再重復一遍剛才說過的重點,給對方多一點時間來消化、吸收信息。
一般地說,洞察力強的推銷人員都知道,在推銷過程中,非語言信號的影響力要比單純的語言的影響力大得多。當推銷人員越來越熟練地解讀對方的非語言信號時,他們就能更快、更容易地抓住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成交機會。
除了能正確解讀肢體語言外,還要注意語調。
一個人是友好還是敵意,是冷靜還是激動,是誠懇還是虛假,是謙恭還是傲慢,是同情還是譏笑,都可以通過聲調表現出來,而言語本身有時倒並不顯得十分重要,因為詞語的含義是會隨著聲調而變化的。
恰當而自然地運用聲調,是順利交往和推銷成功的條件。一般情況下,柔和的聲調表示坦率和友善,在激動時自然會有顫抖,表示同情時略為低沉。不管說什麼話,陰陽怪氣的,就顯得冷嘲熱諷;用鼻音哼聲往往表示傲慢、冷漠、惱怒和鄙視,是缺乏誠意的,自然會引起別人的不快。假如你想問推銷對手一個不懂或不敢肯定的問題,你以討教的口氣,說得十分謙虛和誠懇,這樣別人就樂於告訴你,相互之間就會感到很默契。可在有的時候,你可能不肯放下架子,恥於下問,生怕被別人看輕了,於是就會以一種考察別人的口氣發問,似乎自己早已知道,只是想考考對方而已。這樣,別人會感到你沒有誠意,也就不會鄭重其事地回答你;相互間就有了一層隔膜。如果你還帶著鼻音發問,那麼就流露出這樣的態度:「哼,我看你就不懂!」這樣,對方往往會回敬你一句:「難道你懂嗎?」於是相互間就無法溝通,推銷也就無法順利進行下去。
Ⅵ 人際關系的黃金定律是什麼
人際關系的黃金定律:
你希望別人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你,
你就先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
最終別人會以你希望的態度來對待你。